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篇目课后练习题集_第1页
中考文言文篇目课后练习题集_第2页
中考文言文篇目课后练习题集_第3页
中考文言文篇目课后练习题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文言文篇目课后练习题集

陋室铭爱莲说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陋室铭》的

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

味。)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莲具

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

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视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

际意义一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舒缓语气。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同上④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记承天寺夜游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

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

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一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

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

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I.歇,消散。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3.念,想;遂,于是、便;至,至U4.但,只。)

与朱元思书

1.背诵课文。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山之“奇”奇在它的整体上,“皆生寒树”,从整体上和视觉上写山的苍翠色调,使人一望而生寒意,这

是山之“奇”的铺垫,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原本静止的山活起来,并且在不断生

成,变化当中,这是山之“奇”的真正所在。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

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

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

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3.把『与朱元思说』这篇课文译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

风停了,烟雾都全都消散,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

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异丽的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苍碧绿,(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

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奋力

直向上耸,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

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爱唱歌的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

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像莺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

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

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口技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

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

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

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

“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

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

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

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

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

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

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

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

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

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

尚能自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

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

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

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

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

具有巨大吸引,侧面烘托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孚L: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醉翁亭记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3.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

旷达情怀。2.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

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3.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

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

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小石潭记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

化的感受。)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

娱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

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

丞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

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

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

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蹶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苏轼《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岳阳楼记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

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

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

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