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例
主讲:茅根红一、何谓后马克思主义?二、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什么?三、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反思。一、何谓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post-Marxism?Post-Marxism?Post-Marxism?post-marxism,重点在“post”,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拒绝,就如中文语境中的“过时”之说。post-marxism,重点是marxism,虽然形式上直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但也保留了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底蕴。概念系谱学考察:后马克思主义1、匈牙利裔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他在《个人知识:走向一种后批判哲学》一书中首次明确地使用了“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词。他所指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批判斯大林主义的极权政治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对被斯大林所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抨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马克思主义就是后斯大林主义。2、麦克弗森1964年在《加拿大经济学与政治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一文中再次提到了“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
他所指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后-资本主义是同一个层面的描述性概念,其中“后”表示一种祛除和置换。“表面上与旧的东西相似的事物仍然随处可见,但是,人们或许能通过把它叫做‘后-某某’而祛除它的核心精神”。3、丹尼尔·贝尔1973年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对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粗线条式的勾勒。他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无非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阶级的多元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已使古典马克思主义以社会整体的方式摧毁制度结构的革命模式成为不可能的了。4、阿兰·图雷纳的行动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我希望建立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这种分析方式最终归之于阶级关系和社会运动的,因而也是归之于那种为了对文化领域进行社会控制而发生的冲突性行动的,是这些关系和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那里所无以获得的中心价值,阶级关系和社会运动在这种意义上的重要性是那些除了国家再也看不到任何敌人的人所拒绝承认的……”
他的主要理论旨趣在于对社会运动进行新的诠释,使之不蜕变成政治工具,从而把它从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中解脱出来,因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掩盖了社会运动的本来面目。5、琼·柯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分层理论。她的研究试图“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分层(stratification)理论奠定基础,以使这一理论能够在不忽视马克思主义成就的情况下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样性与创新。我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是指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进行反思并从中解脱出来,同时又仍然从事于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彻底批判工程”。6.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
词义考察: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学术界,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研究出现了分歧。有些学者提出“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这三个范畴来框定“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视角和派别。具体上来说,这三个范畴的统一仍然无法囊括纷繁复杂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分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孔明安教授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做出了如下分类:一是关于广义的划分。主要指的是建立在西方后结构主义或解构哲学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和研究的最新的西方哲学社会思潮,它包括国内学者多已熟悉的西方哲学家德里达、福柯、鲍德里亚和利奥塔等。其主要特征是解构有余,建构不足。二是关于狭义的划分。狭义上“后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指以拉克劳和墨菲于1985年出版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率先提出,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一种理论思潮。西方学者斯图尔特·西姆(stuart
sim)在其主编的《后马克思主义读本》中,区分了两种形式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种是以利奥塔或鲍德里亚为代表的,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种是以拉墨为代表的,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修正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拉墨事件1985年,拉墨合著《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一书,后马克思主义迅速扬名。后马克思主义声名鹊起,与“拉墨事件”密不可分。自85年《领导权》发表以后,西方学术界,对“后马克思主义”问题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作为一种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从概念系谱学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后马克思主义并非拉墨首倡,但是,正是由于拉墨对“后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宣称”,使得“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或者说“标签”在西方学术界普遍流行开来。首先是艾伦·伍德在《退出阶级》一书中对拉墨的主要观点进行批判,并称他们为新的真正社会主义者,拉尔夫·米利班德则称他们为新修正主义者,弗里德里希·詹姆逊说他们是“第二代的修正主义者”,诺尔曼·杰拉斯在《新左派评论》专栏上站看了激烈的辩论:杰拉斯首先发难,嘲讽他们为“学术歪风的高级阶段”,拉墨针锋相对,随之发表《无怨无悔的后马克思主义》对《领导权》进行捍卫,接着杰拉斯又发表《没有实质的超马克思主义:对拉墨的真正回答》进行迎头痛击。到80年代晚期,更有一大批左翼理论家介入这场争论之中,因此,英国学者斯图尔特·西姆把这场因为《领导权》一书而激起的一系列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统称为“拉墨事件”。自此,后马克思主义声名远播。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为了从当代的问题出发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包含对其理论核心范畴的解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在马克思之外或反马克思主义,而是重视其他社会斗争形势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斗争形势从19世纪以来已经发展了性、性别、民族、种族等等方面的特征。后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但是它加入了所有社会构造特性中的多样化方面。——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某种批判性倾向的新思潮,被视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新亮点。
——陈炳辉:《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学说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结构理论的研究对拉墨的“后马克思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强调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认为早期的马克思思想是不成熟的,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而后期的著作则代表了马克思成熟的思想,属于“科学”的领域。拉墨特别感兴趣的是阿尔都塞对有关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革命的自觉“意识”及其结构思想的研究,及其“多元决定(over-determine)的思想。葛兰西的政治学说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对社会主义没有在西方国家取得胜利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并得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家中存在着不同于东方落后国家的“市民社会”的结构的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成功地利用文化领导权,而不是仅仅依赖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来维持其统治。文化领导权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斗争过程,是支配着与反支配者之间力量的较量。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构、建构与话语分析解构——“非决定性”利用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信条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切宏大叙事进行解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主要表现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等。
首先,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概念:拉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元叙事,为这一叙事提供逻辑支撑的总体性概念预设了历史必然性和社会的确定性。但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话语客体。他们认为,当今世界的政治是一种碎片化的政治。正是一个个“碎片”在围绕“领导权”的斗争中进行偶然性“链接”实践建构了“政治”。其次,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拉墨认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最后堡垒,因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经济领域是服从内生规律的一种自我调整的空间”。这种经济的决定原则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中性生产力发展的依赖,表现为在经济层面上建构起来的社会当事人的统一性和同质性,表现为社会主体在其他社会层面存在的机制最后必须根据经济利益来说明,表现为经济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最终决定”。中性生产力: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可以自持独立的力量,一种具有绝对刚性内核的单线性生产力。这种中性生产力如康德的“自在之物”似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概念的拱心石。即,围绕生产力构造出来的一种中心主义的理性神话。“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向社会主义进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表明‘过去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成为可能,而且他们未来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成为必然”——柯亨再次,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还原论。从两个层次消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首先废黜工人阶级的本体中心地位,放弃这一阶级作为普遍主体的任何认识论优势;继而彻底拒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坚持把阶级从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剥离出去。又次,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拉墨看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无非是激进的大决裂式的原型目的论表象,它既是总体逻辑的理论结果优势本质主义总体观的实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幻相。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是大写的“革命”,在大写的革命的名义下人类普遍解放的承诺成为特殊主义的权力政治的祭品。最后,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策略。拉墨认为,马克思的解放政治规划是一种大写的“解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大写的人类的普遍解放基本不可能,因此,现在的解放是一种小写的“解放”(emancipation),是不断深化和扩展民主,消除各种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压迫关系,主要表现在各种社会运动之中。如工人阶级的斗争,妇女的、同性恋者的、边缘人口的及第三世界民众的种种斗争及运动等等。建构:后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在于,它不完全是解构主义者,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它保持了积极的理论建构的意图和努力。从根本上来说,拉墨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与现代的结合,解构与建构的统一。所以,拉墨才说,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既是post-marxism,又是post-marxism."后马克思主义如今是一一种业已确立的理论立场,就像在拉克劳和墨菲这样的重要理论家的著作中所表现的那样,它试图在作为全球文化与政治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晚期的崩溃中拯救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并对它进行重新调整定位以使之在迅速改变的文化潮流中呈现出新的意义”
——stuart
sim话语分析:《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书中对话语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一分析方法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解中心化”策略。具体来说,主要有几个基本特征:1、话语系统中的客体的实在性与意识/物质二分的认识论没有关系。话语并不否认外在于话语的客体的物质实在性,客体只有在话语总体性中才具有意义。因此,这不是一个唯物或唯心的问题。“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在此,使用“语言游戏”这个词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2、话语的物质特征不可能被固定和同一化。在不同的话语形态中,话语结构中的客体具有不同的意义;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间的链接实践造就不同的话语形态。各个要素之间的链接实践固定了话语的结构,这些结构化的话语形式,打乱了原先的差异体系,也打破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习惯和实践。3、话语是塑造和构成社会关系的现实力量。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也是话语构造的结果。4、从话语理论的运作机制来说,它是一种偶然性的链接实践。话语的链接实践也不是必然的,必然性只是作为偶然性领域的局部限制存在。5、话语是意义暂时性固定的结果。虽然没有绝对的固定性,但是,差异的流动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存在一个意义。“不能产生任何固定意义的话语是关于精神病的话语。”四个关键词“链接”(articulation)“话语”(discourse)“因素”(moment)“要素”(element)“我们把任何建立要素之间关系的实践称之为链接,那些要素的同一性被规定为链接实践的结果。来自实践的结构化总体,我们称之为话语。不同的立场只要在话语之中被链接起来,我们就称之为因素。相对应地,我们称任何没有被话语链接的差别为要素。”
——《领导权》我们假设,我正在与另一砖匠共同砌一堵墙。在某一个时刻,我让同伙递给我一块砖,然后把它砌到墙上。第一个行为(向同伙要砖)是语言性的;第二行为(把砖砌到墙上)则是超语言的(extralinguistic)。根据语言和语言外的对立,通过对二者的区分,我是否展现了两个行为的真实性呢?显然不是,因为,尽管两者在术语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这两种行为还是共同拥有一个可加以比较的东西,即这一事实:它们二者都是砌墙这一总体行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说明从要砖到砌砖这两个要素的总体性特征呢?显然,如果这一总体性包括了语言和非语言的成分,那么,它自身则既不是语言的,也不是超语言的;它本身先于两者之间的区分。这一自身既包括语言,又包括非语言的总体性,就是我们所谓的话语(discourse)……说到话语,我们并非意味着言语(speech)与写作(writing)的结合,而是说,言论与写作自身都是话语总体性的内在组成部分。——“无怨无悔的后马克思主义”二、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本体论:作为对抗的政治。对抗的观念是政治的决定因素。有对抗,就有政治。“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之中,变化不只是实际存在的而且还是本体论上的。”后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传统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仅仅把“政治”看做是上层建筑的“附属品”的主张。他们的政治目标非常明确:给予政治链接因素以优先权……,而且政治不是上层建筑,它具有社会本体论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不透明性(opaqueness)总是社会关系中固有的一个维度,和谐的、透明的社会也不过是一个神话。因此,我们赞同社会关系的偶然性,权威关系的不可根除性,以及达到和谐社会的不可能性……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可想象的政治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如果社会关系是偶然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斗争来彻底变革社会关系,而不是把这种变革视为客观性本质的自我转换;如果权威是不能根除的,那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不受任何本质束缚的激进自由;如果不透明性是社会的构成,那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即被视为祛蔽(aletheia)的通向真理之途是可能的……在社会关系的四个特征(偶然性,权威,政治优先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具有社会非客观主义的概念特征。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在拉克劳看来,社会是政治源头遗忘的产物,政治是由对抗关系构成的空间。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就构成了社会关系,一个政治被排除的社会,就意味着一个封闭的领域,只能通过重复实践生产自身;另一方面,政治也不排除社会,任何政治建构都是对沉淀的抵制与社会的激活。因此,把所有的社会
实在看成是政治性的,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会混淆政治与社会的区别。拉墨认为,现代性政治理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政治先于社会;现代政治观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发现社会的政治起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政治“沉淀”(sedimentation)为制度性的统治、规范、价值、法规与机构时,政治的构造性特征就被遗忘了。这些政治制度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没有发现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政治沉淀物,社会关系的起源被完全遗忘了。因此要重新激活作为社会起源的政治。3、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
《共产党宣言》正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拉墨认为,当今世界的政治是一种认同政治,阶级政治只是认同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且阶级政治在当下的语境中越来越缺乏解释力。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传统解放政治规划的放弃。
在后马克思主义看来,与民主政治相比较,阶级政治是一个小概念。当代世界的新变化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解体与消失,阶级斗争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也不存在了,当代世界也没有必须要推翻资本主义的需求了。4、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决意摧毁现存的秩序”,并有能力“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作为普遍的受压迫的主体承担起了解放全人类的“重大”历史使命。拉墨则认为,普适性的宏大政治叙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社会斗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不可改变地消解了那种宏大政治想象的最后基础。
一方面,经典的左派政治分析形式在后现代境遇之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这导致了对传统激进主义的政治基础的批判性反思;另一方面,“新女性主义的兴起,少数族群的、民族的及性征上少数抗议运动,边缘人群发动的反体制的生态保护运动,反核运动,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国家中发生的种种不定定型的社会斗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社会的冲突性质扩大到更加宽广的范围。这些“新的积极现象”的不断涌现催迫着新左派理论家在一种新的理论构架内重建激进政治的话语空间。5、从对立政治到对抗政治。马克思指出,“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没有了异化和剥削,没有了阶级和国家,当然也就没有了“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的政治权力。阐述政治是为了消灭政治,在马克思那里,政治是迄今为止整个人类社会的病痛!
传统马克思主义中,抽掉了阶级,等于废除了政治,而拉墨则是抽掉阶级,保留了政治。他们要在阶级消失的地方,重建政治的威严。用对抗来重构新政治概念。
对抗,远非是一种客观关系,它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在此一关系中每一客观性的限度都被显现出来。对抗是指客观性限度的“经验”所具有的话语存在形式。首先,对抗性不是现实的对立和矛盾冲突。那么对抗的本真状况是:“他者”的存在阻止我成为完整的自我,关系并没有从完全的总体中产生,而是来自于它们构成上的不可能性。现实的对立是可确定、可定义事物中的一个客观关系,矛盾同样是概念之中可定义的关系,对抗则构成每个被展现为局部的、不稳定客观化的客观性的限度。“对抗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于社会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构造了对社会的限制以及后者完全构造自身的不可能性。”这种方式理解的“对抗”概念来源于后结构主义大师德理达的“外部构成”(constitutiveoutside)概念。“每一个事物的在场(presence)中都铭刻着非自身的东西,因而,它们都是由‘延异’(difference)所建构,其存在不能看作是一种‘纯粹在场’(Purepresence)或客观性(objectivity)。”因此,外部构成是作为其真实可能性的内部在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抗不是现实的对立和矛盾冲突,对抗建构了认同本身。
在马克思那里,政治是阶级社会之躯体上“病痛”;而在拉墨这里,政治的“身体”上也布满了道道伤痕,两者的不同在于,马克思想一劳永逸地根除“病痛”;而拉墨则说,有些伤痛是“内在的原痛”———它注定寄生在我们人类的根脉之中!我们不要指望彻底根除它,这不是人类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说,它根本就不能被完全消除:当我们执意要完全删除它并且自以为已经完全消除了它的时候,它只不过转换了形态以另一种方式顽强在生存着!首先,所谓“多元”,是指社会主义政治的承担主体不是哪一个阶级、哪一个组织、哪一个政党、哪一个团体,而是多元异质主体的联合,即缔造一种五彩组合的“彩虹联盟”;而且,对这些政治主体的理解必须放弃统一体的、透明的和被缝合实体的主体范畴,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建基于不同主体之上的对抗的特殊性其次,所谓“激进”,就是说,政治认同或者说政治身份的锻造是一个自主的建构过程,它既不来自任何形式的先验规定,也不来自什么既定的经验性安排,一种政治主体的自主性展示同时也就是其主体身份的具体生成,并不是说先有一个主体,然后才有此主体的自主性,而是说,自主性与主体在话语的多元决定之中同步诞生。既然每一政治主体本身都是一个意义不断延异的建构过程,我们又怎能一劳永逸地将政治联盟的主导权锚定在哪一个主体身上呢?所以,“激进”一词进一步的含义就是不同政治主体在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偶然性地获得了联盟的主导权即领导权再次,所谓民主,就是说,多样异质的主体在政治实践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它们都是等同链条中的一环。等同并不是相同,它是一种等值或等价,这种等同并不是对象所固有的实证性规定。等同关系显示了差别的根本上的不稳定,颠覆了差别的实证性,因为,在话语的结构中,差别一直被“制造”出来,某一“差别”根本没有盘踞于固定位置的特权。墨菲从“等值链条”来重新阐述民主观念,无非是要说明,即便某一主体在政治实践中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主导权也并不能作为凌驾于其他主体之上的资本。因为,此主导权只是临时的、偶然性的、随机建构的结果,其他主体也完全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主导权,民主不回避主导权,而是把主导权纳入到民主的框架和运作机制之中三、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批判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当今西方政治哲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应当引起国内学界和研究者的密切关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哲学思想是针对西方社会,特别是西方后工业社会而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范文
- 中秋节给员工的慰问信范文(7篇)
-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说课稿
- 咳嗽课件小班教学课件
- 手工美食课件教学课件
- 如何使用课件教学课件
- 水泵工课件教学课件
- 天桃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花溪区久安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小说发展课件教学课件
-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课后练习题
-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护理
- 2022年《江苏省机动车维修费用结算清单》格式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
- 机械毕业设计(PLC的恒温箱控制系统设计)
- 简述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课件
- 砷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06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作底稿(试行)
- 化验室化学试剂分类清单(参考模板)
- 三教”统一、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 材料成型概论 第四章 挤压成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