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点斜式方程_第1页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_第2页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_第3页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_第4页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

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

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

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

的定点

陵向3斜月截标占方:通程过的直过线渡的,点训斜练学式生方由程

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

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

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

形结合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直线方程的几

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

【教学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

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

重点应放在

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上・实质上它也是整个直线方程

理论

的基础。

【教学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

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

直线的方程,

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

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

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

上.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1

【教学过程:】

iC复习引入:

iC讲解新课:

(1)点斜式

点P1(X1,y)直线是确定的,也

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1的方程

(图1-24)?

设点P(x,y)是直线1上小同十

Pi(X],yj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

两点的斜率公式得

r-H

即y-yi二k(X-xJ(2)

程(2),因此,点Pi不在方程(1)表

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

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1的

方程.

/IJ|,/7—PL1_|H<Jp-7

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

在直线1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

点P「斜率为k的直线1的方

程.(实质上是证明了直线的方程

与方程的直线的关系)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

的斜望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

点斜式.

注: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

25),k=0,直线的方程是y=y「

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

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1上每一点

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

程是x二x「

已知直线1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

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

\rJ7'll------1Q—I1-J-l-I---IA^^4—

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

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

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

也就是y=kx+b

—P-MI1/I1-1-•I1^^I—115I/I

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

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

的截距确定的.

-------1/

的表小形式,这样一1次函数中k

和b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

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

中有十分重要的运用,但上述两

种直线方程的形式都要求有斜率,

故运用它们时往往要先对斜率的

存在与否进行讨论,而这正是最

容易错的地方。

典型范例

错例剖析

4、课后作业:

5、能力提高:

•£©已知直线y=kx+b(kWO)经过点(』),求证直

线不可能经过两个

有理点_(所谓的有理点即横纵坐

标均为有理数的点)

6、高考链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r-

P2(X2,y2),(x^x2),直线的位置

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

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1的方

程.

当丫1制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

们把方程改写成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

故叫做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HI—IA^^41I—Q_17'FPd|IU

(X1=X2或丫产丫2)时,可直接写出方

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

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

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

完全一样.

ird

试用两点式求方程:

已知直线1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

别是a和b(a/),b^O),求直线1的

方程.

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

解:因为直线1过A(a,0)和B(0,

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

点式,得

也就是

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

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

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

截距式.

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

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

上的截星巨,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

(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

不能用截距式表示即如果有一个

的截距为零则不能用截距式.

典型范例

错例剖析

4、课后作业:

5、能力提高:

⑴已知直线过点P(3,4)且与

x,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A、B,求

使AAOB面积最小时的直线方程。

6、高考链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直线方程的一

般形式及其运用

)。八/q1-1-VI•JI1/7/—L/、/J、7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对应概念;通

过对几个典型例题的研究,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简化运算的

能力.

WLLPI<I_Iz,7|一,7r|1▲Iy

几种形式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

生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ATI、IQ八、、孑71=—'I—IA

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

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教学

中要讲清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

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1

【教学过程:】

一工复习引入:

―17rFH|7HI—IA^^49—79UI

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又

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与X轴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X=Xo,与X轴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成y=yo。它们

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我”问: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

二元一次方程吗?反过来,二元

7诉你礼程都表示直线吗?

JI<,,口z|—―I—L/7——>~*'17'/Q、I/~丁

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a.当

(#90°时,直线有斜率,方程可

写成下面的形式:y=kx+b

当a=90°时,它的方程可以写成

X=x0的形式.

看成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对

于每一条直线都可以求得它的一

个二元一次方程,就是说,直线

的方程都可以写成关于x、y的一

次方程.

反过来,对十X、y的一次方程的

一般形式Ax+By+C=O其中A、B

不同时为零.

(1)当B,0时,方程(1)可化为即为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2)当BHW,由十A、B不同时可

零,必有A#),方程可化为它

表示一条与y轴平行的直线•

这样,我们乂有:关十X和y的一

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我们把

方程写为:Ax+By+C=O

这个方程(其中A、B不全为零)叫

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二元一次

方程的对应是什么样的对应?

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

同一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

方程是同解方程.

注:如果求解直线的方程没有特

别说明要写成一般式。

典型范例

解:直线的点斜式是

化成一般式得

0

H

3

I—

"

E

+

x寸

把常数次移到等号右边,再把方

程两边都除以12,就得到截距式

IJIF,7

般式也是不唯一的,因为方程的

两边同乘以一个非零常数后得到

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一般方程

可作为最终结果保留,但须化为

各系数既无公约数也不是分数;

⑶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截距式如

果存在的话是唯一的,如无特别

要求,可作为最终结果保留.

例2把直线1的方程x-2y+6=0化

成斜截式,求出直线1的科率和在

x轴与y轴上的截距,并画图.

解:将原方程移项,得2y=x+6,

两边除以2得斜截式:

4

II

根据直线过点A(-6,0)、B(0,3),

在平面内作出这两点连直线就是

所要作的图形(图1-28).

I—IA^^47々、I—IA^^4.Qk-L-l/、/QrQ,]L

它上面的一点确定,也可由直线

上的两点确定,利用前一点作图

比较麻烦,通常我们是找出直线

在两轴上的截距,然后在两轴上

找出相应的点连线.

例3证明:三点A(l,3)、B(5,

7)、C(10,12)在同一条直线上.

证法一直线AB的方程是:

化简得y=x+2.

将点C的坐标代入上面的方程,

等式成立.

・・・A、B、C三点共线.

所以A、B、C三点共线.

VIABI+IBCI=IACb

・・・A、C、C三点共线.

讲解本例题可开拓学生思路,培

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例4直线x+2y-10=0与过A(1,

3)、B(5,2)的直线相交于C,

所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