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其基本职能包括:为成员方提供开展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和论坛;解决成员方之间的贸易争端,避免贸易战;强调成员方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促进贸易管理体制的一体化。由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A.开启了经济全球化时代 B.意在保持成员国经济同步繁荣C.实现了国际贸易平等化 D.旨在追求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2.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3.美国学者赞恩指出,如果没有罗马法学家若干世纪致力于罗马法精致体系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我们的法律制度会是什么样子,真是难以想象。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罗马法A.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法学家B.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C.形成欧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则D.其历史价值在于其自然法精神4.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5.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会上,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8个决议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其中项内容:“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决议这项内容旨在A.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B.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C.突破国民党的政治封锁 D.阐释红军的革命任务6.《吕氏春秋》中有“天不私覆,地不私载”以及“贵公去私”之说,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A.史前禅让制 B.世卿世禄制C.封邦建国体制 D.大一统中央集权制7.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1.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8.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9.据《上海电信史》记载:“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请德律风专营权,条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电话通讯网。”文中省略的机构应是A.英国议会 B.总理衙门 C.“工部局” D.上海道台10.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购藏的战国竹简的简称,原系盗掘出土,具体出土时间和地点无从知晓,司马迁等古人都没见过。《史记》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清华简记录烽火制度在战国秦时期才出现。这说明A.清华简弥补战国历史研究的史料空白B.清华简是盗掘出土故真实性有待考证C.清华简和《史记》互证“烽火戏诸侯”D.历史叙述者拥有的史料影响历史记录11.“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1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顺利完成。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反映了斯大林体制A.充分调动了人民积极性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可短时间调动全国力量 D.促进了工农业快速发展13.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A.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 B.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 D.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14.康有为曾言道:“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也说:“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孱,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锢习。”据此可知,他们二人都主张A.召开国会商讨救国方案 B.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C.引进西学破除理学传统 D.兴建学会宣传救亡图存15.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17.下图是某杂志刊登的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示意图,图中用科学家或重要发明作为每个科技中心的象征,但某一国的象征图放错了,如要替换正确的象征图,下列各项可以考虑的是①法拉第②瓦特③内燃机④爱因斯坦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8.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1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A.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C.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20.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机构搞了一个文件,叫《旧中国租界的由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广东省的改革模式 B.说明特区试办需谨慎C.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 D.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22.明初,设六科给事中。“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置A.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中的失误 B.引发了中枢决策的异变C.加强了对全国所有官员的监察 D.使得君主权力受到抑制23.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 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24.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份文件中指出:“……还存在着现在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有时甚至是复苏)。……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加强,加紧抵制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文件应发布于哪一时期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工业化建设时期D.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25.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古城以宫殿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 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C.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内涵 D.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26.“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人口膨胀的压力 B.耕地少且耕作方式落后C.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27.二战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因素包括①“关贸总协定”的签订②信息技术的发展③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8.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A.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C.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2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杜甫:《忆昔》)对此诗评述较为恰当的是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B.文学家言,尚待求证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D.溢美之辞,不足为信30.“西周通过□□,从外在社会规范到人的主观情志实现全面控摄,以确保宗法等级秩序。”空格处应为A.封建亲戚 B.制礼作乐 C.内外服制 D.以藩屏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上国民党国民党有它光荣的历史……。新环境中,敌人的方针,必然集中于反蒋反共……因此,我们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毛泽东《论新阶段》1938.11问题(1)从历史看,“国民党的光荣历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新环境中的“敌人”主要是指哪些人?(3)怎样看待“我们”所做出的“一致拥护”决定?“我们”采取了怎样的具体行动?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材料三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饿、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鼠疫研究所。同时,他请求清政府采取建立隔离医院、控制疫区交通、加强铁路检疫、火化鼠疫患者尸体等防治措施。他依据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疫理念和办法,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便成功扑灭鼠疫疫情。为了介绍此次控制鼠疫的成功经验,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举行了“万国鼠疫研究会”。参加会议的有英美等11国的代表,共33人,伍连德任中方首席代表。会议宗旨为研讨微生物学及传染病学理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摘编自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源(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防疫成功的原因及影响。33.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夷”。——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问内,绝大多数国人仍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落后。——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材料三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的本质及其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世界贸易组织旨在促进“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统一“贸易管理体制”,这体现了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故选D项;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前既已出现,排除A项;“同步繁荣”不符合世界经济的现实状况,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尚未完全确立,不可能实现国际贸易平等化,排除C项。2、C【解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3、D【解析】

根据“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可得出材料强调罗马法中的自然法对西方法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根本动力这一表述有误,排除A项;B项本身正确,但并不符合材料中对“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的表述,故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C项错误。4、D【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可知是清末新政,故D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就宣布破产,排除A;百日维新是1899年,排除B;义和团运动是1899-1900年,排除C。故选D。5、B【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可知通过在军队基层中建立党小组,通过党小组,党支部,党组织层层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即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故选B;A是遵义会议内容,排除;CD内容在古田会议上没有体现,排除。6、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去除私利,体现了天下为公的观念,禅让制正是“公天下”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即世官制,封邦建国体制即分封制,中央集权体制三者均体现了“家天下”特点,排除BCD三项。故选A。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工业化实现,从而减少了机器的进口,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故A项错误;1937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正在缓解,故B项错误;机器进口量的大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937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减少了机器进口。8、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单独发展,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地区性组织纷纷成立。故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9、C【解析】

题干中的“德律风”是电话的音译,而当时电话的专营权由租界的工部局掌握,选项C正确;英国议会并不直接管理中国事务,排除A;总理衙门负责的是外交事务,并不管理电信用营,选项B排除;题干中的附加条件是为租界提供电话通讯网络,可见这一机构位于租界,因此选项D排除。10、D【解析】

通过材料叙述内容可以看出,清华简和《史记》的记载不相符合,说明历史叙述者拥有的不同史料影响了历史记录的差异,故D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战国历史研究史料空白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物的获得手段不能作为其是否可信的主要依据,B项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华简和《史记》记载不符,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11、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该城市坊分开的限制被打破,商业活动异常繁荣,据此可以判断出是北宋的汴梁城,因为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正确;宋以前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市有专门的较易场所,ABC排除。故选D。12、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体制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说明该体制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全国力量,实用且高效,因此C选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工农业快速发展,B、D选项错误。故选C。13、D【解析】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认为不必遵守条约,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主张“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对条约履行的态度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政策逐渐与国际接轨,D正确;A不符合史实,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均战败,说明其军事力量相对西方列强而言并无根本变化,排除;奕䜣是受咸丰帝委托办理谈判事宜,其态度本身反映了清政府中枢对待条约的态度,而非统治阶级的矛盾,排除B;与列强谈判并守约不等于卖国,排除C。14、D【解析】

康有为从正面论证创办学会对启发民众、更新风气的重要性,梁启超痛陈近代严禁结社导致了国家的士气大衰、国家孱弱的教训,可以说明两人都主张通过兴建学会宣传救亡图存,D项正确;“召开国会”与“开风气”、振“士气”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目标,也与“引进西学破除理学传统”的说法不符,BC两项错误。15、D【解析】

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16、D【解析】

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7、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电灯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发明,不能代表德国,而内燃机或者爱因斯坦可以,因为内燃机是由德国人奥托发明的,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时还是德国科学家,故③④正确,选B;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瓦特是英国人,故①②均不能代表德国,排除ACD。18、B【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关键信息。东周诸侯国拥有军政经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元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唐政事堂是唐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宋中书门下亦指“政事堂”,宋建炎三年(1129),并中书省与门下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即宰相机构和官署,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和王侯的官员,而明朝的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而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其职能就是开天下言路,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D项错误。与元行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19、A【解析】

材料“帝国议会”“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说明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故选A;帝国议会有一定权力,说明资产阶级有机会参与民主进程,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帝国议会的立法权限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军国主义色彩,排除D。20、A【解析】

据材料“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等信息可知,元代实行的制衡的运行机制主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分化地方权力是手段不是目的,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处理民族关系,故C选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是材料最终目的,故D选项错误。21、B【解析】

当“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部门却下发文件《旧中国租界的由来》,显然是不同意试办经济特区,认为特区试办需谨慎,故选B,排除A;该文件的主旨明显不在于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和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而在于强调试办经济特区要谨慎,排除CD。故选B。22、A【解析】

由材料“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可知,六科给事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核,这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A项;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事务,没有行政决策权,故不存在引发中枢决策异变的说法,排除B项;六科给事中不负责对全国所有官员的监察,主要负责“封驳之任”,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是皇帝废相加强君权的产物,D项说法错误,排除。23、C【解析】

据材料“孔子对待“工匠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信息可知,孔子从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可,到提出“道器不离”的道器关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学问只要有益于国家、社会,就应该被社会承认,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正确;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只是“道器不离”的关系解读,而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A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B、D说法错误。【点睛】“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丧志”是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道器不离”即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24、B【解析】

材料中的两个信息对解题至关重要,一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复苏,二是资本主义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不是遏制资本主义加强,而是要求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的,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化建设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都不允许资本主义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25、C【解析】

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诸多信息说明其是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时间比较早,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特征,这也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早,但并不能说明世界早期文明源头一致,故选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从中国早期整体生产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体现,排除A;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故选C。26、C【解析】

题干中的“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概念,“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也说明中国古代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模式,故答案为C项;题干并非强调人口压力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未涉及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D错误。27、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和生产力进步,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①②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最后失败,不结盟运动兴起时,主要在政治领域展开合作与斗争,两者没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③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28、D【解析】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都属于洋务企业,根据“兼可顾民用”、“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等信息可知洋务企业助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故选D;重工业始终没有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排除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B;“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故选D。29、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学考证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诗证史,但是诗歌本身属于文学作品,真实性有待考证,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排除;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的,CD选项说法错误。30、B【解析】

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B正确;A体现的是分封制,A与材料无关;C是商朝的制度,C与材料无关;D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与材料无关,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推翻满清,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并推翻了袁世凯帝制;与中共合作,实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试图重建国家统一;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提高了中国自主地位;与中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任四,史论结合满分,否则减半给分)(2)日本帝国主义以及汉奸势力(3)拥护: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中共放弃两党恩怨,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有利于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抗日,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其它言之成理也可)行动:中共向蒋介石送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析】

(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国民党的光荣历史”主要表现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反对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体制;与中共党内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提高了中国自主地位;与中共党外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等。(2)敌人:根据材料中“《论新阶段》1938.11”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环境中的“敌人”主要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以及汉奸势力。(3)评价:根据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从做出相关决定的背景、表现和作用等方面评价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决定。行动:根据所学知识,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辟两个战场等国共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合作说明“中共拥护国民党及其政府”的行动。32、(1)特点:政府主导和民间救济相结合;以法令形式进行直接救济;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注意防控和隔离措施。作用:有利于缓解疫情,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发展。(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3)原因: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