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全套课件_第1页
民法全套课件_第2页
民法全套课件_第3页
民法全套课件_第4页
民法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

第一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第二節民法基本原則

第一章民法及其基本原則總則第一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的法律規範總稱。我國《民法典》第2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民法調整的對象,就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非法人組織之間以及三者相互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民法的調整方法,一是事前的調整,二是事後的調整,民法通過這樣兩種調整方法實現對社會關係的影響和規範。(一)民法的概念(二)民法的調整對象(三)民法的調整方法一、民法的概念、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第一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結構(二)對民事權利的保護(一)民事權利的內容1.人身權利。是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是民法的一大類民事權利,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以在人格關係和身份關係上所體現的與其自身不可分離的利益為內容的基本民事權利。2.財產權利。財產權利是民法的另一大類民事權利。在民法的領域中,財產權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靜態的財產權,即物權;第二種是動態的財產權,即債權;第三種是無形的財產權,即知識產權。民法的第二部分內容,是與民法的第二種調整方法相適應的,即採用民事責任的方式,對違反民事義務、侵害民事權利的民事違法行為進行制裁的內容,民法的強制力就體現在這一部分內容上。民法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分為對物權的保護方法、對債權的保護方法、對人身權的保護方法等。最常用的民事權利保護方法就是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二、民法的結構第一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關係(二)民法與相鄰法律的關係(一)民法的性質1.民法是私法。公法和私法是歷史上對法律性質的基本劃分。2.民法是人法。,民法以人為本,以人作為基本出發點,規定自然人和法人的根本地位,確定合理的人性觀點,依公平正義的觀念來規範人的行為,建立和諧的人際社會。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的基本內容是規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規定民事權利行使的規則,規定對民事權利的保護。1.民法與商法。不能將民法和商法截然分開,理由是國家立法採用的指導思想就是民商合一,商法單行法要符合《民法典》的規定,接受《民法典》的指導。2.民法與經濟法。經濟法研究國家與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係,研究命令者與服從者的關係,貫徹國家意志先定的原則,保障國家計畫的實現。三、民法的性質和民法與相鄰法律的關係第一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二)民法的解釋(一)民法的性質1.憲法2.《民法典》和民法單行法3.行政法規中的民事規範4.地方法規中的民事規範5.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6.國家認可的民事習慣1.立法解釋2.司法解釋3.學理解釋四、民法的淵源和解釋第一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ABC(一)對人的效力。民法對人的效力,是指民法適用於哪些人。(二)對空間的效力。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民法在什麼地域適用。(三)對時間的效力。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民法從生效到失效的時間範圍,民法在這個時間範圍之內持續地發生效力。民法的適用範圍就是指民法的效力範圍,是指民法在哪些範圍內發生效力。五、民法的適用範圍第二節民法基本原則(二)適用民法基本原則應當注意的問題1.掌握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準則作用2.掌握民法基本原則的行為準則作用3.掌握民法基本原則的審判準則作用4.掌握授權司法機關進行創造性司法活動的作用(一)民法基本原則的基本含義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規範從制定到實施所貫穿始終的根本準則。民法基本原則既是立法的準則,對民事立法及其完善具有貫穿始終的指導意義;又是立法和司法機關解釋民法規範時貫穿始終的重要依據,任何解釋都不能違背民法基本原則;同時,還是解決成文法局限性的有效手段,用以彌補立法的不足和空白。一、民法基本原則概述第二節民法基本原則二、民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三)自願原則(二)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四)公平原則(五)誠信原則(六)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一)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原則(七)綠色原則第一節民事法律關係概述第二節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第二章民事法律關係總則第一節民事法律關係概述(二)民事法律關係的特徵1.民事法律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2.民事法律關係是民法規範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係3.民事法律關係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4.民事法律關係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社會關係(一)民事法律關係的概念民事法律關係是民法規範調整的權利義務關係,是由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一、民法基本原則概述第一節民事法律關係概述(一)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四)主民事關係和從民事關係根據不同的標準或者說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民事法律關係作出不同的分類。就此,可以把握民事法律關係的不同性質和特點,便於對民事法律關係的理解和法律適用。二、民事法律關係的分類(二)絕對民事關係和相對民事關係(三)調整性民事關係與保護性民事關係第二節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簡稱為民事主體,是指參與民事關係,並在其中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我國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一、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是指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所承擔的民事義務。二、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又稱為標的,是指民事法律關係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民法典》總則編第五章“民事權利”規定了部分民事法律關係客體。三、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民事法律規範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客觀情況(1)民事法律事實是民事法律規範規定的客觀情況。

(2)民事法律事實是導致民事法律關係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原因。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特徵(一)事件。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能夠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後果的客觀情況。(二)行為。行為是當事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民事法律事實的構成,是指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幾個民事法律事實的總和。三、民事法律事實的構成第一節民事主體概述第二節自然人第三節法人第四節非法人組織第三章民事主體總則第一節民事主體概述(一)民事主體的概念民事主體是指依照民事法律規範具有參與民事法律關係的資格,並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一是自然人,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然人和外國人、無國籍人;二是法人,即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其又分為多種類型;三是非法人組織,《民法典》總則編第四章專門規定了“非法人組織”,使其成為我國民事法律關係中的第三種民事主體。一、民事主體的概念和法律特徵(二)民事主體的法律特徵1.民事主體必須具有民法規定的主體資格2.民事主體必須能夠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3.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4.民事主體具有廣泛性二、民事主體的分類第二節自然人(一)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指按照生理規律出生的人。(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一、自然人及其民事權利能力第二節自然人(一)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或者資格。(二)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劃分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3.無民事行為能力二、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第二節自然人(一)監護監護是指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和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實行的監督和保護。監護是一種義務性制度。承擔監護義務的人稱為監護人;受監護人監督和保護的人稱為被監護人。(二)住所住所是指民事主體以久住的意思經常居住的處所。住所有兩個構成要素:一是心素,即久住的意思;二是體素,即經常居住的事實。三、監護和住所第二節自然人(一)監護監護是指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和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實行的監督和保護。監護是一種義務性制度。承擔監護義務的人稱為監護人;受監護人監督和保護的人稱為被監護人。(二)住所住所是指民事主體以久住的意思經常居住的處所。住所有兩個構成要素:一是心素,即久住的意思;二是體素,即經常居住的事實。三、監護和住所第三節法人一、法人的概念、特徵及分類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具有下列特徵:(1)它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組織。(2)它是一種能夠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徵(1)營利法人。(2)非營利法人。(3)特別法人。(二)法人的分類第三節法人二、法人的成立及能力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住所4.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一)法人的成立1.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2.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法人的能力第三節法人三、法人的機關和民事責任法人的機關是指根據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對內管理法人事務、對外代表法人從事活動的個人或者集體。法人的機關通常分為意思機關、執行機關、代表機關和監察機關。(一)法人的機關一般認為,法人的民事責任有兩層含義,即法人對其債務獨立承擔責任和法人成員對法人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二)法人的民事責任第三節法人四、法人的變更、消滅和清算ABC(一)法人的變更。指法人在存續期間內其組織或者其他重要事項的變化,如法人的合併、分立,法人的名稱、住所、經營範圍、註冊資本等的變更。(二)法人的消滅。指法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法人消滅的原因有:依法被撤銷;解散;破產;其他原因。(三)法人的清算。指在法人消滅時,由依法成立的清算組織依據其職權清理並消滅法人的財產關係。第四節非法人組織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一、非法人組織的概念非法人組織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登記設立,例如個人獨資企業應當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規定、合夥企業應當依照《合夥企業法》規定,進行登記,方為設立。二、非法人組織的設立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例如隱名合夥人承擔有限責任,則依照其規定。三、非法人組織的責任及管理非法人組織的章程規定的存續期間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或者出資人、設立人決定解散,或者出現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非法人組織解散。四、非法人組織的解散第一節物的概念和意義第二節物的分類第三節貨幣和有價證券第四節其他特殊類型的物第四章物總則第一節物的概念和意義ABC(1)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具有有用性。(2)具有稀缺性,不能夠無限供給。(3)必須能夠為人支配和控制。不能為人所控制的物,如日月星辰,即使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但也不是民法上的物。物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並能為人所控制的物質對象。《民法典》總則編第115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物具有下列特徵:

一、物的概念和特徵第一節物的概念和意義二、物的意義物是最主要的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大部分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都是物。民法上的物就是財產。民法上的許多權利義務都是圍繞物而產生的。網路財產也是財產,也具有物的屬性。這個案例的最典型意義,就是確認侵害網路財產的行為也是侵權行為。《民法典》總則編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二節物的分類種類物是具有共同的屬性,可以用品種、規格或者度量衡加以計算的可替代性物。特定物是指具有固定的屬性,不能為其他物所替代的物。一、種類物與特定物單一物是能夠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存在的物,如一只羊。合成物是由幾個或者許多物所組成的獨立物,如房屋。聚合物是由多數物集合而成但各個部分仍然保持其獨立性的物,如工廠、圖書館等。二、單一物、合成物與聚合物流通物是法律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轉的物。大部分物為流通物。限制流通物是按照法律規定其流轉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者禁止的物,如武器、彈藥、毒品等。三、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動產是能夠在空間上自由流動而不損害其經濟價值的物。大部分物為動產。不動產是在空間上具有固定位置,移動後會影響其經濟價值的物。例如土地、房屋等。四、動產與不動產第二節物的分類兩種以上的物互相配合、按照一定經濟目的組合在一起時,起主要作用的物為主物,配合主物的使用而起輔助作用的物為從物。五、主物與從物可分物是可以進行實物分割而不改變其經濟用途和價值的物。經分割後就喪失原有的用途或者降低其價值的物為不可分物。六、可分物與不可分物原物是能夠使用和收益的物;孳息是由原物產生的收益。孳息又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前者如母牛所生的小牛;後者如出租物所獲得的租金。七、原物與孳息可消耗物是經一次使用就滅失或者改變其原有狀態的物。不可消耗物是可長期使用、逐漸磨損並實現其經濟價值的物。八、可消耗物與不可消耗物第三節貨幣和有價證券在民法上,貨幣是一種種類物。貨幣是用作商品交換支付手段的一般等價物。它既是衡量和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的等價物,又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它不僅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而且還可以是許多民事法律關係中實現權利、履行義務的支付手段。一、貨幣(一)有價證券的特點(1)有價證券與其上面記載的財產權利不可分離,具有權利證券化的特徵。(2)有價證券的持有人只能向特定的、對證券負有支付義務的人主張票面權利。(3)對有價證券負有支付義務的人單方面履行義務,無權要求持券人給付對價。(4)有價證券具有流通性(二)有價證券的種類。(1)根據所代表的財產權利性質的不同。(2)根據有價證券轉移方式的不同二、有價證券第四節其他特殊類型的物ABC(1)脫離人體的器官、組織。(2)人體醫療廢物。(3)屍體、遺骨、骨灰。人體變異物是指從人體衍變、異化而來的,具有物的形態、包含人格利益因素的特殊物。人體變異物的範圍主要包括:

一、人體變異物第四節其他特殊類型的物海域是由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幾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雖然海水具有流動性或可移動性,但海床和底土卻無法進行物理上的移動。二、海域空間是指依不動產登記確定的在地表之上或者地表之下,能夠獨立使用並設立物權的特定範圍。三、空間自然力是指以動態方式存在的可直接利用的商品化二次能源的能量表現形式,例如電力、熱力等,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四、自然力網路虛擬物是指虛擬的網路本身以及存在於網路上的具有財產性的電磁記錄,是一種能夠用現有的度量標準度量其價值的數位化的新型物。五、網路虛擬物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第三節代理第五章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總則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二)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1.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人為的法律事實2.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表意行為3.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一)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一、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特徵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三)諾成民事法律行為和實踐民事法律行為(二)有償民事法律行為和無償民事法律行為(四)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五)主法律行為和從法律行為(六)獨立法律行為和輔助法律行為(一)單方民事法律行為、雙方民事法律行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為(七)財產行為和身份行為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ABC(一)口頭形式(二)書面形式(三)其他形式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是指意思表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類。三、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ABC(1)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中必須含有設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意圖;(2)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完整地表達設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必需內容;(3)行為人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意思表現於外部,能夠由他人客觀地加以識別。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成立要件時成立。它解決的是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在客觀上已經存在的問題。不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行為,視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存在。在一般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需符合下列要件:一、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ABC(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是指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律規定而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的設立、變更或者終止的法律效力。由於民事法律行為都是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實際上是民事行為的有效問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三、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確定,只有經過特定當事人的行為,才能確定生效或者不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一)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1.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行為2.無權代理行為(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類型1.特定當事人的追認權的行使與不行使2.相對人行使撤銷權(三)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確定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四、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三)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四)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五)虛假行為01020304(六)合同預先免責條款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五、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一)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概念(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特徵(三)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種類(四)撤銷權人、撤銷權及其行使(五)撤銷權的消滅01020304第二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六、民事行為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後果《民法典》第157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無效民事行為和被撤銷的民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已經按照約定進行的履行因無法律效力而需要恢復到沒有履行前的狀況,已接受履行的一方將其所接受的履行返還給對方。第三節代理一、代理及代理權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範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獨立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一)代理代理權是指代理人基於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法律的規定而能夠代理他人實施法律行為的法律資格。(二)代理權第三節代理二、代理權的行使1.為被代理人的利益實施代理行為的義務2.親自代理的義務3.報告義務4.保密義務(一)代理人的義務1.自己代理的禁止2.雙方代理的禁止3.代理人懈怠行為的禁止(二)代理權的限制複代理又稱為轉委託,是指代理人為實施代理權限內的全部或者部分行為,以自己的名義選定他人擔任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並由該他人代理被代理人實施法律行為的情形。被選定的該他人為複代理人,其代理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三)複代理第三節代理三、無權代理1.未經授權的代理2.超越代理權的行為3.代理權已終止後的代理(一)無權代理的概念和類型1.行為人實施的法律行為符合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徵2.行為人對所實施的代理行為不具有代理權(二)無權代理的特徵無權代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有權代理,但如果沒有轉化原因,無權代理不產生法律效力。(三)無權代理的法律效果第三節代理四、表見代理表見代理是指被代理人的行為足以使第三人相信無權代理人具有代理權,並基於這種信賴與無權代理人實施法律行為的代理。(一)表見代理的概念(1)行為人沒有代理權,即行為人所謂的代理行為仍然是無權代理。(2)客觀上存在使相對人即第三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理由。(3)第三人善意且無過失。(二)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表見代理是一種有效的代理,即產生與有權代理相同的法律效力,其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如果被代理人因此而遭受損失,可以要求行為人賠償。(三)表見代理的法律效力第一節民事責任第二節訴訟時效第三節期限第六章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限總則第一節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違反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應當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民事責任屬於法律責任的一種,是保障民事權利實現和民事義務履行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功能是對民事損害進行救濟,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權益得到恢復。一、民事責任概述民事責任包括單獨責任和共同責任。單獨責任就是一個人違反民事法律義務所引起的法律後果,由於責任人是一個人,因此由責任人自己承擔全部賠償責任。二、民事責任的類型(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三、民事責任承擔方式(7)繼續履行;(8)賠償損失;(9)支付違約金;(10)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1)賠禮道歉。第一節民事責任(一)不可抗力(二)正當防衛(三)緊急避險四、免責事由(一)見義勇為行為人受到損害的特別請求權(二)緊急救助行為造成損害的責任豁免(三)侵害死者人格利益(四)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選擇權(五)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競合及民事責任優先權保障五、民事責任中的特殊情形第二節訴訟時效一、訴訟時效的概念、種類和適用範圍一定的事實狀態是指對財產的佔有或者不行使權利的狀態;一定的時間是指法律規定的佔有財產或者不行使權利的事實狀態不間斷地持續進行的時間;一定的法律後果是指佔有財產或者不行使權利的狀態持續到法律規定的時間後發生當事人取得權利或者喪失權利的法律效果。(一)訴訟時效的概念訴訟時效劃分為普通訴訟時效、特別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普通訴訟時效,是指民事基本法規定的普遍適用於法律沒有特殊規定的各類法律關係的時效。(二)訴訟時效的種類訴訟時效的適用範圍是債權請求權,例如合同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對於其他民事權利,不適用訴訟時效制度。(三)訴訟時效的適用範圍第二節訴訟時效二、訴訟時效的起算訴訟時效的起算是指確定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時間點。根據我國《民法典》第188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一)訴訟時效起算的概念1.訴訟時效的中止2.訴訟時效的中斷3.訴訟時效的延長(二)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第二節訴訟時效《民法典》第192條第1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其後果是義務人取得永久性抗辯權,可以對抗權利人的請求權。三、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後果《民法典》第190條和第191條對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作了兩項特別規定:一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二是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四、訴訟時效期間起算的特別規定第二節訴訟時效《民法典》第196條規定:“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五、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具有強制性效力。《民法典》第197條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六、訴訟時效的強制性《民法典》第199條規定了除斥期間,即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七、除斥期間的一般性規定第三節期限一、期限的概念和類型ABC(1)法定期限,即由法律直接規定的期限,如訴訟時效、自然人成年的時間。(2)指定期限,是指法院或者其他機關指定的期限。(3)約定期限,是指當事人自行約定的期限,如附期限的民事行為。期限是指權利義務發生、變更和終止的時間,分為期日和期間。期日是指一定的時間點,如某年某月某日。期間是指一定的時間段,即從某時間點起到某時間點止的期間。期限分為下列類型:第三節期限二、期限的作用期限的作用是確定權利義務發生、變更或者終止的時間界限,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01020304(1)期限是確定民事主體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開始和終止的時間界限。(2)期限是作出法律推定的依據,如失蹤人下落不明的期間是作出宣告死亡推定的根據。(3)期限是確定權利義務的取得或者喪失的依據,如時效期間。(4)期限是行使權利義務的時間段,如合同履行期限。(5)期限是法律行為效力的起點或者終點。05第三節期限三、期間的計算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西曆年、月、日、小時計算。010203按照年、月、日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日不計入,自下一日開始計算。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自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時間開始計算。按照年、月計算期間的,到期月的對應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沒有對應日的,月末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期間的最後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結束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期間的最後一日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時;有業務時間的,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為截止時間。第一節物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徵第二節物權的分類和效力第三節物權變動第四節物權的保護第五節佔有第七章物權概述物權第一節物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徵一、物權的概念物權,是指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享受利益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是人與人之間對於物的歸屬和利用關係在法律上的體現。《民法典》第114條第2款規定:“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大陸法系各國在自己的民法典中都規定了符合本國國情的物權制度。我國原《民法通則》使用“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概念,初步構成了我國民法的物權制度。原《物權法》正式使用了“物權”概念。第一節物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徵二、物權的法律特徵物權是權利主體對特定物進行管領、支配,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權利。物權主體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物權,不得干涉、妨礙他人行使物權的義務,都是物權的義務人。故物權是絕對權。(一)物權是絕對權物權是權利主體對物進行直接支配的權利,因而物權的客體是特定的物,其他如行為、精神財富等都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二)物權的客體是特定的獨立物支配,是對物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物權人可以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以自己的意志和行為直接支配物,而無須借助於他人的行為。物權的義務主體負有的義務是不作為,只要不妨礙權利人行使權利,就是履行了義務。(三)物權以對物的直接管領和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為內容物權排他性的含義有二:一是一物之上不得同時成立兩個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二是物權具有排除他人侵害、干涉、妨礙的性質。(四)物權具有排他性第二節物權的分類和效力一、物權的分類根據物權的權利主體是否是財產的所有人,可以把物權分為自物權與他物權。(一)自物權與他物權根據設立的目的不同,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用益物權是以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而在他人的財產上設立的物權,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居住權、地役權。(二)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這是根據物權是否從屬於其他權利而存在所作的分類。主物權是指本身能單獨存在,無須從屬於其他權利的物權。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屬於主物權。從物權是指從屬於其他權利,並為所從屬的權利服務的物權。抵押權、留置權等屬於從物權。(三)主物權與從物權這是根據物權標的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以動產作標的的物權是動產物權,如動產所有權、留置權、質權等。標的是不動產的物權為不動產物權,如不動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等。(四)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第二節物權的分類和效力二、物權的效力物權的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物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成立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即“一物不容二主”。(一)物權的排他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是指物權相對於其他權利的效力強弱,即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權利並存時,物權排斥或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其他權利的實現。(二)物權的優先效力物權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權的標的物不管輾轉流通到什麼人手中,所有權人都可以依法向物的佔有人索取,請求其返還原物。(三)物權的追及效力物權的權利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對於造成妨害其權利事由發生的人請求除去妨害,稱為物權保護請求權。(四)物權保護請求權第三節物權變動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ABC(1)物權的發生。即物權的設立,是指物權與特定主體相結合,也就是物權的取得。2)物權的變更。廣義的變更是指主體的變更、客體的變更和內容的變更,狹義的變更是指物權的客體和內容的變更。((3)物權的消滅。即物權的喪失。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動態現象,即物權發生、變更及消滅的運動形態。它是民事權利變更的一種具體現象,是物權法律關係運動的基本形式。《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章“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就是對物權變動規則的規定。物權變動的基本形態包括:第三節物權變動二、不動產登記(一)不動產登記的概念和意義不動產登記又稱為不動產物權登記,是權利人申請國家職能部門將有關權利人的不動產物權的事項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事實。確立不動產登記的意義,在於作為對不動產進行管理、確定產權並課稅的依據(二)不動產登記的性質不動產登記是一種行政行為,所體現的是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係的干預,干預的目的在於明晰各種不動產物權,依法保護不動產權利人的權利。(三)不動產登記的效力(1)物權公示效力。(2)物權變動的根據效力。(四)不動產登記的種類(五)登記錯誤的後果當事人提供虛假的權屬證書等證明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3)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4)善意保護效力。1.設權登記2.更正登記3.異議登記4.預告登記第三節物權變動三、動產交付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是交付。動產交付著眼於動態的動產物權變動,交付作為公示方法,公示著物權的運動過程,其結果是轉移佔有和受讓佔有,最終的佔有作為事實狀態表示了交付的結果。(一)動產交付的概念與意義1.現實交付2.簡易交付3.指示交付4.佔有改定(二)動產交付的形態第四節物權的保護物權的保護是指通過法律規定的方法和程式,保障所有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對其所有的財產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的制度。這是物權法律制度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物權保護的意義和形式(一)確權請求權(二)返還原物請求權(三)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請求權(四)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請求權(五)損害賠償請求權二、物權保護請求權第五節佔有一、佔有的概念、性質與功能佔有是指民事主體對於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的一種狀態,換言之,就是人對某物的事實上的控制。《民法典》第458條規定:“基於合同關係等產生的佔有,有關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使用、收益、違約責任等,按照合同約定;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這裏說的就是佔有。(一)佔有的概念我國《民法典》對佔有的性質規定為事實狀態,而不是一種權利。法律保護佔有,就是保護佔有人的這種民事利益。(二)佔有的性質1.保護功能2.公示功能3.持續功能(三)佔有的功能第五節佔有二、佔有的成立要件和分類1.佔有的主體2.佔有的客體3.佔有的客觀方面4.佔有的主觀方面(一)佔有的成立要件1.有權佔有與無權佔有2.自主佔有與他主佔有3.單獨佔有和共同佔有4.繼續佔有與非繼續佔有(二)佔有的分類第五節佔有三、佔有的取得佔有的原始取得,是指不基於他人轉移佔有而直接取得對某物的佔有,即佔有人基於事實上的管領力而原始取得佔有。原始取得佔有主要的方式有:先占;侵佔;遺失物拾得;其他原始取得,諸如生產產品、修造房屋、收取天然物的孳息等。(一)佔有的原始取得(1)佔有讓與。它是指依據原佔有人讓與佔有的意思,而使受讓人取得佔有。(2)佔有概括承受。它是指依據某種法定事實而取得佔有。其中,以因繼承而取得佔有為最主要的形式。(二)佔有的繼受取得第五節佔有佔有的消滅,是指佔有人喪失對佔有物的事實上的管領力。能夠引起佔有消滅的原因有佔有物滅失、佔有物被沒收、佔有物被徵收等。四、佔有的消滅儘管佔有只是一種事實狀態,但《民法典》仍予以保護。按照《民法典》第462條的規定,佔有的不動產或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依法請求損害賠償。其中返還原物請求權受一年除斥期間的限制。五、佔有的保護第一節所有權概述第二節所有權的取得、行使和消滅第三節所有權的主要形式第四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第五節相鄰關係第六節共有第八章所有權物權第一節所有權概述一、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徵1.所有權具有完全性2.所有權具有原始物權性3.所有權具有彈力性4.所有權具有永久存續性(二)所有權的特徵所有權,是所有人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對其所有物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方式,獨佔性支配其所有物並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永久性物權。《民法典》第240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一)所有權的概念第一節所有權概述二、所有權的權能所有權權能是所有人為利用所有物來實現對所有物的獨佔利益,而於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可以採取的各種措施與手段。所有權的不同權能表現了所有權的不同作用形式,是所有權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所有權權能概述1.佔有權能2.使用權能3.收益權能4.處分權能(二)所有權的具體權能第二節所有權的取得、行使和消滅一、所有權的取得1.生產勞動2.收取孳息3.國家強制4.無主財產的取得5.無主動產的先占取得6.添附7.善意取得8.時效取得(一)原始取得1.繼受取得的主要方法2.繼受取得的所有權轉移(二)繼受取得第二節所有權的取得、行使和消滅所有權的行使,是指物的所有人依照法律規定實現其所有權各項權能的行為。物的所有權人既可以自己行使權利,也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將所有權的權能轉讓給他人。在許多情況下,所有人無須借助他人的行為就可以獨立地行使其所有權。二、所有權的行使(一)所有權消滅的種類;一是所有人失去對物的佔有與支配,二是物本身不存在(二)所有權消滅的原因1.所有權轉讓2.所有權客體的滅失3.所有權主體的消滅4.所有權因拋棄而消滅5.所有權被強制消滅三、所有權的消滅第三節所有權的主要形式一、國家所有權國家所有權是國家對全民所有的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民法典》第246條第1款規定:“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財產,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1)國家所有權的權利主體具有統一性和唯一性。

(2)國家所有權的權利客體具有無限廣泛性和專有性。(一)國家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徵1.沒收2.贖買3.積累資金4.稅收5.徵收6.罰款和罰金7.依法取得無主財產(二)國家所有權的取得1.國家直接行使其所有權2.國家機關、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經營管理國家財產3.國家投資設立的企業使用或經營某些國有的財產(三)國家所有權的內容和行使第三節所有權的主要形式二、集體所有權集體所有權是指勞動群眾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法律表現。《民法典》第260條至第265條對集體所有權作出了具體規定。(1)權利主體的廣泛性與多元化。(2)權利客體的限定性。(3)所有權的獨立性。(4)所有權取得方式的有限性。(一)集體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徵按照《民法典》第260條的規定,集體所有權的客體範圍包括以下內容: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二)集體所有權的客體範圍和形式1.原則2.具體規則(三)集體所有權的行使第三節所有權的主要形式三、私人所有權私人所有權是指私人對其所有的財產依法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民法典》第266條至第270條對私人所有權作出了規定。(1)私人所有權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個人。(2)私人所有權的客體包括私人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3)私人財產的基本來源是私人的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4)私人所有權與其他所有權受到同等法律保護。(一)私人所有權的概念及特徵私人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私人行使這四項權能,與國家、集體有所不同,通常以直接的方式進行,即私人自己以積極主動的行為直接作用於所有物。私人通過行使這些權能,在生產、生活中發揮其財產的效用,滿足其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二)私人所有權的權能及特別保護私人行使所有權,表現為在實際生活中自由地使用財產,收取利益,從事法律允許的民事活動,如買賣、租賃、借貸等。(三)私人所有權的行使第四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概述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指業主依其應有部分對獨自佔有、使用的部分享有專有權,對共同使用部分享有共有權,以及相互之間對建築物的整體享有管理權,而構成的複合所有權。《民法典》物權編第六章規定的就是建築物區分所有權。(1)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客體具有整體性。(2)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具有多樣性。(3)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本身具有統一性。(4)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專有權具有主導性。(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徵1.物質條件。物質條件是建築物能夠區分所有。2.事實條件。事實條件是建築物事實上已經被區分所有。(二)建築物區分所有的條件第四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專有權,是指權利人享有的以區分所有建築物的獨立建築空間為標的物的專有所有權。《民法典》第272條規定:“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一)專有權共有權是指以區分所有建築物的共用部分為標的物,全體區分所有人共同享有的不可分割的共同共有權。其權利人為全體區分所有人。《民法典》第273條第1款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得以放棄權利為由不履行義務。”(二)共有權管理權也叫做成員權,是業主作為整棟建築物所有人團體成員之一所享有的對建築物進行管理的權利。依照《民法典》第277條的規定,實現管理權的團體是業主大會,由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業主大會的性質是非法人組織。業主委員會是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執行業主大會的決議,對區分所有建築物進行管理。(三)管理權第五節相鄰關係一、相鄰關係的概念和特徵相鄰關係也叫做相鄰權,是指不動產的相鄰各方在行使所有權或用益物權時,因相互間應當給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係。《民法典》物權編對相鄰關係非常重視,專設第七章予以規定。(一)相鄰關係的概念(1)相鄰關係的主體是兩個以上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經營使用人。(2)相鄰關係基於不同主體所有或用益的不動產相鄰的事實而發生。(3)相鄰關係的客體是相鄰各方在行使不動產所有權或使用權時,互相給予方便所追求的利益。(4)相鄰關係的內容是相鄰一方要求他方為自己行使不動產所有權或使用權給予必要方便的權利和他方應當給予必要方便的義務。(二)相鄰關係的特徵第五節相鄰關係二、處理相鄰關係的原則01(一)有利生產、方便生活0203(三)尊重歷史和習慣04(二)團結互助、公平合理(四)避免造成損害原則處理相鄰關係時應當堅持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原則,充分發揮不動產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維護各方的利益,共建和諧的社會關係。這一原則要求,相鄰各方在行使其權利時,應互相尊重對方的合法權益,不能以鄰為壑、損人利己。處理相鄰關係糾紛要特別注意尊重歷史和習慣。如果相鄰各方發生糾紛,依照歷史的情況和當地的習慣來處理,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民事習慣在民事糾紛的處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並不是僅僅在相鄰關係中要加以強調。按照《民法典》第296條的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儘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第五節相鄰關係三、相鄰關係的基本種類(三)相鄰土地及建築物利用關係(二)相鄰土地通行(四)建築物通風、採光和日照(五)相鄰環保(六)相鄰防險(一)相鄰用水、排水(七)相鄰地界第六節共有一、共有概述共有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對同一項財產共同享有的所有權。《民法典》第297條前段規定:“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組織、個人共有。”(1)共有權的主體必須是二人以上。(2)共有物的所有權具有單一性。(3)共有權的內容具有雙重性。(4)共有權具有意志或目的的共同性。(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徵《民法典》第297條後段規定:“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第310條規定:“兩個以上組織、個人共同享有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參照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這一條規定的是准共有。因此,共有權包括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准共有三種類型。(二)共有的類型第六節共有二、按份共有01(一)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發生0203(三)按份共有的內部關係04(二)按份共有中的應有部分(四)按份共有的外部關係按份共有也叫做分別共有,是共有的基本類型,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權利主體對同一項財產按照應有部分享有權利、分擔義務的共有關係。按份共有中的應有部分,是指共有人對共有財產所享有的權利比例,或者共有人對共有財產於“份額”上的應享部分,實際上也就是各個共有人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範圍。1.共有財產的使用和收益2.共有財產的處分3.共有財產的管理4.共有費用的承擔1.對第三人的權利2.對第三人的義務第六節共有三、共同共有01(一)共同共有的概念0203(三)共同共有人的權利和義務04(二)共同共有的發生(四)共同共有關係的終止共同共有也稱為公同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基於某種共同關係,對於同一項財產不分份額地共同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共有關係。《民法典》第29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共同共有的發生原因分為以下兩個層次:第一,共同共有發生的事實基礎,是數人存在的某種共同關係。1.共同共有人的權利2.共同共有人的義務共同共有關係基於產生共同共有的共同關係的消滅而終止。產生共同共有關係的事實基礎是共同關係,共同關係消滅,即存在共同共有關係的事實基礎不存在,共同共有關係當然就不會再繼續存在了,共同共有關係必然消滅。第六節共有四、准共有准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民事主體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共同享有權利的共有。《民法典》第310條規定了准共有。准共有的特徵是:准共有的權利是所有權以外的其他財產權,包括用益物權、擔保物權以及知識產權;准共有適用共有的基本原理。(一)准共有的概念和特徵(1)對共有物(或者權利標的)進行維修、保管、改良的義務。(2)共同准共有的,不得分割共有的義務。(3)對外的連帶義務或者按份義務的承擔。(二)准共有人的權利和義務第六節共有五、共有財產的分割共有財產的分割是在共有關係終止時,依照當事人之間的協議或依法律規定清理共有財產關係的行為。在分割共有財產時,應遵循遵守法律、遵守約定、平等協商、團結和睦和保存共有物的效用的原則。(一)共有財產的分割原則1.實物分割2.變價分割3.作價補償(二)共有財產的分割方式共有財產分割後,共有關係歸於消滅,各共有人各自取得其所分得部分的所有權。共有財產分割後,各共有人都應以其所得的財產,彼此之間互負瑕疵擔保責任。(三)共有財產分割後的效力第一節用益物權概述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三節建設用地使用權第四節宅基地使用權第五節居住權第六節地役權第七節特許物權第九章用益物權物權第一節用益物權概述一、用益物權的概念和特徵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權人對他人所有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等。《民法典》第3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一)用益物權的概念(1)用益物權是一種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立的物權;(2)用益物權是以使用和收益為內容的限制物權,並不包括所有權的處分權能;(3)用益物權是獨立的物權,具有獨立性;(4)用益物權的客體限於不動產,主要是土地,(二)用益物權的特徵第一節用益物權概述二、用益物權的種類和一般規則按照《民法典》的規定,我國的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居住權,地役權,特許物權。(一)用益物權的種類1.用益物權的基本內容2.行使用益物權應當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3.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4.用益財產被徵收、徵用的,有權獲得補償(二)用益物權的一般規則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一、土地承包經營權概述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農民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由集體經濟組織長期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農業土地,採取家庭承包、公開協商等方式進行承包,依法對所承包的土地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用益物權。(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概念(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然人或集體。(2)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標的物限於農民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由農民集體使用的,以種植、畜牧等農業生產為目的的土地,包括土地、山嶺、森林、草原、水面、荒地、灘塗等。(3)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目的在於在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上進行農業活動。(4)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基於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產生的。(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徵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1.基於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取得2.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取得3.基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取得(一)依法律行為取得除了法律行為外,繼承為基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方式。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已經明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第32條規定:“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二)基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取得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1.佔有、使用、收益權2.依法流轉權3.承包地被依法徵用、佔用,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一)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權利1.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於非農建設2.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二)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義務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四、土地所有權人的權利和義務(1)發包本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依法由本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2)對承包土地的必要調整權。

(3)監督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照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4)制止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的行為。(一)土地所有權人的權利(1)維護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義務。(2)尊重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生產經營自主權的義務。(3)依照約定為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提供生產、技術、資訊服務的義務。(4)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義務。(二)土地所有權人的義務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消滅,既有物權消滅的一般事由,如承包地被徵用、承包地滅失等;也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定消滅事由,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提前交回、土地所有權人的提前收回、承包期限屆滿等。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消滅(一)三權分置與土地經營權(二)土地經營權人的權利(三)土地經營權的期限六、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三權分置第三節建設用地使用權一、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和特徵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自然人、法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地上權。《民法典》第344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一)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1)建設用地使用權以開發利用、生產經營和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為目的。(2)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標的物為城鎮國家所有的土地。(3)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使用土地的範圍限於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4)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性質是地上權。(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特徵第三節建設用地使用權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通過出讓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國家以土地所有人的身份,將建設用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適用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一)出讓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劃撥也是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原始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劃撥有兩種方式:一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將國有土地交付給土地使用者使用;二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將建設用地使用權無償交付給土地使用者使用。《民法典》明確規定,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二)劃撥設立第三節建設用地使用權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內容和流轉1.權利。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對作為權利客體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有權自主利用該土地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2.義務。(1)支付建設用地使用權費用的義務。(2)土地的合理利用義務。(3)土地保護義務。(4)恢復土地原狀的義務。(一)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權利和義務1.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2.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3.建設用地使用權消滅(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第三節建設用地使用權鄉村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鄉(鎮)、村企業等自然人、法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地上權。《民法典》第361條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規定辦理。”四、鄉村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建設用地使用權也叫做空間權,是指在他人所有的土地的上、下一定空間內所設定的地上權。《民法典》第345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五、分層建設用地使用權第四節宅基地使用權一、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和特徵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居民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佔有和使用,自主利用該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屬設施,以供居住的地上權。《民法典》第362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一)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1)宅基地使用權是我國農村居民因建造住宅而享有的地上權。(2)宅基地使用權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和福利不可分離。(3)宅基地使用權是特定主體在集體土地上設定的用益物權。(4)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只能申請一處宅基地。(二)宅基地使用權的特徵第四節宅基地使用權二、宅基地使用權的內容和消滅1.權利2.義務(一)宅基地使用權人的權利和義務1.宅基地使用權消滅的原因2.宅基地使用權消滅的登記(二)宅基地使用權的消滅第五節居住權二、居住權的設立和效力依照《民法典》的規定,居住權通過合同設立,即意定居住權,是根據房屋所有權人的意願而設定的居住權,設立人必須是房屋所有權人,其他人不得在他人所有的房屋之上設定居住權。設立居住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一)居住權的設立1.居住權人的權利2.居住權人的義務(二)居住權的效力第五節居住權三、居住權的期限和消滅居住權的發生時間,是居住權合同生效的時間。居住權依據遺囑、遺贈或者裁判而發生的,則應當在遺產分割或者裁判生效時發生。(一)居住權的期限1.居住權消滅的原因2.居住權消滅的後果(二)居住權的消滅第六節地役權一、地役權的概念和特徵地役權是指在他人的土地之上設立的以供自己土地便利使用的他物權。《民法典》第372條第1款規定:“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1)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土地之上的他物權。(2)地役權是利用他人土地的用益物權,也就是對供役地的利用。(3)地役權是為需役地的便利而設定的他物權,包括在供役地上通行、取水、排水、鋪設管線、眺望等,以及其他需要供役地人負容忍或者不作為義務的便利。(4)地役權具有從屬性和不可分性。(一)地役權的概念(二)地役權的特徵第六節地役權二、地役權的取得地役權的約定取得,也叫做地役權基於法律行為取得,即當事人之間以地役權設定合同來設立地役權。《民法典》第373條第1款規定:“設立地役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一)約定取得1.因用益物權的設定而取得地役權2.因用益物權的分割轉讓而取得地役權(二)法定取得地役權人死亡時,其地役權無論就從屬性而言,還是就用益物權的讓與性而言,都可以由繼承人繼承,不必進行登記,但需辦理登記後才可以處分繼承取得的地役權。(三)繼承取得第六節地役權三、地役權的權利和義務1.供役地的使用權2.地役權行使處所或方法變更權3.為必要的附隨行為與設施的權利4.行使所有權的物上請求權的權利5.支付地租的義務6.維持附屬設施的義務1.變更使用場所及方法的請求權2.租金及其調整請求權3.容忍土地上的負擔或不作為義務4.附屬設施使用權及費用分擔義務(一)地役權人的權利和義務(二)供役地人的權利和義務第六節地役權四、地役權的消滅1.期限屆滿2.約定消滅地役權的事由出現3.目的的事實不能4.供役地人依法解除地役權關係5.地役權的拋棄6.讓與7.土地徵收地役權消滅以後,地役權人不存在繼續支配供役地的權能。所以,如果地役權已經登記的,應當及時辦理註銷登記。供役地人申請註銷地役權登記時,地役權人應當承擔協助註銷登記的義務。(一)地役權消滅的原因(二)地役權消滅的後果第七節特許物權一、特許物權概述特許物權是指經過行政特別許可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獲得收益的物權。由於它是基於開發、利用土地之外的自然資源而享有的權利,故我國學者也將其稱為自然資源使用權。(一)特許物權的概念(1)特許物權的標的是自然資源而不是土地本身。(2)特許物權的權利行使方式是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和開發行為,權利人對具體的自然資源並不享有物權意義上的控制權。(3)特許物權一般不具有物權的排他性效力。(4)特許物權的取得方式是行政許可。(5)特許物權的設定目的具有一定的公法意義,是在不動產已存在合法物權人的情形下,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設定特許物權。(二)特許物權的特徵特許物權是由國家直接賦予的物權,權利人行使特許物權的行為,並不表現為對土地的簡單佔有、控制和利用,而是表現為對自然資源的帶有創造性的開發行為。因此,特許物權是一種民事權利,並且具有用益物權的性質。(三)特許物權的性質第七節特許物權二、特許物權的種類01(一)海域使用權0203(三)取水權04(二)採礦權(四)漁業權海域使用權是指依法經批准獲得的持續使用特定海域三個月以上的排他性特許物權。《民法典》第328條規定:“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採礦權是指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自然人依照法定程式取得的,在採礦許可證規定的範圍內開採礦產資源,獲得所開採的礦產品的特許物權。取水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經批准取得的,利用水利工程或者機械提水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的特許物權。漁業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在一定水域從事養殖或捕撈水生動植物的特許物權。漁業權包括養殖權和捕撈權。依照《民法典》第329條的規定,依法取得的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和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第一節擔保物權概述第二節抵押權第三節質權第四節留置權第五節非典型擔保物權第十章擔保物權物權第一節擔保物權概述一、擔保物權的概念與特徵擔保物權是指債權人所享有的,為確保債權實現而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所有的物或者權利之上所設定的,就債務人的債務不履行時,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時,優先受償的他物權。《民法典》第386條規定:“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一)擔保物權的概念1.擔保物權以擔保債權的實現為目的2.擔保物權的標的是特定的3.擔保物權限制了擔保人對擔保標的物的處分權4.債權人享有對擔保標的物的換價權5.擔保物權能夠擔保其債權享有優先受償權(二)擔保物權的特徵1.從屬性2.不可分性3.物上代位性(三)擔保物權的屬性第一節擔保物權概述二、擔保物權的社會功能和類型1.保障債權實現2.作為媒介融資1.法定擔保物權與約定擔保物權2.優先受償性擔保物權與留置性擔保物權3.佔有擔保物權與非佔有擔保物權(一)擔保物權的社會功能(二)擔保物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