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系统课件_第1页
男性生殖系统课件_第2页
男性生殖系统课件_第3页
男性生殖系统课件_第4页
男性生殖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男性生殖系統Malereproductivesystem掌握:睾丸生精小管,睾丸間質細胞,附睾,前列腺熟悉:直精小管,睾丸網,睾丸功能的內分泌調節,輸精管,精囊腺,尿道球腺組成及功能:生殖腺:睾丸產生精子、分泌雄激素生殖管道附睾輸精管射精管精子成熟、貯存和運輸附屬腺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分泌精漿外生殖器:陰囊、陰莖睾丸被膜鞘膜髒層(C.T.+間皮)白膜(D.C.T.)血管膜實質生精小管生精上皮界膜:基膜等生精細胞支持細胞直精小管睾丸網間質組成睾丸與附睾生精小管上皮和睾丸間質生精細胞精原細胞:A型B型A型分化分裂初級精母細胞:46,XY次級精母細胞:23,X/23,Y精子細胞:23,X/23,Y精子:23,X/23,Y精子發生精子形成精子發生精子形成及精子結構睾丸白膜與縱隔睾丸白膜與小隔生精小管與間質生精小管與間質細胞生精上皮精子支持細胞結構:LM—輪廓不清,核淺染,核仁明顯EM—線粒體、S.E.R、Golgi體、溶酶體、微絲微管、緊密連接支持和營養生精細胞吞噬和消化殘餘體促進精子的釋放和輸送分泌抑制素和雄激素結合蛋白屏障作用功能:血-睾屏障

間質內毛細血管內皮及其基膜間質結締組織生精小管界膜支持細胞間緊密連接

生精小管上皮和睾丸間質血睾屏障生精上皮睾丸被膜鞘膜髒層(C.T.+間皮)白膜(D.C.T.)血管膜實質生精小管生精上皮界膜:基膜等生精細胞支持細胞直精小管睾丸網間質組成生精小管與直精小管睾丸間質:L.C.T.間質細胞

結構:LM—大,圓;核圓居中;胞質嗜酸性EM—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特徵功能:分泌雄激素生精小管與間質細胞生精上皮睾丸間質細胞睾丸功能內分泌調節睾丸網、輸出小管和附睾附睾頭部:輸出小管—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管腔不規則)高柱狀纖毛細胞、低柱狀無纖毛細胞體尾部:附睾管—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管腔規則)高柱狀細胞(靜纖毛)、基底細胞功能:貯存並促進精子成熟結構:睾丸網、輸出小管和附睾附睾頭附睾輸出小管輸精管粘膜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固有層肌層:厚,內縱、中環、外縱三層平滑肌外膜:C.T.輸精管前列腺被膜:C.T.+平滑肌上皮:多樣化(單立、單柱、假複層)腔:不規則,皺襞,起伏不平凝固小體、結石腺泡間質:D.C.T.,平滑肌豐富複管泡狀腺前列腺復習思考題簡答:生精小管,生精細胞,精子形成,頂體,血睾屏障,睾丸間質細胞問答:1、試述精子發生過程2、支持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統Femalereproductivesystem組成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和外生殖器特點

1、年齡性變化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絕經期

2、週期性變化各生殖器官隨月經週期呈週期性變化概述卵巢(ovary)一般結構:表面上皮:單立或單扁白膜:薄層D.C.T.雄激素髓質:L.C.T.門細胞皮質:含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黃體、白體等實質卵巢· 卵泡的發育和成熟:初級卵母細胞:一個,圓形,胞質嗜酸,核大而圓,染色淺,核仁明顯卵泡細胞:一層扁平的細胞,較小,與結締組織間有基膜原始卵泡(primordialfollicle)PrimaryoocyteFollicularcell原始卵泡初級卵母細胞增大,胞質內細胞器增多卵泡細胞增生,為立方形或柱狀,單層或多層形成透明帶(zona

pellucida)

形成卵泡膜(folliculartheca)

電鏡下,卵泡細胞之間以及卵泡細胞與初級卵母細胞之間有縫隙連接初級卵泡(primaryfollicle)初級卵泡超微結構模式圖早期的初級卵泡晚期的初級卵泡卵泡細胞之間出現一些小腔隙,卵泡腔形成卵丘(cumulusoophorus),放射冠(coronaradiata)

構成卵泡壁的卵泡細胞稱顆粒細胞,參與合成雌激素次級卵泡(secondaryfollicle)卵泡膜分兩層內膜層:Cap.豐富,內膜細胞雄激素外膜層:膠原纖維,平滑肌纖維(*生長卵泡:初級卵泡+次級卵泡)ThecainternaThecaexterna早期的次級卵泡晚期的次級卵泡卵丘卵泡膜初級卵母細胞直徑增大,卵泡液急劇增多,卵泡體積顯著增大,向卵巢表面突出排卵前36~48h,初級卵母細胞恢復並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形成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次級卵母細胞迅速進入第二次減數分裂,停滯在分裂中期成熟卵泡(maturefollicle)經腹腔進入輸卵管卵泡小斑破裂排卵(ovulation):卵泡小斑處酶活性增強卵泡小斑形成卵丘與卵泡壁分離卵泡膜外層平滑肌纖維收縮次級卵母細胞放射冠透明帶卵泡液排出排卵模式圖黃體(corpusluteum)的概念顆粒黃體細胞:顆粒細胞分化而來,分泌孕激素膜黃體細胞:卵泡內膜細胞分化而來,與顆粒黃體細胞協同作用分泌雌激素黃體的形成與退化:月經黃體、白體、妊娠黃體之間的演變GranularluteincellThecaluteincell黃體粒黃體細胞和膜黃體細胞白體晚期生長卵泡:內膜細胞形成間質腺

閉鎖卵泡(atreticfollicle):包括各種發育階段的卵泡,是一種細胞凋亡過程。原始卵泡退化:卵母細胞核固縮,卵泡細胞變小,互相分離,最後均自溶消失

早期生長卵泡:卵泡塌陷,透明帶呈波浪狀Interstitialgland間質腺次級卵泡月經黃體卵巢的內分泌功能:內膜細胞:雄激素顆粒細胞:將內膜細胞合成的雄激素轉變為雌激素膜黃體細胞:與粒黃體細胞協同分泌雌激素粒黃體細胞:孕激素門細胞:雄激素妊娠黃體:孕激素、雌激素、鬆弛素子宮(uterus)子宮壁的組織結構:外膜底、體:漿膜其餘:纖維膜肌層(myometrium):平滑肌內膜(endometrium)

組成:單柱+固有層(子宮腺)分層功能層:受H.調節,週期性變化基底層:增生、修復功能層perimetrium子宮壁子宮內膜的血液供應子宮內膜週期性變化:增生期(proliferativephase):又稱卵泡期早期-子宮腺短、直、較少晚期-子宮腺彎曲,腺腔擴大,螺旋

動脈增長、彎曲分泌期(secretoryphase):又稱黃體期子宮腺高度彎曲,腺腔擴大成囊狀,腔內可見分泌物月經期(menstrualphase):內膜萎縮,壞死,脫落子宮內膜週期性變化模式圖增生期子宮內膜增生期子宮腺分泌期子宮內膜分泌期子宮腺卵巢和子宮內膜週期性變化的神經內分泌調節輸卵管(oviduct)管壁粘膜上皮:單柱固有層:薄層結締組織纖毛細胞分泌細胞肌層:平滑肌,內環外縱漿膜:L.C.T.+間皮受激素調節輸卵管壺腹部輸卵管壺腹部粘膜乳腺(mammarygland)一般結構結締組織腺泡:單立/單柱導管小葉內導管:單立/單柱小葉間導管:複柱輸乳管:複扁乳腺小葉靜止期乳腺特點:腺體不發達,脂肪和結締組織豐富,排卵後和月經前乳腺稍腫大。活動期乳腺特點:導管、腺泡迅速增生,腺泡腔擴大,脂肪和結締組織減少。乳腺靜止期妊娠期呼吸系統Respiratorysystem掌握:氣管、肺的結構與功能熟悉:鼻粘膜、肺血液迴圈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皮: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固有層:L.C.T.(漿細胞—SIgA)粘膜下層:小血管、淋巴管、混合腺外膜:透明軟骨和L.C.T.氣管支氣管肺外支氣管肺內支氣管TracheaBronchus氣管上皮超微結構模式圖氣管氣管氣管粘膜上皮肺(Lung)組成:支氣管樹+肺泡按功能分導氣部肺內支氣管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呼吸部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肺內支氣管(小支氣管)管壁完整上皮: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杯狀細胞:多少混合腺:多少平滑肌:少多軟骨片:多少肺內小支氣管細支氣管(bronchiole)管壁完整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較薄杯狀細胞:少混合腺:少平滑肌:相對增多軟骨少到無終末性細支氣管(terminalbronchiole)完整單層纖毛柱狀上皮無無完整一層軟骨無*Clara細胞Clara細胞與纖毛細胞B細支氣管T終末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respiratorybronchiole)

管壁:不完整單柱單立平滑肌:少肺泡管(alveolarsac)管壁:間斷結節狀膨大單層立方上皮平滑肌極少肺泡囊(alveolarsac)管壁:數個肺泡開口單層扁平上皮平滑肌無肺泡:(pulmonaryalveolus)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與肺泡從終末細支氣管到肺泡肺泡結構:

I型肺泡細胞II型肺泡細胞形態扁平無核部分極薄立方數量占25%覆蓋97%占75%覆蓋3%結構胞器不發達吞飲小泡細胞間緊密連接

嗜鋨性板層小體內含二棕櫚醯卵磷脂(表面活性物質)功能

氣體交換

降低肺泡表面張力增生修復I型細胞肺泡上皮肺泡II型肺泡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I型、II型肺泡細胞肺泡隔:肺泡間結締組織

大量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

維持肺泡形狀,有利肺泡回縮豐富的毛細血管:利於氣體交換塵細胞:吞噬,防禦

(alveolarseptum)(dustcell)肺泡孔(alveolarpore):平衡氣壓

肺泡隔與肺泡孔模式圖肺泡隔中彈性纖維塵細胞肺泡隔氣-血屏障(呼吸膜)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及其液體層I型肺泡上皮上皮基膜內皮基膜內皮細胞

氣血(respiratorymembrane)思考題簡答:氣管粘膜細胞、肺的導氣部、肺的呼吸部、氣—血屏障、終末性細支氣管、塵細胞、肺泡隔論述:試述肺泡的結構與功能心血管系統的發生

特點

發生最早,胚胎最早建立具有功能的系統胚外血管發生早於胚內血管

合併早期成對出現不成對

胚體循環三套迴圈通路卵黃囊迴圈臍迴圈均來自中胚層

一、原始心血管系統的發生

(一)血島和胚內外毛細血管的發生(胚2周)卵黃囊壁胚外中胚層細胞局部聚集成群

增生

胚2週末

血島周邊細胞變扁中央細胞變圓游離原始內皮細胞造血幹細胞

(原始血細胞)原始毛細血管原始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出芽卵黃囊壁體蒂胚外中胚層絨毛膜相互

聯絡胚外毛細血管網胚內間充質細胞分化為內皮原始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出芽胚內毛細血管網

(二)心管的發生(胚3周)口咽膜頭側髒壁中胚層(生心區)

出現空隙

間充質增生(背側)(腹側)心周體腔生心板(2條)(圍心腔)心管(2條)

側褶心包腔1條心管

圍心腔(背側)

心管(腹側)

頭褶

心管(背側)

圍心腔(腹側)(三)血管的發生原始動脈

融合

腹主動脈(1對)主動脈囊

弓動脈(6對)卵黃動脈背主動脈(1對)背節間動脈尿囊動脈臍動脈

原始靜脈

卵黃靜脈(1對)臍靜脈(1對)前主靜脈總主靜脈(1對)後主靜脈胚外毛細血管網胚3週末胚早期胚體循環

三套尿囊迴圈胚內毛細相互通連

迴圈卵黃囊迴圈血管網二、心臟的發生(一)

心臟外形的改變1條心管

心球(頭側延伸動脈幹)2個縮窄

心室

左角3個膨大

心房

尾部

靜脈竇橫部(頭尾)膨大右角

3個縮窄

心球4個膨大

心室心房

靜脈竇

左角橫部右角

2個彎曲

第一彎曲:心球與心室之間,使心管呈“U”形(心室右偏)第二彎曲:心房與心室之間,使心管呈“S”形(心房至心室背上方)心房左右擴展,膨出左、右心房

心球近側段併入原始心室,擴大右心室,原心室左心室房室管:心房、心室間縮窄更明顯,在房室間形成一條狹窄通路胚5周,初具成體心臟外形(二)心臟內部的分割(胚4—5周)

1、房室管的分割:房室管內壁心內膜增厚

背側

腹側背心內膜墊腹心內膜墊

融合心內膜墊左房室管房室管右房室管

左:二尖瓣左、右房室口處心內膜皺褶隆起右:三尖瓣

2、

心房的分割

第一房間隔發生第一房間孔出現

心房背側正中的膜性隔膜第一隔背側腹側,頭側尾側(軟)原始心房左、右心房第一孔:第一隔與心內膜墊間的孔(後消失)第二房間孔出現第一房間孔消失第二孔:第一隔上部發生許多小孔

大孔(不消失)第二房間隔發生卵圓孔出現

第二隔(厚,硬)第一隔右側,蓋住第二孔

心房頭端產生新月形不完全隔膜

頭側尾側,

腹側背側卵圓孔:

第二隔與心內膜墊間的孔卵圓孔瓣:第一隔覆蓋卵圓孔處,薄

3、靜脈竇的演變

右角(增大)總主靜脈+前主靜脈近側段上腔靜脈卵黃靜脈下腔靜脈終末部擴大處右心房,原始右心房右心耳右心房擴大

上、下腔靜脈分別開口

左角(縮小)總主靜脈左房斜靜脈

左角近端冠狀竇

左角擴大部分左心房原始左心房左心耳

左肺血左肺靜脈(2支)左心房右肺血右肺靜脈(2支)

左心房擴大

4支肺靜脈均開口於左心房

4、動脈幹和心球的分割

局部內膜增厚

位置相對

螺旋狀縱脊

動脈球脊

向心室延伸

靠近融合

螺旋狀隔膜

主動脈肺動脈隔

動脈幹和心球

主動脈肺動脈隔

升主動脈肺動脈幹

左側

右側

背側

腹側

右邊腹側

左邊背側

5、心室的分割

胚4週末:

肌性室間隔——心室尖部底壁向心內膜墊方向生長的半月形肌性縱隔室間孔——肌性室間隔游離緣的凹陷與心內膜墊間所留的孔

胚7週末心內膜墊結締組織贈生左動脈球脊尾部膜性組織右動脈球脊尾部膜性組織

三者融合

使室間孔關閉

膜性室間隔(未融合室間隔缺損)三、

弓動脈的發生與演變弓動脈腮弓中連接腹主動脈與背主動脈的血管胚4周起成對出現(6對)胚6-8周演變為心臟附近的大動脈第1對發生最早,退化第2對與其相連的部分動脈囊頸總

近側端動脈第3對發出分支頸外動脈左右遠側端頸內對稱與其相連的背主動脈頭側動脈

第4對左側左第4對弓動脈動脈囊左半主動脈弓相連的尾側背主動脈(動脈囊右半無名動脈)(左第7節間動脈左鎖骨下動脈)右側右第4對弓動脈右第7節間動脈右鎖骨下動脈與其相連的背主動脈

第5對——退化

近側端左、右肺動脈近側部(內側)第6對右:退化遠側端(外側)左:動脈導管(胎血左肺動脈主動脈弓的通道)出生後未閉鎖動脈導管未閉

四、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1.房間隔缺損

卵圓孔未閉(最常見):第二孔過大第二隔發育不全心內膜墊缺損2.室間隔缺損

膜性室間隔缺損左動脈球脊任何(高位缺損)右動脈球脊部分最常見心內膜墊異常肌性室間隔缺損(低位缺損)

3.動脈幹和心球分割異常

肺動脈狹窄(*)法洛氏(Fallot)四聯症主動脈騎跨室間隔缺損右心室肥大主動脈和肺動脈錯位主動脈肺動脈隔筆直下降主動脈和肺動脈狹窄動脈幹分割不均等動脈導管未閉(常見)主動脈和肺動脈相通四、胎兒血液迴圈特點及生後改變

出生前

出生後

特點

改變臍動脈臍動脈臍外側韌帶

臍靜脈臍靜脈肝圓韌帶靜脈導管靜脈導管關閉

靜脈韌帶卵圓孔分流卵圓孔關閉卵圓窩動脈導管動脈導管閉鎖動脈韌帶

顏面與齶的發生

一、鰓器官的發生鰓器官

鰓弓——中胚層間充質增厚(6對)

鰓溝——外胚層凹陷(5對)位置

咽囊——內胚層向外突出(5對)相對鰓膜——鰓溝的外胚層

咽囊的內胚層二、顏面的發生1.顏面發生5個隆起額鼻隆起左上頜隆起右上頜隆起口凹左下頜隆起右下頜隆起額鼻隆起的演變額鼻隆起左上頜隆起右上頜隆起口凹左下頜隆起右下頜隆起額鼻隆起的演變額鼻隆起左上頜隆起右上頜隆起口凹左下頜隆起右下頜隆起口凹:5個隆起所圍成的中央凹陷部分口咽膜口凹底部的外胚層前腸頭部的內胚層鼻板:額鼻隆起下緣雙外側方外胚層增厚鼻窩:鼻板處外胚層凹陷內側鼻隆起:鼻窩內側隆起外側鼻隆起:鼻窩外側隆起

2.合併與畸形兩側內側鼻隆起人中、上唇正中部分同側內側鼻隆起上唇、上頜、部分面頰上頜隆起(癒合不完全:唇裂)兩側外側鼻隆起鼻翼、鼻側壁同側外側鼻隆起面頰上頜隆起鼻淚溝(不癒合:面斜裂)兩側下頜隆起下唇、下頜額鼻隆起額額鼻隆起下緣向表面隆起鼻樑、鼻尖向下垂直生長鼻中隔三、齶的發生兩側上頜隆起內面兩側內側鼻隆起左、右外側齶突左、右正中齶突中線處合併

分割

原始鼻腔(上)

齶原始口腔(下)硬齶(前)軟齶(後)

齶裂:左、右外側齶突未在中線處癒合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

的發生

一、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與分化共同來源:原始消化管

前腸咽、食管、十二指腸前2/3肝、膽道、胰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喉、氣管、肺

中腸十二指腸後1/3、空腸、回腸、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前2/3

後腸橫結腸後1/3、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管上段原始消化管

內胚層消化管、呼吸道的上皮及腺體

髒壁中胚層

管壁結締組織、肌肉、軟骨等二、咽囊的衍化第1對近端狹長咽鼓管(第1對腮溝外耳道)遠端向外膨大中耳鼓室(第1對腮膜鼓膜)第2對內側:齶扁桃體的隱窩與上皮第3對背側:下一對甲狀旁腺腹側:下降到胸腔左右合併胸腺第4對背側:上一對甲狀旁腺腹側退化第5對後腮體甲狀腺濾泡旁細胞(神經脊外胚層細胞遷人)三、消化系統的發生

(一)原始咽的演變1.咽的形成:

為前腸頭端膨大部分

胚4週末口咽膜破裂後

咽前通口腔,後連食管

2.

甲狀腺的發生近端細長甲狀舌管(後退化)盲孔

甲狀腺(退化不全:甲狀舌管囊腫)

憩室遠端膨大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內胚層)

(二)食管的發生

心肺下降,頸部伸長

胚4周:食管很短

食管迅速增長

迅速增生食管內胚層細胞單柱上皮

複層上皮,

過度增生的上皮退化吸收管腔一度堵塞管腔重新出現

胚8周上皮吸收不完全食管狹窄上皮未被吸收食管閉鎖(三)胃的發生胚4周胃原基(梭形膨大)

胚7周形態變化方位變化

食管伸長

肝發育快固定右側

胃下降

胃縱軸

900順時針旋轉胃背側緣發育快胃大彎胃大彎:背側左側胃背系膜發育快大網膜胃小彎:腹側右側網膜囊胃腹側緣發育慢胃小彎胃長軸:垂直胃腹系膜發育慢小網膜胃上部突出胃底左上斜向右下(四)腸的發生1.十二指腸的發生前2/3:前腸末端C字形袢十二指腸凸向腹側後1/3:中腸頭端

胃旋轉右側

2.十二指腸以下腸的發生胚4周直管

胚5周“U”字形頭支中腸袢尾支盲腸突盲腸與闌尾的原基大腸與小腸的分界

退化不全袢頂連卵黃管Meckel憩室後卵黃管退化

臍糞瘺

不退化

胚6周生理性臍疝(腸袢突向臍腔並作90度逆時針旋轉)胚10周腸袢退回腹腔(180度逆時針旋轉)先天性臍疝腸袢不退回或退回但臍腔不消失內臟易位腸袢未旋轉或旋轉不全或反向轉位

頭支在左下方空腸、回腸尾支在右上方橫結腸、降結腸

盲腸突下降,升結腸形成

乙狀結腸形成(降結腸尾端移近中線)

(五)直腸與肛管的發生——泄殖腔的分割(胚4-7周)腹側:尿生殖竇膀胱、尿道泄殖腔背側:原始直腸直腸、肛管上段尿直腸隔(中胚層)腹側:尿生殖膜泄殖腔膜背側:肛膜破裂,腸腔與外界相通(如不破裂不通肛)

內側(上2/3)

肛膜

後腸內胚層

分界線肛管為肛管外側(下1/3)齒狀線

肛凹外胚層

(六)肝和膽道系統的發生肝血竇

胚4周:頭支(大):血管網肝板、肝內膽管上皮間充質、肝憩室

入原始

尾支(小):被膜橫隔膽囊、膽囊管結締組織根部:膽總管(與十二指腸相通)(七)胰腺的發生

背胰芽(大)背胰胰頭上半部分、胰體、胰尾

前腸內胚層腹胰芽(小)腹胰胰頭下半部分

轉到十二指腸背側

與背胰合併(如不消失副胰管)近側段退化消失背胰管遠側段主胰管胰管合併腹胰管

從細胞索分離形成細胞團部分胰腺內胚層細胞胰島

導管退化(八)消化系統先天性畸形1.

消化管狹窄或閉鎖——過度增生的上皮退化吸收不完全或未吸收2.

先天性臍疝——腸袢不退回或退回但臍腔不消失3.

臍瘺——卵黃管未退化4.

回腸憩室(Meckel憩室)——卵黃管近側段退化不全5.

不通肛——肛膜未破或直腸與肛管未接通6.

內臟易位——腸袢退回腹腔時未旋轉或旋轉不全或反向轉位7.

先天性巨結腸——結腸肌間神經叢發育不良8.

直腸瘺——泄殖腔分割不全四、呼吸系統的發生

1.鼻腔的發生鼻腔上皮——外胚層2.喉和氣管的發生喉氣管溝

氣管食管瘺喉氣管憩室分隔不完全(呼吸系統發生的原基)(中胚層)氣管食管隔喉氣管憩室(腹)食管(背)

頭端喉中段氣管尾端肺芽

3.肺的發生

生長迅速

胚5周

左肺芽肺葉支氣管肺芽支氣管樹(2支)胚7周

不斷分支右肺芽肺葉支氣管(3支)左肺呼吸性肺段(8-9支)胚6月末分支達細支氣管支氣管右肺17級肺泡管(10支)肺泡囊

分支達24級出生後繼續分支

支氣管樹上皮——內胚層

軟骨、平滑肌、結締組織、毛細血管

——中胚層間充質

I型細胞胚7月:肺泡內胚層細胞

II型細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質

呼吸系統先天性畸形氣管食管瘺

——氣管食管隔分隔不完全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

的發生

間介中胚層

胚4周

生腎索

胚5周

尿生殖脊

中腎脊

生殖腺脊

外側

內側(一)腎臟和輸尿管的發生人類腎臟發生經過三個階段:1、

前腎:發生最早,位置高,與泄殖腔不通,無泌尿功能

胚4周初前腎小管退化頸部生腎索大部分前腎管中腎管

2、中腎:胚4週末,前後出現80對,經常保持30對前腎尾端生腎索

中腎小管(“S”形小管)

內側端:膨大外側端:與前腎相通背主動脈分支

改稱毛細血管

腎小囊腎小體中腎管:通泄殖腔

中腎脊中腎小管中腎管

退化男性完全退化男性生殖管道生殖管道(女性)(男性)(女性)

(男性)

3、

後腎:發育為成體的腎臟,有泌尿功能

1)

來源:輸尿管芽輸尿管、腎盂、腎大盞、集合小管後腎

生後腎原基腎單位輸尿管輸尿管芽腎盂、腎大盞、腎小盞集合小管後腎遠端小管細段腎小管生後近端小管腎單位腎原基腎小囊腎小體

背主動脈

血管球

輸尿管輸尿管芽腎盂、腎大盞、腎小盞集合小管後腎遠端小管細段腎小管生後近端小管腎單位腎原基腎小囊腎小體

背主動脈

血管球

2)

接通:來自輸尿管芽的集合小管接通來自生後腎原基的遠端小管(如未接通:多囊腎)輸尿管輸尿管芽腎盂、腎大盞、腎小盞集合小管後腎遠端小管細段腎小管生後近端小管腎單位腎原基腎小囊腎小體

背主動脈

血管球

3)

上升:

胚3月:後腎由盆腔腹腔呈腹膜後位腎門900旋轉(腹側內側)上升

(二)膀胱和尿道的發生

背側:直腸泄殖腔腹側:尿生殖竇尿直腸隔尿生殖竇的演變1、膀胱部(上端)膀胱膨大(頂端尿囊退化,如不退化:臍尿瘺)

中腎管分別輸尿管開口於此生長不均輸尿管:外側上方開口移位中腎管:內側下方下降到尿道膀胱擴大

2、尿道部(中端):狹窄管狀

男性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女性尿道

3、初陰部(末端):扁平結構男性尿道海綿體部的大部分

女性陰道前庭(二)泌尿系統的先天畸形1.

多囊腎:集合小管與遠端小管未接通2.

馬蹄腎:兩腎下端融合3.

異位腎:腎上升受阻,如低位腎4.

單側腎:一側輸尿管芽未發生或雖發生但早期退化5.

雙輸尿管:同側發生兩個輸尿管芽或一側輸尿管芽過早分支成兩條6.臍尿瘺:膀胱頂端臍尿管不退化

復習思考簡答:唇裂、面斜裂、齶裂、臍疝、回腸憩室、多囊腎、臍尿瘺…問答:咽囊的演變、泄殖腔的分隔、後腎的發生與演變人體胚胎學掌握:受精、卵裂和胚泡形成、植入,胚層的形成和分化、胎盤、先天性畸形熟悉:胎膜、雙胎、多胎和聯胎目的先天性疾病基礎聯胎

顏面唇裂、齶裂消化食管狹窄、閉鎖

臍疝、臍瘺

不通肛

內臟易位

先天性巨結腸呼吸氣管食管瘺迴圈房缺、室缺神經腦膨出、脊柱裂泌尿馬蹄腎、多囊腎生殖雙子宮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症學習方法動態受精卵(細胞)人體立體頭、尾、背、腹、側人胚胎早期發生人體發生三個階段精子卵子

受精受精至胚卵期卵裂、分化第1週末

早期胚胎發育第2周至

胚胎期器官原基形成第8週末初具人形第9周至

胎兒期

器官發育完善第38週末分娩胎兒生長新個體

266天減數分裂與配子發生過程卵原細胞46,XX極體23,X第一次減數分裂初級精母細胞46,XY初級卵母細胞46,XX精原細胞46,XY次級精母細胞23,X精子細胞精子23,X23,X23,Y23,Y次級卵母細胞23,X卵子23,X第二次減數分裂23,Y極體23,X一.受精(fertilization)

定義精子和卵子自發融合成為受精卵(合子)的過程

地點輸卵管壺腹部

時間

排卵後24小時內

準備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條件)精子獲能及頂體反應

精子發生(睾丸生精小管)

精子成熟(附睾)卵子發育

精子獲能(女性生殖道)成熟

精子活化(輸卵管)受精過程精子與卵子識別和接觸

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帶

透明帶反應卵膜阻斷現象次級卵母細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卵原核)

兩性原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過程模式圖(3)獲能精子與透明帶結合併發生頂體反應,釋放水解酶溶解透明帶。透明帶卵丘細胞(2)獲能精子在接觸放射冠後發生頂體反應,釋放水解酶溶解放射冠細胞間質。(1)獲能精子接近卵冠丘複合體(5)卵母細胞發生皮質反應。皮質顆粒胞吐,顆粒內容物擴散至細胞表面和透明帶,阻止多精受精。(4)精子進入卵周腔與卵母細胞融合,精子細胞核和部分細胞器進入卵母細胞。放射冠極體皮質顆粒卵母細胞

意義

物種延續

合子更富有活力

決定胎兒性別

二.卵裂和胚泡形成

受精卵

卵裂

卵裂球

2細胞期16細胞期(桑椹胚)30小時,輸卵管72小時,近子宮腔

內細胞群

胚泡滋養層

第5天,子宮腔胚泡腔

卵裂與胚泡形成(第1周)內細胞群2.雌原核與雄原核融合3.卵裂開始4.2細胞期極體透明帶極體卵裂球受精卵原核卵周腔5.4細胞期6.8細胞期滋養層7.桑椹胚胚泡腔8.胚泡1.雌原核與雄原核形成

三.植入(Implantation)

定義胚泡逐漸埋入子宮內膜的過程

時間受精後6-7天開始,

11-12天完成

部位子宮體、子宮底排卵、早期胚發生及其與女性生殖道關係模式圖子宮內膜子宮肌層子宮外膜卵巢發育中的卵泡闊韌帶①受精②受精卵進行卵裂並逐漸向子宮運行④胚泡開始脫離透明帶⑤

胚泡與子宮內膜接觸準備植入③

桑椹胚進入子宮輸卵管壺腹部卵泡破裂排卵輸卵管子宮

過程

極端滋養層分泌蛋白水解酶細胞滋養層(內層)滋養層分化合體滋養層(外層)

子宮內膜滋養層細胞形成突起上皮修復(絨毛)滋養層絨毛膜

人胚植入過程子宮腺子宮蛻膜毛細血管合體滋養層內細胞群細胞滋養層胚泡腔上胚層羊膜腔下胚層內膜上皮羊膜囊卵黃囊ACB胚外中胚層胚外體腔初級絨毛幹二胚層胚盤D

蛻膜形成包蛻膜植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