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调查、记录和整理。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2.在具体的统计过程中,体会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课件。师:新学期开学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你希望是学校做主选择校服的颜色呢?还是有什么别的想法?生1: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生2:是啊,用大家喜欢的颜色做校服,我们会更喜欢穿校服,也会更好地投入学习。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选择哪种颜色做校服最合适的问题。【设计意图: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教学例1。师: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教材例1)师:我们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我们可以让班里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然后最喜欢红色的同学举手,记录人数;最喜欢黄色的同学举手,记录人数……依次进行就能统计好班里同学选择的情况,也就能看出全班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师:在班里进行这样的调查,就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同学的选择吗?为什么?生1:虽然我们只是全校的一部分,但是其他班级的同学选择的结果也许跟我们是相同的,依此类推全校大多数同学的选择也应该是这样的。生2:我觉得一般来说大家的眼光都差不多,我们班应该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生3:学校就是由一个个像我们这样的班级组成的,我们班也是随机抽取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棒!现在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记录的结果回答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统计表及问题)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2.教学例2。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选谁参加呢,你有什么办法来决定呢?生:我们可以用投票的方法来决定谁参加比赛,就像我们投票选举班干部那样无记名投票。师:好啊!请同学们写好自己的选票,老师要收起来了。学生写选票,老师收齐。师:写好选票之后,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生:我们应该进行唱票,有人记录,有人监督。师:很好。看,老师这有几个同学记录的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的记录结果)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三位同学采用了不同的记录方法。第一位同学是画“正”字法记录,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师:是啊,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数据,可以是画“正”字,还可以是画任何自己喜欢的符号。师:下面请大家把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格中。学生整理数据,完成表格的填写。师:现在请大家谈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生:我喜欢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笔,最后整理数据的时候容易计算,比其他记录方法一个一个地数要简便,而且容易数对。师:说得有道理,你们赞成吗?师:看看表中的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陈小菲选票最多,应该选他参加比赛)师:今天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参加投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如果学生能分情况答出来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情况考虑:①这两个人都投票给王明明;②这两个人都投票给陈小菲;③这两个人分别投票给王明明和陈小菲)【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的科学性】3.教学“做一做”。师:请同学们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做一做”)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生1:我们可以让大家分别举手选择表示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然后把地点和人数记录在表格里。生2: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分类进行统计,最后填写表格。生3:我们可以像刚才投票一样采用画“正”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填写表格。师:这些方法都可以。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怎样做比较合适呢?为什么?生:我们用举手的方法统计数据最快了,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因为大家都在这儿,分别举手数一数就知道了。师:说得有道理,现在我们就分别来统计、记录好数据,一会儿回答问题。师生进行收集、记录数据,填写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统计结果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做一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做到灵活运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学会了收集、记录和整理数据,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更喜欢数学了……今后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相信你们会更棒!【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数据收集整理调查记录整理分析练习一。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简单地整理和分析数据。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分析。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重点:体验统计的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师:前面的学习都是关于统计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跟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用“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我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我知道了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调查、收集我们想要的数据。·根据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更方便我们分析并得出结论。……师:同学们学到的知识还真不少,看谁能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呢?(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第4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地给予指导,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生1:我根据记录的情况数了数,知道面包车有6辆、大巴车有8辆、小轿车有33辆、摩托车有12辆。生2:从得出的数据可以知道这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车中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生3:我觉得如果再观察10分钟,应该还是小轿车通过的数量最多,因为现在行驶的车辆中小轿车是最多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在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简单的预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师:同学们发现没有,生活中关于统计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细心的你去留心观察。【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数据收集整理用“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平均分(一)。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图片(糖块)。师:同学们,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了,看看他们在忙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景图)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同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他们准备了糖块、苹果、果冻等很多好吃的。他们正在分这些好吃的,可能是想知道够不够吧。·他们还把整理好的东西放在了箱子里。……师:是啊,他们的准备工作很认真。其中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教学例1。师:我们来看看这6块糖,如果要分成3份,该怎样分呢?拿出你的图片分一分。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生1:我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也是1块糖,第三份是4块糖。生2:我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是2块糖,第三份是3块糖。生3:我分了三份,每份都是2块糖。师:同学们都按要求把6块糖分成了3份,其中有的同学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就叫平均分。2.教学“做一做”。师:你看下面的分法哪些是平均分?(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生:第一幅图中的每份都是3块,同样多,所以第一幅图的分法是平均分。师: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汇报: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为学生经历实物分法的探究后抽象出用画图表示分法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二)。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尝试用画图法或摆小棒的方法,帮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重点:经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图片(苹果、酸奶、果冻)。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平均分的问题。1.教学例2。师: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那么你有办法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吗?每份几个?可以拿出图片分一分。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我是1个1个地分的,分了3次才分完,每份3个。·我觉得苹果有点多,第一次分的时候每份放了2个,第二次分的时候每份放1个,这样就正好分完了,每份3个。·我也觉得苹果有点多,所以我分的时候,是3个3个地分的,结果正好分成了6份,每份3个。师:同学们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不管是1个1个地分,还是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还是3个3个地分,只要结果是6份,并且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符合要求,就是正确的。具体的分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师:现在请同学们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盒?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学生汇报结果: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2.教学例3。师:如果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学生尝试自己分图片或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生: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分的时候就是把果冻每2个一组分开,结果分成了4份。师:每份同样多吗?是不是平均分呢?生:每份都是2个,同样多,是平均分。师:现在请大家尝试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交流订正。【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为画图表示分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平均分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几()个每()个一份,分成()份练习二。1.通过平均分的练习,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3.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重点:通过平均分的练习,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难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这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你们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一下,帮助你们巩固学到的知识。师:谁愿意告诉大家,关于平均分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按每份是多少的要求来分,正好分完也是平均分。师:那么把一个具体的数平均分,是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结果呢?我们现在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8个○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学生尝试自己分,和同桌交流各自分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我把18个○,按每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9份。·我把18个○平均分成9份,结果是每份2个,与刚才同学的结果相同。·我把18个○,按每3个一份,平均分成了6份。师:通过刚才的分法汇报,你发现了什么?生:同样多的物体按不同的要求分,虽然是平均分,但结果不一定相同。【设计意图: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初步认识除法。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或说明平均分的具体过程。重点: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有加法、减法和乘法,并且知道加法与减法是相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与乘法相对应的第四种运算方法呢?那又是什么运算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四种运算方法——除法。【设计意图:借助对话,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1.教学例4。师:请看图,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生:大熊猫有12个竹笋,它想把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师:是啊,谁愿意帮帮大熊猫,告诉它每盘放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每盘放3个,我是1个1个地分的,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问题。师:像这样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是12÷4=3,“÷”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你能像刚才那样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就是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5÷5=3,所以每个盘子里放3条鱼。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2=5,所以每份是5根。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5=2,所以每份是2根。【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验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来表示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教学例5。师:瞧,大熊猫又忙什么呢?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5)生:大熊猫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多少盘?师:能放多少盘?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们可以画图圈一圈,就很容易知道可以放5盘。师:我们也可以动手摆一摆,还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20÷4=5。这个算式除号前面的数(20)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4)是除数,得数(5)是商。师:看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你能在图中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交流汇报。师: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都知道了吗?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指定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熟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并且也会读、写除法算式。你们都掌握了吗?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吧。初步认识除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练习三。1.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2.进一步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正确列式计算。难点: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课件。师:同学们,在最近的学习活动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只要每份分的数目相同,就是平均分。·我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可以说“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是多少”。·我还会读、写除法算式。·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师:你们最近学会的知识还真不少呢!究竟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师:老师这有4只小动物出的考题,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写出除法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6题)生1:小熊出的题最好做了,根据它读出的算式“6除以3等于2”很容易就写出了除法算式:6÷3=2。生2:小猪出的题也比较好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得数是商,所以根据小猪说的“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就能写出除法算式是12÷3=4。生3:小兔子的题我觉得不难,“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用除法算式表示是20÷5=4。生4:最后是小熊猫的题,“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这是“包含除”,意思是28里面包含了7个4,用除法算式表示是28÷4=7。师:讲得非常棒!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平均分”“包含除”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设计意图: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师: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好吗?平均分()个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平均分成()份,每份几个?被除数÷除数=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的区别与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课件出示:教材例1)师:有一天,小猴和他的伙伴们下山去玩,走着走着,他们看见路边的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于是他们爬上去摘了一些后,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们拿回来这么多桃子,可高兴了,说:“今天,妈妈给你们分桃吃。”【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教材中的例1编成了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并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引入教学】1.教学例1。师:小猴们共摘了多少个桃子?生:摘了12个桃子。师:猴妈妈打算每只小猴分3个桃子,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该怎样列式呢?生:这其实就是计算12里面有几个3,所以列式是12÷3。师:在小组里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出结果。学生尝试探究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学生可能会说:·我是这样算的:第一只分3个,还剩12-3=9(个);第二只分3个,还剩9-3=6(个);第三只分3个,还剩6-3=3(个);第四只分3个,正好分完。·我的想法是:1只猴子分3个;2只猴子分6个;3只猴子分9个;4只猴子正好分12个。·我是画图得出的结果:我用12个圆圈表示1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3个桃子,所以我就每3个一组圈起来,这样分成了4份,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对于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答出来就进入下面的环节,教师作为参与者进行讲解)师:这些想法都不错。老师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探究并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参与者介绍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师:在计算12÷3=?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3和几相乘得12”,也就是想乘法口诀“三()十二”,根据“三四十二”,我们就可以知道商是4。师:你能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除法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明应用了哪句乘法口诀。【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进而总结出: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2.教学例2。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2)生:厨师在蒸包子,每屉有4个包子,桌子上摆着6屉,一共有24个包子。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信息,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1:每屉4个包子,有6屉,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生2:有24个包子,每屉放4个,可以放几屉,就是计算24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24÷4=6(屉)。生3:有24个包子,平均放在6个屉里面,每屉有几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用除法计算:24÷6=4(个)。……只要学生的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评价以鼓励为主。【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师:同学们,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规律是什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2÷3=4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三(四)十二,商是4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练习四。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正确计算乘除法。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师:同学们,根据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要想又快又准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必须熟记乘法口诀,我们先来一起回忆所学过的乘法口诀好吗?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乘法口诀。师:看,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第5题)生:图中正在进行趣味运动会的比赛,每组有5人,共有4组小朋友在比赛,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说说算式的含义。生:5×4=20(人),含义是每组有5人参加比赛,4组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就是求4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很容易计算出结果。师:谁能根据这幅图中的信息,写出除法算式呢?说一说你的想法。生1:有2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每5人一组,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5,20÷5=?根据“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就能算出商是4。生2:有2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平均分成4组,求每组有几人,就是把20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20÷4=?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知道商是5。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生: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用于计算乘法的积,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计算除法的商。【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乘法口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练习五。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中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通过参加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课件。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宝宝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5只可爱的蚕宝宝,要请同学们给它们分别安排好住的地方。【设计意图:通过提向,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师:先来看看有什么要求?(课件出示:教材例3①题)生:要求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师:每个纸盒放几只?该怎样解答呢?生: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是15÷3=5(只)。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吧。每盒如果是放5只,那么3盒就是3个5,也就是5×3=15(只),正好是15只蚕宝宝,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以后我们算完习题应该检查一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如果老师把要求改动一下,看看你又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②题)生:我知道了每5只蚕宝宝放一个纸盒,问15只蚕宝宝要用几个纸盒。师:该怎样解答呢?生1:求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15÷5=3(个)。生2:解答之后要检查,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面放5只蚕宝宝,那么一共就是15只蚕宝宝,说明解答是正确的。师:对,只有进行细致的检查,才能保证解答结果的正确。师:比较这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和问题有的地方不相同。·我发现这两道题是有关系的,都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都是5只。……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了一定的铺垫,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解决问题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15÷3=5(只)每个纸盒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15÷5=3(个)整理和复习练习六。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简单除法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重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计算。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课件。师:同学们,“表内除法”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不足呢?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生活中经常需要平均分。·我知道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成几份;一种是按每份是几分。·我知道了被除数÷除数=商。·我学会了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因为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比较快。……【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1.教学“整理和复习”第1题。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并写出除法算式,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学生可能会说:·9根小棒,分3份,每份3根,这就是平均分。用除法算式表示:9÷3=3。被除数是9,除数是3,商是3。·我可以画10个圆圈,分成2组,每组5个圆圈,这也是平均分。用除法算式表示:10÷2=5。被除数是10,除数是2,商是5。……(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对于回答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帮其改正)2.教学“整理和复习”第2题。师:请同学们将上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教材第2题)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后,指定学生交流汇报。学生齐读表内乘法口诀。师:现在我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做一个小游戏,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个人根据这句乘法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小游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教学“整理和复习”思考题。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道很有趣的习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根据4个“”相加的和是8,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我检查过了,如果一个“”=2,那么4个2相加就等于8,结果是正确的。·我也是这样想的,根据3个“○”的和是12,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4。我也检查了,1个○是4,那么3个○就是12,结果也是正确的。……(对于回答得有理有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稍有欠缺的学生,就要适时提醒其改正,或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说明。总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觉得自己有提高吗?整理和复习乘法口诀乘法计算除法计算认识轴对称图形。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能说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图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难点: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长方形纸,剪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吗?老师今天带大家去游乐场,看看能发现什么?生1:游乐场的小朋友玩得真高兴啊!生2:游乐场有滑梯、旋转的小飞船、在轨道上跑的小火车、高空缆车和大风车等。生3:还有蜻蜓和蝴蝶。生4:还有一块卡通表呢。……师:大家观察得真细心,发现真多!你们知道这幅画里面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画面中引入新课,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认识轴对称现象。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最上面的图)生1:如果在树叶的正中间画一条线并对折,左右两边可以完全重合。生2:如果在蝴蝶的正中间画一条线并对折,左右两边也可以完全重合。生3:如果在天安门的正中间画一条线并对折,左右两边也可以完全重合。师:说得非常棒!也就是说这些图形都可以沿着一条线对折,并且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我们就可以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师:我们可以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画好背心对折时的图形,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剪下来,展开……看,一件漂亮的小背心就做好了。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边演示过程边讲解)师: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剪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吧!学生动手剪轴对称图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2.教学“做一做”。师: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做一做”)生:只有蜻蜓和汽车是轴对称图形。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1:如果我们沿蜻蜓身体的正中间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所以说蜻蜓是轴对称图形。生2:我们可以把汽车的图片沿正中间对折,同样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所以说汽车的图片也是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师:同学们,轴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多,你们想创作出美丽的图案吗?课后大家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很出色、很漂亮。【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画剪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2.给学生创造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动手环节,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猜测、有验证,一层紧扣一层,每层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平移和旋转。1.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2.能找出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难点: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长方形纸,剪刀。师:同学们在游乐场里发现了旋转的小飞船、在轨道上跑的小火车、高空缆车和大风车等,这里面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画面中引入新课,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认识平移现象。师:说说图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生1:高空缆车是在索道上沿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生2:门是在轨道上向一个方向运动的。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现象,我们说是平移现象。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可能会说:·小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跑是平移现象。·抽屉拉出来,推进去都是平移现象。……师:看图中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图)生1:最上面的小房子向左下方平移可以跟最下面的小房子重合。生2:最左边的小房子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能跟最上面的小房子重合;最左边的小房子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能跟最下面的小房子重合。……(只要学生能找出来并且说正确就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类似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引导)2.认识旋转现象。师:看看图中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教材例3图)生:它们都在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师:对!像这样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运动现象,我们说是旋转现象。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生1:钟表的表针在旋转。生2:我们课间做游戏时,手拉手转圈,也是旋转现象。生3:小风车的转动,也是旋转现象。【设计意图: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的表面,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与生活一体化】3.教学例4。师:你能剪出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例4图)生1: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生2:要剪出4个一样的小人,还不能剪断。师:那我们该怎样做呢?生1:如果是剪出1个这样的小人,应该是把纸对折,画好小人对折时的样子,然后剪出来。可是怎样剪出4个小人呢?生2:如果是2个小人就应该是对折再对折,画的时候注意折痕叠在一起的一边是小人身体正中间的那条线,不要剪断了。生3:这样看来要剪出几个小人,关键就是对折的次数。师:说得有道理。让我们动手试试,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剪一剪,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作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设计意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师:同学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现象。【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图形的变换平移:缆车、门旋转:风车、飞机螺旋桨1.注重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丰富了感性认识,培养了空间观念。2.给学生创造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动手环节,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有猜测、有验证,一层紧扣一层,每层都让学生自主参与。练习七。1.准确辨别轴对称图形。2.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区分平移和旋转。难点: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课件,正方形纸。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说一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我能剪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了!·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直线上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现象。·旋转是物体或图形绕一个固定的点在转动的观象。·我发现身边有好多旋转现象,太有意思了!……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我们所学的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小问题吧。1.区分旋转和平移。师: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5题)生1:电扇的扇叶在旋转,钟表的指针在旋转,磨盘运动起来也是旋转。生2:拉抽屉是平移,工人阿姨面前的产品移动是平移。2.动手操作。师:图形的轴对称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就在我们喜欢的手工制作中也经常用到。拿出正方形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课件出示:教材第8题)师:先猜一猜,你觉得答案是什么?学生大胆猜测,教师不予评价,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测。学生动手独立操作,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出答案。〔剪法1得到的是图案(2);剪法2得到的是图案(1)〕【设计意图:当学生面对数学现象或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体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数学探索的方法】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知识,更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2.学生的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并展示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与情感得到同步发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2.学会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重点: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师:同学们,每年的六月份有一个节日,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过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生:“六一”儿童节。师: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育红小学的同学们都忙坏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师:仔细观察,三个组的小朋友们分别在干什么呢?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有的在准备气球。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小朋友正忙着为举行“六一”庆祝会而布置教室呢。【设计意图:从每个孩子都喜欢过的节日开始,使学生一直保持热情高涨的状态】1.教学例1。师:这些小朋友准备的到底如何呢?下面我们去第一小组看看他们准备的怎么样了!(课件出示:教材例1)师:从图中你找到哪些数学问题了?学生可能会说:·第一小组的小朋友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师:那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就是把56平均分,每份为8,求可以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56÷8=7。计算的时候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计算出来的。师: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现在一样,求56÷8的商是几,应该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所以商就是7。·第一小组做了56面彩旗,如果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师:这又该怎样列式呢?大家自己试一试,然后把你的想法和答案告诉大家。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想法。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师:说得真棒!2.教学例2。师:第一小组的准备情况我们已经看过了,那么其他两个小组又准备的如何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完成汇报。·第二小组做了49颗五角星,要平均分给7个小组,求每个小组分几颗五角星,这是平均分的问题,要用除法计算:49÷7=7(颗)。计算的时候,要想跟除数7有关的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所以商就是7。·第三小组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求可以摆几行,就是求27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27÷9=3(行)。计算的时候,要想“三九二十七”,所以商就是3。【设计意图:提高练习的效率,用好每一道题并反复用。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3.归纳小结。师: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先看一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另外,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跟老师一起念:“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啥就商啥。”【设计意图:实践活动充满了童趣,正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结论,更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56÷8=7想:(七)八五十六56÷7=8想:七(八)五十六例2:27÷9=3想:(三)九二十七1.由具体情境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求商计算的必要性,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2.教学过程由扶到放,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练习八。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进行口算。2.正确、熟练地口算。重点:让学生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难点:正确、熟练地口算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课件。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生1:我知道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就是数目大了些。生2:我发现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比较快。生3:我知道了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就是想与除数有关的口诀,就像老师教我们的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啥就商啥”。……师:说得真好。你究竟掌握了吗?我们来看看吧!【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为这节课的教学做准备】师:请看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6题)学生读懂题意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生:求可以装几盒,就是求54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54÷6=9(盒)。计算的时候,想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所以商是9。师:讲得很清楚,继续努力。师:瞧,这里在举行拔河比赛。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7题)生1:从图中我们能看出参加拔河比赛的有两个队,每队有8名队员。生:我还知道了不管胜负都是有奖品的,胜队的奖品是48本书,负队的奖品是24本书。师: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生:获胜队的奖品是48本书,平均分给8名队员,求每人可得几本书,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48÷8=6(本),计算的时候,想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是6。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试着解答出来。学生思考后进行尝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如果不能答出理想的结果,教师可作为参与者,进行引导。[负队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24÷8=3(本)]【设计意图:在观察思考中,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除法平均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1.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也发现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练习九。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难点: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课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逛超市,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例3图)师: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我知道了地球仪的价钱是8元一个。·我知道了玩具小熊的价钱是6元一个。·我知道了皮球的价钱是9元一个。·小女孩儿挡住了玩具汽车的价钱。……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知道得真多!【设计意图: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师:如果老师给你56元去买地球仪,可以买几个?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生1: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是8元,现在有56元。师:该怎样计算呢?生2:其实这道题就是计算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56÷8=7(个)。师:算对了吗?你是怎么知道对错的?生3:我们检查一下就知道对错了。一个地球仪是8元,如果买7个,那么就是8×7=56(元),正好是56元钱,说明我们算对了。师:真棒!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细心地检查,今后我们一定要养成及时检查的好习惯。师:现在看看图中,有你想知道的问题吗?生:一辆玩具汽车多少钱?师: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汽车,你能知道一辆玩具汽车多少钱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24元买了6辆玩具汽车,把24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1份就是一辆玩具汽车的价钱,用除法计算:24÷6=4(元)。师:非常好!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及时做出评价,以鼓励为主。师:同学们,逛超市也有这么多数学问题,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并解决。解决问题56÷8=7(个)24÷6=4(元)1.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提问意识。教学中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选择方法时尽量考虑全面。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出正确的数量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整理和复习练习十。1.找出规律,把除法算式整理成表格。使学生对乘法口诀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算式。2.熟练地使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法计算的技能。3.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联系的体会。重点:找出规律,把除法算式整理成表格。难点: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法计算的技能。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现在我们整理一下。师:请大家先仔细看看老师手中整理的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表格中第一竖排的除数都是1,第二竖排的除数都是2,我想第三竖排的除数应该都是3,第四竖排的除数应该都是4……·表格中每一个竖排都是按得数从1到9的顺序排列的。·表格中第一横行的得数都是1,第二横行的得数都是2,第三横行的得数应该都是3…………师:现在根据你发现的规律,把余下的算式填上,并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自己补充表格,并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做一个小游戏,一人说要求,另一人从表格中找出符合要求的算式。例如,我说找出得数为7的算式,你该回答什么?生1:7÷1=7。生2:21÷3=7。……学生开始做游戏,练习除法的口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除法的口算】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1÷12÷23÷34÷45÷56÷67÷78÷89÷92÷14÷26÷38÷410÷512÷614÷716÷818÷93÷16÷29÷312÷415÷518÷621÷724÷827÷94÷18÷212÷316÷420÷524÷628÷732÷836÷95÷110÷215÷320÷425÷530÷635÷740÷845÷96÷112÷218÷324÷430÷536÷642÷748÷854÷97÷114÷221÷328÷435÷542÷649÷756÷863÷98÷116÷224÷332÷440÷548÷656÷764÷872÷99÷118÷227÷336÷445÷554÷663÷772÷881÷9
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乘法口诀运用的情况,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巩固。混合运算顺序。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件。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你们还记得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吗?生: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为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做准备】1.教学例1。师:你还记得53-24+38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减法再算加法。师:好。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其实是两级不同的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的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的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师:计算53-24+38,为了便于看出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我们采用脱式计算,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边讲解边板书)师:现在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综合算式15÷3×5的计算过程写下来。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场比赛,用刚才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组织交流汇报,对完全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2.教学例2。师:请看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例2)生1:在跷跷板乐园里,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生2:还有7位小朋友在周围观看,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生1:我先算跷跷板上有多少人,4×3=12(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12+7=19(人)。生2:我也是这么算的,不过我列的是综合算式,4×3+7=19(人)。生3:在我列的算式里,7+(4×3)=19(人),因为要先求4×3,就用小括号了。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棒!其中7+(4×3)可以写成7+4×3,因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减法。也可以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乘除后加减。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圈出来。(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教师逐一出示,学生逐一回答,教师及时做出评价,以鼓励为主)师:现在同学们运用这个规则完成例2的计算,好吗?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运算顺序。教师结合反馈情况,进行强调讲解。3.教学例3。师:刚才我们说的两种情况也可以归纳为一种情况,它们都是没有括号的算式,如果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最上面一句话)学生齐读: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师:运用这个规则,你能完成下面的习题吗?(课件出示:教材例3)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运算顺序。【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牢固】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同级运算,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设计意图:课末总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惊喜。要经常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的真诚交流。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练习十一。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件。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混合运算顺序,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我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仅仅知道这些运算顺序是不够的,只有多多练习,我们才能熟练地进行混合计算。师: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汇报:·第一组算式的区别在于上面的一题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21;下面的一题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5。·第二组算式的区别同样是括号,上面的一题没有括号,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29;下面的一题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20。·我觉得这两组算式的结果之所以会不相同,跟括号有关。·我认为是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结果才会不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的要给予鼓励)师:括号的确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所以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看清有没有括号,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确了运算顺序才能把题做对。【设计意图:在具体的对比练习中,使学生认识到有没有括号很重要,提醒学生认真细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呢?混合运算看清有没有括号弄清运算顺序认真细心计算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但是计算的准确率及速度还要在进一步的练习中逐渐提高。2.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在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解决问题。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课件。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是靠一步计算就能解决的,所以混合运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1.教学例4。师:看看面包师傅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例4)生:知道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每次烤9个,还需要烤多少次?师:你有办法帮面包师傅解决问题吗?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还剩多少个没烤,90-36=54(个),把剩下的54个,每次烤9个,54里面有几个9就是需要烤多少次,54÷9=6(次)。生2:我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90-36)÷9。师:用综合算式计算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生:因为我们要先计算还剩下多少个没有烤,就必须要先算减法,那就要加小括号,否则就要先算除法了。师: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可以教大家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题意。(边画图边讲解分析)师:该怎样思考用多个步骤解决的问题呢?生: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能正确解答。2.教学“做一做”。师:你能自己解答下面的问题吗?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先计算第一组买9个花多少钱,9×3=27(元);再计算第二组买6个花多少钱,6×3=18(元),这样就可以算出第一组比第二组多花多少钱,27-18=9(元)。列成综合算式:9×3-6×3=9(元)。·可以先计算第一组比第二组多买几个,9-6=3(个);每个3元,就是3×3=9(元)。列成综合算式:(9-6)×3=9(元)。(如果以上两种解法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可以介绍给学生,但是第一种解答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设计意图:把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突破教学重难点】师:同学们,今天的内容你们学会了吗?在较好地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顺序,又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因粗心等原因会导致结果不正确,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十二。1.通过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课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师:瞧,班级篮球对抗赛的得分情况出来了,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题)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这是二(1)班和二(2)班的得分情况。·二(1)班得分是42分,二(2)班得分是38分,二(1)班获胜。·上半场二(1)班得了24分,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因为二(1)班一共得了42分,上半场是24分,说明下半场得42-24=18(分)。·算出二(1)班下半场的得分是18分,就知道二(2)班下半场的得分也是18分,因为题中已经告诉我们这两个班下半场得分一样多。·二(2)班最后得分是38分,如果下半场得18分,那么上半场得38-18=20(分)。……师:你能列综合算式计算下半场二(2)班得了多少分吗?生:38-(42-24)=20(分)师:跟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计算什么?把你的思路讲给同桌听。同桌互相交流思路,教师了解情况。【设计意图: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练习二(1)班下半场得分:42-24=18(分)二(2)班上半场得分:38-18=20(分)二(2)班上半场得分:38-(42-24)1.在学习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因粗心会导致结果不正确,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三。1.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学会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学会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课件。师: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我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我还知道了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步骤,必须要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多哇!希望大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有效地梳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1.教学“整理和复习”第1题。师: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你当老师,给同桌出几道本单元学过的综合算式,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桌把结果计算出来,你来检查,然后两人交换角色进行。(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题、检查,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2.教学“整理和复习”第2题。师:现在请同学们去花店帮售货员阿姨算账吧!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题)学生可能会说:·有一个小朋友想买4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康乃馨每枝3元,百合每枝5元。·有位阿姨带了10元钱,想两种花各买一枝。师:谁能先给小朋友算一算,需要多少钱?生:小朋友想买4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就要先算出4枝康乃馨的钱数再加上1枝百合的钱就是一共需要的钱数,综合算式为:4×3+5=17(元)。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帮阿姨算出买花后剩多少钱呢?生1:只要从阿姨带的10元钱里面去掉买百合的5元,再去掉买康乃馨的3元就是剩下的钱数,10-5-3=2(元)。生2:也可以先计算出阿姨买这两种花用去多少钱,然后从10元里面去掉花的总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综合算式为:10-(5+3)=2(元)。师:真棒!同一个问题,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大家都肯动脑筋,值得表扬,今后要继续努力。【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整理和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解决问题学生对整个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同桌互相出题、检查的方式,既便于检查,又借助让学生当老师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巩固。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重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难点: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课件,小棒。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儿摆小棒的游戏吧!师:现在每人有11根小棒,在小组里分工合作分别摆出这三个图形,然后把你摆的情况和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在小组里摆小棒,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生1:我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结果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下3根小棒。生2:我用11根小棒摆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结果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下2根小棒。生3:我用11根小棒摆五边形,每个五边形用5根小棒,结果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下1根小棒。师:如果老师有12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怎样计算呢?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个)。师:现在我们是用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该怎样列式呢?生:11÷4=?师:这等于多少呢?该怎样书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欢的摆小棒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平均分时分不完的情况,产生迫切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欲望开始今天的学习】1.教学例1。师:请你用小棒代替草莓,每2根摆一组,然后列式计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生:把6根小棒每2根放在一起,正好可以分成3组,也就是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成3盘。用除法计算:6÷2=3(盘)。师: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仍然是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生:结果是摆成了3盘,还剩1个。师:像这样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剩下的1个,叫余数。这个结果表示的就是摆了3盘,还剩1个。师:现在请大家尝试独立完成下面的习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生1:把17颗五角星,2个2个地圈,结果圈了8组,还剩1个。算式是:17÷2=8(组)……1(个)。生2:把23个圆圈,3个3个地圈,结果圈了7组,还剩2个。算式是:23÷3=7(组)……2(个)。师:做得很好。下面的习题你能完成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生1:有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4人,还剩1支。算式是:9÷2=4(人)……1(支)。生2:把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结果每人分2支,还剩1支。算式是:9÷4=2(支)……1(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2.教学例2。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摆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让学生依次拿出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正方形,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生: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师: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可能剩4根,也可能剩3根,也可能剩2根,还可能剩1根,总之剩下的根数一定会小于5,因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剩余的结果怎样?生:剩下的小棒根数一定比3根少,可能是2根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龙岩市重点中学2024届下学期高三数学试题第6周测试题
- 2025-2030全球固定气泡探测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无晶圆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卷帘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AI虚拟互动骑行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机器人包裹分拣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版光伏电站光伏发电项目技术咨询与安装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度物联网平台搭建与运维合同3篇
- 2025年度赎楼担保服务与房地产资产重组合同3篇
- 通信网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 绿色简洁商务汇总报告PPT模板课件
- 下肢皮牵引护理PPT课件(19页PPT)
- 台资企业A股上市相关资料
- 电 梯 工 程 预 算 书
- 参会嘉宾签到表
- 形式发票格式2 INVOICE
- 2.48低危胸痛患者后继治疗评估流程图
- 人力资源管理之绩效考核 一、什么是绩效 所谓绩效简单的讲就是对
- 山东省医院目录
- 云南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
- 废品管理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