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4.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 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这说明北方很多耕地变成了游牧区,原因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政局动荡,游牧区扩大,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据图片不能推测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未涉及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农牧分界线的南移,但没有体现南方游牧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6.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7.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这一措施的实行A.提高了军队士兵的素质 B.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C.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D.民众疾苦问题得以解决【答案】B【解析】北宋政府为了防止民变,将灾民募为国家兵员,这样必然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B项正确;扩充兵员和提高士兵素质并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A项;北宋的举措形成了冗兵冗费,不利于王朝统治,排除C项;将灾民招募为兵员并不能有效解决民众疾苦,排除D项。故选B项。8.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9.据学者考证,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共9630人,南方有9164人,其中,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A.文化重心南移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南方重视教育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科举取士人数方面,南方占比大,远远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相对政局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重心不断南移,这推动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文化重心南移是对材料现象的解读,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政府政策的推动、南方重视教育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10.有学者在评价宋代文艺时认为:宋诗较与唐诗,虽少了天然,但多了思理;宋文以抒情议论见长,较之唐人,纹理更为严谨周备,文气愈加流动贯通;此外,山水花鸟画也在宋人“以形媚道”“格物之精”的理论指导下走向更高峰。这反映出当时A.文艺创作深受思想影响 B.时代变迁决定文艺风格C.文学艺术种类发生转变 D.士人渴望突破理学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宋诗较与唐诗,虽少了天然,但多了思理;宋文以抒情议论见长,较之唐人,纹理更为严谨周备,文气愈加流动贯通;此外,山水花鸟画也在宋人‘以形媚道’‘格物之精’的理论指导下走向更高峰”可知,宋代的诗多了“思理”,宋代的文更加“严谨周备”,宋代的山水花鸟画也注重“以形媚道”“格物之精”,即注重“格物致知”,这些艺术特点与宋代理学思想暗暗吻合,反映出理学对宋代文艺创作的影响,A项正确;时代变迁决定文艺风格,“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诗、文、绘画,并未能体现当时文艺种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士人艺术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初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朝中期开始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了司礼监。由此推知,明代中后期A.宦官权力完全失控 B.宦官加入中枢决策C.内阁票拟职能改变 D.皇帝决策权力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初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朝中期开始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了司礼监”可知,明朝中后期,皇帝为牵制内阁而让宦官参政,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司礼监的现象,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加入中枢决策,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加入中枢决策,但不代表宦官权力完全失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的异变,没有体现内阁职能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宦官加入中枢决策体现了皇权的加强,而不是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的政治制度,但取消了其上层贵族在政治上的独立性,使其成为随时由政府任免的官员。清政府的这一举措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B.开创了因俗治边的模式C.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变革 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既保留传统的政治体制,也有由政府任免的官员,这样因俗而治的措施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A项正确;早在唐朝就实行了因俗治边的模式,“开创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地方制度,不是中枢权力机构,排除C项;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面为1600~1840年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促使17世纪中期以后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海外移民大量涌入C.自然环境的改善 D.高产作物的推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传入我国,并得到推广种植,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明清时期,科学成就主要是传统科技的总结,缺少创新,排除A项;B项不符合明清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自然环境相比前朝,没有显著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边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出任巡抚人数变化柱状图。对图中的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 B.太平天国冲击了政权结构C.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 D.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所致【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840年满族官僚和汉族官僚的比例差不多,1864—1866年出任巡抚的汉人是15人,满人为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起用大量的汉族官僚,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满汉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汉族官僚的增多并没有为洋务运动埋下隐患,排除C项;材料中满汉官僚的比例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这些斗争反映了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的苛捐杂税极大地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民众多次反抗,C项正确;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民变说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被激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排除B项;全国发生的多起民变并不是“同盟会”领导的,这是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平均分配土地 D.驱赶外来侵略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项正确;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A项;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指的是平均分配土地,排除C项;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之一是并未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为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作品。据此判断,该漫画A.讽刺袁世凯已复辟称帝 B.抨击蒋介石虚假“行宪”C.揭示民主政治艰难曲折 D.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民国二年”以及“内阁”“国会”“政治”等可判断,这是讽刺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解散国民党、破坏国会和内阁等,说明当时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在1915年,蒋介石“行宪”始于1948年,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B项;D项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8.遵义会议上,通过开展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以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改组中央领导机构以增强政治领导力,完善军事决策体制以提高政治执行力。由此可见,遵义会议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使中共完成战略转移C.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 D.摆脱了国民党的进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展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以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改组中央领导机构以增强政治领导力,完善军事决策体制以提高政治执行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错误,并通过思想斗争、改组机构、完善体制等方式加以纠正,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已经彻底破裂,排除A项;长征胜利使中共完成战略转移,排除B项;遵义会议后,国民党仍然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排除D项。故选C项。19.20世纪30年代,经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塑造,岳飞的形象从古代的抗日名将、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民国前期爱国忠孝的国家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旨在A.最大限度追求历史的真实 B.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C.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 D.迎合民众的价值文化追求【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即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和社会各界合力将岳飞塑造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旨在激发国人民族抗争意识,B项正确;岳飞形象的改变并非学术研究和追求历史真实的结果,排除A项;仅有岳飞个人形象的变化不足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排除C项;国家和社会强调民族英雄并非为了迎合民众的价值文化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表为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该表反映了“三三制”原则A.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C.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 D.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在1940年3月6日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小资产阶级,而且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也争取到抗日政权中间来。同时,“三三制”政权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绅士、商人、学生、军界、工人”等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加入到抗日的行动中来,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三三制”原则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B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和尝试,排除C项;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其根据《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设立了民政部、司法部、教育部、水利委员会、法院等政府工作机构。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A.标志着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作出有益探索C.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D.丰富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根据《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设立了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局、财经委员会、法院等工作机构”等信息可以看出,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在新政权建设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从而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借鉴,B项正确;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在1949年1月三大战役胜利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在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是在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张耕木的宣传画《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A.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 B.人民公社化运动深入人心C.民众对土地改革热情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张耕木的宣传画《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农业合作化得到群众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合作社,不是人民公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合作社,不是土地改革,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合作社,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故选A项。23.《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两拳出击”反美抗苏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美苏仍处于争霸状态,对苏联的抵制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毛泽东“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使用”,努力结束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强调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体现“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排除A项;“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与“交叉重叠的敌意”不符,排除C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是得到非洲国家的支持,并没有体现“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排除D项。故选B项。24.20世纪70年代初,金钱报酬被谴责为资本主义余孽,罕有领导干部敢将其作为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手段。1977年8月,大部分工人的工资实现了上调;1978年5月,奖金和计件工资再次回到工人的薪资体系中。这反映了A.经济管理的有益探索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C.干部制度的拨乱反正 D.思想解放的快速推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77年8月,大部分工人的工资实现了上调;1978年5月,奖金和计件工资再次回到工人的薪资体系中”可知是对经济管理的有益探索,A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B项;材料意在说明对经济管理的探索,并非对干部制度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思想解放的快速推进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A.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B.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C.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答案】C【解析】材料展示了不同阶段理论思想的不断发展,说明理论创新不断推进,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科技创造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国际,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楚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江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结合材料及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一示例二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唐代文化存在保守倾向阐述论证(史实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清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佛教在传播中日益本土化,儒学也吸收了佛道中的有益成分得到发展;当时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域风情,如《霓裳羽衣舞曲》等。外国的服饰、食物的传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唐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将外来文化因素认同于自身文化,在差异中求一统,而不是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为专制主义服务。结论综上所述,唐文化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综上所述,唐文化体现比较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解析】本题较开放,根据材料“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可拟题目为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论述是可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有理,表述成文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鸦片与战争鸦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毒品。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为了缓解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皇帝奏折(《林则徐全集》)材料二一位英国人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马克思《鸦片贸易史》材料三英国政府对于发动鸦片战争的解释是:第一,要为中国政府对女王陛下和臣民的侮辱获得赔偿。第二,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商人获得因中国政府指示下使用暴力而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赔偿。第三,今后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人和财产应获得免受侮辱或伤害的保障。——整理自1840年3月19日英国议会记录(1)根据材料一,林则徐认为鸦片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危害(不得照抄原文)?(3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危害的记述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不同?(4分)(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为何英国政府在解释战争原因时只字不提鸦片?(3分)【答案】(1)危害:造成银荒(白银大量外流),兵弱(士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的后果,威胁清朝统治。(2)不同:鸦片贸易严重摧毁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原因:立场不同。(3)原因:鸦片贸易是极其可恶的罪行,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国际形象,掩盖其罪行,故而采取逃避态度。【解析】(1)危害:根据材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知,造成银荒(白银大量外流),兵弱(士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的后果,威胁清朝统治。(2)不同:根据材料“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可知,鸦片贸易严重摧毁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原因:根据材料“林则徐上道光皇帝奏折”“马克思”可知,立场不同。(3)原因: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在解释战争原因时只字不提鸦片,是因为鸦片贸易是极其可恶的罪行,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国际形象,掩盖其罪行,故而采取逃避态度。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如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3分)【示例】中共一大,遵义会议论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论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中共一大提出了以城市为中主的路线,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之后中共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联合国民党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但由于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与投降主义的错误,以及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革命失败。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应中国的国情的革命道路。在根据地的建设与斗争过程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被迫长征。1935年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解析】本题可任意从图片中选择两个会议。因此可结合所学,选择中共一大和遵义会议。并提炼主题为中共走向成熟。论述时,主要结合所学,阐明中共诞生之后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