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3拉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弘年六十,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以弘为御史大夫。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弘谢曰:“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今臣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弘病甚,乃上书曰:“臣愿归侯印,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君不幸罹病,何恙不已,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

元狩二年,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B.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C.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D.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有国家、国都、地域等多种含义,在文中指的是汉朝时王侯的封地。

B.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其君长称为单于,君长之嫡妻称为阏氏。

C.“弘乃病免归”的“乃”与《孔雀东南飞》中“乃投水而死”的“乃”含义相同。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犯罪或年老等原因向君王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最初做官不顺,他出使匈奴,返回后上报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被认为没有才能,罢职而归;再次受到举荐后,才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公孙弘从不肯当面反驳和在朝廷上争论,总是放弃原来和人商量好的意见而顺从皇上的旨意,所以皇上特别喜欢他,以至于力排众议,最后让他做了丞相。

C.汲黯对公孙弘颇为不满,认为他盖布被行为狡诈,违背约定不忠诚,但其对公孙弘的攻击都被公孙弘化解了,皇上对公孙弘仍然很信任。

D.公孙弘在做人方面有突出的优点,比如他非常节俭,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饭食是脱壳的粗饭,但他却用俸禄供养着靠他生活的好友和宾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②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5)公孙弘在回答皇上问话时提到了晏婴,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2023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甘茂,下蔡人也。西入秦,数有功,至武王,以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樗里子及公孙子,皆秦诸公子也,其外家韩也,数攻韩。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至周室者,其道乎韩之宜阳。”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然一人又来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有顷,一人又来告,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然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也不若曾参,王之信臣也,又不如曾参之母之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也。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也,樗里子、公孙子二人挟韩而议,王必信之,是王欺魏而臣受韩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使伐宜阳,五月而宜阳未拔。樗里子、公孙子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使甘茂将击之,遂拔宜阳。及武王薨,昭王立,樗里子、公孙子谗之,甘茂遇罪,卒奔齐。故王非至明,其庸能毋用谗乎?

(节选自《新序杂事第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B.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C.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D.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左丞相”与《黔之驴》“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的“以为”含义不同。

B.“今王倍数险”与《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倍”字含义不同。

C.“逾墙而走”与《韩非子》中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走”字含义相同。

D.“王之信臣也”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臣”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欲出兵攻打韩国,命甘茂与向寿前往魏国结盟。甘茂完成任务后让向寿归告武王已与魏结盟,但希望不要攻打韩国。

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

C.甘茂认为曾参和乐羊都是比自己贤能的人,结果却被人怀疑,自己作为羁旅之臣,更要担心自己的命运。

D.甘茂久攻宜阳不下,樗里子和公孙子对此有异议,武王虽有动摇,最终仍派甘茂继续攻打,也算知人善任,言而有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②故王非至明,其庸能毋用谗乎?

3.(2023西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也。曾祖顺厉,世成怀戎。父思继,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干,声驰朔塞。

及庄宗收燕,以行周隶明宗帐下,常与唐末帝分率牙兵。明宗征燕,率其下拥从。乡人赵德钧谓明宗曰:“行周心甚谨厚,必享贵位。”梁将刘那之据莘也,与太原军对全,旦夕转斗。尝一日,两军成列,元行钦为敌军追蹑,剑中其面,血战未解。行周以麾下精骑突阵解之,行钦获免。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而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行周辞曰:“总管用人,亦为国家,事总管犹事王也。余家昆仲,脱难再生,承总管之厚思,忍背之乎!”及两军屯于河上,规知梁军自汁入杨村寨,明宗展至斗门,设伏将邀之,众寡不敌,反为所乘。时矛槊丛草,势甚危蹙。行周闻之,出骑横击梁军,连得解去。明宗之袭郓州也,行周为前锋。会夜分澍雨,人无进志,行周曰:“此天赞也,彼必无备。”是夜,涉河入东城,比曙平之。

庄宗平河南,累加检校太保,领端州刺史。同光末,出守绛州。明宗即位,特深委遇。天成中,从王晏球围定州,败王都,擒托诺,皆有功。贼平,迁颖州团练使。长兴初,以北边陷契丹,用为振武节度使。明年,以河西用军,移镇延安。清泰初,改潞州节度使。晋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命张敬达征之,行周与符彦卿为左右排阵使。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彦卿引骑拒之,寻为契丹所败,逐与敬达保晋安寨,累月救军不至。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慧,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醇是不复敢然,敬达逐为光远所害。

汉高祖入汴,加守太傅、兼中书令。杜重威据邺叛,汉祖以行周为招讨使,总兵讨之。邱平,授邦都留守,加守太尉,进爵临清王。乾祜中,入觐,加守太师,进封邱王,复授天平节绒,改封齐王。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增食邑至一万七千户。广顺二年秋,以疾薨于位,享年六十八。赠赙加等,册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曰武然。

(选自《旧五代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面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

B.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面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

C.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而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

D.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营劳/而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军队名称,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B.邀,意思是“拦击,堵截”,与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的“道”含义不同。

C.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D.谥,古代帝王、大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评给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行周带着手下精说骑兵突进敌人阵营,为元行钦解了围,庄宗欲将其招至帐下,被他拒绝。

B.高行周有武略。明宗袭击郓州时,高行周当先锋,恰逢夜晚下暴雨,士兵都不愿前进,但高行周却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连夜进攻,平定了邪州城。

C.高行周英勇豪健。明宗设伏兵截击梁军,反被梁军占了上风,危急之中高行周出骑兵横冲攻击梁军,才使明宗伏兵解了围。

D.高行周为人忠厚善良。杨光远想谋害张敬达,高行周派人暗中保护张敬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思继,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干,声驰朔塞。

②敬达性慧,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4.(2023满洲里市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锋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下列不能证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一项是

A.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B.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C.假舆马,致千里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文中以“驽马”为喻,用意在于

A.说明即使天资不高,如果坚持不懈,也能有所成就。

B.说明即使是匹劣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骄傲自满,也不能有所成就。

D.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C.第三段中,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还要专心致志。

D.本文三段内容都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证“学不可以已”。

(5)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2023万州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北征,崩于榆木川。皇太子遣皇太孙往迎梓宫。时京兵皆随征,城中空虚,浮议藉藉,虑赵王兵为变。皇太孙辞行,启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皇太子然之,急未有所与,以问大学士杨士奇。士奇言:“上所用东宫图书,今暂假之,归即进纳。”太子悟,乃曰:“卿言诚是。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吾今即以付之,浮议何由兴!”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初,上尝谕士奇曰:“自今朝廷事,仕蹇义与汝。”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忠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九月,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河南黄河溢,令右都御史王彰明往抚军民,免今年粮税。礼部尚书吕震请即吉,不从。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上未答。震退,遍语群臣,令释服。杨士奇谓震曰:“洪武中有遗诏,今未可援以为例。且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素衣冠绖带月数日。今可遽即吉乎?明旦,君臣宜素衣冠黑角带。”遂以上闻,上亦未答。已而视朝,上素冠麻衣麻绖。文臣惟学士,武臣惟英国公如上所服。上叹曰:“张辅知礼,六卿乃反不及,士奇所执是也。”

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请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死,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崩”同义。

B.大行,本来有一去不返之意,这里指刚刚去世而还未确定谥号的皇帝。

C.素指平常、一向,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的意思相同。

D.封禅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朱棣去世后,当时京城的军队都随皇帝出征,京城空虚,人们担心赵王的士兵发生叛乱,因此议论纷纷,迎接皇帝棺材的行动也谨慎小心。

B.皇上的仁政体现在念及山林川泽,全与百姓共有,就放松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连接的地方砍柴的禁忌;河南黄河泛滥,就免去了当年的粮税。

C.礼部尚书吕震认为皇上穿丧服期满,请求皇上除去丧服,皇帝没有听从,于是他就在退朝后,游说群臣,想让皇上脱下丧服,遭到杨士奇反对。

D.皇帝任命官员有对他们才德的考虑,田诚为官清廉有能力,任职期满,当地父老到朝廷挽留,就让他担任州判官时,仍辅助主持灵璧县的政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

②“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5)杨士奇作为明朝的名臣,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深受皇帝敬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受到皇帝敬重的原因。

6.(2023如皋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饶州推官。有顾嵩者,挟刃入淮王祐棨府,被执,诬文盛使刺王。下狱讯治,久之得白,还官。事详《淮王传》。入为兵部主事,偕同官谏武宗南巡,杖阙下。嘉靖初,历福州知府,迁浙江、陕西副使,皆督学校。擢云南按察使。

十五年冬,廷议将讨安南。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会闻莫登庸已篡位,安南旧臣不服,多据地构兵。有武文渊者,据宣光,以所部万人降。献进兵地图,且言旧臣阮仁莲、黎景瑂等皆分据一方与登庸抗,天兵至,号召国中义士,诸方并起,登庸可擒也。文盛以闻。授文渊四品章服,子弟给冠带。文盛又招安南旁近诸国助讨,皆听命。乃奏言:“老挝地广兵众,可使当一面。八百、车里、孟艮多兵象,可备征调。酋长俱未袭职,乞免其保勘,先授以官,彼必鼓勇为用。”帝悉从之。文盛乃檄安南所部以土地归者,仍故职,并谕登庸归命。攻破镇守营,方瀛救之失利。登庸部众多来附,文盛列营树栅莲花滩处之。莲花滩者,蒙自县地,当交、广水陆冲,为安南腹里。登庸益惧,请降,愿修贡,因言黎宁阮氏子,所持印亦伪。文盛以闻,朝议不许。既而毛伯温至南宁,受登庸降如文盛议,安南遂定。是役也,功成于伯温,然伐谋制胜,文盛功为多。及论功,伯温及两广镇巡官俱进秩,而文盛止赉银币。奸人唐弼请开大理银矿,帝许之。文盛斥其妄,下之吏。召为大理卿。九庙灾,道病,自陈疏少缓,令致仕。卒,赐恤如制。

从子宗伊,字子衡,为文盛后。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浮梁知县,累官兵部郎中。杨继盛劾严嵩及其孙鹄冒功事,宗伊议不挠。忤嵩,自免归。隆庆初,累迁至应天府尹,裁诸司供亿,岁省民财万计。万历初,进南京大理卿。三迁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致仕,卒。天启初,追谥恭惠。

(《明史列传八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

B.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

C.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

D.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狱,“狱”的意思是指“案情”,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相同。

B.章服,指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古代礼服,据图案、数量多少可区分官员品阶。

C.修贡,意为进贡。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物品,以示臣服,甘愿接受统治。

D.九庙,是指古时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过秦论》中的“七庙隳”的“七庙”与此义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文盛在担任饶州推官时,因指使顾嵩行刺淮王之事受审,后来真相大白,官复原职。

B.汪文盛入朝任兵部主事,因事遗惩处,后外放福州、浙江、陕西等地,督促学校教育。

C.唐弼请求开采大理银矿,尽管得到皇帝认可,汪文盛仍予以责斥并交给所属官吏处理。

D.汪文盛的侄儿汪宗伊性格刚毅,面对权贵严嵩等人的冒功行为,敢于抗争,不屈不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论功,伯温及两广镇巡宫俱进秩,而文盛止赉银币。

②隆庆初,累迁至应天府尹,裁诸司供亿,岁省民财万计。

(5)汪文盛在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中提出了哪些对策?请简要概括。

7.(2023青羊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竭我才”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B.“我执御矣”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字含义相同。

C.“推此类以绳当世”与“故木受绳则直”(《劝学》)两句中的“绳”字含义不同。

D.“王者举而开之”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当时的礼乐制度和天道性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②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8.(2023青羊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坚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伯牙子鼓琴”与“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②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9.(2023春东丽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厌:满足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讵能若是乎讵:难道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怵:警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合于《桑林》之舞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吾见其难为

C.君之所知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D.亦必以利而离子路率尔而对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B.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

C.共其乏困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

D.相结之厚也相互结盟很深了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0.(2023春青羊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D.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解释,《左传》即给儒家经典《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臣之壮也”中的“壮”指壮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由于身量未足,称之“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为“我”。除“寡人”外,一直用作帝王自称的还有“朕”“孤”“不榖”。

D.“晋侯、秦伯”中的“侯”“伯”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位。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1.(2023春大名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说,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②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5)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2.(2023春浦北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几年。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做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5)第二段选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13.(2023春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古时称呼祖父,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B.沛公,刘邦的爵位,比“留侯”的“侯”爵位高一等。

C.高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的简称,不同于“高祖”之称。

D.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因父辈做过韩国相,所以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消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刘邦对他高度评价,并想要重赏他。

C.张良冷静果断。在秦军将领答应叛秦并打算与刘邦共袭咸阳时,张良冷静分析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并果断建议进攻秦军。

D.张良善于自全。他婉言谢绝刘邦给他的齐地三万户封赏,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自全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②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5)张良作为谋臣善于识人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14.(2023春青羊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可十万可:大约

B.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壁:军营

C.吾不敢当帝位当:相称

D.大王起微细,诛暴逆诛:讨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B.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C.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D.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只有鲁县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最终以鲁公号将项羽安葬在鲁地。回军定陶后,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胜负的关键在是否与天下同利,而刘邦不同意他们的意见,认为胜负关键在用人。

D.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刘敬和张良都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起驾入关建都。未央宫建成后,高祖在此大宴群臣,欢乐无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②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15.(2023春襄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朔二年,百济来犯。秋,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于熊津之东,拔真岘城。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扶余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途,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贵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B.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C.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D.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朔”是年号纪年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纪年法不同。

B.“间”意思是抄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含义相同。

C.“比”意思是靠近、挨着,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的“比”含义不同。

D.“筑第”意思是建造宅第,“第”与古代科举测试中“及第”的“第”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与孙仁师会合,军队士气大振,但在下一步进攻目标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众人采纳了刘仁轨的建议。

B.百济率先起兵进犯,唐兵在刘仁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于白江口大破敌军,百济王逃走,诸王子投降,除任存城外,百济全部平定。

C.皇帝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战后的百济满目疮痍,刘仁轨在安抚百姓,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训练士卒,大举进攻高丽。

D.刘仁愿回京后,向皇帝坦言刘仁轨的功绩,皇帝听了非常高兴,给刘仁轨丰厚的赏赐。上官仪也赞美刘仁轨、刘仁愿两人皆是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

②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

(5)请结合文本,简述刘仁轨的才干。

16.(2023春沙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畜妻子蓄:供养

B.明君制民之产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④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7.(2023春定陶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选文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选文二: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吾与点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沛公安在

D.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其政治理想及高洁志趣。

B.孟子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C.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18.(2023扬州开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①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王必勿予。”王曰:“诺。”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①楼缓:赵人,仕于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B.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C.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D.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在文中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成语“唯唯诺诺”中的“诺”字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B.爱,文中指怜恤,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是助秦自攻也,运用了倒装句式,与《屈原列传》中的“举贤以自佐”属于同一类型。

D.诚,文中指确实、的确,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的“诚”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在攻破赵国城邑长平后,派使者索要城池作为讲和条件,赵王拿不定主张,先后征询楼缓、虞卿的意见。

B.赵王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秦国一定是会不遗余力攻打赵国的,秦国攻破赵国城池却主动撤兵应该另有原因。

C.楼缓告诉赵王,如果不清楚敌人的实力,又不肯舍弃不算大的土地,那么最终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D.虞卿主动请求去见齐王,商讨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在虞卿回到赵国之前,秦国已经又派使者来到赵国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②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

(5)司马迁曾评价虞卿对事情的判断非常精准(“虞卿料事揣情,何其工也”),请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

19.(2023春广安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玚,深所嗟尚,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他年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隐逸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B.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C.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D.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士谦知而固辞,得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其阴,济水东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乐善好施。他周济乡里无钱办丧事的人家。还曾在某兄弟俩因分割财产不均,互相诉讼的情况下,自己拿出钱财化解了那兄弟俩的纠纷。

B.李士谦有君子德行。他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曾在一次社日聚会上,李士谦面对丰富的食物,却先摆上黍米饭,令前来聚会的老少自愧不如。

C.李士谦是个大孝子。他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闻名。他曾经为弄清母亲呕吐的原因,而尝食她的呕吐物,伯父为此深受感动。

D.李士谦性格宽厚。他把闯入家田里的牛牵到阴凉处喂养,比牛主人养得还要好;有人偷割了他的禾苗,他却不加阻拦,甚至放走被家仆抓住的盗粟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②他年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5)李士谦的德行深得乡人爱戴,他死后,人们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20.(2023春南召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绾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邱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理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互其家。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客耒阳,县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用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B.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C.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D.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科举测试的等级;科举考中称“及第”,科举没考中称“落第”。

B.“擢”是提拔官职。在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字还有“拔”“陟”“升”“迁”等。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李杜”,多指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之后,杜甫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杜甫自幼同房绾就有深交,房绾被罢免宰相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绾辩解,唐玄宗大怒。

C.杜甫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是世交,于是前往剑南依附严武。严武死了之后,杜甫漂泊于梓、夔之间。

D.杜甫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让后人颇为受益,韩愈认为其诗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②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3拉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弘年六十,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