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主题内容问题(解析)_第1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主题内容问题(解析)_第2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主题内容问题(解析)_第3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主题内容问题(解析)_第4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主题内容问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主题内容问题(解析)现代文阅读(散文):散文主题内容问题

(共18题)

一、复合题(共18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像油菜花儿一朵朵开

自大学毕业后一头扎入繁华都市,我每天都在睁大双眼寻找一切所谓的机遇一一能迅速改变命运,让我的生活变得如焰火般眩目的机会。做销售、开店、炒期货、炒股,我都风风火火地一一尝试,带着无限激情在里面燃烧,可到最后都似一场烟花,灰飞烟灭,只留下一地失落。

去年冬天,我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湘中乡下老家,整日沉默无语,靠在二楼的竹椅上茫然环顾落寞的山村,凝视着家门前那片灰蒙蒙裸露着贫疼的山田,一点点濒临绝望。

长我六岁的大哥因为车祸落下残疾也回到了家,父亲暗地里叮嘱我安慰大哥,我却只顾一个人流泪,倒是大哥微笑着劝慰我:慢慢来,会好起来的。

大哥回来后的第二天便拖着行动不便的身子下到了门前山田里,手里拿着父亲的锄头。他弯下腰开始一下一下地整理,挖出杂草茎,拾起杂乱繁多的枯草,一小块一小块地修理平整,然后凿出规整的一个个小坑……他偶尔会抬起头来看看坐在阳台上一脸茫然地我,像小时候那样微笑着朝我吹口哨:《水手》.村上的人都疑惑地看着大哥,山田太贫瘠,乡亲们早就放弃了,一丘丘山田荒芜已多年,大家几乎都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大哥一直在田里独自忙碌,枯草恣肆的梯田一日日在他手下铺展出细腻的泥土,无数规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竟然蔚为壮观。

半个月后,大哥一瘸一瘸蹒跚到镇上农种站扛回来一大袋油菜籽种。一个坑一个坑地施上肥,然后小心翼翼地洒进种子,盖上土。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山田在大哥脚下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我的心情居然一丝丝开始舒缓出喜悦。播完种子的那天晚上,大哥一定要和我喝一杯父亲酿的谷酒,干杯时他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一锄一锄地凿,一点一点地洒,一直坚持,就会灿烂。我一口干完了那杯酒,和大哥一起等待。

几天后,山田里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灰色的山村开始散发勃勃生机。本还是隆冬,我们却提前看到了春天。油菜苗在我的眼皮底下一点点浓绿茂盛,我的眉毛逐渐舒展,莫名地心悦。

春节的时候,有菜商无意中看到了这一丘丘油菜,一定要花钱向大哥购买,说是油菜秧和油菜苔在城里都卖得很火,他正愁没有货源。大哥考虑再三同意采摘一些卖掉,但只能选择性地从中抽掉一部分,因为要让我看到灿烂!出乎意料的是,卖掉的那部分油菜,居然换来了一万五千多元的现金,大哥拿这钱给我买了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他坚信我会用得着这些。

三月,油菜花一朵朵盛开来,金黄金黄,漫山遍野烂漫、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浪浪芳香和喜悦。大哥和我穿梭于花海里,坐在花丛中相视而笑。他拍下好多油菜花,让我的电脑桌面一片灿烂。这片灿烂,在四月初被我自信地拎进城。

“一锄一锄地凿,一点一点地洒,一直坚持,就会灿烂。”是的,一点一点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坚持,人生之花,就会如油菜花儿一朵朵绽放,灿烂如锦,强大如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i带着无限激情在里面燃烧,可到最后都似一场烟花,灰飞烟灭,只留下一地失落。(结合修辞手法)

ii枯草恣肆的梯田一日日在他手下铺展出细腻的泥土,无数规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竟然蔚为壮观。(结合加点词语)

(3)理解“因为要让我看到灿烂”中“灿烂”一词的含义。

(4)文中的大哥给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干杯时大哥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一锄一锄地凿,一点一点地洒,一直坚持,就会灿烂。”请结合上下文,体会大哥说这句话的用意,大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为蚂蚁让路

李汉荣

①我扛着行李远行,在路的转弯处,有一个水滩,蚂蚁们正在饮水。

②我若只顾赶路,无视他们的存在,双脚踏下去,也许,一个王国就土崩瓦解了。

③兴许是天意,就在这个瞬间,我的眼睛向下,我看见了他们。

④与我保持相反的方向,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他们的宇宙里,在史前的洪水刚刚退潮的间隙,他们,这朝圣的队伍,膜拜着新发现生命的源头。

⑤我的双脚犹豫了一会,接着停下来,我礼貌地,而且怀着尊敬,我站在他们面前:与他们保持大约五厘米的距离。

⑥仅仅隔着五厘米,我因而不是他们的死神,我因而成为他们的欣赏者和祝福着,在永恒的长路上,我因而改写了时间残暴的属性,我成为宇宙中最温柔的一瞬,最无害的一个细节。

⑦仅仅隔着五厘米,一个我暂时不能与之对话的种族,得以保全他们的母语,不因我的闯入,而中断他们的神话和信仰。

⑧仅仅隔着五厘米,一个我根本无权也没有能力治理的王国,得以保持完整的国土、江河、伦理和政治制度,而且继续繁荣兴旺。

⑨仅仅隔着五厘米,他们那孤寂的女王,避免了亡国的厄运,他们的黑皮肤的臣民,仍然忠实于她,在庞大的王国上奔走、劳碌、寻觅、维护着这古老的共和。

⑩想一想,这么多表情一致、服饰一致、信仰一致、技艺一致的黑色的、颗粒状的生命,也在这他们不理解的宇宙里,为着一个简单的信仰,围绕一个孤寂的中心,忠心耿耿、风尘仆仆地远征着,辛苦着、历险着,想一想,这该是怎样惊心动魄的奇迹?

我礼貌地为他们让路,怀着敬意,我注视着他们在水滩边——在他们的大陆上新出现的大海边,排队饮水、洗脸,互相礼让井互致注目礼,然后带着湿润的心情,一边感恩、一边返回他们祖国的内陆。我目睹了一个王国的国家行为:在新生的大海边取水,并重订契约,确认对国家和女王的忠诚。

我真想请求他们中的某一位,为我领路,带我访问他们的国家,去拜见他们那德高望重、才貌双全,又难免有些孤寂的女王。

然而我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和资格,这是一件比到遥远的外星会见另一种智慧更困难的事情。

我能做的,仅仅是礼貌地停下,为他们让路。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要给蚂蚁让路。(说出两点即可)

(2)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其表述作用是什么?

(3)“我”的双脚与蚂蚁仅仅隔着五厘米,对于蚂蚁而言,这短短的五厘米意味着什么?

(4)仿照下面给蚂蚁的奖项和颁奖词,请给李汉荣先生颁奖,并写一段不少于40字的颂奖词。

所颁奖项:“勤劳团结奖”

颁奖词:你们个子虽小,可是“风尘仆仆地远征着、辛苦着、历险着”,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你们“表情一致,服饰一致,信仰一致,技艺一致”“为了一个简单的信仰,围绕一个孤寂的中心,忠心耿耿”,你们因为团结,才更有力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围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统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净尽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两张淡黄色的木桌。我更加确信作家从事的写作这种劳动,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铺开稿纸,可以坐下写字。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④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

⑤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放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到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述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在树林的深处,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块墓地,在一块临近浅沟的边沿,有一片顶大不过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间堆着一道土梁,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是一种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面没有遮掩,四周没有栅栏防护、小土梁就那样无遮无掩地堆立在小小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竟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墓地,这样低矮的土梁标志、比我家乡任何一个农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没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标志着一个伟地。那个小土梁上,有一束鲜花。我在转身离去的一瞬,似乎意识到,托尔斯泰是无需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需勒石刻字谋求不朽的。

离开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间幽径,有一片开阔的草地,灿烂着的红的白的紫的金黄色的野花。季节还算是夏天,雨后的太阳热烈灿烂,仍不失某种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阳光里,心头萦绕着托翁为自己的庄园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过的诗意之地,又确凿现实主义的具象。

(1)对托尔斯泰有哪些出乎意料的新认识?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评论家朋友为什么称皮靴是托尔斯泰的“第十三卷作品”?

(3)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与课文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都表现了对托尔斯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但所用的写作手法却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擦鞋的女人

周伟

①老街的街口总站着一个擦鞋的女人,在她的身旁,有两把半新不旧的藤椅,抹得干净泛光一尘不染。

②小城的早展,是勤劳而又新鲜的,这个擦鞋的女人也是这样。她一脸微笑地立在晨曦里,迎来送往,大方地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打着招呼。她不像一般擦鞋的人,不厌其烦地问“擦鞋”吗?她也问:去上班?去买菜?去送小孩?……等等,很得体,很亲切。

③我早早去上班,她见着我,一脸笑,问:上班去?有时,她还提醒我:抓紧点,要迟到了,我一看手机,果然时间很紧,就加紧了步伐。走了几步,回过头去,她也看着我,一脸的友好,满是真诚的笑意,目送着我。

④有时,我赶个早提前去加班,她比我还早,见着我,还是那样得体的关切:这么早,吃早饭了吗?我说:太早了,吃不下;要开会,得早早地去做准备,她就认真地说:哦,真忙呀!不过,空腹不好,多少也得吃一点。我点点头,感到暖心体贴,走起路来,脚步轻快,如履春风。

⑤后来,每回经过她的摊前,我就放慢了脚步。她看到我,就笑,然后定定地看着我脚上的鞋。我会意,一屁股坐在她的椅子上。她笑着说,早啊!我说,你比我还早呢!她就呵呵笑着,说,老辈人说的——人勤春来早!

⑥然后,她埋下头来,认真擦鞋,再无言语。她先把要擦的鞋捧在胸前,在鞋的全身打量,用鞋刷轻轻地刷去尘土,不急于上鞋油,而是用一个小喷壶对准皮鞋面喷潮,再用另一鞋刷蘸点鞋油,在潮的地方打着圈把鞋油涂均匀,然后从鞋尖部位开始擦,一点一点地往后。擦完一只再擦另外一只。两只鞋擦完后,她又重新擦一遍,和上次打图擦不一样,这次是直线来回擦。最后换软棉布擦,棉布短在右手上,四指并拢用力向外撑,飞速地来回,啪啪啪地,声响如歌……

⑦她擦出来的鞋,一尘不染,油光锃亮。尤其,她把每双鞋的鞋带都要解下来,揉在手心,用洗衣液浸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她手执鞋带一端,抻开,在空中甩得啪啪作响,一下又一下。只几下,鞋带就甩干了,洁净似新。

⑧接下来,她帮我系鞋带,执带似丝,穿孔如飞,左手内扣,右手外扣,绕一圈,左手抓右绳,右手抓左绳,绞花一般,最后,用力一扯,成了;好一个大方美观的蝴蝶结!

⑨一看,很好,美丽在我的鞋上,幸福在她的脸上。

⑩这时,她抬起头来,再用手抹抹我的鞋面,无一丝灰尘,又轻轻地向鞋面上吹一下,再抹一下,舒口气,她轻轻地抚一下自己额头上的秀发,站了起来。晨曦中的她,朴素得体,脸上红润,健壮生动,让人感觉到一份真实的美丽。

后来,不经意地和她聊天,听她聊起她的家乡、孩子和她的工作。她说在这儿擦鞋,一擦已是20多年了,20多年了。20多年来,擦鞋挣钱、养家糊口,把儿子送进了高中送进了大学,直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她说,儿子现在在广州那边打拼,创业办了个小厂,还红火着……

我说,擦了这么多年鞋,你现在也该回去享享清福了。她说,也是的,儿子好几次都要她去带孙子,说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好。我说,那当然,去吧。她却没有接话,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是劳碌八字,动惯了,做顺手了,还真是一时半会儿歇不下来……”

她没有说下去,我也没有再劝下去。她低下头,一丝不苟,双手在我的鞋面上飞舞着,美丽着。

(1)根据文章前三段内容,说说“她不像一般擦鞋的人”体现在什么地方。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帮我系鞋带,执带似丝,穿孔如飞,左手内扣,右手外扣,绕一圈,左手抓右绳,右手抓左绳,绞花一般,最后,用力一扯,成了。

(3)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i晨曦中的她,朴素得体,脸上红润,健壮生动,让人感觉到一份真实的美丽。

ii她低下头,一丝不苟,双手在我的鞋面上飞舞着,美丽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答题。

柳侯祠

余秋雨

①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②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③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识。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④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⑤他的被贬,还在10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⑥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又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⑦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呆在一起。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灌缨。”到柳州时,泪迹未干。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悲剧,上升到滑稽。

⑧这年他43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⑨在柳州,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47岁即死去。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阑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

⑩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1)第④段中“柳宗元被贬此地”中的此地是指哪里?

(2)第⑦段中“悲剧,上升到滑稽”,说说你对句话的理解。

(3)请联系柳宗元的人生际遇,简要说说他“47岁即死去”,可能有哪些原因?

(4)第⑩段中,说“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请概括写出这些“魅力”的影响。

阅读《邂逅白洋淀》,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白洋淀

须一瓜

①很多南方人,从小对北方就有积极的想象。但后来我们发现,除了北京,我们心目中的北方,实际是一张模糊的远景,辽远迷蒙。雪啊,面食啊,大平原啊,其实都模模糊糊,想也想不真切。而这积极的想象,源自对陌生的向往。上个月,千里北飞,落地河北,我们直接走进了葱茏的白洋淀,触摸了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的水温。北方,鲜活了。

②猛一看,白洋淀是南方景色的亲戚。水波潋滟,荷花绽红,碧绿连天长。但是,纵深游走下去,你就知道这不是南国西子,这是真正的北方水域,壮阔浩瀚。白洋淀的“淀”是什么意思?进入白洋淀,当看到浩瀚连天的芦苇荡,我们就大致明白了。淀,就是浅湖泊。这是一个三四百平方公里的浅湖泊。这是什么概念?北京整个海淀区有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白洋淀之大,可想而知了。

③这就是传说中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告别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那个易水啊。《战国策·燕策》中记载,太子和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流着泪,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上,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然后荆轲就慨然上车离开,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④船慢慢开进白洋淀深处,两边都是绿色的芦苇,只看到绿墙风动。远方水色天光,看不清轮廓边际。恍惚之间,不知道是走在水的岸边,还是走在陆地的沟边。仔细聆听,能听到清脆密集的鸟鸣,但你别妄想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只能在碧波绿苇的摇曳中,猜想它的轻灵与娇俏。白洋淀人说,这是一种叫“呱呱鸡”的鸟,爱叫,小小的,很灵活,学名他们也不知道。它们是这里数量庞大的居民。白洋淀内大量的水生生物,河、湖、港、汊及荷塘苇丛,为鸟类提供了美好的栖息场所。我们是夏天进淀,看到的是“呱呱鸡”。在春天,这里百鸟翔集,鸣翠颂雅,有大雁、鸪顶、灰褐、灰燕、鸳鸯,据说还有美丽的天鹅与戴胜鸟。有一种可爱的小野鸭子,在芦苇的边缘出没。一不留神,一个小毛球一样的身影就滚游出来,像一个小台球滚出偌大的台球桌,小身子稍纵即逝,光留下“叽叽叽叽”的稚嫩叫声。再盯着,又一个稚拙的小鸭子从芦苇丛中蹿了出来,好像从课堂里溜出来的小孩子。

⑤白洋淀是鸟的天堂,也是鱼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记载说水里的鱼类有三十多种,鲤鱼特别多。说到鱼,又想起了鸬鹚。那艘载满鱼鹰的小船和我们邂逅过。鸬鹚也叫“鱼鹰”,叫“鱼鹰”更贴合鸬鹚的英气。它像鸭子,但比鸭子威猛,站在那里肩羽刚硬,更有鹰的悍然霸气。船上的十来只鱼鹰,都是黑色的,下巴一抹白。一个渔人在划双桨。鸬鹚沉默着,随时扎猛子扑进水里。据说,三只鱼鹰可养活一家人,可见鱼鹰的武功强大。

⑥我们在白洋淀一座荷叶环绕的水上人家吃饭,上了很多条鱼。其中一条鱼和大白菜一样粗,比大白菜还长一半,跟小乳猪似的。我想鱼鹰肯定抓不住它,但有人说,碰到大鱼,鱼鹰会合作抓捕并抬鱼出水。那只小乳猪一样的大鱼,上桌时非常壮观,可惜非常咸。整桌的白洋淀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腾不出嘴说话。他们喜欢用玉米饼子之类,蘸着鱼汤浓汁吃。他们还坚持说,鱼就要咸,白洋淀人讲究个咸鱼淡肉。有一道菜,是用最嫩的荷叶切丝凉拌。嫩叶碧绿,卷曲,脆爽;麻油很香。卷巴巴的小荷叶,入口极为美妙。但吃到第三口,就觉得咸得无法坚持了。嫩荷叶确实诱人,请求人家再来盘淡点的。人家送了一盆,结果,矫枉过正,完全没了滋味。看来啊,淀上的人怎么煮,你就怎么吃吧。千万别调整他们的调味剂量,要不,可能你吃不到那里的真滋味。

⑦水路沟壕四通八达,荷叶荡漾。浓厚的绿意上,有零星的粉白色荷花开放。导游说那是野荷花,花瓣大都是单瓣的。我们也分辨不出野生和家养,总之放眼绿多红少,接天绿色。不过,即使满淀数百公里荷花铺天盖地,我想我可能还是为白洋淀的芦苇愣神。夏天的芦苇绿得纯粹,浩浩荡荡,合着天风绿水的节拍,合着鸟鸣声声的律动,起伏跌宕。导游说,如果是秋天,满淀的芦苇一湖金色,芦花飘荡,那才是热烈;到冬天,湖面芦苇地都坦荡无垠,直到来年生发,小芦芽细芦苇一排嫩绿紫光。

⑧据说全国其他地区的芦苇都在退化,只有白洋淀12万亩的芦苇依然保持远古的强健风骨。毕竟慷慨悲歌豪侠之士的故乡,谁能给英魂这样莽荡浩瀚、与天地同呼吸的历史大背景?我觉得白洋淀的独特魅力,首先归功于芦苇。白洋淀养育了芦苇,芦苇扶持白洋淀鲜活的生命。莽莽芦苇,不仅用四季轮回的大色块,在天地之间,大手笔地书写着生命,还为整个白洋淀的植物动物,提供了恢弘的生命互动的舞台,为这些生命彼此的交相辉映,提供了最辽阔的空间。

⑨在陆地上,可能再也没有其他淡水湖,像白洋淀这么具有生命力地喧腾,四季不息;这么张扬,深厚,富有动感,无论天空、地面和水下。

(有删改)

(1)白洋淀之行让印象深刻。阅读文章②—⑦段的内容,填写表格。

在白洋淀的见闻给留下的印象

白洋淀是一个三四百平方公里的浅湖泊1

白洋淀是鸟的天堂,也是鱼的世界2

3白洋淀人坚持生活习俗

4白洋淀的芦苇让人入迷

(2)第③段中讲述了荆轲的故事,请你说说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第④段两处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在文末提到“我愿意,再次邂逅白洋淀”。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号似的《论人生理想》。对此,奶奶很是忧虑,一把大火,烧掉了父亲的书籍和藏品,只留下他钟爱的口琴,这就将父亲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给彻底地烧为灰烬。

③于是,父亲只能在乡村寻找自己的出路。他在日记本里不只是记录庄稼的种植,还有编织柳条筐的技术,治病救人的药方。这样三个不同的谋生技能,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在我们兄妹三个相继出生以后,他需要做些别的小生意,才能供我们读书。同时,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农民,在应该上交公粮的时候,带上我去交公粮。我整个的年少时光,似乎都植满了坐在板车上由父亲拉着去粮库的记忆。那时的父亲,相比起结婚前,已经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接纳自己成为农民的事实。

④父亲的日记本里,还记录着一些讨债者,和他被人欠下的柳筐的费用。我能够记得起一个与父亲一样瘦弱的男人,每逢过年,便携了铺盖卷来到我家,不声不响地等父亲给钱。他从来不跟父母吵闹,自顾自地在我们做好了饭时,拿来凳子和碗筷闷头吃饭,而在夜晚来临时,又在厢房里打好地铺,倒头睡觉。而我的父亲,也与他一样,在年关到来时,卷了铺盖去别家讨债,常常这个讨债的男人熬不住走了,父亲还奔波在一家家讨债的路上。讨来的钱,除了归还欠款,父亲也一笔一笔地存钱,无论多寡都是银行定期,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那是一个农民对安全感的存储,他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讲和。

⑤几年后,父亲进城帮人疏通下水道挣钱。全家住在一个每月40元租金的破旧小院里。记得刚刚搬进去时,母亲看着裂了一条大缝的墙壁,伤心地哭了。父亲买来石灰水泥,将那些破败的地方,一点点地修补起来,又在泥泞的院子里铺了一条红砖小路,还换了一个好看的铁门,让这个收破烂的人都不想租住的院子,现出一点朴实的生机。我们在这个县城的角落里,一住便是五年,而父亲的日记本里,也记录了五年来每一笔疏通下水道的收入,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它们水滴一样,汇成一桶一桶带着房檐上泥沙的水,并最终积攒到购买一套产权房的首付款,让我们一家,自此真正地在县城里可以挺直了腰杆生活。

⑥那个时候的父亲,几乎不再看书,也不写日记了。偶尔,他闲下来,会打开一些收购来的废书报纸,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格言,就摘抄了几句;或者是拿出口琴,吹着我们谁也没有听过的老歌。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记账、写下一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没有人与他交流,即便是母亲,也不曾真正地理解过他。生活从那些关于国家、革命的激情思考,彻底地成为简单的数字和账簿。

⑦而父亲依然将他的口琴和日记本,像存折一样紧紧地锁在抽屉里,就像锁住一个家中所有人都不会告知的秘密。

(选自2018年9月《文汇笔会》,安宁,有删改)

(1)第④段写瘦弱男人到我家讨债的目的是:

(2)第⑥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父亲的日记本”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B.本文主要表述了“我”对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的感伤。

C.父亲日记内容由“理想”变为“数字”,表现了父亲的沉沦与堕落。

D.文中多次写到父亲与口琴,表明父亲是一个高雅的人。

(4)联系全文,细读第⑦段,说说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炉火

李晓东

①楼房封顶了,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乔迁新居,欣喜之余,生出一丝惆怅。

②是冬季,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和醉意,同样温暖的,是小屋里悄悄燃着的炉火。火燃得正好,是那种青烟散尽后的兴旺和宁静。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热情,却不张扬,这是炉火的性格。这种性格营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冬季﹣﹣许多年的冬季,我都是这样度过。

③有关炉火的记忆,源于对火盆的怀念。

④我出生林区。冬季,白雪皑皑,滴水成冰﹣﹣那才是真正的冬季,漫长但绝不寂寞。父亲是早年的大学生,鬼怪神灵,天文史地,他似乎无所不知。在我们屏住呼吸神往于古今的时候,母亲会拿着火箸,细细地拨开火盆里的热灰,埋几颗洋芋、几粒豌豆。不多时候,小屋内就飘出烧洋芋的清香,间或有豌豆爆裂的“噗嗤”声。火盆烧的是炭,地地道道的上好木炭。细心的母亲总会把截成一拃①来长的木炭横铺竖搭,在火盆中央垒起一把漂亮的火炬,燃烧的火炬,红得超凡脱俗,无比灿烂。这时,母亲便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⑤父亲的古今讲完了,洋芋也烧熟了,焦黄软香、滚热烫手的一块,看着就叫人眼馋。轻轻一掰,热气腾腾送到嘴里,那种酥软蓬松,自然天成的美味,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多年以后,再尝烤箱中烘烤出的洋芋,却没了那年那月的可口舒坦。土生土长的东西,似乎天生就离不开一个“土”字。遥想当年,火盆不过是黄泥垒就,顽石砌成,所烧木炭,采自深山老林,燃烧后的灰烬,细白轻绵。而那洋芋,全赖肥土养育,天雨滋润,入口之后,自然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⑥往事如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已蹒跚学步。光阴改变了许多的人和事,唯一不变的,是那团悄悄燃着的炉火。

⑦倚在床头织着毛衣,一岁的儿子睡得正香,丈夫外出尚未回家,我在等他。等待是最容易让人心绪不宁的,因了这炉火的辉映,我的心情并不阴郁。我知道,丈夫正披着一肩雪花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正当年轻,年轻的岁月,会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即使是在冬夜,依然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劳碌的,却是温馨的,仅仅只是因为,暖暖的小屋燃着一团暖暖的炉火。砂锅内,鸡汤煨得正浓,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矮矮的砂锅,敦实古朴,清香四溢中,它的每一寸纹理都透着温润。不时有溢出的汤顺着锅沿流下,滴在炉盖上,发出“吱吱”的响声。烟囱中徐徐流出的青烟,飘飘悠悠迷离了夜的眼……

⑧风雪夜归人,倘若少了炉火的等待,是否还能那样从容?

⑨楼层一天天拔高,我知道,告别炉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小屋里悄悄燃着的那团炉火即将消逝,这是我28岁人生中最后一个丰润的冬天了。从此,我将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享用一种叫做“暖气”的东西。也许,它真的能使我的冬天在东西南北风中远离窘迫。然而,我始终固执地以为,那种温暖的外衣里裹着的是冷漠和距离,矜持中拒绝你的亲近。现代文明在带给人实惠的同时,扼杀了许多温情。

⑩有炉火的地方,才有生活。炉火相伴的日子,酵香浓郁,回味悠长。

拃(zhǎ):量词,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

(1)结尾说到“炉火相伴的日子”令“回味悠长”,哪些往事让“回味悠长”?请结合全文说说。

(2)品读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

(3)文中多次出现“悄悄燃着的炉火”,其作用是什么?

(4)乔迁新居,“欣喜之余”为何会“生出一丝惆怅”?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再数数。”

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差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i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ii选文第段中划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3)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现代文阅读。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到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见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诸事之后,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2)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

(3)这篇传记选材独特,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四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大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全文,在下表①、②处分别填写出“我”的心理。

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各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好奇①惊叹②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述效果。

i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ii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记叙文阅读。

风车里的故事

朱敏江

①一家人驱车至农家乐游玩,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箭一般地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一饱眼福之后,他伸出右手握住把手,兴奋地摇动风叶,还不停地招呼我们一起来玩。

②都说云是风的故事,山是水的故事,而风车就是我的故事。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

③木头制成的风车造型优美。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连,用来控制进量。抽屉形的出口呈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风车口呈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

④小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伸手触碰风车时,大人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小孩子不能转风车,会肚子疼的”。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只见他们起劲地摇动把手,而且越摇越快,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但捂住肚子蹲在地上的情景却始终没有出现,让人少了幸灾乐祸的机会。

⑤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

⑥摇风车是父亲的专属。等到风车顶的漏斗装满稻谷,父亲就开始摇动把手转动风车,瞬间就有一股风从风车口冲出。他瞅准时机,轻轻将连着闸门的竹片下移一到两格。漏斗中的稻谷慢慢掉入风车肚,饱满的谷粒坚强地经受住风力的吹动,从抽屉形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掉入箩筐。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而那些体量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

⑦漏斗中的稻谷从中间往下漏,留下一个旋涡状的浅坑。当稻谷慢慢浅下去的时候,我马上用畚斗到谷堆盛取稻谷,抱到风车边。母亲则接过我手中的畚斗,双手擎起举到风车顶,一粒粒金子般的稻子就纷纷从畚斗跃入漏斗中。

⑧当稻谷快要漫过箩筐面时,父亲就停下手招呼母亲一起将箩筐抬走。这时,我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小心翼翼地转动起风车,不过,转了几圈好像肚子也没有疼的迹象。这时父亲拿着空箩筐回来了,我马上停下来,他则伸出大手抚摩着我的脑袋,露出慈祥的笑容。

⑨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就更美妙了!大力转动风车,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邻家的小妹妹看见了,拍着手大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是啊!远远望去,风车口处仿佛雪花飞舞,正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不一会儿,地面就银白一片,犹如进入银装素裹的世界。

⑩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随着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让风车少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一批批外出谋生的人,带上了曾经和风车一起劳作的勤劳品质,告别了土地,也告别了风车。

风车虽已远离繁华,但我从不曾忘却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伫立于高大的风车前,望着阳光下那一个拉长的光影,儿时伴随父母左右一起劳作的情景不断跃入脑海,浮于眼前。我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

(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车好玩,给儿子带来了快乐,于“我”却是一段不曾忘却的美好时光。

B.第③段中,不但写出了木质风车造型优美的特点,而且也介绍了木质风车的工作原理。

C.小孩子玩风车会肚子疼的情节说明那时的人们缺少知识,欺骗孩子。

D.“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把美丽的回忆记在心中,就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2)说风车“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与风车的相关经历。

小时候,①→稍大一些,我抓住时机小心翼翼地转动起风车→风车扇麦子的情形引来邻家妹妹拍手称赞→人们外出谋生,②

(3)文章第③段对风车构造的详细介绍有什么作用,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A.承上启下,表现我对风车的记忆十分清晰,自然引出下文;为后文用风车扇稻谷、小麦的情节做铺垫。

B.引出下文中与风车的相关经历。

C.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便于读者更多了解木质风车的工作原理。

D.既承接上文风车“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又为下文风车扇稻谷、小麦的情节埋下伏笔。

(4)品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

(5)第⑩段中“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表述了怎样的情感?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A.表述了“我”对人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风车渐行渐远的惋惜之情。

B.表述了对风车难挡时代消磨的遗憾和惋惜之情,以及对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C.表述了对风车退居幕后的遗憾和惋惜之情,劝勉人们一定要珍惜时光。

D.表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心中留有美好,就一定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李星华

(1)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午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2)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篷篷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4)“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a____(安定镇定),非常b______(平静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6)“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7)“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8)“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9)“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10)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1)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12)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13)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14)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15)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1)第2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

(2)选词填上空: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5段的两处横线上。

a

b

(3)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描写方法,从中你体会到的是

(4)请概括以上选文的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内容:

表述感情:

(5)第5节中李大钊并没有跟说话,是怎么知道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的?第14节,母亲问“昨天是几号?”她是真的不知道吗?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任选一节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船的事

路明

①我爸无意中说起,在他考入师范之前,有过一段在船厂当青工的经历,这触动了我妈的浪漫神经。我妈想起小学时集体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情景:小朋友们排着队,仰头看高大的船坞,江风阵阵,黄浦江船鸣。我妈托腮问,你们造什么船,万吨轮吗?我爸只好讪讪地回答,水泥船啦。

②小镇去上海有三条路。一是铁路,镇北的夏驾桥有一个小站,沪宁线上几班慢车在此停靠。一条乡间小路通向夏驾桥,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二是公路,在汽车站等候县城发往安亭的班车,一路折腾到静安寺的外婆家,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三是水路,江南水路通畅,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

③以前,小镇周边的村庄普遍种双季稻,冬天还要种一茬小麦或者油菜。一年收获三回,肥料就不够用,农民摇着简易的水泥船,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欸乃而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

④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最好看的是拖船,为首一艘马达突突,后边跟着长长的一串,像蜈蚣一样,像火车一样。夏天,和小伙伴们捏着鼻子从桥顶往下跳,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老大高声骂,小猢狲,不要命了。

⑤除了水泥船,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镇上有碾米厂、缫丝厂和榨油作坊。一大清早,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送菜籽来。那样的日子,老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下午,男人醉倒在大大小小的酒馆业,女人买了布和鞋,买了糖果和油盐酱醋,买了自动铅笔和彩色橡皮,独自划船回去,把老街的一部分带回村里。

⑥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放学后,我久久地坐在江边,看船。江风阵阵,空气里有鱼和河蚌的腥味。黄昏时,女人蹲在船头,用捡来的树枝生火,升起明亮的蓝色的烟,和小镇人家的炊烟似乎不同。不一会,飘来红烧鲫鱼和咸肉菜饭的香味。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饿了,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

⑦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让我的名字在风里多飘一会,像炊烟。

⑧在那个寂寞的暑假,我和一个船上的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比我大一岁,假期跟爸妈出来跑船,每隔三四天来一次小镇。我带他打街机,钓龙虾,吃老街的油墩子和糖枣,他带我到船上玩,送我新鲜的河蚌和油炸的小鱼。他爹娘是典型的苏北船民,高大黝黑,五个脚趾分开,吸盘一样紧扣甲板。我妈还在住院,我有点羡慕他,不知谁更像在漂泊。

⑨那个泥鳅一般黝黑的男孩,用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他老爹刚做了决定,不打算再让他读下去了。老爹说,跑船的,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带小数点的加减法,看得懂水路图,已经足够。其他的,要从风里浪里学到。

⑩他娘在船上喊,家来。他应了一声,飞快地跑回去。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

我见过船民睡觉的船舱,在甲板底下,略低于水面。我无数次想象躺在里面的感觉,会不会像睡在水里。很多个夜晚,我都想推开门跑出去,跑到河边,随意跳上一条船,听一夜的水声,第二天早晨,发现自己醒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可惜,关于船的事,在斑驳与繁华中,渐渐成了历史。河道里,唯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观光船在徐徐前行。河岸边那些零零散散的人家,也换成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商铺,每至夜晚,任由霓虹流转,及至洒满这条熟悉而陌生的河道。

其实,梦也是一条船,它将童年时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过往,折成一只满载温柔的船,一夜间行过千山万水,又悄无声息地停靠在二十年后的这个清晨。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围绕“船”重点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2)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i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品味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ii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揣摩加点词的含义)

(3)拉粪本是一件苦差事,但第③段却将其写得诗情画意,有什么用意?

(4)本文中通过“船的事”表述了哪些思想感情?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莲叶青青

①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忽然让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古人歌咏荷花的诗句不少,可仿佛都不是我要找的。在那些斑驳陆离的句子里,渐渐地浮出祖母的脸,淡淡地笑着,把我的心照亮。

②老家的院子不大,却一年一年地种着一缸荷花。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挑好,祖母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莲叶快要冒尖的时候,老太太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莲叶蔫了。

③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④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太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常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的独特风景。老太太也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

⑤忽一日,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老太太请她进来坐坐,可女人摇摇头,说出一番话来。老太太这才注意到那孩子生了一头的疮。祖母咝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枝最大的荷叶。原来,女人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儿开的药里,要用到新鲜的荷叶。

⑥荷叶是夏日里最清凉的东西。老太太以往每年都要分送几枝荷叶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年,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不过,小孩儿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⑦家里的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老太太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⑧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

(1)第⑦段中加点的两个“物”,分别指什么?

(2)文章主要写了祖母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喜欢荷叶,另一件事是(用四个字概括)。

(3)在第②﹣﹣④段中,哪些内容具体表现出祖母喜爱荷叶?(再找3处)

①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i②;

ii③;

iii④。

(4)第⑤段的三个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5)文章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五月时光书

刘梅花

五月三日

段爷拎着小桶站在三单元门口,手搭凉棚朝着院子里巡逻了一圈。像大王巡视自己的地盘一样,他的目光里有些辽远的自信。他的小桶里无非是些纸屑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像拎着一桶宝贝,小心翼翼的。世间的每一份职业,便是平起平坐的尊荣。

大门口,有卖腌菜的。卖蜂窝煤的也跟进来,车停一边,慢慢走着。后面跟着个小小的孩童,刚会走路

一声吆喝,才是光阴。腌菜和蜂窝煤,才是光阴。只念着这旧衣粗盐俗常日子的好。

五月五日

市一中的校园里大概是紫槐吧,丁香也有,纷纷散发香气。还有几竿竹子,也有黄叶,长得散淡而葳蕤。有人远远地吆喝着打招呼,天色晚,看不清面容。

看见孩子们,那么蓬勃,突然就想,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我给他们念了一篇最短的文章:题目是《蛇》,正文只有三个字:太长了。他们惊讶哄笑。这是法国作家朱尔勒纳尔在《动物私密语》里的一篇短文,我喜欢。

五月八日

窗外又在下雨,笨拙的雨点打在水泥地上,一声比一声沉闷。屋里光线昏暗,不喜欢。我最喜欢天气晴朗朗的,天是天,风是风,一切都那么分明清爽。可今年冷,毛擦擦的,教人心里郁悒。小贩在院子里吆喝:新鲜的萝卜哎﹣﹣新鲜的葱哎﹣﹣

记起小时候去舅舅家,一道斜坡底下,是很大的菜园子。下了雨,梅娃子,去不去拔萝卜?去不去掐葱?我从炕垴里出溜一声蹿下来,在斜坡上奔跑。泥地里跑不利索,我跑远了,跟在后头拔起鞋子,小脸儿挣巴得紫红。他举着两枚鞋子跑下来

菜园子大,白菜葱秧芫荽都长得茂盛之极。萝卜起了垄,姑舅哥抠开泥,舅母要责骂。反正,最粗的那一根,剁碎了喂鸡。白嫩的萝卜从水盆里捞出来,竖着切几刀,一牙一牙吃,那滋味

五月十日

路边卖草莓的女人,红包巾,红面颊,像鲜艳欲滴的水珠,堆在一个小箩筐里。我又开始怀古,瓦楞上落了一片月光,她的粗布裙裾拖在青石板的地上,穿越千年的时光,析出在路边的草莓摊子上

我喜欢带着绿蒂的,新鲜的像刚从叶子上摘下的。敞开的塑料袋,她把几粒草莓丢进去,最后下定决心说:“高高儿的一斤”。那一刻,愈发觉得她是苍老的,连光阴也是苍老的,她的心

午间,去邮局,喝一碗酸奶,几十件零碎东西,铺在街边。卖古玩的是位老人,反而有些小小的狡黠。那种狡黠,像柿饼上渗出来的白霜,却也一眼可见。不过,摊子上的东西看上去总是古意盎然。不管真假,刻意流淌着从前的味道,留有时光的斑驳痕迹。佛像,串珠,像章,零碎的小玩意儿,每一件,留下的一地颓废。大的小的,老人总能说出些玄乎的道道来,仿佛是在光阴里流浪了很久,被他收养。光阴如水,就如同水底的石头,吸附在水里一直生长到如今

这些,都是最为民间的味道。

深夜,灯光如纱,静心读友人的文字。有一点闲愁,优雅如蕾。夜静,文美,颇有意趣。友人吹陶笛,音律也十分幽柔,教人忍不住喜欢。仔细想来,能够滋养心灵的,正是这些美而孤意的情怀。

光阴种种好,只这情怀,又是最好。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1)文末说“光阴种种好”,主要描述了五月里哪些好光阴?请简要概括。

(2)非常善于抓住细节写生活刻人物,用语鲜活而又颇有意味。请联系文章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敞开的塑料袋,她把几粒草莓丢进去,又拿出来﹣﹣反复计较几克的分量

(3)在五月八日的时光书里说自己不喜欢下雨,可为何偏偏还要用大量的笔墨去回忆下雨的场景?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正确的是哪一项?

A.这篇散文对人间细微的事物张开了敏锐的毛孔,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抒发了对光阴的思考感悟,用语纯正凝练

B.在五月十日的时光书里,用白描手法写卖草莓的女人和卖古玩的老人,都着力表现他们的狡黠与市侩,抒发自己的孤意情怀。

C.五月五日的时光书里,给孩子们念了自己喜欢的文章《蛇》,孩子们听完“惊讶哄笑”。这个细节表现了师生这两代人的差距和思想的隔阂。

D.在五月三日的时光书里写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色,是一种欢快而不失惆怅的笔调,还有一种类似于冷眼看苍生的意味。

(5)说:“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请结合名著《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桨声是故乡的老腔》一文,完成问题。

①故乡地处江南水乡,家家户户都有一艘小船。小船,是渔家的天、渔家的地。我是听着小船的桨声长大的。桨声悠悠,桨声清亮,桨声唱出了水乡的苍凉和富饶、悠久和厚重。

②父亲出门捕鱼时,我兴高采烈地坐在船头,父亲划着桨,桨板轻轻地滑过水面,桨声打破了清粼粼的湖水,也打破了水乡的静谧。小船悠悠。我欢喜地将手伸到水面上,湖水轻轻划过掌心,痒酥酥的。父亲边划着船,边笑道,小心别让浪花咬破了手。我懵懂地问道:“浪花有嘴吗?”父亲笑道:“有啊,这宽广的湖面就是湖水的一张大嘴啊!”我将手举到自己眼前,发现这湖水咬得很舒服,舒服得心也乐开了花。原来这世上有一种咬,能咬得人心花怒放。

③到了湖中间,父亲用力撒开一张网,网在空中像一朵盛开的花儿。渔网沉到湖里,水面一片寂静,不一会儿,父亲开始收网,渔网沉甸甸的。父亲将渔网拖上船,只见渔网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鱼:那银白的鲫鱼、鹅黄的草鱼、白里透红的鲤鱼……令人目不暇接。我兴奋地用小手在船舱里到处乱抓,弄得满脸满身都是水。父亲揶揄地说:“别掉进鱼里变成了一条鱼。”望着清澈的湖水,我想,要是真能变成一条鱼该多好。打鱼回来,父亲会做上一道麻辣糖醋大鲤鱼犒劳我。那细腻的鱼肉,尝上一口,顿觉味美醇香,余香绕舌。由于贪吃,喉咙还被鱼刺刺过几回,但这丝毫不减我吃鱼的热情。

④湖里有一所水乡小学,小学校就在一条大船上。每天上学,家长们从四面八方划着小船向大船靠拢,每条船上都站着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湖面上,响起一阵此起彼伏的桨声,那桨声,就像一首雄浑的乐曲,在湖面上回荡。在这所学校里,老师会教授学生们一门特别的课程:划船。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划船,这门课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因为划船是水上人家一项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只有学会了划船,才是一名合格的水上人家的孩子。桨声,拍打着水面,发出杂乱的声音,老师一一指导着划桨的要领。许多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船上,早就学会了划桨的技能,这门功课学起来,感到格外轻松。老师说:“桨声,是我们水上人家的一首老腔,这首老腔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无论身处何地,记住了桨声,也就记住了故乡。”

⑤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但故乡的桨声,却常在我耳旁回响,它是我生命里的一首老腔。

(1)本文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小节画线句里“咬”字的表述效果。

(3)结合下面材料,简述文章以“桨声是故乡的老腔”为标题的好处。

:老腔是陕西省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有2000多年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它借助灯火,以竹签挑拨用皮革雕成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演出者都是农民,观众感受最深的就是其内容的苍凉悲壮与演出者从苦难中提取的生活情趣。

(4)选出对选文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文章以“桨声”为线索来叙述,行文流畅,叙事集中,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B.第①小节画线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小船在家乡的重要意义,引起了下文的“桨声”。

C.第③小节画线句的意思:表明“我”小时候吃鱼很不小心,竟然被鱼刺刺了几回。

D.依据前后文,第③小节加点的“揶揄”不是“嘲笑”之意,而是“调侃”之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冬日的忧伤

肖培东

“东,那,娒儿(温州方言,小孩的意思)找到了没有?”母亲站着,轻轻地问。

我停下筷子,摇摇头,嘴里含着一口饭。

隔壁县一个11岁的男孩失联三天了,我忍不住告诉给我的老母亲,谁知她竟然把自己整个地蜷缩进这个事件里。

“娒儿找到了吗?”母亲又问了一遍,她的脊背努力地向前弓。

中午的阳光恣意地涂抹着,母亲的脸上却阴着一层忧郁,看得出来,她的眼窝凹下了一层。

我难过地笑了一笑,还是摇摇头。

母亲不说话了,呆呆地坐在门口,重新瞅着路上的行人。

“蘑菇头,尖尖的脸型,又瘦又黑,头发也不多。”偶尔她会这样断断续续地说给自己听。那个叫黄政豪的乐清虹桥男孩就这样和母亲的时光恍恍惚惚地捆绑在一起。

“娒儿,别调皮哦,早哩回家哦,家里人会担心哦。”

母亲会要求我打开手机,显示出这个男孩的图片。她苍老皱缩的手指一遍遍地抚摸着手机屏幕,缓缓地在男孩的脸部位置摩挲着,最后用食指点着男孩的鼻子,说:“娒儿,你怎么就找不到了呢?你长得那么活泼,千万别给坏人给拐走了,妈妈爸爸,阿公阿婆,不知道有多么揪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