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重点大学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B.关于“五色”的文字较早记录在《尚书》中,虽然表述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

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显现深邃荒寒淡远之境,是画家心灵世界、运用墨色技巧、确立墨正统地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

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C.秦朝黑色最尊贵,为皇家专用,汉唐以后紫色变得尊贵,皇宫被称为紫宫,宋以后黄色象征皇权,这些色彩象征一直持续到明清。

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臻于以墨造型、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比喻自己之节操。

C.中国文人画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述自己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的品格。

D.《醒世姻缘传》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嫡母刚去世的素姐着一身艳服外出烧香。

4.为什么说道家色彩观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曹雪芹的色彩观。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衣着,“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绫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倚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回家探母病,“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

怡红院题词“怡红快绿”,建造之初为蕉棠两植;潇湘馆以绿色为主色,后来贾母参观大观园时为其换上了银红色的窗纱。

《红楼梦》诗句: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贾宝玉丫鬟名字:红玉、碧痕、茜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1979年,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我却面露难色。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看见有人来,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我们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几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

(有删减,选自《铁凝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

文本二:

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①,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述。《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

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选自周伟《耕堂荷韵布衣人》,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6.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追星族”在文中指作为文学青年的“我”迷恋着孙犁先生作品。

B.“高墙大院”一词与上文的传言形成呼应,也暗示众人所言非实。

C.“路子”的问题在文中体现为“我”小说写作技术的不成熟。

D.临时“武装”在文中指孙犁先生为工作提前戴好套袖做好准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现出“我”逐渐了解孙犁先生的过程,形成了文章的抑扬,塑造了先生亲切敦厚的形象。

B.文本二引用孙犁先生为贾平凹散文集《月迹》所作序言中的话,直接表现了他的严厉苛刻与清醒,同时引出下文“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C.文本一选取与孙犁先生见面的数个场景,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细腻地描写出“我”的内心情感。

D.文本二选自《耕堂荷韵布衣人》,该题目用语古朴典雅,简洁凝练,既指出了孙犁先生的身份,又概括了其创作及为人特点。

8.铁凝为什么说“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同为表述对孙犁的怀念与钦佩之情,文本一和文本二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与艺术效果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测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近A岁B阅C历D日E久F乃G知H治I人J不K治L者M智N不O足P也Q此R切S己T体U察V之W一X端Y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学问之道无穷”与“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B.“朱笔”是蘸朱砂的毛笔,其中“朱”与“只是朱颜改”的“朱”都指红色。

C.“过大则离披”与“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披”字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苏轼字“子瞻”,此处以字称其名;曾国藩号“涤生”,这里以号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钞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②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14.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①《唐书》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此诗作于此时。②比数:亲近、亲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长安布衣”是诗人的自称,“谁比数”以反问来表述自身处境的困厄。

B.“衡门”指以横木作门,言居处简陋,“反锁”写出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

C.“稚子无忧”写孩子们以风雨为乐,反衬出“老夫”深沉的风雨之忧。

D.“未曾见白日”意蕴丰富,既指秋雨连灾的境况,亦指奸臣当道的时局等。

16.本诗“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均“句中有泪”,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地方官员早知李密之贤,先后推荐李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呕哑”这一象声词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阿房宫赋》“______”,又如《琵琶行》“______”。

(3)“黄昏”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表现伤怀愁绪,如“______,______”。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②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的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

——威廉詹姆斯

③我最憎恨两件事: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穆罕默德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信仰”?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综观近年来反响热烈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制作团队一次次向传统文化“寻宝”。不过,除了题材方面,国产动画电影的形式风格也自觉向传统文化取经,“国风”“水墨风格”等频频成为热词。在这方面,《深海》制作团队探索中国动画新方向,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表现了中国水墨画流动飘逸,付与了水墨画全新生命力,这一技术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

何为“粒子水墨”技术?①_____,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水和墨的神奇交融,让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从而形成独具中国气象的艺术效果。而“粒子水墨”是将中国水墨画与三维CG动画创新结合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让中国水墨画“活了”。《深海》正是首部将“粒子水墨”技术应用于全片的动画电影,但动画色彩不再只是黑白二色,而是绚烂多彩。为此制作团队②_____,进行了大量实验,包括将洗洁精、牛奶等流体与各色丙烯颜料混合,为水墨“晕染上色”,可以看出,《深海》是一部兼具“东方大美”与“世界眼光”的创新影片。

尽管《深海》票房不尽人意,但以创作团队为代表的中国动画人③_____的精神令人钦佩。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放眼全球,美国的三维动画、日本的二维动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动画不能总是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期待更多国产动画开创独属于中国的动画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动画。

(有删改)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和一个用错的词语,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以“水墨画”为主语,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蓝光是指可见光中的蓝色部分。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有害蓝光是指高能短波可见光,其波长为400~450纳米。蓝光波长较短,蕴含较高能量,①_____,因此过多蓝光进入眼睛可能造成视网膜损伤。那我们日常接触的蓝光算不算“过多”?这方面还无法穷理尽微。电子设备屏幕的蓝光被认为会导致视疲劳,增加视网膜黄斑病变的风险,但这些说法缺乏实验证据支持。如果你每天面对显示屏的时间特别长,防蓝光眼镜能帮你减少蓝光的影响。

②_____,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对昼夜节律的影响。视网膜中的光敏感神经节细胞对蓝光最为敏感,而与昼夜节律的调控中枢——视交叉上核相连。因此,蓝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比其他颜色的光都强。

此外,蓝光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影响不同。蓝光通过晶状体进入视网膜,晶状体对蓝光有一定过滤作用。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眼睛的晶状体会自然变黄,吸收更多蓝光,从而导致蓝光透过率下降;③_____,蓝光透过率很高,因此,蓝光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大量研究表明:过多使用电子设备会对儿童的视力和睡眠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是否完全由蓝光引起,短期内还无法寻根究底,但限制儿童面对屏幕的时间显然很有必要。

22.下列选项中的“颜色”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颜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准确句读,能显出古文学者的真颜色。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和解答

1~5.A、D、C、、

(1)A.“‘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错误,偷换主语。材料一第一段说“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是就“形成色彩体系”而言,并非就“五色体系”而言。

故选:A。

(2)A.“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表述错误。根据“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可知,文中说色彩“斑斓绚烂”并非指色彩混合,而是指各种原色(“纯粹”色)配合适宜。

B.“五色(黄、红、紫、白、黑)”错误。根据原文“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可知,“五色”应指五原色,不包括紫色。

C.“这些色彩象征一直持续到明清”错误。根据“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可知,黑色在秦朝以后并非“最尊贵”。因此,不能说“这些色彩象征一直持续到明清。

D.正确。

故选:D。

(3)C.“中国文人画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述自己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的品格”错误。文中材料二末段写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选择超然物外,表述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颜色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颜色观。因此,C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比德”色彩观观点。

故选:C。

(4)根据“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可知,道家色彩观以黑色为道,认为黑色高于其他一切色彩。这与道家主张“自然天道”有关,天道即自然之道。

根据“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可知,天道观认为天派生万物,而天为玄色,玄色即黑色,所以,黑色自当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从而形成道家以黑色为尊的色彩观。

(5)根据“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可知,宝玉着大红,象征地位尊贵;袭人着桃红,既显示她在丫鬟中地位高,又象征对母亲病愈的吉祥祝愿。这体现了儒家“正色论”色彩观,以五原色(正色)为尊贵色,红色为正色之首,象征吉祥、喜庆。

根据“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可知,怡红院等建筑以红绿互补互衬,诗句以及丫鬟名字“红玉、碧痕”等也以绿、红、白等多色搭配,呈现出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这体现了儒家“文质彬彬”“配合适宜”的色彩观,也就是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解析:

(1)A

(2)D

(3)C

(4)①道家色彩观以黑色为道,认为黑色高于其他一切色彩,这与道家主张“自然天道”有关,天道即自然之道。

②天道观认为天派生万物,而天为玄色,玄色即黑色,所以黑色自当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从而形成道家以黑色为尊的色彩观。

(5)①体现了儒家“正色论”色彩观。以五原色(正色)为尊贵色,红色为正色之首,象征吉祥、喜庆。宝玉着大红,象征地位尊贵;袭人着桃红,既显示她在丫鬟中地位高,又象征对母亲病愈的吉祥祝愿。

②体现了儒家“文质彬彬”“配合适宜”的色彩观。怡红院等建筑以红绿互补互衬,诗句以及丫鬟名字等也以绿、红、白等多色搭配,呈现出斑斓绚烂的“纯粹”美。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梳理前后内容,找出符合要求的关键句子,分层概括作答。

现代文阅读需具备以下解题意识:

(1)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解析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考生必须有文本意识。

(2)问题意识: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3)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解析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考生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解析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4)关键词意识:解析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解析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解析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解析。

6~9.C、B、、

(1)C.“体现为‘我’小说写作技术的不成熟”错误,路子即路数、风格,此处指“我”的小说的创作理念没有得到看过的长者的认可。

故选C。

(2)B.“严厉苛刻”错误,孙犁先生的话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清醒,并不能表现他“严厉苛刻”。

故选B。

(3)孙犁先生“孤傲”的一面。可从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环境去举例分析。例如“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与其他老师以“路子”为由打压年轻作家相比,他一心肯定新人、扶持新作品;“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种地的院子、清冷的房间和需要缝补的窗户等落寞的生活环境也反衬出孙犁的孤傲。

孙犁先生的“谦逊”的一面。从其对同行的态度以及劳动时的随和自然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对待同行新人态度随和,戴着套袖亲力亲为参加生活劳动写作;“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心中偷偷地不服”,与铁凝的少年轻狂与大言不惭相比更加凸显了孙犁的谦逊质朴,绝无矫饰。

把“孤傲”“谦逊”合在一起分析,以达到强化个人的形象的作用。文人的孤傲是坚持做人原则的气度,谦逊是对待普通人和普通事的亲和的态度;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孙犁身上,展现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

(4)①文体不同,表述方式也不同。文本一是散文,在记叙中穿插描写与抒情;时空跨度大,选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生动呈现各种见面时的细节,详略安排得当;文本二是人物传记,援引史料与事实,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②选材不同,表现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也不同。文本一形散神聚,运用第一人称视角,选取我与孙犁三次见面时的经过,根据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塑造了孙犁亲切,敦厚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选择典型事例,以史实传达为基础,客观评述了孙犁的杰出贡献。

③艺术手法不同。文本一运用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抑扬结合等多种手法,文本二运用引用、比喻等手法。

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主要通过比较两个文本,考查考生对不同体裁特征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两个文本都充满真情,但文体不同,这有助于学生从文体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性考查,而是对文学、非虚构阅读与鉴赏的广度、深度与能力的考查。

解析:

(1)C

(2)B

(3)①孙犁的孤傲:与众不同的个性,不因外界传言而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其他老师以“路子”为由打压年轻作家相比,他一心肯定新人、扶持新作品;种地的院子、清冷的房间和需要缝补的窗户等落寞的生活环境也反衬出孙犁的孤傲。②孙犁的谦逊:对待同行新人态度随和,戴着套袖亲力亲为参加生活劳动写作;与铁凝的少年轻狂与大言不惭相比更加凸显了孙犁的谦逊质朴,绝无矫饰。③文人的孤傲是坚持做人原则的气度,谦逊是对待普通人和普通事的亲和的态度;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孙犁身上,展现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

(4)①文本一是回忆性散文,允许艺术性虚构;文本二是人物传记,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塑造了孙犁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史实等为基础,客观评述了孙犁的杰出贡献。③文本一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描写与抒情;文本二援引史料与事实,以议论为主,兼具抒情。

(1)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可以从情选材、手法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文学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10~14.A、C、、、

(1)句意: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久”补充“阅历”的时间,后面断开;“乃”是连词,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者……也”表判断,应在“者”“也”后面断句。

故选:F、M、Q。

(2)A.错误。穷尽;走到尽头。句意:学海无涯,没有穷尽。/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B.正确。

C.正确。倒下;披着。句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将军身穿坚硬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

D正确。

故选:A。

(3)C.“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错误。原文是“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

故选:C。

(4)①“明年”,第二年;“肄业之所”,学习的地方;“巧”,找借口。译文: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②“乃”,才;“上人者”,在高位的人;“揆”,掌握、遵守。译文: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

(5)①文本二对“涵泳”的“涵”字进行解读时,多次强调“适中”,说明读书也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理解。

②文本二对“涵泳”的“泳”字进行解读时,提到鱼儿嬉戏于水中十分快乐以及左太冲、苏子瞻等人的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说明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很重要。

③文本二提到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等事物,说明要带着收获的心情来阅读。

解析:

(1)F、M、Q

(2)A

(3)C

(4)①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②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

(5)①要恰到好处的理解。②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③带着收获的心情读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有恒心为主。

为兄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从七月初一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一百个字,钞写一百个字,看书少的时候也必须有二十页,多的时候就不说数量的限制。从七月起到现在,已看《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红笔加以圈点批注。虽然很是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功课,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补做,也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则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天资,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天资呢?

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以家里的琐事为由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以测试临近为借口间断看书的功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作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涵泳二字的含义,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曾解释说:涵者,就像春雨滋润鲜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儿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洗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稻秧、鱼儿、洗足之类的事物,这样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2)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述的观点,深入理解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解析。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B、

(1)B.“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有误,“反锁衡门”即闭门不出,既写出因为风雨交加,气候恶劣,没法出门,又写出诗人旅居的寂寥落寞,愁苦心境,非“绝世独立的清高”。

故选:B。

(2)本诗颈联的意思是:虽说是秋天,但雨声飕飕,催地寒冷过早地来临;北方的雁被打湿了翅膀,很难高飞。“自比意”是说此句中,诗人以胡雁因翅膀被大雨沾湿而难以振翅高飞来比喻自己因身处困境而难以实现报国理想。“句中有泪”是说这句中包含诗人人生艰难、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无奈。杜甫有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雄心壮志,但由于奸人当道,国君昏庸,他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于是发出了“胡雁翅湿高飞难”的悲叹。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这一片透湿,不知怎样才能熬到亮天?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差握破不堪的国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句中有泪。

解析:

(1)B

(2)①《秋雨叹(其三)》二句借秋雨连灾抒忧己忧民之感慨。飕飕的雨声催促着寒季的到来,大雁翅膀被雨水沾湿难以飞高。诗人以胡雁自比,欲奋翅起高飞,却深感此时身居困厄、混沌之世,忧己忧民,叹惋至深,句中有泪。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句意思为: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由眼前屋破漏雨、“长夜沾湿”的艰苦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忧国忧民,句中有泪。

赏析:

本诗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句情感的能力。先要理解诗句,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传达的感情的不同。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要尽量了解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解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解释。解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管弦呕哑,呕哑啁哳难为听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故解析为: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重点字:逵)

(2)管弦呕哑呕哑啁哳难为听(重点字:啁)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重点字: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1.李密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陈情表》中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4.《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晚得儿子。

5.《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18.坚定信仰,获取奋斗力量威廉詹姆斯曾说:“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的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小巴特勒也说:“信仰未必能成大事,而没有信仰却将一事无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离不开心中的信仰和信念,当前很多人认为信仰只停留在烽烟四起、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而如今在生活稳定的和平年代,信仰并不十分重要。其实不然,处在改革攻坚期的我们,更应在心中坚定信仰信念,来获取奋斗的力量。

心有信仰,才能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革命岁月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往哪里走?”,而回答的最多的一句便是“跟着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红军能坚持无穷尽的“跟着走”?是信仰的力量,是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的信仰,是红军连长“往打胜仗的方向走”的信仰,是全体军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信仰。纵观古今中外,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周恩来,从“Ihaveadream”的马丁路德金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当代国家主席,信仰在历史时间的坐标上从未缺席,永远指向逐梦圆梦的方向。

心有信仰,才能成竹在胸,勇于任事。曾引用《吕氏春秋》之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志”来解读理想信念。奋进之路上必然充满荆棘坎坷,没有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撑难以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焦裕禄兰考治沙、杨善洲荒山播绿、黄大发绝壁开路、南仁东觅求“天眼”,圆“九天揽月”之梦的嫦娥、神舟团队,践“五洋捉鳖”之行的鱼鹰、蛟龙团队,正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有力举证。新时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心有信仰,才能有理有据,长存正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何来?来自于不断学习中的探索和自省,更来自于信仰一以贯之的追求。丧失了信仰,就等于放弃了指路的明灯,看不清利益下的陷阱,不知道哪些路是走不得的,哪些东西是碰不得的,所以即使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依然有人重蹈覆辙。在追思焦裕禄中有感而发“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唯有坚定信仰,才能心无旁骛,正气长存。

信仰就像晨星,可能我们不能触摸到它,但它就如海上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照亮前行的路。唯有坚定信仰,才能心无旁骛、气质自华,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信仰”一词给出了解释,有信仰,就意味着心中有敬畏和向往,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第二则材料,则借用威廉詹姆斯的名言,指出了信仰对人类的重要性。而第三则材料,是从反方向说明了缺乏信仰的可怕性和盲目信仰的危害性。由此可见,不论何时、不论何人,心中都该有正确的信仰。人有自己的信仰,才能有理想,有奋斗的动力,有道德底线,有奔向未来的动力。

对于试题引导语中提出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信仰’”这一问题,毫无疑问首先应当指出,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心中都该有信仰,而不是无所畏惧。行文中可以采用并列式论述,说明信仰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心有信仰,才能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心有信仰,才能成竹在胸”“心有信仰,才能有理有据,长存正气”等。此后,则应结合当下生活,回答引导语提出的这一问题,比如对当下的我们来说,要存在对“真相”的信仰,而不是成为乌合之众,人云亦云。或者从宏观角度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而如今新时代,党的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时的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努力。

参考立意:

1.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2.信仰在我心,指引我前进。

3.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