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相声的语言特点及明朝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受儒家观念之影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E/0E/wKhkGWW6MRSAVGWlAADOiykRgXc834.jpg)
![漫谈相声的语言特点及明朝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受儒家观念之影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E/0E/wKhkGWW6MRSAVGWlAADOiykRgXc8342.jpg)
![漫谈相声的语言特点及明朝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受儒家观念之影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E/0E/wKhkGWW6MRSAVGWlAADOiykRgXc8343.jpg)
![漫谈相声的语言特点及明朝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受儒家观念之影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E/0E/wKhkGWW6MRSAVGWlAADOiykRgXc8344.jpg)
![漫谈相声的语言特点及明朝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受儒家观念之影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E/0E/wKhkGWW6MRSAVGWlAADOiykRgXc8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相声的语言特点摘要:相声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我国富饶的语言文化之林中,相声有它独特的魅力。相声能够产生幽默风趣效果的语言或者通过滑稽、荒诞而使人发笑的语言,我们称之为相声幽默语言。对相声语言进行语用分析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进一步把握相声幽默语言的深层次特点,而且能够探寻相声幽默语言形成的语用因素。关键词:相声语言特色词句运用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表演要求语言精练,①活泼犀利而又幽默含蓄。它的语言是艺术化的口语,又是生活化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通俗易懂,上口顺耳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所以要求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上口顺耳。“上口”,就是要求语言能流畅地表达出要说的意思;“顺耳”,就是让人一听就懂。如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共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相声必须口语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现得特别突出。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例如单口相声《化蜡扦》中的一段②:老头儿去世以后,老婆儿受苦啦!因为这位老太太拿不起放不下,儿子当家,哪个儿子当家呀?全要当家。妯娌不和,天天吵,厨房的火老着着,大爷要吃饺子,二爷就要吃干饭,三爷想吃馅儿饼,大奶奶嚷嚷吃馒头,吃完饭坐屋里骂街,有孩子骂孩子,没孩子骂猫。这哥儿仨跟仇人一样,谁见谁眼就红,不能在一块几过了,只好分家。到了分家这天,把亲友全请来,吃散伙面,房子一家分几所,银行的存款均分,屋里的摆设,厨房的家具,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不舍糊,亲兄弟犯了心,比仇人厉害,吃饭的筷子剩一根儿,分三节儿,都分完了,多一个铜子儿,谁也不能要,买一个子儿的崩豆儿,数数儿,仨人分,多一个扔房上。连鸡鸭猫狗都分了,可就是这妈没人管。这是刘宝瑞老先生表演的单口相声。京味儿特浓,语言形象生动、上口,又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短小精悍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就拿侯宝林老先生来说吧,他被尊称为语言大师,生前是客座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对相声语言的研究很有见地,请看他对几段相声语言拖沓、重复、繁琐毛病的批改:例一:“事情不得有个特殊情况和例外嘛!”③——相声《开会迷》中的一句。
“有一天,我出差才由外边回来。”④——相声《买猴儿》中的一句。侯老先生认为:⑤第一句的“特殊情况”和“例外”两个词意思相同应该删掉一个。第二句的“出差”就是到外边去了的意思,显得啰嗦,应当改成“有一天,我出差才回来。”例二:“我准知道它不敢撞人,扭头一看,离我不远啦,仗着我小时候练过武术,腰腿灵便,一哈腰来了个燕子三抄水,噌!噌!噌!总算是……”——相声《夜行记》中的一句。侯老先生认为:⑥这一段是用来描写一个非常紧张的场面,汽车“嘀”的一声,已经到了跟前了,所以在这紧急时刻,是来不及“扭头一看,离我不远啦!”并且由于“仗着我小时候练过武术”,“来了个燕子三抄水”冗长的描写,会影响当时紧张的环境气氛,也显得语言繁琐无力,他改成“准知道它不敢撞我,仗着我腰腿灵活,垫步拧腰,噌……”从以上侯老先生批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相声的语言越短小精炼、简洁明快越好。而这些都需要相声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经过反复提炼、加工才行。灵活多样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⑦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形容词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还有的广泛地使用一些活跃在人民群众口头的、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谚语、歌后语,也能收到诙谐、幽默、简洁、生动的语言效果。例如,相声《保镖》中,用“黄澄澄”这一重叠形容词,制造了一个“包袱儿”:甲:会儿老达官让我们后边验镖,我一看,是没人敢保,丢了可赔不起呀!这么大的个儿,黄澄澄,好几十个……
乙:元宝?
甲:老窝瓜。“丢了可赔不起呀!”这句话包括的范围很广泛,而“黄澄澄”这一重叠形容词,具体地规定了这是一种贵重物品的外部形象特征,使人意识到,这贵重的东西一定是金元宝了,但是“包袱儿”一抖,却是不值钱的老窝瓜。这也同上面提到的象声词“吱溜”一样.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强烈效果,听后使人发笑。在如,单口相声《化蜡扦》中的一段:⑧第二天,早晨起来沏上茶,老太太当中一坐,儿媳妇给点上烟,儿子往旁边一站。“你坐下!”“是,我不能坐,虽然您疼我,亲友来了不好看。还有件事,跟您商量,您要不愿意,我就不说啦。”“什么事啊?”“您让我说,我就跟您说啦!”“你说吧”“您愿意我露脸?您愿意我现眼?”“这是什么话呀!十个手指头,咬哪个都疼,我愿意你们都露脸!”“露脸?不好露哇!在一块过,不理会,不洒汤、不露水。这一分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得由牙齿上往下刮,您一个月才在这儿住十天,给您做点儿好的,足够您吃的。您别给孩子吃,您别看我们吃棒子面着急,哪怕我们吃半顿儿哪,您也别管。”上面这段对话中,“十个手指头,咬哪个都疼”、“不洒汤、不露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些句子,都是口头常用的成语、名句,使用起来既形象生动,又琅琅上口,对刻画人物性格又十分有利。还有,运用一些象声词,把景物的活动、形态,用声音具体地描绘出来。例如《夜行记》的结尾:甲:来?趁他没瞧见我,抹回头来一拐弯儿,“吱溜”一下子,他再想找我都找不着啦。
乙:你到家啦?
甲:我掉沟里啦!上面例子中由于“吱溜”这个象声词清晰地使人意识到一个动作的发生,所以在这段话里起着重要作用。听众以为他迅速地逃跑了,而一抖“包袱儿”才知道,他掉到阴沟里了!这样就产生意料之外令人发笑的效果。通过对相声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笔者认为运用单一的语用理论难以对相声幽默语言做出充分而有力的阐释,在相声幽默语言的形成中,包含了众多的语用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相声语言的魅力有多么大呀!
参考文献:①、⑦红袖添香网页,作者:风风,《相声与戏剧的比较》②、⑤、⑥、⑧月厥,《相声的特点》,/③、④马三立《开会迷》和《买猴儿》,/明朝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受儒家观念之影响摘要本文研究徽商教育理念及自我认同如何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将政治经济社会纳入人伦道德规范,使封建制度的「阶级观」发展,进而形成「官本位」与「四民观」的社会观念,这两者影响徽商的行为甚巨,我们可从其行为看出徽商试图将自己地位提升至「士大夫」的心态,仍脱离不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关键词:徽商、儒家、官本位、四民观 PAGE6 PAGE16壹、研究背景一.研究动机平时在历史课本上总是读到「儒家不重商」这样子的概念,即不患寡而患不均。但读到介绍明清时期的篇章时,我不禁感到疑惑,当时手工业兴起,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这些商人究竟是不是仍然受到过去儒家「士为上」而「商为下」这样的阶级观念所束缚。综观明清当时几个有名的商帮,如晋商、陕商等,其中徽州商帮尤其令我感兴趣,他们自称「儒商」,形容自己「吾乡左儒右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太函集》卷18《蒲江黄公七十寿序》《太函集》卷18《蒲江黄公七十寿序》二.名词释义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中国称「儒商」,实际上始于徽商,可以说是徽商创造了儒商,并形成了儒商精神,并融入传统文化之中,自乾隆中叶后,两淮盐业几为徽商所垄断。究其原因,徽商积极交结朝中高官政要,官商合一,以垄断市场。商帮:自明中叶以来,货币经济蓬勃发展,商人为适应激烈的竞争而组成商帮。商帮是一种松散的商人组合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渐进过程。官本位:官本位是一种按官职大小确定地位高低的官僚制度,他是一种特权制度,对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一旦业儒入仕,跻身于官僚士大夫行列,说不尽的好处就会纷至沓来,如经济方面可以免徭役、躲避赋税、以权换钱。新四民观:余英时曾于《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称赞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对新儒家社会思想有划世代的意义,余氏认为王阳明肯定了士、农、工、商皆是处于平等地位,没有高下之分,此外.王阳明更是明白指出当时士好利更甚于商贾。三.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分析来进行,并同时以史料来举证,将会从徽商的行为做讨论,并拉出其教育制度与理念特别做探讨。贰、前言本文将探讨明朝徽商对「商人」此一地位的自我认同感,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当满意行商这个行业的。但我自他们的心态,进而从外在行为观察,却发现其与汪道昆等人「左儒右贾」辩有些许冲突。我将从我对徽商的界定开始谈起,一路经由徽商兴起背景分析,以此为基础观察徽商对自己的定位为何:崇儒入仕或者是喜厚利、薄名高,也就是分析徽商的心态,自此延伸至外在表现出的行为做为例证,其中我将把徽商教育子女的理念与行动拉出来特别探讨。综合上面的成果,我将探讨传统儒家思想如何对徽商自我认同的心态及其教育理念造成影响。
一般而言,大部分学者都选择「明清徽商」作为研究的范围,而本论文之所以只就明朝来探讨,是因为明初开始是商品经济逐渐抬头的一段时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明朝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开端。即使商品经济之发展,甚至徽商集团本身,在清朝时才是鼎盛时期,但在资本主义抬头的明朝这段期间,商人的心理以及他们对于功名的追求是值得关注的。参、明朝中叶经济发展背景与徽商的兴起何谓徽商?徽商仍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名词,欲讨论徽商,我们得先为它做个界定,因为徽商一词可能泛指所有徽州籍贯的商人。虽然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究至很久远的年代,但这里所指的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基础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而非泛指零散于各地的徽州籍商人。
商业资本的累积离不开长途贸易的发展,如中世纪的欧洲,大商人集团往往利用海外贸易的国际性大市场致富,因为在长途贸易中商人可以充分利用不等价交换而获得厚利。
中国虽非海上贸易国家,但其资本之累积与大商人集团的形成同样与长途贸易的发展有关,中国的商业资本主要是在国内贸易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国自古就有「富贾大商,周流天下」的现象,但早期的中国到底是个自然经济牢固统治的时代,可供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不多,数量不大,贸易的规模受到极大限制。这种情况直到明朝中叶才有所变化。
自明中叶以来,货币经济蓬勃发展,赋役制度因此产生极大变化,自金花银的征收到一条鞭法的实行,赋税折银的情况大量增加。赋税折银为商品经济的反应,是促进商品经济的一大重要因素,其促使生产者更多的出售商品,以换取货币。因此大量的商品流入市场,过量的商品在当地难以售罄,不得不向远方寻求市场,因此促成长途贸易的发展。此外农民往往为纳税时限所迫,只好贱价将商品卖出,造成商品价格与产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现象。这两个条件都为商人谋取暴利提供了机会,为徽商的发展产生一个有利的条件。
徽商的形成必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有一大批手握巨资的徽州富商构成商帮的核心,其二,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徽州商人为适应激烈的竞争而组成商帮。这两个条件直至明中叶才具备。商帮并不是一夕之间就形成的,其形成是一种自发且渐进式的发展,关于徽商形成的状况,在此引用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之中所提出的看法:徽人从商风气之形成为数众多的徽人呼亲唤友四处经商,才有可能在各地的市场上形成「徽商」这样一个帮伙,因此我们可以从徽人从商风气何时成熟看出徽商何时形成。那么徽人从商风气从何时开始?这样的风气大致开始于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据《溪南江氏族谱》所载,江才早年立治经商,却资金不足,其妻郑氏鼓励他「吾乡贾者十九,君宁以家薄废贾也!」江才生于成化十年,成年后赴华北经商致富,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早在弘治初年,溪南一带经商风气已盛,而万历年间曾有记载:「长老称说,成洪以前,民间椎朴少文,甘恬退,重土著,勤穑事,敦愿让,崇节俭,而今家弦户诵,夤缘进取,流寓五方,轻本重末,舞文珥笔,乘坚策肥。世变江河,莫测底止。《歙志《歙志·序五》徽人结伙行商的现象之普遍嘉靖时,徽商程君经商于两广,「门下受计出于钱者恒数千人,君为相度土宜,趣物候,人人受计不爽也。数奇则宽之,以务究其才,饶羡则廉取之,而归其赢,已故人乐为程君用,而自程君为大贾,其族人无不沾濡者。《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四部稿》「徽」、「商」两字已连结成词,成为一个特定概念名词而被时人广泛运用明中叶以来,徽商一词已屡见于记载,在这里「徽商」一词是代表整个群体的共同特征,而非单个徽人的特征,而因为徽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商人,因此「徽商」一词是从许多单个徽州商人特性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也是从普通商人中分别出来的概念。「徽商」一词的出现即是徽商群体的形成在人们观念上的反应。作为徽商骨干力量的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成化末洪治初,开中折色法逐渐推行,使盐商免于赴边纳粮之苦,使徽商经营盐业产生便利的条件,虽说山西陕西商人尝试与之竞争,但山陕商人较无地利之便,其势力也不得不屈居徽人之下了,这时徽人不但在两淮盐业声势显赫,而且有力量左右国家的盐业政策,徽商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后,便能扩充财力,同时经营其它商业,这对徽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影响力。肆、徽商对自我地位认同及其教育方法与理念明朝时期的徽州相当值得一谈,其在儒家学界的地位有一定的重要性,而被誉为「东南邹鲁」,而徽籍商人之多更是闻名,这两种近乎相对的价值体系就这样在徽州相互冲突,其中徽州商人对「崇儒」或是「崇商」两种立场尤其挣扎。一.徽商对自我地位的看法究竟儒与贾何者为重?明朝徽人汪道昆谈及此问题,曾提出「古者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而左儒《太函集》卷54《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吾乡左儒右贾,喜厚利而薄名高」这样的观念,这里的左右与历代官制尚左尚右无关,右古训为大或崇尚之义,故汪道昆认为徽商重商轻儒,但这毕竟是一人所言,能否反映出当时的情形,还待近一步的论证:
我们先来看徽商是否「右贾」?据文献记载,徽州许多人自小便开始经商,约十六岁甚至更小就出外经商,而有「徽州俗例,人到十六就要出门做生意《豆棚闲话》第3则」一说,歙人许延「年十四与添荣公挟囊东游,商于太平郡歙县《许氏世谱》」就是个例子,而也有许多刚完婚的新郎就要到远地经商,《初刻拍案惊奇》即描写道:
屯溪潘甲娶滴珠为妻,成亲后仅在家里住两个月,就被其父斥责道:「如此你贪我爱,夫妻相对,白白过世不成?如何不想去做生意?」次日潘甲只好与妻子道别,外出去了。
此种情形虽是小说描写,在当时却是常见,可见徽人经商之积极,其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其风气国内少有能与之相比。经商人数一多,经营的行业种类也就变多了,凡是有利可图者,徽商必定插足其间,其中又以盐、茶叶、木、典当生意为大,更还有米、布、绸、瓷器,无所不包。徽商多有种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成为巨富,即所谓「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下」综上所述,徽商「右贾」之特征明显,而且的确「喜厚利」至极,但要说右儒不一定左贾,相对的,徽人右贾喜厚利不一定就左儒而薄名高,如黟县有句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就看不出右贾左儒的关系,甚至还有些鼓励徽人子弟「读书」的意味在,因此仍待近一步去论证。因为在这些徽商经商致富后,我们可以从不少文献中读到他们弃贾业儒,或者弃贾入仕的例子。
首先,我们来谈徽商与士大夫的关系。徽商会试图结交官僚,他们尝试攀权附贵,他们有的以自己的学识背景,或更进一步说,以徽商好儒之特点与官府相交,明代休宁人汪新「既雄于资,又以文雅游扬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休宁西门汪氏宗谱》」,有的以报效官府为名义攀权,常见手法如捐献银两、为官府排忧解难等等,如明中叶「比年国家兴作,鸠工征材,费用不足」,就有盐商吴光禄捐银十万两的事迹《丰南志》第4册。有的以联姻的方式结交官府,甚至是未来有机会及第的学子,也揽为女婿,像是海阳商人程次公「海阳属新都上邑,故多贤豪,悬布击钟,互相望也」「其婚姻皆郡中名公卿《太函集》卷16《海阳程次公七十寿序》」,当时小说话本也提起类似的状况「韩府也叫人看过,看得十分中意,徽商认作自己的女儿,不争财务,反陪嫁妆,只贪个乌纱帽往来,便自心满意足。韩府仕宦人家,做事不小,又见徽商行径冠冕,不说身价,反轻易不得了,连钗环首饰,段匹银两,也下了三四百斤礼物。徽商受了,增添婚事。自己穿了大服,大吹大擂,将爱娘(其义女江爱娘)送下官船上来《二刻拍案惊奇》」,又如《坚瓠九集》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浙省城南班巷,徽商吴某寓焉,商止三女,及笄择配,未谐所愿。万历乙酉仲秋望后,梦龙戏爪水中。次日,姚江徐应登以儒士应试毕,偕友过商门。友谓徐曰:「此家赀财巨万,有女求配,意得佳士,不计贫富也,兄纵未第,应试入学。非佳士乎?我素识其人,请为作伐,兄少俟。」遂入言于商。商虽口诺而意未允。其友曰:「此兄在外。试一观之。」遂及门,徐适濯手水瓮中,商以符所梦,欣然许之。遂请友玉成。反语徐,徐欲俟归,具礼聘之,商乃出金使质焉。及发榜,果中式十一名,辛丑成进士。
撇开吴姓商人迷信部分不谈,我们可以看到徽商在「口诺而意未允」、「欣然许之」、「出金使质」一路下来的心境变化,可见结识达官显要对徽人影响之大。而有的则尝试学习士大夫阶级的生活品味,并因此使得生活消费走向奢侈化,像是汪道昆提及「至其子弟,不知稼穯之艰难,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拥脂中冓《太函集》卷18」「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芬华盛丽非不足也《太函集》卷2」,为何徽人会如此积极的去结识或模仿士大夫阶层,是因为徽人仍对于入仕所带来的地位有所追求,他们并不满足于商人的财富,而认为入仕者有更好的社会地位。
他们其中一些会用各种办法尝试将自己提升至士大夫的阶级,有些徽商大量购入书卷,苦读而参加科举,有的则是捐资买官,如《二刻拍案惊奇》描写:
「徽州人有癖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指这两件事不争银子。」
此一描述颇符合实际情况,如《太函集》中提到商人吴自宽经商致富,正德中即「以资赐爵一级《太函集》卷47《明故处士吴克仁配鲍氏合葬墓志铭》」,多少可以看出徽商除了「右贾」外还「右儒」的现象。《太函集》卷54《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豆棚闲话》第3则歙县《许氏世谱》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下《休宁西门汪氏宗谱》《丰南志》第4册《太函集》卷16《海阳程次公七十寿序》《二刻拍案惊奇》《太函集》卷18《太函集》卷2《太函集》卷47《明故处士吴克仁配鲍氏合葬墓志铭》《沙溪集略》卷四《文行》《休宁率东程氏家谱》二.徽商教育理念与分析徽州处于万山之中,自古以来战乱较少,因此东晋南朝北方动乱时贵族多来此避难,唐末也有许多人为了躲避民起义而来此定居,这些士族带来了文化知识以及从学风气,对当时的徽州风俗有很大的影响,如「其(新安)人自昔特多以财力保捍乡土为称,其后寝有文士。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淳熙《新安志·风俗》」,这便是徽州儒学繁盛的契机,宋朝以后,这些士族凭借着政治地位与家学渊博,纷纷经由科举入仕,名臣辈出。而至朱熹以后,深受理学思想熏陶,自此徽州形成一种崇儒风气。
而前面提到经商致富者,也同样深受这样的风气熏陶,他们有的自己从儒,有的则是教育子女,期待他们能入仕做官,加上明清时期徽州较为富足的经济,推动了当时文化学术的发展,徽州富商更是热心于振兴儒业,以期名利兼收。
他们振兴儒业、教育子女的方法,其一是直接延师课子,而且对此采取相当积极的态度,例如徽人鲍柏庭「其教子也以义方,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尝约:『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材何益乎?』《歙县新馆着存堂鲍氏宗谱》卷3《柏庭公传》」这样的观念在徽商中是有相当代表性的,他们认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必须不惜代价,即使花光钱财也无访,如此积极是希望子孙能登高第,光宗耀祖,更证实汪道昆「吾郡喜厚利而薄名高」不过其实只是表面现象,他们教育子孙的最终目的恐怕还是希望子孙能登仕而名高不朽。
例如凌应秋所著的《沙溪集略》第四卷就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明朝隆庆年间,凌珊「恒自恨不卒为儒以振家声,殷勤备脯,不远数百里迎师以训子侄,起必侵晨,眠必丙夜,每日外来,闻咿唔生则喜,否则嗔。其训子孙之严如此。」「一日语室人曰:『儿虽幼,已为有司赏识,吾与尔教子之心当不虚,易日者尔随任就养,必教儿为好官,以不负吾志乃可。』」。又如明休宁人汪文璧,其父为其「延名士为师《大泌山房集》卷65」,期待他能胸怀大志。由此可证鲍柏庭「富而教不可缓也」之看法在徽商中是相当常见的,这无谓是对于名位的追求了。
而徽人振兴儒业的第二个表现反映在徽州之书院设立之多,中国书院的设置自宋元以来日益增多,而又以明朝徽州书院的设置又更盛,其现象是因为徽州商人慷慨资助的结果,徽州商人助修书院的情形相当普遍,如嘉靖年间祁门商人马禄「嘉靖戊午修学宫,禄自投牒输三百金佐费万历年间《祁门县志·人物》」即是很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已有「十户之村,不废颂读嘉靖《婺源县志·风俗》卷4」「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道光《休宁县志》卷2」,至康熙时期已有社学562所,县学5所,以及更多各家办的塾学康熙《徽州府志》。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徽商业儒者在科举上大显身手,已知明代徽州有进士392名,举人298名,生员则更多《茗州吴氏家典》卷1。在明代,徽商与山西商帮势均力敌,可由万历时人谢肇淛所言得知:「商贾之称雄者,江南则称徽州,江北则称山右。《五染俎》卷四」,但至明末,山西商帮在两淮盐业的经营每况愈下,除了与地理因素有关,部分学者认为另外一个原因便与两者重视教育的程度有关,山西商人不重视读书,「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中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朱批谕旨》眷47雍正二年九月九日条」,其结果可以比对清初顺治二年~嘉庆十年的两淮盐商登科纪录:晋商登科者22人,进士6人,举人11宋淳熙《新安志·风俗》《歙县新馆着存堂鲍氏宗谱》卷3《柏庭公传》《大泌山房集》卷65万历年间《祁门县志·人物》嘉靖《婺源县志·风俗》卷4道光《休宁县志》卷2康熙《徽州府志》《茗州吴氏家典》卷1《五染俎》卷四《雍正朱批谕旨》眷47雍正二年九月九日条嘉庆《两淮盐法志》之《科第表》伍、徽商自我地位认同及教育理念受到儒家观点之影响从上章可以得知,徽商对于业儒,也就是「入仕」这件事的向往与执着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们不仅期望能结交士大夫阶层,更期望自己能提升至士大夫阶层,或让自己的孩子能有那样的地位。简单来说,虽有汪道昆「喜厚利而薄名高」之说,但徽商可说是将名位看的比什么都高,更胜于金钱。在徽人的心目中,即使作为一个商人赚再多的钱,仍然无法与朝廷官员的地位相比,他们认为自己的地位是比士大夫们要来的低阶的。但这样的心态究竟从何而来?这得从商人为何居传统四民之末与传统官本位意识两个概念谈起。一.儒家观点对徽商之影响儒家学说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中国社会的结构抽象化、哲理化,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纳入它的一套人伦道德的规范,为一种「泛伦理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被伦理所限制,而且把政治上的等级关系和多层次的经济群体融为一体,此一特性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集权化、稳固化有极大影响,因此多数古代封建君主才会推崇儒家思想,其正好有利于封建社会之发展。这种封建社会以帝王为上位,士大夫次之,百姓为下,为一种专制官僚体制,这种阶级分明的制度,不同阶级所能享受的利益差距甚大,使人人都将「做官」作为最高目标,同时也习惯以官职大小来批判个人的地位与价值,这种以官为尊的心态即为「官本位意识」。
此外,儒家把实现社会伦理道德视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行为提出了「仁」、「义」两个伦理规范。「仁」主要针对封建国家的政府与各级官员而言,用以判别经济政策的好坏,也就是「仁政」与「苛政」。「义」是指庶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应受到的经济规范,作为衡量人们日常经济行为所获得的利益是否符合道德原则,他们主张「先义而后利」、「以义制利」,认为违背礼义而获取的财富是不道德的。且儒家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篇》」,他们将分配看得更重于生产,与现代资本主义不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价值与价值的增值,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商人与其经商行为不过是一个中介,各种资源经过商人这个中介点,使得生活资源能够分配与再分配,最后能够达成转入千家万户的日常消费生活中的功能,因此实际上商人囤货居奇的方式是不被允许的,这也是为何商人居于四民之末。
这套伦理深刻的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徽商也明显受到这样的伦理的影响,虽说明朝中叶有新四民观等说法,但仍只能代表片面,事实上,农本商末及儒尊商卑等传统价值观仍然根深蒂固于当时社会,政府基于儒家伦理所作出的「抑商」进而导致「贱商」,使得徽商即使已经获得大量的财富,仍然不足以满足,进而表现出前一章节所谈到各种追求名位的行为,表明了徽商在受儒家影响的传统价值观念面前对自己的低微身分与地位的认知。如盐商汪才生曾告诫儿子「无效贾竖子为也《太函集》卷 67《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在儿子面前自贬为「贾竖子」,足见其对自我地位「儒贵贾贱」的看法多么强烈。徽商先是受到四民观的影响而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为了提升地位,便想办法从儒业,这无疑是再一次受到儒家伦理,也就是官本位的意识型态所影响。他们认为入仕崇儒才能光宗耀祖,也就是「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太函集》卷《论语·季氏篇》《太函集》卷 67《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牛头梗犬繁殖基地合作协议
- 《PLC应用技术(西门子 下册)(第二版)》课件 课题二 PLC综合应用技术
- 2024年12月浙江武义县社会福利院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烹饪工艺学(第2版) 课件 单元9调色和调香工艺
- 第二单元 习作【知识精研】写读后感【知识精研】【知识精研】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 《世界奇花异草》课件
- 《责任心培训》课件
- 2025届高考【应试策略】化学
- 《电磁波的发现》课件
- (高清版)DB37∕T 3023.4-201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4部分:马拉硫磷 气相色谱法
- 译林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单词默写表
- 专题01 中华传统文化-中考英语时文阅读专项训练
- 阿特拉斯拧紧工具维修培训课件
- 密封条模板大全
- 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医学课件
- 页眉和页脚基本知识课件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语文说课课件
- ST语言编程手册
- 经济数学基础(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员工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赔偿的制度
- 世界教育思想文库: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