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课件_第1页
民法总论课件_第2页
民法总论课件_第3页
民法总论课件_第4页
民法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總論

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節民法的概念第二節民法的性質第三節民法的調整對象第四節民法與商法第五節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區別第六節民法的淵源第七節民法典的體系第一節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語源二、民法的兩種含義三、我國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語源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與人身關係的法律,在各國法律體系中都佔據著重要地位。據許多學者考證,私法意義上的“民法”一詞出現於明治時代的日本,中文“民法”一詞是由日文轉譯而來,而日文中“民法”一詞究竟是譯自法語還是荷蘭語,目前仍有爭議。一、民法的語源近代一些大陸法系的國家所使用的“民法”一詞(在法語為droitcivil,英語中為civillaw,德語中為BürgerlichesRecht,在荷蘭語中則為BurgerlykRegt)皆由市民法(iuscivile)轉譯而來。自中世紀以來,“市民法(iuscivile)”一詞成為羅馬法的總稱,西方學者稱之為私法。中世紀的時候,市民法又與教會法相對應。法國大革命之後,市民被理解為公民,因而民法被認為是適用於全體人民的法律。二、民法的兩種含義本書認為,對於民法的概念應從形式意義與實質意義兩方面加以理解。(一)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而民法典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體系結構將各項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加以系統編纂而形成的規範性檔。當前制定民法典,其重要目的在於實現民事立法的體系化。體系化的主要意義在於:第一,體系化是民法典的內在要求。第二,體系化有助於在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制度中充分貫徹民法的基本價值觀念,同時有助於消除整個法典價值觀念之間的衝突和矛盾。第三,體系化有助於消除現行民事法律制度的混亂與衝突,將各項法律制度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建立起內在和諧一致的民事規範體系。第四,依照科學的、完備的體系所構建的民法典有助於民法規範的遵守與適用。第五,體系化有助於通過保證民事法律規範的穩定性,最終實現社會生活關係的穩定性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可預期性。二、民法的兩種含義(二)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實質意義上的民法的特點在於:一方面,注重調整平等主體關係的法律規範的性質和內容本身,而並不注重其外在的形式。另一方面,實質意義上的民法不僅僅限於法律、法規,而且包括了大量的其他規範性檔和司法解釋,所以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在法源上意義更為寬泛。三、我國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民法在大陸法系的法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民法作為規範市民社會的基本法,具有僅次於憲法的地位,它確立了各類主體的基本行為規則,確定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條件,所以也有“小憲法”之稱。第二節民法的性質一、民法是私法二、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三、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四、民法是權利法五、民法主要是實體法一、民法是私法公法和私法的區分最初由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分類標準極不統一,學界主要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利益說,二是隸屬說,也稱為“意思說”,三是主體說。一、民法是私法區分公法私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私法領域中奉行的基本原理是私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範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通過法律行為構建其法律關係。第二,在公法領域中,公共權力法定。而在私法領域,奉行私法自治的理念,法不明文禁止則為允許,其賦予了當事人廣泛的自由。第三,區分公、私法有助於正確認定法律責任的性質。第四,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不受侵犯。二、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從歷史沿革上看,民法始終是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民法的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關係實際上主要就是財產歸屬關係和財產流通關係。商品關係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要有獨立的商品“監護人”(所有者),二是商品交換者必須對商品享有所有權,三是必須要商品交換者意思表示一致。三、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由於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分離,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也相應地產生、發展。現代社會中的每個社會成員,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是國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會成員的身份與他人達成各種民事關係以實現自己的權利,必然要求獲得民法上的保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典章,是市民社會中民事權利的保護神。四、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得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第一,從歷史上看,民法就是為了對抗公權力的干預、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而產生的。第二,民法體系的構建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第三,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第四,從權利救濟的角度來看,無救濟則無權利,通過民法的方法提供司法救濟,是確認權利的重要手段。五、民法主要是實體法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可將法律分為實體法與程式法。實體法一般是指規定主要權利和義務(或職權和職責)的法律,程式法一般是指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的程式的法律。五、民法主要是實體法一般認為,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式法。民法作為實體法,既是行為規範,又是裁判規則。第三節民法的調整對象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係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三、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係民法的調整對象就是民法規範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係。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的規定,我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可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係的本質特點在於其平等性,這是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部門的根本特點。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係

平等性主要表現在:第一,當事人參與法律關係時,其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淩駕或優越於另一方的法律地位。第二,適用規則的平等。第三,權利保護的平等。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係民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間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也存在例外。一方面,在身份法領域,當事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民法對實質正義的強化,在形式的平等之外,民法已開始強調對消費者、勞動者等弱勢群體的保護,以實現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之間的協調。還應當看到,儘管在徵收關係中,國家行使徵收權本身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係,但基於徵收所產生的補償關係可以理解為平等主體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國《物權法》第42條也規定了徵收制度。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一)民法調整的人身關係的內容人身關係,是指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但有人身屬性的社會關係。人身關係是基於一定的人格和身份產生的,因此人身關係包括兩類:1.基於自然人和法人的人格產生的人身關係。2.基於自然人和法人的一定身份產生的人身關係。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二)民法調整的人身關係的特點第一,非財產性。第二,專屬性。第三,人格關係的固有性。民法對人身關係的調整,在價值上具有優先性,貫徹的是人本主義,其基本理念就是對人的尊重。因此,在有關人格權與身份權的法律中將人格權的保護置於更為優越的地位,並確認了個人享有的各種人格權與身份權。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三)民法調整的人身關係的必要性我國民法應當調整人身關係,理由在於:第一,民法以人為本位,法律關係本質上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二,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中基本的社會關係包括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第三,民法對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保護,是其他法律手段無法替代的。第四,就身份關係而言,其主要是親屬關係,而親屬關係從根本上講是私人的私生活關係。第五,對人權的保護已成為現代法治的基本特徵。第六,在市民社會關係中,很多關係的人身性質與財產性質是很難分開的。三、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一)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係的概念和內容財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關係。其特點在於:第一,主體平等。第二,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係,包括財產歸屬關係和財產流轉關係。第三,民法調整的財產關係的重心是交易關係。三、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二)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的特徵第一,財產關係是一種以經濟利益的計算為核心的關係。第二,財產關係充分體現了主體的自由意志。第三,財產關係具有很強的變動性。第四,就救濟方式而言,財產關係遭受侵害時是用損害賠償等財產性的救濟方法來解決的;而在親屬、婚姻等身份關係中,受侵害時較多使用非財產救濟手段。第四節民法與商法一、商法的概念及歷史發展二、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一、商法的概念及歷史發展商法,又稱商事法,可分為形式意義上的商法和實質意義上的商法。形式意義上的商法,專指在民法典之外的商法典以及公司法、保險法、破產法、票據法、海商法、證券法、信託法等單行法;實質意義上的商法,指一切有關商事的規則。一、商法的概念及歷史發展近代的商法是在11世紀前後,隨著歐洲商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從19世紀開始,商法開始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並已開始法典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業職能與生產職能密切結合,近代和當代許多國家與地區開始推行民商法的統一。我國法律體系中不存在商法部門。二、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民商合一,就是指制定一部民法典並將其統一適用於各種民商事活動,不再單獨制定一部商法典;而民商分立則意味著嚴格區分民法與商法,在民法典之外還要制定一部單獨的商法典。二、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本書認為,在我國制定民法典時應當採納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商法獨立於民法主要是歷史形成的,並非科學的理論研究的結果。第二,商法獨立於民法的經濟原因是中世紀的時候存在商人這樣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以及商人協會組織對商事糾紛的管轄權力。第三,民商合一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因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二、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第四,民商合一的實質是將民事生活和整個市場所適用的共同規則與共同制度集中規定於民法典,而將適用於局部市場或個別市場的規則規定於各個民事特別法。第五,從我國的立法情況來看,我國實際上也採納了民商合一的體例。第五節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區別一、民法和行政法二、民法和經濟法三、民法和勞動法四、民法和社會法一、民法和行政法行政法就是國家通過各級行政機關管理國家政治、文化、教育、勞動人事、衛生等事務的法律規範的總和,是國家發揮其組織、指揮、監督和管理職能的法律形式。在采公、私法劃分的國家中,行政法屬於典型的公法,與作為私法的民法在理論上是完全不同的。一、民法和行政法行政法調整一定的行政關係,這種關係與民法調整的一定範圍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是不同的,表現在:第一,行政關係主要是根據國家意志產生的,國家對各個領域的組織、指揮、監督和管理都體現了國家權力的運用,而民事關係主要是基於民事主體的自主自願而產生的。第二,在行政關係中,必有一方是國家行政管理機關。第三,行政關係具有隸屬性。第四,行政法和民法的調整方法是不同的。第五,行政權和民事權利的性質不一樣。二、民法和經濟法我國在1979年開始出現經濟法概念,經濟法學也蓬勃興起。迄今為止,我國法學界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範圍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本書認為,經濟法一詞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調整經濟關係的所有經濟法律規範,通常又稱為經濟立法。二是指調整特定的經濟關係的法律部門,即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的經濟法。經濟法和民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主要區別有三點。

三、民法和勞動法勞動法是在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各國工廠立法的產生而形成的。在我國,在勞動關係中主要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原則而不是等價交換原則,和民法所調整的商品交換關係是不同的。因此,在我國,勞動法歷來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三、民法和勞動法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係,但民法所調整的關係主要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它們的調整對象不同決定了它們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1.主體不同。2.法律關係的性質不同。3.從規範的性質不同。4.因勞動關係而發生的爭議,主要由勞動行政部門以及勞動組織來解決。四、民法和社會法社會法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社會法就是指為了解決社會性的問題而制定的各種有關社會法規的總稱。狹義的社會法,就是指社會保障法。在狹義上理解社會法,社會法與民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四點。第六節民法的淵源一、憲法二、民事法律三、國務院發佈的行政法規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五、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六、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七、國家認可的民事習慣民法的淵源是指民事法律規範藉以表現的形式,它主要表現在各國家機關根據其許可權範圍所制定的各種規範性檔之中。本書認為,民法的淵源主要應體現在立法、司法裁判和行為規則方面,它包括了裁判規則和行為規則兩個方面。一、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並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國學界對憲法是否為我國民法淵源存在爭議。一是肯定說。二是否定說。二、民事法律民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和頒佈的民事立法檔,是我國民法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中,《民法通則》在民事法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國基本的民事法律,其效力僅次於憲法。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規則已經建立,但仍然需要制定一部民法典予以統合。三、國務院發佈的行政法規國務院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它可以根據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批准和發佈法規、決定和命令,其中有關民事的法規、決定和命令,是民法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民事法律。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第2條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

國務院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它可以根據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批准和發佈法規、決定和命令,其中有關民事的法規、決定和命令,是民法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民事法律五、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所制定的規範性檔,稱為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是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機關,在憲法、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所制定、發佈的決議、命令、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規範性法律檔。六、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國際條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就政治、經濟、貿易、軍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確定其相互權利義務關係的協議。國際慣例也稱為國際習慣,分為兩類:一類為屬於法律範疇的國際慣例,具有法律效力;另一類為屬於非法律範疇的國際慣例,不具有法律效力。六、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民法通則》第142條規定:“涉外民事關係的法律適用,依照本章的規定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七、國家認可的民事習慣在我國,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是受限制的,只有經國家認可的習慣,才具有民法淵源的意義。所謂習慣,是指當事人所知悉或實踐的生活和交易習慣。關於法理關於法理能否作為民法淵源的問題,值得探討。法理,指的是民法的學說、理論及學者的個人見解。在民事審判中,法官應當參考法理,因為法理本身就是對社會生活與審判實踐的經驗總結。第七節民法典的體系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的編纂體系,主要有羅馬式與德國式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羅馬式是由羅馬法學家蓋尤斯(Gaius)在其《法學階梯》(Institutiones)一書中提出的,優帝編制法律時採用了這種形式,將民法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德國式是羅馬法大全中的《學說彙編》(Pandeken)所採用的體例,該體系是潘德克頓學派在注釋羅馬法,特別是在對《學說匯纂》解釋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自清末變法以來,基本上被納入了大陸法的體系,近代中國的民事立法以及民法學說中大量吸收了大陸法尤其是德國法的概念與制度。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我們首先應當立足於中國實際,認真總結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在此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思考題1.簡述民法的性質。2.簡述民法與商法的關係。3.簡述民法的淵源。4.比較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和形式意義上的民法。第二章民法的歷史演進及發展

第一節西方古代民法第二節西方近代民法第三節西方現代民法第四節我國民法的歷史發展及未來第一節西方古代民法一、羅馬法二、日耳曼法一、羅馬法民法起源於羅馬法。羅馬法,顧名思義,就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施行的法律。羅馬法通常是指,自羅馬起源起至優士丁尼止的羅馬法律。一、羅馬法在羅馬的法典編纂方面,最有成效、影響最深遠的是東羅馬帝國皇帝優士丁尼的《國法大全》,即《優士丁尼法典》、《學說匯纂》、《法學階梯》和《新律》。羅馬法分為公法和私法,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羅馬私法,現代民法就是在羅馬私法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羅馬法羅馬私法的範圍包括人法、物法、訴訟法三大類。羅馬法的內容包括關於自然人和法人等權利主體的法律、物權法、債權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等,已經涵蓋了現代民法的主要內容。此外,羅馬法學家遵循社會經濟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客觀規律和共同準則,從理論上概括了民法及相關制度的基本原則。二、日耳曼法古代法的另一個代表是日耳曼法,日耳曼法是指西元5世紀~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適用於日耳曼人的法律。日耳曼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中世紀初期,當時的法律體現了濃厚的民族觀念,此時稱為部族法時代。二是中世紀以後至13世紀,稱為封建法時代。三是13世紀至羅馬法復興,稱為都市法時代。二、日耳曼法日耳曼法是羅馬法之後西歐法律史上又一個重要的法律體系。與羅馬法一樣,它也重視形式,而且在侵權法領域實行結果責任。二、日耳曼法不過,它與羅馬法在許多方面也存在區別。它保護的中心是團體(指家庭、氏族、公社),而不是作為團體構成部分的個人,。日耳曼法主要調整支配與義務拘束的關係。與羅馬法不同,日耳曼法主要以具體的生活關係為根據,其法律主要由習慣彙集而成,極少有成文法。在團體本位的基礎上,日耳曼法產生了一些特殊的規則,並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二節西方近代民法近代民法,是指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經歐洲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範圍上包括德、法、瑞、奧、日本及舊中國的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也包括英美法系民法。近代民法的主要特點表現在:1.抽象的人格平等。2.無限制私有權原則。3.契約自由。4.過失責任原則,也稱為自己責任原則。5.近代民法注重維護形式正義。第三節西方現代民法現代民法的演進發生於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北川善太郎教授認為,現代民法,是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現代民法主要具有以下特徵:現代民法主要具有以下特徵:1.對所有權的限制。2.對契約自由的限制。3.從單一的過錯責任向多元歸責轉化。4.更注重對實質正義的維護。5.人格權產生並日益受到重視。6.侵權法的獨立與擴張。7.民法的商法化趨勢。8.交易規則的一體化趨勢。第四節我國民法的歷史發展及未來一、我國古代和近代民法的發展二、新中國民事立法的發展一、我國古代和近代民法的發展我國法律的起源很早。但由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以來在我國佔據主導地位,加上統治階級一直貫徹“重農抑商”的政策,政治上一直實行封建專制主義,社會實行宗法等級制度,這些都導致了我國民事關係未能得到發展,因此可以說,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私法並不發達。二、新中國民事立法的發展新中國建立以後,曾幾次進行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但由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以來在我國佔據主導地位,加上統治階級一直貫徹“重農抑商”的政策,政治上一直實行封建專制主義,社會實行宗法等級制度,這些都導致了我國民事關係未能得到發展,因此可以說,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私法並不發達。二、新中國民事立法的發展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經過3年努力,至1982年5月先後草擬了4個民法草案,其中第四個草案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民法典第四稿”,共分為8編、465條,但這一草案並沒有獲得通過。二、新中國民事立法的發展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了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從1979年以來,立法機關頒佈大量的重要的民事法律。在大力加強民事立法的同時,民事立法逐漸系統化。二、新中國民事立法的發展當然,《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重要法律的頒行只是在制定我國民法典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我國畢竟還沒有制定出一部民法典。為了建成一個與發展市場經濟和建設法治國家相適應的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們必須儘快完成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民法典的最終頒行將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最終建立和完善的標誌。思考題1.簡述民法的歷史演進。2.列舉西方主要民法典。3.簡述現代民法的主要特徵。第三章民法的基本原則第一節平等原則第二節意思自治原則第三節公平原則第四節誠實信用原則第五節公序良俗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的主旨和基本準則,是制定、解釋、執行和研究民法的出發點,它貫穿在整個民法制度和規範之中,是民法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也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範和價值判斷標準。民法的基本原則不直接涉及當事人的具體權利、義務。從規範的性質來看,民法上關於基本原則的規範是強行性規範,不允許當事人排除其適用。第一節平等原則一、平等原則的概念和意義二、平等原則的內容一、平等原則的概念和意義平等原則,就是指民事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合法權益應當受到法律平等保護。民法的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係的本質特徵,也是全部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礎。一、平等原則的概念和意義在民法上,採納該原則的主要意義在於:第一,集中體現了民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的特點,表現了民法的基本價值理念。第二,充分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第三,體現了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也有助於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第四,有利於強化對財產的平等保護,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二、平等原則的內容平等原則主要包括如下內容:第一,人格的平等。第二,在具體的法律關係中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第三,對各類民事主體的平等對待,包括強勢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和弱勢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第四,在補救方法上,也要充分貫徹平等性。二、平等原則的內容應該指出,民事主體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不等於在實際的民事法律關係中,每個當事人所享有的具體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都是一樣的。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係中,各個當事人根據法律和自身的意志,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第二節意思自治原則一、意思自治原則的概念二、意思自治原則的內容三、對意思自治的限制 一、意思自治原則的概念意思自治也稱為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在法定範圍內廣泛的行為自由,並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產生、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係。

一、意思自治原則的概念該原則在民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表現在:第一,該原則奠定了民法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基本地位。第二,該原則最直接地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本質需要。第三,該原則表現了民事立法的認識論基礎。二、意思自治原則的內容意思自治原則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1.賦予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廣泛的行為自由。2.允許當事人通過法律行為調整他們之間的關係3.確立了行政機關干預民事主體的行為自由的合理界限三、對意思自治的限制 任何意思自治都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相對的、有限制的自由。在19世紀由於個人主義思潮的盛行,意思自治原則曾經被絕對化,但自20世紀以來,隨著壟斷的加強,國家加強了對經濟領域的干預,私法自治原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民法的三大原則都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對合同自由和契約自由的限制表現得尤為突出。第三節公平原則一、公平原則的概念二、公平原則在民法中的具體體現一、公平原則的概念公平原則,就是指民事主體應本著公平、正義的觀念實施民事行為,司法機關應根據公平的觀念處理民事糾紛,民事立法也應該充分體現公平的理念。一、公平原則的概念其特點表現為:第一,公平原則本身是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第二,公平原則是民事活動的目的性的評價標準。第三,公平原則是法官適用民法應當遵循的重要理念。公平概念的內涵是動態的、發展的。二、公平原則在民法中的具體體現1.在合同法中的運用。(1)等價有償原則。(2)情事變更原則。(3)顯失公平制度。2.在物權法中的運用。(1)添附制度。(2)相鄰關係中。3.在侵權法中的運用。(1)公平責任原則。(2)損害賠償。(3)損益相抵。二、公平原則在民法中的具體體現公平原則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應當體現在立法、司法及法學研究中。公平原則也是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既適用於合同責任,也適用於侵權行為責任。公平原則是一項“彈性”很強的原則,這就給予司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他們能夠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公平合理地處理民事糾紛。第四節誠實信用原則一、誠信原則的歷史發展二、誠信原則的功能一、誠信原則的歷史發展在民法中,誠信原則是一項重要的原則,該原則常常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或稱為“帝王規則”(KnigLihenorm)。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關於“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的規定,確認了誠信原則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對於規範民事活動、弘揚道德觀念、維護交易秩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二、誠信原則的功能誠信原則的基本功能在學理上可以概括為四項機能,即法具體化機能、正義衡平機能、法修正機能、法創設機能。具體而言:(一)確立行為規則的功能1.在合同法領域依據誠信原則產生的附隨義務成為合同義務的重要來源。2.在物權法領域中,誠信原則成為物權行使的一項重要規則。3.在侵權法領域,誠信原則的適用範圍也日益廣泛。二、誠信原則的功能(二)填補法律和合同漏洞的功能(三)衡平的功能(四)解釋的功能(五)降低交易費用和增進效率的功能在法律上,誠信原則屬於強行性規範,當事人不得以其協議加以排除和規避。第五節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概念構成的。在《法國民法典》中,將兩者統稱為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公共秩序。所謂公序就是指公共秩序,它主要包括社會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2.善良風俗。所謂良俗,也稱為社會公共道德,它是指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可、遵循的道德準則。公序良俗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們都要求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但這兩者是有所區別的,表現在:一方面,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適用於財產關係,特別是商品交換關係,強調在商品交換活動中恪守信用、講究誠實。而尊重公序良俗原則普遍適用於各種民事關係。另一方面,尊重社會公德原則較誠實信用原則更具體、明確。而誠信原則更具有彈性,例如善良風俗需要以社會一般人所認可為依據,但是誠信缺乏一個普遍的規則,它給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思考題1.簡述民法基本原則的特點和作用。2.簡述民法基本原則的應用。3.試述平等原則。4.試述民法諸基本原則的關係。第四章民法的適用第一節民法的適用範圍第二節民法適用的基本原則第三節民法的解釋第四節民法案例分析方法第一節民法的適用範圍一、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範圍二、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範圍三、民法對人的適用範圍民法的適用範圍,是指民事法規在何時、何地、對何人發生法律效力。民法的適用範圍,也是民法的效力範圍。正確瞭解民事法律規範的適用範圍,是準確適用民事法律規範的重要條件。一、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範圍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範圍,是指民事法律規範在時間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民法的生效和民法的失效。民事法律規範開始生效的時間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自民事法律頒佈之日起生效,二是民事法律通過並頒佈以後經過一段時間再開始生效。如果立法對法律規範效力的停止時期不加規定,應認為法律一直有效,直至法律明文廢止或修改時才停止生效。也有少數法律規範在公佈之時即規定了停止生效的日期。一、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範圍民事法律規範對其實施前發生的民事關係有無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民法在時間上效力的一個重要問題。法律是否溯及既往,是指新的法律頒佈實施後,對它生效之前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即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即不具有溯及力。一般的原則是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當然,法律不溯及既往不是絕對的,在某些情況下,民事法規也可以作出有溯及力的規定,但需以有明文規定為限。二、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範圍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範圍,是指民事法律規範在地域上所具有的效力。任何國家都是根據主權、領土完整和法制統一的原則,來確定各種法律、法規的空間效力範圍的。二、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範圍空間效力一般可以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所謂域內效力,就是指一國的法律效力可以及於該國管轄的全部領域,而在該國管轄領域以外無效。域外效力,就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國管轄領域以外的效力。三、民法對人的適用範圍民法對人的適用範圍,就是民事法律規範對於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一國法律的對人效力,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論:一是屬人主義,不論其處於國內或國外,只要該人具有本國國籍,屬本國國民即適用本國的法律;二是屬地主義,即是以領土主權為原則,以地域為標準,確定法律對人的拘束力。凡是居住在本國領土之內的人,無論其國籍屬於本國還是外國,均受本國法律的管轄。第二節民法適用的基本原則一、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原則二、新法優先於舊法原則三、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原則四、法律文本優先於法律解釋規則五、強行法優於任意法法的適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的適用是指運用法律規範調整社會關係。它包括法的遵守和司法適用。而狹義的法的適用,就是司法適用,即法院和仲裁機構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式行使司法權、運用法律處理具體案件的專門活動。由於民法法源的多元化,民法的適用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便準確適用法律。一、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原則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原則,是指在效力較高的規範性法律檔與效力較低的規範性法律檔相衝突的情況下,應當適用效力較高的規範性法律檔。該原則主要適用於位階具有高低之分的規範。上位法和下位法的界定,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確定的。一、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原則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在我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第一,憲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第二,法律的效力低於憲法但高於其他任何法規和規範性檔。第三,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四,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二、新法優先於舊法原則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即同一事項已有新法公佈施行時,舊法當然廢止。新法優先於舊法原則適用於兩種情況:一是如果新法頒佈後,舊法已經被廢止,則自然應當適用新法;二是新法頒佈以後,舊法沒有被廢止,則舊法繼續有效。如果兩部法律所涉及的內容相同或相似,則應當適用新法。三、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原則在法理上,根據法律的適用範圍有無限制,可以將法律分為普通法和特別法。所謂民事普通法,是指適用於全國領域、規定一般事項,並且無適用的時間限制的民事法律。民事特別法是指適用於特定區域、規定特定的事項,或在適用時間上有限制的民事法律。普通法和特別法只有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並且法律規定的事項為同類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區分。三、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原則在具有相同等級效力的法律之間,特別法應當優先於普通法而適用。如果特別法為前法、普通法為後法,仍以特別法優先。例外情況下,即如果在新普通法中明文規定修改或廢止特別法時,則新普通法優於特別法。不過,特別法與特別法之間並沒有何者優先的問題。四、法律文本優先於法律解釋規則法律文本是法律的書面條文的表現形式,而法律解釋是對法律條文的含義所作的解釋,這種解釋包括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一般來說,法律解釋與法律文本的含義是不衝突的,因為法律本身通過解釋才能得以適用。五、強行法優於任意法法律規範大體可分為任意法規和強行法規兩種。所謂任意性規範,是指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排除其適用的規範,任意性規範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自由作出約定。所謂強制性規範是指當事人不能通過其約定加以改變的規範。強行法規可分為強制性規定與禁止性規定兩種。五、強行法優於任意法我們所說的強行法優於任意法,主要是指對某一事項,強行法已經作出規定的,任意法不得再發揮作用,法官也可以直接援引強行法的規定對案件作出裁判。第三節民法的解釋一、民法解釋的概念和特點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三、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一、民法解釋的概念和特點民法解釋是法律人對民事法律進行理解和說明的活動。法律之所以需要解釋,一方面是因為法律只有在解釋之後,才能得以適用。法諺有雲:“法律非經解釋不得適用。”一、民法解釋的概念和特點民法解釋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從主體來看,民法解釋是法律人在適用民事法律、研究民事法律過程中所進行的解釋活動。第二,從對象來看,民法解釋的對象是民事法律的文本。第三,從方法來看,民法解釋包括了狹義的法律解釋方法和漏洞填補方法。第四,從過程來看,民法解釋是法律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一般認為,狹義的民法的解釋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幾種:(一)文義解釋

文義解釋,又稱文理解釋,是指按照法律條文用語的文義及語法結構來進行解釋,或者按照一般語言習慣中的含義或者該法條的特定含義進行闡釋,一般僅限於對法律用語中字面上的含義進行解釋。文義解釋是法律解釋的首要方法,它是其他狹義的解釋方法運用的基礎和前提。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二)體系解釋

體系解釋,就是指以法律條文在法律體系上的地位,即依其編、章、節、條、款、項之前後關聯位置,或相關法條之法意,闡明規範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是將法律制度作為一個整體,將所要適用的法律規則置於整體之中進行解釋。體系解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三)目的解釋目的解釋是借助對制定規範的目的的探求,來闡述被解釋法律含義的方法。通常來說,若文義解釋、體系解釋尚不能闡明法律條文的含義,則有必要通過目的解釋的方法來闡釋法律。任何法律文本在制定時都有特定的目的,該目的應當在解釋法律時充分貫徹。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四)當然解釋當然解釋,就是指法律雖無明文規定,但根據法律規定的目的來考慮,如果其事實較之於法律所規定的情況更有適用的理由,就可以直接適用該法律規定。當然解釋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是舉重以明輕,二是舉輕以明重。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五)歷史解釋歷史解釋,又稱法意解釋或沿革解釋,就是通過對歷史以及立法過程中所參考的資料,以及對立法過程中的記錄、檔、立法理由書等的考察,來探求立法者在立法時所作的價值判斷和所要實現的目的。簡言之,就是要根據各種歷史性的因素來探求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從而對法條作出正確的解釋。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六)反面解釋所謂反面解釋,就是指依照法律文本規定的正面視角意思推出相反的結果,據此闡明法律條款的真實含義。反面解釋是在法律條文的文義範圍之內進行的解釋。它屬於狹義的法律解釋方法。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七)合憲解釋合憲解釋,是指依據《憲法》以及位階較高的法律規範來解釋位階較低的法律規範的含義。這種解釋方式實際上就是根據法律的位序來解釋。首先,憲法的位階最高,所有的法律都不得與《憲法》的規定相違背。其次,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佈的法律相違背。二、狹義的民法解釋方法(八)社會學解釋社會學解釋,是指通過預測法律規範適用後的社會效果來解釋法律。社會學解釋方法是法社會學在法律解釋中的應用,它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法律,以達成法律解釋的妥當性目標。三、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一)目的性擴張和目的性限縮目的性擴張,是指法官在適用法律時,發現有關法律規範因涵蓋的案件種類過於狹窄,不能實現公平、正義的目的要求,則其可以擴大有關法律規定的適用範圍,使特定案件納入法律規定的適用範圍之內。目的性限縮,是指法官在適用法律時,發現有關法律規範適用於某個特定案件,不符合公平、正義的目的要求,則可以將該案件排除在法律規定的適用範圍之外,從而追求法律的適用的目的。三、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二)類推適用類推適用,是指在對特定的案件無法律規定可供適用時,法官比照援用可適用於與案件性質相似的案件的法律規定。一般來說,類推要分為三個步驟:一是法官必須明確說明在法律規範中存在漏洞;二是不存在適用類推的障礙,也就是說這種類推不違反法律和憲法;三是必須確立規則適用的情況與需要適用的情況具有類似性。三、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三)習慣習慣,是指特定地區的特定人群反復實踐並廣受認可的行為方式。其既包括日常生活方式,也包括交易等社會交往方式。當特定社會關係缺乏法律規範調整,存在法律漏洞時,如果存在相應的民事習慣,則可以通過習慣來填補漏洞。三、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四)比較法比較法既是法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也可以作為法律解釋的一種方法。在法律解釋學上,比較法的方法,是指通過借鑒國外立法判例,並結合我國實際,填補漏洞的方法。它是填補漏洞中的最後一種方法,通常是在其他方法無法採用時才能運用的方法。三、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五)利益衡量利益衡量,也稱為利益的考量、利益的平衡等,實際上是對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考量,以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從而維護社會實質正義的實現。利益衡量之所以可以作為法律解釋的重要方法,其重要原因在於,法律尤其是民法規範本身,就是利益衡量的產物。第四節民法案例分析方法一、法律關係分析法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三、兩種方法的比較一、法律關係分析法民法案例分析方法,是指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係,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以準確適用法律,作出正確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本書認為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思維,應當包括法律關係分析法和請求權規範基礎分析法兩種。一、法律關係分析法一、法律關係分析法

法律關係分析法是指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係,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以準確適用法律,作出正確的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一、法律關係分析法其適用可分為以下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考察案件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係,第二步是考察法律適用。法律關係分析方法需要運用邏輯三段論,但絕非如法律適用的機械論者所想像的完全是三段論邏輯的演繹過程,它還涉及大前提和小前提如何連接的問題,而連結點的確定必須有賴於法律解釋。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

請求權基礎分析法(Subsumtion)又稱為歸入法、涵攝法,是指通過尋求請求權基礎,將小前提歸入大前提,從而確定請求權是否能夠得到支持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運用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來分析案例,其構造為“誰得向誰,依據何種法律規範,主張何種權利”。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分析方法在適用中通常分為如下幾個步驟:1.判斷請求的性質,2.檢索可能涉及的請求權。3.請求權基礎的分析。4.歸入或涵攝,5.消極規範構成要件的檢索。6.對請求權變動狀態的考察。三、兩種方法的比較德國法以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為唯一的分析方法,但本書以為,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並不能解決所有的案例。第一,因為按照此種方法,要對可能涉及的各種請求權逐項進行檢索,失之煩瑣。第二,在某些案例中,可能並不存在請求權。第三,請求權的基礎不能揭示法律關係的構成要素和內在結構。第四,二者的思維過程也不相同。三、兩種方法的比較總之,這兩種分析方法是分析民法案例的基本方法,二者相互獨立,又互有融合交叉,不可有所偏廢。思考題1.簡述民法適用範圍的含義及分類。2.簡述民法適用的基本原則。3.簡述民法的各種解釋方法。4.比較民法解釋方法與民法漏洞填補方法。5.比較法律關係分析法和請求權規範基礎分析法。第二編民事法律關係第五章民事法律關係概述第一節民事法律關係的一般原理第二節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第四節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第一節民事法律關係的一般原理一、民事法律關係的概念和特徵二、民事法律關係在民法體系構建中的意義一、民事法律關係的概念和特徵法律關係是法律規範在調整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即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民事法律關係是由民法規範調整的社會關係,也就是由民法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係。一、民事法律關係的概念和特徵民事法律關係不同於其他法律關係的特點在於:1.民事法律關係是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係在法律上的表現2.民事法律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3.民事法律關係具有平等性4.民事法律關係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二、民事法律關係在民法體系構建中的意義1.民事法律關係是整個民法邏輯體系展開與構建的基礎。2.民事法律關係理論對整個民法學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從方法論上看,民事法律關係是指導理論研究人員與司法實務工作者解決實踐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與思考方法。第二節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一、民事法律關係主體二、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三、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是指構成民事法律關係的必要因素。關於法律關係的要素在民法學界有三種觀點:一是三要素說,即認為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包括主體、客體和內容;二是四要素說,認為包括主體、客體、內容和責任;三是五要素說,認為除了主體、客體和內容之外,還應當包括民事權利、義務的變動以及變動的原因。本書認為,民事法律關係要素僅限於三個要素,即主體、客體和內容。一、民事法律關係主體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簡稱民事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係,享受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在我國,民事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和合夥組織,國家在一些場合也是民事法律關係的特殊主體。二、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是指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民事權利,是指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障的類型化的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利益,這種法律之力和特定利益的結合則構成權利。

民事義務,是指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要求而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的法律負擔。三、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

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是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本書認為,關於民事法律關係客體,應當區分不同的民事法律關係確定:就物權法律關係而言,其客體應為物;就知識產權法律關係而言,其客體應為智力成果;就債權法律關係而言,單純的物和行為一樣,都不能作為債權法律關係的要素,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即結合成“體現一定物質利益的行為”才能成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意義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意義民事法律事實,是指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法律事實的特點在於:1.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事實,而不是當事人主觀的內心意思。2.法律事實必須能夠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3.法律事實能否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或者引起何種特定的法律後果,最終都取決於法律的規定。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意義上頁2指的法律事實出現時,產生如下法律後果:第一,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的產生。第二,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的變更。第三,引起民事法律關係消滅,使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不再存在。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根據客觀事實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可以將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事件,又稱為自然事實,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客觀現象。行為,是指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民事行為,是指行為人旨在確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的行為。2.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時在主觀上並沒有產生、變更或消滅某一民事法律關係的意識,但由於法律的規定,同樣會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第四節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一、客體的概念二、民事法律關係客體的範圍一、客體的概念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是指民事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關於法律關係的客體與標的是否同一,學理上有不同的觀點。本書認為,法律關係的客體與標的是同一的,但是它們並不完全等同於法律關係的內容。因為法律關係的內容指的就是權利、義務,而客體是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一、客體的概念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客體既是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也是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的仲介。第二,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必須根據不同的法律關係分別確定。第三,客體不可能是人身,只能是人身之外的利益。二、民事法律關係客體的範圍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概括起來,可有如下幾種:1.物。物指的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可以為人類所控制,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財產。2.行為。法律上所指的行為,是指人有意識的活動。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腦力勞動的產物或結果。4.人身利益。在人身權法律關係中,其主要客體應該是生命利益和精神利益。5.有價證券。所謂有價證券,是指表示一定的權利,權利人行使權利必須持有證券,原則上不得離開證券而行使權利的一種證券。思考題1.簡述民事法律關係的概念和特徵。2.簡述民事法律關係的構成要素。3.簡述民事法律事實的類型劃分。4.簡述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第六章民事權利第一節民事權利的概念第二節財產權、人身權和綜合性的權利第三節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第四節民事權利的其他分類第五節民事權利的取得和變動第六節民事權利的行使第七節民事權利的保護第一節民事權利的概念權利構建了民法的核心內容,整個民法就是以權利為中心而構建的體系。關於權利的本質在法理上一直存在著爭議,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1)意志說。(2)利益說。(3)法力說。本書認為,民事權利本質上是指法律為了保障民事主體的特定利益而提供法律之力的保護,是法律之力和特定利益的結合,是類型化了的利益。利益說和力量說是從不同角度對民事權利所作的說明,但是僅僅從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對權利的本質屬性作出完全的概括。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較為妥當。本書基本贊同第三種觀點。具體來說,民事權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民事權利是由民法所確認的一種權利2.民事權利是由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利益3.民事權利體現為民事主體一定範圍內的行為自由4.民事權利都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5.權利是類型化了的利益第二節財產權、人身權和綜合性權利根據權利的內容和性質,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人身權和綜合性的權利。這是民事權利最基本的分類。作出此種區分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權利的內容不同。第二,在是否可以轉讓方面的區別。第三,保護方法不同。1.財產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直接內容的權利,其主體限於現實地享有或可以取得財產的人,而不像人格權那樣可以為一切人普遍地享有。2.人身權。人身權是指以人身所體現的利益為內容的、與權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的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3.綜合性的權利。所謂綜合性的權利,是指由財產權和人身權結合所產生的一類權利。第三節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和抗辯權。一、支配權二、請求權三、抗辯權四、形成權一、支配權(一)支配權的概念和特徵支配權是指直接支配客體,並享受一定的利益的權利。物權是典型的支配權,並且以支配作為其主要的功能。除物權以外,知識產權、人格權、身份權在性質上也可以稱為支配權,但是身份權只是對身份利益的支配,而不是對他人人身的直接支配。一、支配權支配權的特點表現在:第一,支配權的客體是特定的,即特定化的財產和人身利益。第二,支配權的權利主體是特定的,而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第三,支配權的實現不需要義務人的積極作為。第四,支配權因支配而產生排他性等效力。一、支配權(二)支配權的分類根據所支配的客體不同,支配權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類型:1.對物的支配權。2.對人身利益的支配權。3.對無形財產的支配權。二、請求權(一)請求權的概念所謂請求權(arspruch),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請求權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為該權利的內容的利益,必須通過他人的特定行為間接取得。請求權包括債權的請求權、物權的請求權、人格權上的請求權、繼承法上的請求權、親屬法上的請求權等。二、請求權請求權的特點是:1.具有相對性。2.具有非公示性。3.請求權作為獨立的實體權利,連接了實體法和程式法的權利。4.請求權既可以作為獨立的權利,也可以作為實體權利的內容。二、請求權(二)請求權的分類根據請求權產生的基礎關係,可以分為如下幾類:1.債權的請求權,2.物權請求權,3.佔有保護請求權,4.人格權和身份權法上的請求權。5.知識產權法上的請求權。二、請求權(三)請求權與訴權訴權是指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以保護其民事權益的權利。嚴格地說,請求權是產生訴權的基礎,只有存在請求權,才能夠產生訴權,但從實體法的角度來看,請求權不能等同於訴權。二、請求權(四)請求權體系請求權基礎,是指可以支持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有所主張的法律規範和其他法律依據,易言之,即誰得向誰依據何種法律主張何種權利。民法上的請求權是由一系列的請求權所組成的體系。這些請求權包括合同上的請求權、侵權上的請求權、不當得利請求權、無因管理請求權、締約上過失的請求權等。三、抗辯權(一)抗辯權的概念與特點抗辯權,又稱為異議權,是指對抗對方的請求或否認對方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抗辯權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抗辯權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權利。第二,抗辯權是對抗或否認對方的請求權的權利。第三,抗辯權的行使必須要以請求權的行使為前提。三、抗辯權(二)抗辯權的分類1.實體法上的抗辯權和程式法上的抗辯權。實體法上的抗辯權就是實體法所規定的抗辯權,程式法上的抗辯權是指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從程式上提出異議。2.消滅的抗辯權和延緩的抗辯權。消滅的抗辯權就是指抗辯具有消滅或否定請求權的效力。延緩的抗辯權,是指僅能使對方的請求權在一定期限內不能行使,所以,又稱為一時的抗辯權。三、抗辯權(三)抗辯權行使的效果抗辯權的行使是正當行使法定權利的表現,抗辯一旦成立將會導致對方的請求權消滅或使其效力延期發生。抗辯權的行使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的抗辯權行使的條件和程式,不能違反法律規定而行使權利,或濫用抗辯權,否則,不僅不能發生抗辯的效果,而且行為人還可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四、形成權(一)形成權的概念與特徵形成權是指當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使法律關係發生變動的權利。四、形成權形成權的主要特徵在於:1.形成權是指權利人根據自己的意思表示,就能夠使既存的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2.形成權效力的產生不需要另一方作出某種輔助的行為或共同的行為。3.形成權行使所發生的效力很難因相對人的行為而受到影響。4.形成權不能與其所依附的法律關係相分離。5.形成權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存續期間。四、形成權(二)形成權的分類1.財產法上的形成權和身份法上的形成權2.法定形成權和約定形成權3.使權利產生的形成權、使權利變更的形成權以及使權利消滅的形成權4.非通過訴訟而行使的形成權和通過訴訟而行使的形成權四、形成權(三)形成權的行使形成權對於相對人的影響特別重大,因此只有及時行使,才能使法律關係儘快明確。為此需要在法律上為其規定除斥期間。形成權在一定的期限內不行使,將導致權利消滅。形成權的行使必須遵循兩項重要規則:一是形成權的行使不得附條件或附期限。二是形成權的行使不得撤銷。第四節民事權利的其他分類一、絕對權和相對權二、主權利和從權利三、既得權與期待權一、絕對權和相對權根據義務主體是否特定以及權利的特點,可以將權利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所謂絕對權,是指權利人的權利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以實現,並能對抗不特定人的權利。絕對權主要包括所有權、人身權、知識產權。因為絕對權的權利人對抗的是除他以外的任何人,所以絕對權又稱為對世權。所謂相對權,是指權利人的權利必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實現,權利人的權利只能對抗特定的義務人。最為典型的相對權就是債權。相對權的權利人對抗的是具體確定的義務人,因此,相對權又稱對人權。一、絕對權和相對權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義務人的範圍來看,第二,從權利義務是否對應來看,第三,從權利是否具有排他性來看,第四,從是否具有公開性來看,第五,從兩種權利遭受侵害的補救來看。一、絕對權和相對權對於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分,不能作絕對化的理解。一方面,從義務主體的範圍上說,絕對權受到侵犯時,也會出現特定的義務主體,在此情況下,將會發生絕對權向相對權的轉化。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對權,任何第三人也都不得侵害。二、主權利和從權利根據民事權利之間的主從關係,可以將民事權利劃分為主權利和從權利。主權利是指在相互關聯的幾項民事權利中,不依賴於其他權利就可以獨立存在的權利,也稱為獨存權。從權利則是不能獨立存在而從屬於主權利的權利,相對於主債權是一種從權利,而主債權是主權利。由於從權利不能獨立存在,而必須依附於主權利才能存在,所以也稱為附屬權。二、主權利和從權利區分主權利和從權利主要具有以下意義:第一,主權利和從權利是一種相對的法律概念,主、從權利關係的確定,必須在具有主、從地位的法律關係中才具有意義。第二,主權利是從權利的基礎和前提。第三,從主權利和從權利的區別中,相應地區分主權利法律關係和從權利法律關係,有助於確立不同的法律關係中的義務主體及其內容。三、既得權與期待權(一)概念和分類根據權利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實現,民事權利可分為既得權與期待權。既得權是指成立要件已全部實現的權利,一般權利都是既得權。期待權是指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實現、將來有實現可能的權利,如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設定的權利在條件成就前就是期待權。三、既得權與期待權期待權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一是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中,買受人對標的物的所有權所享有的期待利益。二是附生效條件和附期限合同中,在期限尚未到來之前,當事人一方只能就合同所產生的債權享有一種期待的利益,還不能現實地享有合同債權。三是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權利。四是繼承人的權利。三、既得權與期待權(二)區分的意義區分既得權和期待權的意義主要表現在:第一,區別權利人是否實際取得某種權利。第二,在某種法律事實是否實際發生上不同。第三,關於權利的可侵害性以及救濟的方法上的區別。第五節民事權利的取得和變動一、民事權利的取得二、民事權利的變更三、民事權利的消滅一、民事權利的取得民事權利的取得,是指民事主體依據合法的方式或根據獲得民事權利。民事權利的合法取得方式可分為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兩種:

原始取得,是指根據法律規定,最初取得民事權利或不依賴於原權利人的意志而取得某項民事權利。

繼受取得,又稱傳來取得,是指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從原權利人那裏取得某項民事權利。二、民事權利的變更導致民事權利變更的事實主要是:1.根據當事人的約定而變更民事權利,2.基於法律規定的原因而發生的權利變更。三、民事權利的消滅民事權利的消滅,其原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絕對消滅,如所有權因標的物的滅失而消滅。二是相對消滅,即權利主體變更,如所有權移轉,對原權利人而言即為所有權的消滅。三、民事權利的消滅民事權利消滅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權利人拋棄權利。2.轉讓。3.權利人死亡。4.客體滅失。5.超過一定的期限不行使權利,導致權利消滅。第六節民事權利的行使一、對於民事權利行使的限制的必要性二、民事權利的行使的原則一、對於民事權利行使的限制的必要性民事權利的行使也就是民事權利內容的實現。當事人所實施的行為無非包括事實行為和民事行為兩種,因此,權利行使的方式可以分為事實方式和法律方式兩種。所謂事實方式是指權利人通過實施某種事實行為來行使權利。所謂法律方式是指權利人通過實施某種民事法律行為來行使權利。一、對於民事權利行使的限制的必要性對民事權利的行使要作出必要限制。其理由在於:1.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2.維持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3.提高經濟效益。二、民事權利的行使的原則(一)民事權利的行使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二)不得濫用權利,造成對他人的損害(三)民事權利的行使必須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第七節民事權利的保護民事權利的保護措施按其性質可以分為自我保護和國家保護兩種形態。一、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二、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一、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一)對私力救濟的抑制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是指權利人自己採取各種合法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這種保護措施是由當事人自己採取的,因此又稱為私力救濟或自我救濟。採取自我保護手段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權利主體只能以法律許可的方式和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保護自己的權利。一、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二)自我保護的措施1.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人身或其他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採取的一種防衛措施。2.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現實和緊急的損害危險,不得已而採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損害的行為。3.自助行為

是指權利人為保證自己的請求權的實現,在情事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認可的行為。二、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是指權利受到侵犯時,由國家機關給予保護。這種保護手段是由國家機關採取的,所以又稱為公力救濟。當事人提起的民事訴訟請求有如下三種類型1.確認之訴,即請求人民法院確認某種權利是否存在的訴訟。2.給付之訴,即請求人民法院責令對方作出某種行為,以實現自己的權利。3.形成之訴,即請求人民法院通過判決變更現有的某種民事權利義務,形成某種新的民事權利義務的訴訟。思考題1.試述民事權利的本質。2.簡述民事權利的類型劃分。3.簡述民法請求權的體系。4.簡述民事權利的行使原則。5.簡述民事權利的保護形態。第七章民事權利的客體——物

第一節物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物的分類第一節物的概念和特徵物作為物權的客體,必須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為人力所能支配而且能夠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的財產。能夠成為民事法律關係客體的物與物理學意義上的物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它不僅具有物質屬性,而且具有法律屬性。

物的特點表現在:第一,必須存在於人身之外。第二,必須能為人力所支配,並能夠成為權利所支配的對象。第三,物必須具有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某種需要。在民法中研究物的意義,主要在於:第一,抽象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第二,通過對物作出不同的分類能確定對於物可以適用的不同的法律規則。第三,通過物的研究,也有助於明確一些交易的規則,此外,物的確定也涉及法院的管轄。第二節物的分類1.有體物和無體物有體物是指除權利以外的一切物質實體,即物理上的物,它不僅包括佔有一定空間的有形物(各種固體、液體和氣體),還包括電、熱、聲、光等自然力或“能”無體物指除對有體物的權利以外的其他權利和利益,如對股票、票據、債券等的權利,都可以成為無形財產,其實質內容是法律所保護的權利主體的利益。區分有體物和無體物的主要意義在於,有體物一般受到物權法的調整,而無體物如股票、債券、票據一般由其他法律的特殊規則進行調整。2.動產和不動產動產是指在性質上能夠移動並且不至於損害其價值的物,如電視機、書本等。不動產是指在性質上不能移動或者移動後將損害物的價值的物。但兩者仍然存在明顯的區別,表現在六個方面。3.原物與孳息原物,是指能夠產生孳息之物。。孳息是指原物上產生的收益。孳息分為兩種:(1)天然孳息,是指原物因自然規律而產生的,或者按物的用法而收穫的物,如母雞生蛋、樹結果。(2)法定孳息,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由法律關係所產生的收益,如出租房屋的租金、借貸的利息。4.主物和從物主物是指在兩個物中,不依賴於他物而獨立存在併發揮功能的物。從物就是不作為主物的組成部分,而是為了發揮主物的經濟效用,而與主物同屬一人的物。從物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從物並不是主物的組成部分。第二,從物是為發揮主物的效用而存在的。第三,從物必須與主物同屬於一人。關於主物和從物的關係,各國立法通常認為從物隨主物同其法律命運。5.單一物和集合物單一物,是指在形態上能夠單獨地、個別存在的物,如一幢房屋、一個茶杯等。集合物是指各個物並不喪失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它們結合成為具有獨立價值的一體而成為集合物。對物作出這種區分的主要意義在於,如果一類物構成集合物,則可以在法律上和觀念上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的物,並成為物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