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华杰高中2023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000多年(中国)。根据材料“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墓葬里,有的墓中陪葬品众多,有的一无所有,由此可知,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阶层分化较为明显,D项正确;材料中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分工,而不是社会分工明显,排除A项;仅根据贫富分化的出现,不能说明早期国家形态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陶寺遗址的情况,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A.分封制旨在“以蕃屏周” 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 D.周天子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依据材料“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通过分封拱卫周王室,以藩屏周,A正确;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排除B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项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逐加剧,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夷夏矛盾未得到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4.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封建经济发展需要交通改善 B.交通发展便于加强君主专制C.交通便利推动对外殖民扩展 D.古代东西方的经济交往活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罗马帝国、波斯(古代中国、西亚、西欧)。据所学可知,秦朝、罗马、波斯当时重视国内道路建设的主观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对全国的管理和统治,B项正确;道路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且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是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因为这些道路都是在帝国内部修建的,虽然有些地区是新占领的,但已经属于帝国的版图,才修的道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驰道”、“道”、“御道”都是材料涉及的国家加强对国家内部管理采取的交通措施,无法推知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5.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A.瓦解了士族阶层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民族交融 D.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孝文帝推广汉语和汉字,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C项;文化层面的措施与瓦解士族阶层无关,排除A项;说汉语并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说汉语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扬州在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宰相由独相发展为群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中唐中宗时期的现象也是对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排除A项;宰相过多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宰相过多并不利于科学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9.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这一调整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均田制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注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A.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 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使更多下层士人进入政坛,促使社会流动性增强,冲击了门第观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人身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平民出身的士人,未反映整个社会成员,排除D项。故选B项。11.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A.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制度 B.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C.以增强军事实力为主要目的 D.推行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金夏既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和习俗,又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具有因俗而治的统治特征,D项正确;AB项都只涉及材料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整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AB项;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2.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得出,元朝设立行省,所地整合地方的行政区划,主要是要防止地方据险割据,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制的影响,而不是基层行政组织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上述内容直接有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设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明太祖的诗是在诉说自己政务繁忙,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C项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排除D项。故选C项。14.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军机处()A.掌握军事决策权 B.尊崇皇命,上传下达C.统领地方官员 D.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B项正确;军事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A项;军机处不能统领地方官员,排除C项;明朝就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15.他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敢于抨击“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强烈要求限制君权,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要求限制君权”、“提出‘工商皆本’”等信息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是黄宗羲,B项正确;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顾炎武、王夫之和李贽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6.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古代科技成果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孙思邈《千金方》②郭守敬《授时历》③李时珍《本草纲目》④裴秀《禹贡地域图》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孙思邈《千金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②郭守敬《授时历》是由我国元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等人编制而成的历法,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大成就;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④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故④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7.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列强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正确;材料说明清朝是被迫开放,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洋务运动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8.清朝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到了1864年,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起这样变化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保路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启用汉族地主官僚,使得清朝的政治权力结构出现变化,A项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汉族地主在清朝的军事实力已经强大,引起变化的不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排除C项;保路运动发生在1911年,排除D项。故选A项。19.“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见戊戌维新运动()A.在社会层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主张博采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管理C.在“中体西用”框架下难以根本变革 D.彻底改变过去清政府空疏迂谬之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定国是”诏书依然认为传统义理之学是根本,西学是辅助的技术手段,这体现了当时尚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因此戊戌维新运动在“中体西用”框架下难以根本变革,C项正确;材料并未凸显维新运动在思想方面的启蒙作用,更多的是强调了这一运动的局限性,排除A项;B项与洋务运动相符,排除B项;“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0.“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这说明辛亥革命()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C.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于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并未强调其革命纲领,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21.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14年至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新注册的公司和资本额都有很大程度提升,涉及行业较多,尤其是轻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所学知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适应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①属于推动材料变化的因素;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站,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属于推动材料变化的因素;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群众性焚烧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属于推动材料变化的因素。所以①③④都属于推动材料变化的因素,C项正确;一战前是指1914年之前,而国民革命的发生时间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②不属于推动材料变化的因素,排除ABD项。故选C项。22.有人说“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从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具体指的是()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根据“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的是五四运动,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与“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的描述不符,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出现于1935年,此时中国共产党早已经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2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转战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一伟大壮举的起止点是()A.瑞金、延安 B.瑞金、会宁 C.井冈山、吴起镇 D.井冈山、会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最后是到达了甘肃会宁,B项正确;延安不是长征的终点,A项排除;井冈山不是长征的起点,吴起镇是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的地点,不是整个长征结束的地点,C项排除;井冈山不是长征的起点,D项排除。故选B项。24.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思想彻底肃清 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1年中央苏区剥夺剥削阶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策,在1939年边区政府改变为“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项正确;1939年中共尚未彻底肃清“左”倾思想,排除A项;1922年中共制定最低革命纲领,与抗战时期民主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中共形成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不是边区政府将选择权和被选举权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5.1938年冬到1940年底,中共中央实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主要是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这一方针实施的背景是()A.中共“七大”的召开 B.淞沪会战遭遇失败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国共合作基本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积极开展敌后斗争,发展了大批的敌后抗日根据地,C项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排除A项;淞沪会战是在1937年11月结束的,排除B项;国共合作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C项。26.下列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语句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②“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中国近代史时期。据所学可知,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的;②“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是在抗战时期;③“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因此按照时间排序是:③①②④,故本题选择B项。27.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针对不同的国家提出不同的外交措施,这体现了坚持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并不是坚持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1954年,中国还没有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排除C项;“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坚定的站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内容明显与“一边倒”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8.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是在1953年至1957年,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项不能概括这段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29.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彻底改变工业布局分布不均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说明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应对国防威胁,A项正确;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但“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排除C项;三线建设受到国际趋势的影响,并非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30.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出社会的变化。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流行语()A.映射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B.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C.展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历程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流行语,“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这是十八大以来的流行语,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和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列流行语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向西方学习历程,排除C项;摸着石头过河等流行语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31.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000年前(欧亚大陆)。由于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人口数量才得以迅速增长,A项正确;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大规模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大规模贸易和物种交流,排除C项;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32.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该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以保护法典的权威性。《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3.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古文明的共同特点是()A.分布于大河流域 B.属于奴隶社会阶段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各个文明在其各自范围内基本独立发展,体现的是人类最初文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C项正确;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没有大河流域,排除A项;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文明出现,排除B项;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主要是商业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34.如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中内容可说明()名称地域农作物印第安人美洲马铃薯、玉米、花生等班图人西非甜高粱、西瓜、棉花等南亚人南亚芋头等西亚人西亚大麦、小麦和豆类等A.生产力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B.农耕文明发展艰难曲折C.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 D.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表格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观察表格可知,世界各地原居民培育的农作物存在差异性,这说明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D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古代文明与农作物”,材料中没有提及“生产力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出农耕文明发展历程,排除B项;“游牧民族”以游牧经济为经济基础,“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35.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C.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巴比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因生产实践需要不同,科技领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说明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D项正确;“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与材料主旨不符,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科技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的结论,排除B项;两大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且材料看不出根本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36.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A.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B.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C.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D.将血缘关系作为政治纽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根据材料“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知,封君赏赐给封臣土地,但封臣也得履行相应的义务,可知这是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确实是等级森严,层层分封,但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双项权利义务,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7.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反映出()A.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 B.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重大飞跃C.领主彻底放松对农奴剥削 D.庄园经济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和所学可知,受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农奴有可能获得自由身。其中农奴是中世纪庄园经济下重要的劳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力的突破,材料反映的是13世纪西欧农奴主对农奴的管理有所松动,农奴甚至有获得自由的可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领主放松对农奴的经济剥削,材料反映的是农奴主对农奴管理有所松动,排除C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3世纪,当时属于中世纪,庄园经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38.从11、12世纪开始,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启了迁移的进程。即使有法庭明令,但农奴们仍怀揣着获得城镇当局庇护的希望,冲破庄园的各种限制。随着人口流动和农村移民的到来,英国涌现了大约300个城镇。马克思说,中世纪的城市是由“获得解放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这些现象()A.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B.促进封建剥削关系走向瓦解C.强化了英国封建君主的权威 D.提高了庄园农奴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题意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中的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迁移,这就使得传统的庄园经济无法维持,封建剥削关系被迫走向瓦解,B项正确;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人口减少,原有的封建关系被迫瓦解,但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排除A项;这些现象主要是促进了封建关系走向瓦解,并不是在强化英国封建君主的权威,排除C项;这一现象使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并不利于提高庄园农奴生产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39.下图为伊斯兰国家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拜占庭帝国鼎盛 B.奥斯曼帝国的崛起C.文艺复兴的推动 D.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该国家为伊斯兰国家,该国家在7世纪到11世纪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呈现增加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到8世纪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材料中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变化正是阿拉伯帝国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并非伊斯兰国家,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兴起与13世纪,排除B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40.如表为某同学的“笔记卡片”,其内容如下,据此可详细了解()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民族建立奴隶制城邦建造高大的砖石金字塔,崇拜美洲虎创造太阳历,采用20进制发明美洲唯一完整的音义结合的象形文字体系A.马里文明 B.加纳文明 C.玛雅文明 D.桑海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奴隶制城市国家。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他们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崇拜美洲虎,C项正确;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与材料所述的“培育玉米”“崇拜美洲虎”不符,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二、材料阅读题(本部分共2小题,共2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在古代长期处于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样解释的分析框架。——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材料二(1)你赞成材料一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不得只有观点不论证)(2)根据材料二,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观点一:外因论。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俚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经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通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幵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结:综述,近代以来由于外来的侵略和渗透,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一系列破坏,从而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观点二:内因论。政治: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标的说明
- 2024年度保险代理合同担保条件
- 二零二四年设备采购合同标的及设备维护保养的具体规定
- 二零二四年度中药材种植与收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设备租赁与维护合同
- 二零一四年度高标准农田绿化种植承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委托代理合同(标的:诉讼代理服务)
- 二零二四年度互联网医疗合作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店铺合作伙伴协议:共同经营与利益分配条款
- 乡村振兴直播策划方案
- 航空行业职业规划
- 怎样自制有机肥料
- 产品质量不良原因分析表
- 银行客户结构分析报告
- 《纪念白求恩》专题探究课件(叙议结合理思路)
- 小企业会计实务(第三版)课件:负债的核算
- 2023年医院骨科手术统计报告
- 恐龙的进化历程
- 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分析-以TCL科技为例
- 佛教协会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