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芝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学业水平监测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讫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根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选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材料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现实道德实践中,都可以发现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然同情感,个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为什么人类会做出这类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人类的道德显然还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伦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说四种类型。总体上,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比,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以儒家主流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这其中尤以孟子为最。出于对人的美德伦理的高度关切,设定人天性善良,通过既定严格的人伦秩序,以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为基点,尽力实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乃人性善之种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心养气,励精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地的仁义“大丈夫”。在孟子等性善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德仁义和圣贤境界。(选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有删改)材料三:“善”与神学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落,过度的求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在这种“善”与“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骂人的话:“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我们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因为若是那样,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诚实的人的。世间不仅有一种受正道指挥的为善的习惯,并且有些人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生不关心他人。恶性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等;而较深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说是靠别人的灾难而繁荣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溃疡,它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颠簸的,但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有礼,那就足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灾难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疗他人之伤而自己受割的珍贵的树木。一个人对于别人的过恶很容易宽宥不究,那就足见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伤害所不能及的。一个人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视人们的心而不重视他们的钱。(选自培根《论善与性善》,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说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因果联系。B.材料一谈到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C.材料二谈到利益或互利是人类道德行为和现象的客观基础。因而,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人们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动机。D.材料二谈到,儒家学者的代表孟子认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扩大并充实它们,“四端”就会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样不可遏止。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谈到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B.材料一谈到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会推己及人,完全认同他人的痛苦。C.材料二首段列举了非功利道德的诸多行为,意在引出论述重点:人的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源自人性。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基本持性善论的观点,这与西方伦理学的认识有所区别。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A.母亲哺育自己的孩子,无私地爱他们,无论他们是听话的、聪明的、还是淘气的、智力低下的。B.方志敏、江姐等无数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殒身不恤。C.古罗马帝国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论”。D.古代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4.材料三末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培根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D4.①本段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然后从不同角度列举了性“善”的特质和特征,论证了其特质,特征的多样性。②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世界公民”的心比喻成“大洲”,使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依次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善”行,具体地论证了“善”的特质、特征。5.①培根认为性善不会过度,但会犯错误,孟子没有提出这种看法;②培根认为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③培根提出性“善”是着眼于宗教;孟子提出“性善论”是着眼于政治,是为了推行“仁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B项,“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是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的。C项,材料二第一段指出:“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D项,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有关,是孟子的看法,表述无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完全认同他人的痛苦”说法错误,由材料一中的“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可推知,恻隐只是“同情他人的痛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母亲哺育孩子,侧重说明的是“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B项,与文中“个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德牺牲”这个观点有关。C项,古罗马帝国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论”,是对文中“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的证明。D项,与文中人性本善的观点不一致。荀子是中国古代“性恶论”思想的代表,正是由于这一观点,荀子在《劝学》中反复强调应通过后天的学习改变、提升自己。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从论证结构来讲,本段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来讲,可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并简要说明其论证效果。如“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再如“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灾难是同情的”等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论证了“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材料三中提炼出培根的观点,由材料三第一段第一句话可知,培根认为善不会过度,但是会犯错误。由材料三第二段中的“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可知,培根认为有人性本善。也有人性本恶。由材料三的第一段来看,培根的性善论是从宗教层面来谈的,然后再与第二则材料中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进行比较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戏侯发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中。”小香哽咽道。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的祖孙情。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D.小说主要运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如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8.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③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9.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舍家卫国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项,“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错。“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项,“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这一处环境描写是在三个孩子去郑州的路上的景物和氛围,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作为父亲,对女儿卖房卖车的行为不太理解,同时也有担心和心疼,情感较为复杂。考生要通过老张的言行来揣摩这些内容。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可知,通过对老张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可以看出老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同时也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由原文“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可知,老张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本题属于小说结尾段,考生既要从常规的作用题角度,即内容、结构角度思考,又要判断属于哪种结尾,思考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等起到什么作用。小说结尾内容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了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以及义演的结果是捐献了一架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斗机。这些从叙述手法上看是补叙。这样写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丰富了常香玉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她舍家卫国的形象;二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这些,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另外也可以从情节表现手法的角度,说明结尾丰富了情节叙述手法,使得小说叙述更灵活丰富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纤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昼:地名。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B.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C.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D.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未必皆其时君之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君子之不忍弃其君/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C.以决刘、吕之雌雄/然后以六合为家D.贾生志大而量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B.尧舜,是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大戴礼记》中将其与黄帝、颛顼、帝喾合称为“五帝”。C.侯,本义是指古代射礼所用的射布,古代群居,能为众射兽除害者则以为长,故引申为古代五等爵位王、侯、伯、子、男的第二等,又泛指达官贵人。D.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玺是皇权的象征,根据不同形态也分为:戒玺、权玺、国玺、令玺等。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4.李商隐在《贾生》一诗中提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认为贾谊得不到重用是因为没有遇见明君,苏轼的观念是否与李商隐一致,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D12.C13.(1)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丧,不能重新振作起来。(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从)极小的事情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14.不一致。苏轼认为贾谊得不到重用是因为:①不会等待时机,不能忍耐;②气量狭小;③见识不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绛灌之属”是“如”的宾语,“优游”修饰“浸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天子不疑”“大臣不忌”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代词,那;句意: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语气副词,表示祈使,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啊!B.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助词,帮助定语置后的标志词。句意:谁又愿意让清白的身躯。C.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来决定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介词,把。句意:这样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D.连词,表转折。句意:贾谊真是志向远大却气量狭小。/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五等爵位王、侯、伯、子、男”错误,古代五等爵位应该是公、侯、伯、子、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狷介”,孤高不群;“见”,被;“沮”,颓丧;“复振”,重新振作。(2)“忽微”,极小的事情;“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第二个“于”,表被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可知,苏轼认为贾谊得不到重用的原因不是因为汉文帝不够英明,不能赏识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利用汉文帝使自己的实现抱负,故与李商隐的看法不同。从“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不懂得等待时机,伤害了自己的性命,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可见,作者认为他气量狭小,见识不足。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他们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来决定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招致不合时宜的困境。因此若非英明智慧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的时间内令原来的大臣全部远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半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详尽地进行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丧,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16.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颈联上句写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写自己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一滴滴打在心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错。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的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本诗作于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一职途中。颈联,“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意思是望向帝京但云雾遮住了双眼,思念着故乡,雨声落地滴滴打在心头。前句“望阙云遮眼”中的“望”,遥望,指诗人在离京途中仍然远望京城,表明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云遮眼”意为云雾遮住了诗人双眼而望不到京城。“望阙云遮眼”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后句“思乡雨滴心”中的“思乡”一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雨滴心”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忧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句子“______,______”。(2)《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3)《将进酒》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是“______,______。”【答案】①.不思量②.自难忘③.楼船夜雪瓜洲渡④.铁马秋风大散关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量、渡、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①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②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③。18.请在文中标序号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2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①雪泥鸿爪(或丰功伟绩)

②精雕细琢

③惟妙惟肖19.示例一:《觉醒年代》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或“再现”)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示例二:《觉醒年代》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历史事实的精准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20.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还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再给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提醒读者注意并引发其思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可填“雪泥鸿爪”或“丰功伟绩”。“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第二空,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且与后文“寥寥数笔”对应,此处可填“精雕细琢”。“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第三空,语境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可填“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大势;二是成分残缺,“凸显了……对历史事实的精准”宾语残缺,或也可视为句式杂糅,所以示例一补上宾语“还原”或“再现”,示例二去掉“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比喻的角度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显示时间之长,“车辙”则表现痕迹之深,此比喻的运用,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再结合文段意思来看,这里是介绍电视剧《觉醒年代》时运用的比喻,因此能够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从问答的角度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运用设问,设问的作用是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此句前面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显示答案“只有一条路——觉醒”,因此能够很好地突出“觉醒”的必要。(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答案】21.(1)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2)本来应该是低谷时(3)压力产生的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22.(1)人们不清楚压力产生的时间和肥胖的关系;(2)顺应糖皮质激素水平节律性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3)不要不规律作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再根据下文“但”后面的内容“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可知,此处应揭示压力与肥胖的关系,故可填“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第二空,前文有“如果打破节律”,下文有“如果顺应节律”,这两个句子呈并列关系,陈述了相反的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后面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来推断,从而得出答案“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三空,从“可见”来看,此处内容是根据前面描述的两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前面分别阐述了不同时间增加糖皮质激素会产生的不同结果,下文又具体描述“夜间”的压力会带来的结果,综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此处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或“规律的作息时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由“研究发现”的问题引入,后文进行总结,即重点在后面“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所以概括为“人们不清楚压力产生的时间和肥胖的关系”;第二段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和节律性以及顺应节律性和肥胖的关系,文段从两个方面解说,一是“如果打破节律……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二是“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答题时选一个方面即可,故答案可以写成“顺应糖皮质激素水平节律性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第三段是结论段,即“规律的作息时间很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所以人们“不要不规律作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造型不一的杯碟、设计独特的摆件、软萌可爱的玩偶……这些物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好看,却不一定实用,网友们将这一类物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