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1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2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3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4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

(2)衣带渐宽终不悔,o(《蝶恋花》)

(3),谁言天地宽。(《别云间》)

(4)吾视其辙乱,,故逐之。(《曹刿论战》)

(5)小刘摆脱了喧闹忙乱的生活和公务,忍不住以《陋室铭》中","表达自己的释然和

欣喜。

二、对比阅读(共1题;共13分)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跨越千年,总有一些精神和追求亘古不变一一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

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甲诗作者(人名)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乙文选自《》。

(2)以下对甲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表现生平艰难、命运多舛。

B.颔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表现国破家亡的痛苦。

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地名表现被俘后孤苦无依的内心苦痛。

D.尾联以自问自答,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请根据要求填写以下表格。

篇目摘录体现中心主旨的诗文原句共同的追求(用自己语言概括)

甲诗①

乙文②

三、课外阅读(共1题;共4分)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①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以宝玉骏马,虞

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②而去,荀息③我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寺

木高④渠堑⑤而固,攻不待冲降⑥而拔⑦,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②越疆:越过(虞国)疆界。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④不待:

用不着,不必。⑤渠:人工开的河道。堑:防御用的濠沟。⑥冲降:即"冲隆",古时兵车名。⑦拔:高

出,高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越疆而去

荀息极之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B.宫之奇的告诫(虞君)不听,说了也没有用。

C.宫之奇不听劝谏,进言(虞君),但没有用。

D.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不用再多说什么。

(3)上文画曲线句与曾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句的意思相近。虞国之所

以有这样的结局,和虞君的有关。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3分)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

高亚洲

①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已身处"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

一一就是从身份到契约①。契约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规则"。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规则意识是否已

经深入人心呢?

②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了一项关于"规则意识"的调查。

结果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

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据悉,被调查者以70后、80后和

90后为主,而这正是目前社会的主要活跃群体。

③在此,有必要对"规则意识"的涵义先做一番厘清。"规则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以规则为自己行为

准绳的意识,而不是简单的依照规则。当下,"规则意识"之所以被郑重地提出,原因有二:一是规则意识

在现代文明语境下,越来越被推崇;二是在现实中,规则意识仍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

④就前者来说,以法治为主旋律的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以各种规则为基础的,对规则意识给予何等程

度的强调,都不过分;而就后者来说,类似闯动物园、阻停高铁、景区刻字等热点事件,无不说明规则

意识在一些人内心可谓淡漠至极。而比照我们身边的现实,插队、随意闯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又足

以说明,规则意识的缺失依然是人们的通病。在上述调查中,虽然有将近七成的人认为社会规则意识在

增强,但这只能说明情况得到好转,并不意味着规则意识已蔚然成风。

⑤规则意识的淡漠或缺失,关乎个人素质,会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就个体而

言,规则意识缺乏,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就整个社会而言,没有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规则意识,

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没有契约何谈文明。这就如同在市场交易中,如果市场规则完备,那

么交易成本就会降低。虽然社会交往不完全是经济交易,但道理相似,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

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让合作变得艰难。

⑥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到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再到今日对规则意识的强调,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但是,面对人性先天

的逐利冲动和社会规范体系中的种种漏洞,从愿望到现实并不容易,建立全民规则意识需要长期的社会

培养和全方位的训练。

⑦那么,培养规则意识该从何处着手?此次的调查结果其实也间接给出了部分答案。大多数受访者认

为,应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孩子抓起,以学校培养为主。只有从细处入手,才能把规则意识贯穿到生活

点滴中。也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使规则意识在代际传递中,塑造成性格和品质。学校在培养孩子品行

中的作用毋庸多言,但是,每个人都是身边孩子的老师,每个人的举动,都将直接影响孩子对规则的认

知。

⑧总而言之,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将置身其中,成为规则意识的操练者、受

益者。

(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4期,有删改)

【注】①"从身份到契约”是英国著名法学家亨利•梅因提出的一种社会进化的理论。他有句名言:"所有进

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身份"社会讲的是人的出身和地位,有了特殊身份就拥有

特权;"契约"社会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对个人价值、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尊重。

(1)以下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

B.如果......就

C.不但......而且

D.只要......就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通过①②两段引出论题,然后③④两段具体阐释"规则意识"的

和,第⑤段通过反面分析并以市场交易为喻,明确,进而在第⑥⑦段提出"规则意识"

的形成和培养是长期的过程,以及。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②段的调查对象和数据显示,“规则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B.从文中可知,如果社会中规则意识明确,人际交流合作可以更为简洁顺畅。

C.第⑥段引用了孔孟名言,意在证明古人规则意识强烈,值得后人借鉴传承。

D.只要从细节、孩子和学校入手,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就能形成规则意识。

(4)根据对上文的理解,以下不能体现"规则意识"的一项是()

A.疫情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走在上海的街头,随处可见市民们仍认真佩戴口罩。

B.某校在教学楼张贴了"不能在楼道追逐打闹""不能大声喧哗”等禁止性规定。

C.自动取款机前,即使没有一米线的标识,人们也自觉地间隔一定距离排队等候。

D.交通事故造成道路拥堵,行车速度十分缓慢,但车辆还是一辆接一辆交替通行。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天他还zMxdn()着一条原则,那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徒

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槽(bei)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粘结全靠浆糊。浆

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

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

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

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

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要当老范的徒

弟可不容易,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依旧没有完,第二个关口就是选纸。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

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

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

不犹豫,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徒弟很有信心,起码能找出五六种纸

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

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是这些细微处,将直接导

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

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起码

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

的味道。

⑧等到终于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未必。老范

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满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

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

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

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

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开始,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

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

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

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一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

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①。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

不起。

(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ou),明朝收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经验的著作。“贯

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节中的汉字。

(2)结合注释,第⑩段《装潢志》所引内容指的是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的和。其中"贯

虱之睛"和"心细如发"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纸张的0

(4)有人说,上文只有第⑨段写到老范修补古籍,而写收徒和准备工作占了大量篇幅,详略不当。你觉

得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0

(5)对于文章题目“补天之手",以下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出自“女婿补天"的典故,意在表现老范具有改造古籍的气魄和无畏的精神。

B.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是因为老范就是凭着一双神奇的手才能完成古籍修补。

C.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意在暗示古籍修补是难如补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D.题目运用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老范是个能够拯救古籍的能人,具有高超的技艺。

五、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7分)

6.某校计划开展主题为"戏剧知多少”的系列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吸引学生,组织者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

环境布置等环节。请你积极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以下表格,概括主要信息。

某校学生对戏剧了解程度的调查

是否进入剧场观剧是否了解戏剧

很多次6.7%非常了解12.8%

偶尔一次57.8%知道一点22.2%

从来没有35.5%不了解65%

主要信息:«

(2)学校图书馆准备布置戏剧长廊,但准备好的资料被弄乱了,请你帮助图书管理员根据所列表格,从

以下各项中寻找匹配的作者和特色标签,并填入相应字母,完成整理工作。

剧名《窦娥冤》《屈原》《茶馆》《枣儿》《威尼斯商人》

作者①________郭沫若③________孙鸿⑤________

特色元杂剧

②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化的浓缩(4)⑥________

标签代表作

A.莎士比亚

B.关汉卿

C.白

D.老舍

E.曹禺

F.反应社会现实的独幕剧

G.独白精彩的历史剧

H.构思巧妙、冲突鲜明的喜剧

I.揭示封建家庭罪恶的悲剧

(3)活动期间,校园贴出一张海报(如下图)。请你根据海报上的关键词,为本次戏剧主题活动创作一

句宣传语(不包括“戏剧"一词,至少用到两个)。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7.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以记叙为主。(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一、句子默写。

L【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

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注意"憔悴、靡、案牍”的写

法。

故答案为:(1)雨前初见花间蕊

⑵为伊消得人憔悴

(3)无限山河泪

⑷望其旗靡

⑸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点评】中考中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

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二、对比阅读

2.【解析】【分析】(1)关于文天祥的识记要点为: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政治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鱼我所欲

也》作者是孟子,出处是《孟子•告子上》。(2)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运用的是对

偶修辞手法,不是拟人,故本题选C。(3)是故:因此。于:比。全句译为: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

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4)《过零丁

洋》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

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

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因此,它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

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

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

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

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因此乙文的主旨句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的行为恰好印证了

孟子所说的“舍生而取义”,二者的共同点是为了正义,宁可放弃生命。

故答案为:(1)1、文天祥2、南宋3、孟子•告子上(2)C⑶所以(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

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情)。⑷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③舍生取义,面临选择时为了正义付出生命

【点评】(1)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考生在平时注意留心识记,完成不难。

⑵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

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

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注意对诗句的把握和理解,结合要求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

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

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

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

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

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

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三、课外阅读

3•【解析】【分析】(1)①句意:就离开虞国而去。去:古今异义词,离开。②句意:晋将荀息灭掉虢

国后,又讨伐虞国。伐:讨伐。(2)画线句中的重点词有:"谏"意思是"规劝";"言"意思是"进言";"用"

意思是"采用"。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成分补充出来。为"宫之奇谏(虞君)而不听,言(虞君)

而不用”。故选A。(3)"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一句意思是"所以防守不靠沟堑的坚固,攻

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这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意思是相近的。从文中"虞君甚喜"可以看出虞君贪婪,目光短浅;"谏而不听,言而不用"可以看出虞君的

一意孤行;最终宫之奇"越疆而去"可以看出虞君不懂得任用贤才。这些原因导致了虞国的灭亡。

故答案为:(1)1、离开2、攻打,讨伐(2)A(3)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不听劝谏、留不住贤人

【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

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自

己的理解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

析,结合事件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晋献公将要攻打虞国,宫之奇为了保存虞国,为这事睡不安稳,吃不好饭,晋献公因此不敢

发兵攻虞。后来,晋献公向虞国国君贿赂美玉骏马(要借道攻打虢国),虞君很高兴。宫之奇(向虞君)

进谏,但(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就离开虞国而去。晋将荀息灭掉虢国后,又讨伐虞国,兵不

血刃地拿下虞国,把美玉骏马抢了回去。所以防守不靠沟堑的坚固,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降的高大,就

看你能得到贤人还是失去贤人。

四、现代文阅读

4.【解析】【分析】(1)分析划线的句子,"规则意识的淡漠或缺失"是原因,后面的两项“关乎个人素质"

和"会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是结果,两个结果,分别是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进行说明,范

围由小到大,程度由浅入深,因此二者构成递进关系。A因果关系,不正确;B假设关系,不正确;C递

进关系,正确;D条件关系,不正确;故本题选C。(2)①②两段引出论题一一规则意识,然后第③段

"在此,有必要对‘规则意识’的涵义先做一番厘清""当下,'规则意识'之所以被郑重地提出,原因有二",表

明本段的主要内容是阐释“规则意识”的涵义和郑重提出的原因;第④段承接上一段,具体阐释原因;第

⑤段通过反面分析并以市场交易为喻,明确"规则意识的淡漠或缺失,不但关乎个人素质,而且会成为阻

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指出"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在第⑥段提出“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是长期

的过程;第⑦段指出“培养规则意识该从何处着手”的问题。(3)A第④段中"在上述调查中,虽然有将

近七成的人认为社会规则意识在增强,但这只能说明情况得到好转,并不意味着规则意识已蔚然成风",

因此A。规则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不够准确;从第⑤段“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让合作变得艰难"可以看出B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第⑥段引用了孔孟名言,意在

证明"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并不能说明古人规则意识比今人强烈,C不正确;第

⑦段中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孩子抓起,以学校培养为主"表明"从细节、孩子和

学校入手"并不是唯一条件,"学校在培养孩子品行中的作用毋庸多言,但是,每个人都是身边孩子的老

师,每个人的举动,都将直接影响孩子对规则的认知。"故D也错;本题选B。(4)由文章第③段“规则

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而不是简单的依照规则"可知,ACD项都是"规则

意识”下人们的自觉行动;而B的禁止性规定则是在培养"规则意识",是"简单的依照规则”,与其他三项不

同,故本题选B。

故答案为:(1)42)1、涵义2、被提出的原因3、"规则意识"的重要性4、应该从何做起(3)B(4)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语段,注意准确辨

析语句间的关系,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及其特征,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最后要将文段连起来阅读,增强

语感检验。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结合提示进行作

答。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

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选项的说法进行仔细的

辨析,判断正误。

5.【解析】【分析】(1)遵循:读作zMxdn,指遵照、遵守、遵从。(2)根据注释①:"贯虱之睛"中的

"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可以概括出:古籍修复师必须具

备的本领和品性;从文中第⑦段"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

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以概括出"贯虱之睛”的具体表现:选纸时能很

快从上百种纸中确定最合适的一种;从文中第⑨段"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

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

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

待他们",可以概括出"心细如发"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对修补痕迹的手感要求十分细致、补书过程中每一

道工序都十分讲究细致。(3)"让他面对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

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

的",从"像.…像.一像.…",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屋子乌泱泱的纸"生动形象写出

纸张的数量多,“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

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生动形象写出了纸张的样式多、颜色丰富、质地不同。(4)这篇文章

要赞颂老范修补古籍的技艺高超,写收徒和准备工作,是修补古籍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为中心服务,

理应详写,准备过程也是修补的一部分;更能表现其技艺高超,具有匠人之心。(5)A有误,文章主要表

现老范的技艺高超,而不是表现老范具有改造古籍的气魄和无畏的精神;B有误,根据第⑩段"就说古籍

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可以

看出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的是本领和品性,而不仅仅是"一双神奇的手":C有误,从文章第①段"老范做

古籍修补己经15年了",可以看出古籍修补不是难如补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补天之手”是为了表

现出老范的技艺高超;故选D。

故答案为:(1)遵循;

(2)本领(技能);品性(气质、禀赋);选纸时能很快从上百种纸中确定最合适的一种;浆糊用料、熬

炼及捶打的过程细致(对修补痕迹的手感要求十分细致、补书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细致)(写出

其中一点即可);

(3)排比;比喻;数量多、样式多、颜色丰富、质地不同(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4)前期制作浆糊和选择纸张都是修补古籍的重要环节,是基础,缺一不可;且老范收徒及前期过程都如

此细致、专业、用心,更不用说最终的修补,因此更能表现出老范的技艺高超,具有匠心;

⑸D。

【点评】(1)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

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

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修辞的辨析及效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句子分析其效

果。

(4)本题考查材料详略的安排。材料的详略是由写作的中心决定的,据此来判断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五、综合性学习

6.【解析】【分析】(1)在“是否进入剧场观剧”的调查中显示,有57.8%的学生偶尔一次进入,6.7%的学

生很多次进入,故可知道某校学生有不少进入过剧场观剧。在“是否了解戏剧”的调查中显示,有65%的学

生不了解,故可知道某校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对戏剧缺乏了解。故可概括:某校学生有不少进入过剧场观

剧,但绝大多数对戏剧缺乏了解。(2)①选B。《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

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

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

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②选G。《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

部。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时正值1942年1月,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作者说:"全中国进步的人

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

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作者要达到的目的是,鞭挞国民党反映派黑暗统治,表达人民心中的愤怒,借屈原

的悲剧,展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卖国与爱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借古讽今。③选D。《茶馆》

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