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传播 教案全套 第0-9章 绪论、何谓智能媒体传播-智能融媒体_第1页
智能媒体传播 教案全套 第0-9章 绪论、何谓智能媒体传播-智能融媒体_第2页
智能媒体传播 教案全套 第0-9章 绪论、何谓智能媒体传播-智能融媒体_第3页
智能媒体传播 教案全套 第0-9章 绪论、何谓智能媒体传播-智能融媒体_第4页
智能媒体传播 教案全套 第0-9章 绪论、何谓智能媒体传播-智能融媒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1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教授地点: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绪论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1、使学生熟悉人类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促进智媒技术理论发展的七位学者的重要观点。二、技能层面使学生对媒介与技术的总体关系、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三、思维层面1、培养学生对于媒介技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辩证认识。2、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技术、文化、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风格等方面分析)——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已经学习过《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和《新闻传播史》,了解了传播学的基本发展历程、主要的传播学理论以及传播学学派,为进一步学习媒介技术的更新与传播的智能化转向提供了基础。二、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在本章教学中大众媒介的种类,新旧媒介的融合内容教师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智能媒体时代的全新语境以及媒介话语权的重新分配这两部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要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同的传播学流派或学者观点之间的碰撞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交流,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不作为上课要求的教学内容。三、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来看,现在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课堂上习惯于教师授课模式,对于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有一定的心理畏惧感和抵触。在传播学理论学习中,理论讲解和分析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忽略案例分析、视频音像等辅导教学材料的合理运用,引导学生真正透彻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以及媒介发展的未来趋势。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人类传播发展的脉络和发展规律。2、媒介环境学派以及不同传播学学者关于智媒理论的重要观点。3、智能时代,如何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智能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教学难点:1、关于媒介形态更迭的思考。2、在智能传播语境下,理解技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意义。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通过对传播媒介变迁的大致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传播发展的脉络及其阶段性,通过自由发言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历史。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关键发展阶段?不同的传播媒介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智媒技术相关的理论与观点。智能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理解人类传播(p.1)(一)口语传播1.作为信息的载体2.语言的群体属性3.语言媒介的意义(二)手写传播(p.3)1.文字的工具属性2.文字如何改变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强调文字除了工具属性外所呈现出的鲜明的“文化特性”(WilburSchramm)——不同文化的起点和异同都可以在多元语系及其文字中得以呈现。3.文字或书写媒介的弊端和意义(三)印刷传播(重要p.4)讲解“媒介革命”——1450年德国工匠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其利用了西方拼音文字系统所固有的字符组合,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批量复制成为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媒介决定论“印刷意味着民主”?结合手写传播的传播限制,传播主动权的掌控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欧洲工业革命),讨论为什么印刷传播被认为标志着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电子传播(重要p.6)1.电子媒介的广义与狭义定义2.广播媒介的出现3.由数字媒介时代的来临的介绍,引入网络时代衍生的媒体与文化现象。案例一:内容以UGC模式为主的长视频平台——B站(哔哩哔哩)案例二:粉丝“参与式文化”(《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作品的内容再创作)被称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的Jenkins詹金斯教授在《文本盗猎》《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并针对媒体、媒体制作人与媒体消费者之间权力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度剖析。“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数字媒介时代独特的媒介景观与文化现象,教师通过案例介绍,引导学生从“参与文化”“身份认同”“媒介融合”等多角度展开讨论。4.启发与延伸:基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共同组成的智能媒体如何从文化、经济、政治等层面渗透、解构和重塑我们的生活?第二节理解媒介技术(重要p.9)(一)重要理论1.伊尼斯“传播偏向论”2.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3.莱文森——媒介的进化与融合;人性化是媒介发展的未来趋势。4.鲍德里亚模拟simulation与拟像simulacra现代社会的虚拟世界已导致现实的失真,“模拟现实”导致真实的瓦解和消解,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二)其他学者观点1.尼葛洛庞蒂2.卡斯特–传播形态与权力控制▪对“媒介近用权”的思考(微博参政)——传播“平权化”的优点与缺点?3.凯利未来世界的“数字化趋势”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阅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从理论和实际出发理解,智能媒体传播语境下,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在当今技术变革时代的意义。下次课上交读后感或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讲授、提问、讨论讲解、互动、讨论幻灯展示

讲授小结5分钟30分钟10分钟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邬建中,译.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BarronJA.FreedomofthePressforWhom?: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3.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暨南大学《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精品课程网站:/course/JNU-1207130819?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2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教授地点: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1章何谓智能媒体传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1、使学生了解当前媒体所处的智能化、融合化发展阶段。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推动人类传播发生变革的技术和应用基础。二、技能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具体技术,以及智媒技术对传媒业的重定向。三、思维层面培养学生对于什么是智能媒体传播的深度思考。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掌握人工智能的革命性与社会性,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痛点与迷思。2、了解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3、了解传播的智能化转向趋势。教学难点:1、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会与挑战。2、理解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媒介生态。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通过观看世界首个获得人类公民身份的AI机器人索非亚的图片与视频,与学生探讨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看法。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人类传播的发展及智媒技术相关理论观点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人工智能与智能媒体技术什么是智能媒体传播?媒体传播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智能媒体技术入场(p.21)(一)底层技术:人工智能1.革命性*重点介绍“图灵革命”,以及“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2.社会性(教育、企业、政府多维度)3.痛点与迷思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围绕两个方向展开讨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机器人的主体性问题(二)从人工智能到智能媒体技术(p.42)1.物联网2.传感器3.5G4.大数据5.云计算(三)智能媒体技术对传媒业的重定向(重要p.45)1.机器人写作通过介绍国内外的写稿机器人,让学生关注人工智能是否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新闻生产主体之一。案例一:新华社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案例二:微软亚洲研究院虚拟AI助手“小冰”的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节选(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树影压在秋天的报纸上,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的天空。*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的创作能力-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机器人参与新闻生产,是否会带来“信息茧房”问题?2.无人机3.虚拟现实新闻新闻形态与叙事新思路——“在场感”与“交互感”的打造4.新闻机器人第二节传播的智能化转向(重要p.48)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数字化与智能化带来的媒介物的三种新趋势:媒介物更丰富媒介物更加智能和类人更新迭代愈加频繁(二)人机互动,人机合一强调人和机器除了可以对话,还呈现出一种融合态势:现象:计算机的具身化、遍在化、拟人化什么是“赛博格”?▪案例:科幻电影中的“赛博格”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三)万众参与,全民皆媒1.现代大众媒介催生出传播者的新特征:专业化、职业化、组织化2.新型用户——“产消者”3.互联网内容来源的分类:PGC,UGC,PUGC*教师让学生通过举例以更好地区分和了解不同的内容生产模式。第三节理解智能媒体传播(p.56)智能媒体如何重构我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媒体行业如何走向智能化?——“智能化媒体”“传播共同体”的构建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挑选一个案例进行分享介绍。(例:微博大数据画像、算法内容推荐与社交媒体监测)下次课上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教师讲解、互动、讨论幻灯展示、讲解、讨论教师讲解小结5分钟25分钟10分钟5分钟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弗洛里德.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现实[M].王文革,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暨南大学《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精品课程网站:/course/JNU-1207130819?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3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2章智能媒体传播的特征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智能媒体传播的平台新机制与时空新特征。二、技能层面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平台机构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落地。三、思维层面使学生对网络平台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问题进行反思。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智能媒体传播的平台化转向?2、智能媒体平台化的三个特质。3、掌握智能媒体传播的时空新特征。教学难点:1、与以往传播形式相比,智能媒体传播的变化与新特征。2、如何理解“万物皆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媒体传播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智能媒体传播的平台化转向“平台社会”的核心特征媒介研究的热门话题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智能媒体传播的平台新机制(重要p.61)(一)数据化1.VanDijck《平台社会》关于平台概念的定义案例一:Airbnb短租平台爱彼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平台机构是如何运作的?2)平台如何将公共价值观融入其中,并“制定标准”?3)案例思考:为何Airbnb在欧洲遭到抗议,并被旅游城市要求监管的介入?为何退出中国市场?(二)商品化(p.64)用户注意力如何被流媒体平台不断商品化,并被转化为经济价值?案例:小红书广告(KOL营销)*讨论:新时代的新媒体盈利模式有哪些?各有哪些利弊?(个性化媒体推送、粉丝影响力变现、免费VS付费内容…)(三)选择化(p.66)1.大数据画像与平台的信誉体系2.“数字劳工”媒介研究热门议题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商品论”第二节智能媒体传播的新时空(p.67)时间的无序性与碎片化智能传播时代,对时间的标记和度量更加:数字化、自动化、精确化人类对时间的使用和感受的三个变化:劳动时间的延长化;时间管理的科学化;时间使用的碎片化。(二)空间的流动性与场景化1.麦克卢汉“地球村”(globalvillage)2.空间的“移动性”移动性的社会结构差异、媒介化、新阻碍3.空间的“场景化”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智能化的“拟态环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次课上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讲授,互动、讨论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小结5分钟25分钟15分钟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克拉里.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M].许多,沈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VanDijckJ.PoellT,DeWaalM.ThePlatflrmSociety:PublicvaluesinaConnectiveWorld[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18.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暨南大学《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精品课程网站:/course/JNU-1207130819?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4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3章虚拟现实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虚拟现实的概念及具体技术。二、技能层面使学生能够识别传播领域中虚拟现实的转向。三、思维层面使学生对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方向有自己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了解虚拟现实的发展进程。2.了解增强现实。3.从产业角度了解虚拟(增强)现实。教学难点:1.

从虚拟现实的发展进程看虚拟现实的转向。2.结合案例对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智能媒体传播及技术应用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虚拟现实的发展进程增强现实是什么从产业角度了解虚拟(增强)现实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虚拟现实的发展进程(p77)(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模糊幻想阶段埃里克·戴维斯和阿尔托对“虚拟现实”的认识2.赫胥黎与《美丽新世界》小说中提出的“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3.雷·道格拉斯·布莱伯利和《大草原》小说中的“Happylife”房子使人获得“沉浸感”。(二)20世纪60年代左右:萌芽发展阶段1.莫顿·海利希制造出了历史上第一套多感知仿环境的虚拟现实系统2.雨果·根斯巴克发明了“teleyeglasses”3.伊凡·爱德华·苏泽兰提出人机协作新理论,并开发“达摩克利斯之剑”(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理论的雏形和概念的产生1.杰伦·拉尼尔开发出第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头戴式可视设备“EyePhone”,被誉为“虚拟现实之父”.(四)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虚拟现实理论的完善和应用尼尔·斯蒂芬森与《雪崩》任天堂的探索尝试(五)2004—2011年: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帕尔默·洛基与OculusRift耳机的第一个原型(六)2012年至今:虚拟现实呈井喷式发展索尼、三星公司发布了系列产品,混合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融合第二节虚拟现实的延伸: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增强现实的两种定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共同点和区别增强现实的应用案例一:AR实景导航案例二:《口袋妖怪GO》第三节虚拟(增强)现实产业(重要:p77)现状与产业规模虚拟现实与娱乐节目、游戏、电影的结合案例三:游戏《全民高尔夫VR》《赛车计划2》案例四:电影《救援》《人工智能:伏羲觉醒》*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虚拟现实与各种媒体形式的融合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认识这些变化?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虚拟现实技术如何重构了传统媒介形态及叙事方式,结合案例进行分享。下次课上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幻灯片讲授,学生自学讲授、互动、讨论讲授、互动、讨论小结5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聂有兵.虚拟现实:最后的传播[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张以哲.沉浸感:不可错过的虚拟现实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3版.胡泳,范海英,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赫胥黎美丽新世界[M].陈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中国传媒大学《虚拟现实原理与实践》精品课程网站:/shortUrl/parse/iDJdS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5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4章未来影像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未来影像的概念及具体技术。二、技能层面使学生能够结合智能媒体传播领域的案例来认识未来影像。三、思维层面使学生对未来影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有自己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了解未来影像的基本含义。2.了解未来影像的特征。3.了解全息影像。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对未来影像在“未来”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思考并产生正确认识。2.帮助学生理解智能影像化“生存”。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历史进程及技术应用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未来影像是什么未来影像的特征全息影像是什么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未来影像是什么(p99)(一)何为影像人类离不开影像,从视觉符号到语言符号为主,再到回归视觉符号声影技术成熟案例一: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古德曼和劳伦斯提出“数字全息技术”智能化影像时代来临“未来化”的影像*引导学生理解:“未来化”的影像是指在高速智能化的全媒体技术驱动下,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影像进行呈现。三层表现方式:技术、传播、产业技术层面:智能化和交互性特征传播层面: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加速创造更多元的智能传播格局产业层面:“影像+”延伸扩展到各个领域,有很强的包容性第二节未来影像的特征(p104)1.沉浸感四种表现:系统沉浸、社交沉浸、空间沉浸、剧情沉浸案例二:电影《失控玩家》在场感互动感布兰达·劳瑞尔:交互不是关于信息,而是关于体验。案例三:虚拟人物定制未来影像的未来:全息影像(p107)对“伪全息影像”和“全息影像”进行区分什么是全息影像技术不需屏幕作为载体、在空气中可以显示影像、观看角度可变全息技术在智能媒体领域的应用摄影和摄像上的应用对裸眼3D的应用在实时互动和流媒体直播中的应用案例四:CNN直播大选现场使用全息技术案例五:人民网创意短视频《全息3D强影!这有一份“立体”报告等你来看》*结合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形势,引导学生思考其对智能媒体发展的影响。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全息影像是如何颠覆传统影像的叙述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结合案例进行分享。下次课上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幻灯片讲授,学生自学讲授、互动、讨论幻灯片讲授,学生自学讲授、互动、讨论小结5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周清平.“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石可.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和非肉身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6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5章5G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5G的技术及发展现状。二、技能层面使学生能够识别传播领域中对5G的技术运用。三、思维层面使学生对5G的未来发展方向有自己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了解5G的发展现状。2.了解5G的技术特性。3.了解5G的五种技术赋能。4.从媒介产业角度了解5G。教学难点:1.

从5G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更迭看其未来的发展。2.结合案例对5G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未来影像的概念、特征和全息影像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5G是什么5G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影响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5G是什么(p77)(一)5G的发展现状1.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应大力推动5G全面协调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打通5G应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推动技术融合。(二)5G的技术特性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三)5G的技术赋能内容传输“实时化”案例一:2019年央视春晚运用5G技术传输4K超高清视频融媒发展“全程+全息化”移动媒体泛在化案例二:5G高清直播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施工内容生产智能“全效化”案例三:百度大脑6.0产品体验优质化5G与媒介产业(p120)媒体端:信息采集与处理1.信息采集:一体化与融合化案例四:BBC建立全媒体“统一编辑部”打破部门间的界限,通过统一调配、共享新闻资源,形成一个巨大的跨媒体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实现新媒体业务与传统媒体业务相协调的一体化运营。信息处理:便捷化与多元化不同媒体可以共同分享素材资料,优化采编系统。案例五:2019年重庆马拉松首个广域赛事级别“5G+VR”直播案例六:新华社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用户端:信息内容的优质化与多元化信息内容:沉浸化与场景化信息形式:跨屏化与云端化*引导学生思考:5G为智能媒体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如何认识这些改变?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5G技术怎样使得信息采集呈现一体化和融合化趋势的,结合案例进行分享。下次课上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幻灯片讲授,学生自学幻灯片讲授,学生自学幻灯片讲授,学生自学讲授、互动、讨论小结5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项立刚.5G时代:什么是5G,它将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吴军.浪潮之巅.[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zhengce/zhengceku/2021-07/13/content_5624610.htm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7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6章对身份的新认知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不同理论视角下自我与身份的基本概念,并能从智能媒体视角下理解自我与数据环境的关联。二、技能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对“自我”进行量化与质化研究。三、思维层面培养学生对于“身份”的建构性的辩证认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什么是“自我”与“身份”?2、如何认识数据环境中的“我”?3、量化自我与质化自我的概念。教学难点:1、围绕身份认同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讨论。2、媒体如何参与构建身份认同?3、“自我”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通过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镌刻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f.告知本节课课核心内容:如何理解“自我”与“身份”?我们的身份是如何被构建的?如何认识智能传播环境中的“自我”?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自我与身份(重要p.132)自我的产生米德“社会自我”理论——“自我”作为发展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库利“镜中自我”(looking-glassself)——什么是“社会的我”?*重点强调不同学者对于“自我”建构性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我形象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环境塑造的,如何界定“我”?“身份”与“认同”不同学者关于身份的定义——“一个人的自我建构整体”“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集体认同感”“二元对立中根据’非他’来确定的个人或集体身份认同”——是什么定义着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吗?介绍厄文·戈夫曼对于身份的认知案例:媒体对特殊群体身份的塑造:“富二代”“拆二代”“小镇做题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媒体在身份共建中的媒介伦理问题,从“建构主义”视角让学生对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帕金翰“身份政治“延伸思考:如何理解“现代性”?以及吉登斯“反身性”第二节数据环境中的“我”(p.139)量化自我对自我的量化技术的发展“量化自我运动”(QS运动)(二)质化自我1.媒介记录与媒介实践的定义2.”质化自我“——媒介记录的核心概念质、质化、质化的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围绕媒体如何参与身份建构,以2-3则案例撰写小文章进行辩证思考,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教师讲解、互动、讨论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小结5分钟25分钟15分钟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清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汪民安.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LuptonD.TheQuantifiedSelf[M].London:Polity,2016.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暨南大学《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精品课程网站:/course/JNU-1207130819?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8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7章社交网络新生态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1、使学生了解六度分隔理论以及智能技术赋能下社交媒体的新模式。2、使学生熟悉社交机器人议题的相关的研究成果。二、技能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辨析后真相舆情事件的话语特征。三、思维层面使学生对人机交互的社交媒体生态中,如何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进行辩证思考。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网络个人主义”?2、社交机器人的定义与三个重要特征。3、什么是“后真相时代”?教学难点:1、“六度分隔”理论与社交网络的形象化概念。2、社交媒体中“后真相”传播趋势以及媒介环境中新闻与真相的问题。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通过“俄乌战争”假新闻探讨“后真相时代”中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引导学生对于社交网络中的媒体生态进行思考。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对自我与身份的认知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如何理解社交网络中的“我”?社交机器人与对智能算法的反思“后真相时代”新闻与真相的问题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交网络中的“我”(重要p.145)(一)六度分隔理论1.理论介绍2.“小世界实验”(Smallworldexperiment)*观看1993年电影《六度分隔》片段,讨论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如何理解社交媒体上用户之间的联系?3.社交媒体的智能化趋势重点与竞争核心:“内容”“关键链条”案例:Soul声音社交平台(二)网络化个人主义(p.152)1.社交网络中用户如何建立关系?▪引导学生以个人经验举例说明。2.“观众层”3.如何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化个人主义”?第二节走近社交机器人(重要p.153)概念的分类与定义案例一:微软“小冰”及GPT克隆人计划延伸讲解:ChatGPT案例二:《流浪地球2》“数字生命”概念与学术讨论社会构架路径、信息安全路径3.社交机器人的三个重要特征自动化、拟人化、智能化社交机器人与公共算法算法治理:法律、伦理、技术、社会应用四个方面建立公共算法第三节后真相时代来临?(p.161)什么是“后真相”?社交媒体环境中,“后真相”的传播趋势从网络舆情事件到“后真相舆情事件”,公众情绪成为主要话语特征案例:2022年黑龙江奶茶店钓鱼执法事件虚假新闻、虚假信息、谣言充斥社交网络空间全球政治传播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课程小结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撰写小文章,围绕面对舆论热点事件时,应该如何了解事件信息,是否应当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从“后真相”角度对“键盘侠”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下次课上组织讨论、提问环节,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幻灯展示、讲授教师讲解、互动、讨论幻灯展示、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小结5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库兹韦尔.人工智能的未来[M].盛杨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二、网络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媒体传播》精品课程网站:/course/CUC-1207566806暨南大学《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精品课程网站:/course/JNU-1207130819?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案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授课对象:传播学大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案编号:09课程名称:智能媒体传播年级专业:传播学大二学时:1职称:地点:教师:教学安排:课型: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授课题目(章、节):第8章智能媒体传播的中坚:智能新闻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段鹏等著.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层面了解新闻业的变革历程。二、技能层面使学生能够对新闻业中智能技术的运用有一定的认识判断。三、思维层面促进学生对智能新闻的未来图景有一定认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重点:1.从媒体组织架构、新闻产品和新闻从业人员三个层面了解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2.从智能化角度了解新闻采集、生产、分发与消费的新趋势。3.了解智能新闻的未来图景。4.了解智能新闻所带来的不利之处。教学难点:1.

理解算法新闻背后的逻辑。2.智能化的新闻采集的特点。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核心内容:社交网络新生态及“后真相”时代告知本节课核心内容: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闻领域新变化智能新闻的未来图景对智能新闻的反思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p171)(一)媒体组织架构的多域融合智能化与数字化打破了媒体组织之间或其内部的技术壁垒和机构壁垒案例一:《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符合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需求新闻产品形态的多元共生什么是媒体大脑?新华社提出: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新闻业赋能。案例二:新华社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新小萌”(三)新闻从业人员的多维发展1.掌握技术的逻辑2.利用技术的潜力3.引导技术的走向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闻领域新变化(p175)智能化新闻采集无人机传感器多信道直播云台自媒体写作方式智能化新闻生产全方位、集成化、数据化、高效率机器人新闻写作优势:准确度高、发布效率极高。局限:缺少人文情感、难适应多元化的新闻样态、伦理问题等。案例三:新华社“快笔小新”数据新闻案例四: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媒体大脑”MAGIC平台是什么?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生产领域集成化、产品化、商业化的应用案例五:新华智云发布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重塑了新闻生产模式、改变了记者传统的工作方式智能化新闻分发算法新闻的个性化推荐:用户画像、海量内容、算法推荐。智能化新闻消费新闻业新态势:自动化、数据化、普及化、场景化。新闻获取的四个新趋势:个性化的新闻获取碎片化的新闻内容参与式的新闻体验沉浸式的新闻服务什么是虚拟现实新闻?什么是增强现实新闻?案例六:新华社增强现实新闻《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智能新闻的未来图景与对智能新闻的反思(p193)智能新闻的未来图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智媒非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