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广西百色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卷(一)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同学们,测试开始了!让我们平心静气、和悦身心,一同走进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情境里,去识记文化之源,品悟文化之美,探究文化之力,叙写文化之新。
一、识记·文化之源(共21分)
(一)
寻传统文化之根源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月光下,吟诗篇,举杯邀青莲,泛舟思易安。三月三,天朗气清,曲水流觞;五月五,汨罗江上,龙舟竞渡。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里,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擂响在锣鼓铿锵的声音里,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传扬在诗歌浪漫的意境里。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让我们róng()入中华血脉,追寻文化之根,在古风古韵中安放心灵吧!
(二)
思传统文化之精髓
深情演绎惜别怀远的“垂柳图”,匠心独运的冬奥场馆和吉祥物……绵延相遇中国春节、元宵节两个传统节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仿佛穿越千年,让古与今相互交叠,一幕幕难忘的镜头、精彩的瞬间,无声阐释着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理念的“天作之合”,让世界用另一种方式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开幕式上,灵动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惊艳了网友。当经典诗文遇到传统历法,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扔下农具,即是诗行”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倾泻而出。的确,无论是极具诗意的节气名字本身,还是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活动,抑或由此衍生出的诗意吟诵,“二十四节气”毫无疑问是理解古人与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中华文明博大、浪漫的绝佳载体。所以,传承、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感传统文化之韵味
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得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再次流行开来。通过古诗文,我们感慨于《子衿》中①“,”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与牵挂;我们沉醉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②“,,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游鱼的动静相宜、生机勃勃;我们感叹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③“,”的波涛汹涌;我们憧憬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④“,”的美好情愫;我们沉浸在深秋时节《天净沙·秋思》中⑤“,”的孤寂与愁苦中。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锵()(2)róng()
2.材料(一)(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解释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
(1)绵延()(2)阐释()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助奥迎春”是北京某园张贴的对联的横批,请你从下列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与这个横批相对应的两句,按上下联的顺序,钞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五湖四海皆春色②五环冰雪抖精神③花灯遍照万户明④双奥携春连浪漫⑤万水千山尽得辉⑥玉烛长调千门乐
上联: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
5.根据内容理解,在材料(三)的横线上,准确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6.下面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
B.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
C.所以,传承、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D.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得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再次流行开来。
1.①qiāng②融
2.示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天朗气清、曲水流觞、五彩纷呈、赏心悦目、天作之合、义不容辞(写出三个即可)
3.①延续不断②阐述并解释
4.①双奥携春连浪漫②五环冰雪抖精神
5.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C
本题考查字音。
铿锵(kēngqiāng):形容乐器声音响亮有力,也用于形容人声洪亮或深沉坚定。
融入(róngrù):融合、混入、混合。
本题考查成语识记,写出材料(一)(二)中的三个成语即可。如: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五彩纷呈:好多种颜色。
赏心悦目:因看到好的事物而心情欢畅。
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天作之合: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形容人婚姻美满。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绵延(miányán):连续不绝,延续不断,弥漫延续。
阐释(chǎnshì):阐明陈述并解释。
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根据横联“助奥迎春”可知,对联内容需要切合“助力奥运,迎接春天”的内容,切合此内容的对联有①②④;
①“五湖四海皆春色”符合“并列短语+副词+名词”的形式;
②“五环冰雪抖精神”符合“名词+名词+动宾短语”的形式;
④“双奥携春连浪漫”符合“名词+动词+动宾短语”的形式;
比较来说,②④结构更加对应,②句末字“神”为二声,为平声,此句为下联;④句末字“漫”,为四声,为仄声,此句为上联。
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上空作答时,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兮、佁、俶、撼、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C.本句病因:语序不当;修改建议:将“传承、保护并了解”改为“了解、保护并传承”;
故选C。
二、品悟·文化之美(共38分)
(一)
“冠”之礼法知多少
曹宝顺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选文有删改)
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C.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D.古人在不同场合所戴冠有所不同,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
8.下面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说起,既引出了说明对象,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使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古代贵族非常看重标志着他们身份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可以删去,删去后句意没有发生变化。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9.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7.C8.A
9.示例:古代男子成年后,应树立高远的志向,提升修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辨析。
C.根据②段的“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可知,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而非“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故选C。
本题考查文章分析。
B.结合③段的“《释名》中说”“《晋语》云”等可知,这是作引用的说明方法;结合“据《左传》记述”可知,这是举例子。段中没有“作比较”;
C.“一般”指通常情况下,表示贵族男子方能佩戴是正常情况,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发生,删去后句意会发生变化。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因此不可以删去;
D.结合⑦段的“综上所说”可知,文章结构形式是“总分总”而不是“总分”形式;
故选A。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
结合本文第②段中的“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材料一“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和材料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见,加“冠”后就不再是懵懂的孩童,加“冠”的社会意义更大,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高远的志向,追求美好的品德,提升修养等。
结合材料二终军“在弱冠之年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可见,加冠后的男子对自己要求更高,担负的责任更重。
(二)
琴声和棋力之上
陈鹏举
①古往今来,琴棋书画,人人都不免遇见。这里说说排列前两位的琴和棋。
②先说琴。中国古琴留下来的总共也就几十首曲子吧。只是这几十首曲子,胜却无数。古琴曲子,每个人弹出来都不一样,不是水平高低的不一样,而是一首曲子,一百人弹,就是一百个模样。所谓琴声,在古琴里,不单是琴声,更是弹琴人的心声。这是古琴伟大的地方,也是古琴足以遗世独立的地方。
③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听俞伯牙弹“高山流水”,听出了俞伯牙的心声。人生在世,所经历的悲欢荣辱,只有自己最清楚,就像鱼在水中,冷暖自知。俞伯牙把这宣泄在琴声里,居然被另一个人听清楚、听明白了。这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缘分。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详尽地写了琵琶的弹奏过程,是叙事诗的需要,也是他对琵琶弹奏的精熟了解,更是他对音乐不可名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这段有关琵琶弹奏的文字极为美妙,同时也十分精当地写出了他在琵琶声里听到的悲伤。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也就随之而来。
⑤苏东坡写过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说,琴声从哪里来?说是来自琴吧,那琴在琴匣里的时候,怎么没声音?说是来自弹琴的手指吧,那么离开琴的手指,怎么没声音?这个绝顶聪明的人,用了似乎玄虚的诗句,说出了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琴声是人弹出来的。
⑥再说棋。这个世界上,最具棋的意义的许是中国围棋。围棋黑白对垒,每颗棋子下在棋枰上,只占一个点,不能移动,一如星斗满天,胜似山崩海啸,却又生机无限。说起来,棋是要分胜负的,分了胜负,棋才算终局。只是棋的最终意义,不在分胜负,不是下棋人的棋力,而是下棋人的心力。
⑦人生在世,总希望获得成功,下棋人也是。只是历来下棋的大人物、大棋手,并不这么想。他们要的是伟大。伟大是什么?伟大是壮志、是梦想,是为实现壮志和梦想所竭尽的心力。
⑧东晋谢安正和客人下围棋,侄儿谢玄书信到了。他看完信,得知前秦苻坚已被击败,淝水之战已经获胜,他放下信,脸上不露喜色。等客人问了,他才缓缓说:“小儿辈大破贼。”说话时,神情举止与之前没什么变化。直到下完棋,他回内室。过门槛的时候,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发现。史书的记录自始至终没写棋局本身,连胜负也没提及,只是写谢安的神情举止,还有缓缓说出的一句话。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这一战将决定历史的走向,战前东晋并无取胜的十分把握,谢安下棋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他和来客下棋时,翻江倒海的心力,非常人所能及。
⑨最好的棋手,都不是“胜负师”。当代棋手中,有的风格华丽,有的风格唯美,有的甚至第一手棋就直落天元。真正的棋手,对棋的渴望,是对未知的渴望,这个未知,不仅指棋,还指人生和世界。
⑩下棋的意义是否在于分胜负?到今天,这个问题已无须再争。阿尔法狗出现了,人类最好的棋手难求一胜。下棋还有意义吗?仍然有。棋还会下吗?仍然会下。缘由是,阿尔法狗争的仅仅是胜负,而人类棋手不是。人类棋手在棋枰上倾注的心力,不是阿尔法狗可以理解的。
(选文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本文思路或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总起,再分别叙述琴与棋。
B.写琴时依时间顺序提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白居易、苏东坡。
C.谈到最具棋的意义的中国围棋,思绪跨越过去和现在。
D.文章以琴、棋为线索,传递了古今中外文人对琴、棋的热爱。
11.品读第⑧段中的画线句,试结合其中细节分析当时谢安的心情及人物性格特点。
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琴声和棋力之上”的理解。
13.读完本文,发挥想象,描绘你在王维《竹里馆》里听到的“琴声”。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D11.示例一:从文中的“缓缓说”“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发现”,可见谢安内心其实是激动狂喜的,但他却能强装镇定,不喜形于色,这份过人的定力是非常罕见的。示例二:接到“淝水之战”的捷报,谢安内心其实是激动狂喜的,以至于过门槛的时候,他“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发现”。但他却能在外人面前压抑内心的翻江倒海,不喜形于色,只“缓缓”言说,这份心力非常人所能及。
12.示例:“琴声”是人弹出来的,“琴声”不单是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更是弹琴人的心声;棋本是要分胜负的,“棋力”本指下棋人的功力,但在看来,棋的最终意义不在分胜负,不在下棋人的棋力,而在下棋人的心力。琴声与棋力承载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这种文化的内涵超出了娱乐或博弈本身,这也是琴和棋最伟大的地方。
13.示例:幽深的竹林里不时传出几声琴音,琴声悠扬,时有时无,时远时近。月光倾泻,可以想见诗人坐在蒲团上抚琴的闲适样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D.“文章以琴、棋为线索,传递了古今中外文人对琴、棋的热爱”表述错误,线索是贯穿一篇文章始终的,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有所体现,但这篇文章的琴与棋是分开叙述的,不能称之为线索。
故选D。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及作用。找出具体的细节描写,联系语境分析其作用。
此句的细节描写有两处:一处是对客人“缓缓说”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的消息。接到“小儿破贼”的捷报,谢安的内心应该是狂喜不已,可是他能镇定自如,不表露出来,体现其过人的定力;
二处是“过门槛的时候,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有发现”。说明谢安沉浸在内心的激动喜悦之中,没把别的事放在心上。但这种喜悦仍没有表现于外,这份心力非常人所能及。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标题含义要理解表层含义,还要挖掘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文章第②段关于“琴声”要表述的观点是,琴声不仅仅是指乐器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传递出了弹琴者的心声;文章第⑥段提到“棋的最终意义,不在分胜负,不在下棋人的棋力,而是下棋人的心力”。
深层含义:文章第⑨段“真正的棋手,对棋的渴望,是对未知的渴望,这个未知,不仅指棋,还指人生和世界”一句的提示可知,写“琴”与“棋”想要表述的是这些器具作为一种载体已经超越了琴与棋本身的功能,承载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这也是对题目“之上”二字的诠释,体现了的独到感悟。
本题考查迁移能力。要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展开想象,组织语言作答。
《竹里馆》的大意是: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遍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依据题干的要求,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静夜之下“琴声”空灵与悠扬,体现诗人隐居时的现实生活与情趣。
例如:清幽寂静的竹林中传出悠扬动听的琴声,时断时续,悠远绵长,似有清溪静静流淌,流向了远方。那弹琴之人,一定是独坐月下,轻拢慢抚,悠闲自在。
(三)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有删改)
①史:管理仓库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官吏。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正。
14.下面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15.下面对《<论语>十二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是谈修身做人的。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自白,讲述了孔子对“义”的坚守。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在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有坚定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
16.用“/”给《孔子世家》(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17.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十二章》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古义今义
朋①_______②______
可以③_______表许可
饭④_______煮熟的谷类食物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9.《论语·雍也》中孔子盛赞颜回“贤”,这个“贤”可以用哪个四字成语概括?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这一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20.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秉持“仁”的思想,“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是一位率真、率性的真“圣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和你所了解的孔子经历,说说你心中的孔子形象。
14.C15.A
16.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17.①志同道合的人②朋友③可以凭借④吃
18.(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2)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
19.安贫乐道。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人不堪其忧(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表现他人难以忍受清贫,“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表现颜回对自身的坚守,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了颜回的“贤”。
20.示例一:孔子是一个安贫乐道之人。他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贫困时,宁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却不改初衷。
示例二:孔子是一个好学、乐学之人。他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充分体现了他的谦虚上进。
示例三:孔子是一个执着追求、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为自己抱定的志向努力奋斗,在周游列国的历程中,他也是这样践行自己的初衷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选项有误,“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的是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埃”才是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选项有误,“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学过的知识要按时复习,因为讲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修身做人。
故选A。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的大意是:天下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根据大意可知,本句采用主谓结构句式来阐述天下的君主贤人生前以及死后的情况;再根据“矣”一般做句末语气词;以及句式对称原则可断“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因而可断句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①朋:结合“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可知“朋”的古义为: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为:朋友。
②可以:结合“可以为师矣”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可知“可以”的古义为:可以凭借。
③饭:结合“饭疏食”的意思:吃粗粮,可知“饭”的古义为:吃。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学:学习;思:思考;则:就;罔: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虽:虽然;至:到;然:但是;之:代词,代它。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第一问:结合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知颜回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也不改变乐趣,因而可用安贫乐道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第二问:结合“人不堪其忧(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表现他人难以忍受清贫,“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这两句,可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颜回对自身的坚守,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了颜回的“贤”。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示例一:孔子是一个热爱学习,且讲究学习方法的人。“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充分体现了他的热爱学习且注重读书方法;
示例二:孔子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充分体现了他珍惜时间的形象;
示例三:孔子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意志坚定。
蒹葭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论语》十二章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家贫且地位低下。到长大了,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作司职吏一职掌管牲畜养殖之事。因此而做了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道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三、探究·文化之力(共11分)
21.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欣赏传统文化,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1)结合下述材料,请你围绕“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一话题,写一段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字数80字以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有着独特的魅力、韵味和内涵。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少年正是读书时,少年时期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传统文化,请你设计四种活动形式。
(3)在班级举办的阅读分享活动中,有同学为大家分享了杨志的故事,并打算与你合作整理一张杨志档案卡片。请你完善卡片内容。
杨志档案卡片
出处元末明初作家①_____(填人名)的小说《水浒传》
绰号②______
外貌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
典型事件卖刀杀人→东郭斗武→③______→被迫落草→梁山聚义
(1)示例:我们要担负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一方面,可以向公众推荐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播文化;另一方面,要摒弃糟粕,勇于创新,发扬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①邀请专家,进行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②开展“走进传统文化”系列实践活动;③举办“我与传统文化”征文比赛;④举办“传统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
(3)①施耐庵②青面兽③中计失纲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能力。作答时,要审清题意,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题的要求是围绕“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一话题,写一小段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且字数为80字以内。材料是从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两方面来说的,如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有关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的表述来组织解析即可。
示例: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结合题目要求“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传统文化”设计四个活动即可。
示例:①观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纪录片,进行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宣传;②开展“传统文化知多少”系列文化展览;③举办“我与传统文化”朗诵比赛;④举办“传统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
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文学常识和内容的理解能力。《水浒传》是施耐庵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林冲绰号“豹子头”,他是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高太尉高俅的样子高衙内看上,而遭到陷害,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路经野猪林被鲁智深所救,后来又帮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后雪夜上梁山。结合《水浒传》全文情节可知,杨志因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梁中书见他武艺高强,有心抬举他,只恐众人不服,便令众人比武,即为横线前的“东郭斗武”,斗武后,梁中书看中杨志的武艺,要杨志护送价值十万贯的生辰纲到哦东京为蔡京祝寿,没想到护送途中,中了吴用、晁盖等人的蒙汗药,生辰纲全部被劫走了。因此第③空填:中计失纲。
四、叙写·文化之新(50分)
2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好评如潮到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日晚会持续“出圈”,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述,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认为应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继承时应有思考,有辨别,有方法,如此才能有所创新。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触目可见、触耳可闻。你肯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接触的瞬间。请以“与传统结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例文:
与传统结缘
在老家的一间屋子里,吱呀吱呀的大红木门后面,有一杆秤静静地靠在泛黄的墙上。这杆秤像是许久未用了,怎么还放在这呢?
在我最稚嫩的幼儿时期,经常在院子里和玩耍,一次偶然,好像是伙伴提议去寻宝藏,就在门背后找到了这杆秤。这特殊的位置让我们更加断定它就是我们要找的宝藏。由于是第一次见,我们都好奇地端详着它。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武器,正准备耍它。奶奶突然拦下我们:“这太危险了,赶紧给我去放好。”我们就灰着脸,不情不愿放了回去。”是用来称重的。后来问爷爷,才知道那是杆秤,还教我那上面是什么,我听得津津有味。正值烈日当空,不免让人心生困意,我却十分精神。爷爷说下次有空教我用它,我急了,央求爷爷马上就教我。他却只是打了一个马唬,去午休了。
下午爷爷出门,我坐在家里的老式木板沙发上,死死地盯着那杆秤,一刻不肯松懈。奶奶在厨房忙进忙出,透过窗户看见我呆坐在沙发上,就赶来查看,顺着我眼睛方向瞅见了那杆秤,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地上。良久开口问我:“你想不想试试。”我兴奋地点点头。奶奶示范了一遍后,我便学着样子试了试,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那杆秤被我拿下,心里别提多高兴。
两三年后,大家都用电子秤了,但我家那闲着杆秤却从不,每次买了菜,米什么的奶奶都要用它称称,我很疑惑:“难道电子秤不准吗?”奶奶笑笑:“准,但有时会缺斤少两。你知道吗,现在有好多人去偷秤,你以后可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呀。”我没太在意奶奶最后的话,只是一直想什么是偷秤。后来是爷爷为我解了疑惑,得知解析后又追回:“那发现缺斤少两的话会去讨要吗?”爷爷等了很长时间才回答我:“不会。”之后又补充:“要是缺太多还是会的。”
过了几年,那杆秤还静靠在门后的那面墙上,一直闲置着,没人扔它。我才发觉,这一件传统器物,蕴含了太多太多。是老一辈的较真,不能缺斤少两;是小小的善意,得饶人处且饶人,总是宽容待人;是对后辈的期盼,像秤杆一样正直,顶天立地,不做缺斤少两的电子秤,就算是山穷水近,也不能失了原则,丢了底线。
如今再看这件传统器物,我与它真正缘分匪浅。我不再是原来的我,已经越来越像这杆秤,而它也不仅仅是一件传统器物了。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次作文题目“与传统结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如材料一“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这可以联想到贴对联、穿旗袍、如佛山武术、剪纸、岭南天地老民居、世纪莲体育馆、石湾陶瓷、古琴、秋色巡游、正月十五行通济、又如《乡愁》《秋词》等诗词;再如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甚至还可以联想到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传统就在身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写作时可写自己是如何接触某种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感悟等。
第二,立意。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选材。例如每天背诵一首古诗,很早便与诗词结下了密不可分的缘分;鉴赏书画作品,对书法和绘画有了兴趣;从小奶奶教“我”唱京剧,京剧成了我的业余爱好;看央视《经典流传》成为一种习惯等等。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叙事中重点要体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
1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卷(一)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同学们,测试开始了!让我们平心静气、和悦身心,一同走进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情境里,去识记文化之源,品悟文化之美,探究文化之力,叙写文化之新。
一、识记·文化之源(共21分)
(一)
寻传统文化之根源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月光下,吟诗篇,举杯邀青莲,泛舟思易安。三月三,天朗气清,曲水流觞;五月五,汨罗江上,龙舟竞渡。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里,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擂响在锣鼓铿锵的声音里,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传扬在诗歌浪漫的意境里。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让我们róng()入中华血脉,追寻文化之根,在古风古韵中安放心灵吧!
(二)
思传统文化之精髓
深情演绎惜别怀远的“垂柳图”,匠心独运的冬奥场馆和吉祥物……绵延相遇中国春节、元宵节两个传统节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仿佛穿越千年,让古与今相互交叠,一幕幕难忘的镜头、精彩的瞬间,无声阐释着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理念的“天作之合”,让世界用另一种方式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开幕式上,灵动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惊艳了网友。当经典诗文遇到传统历法,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扔下农具,即是诗行”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倾泻而出。的确,无论是极具诗意的节气名字本身,还是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活动,抑或由此衍生出的诗意吟诵,“二十四节气”毫无疑问是理解古人与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中华文明博大、浪漫的绝佳载体。所以,传承、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感传统文化之韵味
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得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再次流行开来。通过古诗文,我们感慨于《子衿》中①“,”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与牵挂;我们沉醉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②“,,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游鱼的动静相宜、生机勃勃;我们感叹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③“,”的波涛汹涌;我们憧憬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④“,”的美好情愫;我们沉浸在深秋时节《天净沙·秋思》中⑤“,”的孤寂与愁苦中。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锵()(2)róng()
2.材料(一)(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解释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
(1)绵延()(2)阐释()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助奥迎春”是北京某园张贴的对联的横批,请你从下列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与这个横批相对应的两句,按上下联的顺序,钞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五湖四海皆春色②五环冰雪抖精神③花灯遍照万户明④双奥携春连浪漫⑤万水千山尽得辉⑥玉烛长调千门乐
上联: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
5.根据内容理解,在材料(三)的横线上,准确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6.下面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
B.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
C.所以,传承、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D.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得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再次流行开来。
二、品悟·文化之美(共38分)
(一)
“冠”之礼法知多少
曹宝顺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选文有删改)
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C.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D.古人在不同场合所戴的冠有所不同,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
8.下面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说起,既引出了说明对象,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使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古代贵族非常看重标志着他们身份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可以删去,删去后句意没有发生变化。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9.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
琴声和棋力之上
陈鹏举
①古往今来,琴棋书画,人人都不免遇见。这里说说排列前两位的琴和棋。
②先说琴。中国古琴留下来的总共也就几十首曲子吧。只是这几十首曲子,胜却无数。古琴曲子,每个人弹出来都不一样,不是水平高低的不一样,而是一首曲子,一百人弹,就是一百个模样。所谓琴声,在古琴里,不单是琴声,更是弹琴人的心声。这是古琴伟大的地方,也是古琴足以遗世独立的地方。
③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听俞伯牙弹“高山流水”,听出了俞伯牙的心声。人生在世,所经历的悲欢荣辱,只有自己最清楚,就像鱼在水中,冷暖自知。俞伯牙把这宣泄在琴声里,居然被另一个人听清楚、听明白了。这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缘分。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详尽地写了琵琶的弹奏过程,是叙事诗的需要,也是他对琵琶弹奏的精熟了解,更是他对音乐不可名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这段有关琵琶弹奏的文字极为美妙,同时也十分精当地写出了他在琵琶声里听到的悲伤。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也就随之而来。
⑤苏东坡写过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说,琴声从哪里来?说是来自琴吧,那琴在琴匣里的时候,怎么没声音?说是来自弹琴的手指吧,那么离开琴的手指,怎么没声音?这个绝顶聪明的人,用了似乎玄虚的诗句,说出了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琴声是人弹出来的。
⑥再说棋。这个世界上,最具棋的意义的许是中国围棋。围棋黑白对垒,每颗棋子下在棋枰上,只占一个点,不能移动,一如星斗满天,胜似山崩海啸,却又生机无限。说起来,棋是要分胜负的,分了胜负,棋才算终局。只是棋的最终意义,不在分胜负,不是下棋人的棋力,而是下棋人的心力。
⑦人生在世,总希望获得成功,下棋人也是。只是历来下棋的大人物、大棋手,并不这么想。他们要的是伟大。伟大是什么?伟大是壮志、是梦想,是为实现壮志和梦想所竭尽的心力。
⑧东晋谢安正和客人下围棋,侄儿谢玄书信到了。他看完信,得知前秦苻坚已被击败,淝水之战已经获胜,他放下信,脸上不露喜色。等客人问了,他才缓缓说:“小儿辈大破贼。”说话时,神情举止与之前没什么变化。直到下完棋,他回内室。过门槛的时候,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发现。史书的记录自始至终没写棋局本身,连胜负也没提及,只是写谢安的神情举止,还有缓缓说出的一句话。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这一战将决定历史的走向,战前东晋并无取胜的十分把握,谢安下棋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他和来客下棋时,翻江倒海的心力,非常人所能及。
⑨最好的棋手,都不是“胜负师”。当代棋手中,有的风格华丽,有的风格唯美,有的甚至第一手棋就直落天元。真正的棋手,对棋的渴望,是对未知的渴望,这个未知,不仅指棋,还指人生和世界。
⑩下棋的意义是否在于分胜负?到今天,这个问题已无须再争。阿尔法狗出现了,人类最好的棋手难求一胜。下棋还有意义吗?仍然有。棋还会下吗?仍然会下。缘由是,阿尔法狗争的仅仅是胜负,而人类棋手不是。人类棋手在棋枰上倾注的心力,不是阿尔法狗可以理解的。
(选文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本文思路或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总起,再分别叙述琴与棋。
B.写琴时依时间顺序提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白居易、苏东坡。
C.谈到最具棋的意义的中国围棋,思绪跨越过去和现在。
D.文章以琴、棋为线索,传递了古今中外文人对琴、棋的热爱。
11.品读第⑧段中的画线句,试结合其中细节分析当时谢安的心情及人物性格特点。
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琴声和棋力之上”的理解。
13.读完本文,发挥想象,描绘你在王维《竹里馆》里听到的“琴声”。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世界经典建筑解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司装修发票合同范例
- 系统训练幼儿体能课程设计
- 到货合同范例
- 单位电路施工合同范例
- 农机合伙合同范例
- 县衙汉服租借合同范例
-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中介厂区驻厂合同范例
- 单位写合同范例
- GB/T 9755-2024合成树脂乳液墙面涂料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化学试题(15 4) 含解析
- 肿瘤晚期常见症状护理
- 高性能SVG渲染算法
- 内蒙古兴安盟(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随堂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考试题(综合题)
- 2024-2030年中国呼叫中心行业发展展望及投资管理模式分析报告权威版
- 2025届浙江省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综合布线技术设计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2024年安全员A证证考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
- 短视频投流合作协议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