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西南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此观点认为行省制()A.成为农民起义频发的根源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克服了唐宋地方治理之弊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导致黄河、长江等自然屏障瓦解,无法阻挡流贼蔓延,因此作者认为此项制度变革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D项正确;行省制度与农民起义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认为行省制度破除山川形便导致无法应对流贼问题,与中央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度无法克服唐宋地方治理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2.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时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各方妥协带来君主复辟的风险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艰难曲折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D.英美政治制度比法国更优越【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法国1875年宪法”可知,材料讲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结合材料“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是‘较小的坏事’”、“温和的共和派眼里……‘妥协共和国’”可知法国很多政治派别对现有共和体制不太满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在制定过程中及共和制度确立过程中不得不面临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分歧,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复辟风险,排除A项;材料体现建立共和制度的曲折性,并非谈论民主虚伪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与英美政治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3.梁启超回忆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张之洞对《时务报》大力支持,规定将《时务报》按期寄送湖北全省各衙门、各局、各书院、各学堂,报费由官府支付。材料反映了()A.政治变革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B.《时务报》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C.洋务派成为支持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D.甲午战败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张之洞对《时务报》大力支持……”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甲午战争失败后,《时务报》的销量增加和张之洞的支持反映了时人积极了解变法为国家谋求出路探索,甲午战败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变革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时务报》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洋务派成为支持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4.武则天时期,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时人谓之‘勋格’”。由此带来的结果是()A.完全打破了士庶的界限 B.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公平C.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落 D.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时期,将《氏族志》为《姓氏录》,打破了士族阶层的垄断,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力,加速了士族的衰落,C项正确;武则天将《氏族志》为《姓氏录》,对唐朝官制进行了调整,但是并未完全打破士庶地主的界限,排除A项;促进选官制度更公平公正缘于科举制,并不是改《姓氏录》,排除B项;“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到1830年,大多数政府部门已经设立常务次官。这一系列举措()A.克服了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B.确保了上下议院权力的制衡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解决了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政府部门设立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C项正确;文官制度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依然存在弊端,排除A项;设立常务次官与上下议院权力的制衡无关,排除B项;设立常务次官,建立文官制度,不能根本上解决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排除D项。故选C项。6.美国司法制度中有一条款称为“米兰达权利”。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米兰达权利”()A.推动律师制度的发展 B.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C.蕴含司法程序的正义 D.保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对嫌疑人的合理保护,可推知“米兰达权利”蕴含着程序正义的原则,C项正确;律师制度的发展与本体材料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法院地位也没有因为“米兰达警告”得以提升,排除B项;本题与民主权利并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为1988~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修订内容。相关修订内容反映了()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下表为1988~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修订内容”可知,材料中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宪法增加、修订内容大多与经济相关,尤其对私营经济、市场经济等概念进行修订,由此可知修订《宪法》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A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8.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唐代一枚银饼有铭文:“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二者可用于佐证当时()A.地方政府拥有铸币权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开元年间租庸调制度,尤其是“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可知当时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铸币权”问题,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白银当时并非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任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些思想()A.着眼于强化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B.推动全球化朝着普惠平衡方向发展C.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体现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方针【答案】D【解析】新中国初期,基于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活动重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根据材料“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可知,邓小平由“意识形态”和“美国牌”、“苏联牌”、“中国牌”可知中国此时反对两极格局之下的以美苏为代表的霸权主义,D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方针从传统阵营外交、意识形态外交转变为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虽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在当时仍旧存在的,但并非此时中国外交出发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化发展方向,排除B项;当前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唐初设立租庸调到杨炎时改为两税法,“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明代行一条鞭法,“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者亦无几矣”。黄宗羲意在()A.批评前代税制改革的弊端 B.揭示王朝兴衰的规律C.指出农民赋税加重的趋势 D.为知识分子参政造势【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改革,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税项高潮,税法实践与税法设计理念中存在偏离情况,每次赋税改革都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催生杂派税项,增加农民负担,C项正确;黄宗羲并未强调税法改革本身弊端,而是着重于谈论税法实践中的问题,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黄宗羲处于封建时期,谈论税法实践问题不能代表找到王朝兴衰规律、也不可能揭示王朝兴衰规律,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知识分子参政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1.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为日后咖啡的世界主产区。咖啡的交流传播()A.得益于各国政府的大力倡导 B.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C.丰富了各地人们的食物种类 D.促进了拉丁美洲经济的转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咖啡从非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推知咖啡丰富人们食物种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倡导导致咖啡交流传播,排除A项;咖啡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B项;咖啡的传播无法促进拉美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该画像石最大的史料价值是用来研究东汉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所有制形式C.粮食作物分布 D.农业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画像石拓片内容描绘了采用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粮食作物分布情况,排除ABC项。故选D项。13.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叫醒工”的出现反映了英国()A.工厂制度兴起发展 B.时间观念日益增强C.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D.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的出现,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进入工厂工作后时间观念日益增强,B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兴起发展,是造成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的原因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排除C项;材料与“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5.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型。为了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国门,建立起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由此推知,英国经济的转型()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建立在英国社会转型基础上C.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D.标志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国门,建立起一个以英国为核心商业贸易圈”及所学知识,可得知18世纪中期以后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打开各国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英国经济政策调整是建立在英国社会转型基础上,排除B项;英国为了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武力等方式迫使各国打开国门,不利于这些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排除C项;英国经济的转型不能代表殖民体系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知识框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答案】示例: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后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保障了国家赋税收入。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是隋唐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条件。【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可以看出,隋唐制度的变化与革新主要体现在选官制度、行政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在选官制度上,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在行政制度上,推行三省六部制,把宰相权力为三,相互制约,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在赋税制度上,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后又推行两税法改革,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最后作个总结,隋唐制度的革新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局面。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进程时期主要法律文件(部分)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材料二法治是目前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摘自宋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请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新中国法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分析说明:①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修订,宪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起到了“固根本”的作用。②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我国颁布了《经济合同法》等经济领域法律法规,有利于规范经济行为,起到了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稳预期”的作用。③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保障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起到了“利长远”的作用。【示例二】观点:新中国法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分析说明:①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大组织法》等法律文件的颁布明确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构成和职责,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初步建立。②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相关经济法规的颁布,适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颁布了《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加强经济立法,又颁布了《民法典》等法律文件,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以法律维护广大公民的民事权利,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析】由材料“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拟定标题为新中国法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或新中国法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果观点为前者,要围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选择恰当的法律法规,1954年宪法起到了“固根本”的作用,80年代系列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稳预期”的作用,而90年代的法律法规起到“利长远”的作用;如果观点为后者,要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人大组织法》等法律文件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初步建立,20世纪80年代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相关经济法规反映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标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常平仓“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西汉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自西汉以来,我国“常平仓”制度时断时续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近代。我接任农业部长(1933年)后,在最快的时间内敦促国会通过立法,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由于实施了“常平仓”计划,在1939年欧洲大战爆发时,美国已经储存了4亿浦式耳(计量单位)的玉米和大约2亿浦式耳小麦的额外储备。以上存放在美国“常平仓”中的巨额额外储备为美国人民提供了食物准备,其重要性不但对美国人民,而且对于交战中的盟国都是决定性的。——美国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1944年访问中国期间的演讲内容(节选自唯明:《华莱士在华言论集》)我们不仅仅考虑国会面前的各种具体的“常平仓”建议,而且还从更综合的方面探讨储备基本商品,保证我们经济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问題。——译自美国现代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1937年著作《储备与稳定》常平仓制度本质上是长远的政府干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一套措施,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可能还有消费者的利益。——译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戴维斯1938年论文《“常平仓”经济学》(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各界对“常平仓”制度的评价(2)谈谈“常平仓”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哪些智慧。【答案】(1)评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危机下美国农业生产过剩问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民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储备;能推动国家综合探讨通过储备基本商品,保证经济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題;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和消费者的利益。(2)智慧:保障粮食供应与安全;稳定农业市场和粮食价格;建立战争储备粮机制;完善国家粮食调配调控;助力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评价:根据材料“我接任农业部长(1933年)后”可分析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危机下美国农业生产过剩问题;根据材料“美国已经储存了4亿浦式耳(计量单位)的玉米和大约2亿浦式耳小麦的额外储备”可分析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民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储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能推动国家综合探讨通过储备基本商品,保证经济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題;根据材料“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可能还有消费者的利益。”可分析出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小问2详解】智慧:根据材料“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可分析出保障粮食供应与安全;根据材料“长远的政府干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一套措施”可分析出稳定农业市场和粮食价格;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建立战争储备粮机制;根据材料“常平仓制度本质上是长远的政府干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一套措施”可分析出完善国家粮食调配调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助力解决“三农”问题;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摘编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1865年说)“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三1913~1937年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国家年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苏联)1913年1511138419251412951——摘编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年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内容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价值。(3)你从材料三的数据中能发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说明。【答案】(1)相同点:两则材料所描述的内容都是世界市场的开拓带来世界各国生产和消费联系日益紧密。不同点:材料一是对世界市场开拓的影响的阐述;材料二是对世界市场开拓的表现的描述。(2)史料价值:材料二出自史学著作,属于二手史料,是叙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进行的叙述,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个人言论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有时记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三出自统计局数据,属于一手史料,是政府机构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得出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史学著作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3)【示例一】发现问题:1913~1937年,英美德法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总占比均超过了世界贸易总量的2/5,说明:20世纪上半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美德法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示例二】发现问题:1925~1937年,苏联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非常低,只有1%。说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长期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和包围。因此,尽管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非常低【解析】【小问1详解】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可知材料一所描述的内容都是世界市场的开拓带来世界各国生产和消费联系日益紧密。根据材料二“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可知材料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世界市场的开拓带来世界各国生产联系日益紧密。所以两则材料所描述的内容都是世界市场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