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统工程概述》_第1页
《安全系统工程概述》_第2页
《安全系统工程概述》_第3页
《安全系统工程概述》_第4页
《安全系统工程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钟月华博士

联系-mail:yhzhong@平安系统工程概述四川省平安生产培训教师培训班讲义教师资格证号:安监总师培字2007第1816号.授课大纲绪论事故的致因理论系统平安分析系统平安预测系统平安评价系统危险控制.第一章绪论“传统平安〞与“系统平安〞“传统平安〞-人们对平安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的运用和使用阶段,在设计阶段很少采取专门的有力措施,用来提高和改善所设计系统的平安性。对付事故的方法-问题出发型.系统平安是以“全过程〞、“系统地〞、“事故处理〞和对危害的“识别—分析—控制〞的方法为其特征。着眼点放在系统实际运行之前,使系统的设计在平安上到达可以接受的水平,能正常运行或保证平安。系统平安是设计、研制、加工制造、使用直至终止,系统地、有预见地识别和控制危害地专业技术和管理技巧地应用。对付事故的方法-问题发现型.第一节平安系统工程根本概念一、系统定义: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成局部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明确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五个属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环境适应性分类:母系统与子系统、自然与人造、实体与概念、静态与动态、白色、黑色与灰色、开环与闭环系统。.二、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到达总体最正确效果为目标,为到达这一目标而采取组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最新科学成就和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其含义有三:它属于工程技术,主要是组织管理的技术;它是解决工程活动全过程的技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目的:应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规划、设计新的系统或改造已有的系统,使之到达最优化的目标,并按此目标进行控制和运行。工程逻辑;工程分析;统计理论与概率论;运筹学;现代管理学理论及原那么解决平安问题采用的方法:.可以识别出存在于各个要素本身、要素之间的危险性;可以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各要素由于互相依存、互相结合而产生的危险性;系统工程所采用的一些手段都能用于解决平安问题。系统工程方法能否解决平安问题呢?第一节平安系统工程根底.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和评价系统中的危险性,为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等因素提供依据,以使系统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能得到消除控制,使事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到达最正确平安状态。平安系统工程就是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分析、评价及消除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实现系统平安的一整套管理程序和方法体系。三、平安系统工程的概念.第二节平安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二、平安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系统平安分析—充分认识系统的危险性;系统平安评价—理解系统中的潜在危险和薄弱环节,最终确定系统的平安状况;平安决策与平安控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照已经确定的平安目标,对系统进行调整,对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增加有效的平安措施,最后使系统的平安性到达平安目标所要求的水平。.三、平安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从系统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本质平安研究方法;人机匹配法;平安经济方法;系统平安管理方法。.1、平安系统工程的优点: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系统的薄弱环节、危险性及可能导致事故的条件。通过分析和利用优化技术,可以找到子系统间到达最正确配合的最适方法,以期用最少的投资到达最正确的平安效果。不仅适用于工程,而且适用于管理。可促进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有关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可以迅速提高劳动保护者及平安人员的管理水平。四、平安系统工程的优点及其应用.2、平安系统工程在平安工作中的应用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平安技术工作和系统平安分工合作时期;平安技术工作引进系统平安分析方法阶段;平安管理引用平安系统工程方法阶段;以平安系统工程方法改革传统平安工作阶段。四、平安系统工程的优点及其应用.3、平安系统工程的应用特点系统性:综合考虑,追求系统的总目标;预测性:预测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水平;层序性:根据系统的时空两个跨度有序展开;择优性:系统危险控制方案的综合与比较;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性: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四、平安系统工程的优点及其应用.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第一节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事故的根本特征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那么第五节事故统计与分析.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事故及其分类事故的概念灾害:〔1〕自然灾害—指人的能力无法控制的自然事件,可采取的措施:减轻灾害—防灾工程。〔2〕人为灾害—由于人的管理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不幸事件,预防是可能的—平安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原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如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工伤事故: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包括因工伤亡事故和非因工伤亡事故。生产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如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险肇事故。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事故分类事故构成要素:伤害部位、伤害种类、伤害程度。伤害部位包括:头、脸、眼、鼻、耳、口、牙、上肢、手、手指、下肢、足、脚趾、肩、躯干、皮肤、粘膜、内脏、血液、神经末梢、中枢神经等。伤害种类包括:挫伤、创伤、刺伤、擦伤、骨折、脱臼、烧伤、电伤、冻伤、腐蚀、听力损伤、中毒、窒息等。伤害程度包括: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国外分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终止致残),局部丧失劳动能力(局部致残),暂时不能劳动、要医疗但不休工,无伤害等。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事故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发出的通知,按照伤害原因和状况,可将事故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器工具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刺割;(10)高处坠落;(11)坍塌;(12)冒顶片帮;(13)透水;(14)放炮;(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16)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等;(17)锅炉和受压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表2-1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事故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起数11956851596538858103199911761780死亡9226165884438611498822014911183重伤252109878126531140147384277事故类型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起数19911472631222281459129568634死亡2369488314281135719801651152208重伤75642971871550136103211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按伤害程度分类: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死亡: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及以上,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之和计算出来的。重伤: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6000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轻伤: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1个工作日以上〔含1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受伤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轻伤事故:仅发生轻伤的事故。重伤事故:仅发生重伤但是没有死亡的事故。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0-29人以上的事故。特别重大死亡事故:发生30人及以上的死亡事故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按经济损失程度分类:一般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较大损失事故:大于1万元,小于10万元的事故;重大损失事故:大于10万元,小于100万元的事故;特大损失事故:大于100万元。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按受损方式分类:火灾及爆炸事故:由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引起破裂及崩塌事故:指高压容器破裂、钢丝绳断裂、构筑物或机械设备及装置倒塌等工业中毒事故:人体接触有毒物质或吸入有毒物质劳动伤害事故:如坠落、重物压伤、触电、跌倒引起的骨折、挫伤、烧伤、创伤等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灾害等级划分: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小灾:凡绝收面积在5000亩以下或倒塌房屋100间以下或死亡10人以下。中灾:绝收面积在5000-20000亩或倒塌房屋100-500间或死亡10-20人。大灾或特大灾:绝收面积在20000亩以上或倒塌房屋500间以上或死亡20人以上。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二、工伤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的原因〔包括操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有关人员等〕人为失误的表现形式:未经许可进行操作,无视平安,无视警告;危险作业或高速操作;人为地使平安装置失效;使用不平安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不平安装载、堆放、组合物体;采取不平安作业姿势或方位;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产生不平安行为原因:缺乏平安知识和经验、注意力不集中、生理缺陷等。与人的素质、训练、教育有关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物的原因〔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成品、半成品等〕主要包括: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它缺陷;平安防护装置失灵;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有缺陷;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欠;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平安等。物的不平安状态是构成事故的根底。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环境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恶劣条件;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直接原因不平安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根底。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管理的原因:〔管理的缺陷〕主要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缺乏,缺乏平安知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等;没有平安操作规程或不健全,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事故处置情况: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响;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善。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表2-2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按事故原因〕

总计死亡3-9人死亡10人以上起数死亡起数死亡起数死亡总计12018130935642334601195技术、设计有缺陷,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2511296712953414291生产场所环境不良1820244611649913231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422404828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51524301236126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4600483019980119433劳动组织不合理137115517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4324161456115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413321723114其他1332107056253685.1、事故的因果性: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2002年6月20日上午9时45分,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24人。

第二节事故的根本特征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说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2、事故的偶然性:从本质上讲,事故的发生是一个随机事件,即使完全掌握了事故的原因,也不可能保证绝对不发生事故。这种偶然性表现在:第二节事故的根本特征对特定的事故,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状态等均无法预测〔如火灾等〕;事故是否产生后果,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难于预测;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3、事故的必然性、规律性: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第二节事故的根本特征必然性来自因果性,深入探查、了解事故因素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供依据;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既为必然,就有规律可循。.4、事故的潜在性:事故在未发生和造成损失之前,有一个孕育开展过程,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事故的潜伏性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麻痹思想,从而酿成重大恶性事故。第二节事故的根本特征5、事故的再现性:如果没有真正地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消除这些原因,就会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即事故具有再现性的现象,但完全相同的事故是不会再次出现。.6、事故的预测性:事故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对过去事故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事故规律的认识,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第二节事故的根本特征事故预测所要做的工作:在认识事故发生规律的根底上,充分了解、掌握各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推断它们开展演变的状况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事故预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危险,预先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根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主要是在发生事故后凭主观推断事故的原因,由于事故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人们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使得对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生产力开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在生产力开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平安问题有所不同,尤其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引起人们平安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平安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掌握事故致因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析及事故预防工作。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模式理论的开展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工业生产方式是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一切以机器为中心,工人是机器的附属和奴隶。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经统计分析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进而,在1939年,法默〔Farmer〕等人据此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的人的内在倾向。-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936年,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并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因果关系。这一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的概念,为事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方法。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产品给工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平安观念的变化。科技的开展把作为现代物质文明的各种工业产品送到人们面前,这些产品产品中有些会威胁人的平安-制造厂家必须对其产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负责-消费品平安法人们对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开始在事故预防中比较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平安。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流行病学方法〞。按照流行病学的分析,流行病的病因有3种,即当事者的特征;环境特征;致病媒介特征。同样对于事故,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环境的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这种理论比早期事故致因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明确地提出了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认为事故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推动了关于上述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由哈登〔Hadden〕引申的能量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并提出了防止能量逆流人体的措施。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的瑟利模型,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根底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该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1970年海尔〔Hale〕“海尔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思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提出的“金矿山人失误模型〞,以及1978年安德森等人对瑟利模型的扩展和修正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失误与事故的关系问题。1972年,本纳〔Benner〕提出了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即P理论,指出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系统中,是由于“扰动〞的产生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此后,约翰于1975年提出了“变化-失误〞模型,塔兰茨〔W.E.Talanch〕在1980年介绍了“变化论〞模型,佐藤吉信在1981年提出了“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都从动态和变化的观点阐述了事故的致因。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又提出了轨迹交叉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平安行为和物的不平安状态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防止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使得对事故致因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根底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平安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管理失误论。亚当斯(EdwardAdaams)事故因果连锁模型-现场失误北川彻三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根本原因:管理、学校教育、社会或历史原因。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论有:因果连锁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系统理论模型、轨迹交叉模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管理失误论等。值得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事故致因理论的开展还很不完善,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致因进行预测、预防的普遍而有效的方法。某个事故致因理论只能在某类事故的研究、分析中起到指导或参考作用。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2.常用的事故模式:1〕事故因果类型:〔1〕连锁型:任何一种可预防的事故的发生都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序下所产生的结果。连锁型A1A2A3A4事故〔2〕多因致果型: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多因致果型ABECD事故瓦斯爆炸.〔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互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2〕多米诺骨牌理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多米诺骨牌模型利用概率计算:

P〔A0〕=P〔A1〕·P〔A2〕·P〔A3〕·P〔A4〕·P〔A5〕A1~A5这五个事件的概率都是<1的,所以P〔A0〕<<1,说明伤亡事故的概率是很小的。

P〔A0〕=P〔A1〕·P〔A2〕·0·P〔A4〕·P〔A5〕=0.3〕系统理论:把人、机械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响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研究内容:〔1〕机械的状况、环境的状况;〔2〕人的特性状况;〔3〕人对系统中危险信号的理解;〔4〕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匹配性;〔5〕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与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关系;

系统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来自人的行为与机械特性之间的失配或不协调,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具有代表性的是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1〕瑟利模型—针对具体危险而言。认为:在事故的开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人对危险的感觉阶段、认识阶段和响应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假设处理正确,那么可以防止事故和损失,否那么就会造成事故和损失。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

内容包括:危险构成和危险输出

人、机和环境迫近的危险危险构成无危险伤害或损害无伤害对危险的构成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感觉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防止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防止吗?认识行为响应对危险的显现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防止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防止吗?感觉认识行为响应危险输出YYYYYYNNNNNNYYYYYYNNNNNN图2-4瑟利模型.瑟利模型的启示:①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②危险的可接受性问题,正确处理平安与生产的辩证关系③为了防止事故,应具备及时采取防止危险行为的能力。

〔2〕安德森模型〔操作过程—人的因素模式〕—针对具体危险而言。安德森在瑟利模型的根底上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的是:①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觉察性;②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③控制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操作者〕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社会:市场、法律Y=是N=否企业:目标、策略工作过程客观的危险系统良好1.过程是可控制的吗?2.过程是可观察的吗?3.察觉是可能的吗?4.对信息的理智处理是可能的吗?5.系统产生行为波动吗?6.系统对行为波动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吗?7.能把系统修改成另一个更安全的等价系统吗?8.属于人的决策范围吗?YNYYYYYYYNNNNNN瑟利模型为何使人遇到危险安德森模型.(3)系统理论的作用〔指导意义〕系统理论对改进事故调查、事故预防,对有关事故的根本研究均指明了方向。①对事故调查的指导:运行系统的正常情况和反常情况②对事故预防的指导:机械和操作者的可靠性③对根本研究的指导:改善和开展观察、记录系统运行的方法和确定危险线索所用的方法.4〕轨迹交叉理论:根本思想: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开展的结果。概括起来无外乎人和物两个开展系列。当人的不平安行为和物的不平安状态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交叉,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安全卫生管理的缺陷不安全、不卫生行为不安全、不卫生状态起因物致害物事故现场人(物的原因)间接原因本质原因(直接原因)(包括第三者)伤害接触图2-6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5〕能量转移论:根本思想: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那么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能量按其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能量引起的伤害分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的。人体各局部对每一种能量都有一个损伤阈值。当施加于人体的能量超过该阈值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大多数伤害均属于此类伤害。平安电压36V。第二类伤害那么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譬如因机械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能量能否造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受伤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然后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及伤害的可能严重程度;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

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根本方法:.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方法,可应用各种类型的包含、利用、储存任何形式能量的系统,也可以与其它的分析方法综合使用。但不适用于研究、发现的分析不与能量相关的事故致因,如人为失误等。优点:其一是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正确手段这一原那么。其二是依照该理论建立对工伤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全面概括、说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方法。缺乏之处:理论上可行并且优越,实际应用存在困难。对机械能的分类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对机械能造成的伤害进行分类。.3.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出事故发生的根本规律工伤事故的发生的特性。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能把事故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违章〞。事故致因的多种因素的组合,可以归结为人和物两大因素,结合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人、物、环境(环境也可包含在物中)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的。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3.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如何防止事故发生人的因素〔13〕物、环境及人机界面〔13〕管理〔12〕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一、事故的开展阶段:事故的开展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生长阶段;损失阶段。二、事故法那么〔事故三角形〕:事故法那么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1∶29∶300法那么。即,在每330次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那么.启示:要消除一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29次轻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无伤事故。平安工作必须从根底抓起,如果根底平安工作做得不好,小事故不断,就很难防止大事故发生。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那么129300死亡、重伤事故轻伤、微伤事故无伤事故事故法那么说明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程度之间的普遍规律;事故发生后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容易忽略平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事故法那么是从一般事故统计中得到的规律,其绝对数字不一定适用于行业事故。为了进行行业事故的预测与评价工作,我们必须对行业事故的事故法那么进行研究。对于采煤工作面所发生的顶板事故:事故法那么为: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对于全部煤矿事故,事故法那么为死亡:重伤:轻伤=1:10:300日本重型机械和材料工业:重:轻伤=1:8;轻工业为:重:轻伤=1:32。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那么.三、事故预防原那么1、技术原那么:消除潜在危险原那么:从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其根本作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平安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那么:即在无法彻底消除危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少危险程度。闭锁原那么: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机电、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平安的条件。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那么.能量屏蔽原那么:在人、物与危险源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平安。距离保护原那么: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害源距离远一些。个体保护原那么: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平安与健康。警告、禁止信息原那么:采用光、声、色等其它标志,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平安。此外,还有时间保护原那么,薄弱环节原那么,巩固性原那么,代替作业人员原那么等,可以根据需要,确定采取相关的预防事故的技术原那么。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那么.〔1〕系统整体性原那么平安工作的整体性要表达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动态地认识平安状况;而且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有效地抓住各个环节,并且能够适应变化的要求。〔2〕方案性原那么平安工作要有方案和规划,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要协调进行。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照规划进行,并且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2、组织管理原那么.〔3〕效果性原那么平安工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成果的指标来衡量。正确认识和理解平安的效果性,是落实平安生产措施的重要前提。〔4〕党政工团协调平安工作原那么党制定正确的平安生产方针和政策,教育干部和群众遵章守法,了解和解决工人的思想负担,把不平安行为变为平安行为。政府实行平安监察管理职责,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企业生产的平安性。工会代表工人利益,监督政府和企业把平安工作搞好。青年是劳动力中的有生力量,青年工人中往往事故发生率高,因此,动言青年开展事故预防活动,是平安生产的重要保证。.〔5〕责任制原那么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平安生产责任制,对违反平安法规和不负责任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应当给予行政处分、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3、平安教育原那么〔3E〕:平安态度教育:增强平安意识,进行思想教育和态度教育平安知识教育:平安管理知识和平安技术知识平安技能教育:平安技术,变成平安操作的本领,才能取得预期的平安效果。综上所述,事故预防要从技术、组织管理和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总体上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平安。.第五节事故统计与分析一、事故统计方法及主要指标伤亡统计分析是伤亡事故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它是以大量的伤亡事故资料为根底,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从宏观上探索伤亡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的过程。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一〕进行企业外的比照分析;〔二〕对企业、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发生情况进行比照,用来评价企业平安状况是否有所改善。〔三〕发现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1.事故统计方法1〕柱状图柱状图是以柱状形来表示个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它绘制容易、清晰醒目。在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时,有时需要把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利用排列图〔主次因素排列图〕来实现。绘制排列图时把统计指标数值最大的因素排列在柱状图的最左端,然后按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依次向右排列,并以折线表示累积数值。.例:管理方法中一种以排列图为根底的ABC管理法。按累积百分比把所有因素划分为A、B、C三个级别:0%~80%为A级、80%~90%为B级、90%~100%为C级。A级因素较少但累计已达80%,是“关键的少数〞,应重点管理;C级属于“无关紧要的多数〞。.2〕事故发生趋势图事故发生趋势图是一种折线图。它用不间断的折线来表示各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和变化,最适合于表现事故发生与时间的关系。事故发生趋势图用于图示事故发生趋势分析。它按照时间顺序比照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展示伤亡事故发生趋势和评价某一时期内企业的平安状况。.3〕伤亡事故管理图伤亡事故管理图也称伤亡事故控制图。为了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伤亡事故发生频率,企业、部门广泛开展平安目标管理。伤亡事故管理图是实施平安目标管理中,为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情况而经常使用的一种统计图表。在实施平安目标管理时,把作为年度平安目标的伤亡事故指标逐月分解,确定平安管理目标。一般的,一个单位的职工人数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故往往以伤亡事故次数作为平安管理的目标值。.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单位里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服从泊松分布,并且泊松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都是λ。这里λ是事故发生率,即单位时间里的事故发生次数。假设以λ作为每个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目标值,当置信度取90%时,按下述公式确定平安目标管理的上限U和下限L:〔2-1〕〔2-2〕

.

在绘制事故管理图时,以月份为横坐标,用实线画出管理目标线,用虚线画出管理上限和下限,并注明数值和符号。在实际的平安工作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实际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平均值是否超过平安目标。所以,往往不考虑管理下限而只注重管理上限,力争每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不超过管理上限。把每月的伤亡事故次数点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并将代表各月份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点连成折线,根据折线的走向可判断当前的平安状况。.4〕其他方法如扇形图、玫瑰图和分布图等。〔1〕扇形图。它用一个圆形中各个扇形面积的不同来代表事故因素、事故类别、统计指标的所占比例又称圆形结构图。〔2〕玫瑰图。利用圆的角度表示事故发生的时序,用径向尺度表示事故发生的频数。〔3〕分布图。把曾经发生事故的地点用符号在厂区、车间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来。不同的事故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符号的大小代表事故的严重程度。.2.事故统计指标1〕伤亡事故频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次数与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经历的时间及企业的平安状况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不变的场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平安状况。于是,可以用伤亡事故频率作为表征企业平安状况的指标。式中a——伤亡事故频率;A——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次;N——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人;T——统计期间。.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规定,按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和伤害频率计算伤亡事故频率。〔1〕千人死亡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2〕千人重伤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重伤的人数。〔3〕伤害频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工伤事故造成的伤害人数。

.

目前我国仍然沿用劳动部门规定的工伤事故频率作为统计指标,习惯又称千人负伤率。

英国的克莱兹提出以108工时中发生的事故死亡人数作为事故频率指标,称为死亡事故频率,简称FAFR。

.2〕事故严重率国标GB6441-1986规定计算事故严重率的指标有:〔1〕伤害严重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的算法有国家标准,其中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或死亡的损失工作日为6000工作日。〔2〕伤害平均严重率。受伤害的每人次平均损失工作日数。〔3〕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这种统计指标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为产量计算单位的企业、部门。例如:

.3.伤亡事故发生规律分析分类工程除事故类别、人的不平安行为和物的不平安状态外,还有:〔1〕受伤部位。指人体受伤的部位。一般按颅脑、面颌部、眼部、鼻、耳、口、颈部、胸部、腹部、腰部、脊柱、上肢、腕及手、下肢等统计受伤部位。〔2〕受伤性质。是从医学角度给予具体创伤的特定名称。一般按电伤、挫伤、轧伤、压伤、倒塌压埋伤、辐射损伤、割伤、擦伤、刺上、骨折、化学性灼伤、撕脱伤、扭伤、切断伤、冻伤、烧伤、烫伤、中暑、冲击伤、生物致伤、多伤害、中毒等统计受伤性质。.〔3〕起因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包括锅炉、压力容器、电器设备、起重机械、泵或发电机、企业车辆、船舶、动力传送机构、放射形物质及设备、非动力手工工具、电动手工工具、其他机械、建筑物及构筑物、化学品、煤、石油制品、水、可燃性气体、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粉尘、木材、梯、工作面、环境、动物、其他。〔4〕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包括煤、石油产品、木材、水、放射形物质、、电气设备、梯、空气、工作面、矿石、黏土、砂、石、锅炉、压力容器、大气压力、化学品、机械、金属件、起重机械、噪声、蒸汽、非动力手工工具、电动手工工具、动物、企业车辆、船舶。〔5〕伤害方式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包括碰撞、撞击、坠落、跌倒、坍塌、淹溺、灼烫、火灾、辐射、爆炸、中毒、触电、接触、掩埋、倾覆。.4.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事故的发生是一种随机现象。按照伯努利大数定律,只有样本容量足够大时随机现象出现的频率才趋于稳定。为扩大样本容量,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1〕延长观测期间。〔2〕扩大统计范围。第五节事故统计与分析.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系统平安分析是平安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它是系统平安评价的根底。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充分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是实现系统平安的重要手段,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工作的失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直接能够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它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据其中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根本内容.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调查和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调查和分析不能铲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调查和分析一旦危险因素失去控制,为防止危害和损害应当采取的平安防护措施。根本内容.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系统平安分析方法有多种,分类方法也很多;按数理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按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系统平安分析方法平安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主要分析方法: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因果分析管理疏忽和风险树.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分析方法开发研制方案设计样机详细设计建造投产日常运行改建扩建事故调查拆除SCL√√√√√√√PHA√√√√√HOA√√√√√FMEA√√√√√FTA√√√√√ETA√√√√CCA√√√√√各种分析方法适用情况如何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如何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分析的目的:在进行系统平安分析时,某些方法只能用于查明危险因素,而大多数方法都可以用于列出潜在的事故隐患或确定降低危险性的措施,但能提供定量数据的方法并不多,应当根据需要确定分析方法。a.对系统中所有危险源,查明并列出清单;

b.掌握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列出潜在事故隐患清单;

c.列出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和需要深入研究部位的清单;

d.将所有危险源按危险大小排序;

e.为定量的危险性评价提供数据。

.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如何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资料的影响:资料收集的多少、详细程度、内容的新旧等,都会对选择系统平安分析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料的获取与被分析的系统所处的阶段有直接关系。例如,在方案设计阶段,采用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或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方法就难以获取详细的资料。随着系统的开展,可获得的资料越来越多、越详细,这时,就可考虑采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方法。.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如何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系统的特点:对于复杂和规模大的系统,需要的工作量和时间较多,应先用较简捷的方法进行筛选,然后根据分析的详细程度,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对于某些工艺过程或系统应选择恰当的系统平安分析方法。如对于分析化工工艺过程可采用HOA研究;对于分析机械、电气系统可采用FMEA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操作过程,假设事故的发生是由单一故障引起的,那么可以选择HOA方法研究;假设事故的发生是由许多危险因素共同引起的,那么可以选择ETA、FTA等方法。.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如何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系统的危险性:当系统的危险性较高时,通常采用系统、预测性的方法,如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等方法。当危险性较低时,一般采用经验的、不太详细的分析方法,如平安检查表等。对危险性的认识,与系统无事故运行时间、严重事故发生次数以及系统变化情况等有关。此外还与分析者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完成期限、经费状况等有关。.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一、平安检查平安检查是应用常规、例行的平安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不平安状态及不平安行为的有效途径,也是消除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防止伤亡事故、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1、平安检查的方式:1〕按检查的性质可分为一般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和节假日前后的检查等。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一般性检查:又称普遍性检查,是一种经常的、普遍性的检查,目的是对平安管理、平安技术、工业卫生技术的情况作一般性的了解。检查工程依各企业而异,以下各方面均需列入:各类设备有无潜在的事故危险;对上述危险或缺陷采取可什么具体措施;对出现的紧急情况,有无可靠的立即消除措施。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专业性检查:是指针对特殊作业、特殊设备、特殊场所进行的检查。如电、气焊设备,起重设备,运输车辆,锅炉压力容器,尘毒、易燃易爆场所等。特点:专业性强,集中检查某一专业方面的装置、系统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因而目标集中,检查可以进行的深入细致;技术性强,检查内容以生产、平安的技术规程和标准为依据;以现场实际检查为主,检查方式灵活,牵扯人力最少;不影响工作程序。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季节性检查:根据季节特点,为保障平安生产的特殊要求进行的检查。自然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对某些建筑、设备、材料或生产过程及运输、贮运等环节会产生某些影响。某些季节性外部事件,如大风、雷电、洪水等,还会造成企业重大的事故和损失。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节假日前后的检查:由于节日前职工容易因考虑过节等因素而造成精力分散,因而进行平安生产、防火保卫、文明生产等综合检查;节日后那么要进行遵章守纪和平安生产的检查,以防止因放假后职工精力松散而引起纪律松懈等问题。平安检查的原那么:“边检查、边整改〞、“有方案、有组织、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平安检查自死至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那么。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2、平安检查的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事故处理1〕查思想: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是否把职工的平安健康放在首位,对平安法规、政策、和平安生产方针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2〕查管理:检查企业领导是否把平安生产放在议事日程,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方案、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是否将“五同时〞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工程与平安卫生措施是否执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的“三同时〞原那么;平安机构、平安教育制度、平安规章制度以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制度是否健全。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五同时:方案、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方案、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平安工作。三同时: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以及方案实施革新、挖掘、改造工程的同时,平安技术和“三废〞治理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绝不能让不符合平安、卫生要求的工艺、设施、设备、装置等投入运行。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3〕查隐患:检查生产设备、劳动条件、平安卫生设施是否符合平安要求,以及劳动者在生产中是否存在不平安行为等。找出不平安因素和事故隐患。对被检查单位上一次查处的问题,按其当时登记的工程、整改措施和期限进行复查。检查是否进行及时整改和整改的效果。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4〕查事故处理:检查企业对伤亡事故是否及时报告、认真调查,是否按“四不放过〞的要求来处理,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广阔职工未受教育不放过、未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平安检查.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二、平安检查表:根据有关平安标准、标准、制度及其他系统分析方法的结果,系统地对一个生产系统或设备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各种不平安因素,依据检查工程把找出的不平安因素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制成表,以便于实施平安检查和平安管理。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1、平安检查表的功用〔特点〕:1〕按预定的目的、要求和检查要点进行检查,做到突出重点、防止疏忽遗漏和盲目性;2〕针对不同的检查对象和要求编制相应的平安检查表。可实现平安检查的标准化、标准化;3〕依据此表检查,是监督各项规程制度的实施和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有效方式,也是进行平安教育的一种手段;4〕作为平安检查人员或现场作业人员履行职责的凭据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2、平安检查表的分类:1〕设计审查用平安检查表:要求应当系统全面,主要放在厂址选择、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的平安性、装置的配置、建筑物和构筑物、平安装置与设施、操作的平安性、危险物品的储存与运输、消防设施等方面。2〕厂〔矿〕级平安检查表〔供全厂〔矿〕性平安检查,安技、防火部门日常巡回检查时使用〕: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3〕车间〔区队〕用平安检查表:供车间〔区队〕进行定期平安检查或预防性检查时使用。4〕工段〔班组〕及岗位用平安检查表:供工段及岗位进行日常平安检查、工人自查、互查或平安教育用。5〕专业性平安检查表:由专业机构或职能部门编制和使用,主要用于进行定期的平安检查或季节性检查。其他还有:事故分析检查表,局级〔或行业〕平安检查表等。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3、平安检查表的编制1〕编制的依据:a有关的规程、规定和标准b本单位的经验c国内外事故案例,尤其是同行业同类事故案例d系统平安分析的结果。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2〕根本内容:要求从“人、机、环境和管理〞六个方面考虑〔1〕总体要求,〔2〕生产工艺〔3〕机械设备,〔4〕操作和管理〔5〕人机工程,〔6〕防灾措施

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3〕编制方法:由平安专业干部、生产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编写。根据工作经验、生产实践和有关资料,列举所有的不平安行为和状态。查找有关的规程、规定和标准,做到提出问题有根据。要充分了解平安状况,搜集同类或类似的事故教训、平安经验及试验研究的动向,使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安全检查表编制的程序有关系统(装置)的资料标准、规范、规程、事故情报等资料设想危险、推论的事故发生概率、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子系统(分装置)部件、组件构成要素、功能附加现象人、机、管理、环境安全检查表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平安检查表举例(顶板平安管理水平检查表)考评项目考评标准考评办法考评结果顶板风险单元风险辨识(20分)1.未开展单元风险辨识工作扣全分;2.主要单元事故模式不全面,1项扣5分;缺陷状况漏1项扣5分;措施不具体扣10分。查有关风险辨识结果材料顶板安全检查落实(25分)1.无专用安全检查表扣10分;2.检查分工不明确扣8分;3.检查结果信息传递不畅通扣7分。查有关文件材料职工安全素质教育(25分)1.涉及顶板岗位班组安全教育,未据顶板风险特征制定教育内容扣5分;班组安全活动无顶板风险控制内容扣10分;2.未定期组织开展岗位安全技能训练扣10分。查有关文件材料顶板隐患整改(15分)1.立项率低于80%,每低5%扣5分;2.整改率低于95%,每低5%扣5分。查隐患整改记录顶板事故管理(15分)1.发生顶板事故,原因分析不全面、不准确扣10分;2.针对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未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反馈到基层扣5分。查事故报告档案.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标准分评分办法矿井自然安全条件

1.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m3/t)15≥10扣5分,≥15扣10分,≥25扣15分。2.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15≥30扣5分,≥35扣10分,≥40扣15分。3.矿井是否具有突出危险10有突出危险扣10分。4.煤尘爆炸指数

15≥10扣5分,≥20扣10分,≥40扣15分,无报告扣15分。5.矿井煤层自燃发火15自燃煤层扣7分,易自燃煤层扣15分。6.矿井可采煤层顶板类型3缓倾斜煤层三、四类顶板扣2分,无分类扣3分。7.煤层倾角5现开采煤层或本年度内计划开采煤层中有急倾斜煤层扣5分。8.三软煤层5现开采煤层或本年度内计划开采煤层中有三软煤层扣5分。9.矿井水文地质类型15中等扣5分,复杂扣10分,极复杂扣15分。10.冲击地压2现开采煤层或本年度内计划开采煤层中有冲击地压煤层扣2分.平安评价的检查表形式.电焊岗位平安检查表序号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备注是(√)否(√)1焊接场地是否有禁止存放的易燃易爆品?配备有消防器材否?2场地照明是否充足?通风是否良好?3操作人员是否按规定穿戴和配备防护用品?4电焊机二次线圈及外壳是否接地或接零?5电焊机散热情况如何?是否一机一闸?6电焊机的电源线、引出线及各接线点是否良好?7一次、二次线圈及焊夹把手绝缘是否良好?线的长度及连接方式是否合乎规定?座凳是否绝缘性好?8交流电焊机是否安装自动开关装置?9工作照明是安全电压?10是否有非焊工违章进行操作?11工作完毕后,是否清理了工作现场,熄灭熔渣,拉掉总闸?平安检查表举例(电焊岗位平安检查表).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4、平安检查表的优点:能够事先编制,有充足的时间做到系统化、完整化。可以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等检查遵守的情况,得出准确的评价。用提问的方式,有问有答,给人印象深刻,可以起到平安教育的作用。可以和生产责任制相结合。是定性的检查方法,且是建立在原有平安检查根底上的,简明易懂,容易掌握。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三章系统平安分析本卷须知:编制前,必须收集有关检查工程的规程、标准和技术标准,列出有关要求,提问有法律依据;结合实际应重点突出:过于简单容易造成遗漏、过于复杂,容易分散注意力。我们可以先用其它方法分析;各级检查表的工程应各有侧重,分清各自的职责随工艺、设备的更新、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改。平安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第四章系统平安预测技术预测是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平安生产的开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进行事先的推测和估计。预测由四局部组成:预测信息、预测分析、预测技术和预测结果。系统平安预测就是要预测造成事故后果的许多前级事件,如起因事件、过程事件及情况变化,新的不平安因素、未来的平安生产面貌及平安对策。.第一节、预测的种类及根本原理一、预测的种类1.按预测对象的范围分:宏观预测:生产行业、地区、集团公司的平安状况微观预测:生产单位的生产系统、子系统平安状况2.按时间长短分:长〔远〕期预测-平安管理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中期预测〔1~5年〕-制定五年方案和任务的依据短期预测〔一年〕-制定年度方案、季度方案等。.二、预测的根本原理1.系统工程原那么因此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系统平安预测问题,并把系统中影响平安的因素用集合性、相关性和阶层性协调起来;2.类推和推断原那么用先导事件的开展规律预测迟发事件的开展趋势3.惯性原理根据事物开展的延续性,推断系统未来开展趋势。.三、预测的程序确定预测目的、计划、时间收集资料、检验现有资料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进行推测或计算预测结果的鉴定、修正预测结果确定预测目标和任务输入信息预测处理输出结果.第二节预测方法预测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三种:

经验推断预测法:头脑风暴法、特尔斐法、主观概率法、试验预测法、形态分析法等时间序列预测法:滑动平均法、指数滑动平均法、周期变动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等计量模型预测法:回归分析法、马尔柯夫链预测法、灰色预测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等.第五章系统平安评价技术平安评价(SafetyAssessment)(又称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是对系统或作业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做出定量的表示。平安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平安为目的,应用平安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摘自?平安评价通那么?〕.一、平安评价技术概述平安评价技术开展概况平安评价的根本原那么和要求平安评价的目的意义平安评价的分类.二、平安评价的程序及方法1.平安评价的根本程序准备阶段: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根据被评价的工程、系统的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测定、分析和判明危险,包括:〔1〕固有和潜在的危险〔2〕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3〕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生成的危险。定性、定量评价:把危险的工程通过定量化处理,确定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的程度。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根底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平安对策措施: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即为消除危险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采取消除避开、限制、转换等措施。平安评价结论及建议:简要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工程、系统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因素,明确生产经营者应重视的重要平安措施综合评价:通过采取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进行概率危险程度和危险等级的评定。然后,与既定的平安指标和标准比较,以求判明所到达的水平。平安评价报告的依据平安评价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平安评价报告。二、平安评价的程序及方法.二、平安评价的程序及方法2.平安评价的内容安全评价危险性确认危险性评价危险的查出(检查)1、新的危险2、危险性的变化危险的定量化(确认)1.事故发生的概率2.事故的损害程度危险的排除(措施)1.采取措施消除和降低危险性2.采取措施前后的比较允许界限(评价标准)社会对危险的允许界限再评价.二、平安评价的程序及方法3.平安标准经定量化的风险率或危害度是否到达我们要求的〔期盼的〕平安程度,需要有一个界限、目标或标准进行比较,这个标准称之为平安标准。平安标准确实定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行业或部门的政治、经济、技术和平安科学开展的水平。确定平安标准的方法有统计法和风险与收益比较法,也可根据综合评价得到的危险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使用一定范围的平安标准。.二、平安评价的程序及方法4.平安评价方法主要有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法和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方法等。〔一〕指数评价方法:美国的DOW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工厂的蒙德评价法、日本化工企业的六阶段平安评价法、中国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均为指数法。指数评价法使用方便,适用于象化工厂这样多种灾害并存结构复杂且隐患概率及其后果模型难以确定的领域。.〔二〕概率风险评价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最根本单元元件的性能及其致灾结构关系,推算整个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通过对灾害后果的估计,来综合反映系统的危险程度,并同既定的目标值比较,判定是否到达预期的平安要求;或者,将危险概率值划分为假设干等级,作为系统平安评价及制定平安措施的依据。〔三〕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包括常规评价、模糊评价等方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平安评价技术。综合平安评价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为多因素和多层次分析方法,在解决多因素指标综合为一个或假设干个指标的评价过程中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较的优势;缺陷是因素权重的定权和变权问题的处理,这是关键问题所在。.第四节平安措施平安系统工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危险即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的严重度到达系统最优化的平安状态。根据系统平安评价的结果,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根本平安措施有: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施和加强平安管理的措施。.一、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降低系统事故的发生概率,最根本的措施是设法使系统到达本质平安化,使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平安化。所谓本质平安,是指设备或系统的本质必须平安,一旦设备或系统发生故障时,能自动排除、切换或平安地停止运行;当人为操作失误时,设备、系统能自动保证人机平安。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1〕提高元件的可靠性2〕增加备用系统3〕利用平行冗余系统4〕对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平安保护措施5〕加强预防性维修.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危险因素的感度是指危险因素转化成为事故的难易程度。危险因素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虽然物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和发生性质不可改变,但危险因素的感度是可以控制的,其关键是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系统的抗灾能力是指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外界事物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或者指系统中出现某危险事件时,系统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能力。一、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4.减少人为失误1)对工人进行充分的平安知识、平安技能、平安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2)以人为中心,改善工作环境,为工人提供平安性较高的劳动生产条件;3)提高危险区域的机械化程度,尽可能用机器操作代替人工操作,减少危险区域的作业人员;4)注意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改善人机接口的平安状况;5)注意使工作性质与所用工作人员性格特点一致。5.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各种自动制约机制,加强专职与兼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平安检查工作。.二、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施1.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的措施为了减少事故损失,必须对危险因素的能量进行限制。2.防止能量逸散就是设法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能量源贮存在有限允许范围内,而不影响其他区域的平安。3.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在生产中,设法使危险源能量释放的速度减慢,可大大降低事故的严重度。使能量释放速度减慢的装置称为缓冲能量装置。4.防止人身伤亡的措施防止人身伤亡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二是一旦发生人身伤害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