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件-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_第1页
动物生理学课件-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_第2页
动物生理学课件-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_第3页
动物生理学课件-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_第4页
动物生理学课件-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几种形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骨骼肌产生一次兴奋时,其兴奋性发生的变化

3.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4.细胞的兴奋性、跨膜电位和离子通道状态之间的关系

5.动作电位在同一个细胞上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1.3.1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3.1.1兴奋性、兴奋、可兴奋细胞

反应

:当机体的周围环境或组织器官的内环境发生变化常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的改变和外表活动的改变兴奋:由安静变为活动,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抑制: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活动强变为活动弱刺激:能被机体感受而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又称应激性(早期生理学概念)区别:兴奋与兴奋性1.3.1.1 兴奋性、兴奋、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比较高,

被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近代生理学中,

更准确地定义:兴奋性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则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是动作电位的同意语。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就是产生了兴奋(简称兴奋)。在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才称为可兴奋组织1.3.1.2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组织细胞要兴奋,决定于两个方面:1、机能状态:机能状态好的,才能引起兴奋2、刺激的条件1)刺激的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时间变化率以一肌肉组织为例(腓肠肌)1.3.1.2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阈上刺激: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低时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达到一定水平刚刚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时,

这个最低限度可以引起反应的刺激强度叫阈强度。时间阈值:刺激强度不变,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组织兴奋性高低与阈值的关系?顶强度(maximal

intensity)

:对骨骼肌那样的多细胞组织,进一步提高强度,可以看到肌肉收缩的增强,但收缩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刺激强度再增加,肌肉收缩也不会再加大,这个强度叫做顶强度.1.3.1.3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1.3.1.3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在神经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时的一个短暂时期内,

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至零。此时任何刺激均归于“无效”。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period):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要引起组织的再次兴奋,所用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1.3.1.3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神经的兴奋性继续上升,可超过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的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的时期。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继超常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的期。1.3.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生物电的发现

细胞水平生物电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1.3.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休止电位/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内带负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这种内负外正的现象叫极化现象(-82mv)蟹轴突枪乌贼大神经纤维(-50~-70mv)(-70~-90mv)哺乳类神经/肌肉细胞1.3.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复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

去极化

1.3.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引起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这种电位波动可沿着膜向周围扩布,称为~细胞的生物

动电

作现

电象

位及其产生机制1.3.2外正的过程,兴奋消失,1.3.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变化过程

去极化:组织受刺激后,受刺激部位原有的休止电位消失

反极化:继去极化之后,转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现象

复极化:恢复膜内负恢复至静息状态1.3.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锋电位动作电位中,快速去极和复极化的部分,其变化幅度很大,称为锋电位(spike或脉冲impulse),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叫后电位(after

potential)。后电位是由缓慢的复极化过程和低幅的超极化过程组成,分别称为后去极化(after

depolarization)或负后电位(negativeafterpotential)后超极化(after

hypolarization)或正后电位(positive

afterpotential)。电位变化和兴奋性变化比较电对应——锋位绝不期电位变化和兴奋性变化比较去化对应和常——后极相不期超期电位变化和兴奋性变化比较超化常——后极低期1.3.3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膜-离子学说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各种带电离子的浓度显著不同

细胞膜不同功能状态对物质(离子)通透性不同

这种离子分布的不均匀的维持靠Na+泵的活动。1.3.3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某些组织细胞内外离子分布1.3.3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K+

equilibrium

potential)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膜内外K+的分布和膜对K+的通透性所决定的。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很高,对Na+和Cl-的通透性极低,可视为0静息电位的值取决于K+内外浓度差,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根据Nernst方程,K+的平衡电位(Ek)在27oC时,以膜外电位为0,膜内电位应为:细胞外[K+]Ek(mv)=59.5log

——————细胞内[K+]膜安静时K+的外流是由许多通道实现的-----非门控K+通道(2)动作电位和电压依赖式离子通道电压门控Na+通道细胞外液Na

+Na

+Na

+Extracellularfluid

(ECF)PlasmamembraneRapidopeningtriggeredat

thresholdSlowIntracellularfluid

(ICF)细胞内液closingtriggeredat

threshold激活门失活门of

opening

(inactivated)From

threshold

to

peak

potential(–50

mV

to

+30

mV)(b)At

resting

potential(–70

mV)(a)From

peak

to

resting

potential(+30

mV

to

–70

mV)(c)从锋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从阈电位到锋电位静息时Closed

and

not

capableOpen

(activated)Closed

but

capable

of

opening位到超极化之后fluid

(ECF)at

thresholdpotential

through–80

mV)Fig.

4-7de,

p.109电压门控K+通道Extracellular 从锋电PlasmamembraneK+ Intracellularfluid

(ICF)DelayedK

+At

resting

potential;

delayed From

peakopening

triggered

atthreshold; after

hyperporemains

closed

to

peak

potential (+30

mVto

(–70

mVto

+30mV)(d) (e)openingtriggeredlarizationOpenClosed静息时;阈电位被延迟触发;至锋电位前保持关闭状态静息时,Na+,K+电压门控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一旦去极化使膜点位下降至阈电位(-50mv)时,Na+电压门控通道激活门打开。Na+内流---去极化Fig.

4-9c,

p.112Na+继续内流,使膜电位下降至0Fig.

4-9d,

p.113Na+持续内流使膜电位出现反极化达到锋电位。此时,

Na+通道失活门关闭,激活门仍开着,但Na+不能内流;

K+通道打开,K+外流。K+通道只有一道门,激活较延迟,而且没有失活状态,可直接恢复到静息时的关闭状态。Fig.

4-9e,

p.112②K+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达到0电位状态。Fig.

4-9f,

p.112K+继续外流,使膜电位恢复至内负外正的静息状态,此时Na+通道失活门打开,激活门关闭,以备迎接下一个刺激。此时

K+通道仍然开放,K+继续外流而造成超极化。Fig.

4-9g,

p.112K+通道关闭,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Fig.

4-9h,

p.113离子分布?1.3.4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1.3.4.1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引起当刺激使膜内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可以在已经去极化的基础上诱发产生动作电位,该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potential)。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大约低10~15mV。P:Permeability

通透性

Fig.

4-10,

p.113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depolarization)对于一段膜来说,当刺激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会引起一定数量的Na+

通道开放,Na+因此内流,而Na+的内流会使膜进一步去极化,结果又引起更多的Na+通道开放和更大的开放概率,如此反复下去,正反馈循环出现一个“正反馈”过程,-称(Na+的)再生性去极化(循环)。Na+

内流(膜电位继续下降)某些Na+通道开放去极化(膜电位下降)触发事件阈电位产生的结果,出现一个不依赖于原有的刺激,而使膜上Na+通道迅速、而大量开放,膜外Na+快速内流,直至达到Na+平衡电位才停止,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从兴奋性角度来看,①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②只要是阈上刺激,不论刺激强度多么强均能引起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关系,膜去极化都会接近或达到ENa,③动作电位的幅度只与ENa和静息电位之差有关,而与原来的刺激强度无关;④阈下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⑤对于一段膜来说,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会引起(Na+的)再生性去极化(regeneration

depolarization)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⑥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会因距离衰竭,也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和“无”特性。1.3.4.2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阈下刺激虽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但也可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有少量Na+内流引起的去极化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