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重组+考向分析)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重组+考向分析)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重组+考向分析)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重组+考向分析)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重组+考向分析)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知识重组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1.早期政治制度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先秦分封制内容①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诸侯要尽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权力,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最终分封制崩溃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郡国并行制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的武帝削弱诸侯王权力,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规律启示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统治思想都具有奠基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个中国古代史认识秦汉的历史地位。2.先秦、秦汉的经济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汉代(1)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精耕细作技术发展(2)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营方式(1)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商业和经济政策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工商食官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秦汉实行歧视商人和专卖制度手工业商周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规律启示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基础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并没有起到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3.先秦、秦汉的思想文化思想春秋战国(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化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屈原开创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绘画艺术走向成熟两汉时期造纸术西汉已经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①《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文学楚辞盛行,出现综合文体——赋规律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本质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误区警示1.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西周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2.中国古代有“法制”,但无“法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意思,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法制”与近代“法治”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总趋势是不断强化的,但在不同时期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是就中国古代整个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从局部而言,中国古代很多时期中央集权制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4.荀子很多主张与法家相通,但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法制,其主张很多与法家相通,李斯和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弟子。但是,荀子也主张仁政,其思想更多地与儒家相同,因此,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5.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的本质特点是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它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考情调研时间考点试题在线2010宗法制模拟预测12011孟子的仁政与土地问题例题32012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模拟预测5201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模拟预测7考向例析1.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血缘分封,故B、D两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答案:C备考指南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民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深化提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2.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2011·山东文综,10)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项;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备考指南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3.先秦思想(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项。答案:C(2012·浙江文综,38,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文明从隔绝到碰撞的历程。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即可,注意回答要精练。参考答案: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备考指南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命题主要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集中考查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备考时要重视对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及各家主张的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特点上理解认识各家主张。深化提升道、儒、墨、法家思想的比较学派代表主张特点道家(老子)无为、小国寡民体现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孟子、荀子)孟子:“仁政”“仁义”荀子:礼法并施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横向综合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差异及原因古代希腊古代中国政治体制雅典的民主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原因地理海洋文明、山峦重叠、良港众多大河文明、广阔的平原政治城邦体制、小国寡民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奴隶制商品经济小农经济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法家思想1.(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2.(2012·广东肇庆毕业班二模,12)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3.(2012·广东汕尾毕业班一模,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始于()A.夏朝B.西周C.秦朝D.唐朝4.(2012·广东清远调研,12)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属于政治体制剧烈变化的是()①从世卿制到任官制②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③从井田制到私田制④从封国制到郡县制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④5.(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6.(2012·广东茂名一模,13)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7.(2012·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8.(2012·江苏无锡期末,1)2011年3月底,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材料反映了()①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②商代文字书体灵活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③“后母戊”三字体现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④商代社会重孝观念较为普遍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9.(2012·皖南联合测评,1)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A.《道德经》B.《孟子》C.《四书章句集注》D.《日知录》10.(2012·广东广州一模,12)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材料二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荀子《天论》(1)试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参考答案:1.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将“国”与“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A项。2.B解析:从信息“由封建转为郡县”“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体现出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天下逐渐变为皇帝一姓之家。正确选项B项。3.C解析:由“官吏不能世袭”“皇帝”“俸禄”“始于”可以判断是秦朝。4.D解析:从题目要求来看,要求找出政治体制方面的变化。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属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变化;从井田制到私田制虽属于春秋战国的变化,但属于经济体制方面的变化,故排除②③,正确答案为D项。5.C解析:诸侯不得参与王国的政事,实际剥夺了诸侯管理地方的行政权,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B两项的信息,D项结论与材料信息反映的史实相反。6.D解析: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女分工明确;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确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从诗歌内容中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正确答案为D项。7.D解析: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不能说明牛耕出现,A项错误;《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文学作品,不能说明商朝出现牛耕,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不能说明商朝的情况,C项错误。甲骨文是商朝的成熟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一手史料,是最有力的证据。8.A解析:虽然商朝文字主要是甲骨文,但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毕竟是商朝的特色,故应该排除③,④应该是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汉时期,故应排除③④;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9.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源是道,道生自然。其思想被整理成《老子》,又称《道德经》。正确答案为A项。10.B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