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伦理学概论什么是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是研究如何运用道德原那么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学说。应用伦理学与一般伦理学的的关系一般标准伦理学和元伦理学都可称之为理论伦理学〔theoreticalethics〕,理论伦理学〔特别是现代标准伦理学〕不直接关注具体的道德问题,而较集中于道德形而上学、道德认识论以及普遍道德标准体系的研究。应用伦理学那么以直接研究具体的、在公共领域有争议的道德问题为其根本特征。所以,本书认为应用伦理学是一个新的伦理学分支,它的问世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切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实践问题。为正确理解这一点,需注意如下几点:并非所有具体的、有争议的现实问题都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是涉及对人的行为之善与恶的评价或对〔right〕与错〔wrong〕的判定的问题。〔2〕只有那些具体的、表现于特定领域或情境中的道德问题才可能是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并非一切现实道德问题都是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3〕那些引起广泛注意的且在公众中有深刻歧见〔或在公共领域引起剧烈争论的〕现实道德问题才是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2应用伦理学兴起的背景理论背景西方应用伦理学是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正统分析哲学土崩瓦解、元伦理学日益暴露出严重局限性的背景中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现代战争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面临的新问题、“性革命〞所导致的道德问题、现代医学以及现代高科技所引起的人伦关系问题、环境问题等,都要求伦理学的介入1.3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与应用伦理学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衡量人类在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至少可从这样两个方面加以考虑:1〕人类彼此间以暴力相加的事情是否趋于减少2〕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是否有所提高。之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乃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人间罪恶的根本要素是暴力和欺骗。区分:政治进步与道德进步;知识进步与道德进步。应用伦理学的使命应用伦理学必须为培养德性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用高度综合性的哲学智慧去评价有争议的行为和制度,去影响行为选择、制度变革和建设,这便是应用伦理学的应用“空间〞。应用伦理学兴起的重要意义文明本有内在的两个维度:智能与道德。这两个维度平衡、和谐地生长,整个文明才是健康的。但现代文明的智能疯长,道德相对萎缩。现代人类的道德、智慧与其智能、力量不相称,正因为如此,现代文明在外表的进步和开展中隐藏着深重的危机。应用伦理学将为推动人类道德进步、走出现代文明的危机而作出奉献,应用伦理学的兴起是当代道德哲学的根本转向,应用伦理学研究代表着道德哲学研究的根本方向,这就是应用伦理学兴起的重要意义。近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改革开放中国当代开展的代价与中国应用伦理学兴起的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没有付出代价,最惨痛的代价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社会道德水准的降低,二是严重的生态破坏.1.4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及其展望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现状困境:〔1〕各分支研究处于彼此隔离、缺乏交流的状态;〔2〕应用伦理学一般方法和思想研究比拟薄弱。第2章应用伦理的方法和根本原那么●正义原那么是当代公共生活的根本道德原那么,正义的制度为每个个人和组织分配比例适当的权利和义务;正义的个人尊重他人的自主性且保持“对法那么的敬重〞。●整体和谐原那么要求个人自觉地承当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西方应用伦理学的方法〔一〕工程模式:1.预设三个前提。第一,伦理学理论构成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其内容是普遍的道德原那么,这些原那么建立在理性根底之上。第二,只有进行逻辑推演,即根据有关经验事实从一般原那么中推演出能指导行动的结论〔规约与禁令〕,才能把这个知识体系付诸应用。第三,从一般伦理原那么推导具体伦理决定的过程,可以是也应当是公正的、无利益偏涉的。2.逻辑顺序:〔1〕把普遍原那么公式化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2〕经验地描述特定的社会背景或制度背景,包括表达在个人动机和目的之中的制度习俗结构;〔3〕推导把道德原那么应用于此背景下可能的行为选择过程。3.缺乏:“工程模式〞所预设的“方法价值中立论〞,即方法是纯逻辑的,中立于实质性伦理观点的设定必须予以摒弃。另外,“工程模式〞设定伦理学原理是只被用作推理前提的定论,它们不必接受实践的检验,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二〕解释学方法:有西方学者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的辨析和对福科的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基于对人类文明可持续性的重视,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应用伦理学方法论指导纲领:价值、权力、紧密性、细微、实践、具体案例、情境、关于如何的问题、叙事/历史、行动者/结构、对话。〔三〕其它方法也有西方应用伦理学研究者把应用伦理学方法概括为三种模式: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models〕、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models〕和融贯论〔coherentism〕模式。自上而下模式重视一般标准和伦理理论,自下而上模式重视道德传统、经验和具体情境。融贯论模式一方面认为原那么在应用于具体案例时必须具体化,另一方面认为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根据一般原那么去说明、理解案例,这一模式源自罗尔斯所说的“反思平衡〞。国内关于应用伦理学方法的两种观点1.后现代主义视野〔1〕存在多种多样的应用伦理学,不同的应用伦理学预设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2〕这些不同的应用伦理学不可能会聚成一个严密的应用伦理学体系,应用伦理学也不存在什么本质;〔3〕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原那么〕和方法论都具有同等的合理性;〔4〕达成道德共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平等地就每一对话者所提供的支持自己道德原那么的“认知内容〞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可以明晰这一原那么的意图、目的及其危险和限度,在此根底上作出合理的道德决断。2.现代性视野〔1〕应用伦理学首先是一种程序方法论;〔2〕应用伦理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话商谈就有争议的道德问题达成共识;〔3〕应用伦理学最终到达的无可争辩的根本道德原那么就是民主原那么,即“自由、民主和保障人权〞;〔4〕应用伦理学不研究善恶是非问题,只关心“合宜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道德相对主义是现代性的思想病症,更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病症。。在此我们不能详细阐述这一难题,而只给出一个反驳道德相对主义的根本思路。第一,成认世界观、价值观的多元主义并不要求接受道德相对主义。第二,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也不要求成认不同个人关于道德、价值的观点都是同样正确的。应用伦理学的方法在民主社会中,努力达成共识,以便为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伦理依据,这是应用伦理学效劳于现行制度的功能;审视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发现主流价值观的错误,以便纠正集体意识的错误,促进制度的改善,这是应用伦理学的批判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只注意达成共识,一方面使哲学伦理学成了现实和时尚的追随者,另一方面使社会失去了反省和纠错机制。但是,只批判而不试图达成新的共识,哲学伦理学就不可能产生实践作用。1.根本方法论原那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不仅要求我们对特定行为或制度产生的情境进行实际调查,而且要求我们熟悉各门具体实证科学,因为现代科技已全面渗透于文化〔广义的文化〕的各个层面。2.一般方法论原那么〔1〕双向反思原那么:反思者既不能把现实生活当作当然合理的,也不能把自己信持的伦理道德思想当作绝对无可置疑的绝对真理。所以,反思既经常地针对生活现实,也不排斥反思者对自己所信持的伦理道德思想和世界观进行反省。人类生活总处于一定意识的指导或影响之中,应用伦理学的反思还特别包括对主流意识的反思,即对渗透在制度之中和积淀在群众心理之中的意识的反思。〔2〕整体主义原那么:这一原那么将在本章第3节中详细阐述。把我们的道德判断纳入尽可能大的文本整体之中,这是整体主义方法要求。〔3〕历史比拟原那么:这一原那么与整体主义原那么密切相关。把现代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实践与古代人的进行比拟,这就是历史比拟原那么的要求。这一原那么既不预设“但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也不预设但凡历史的都是正确的。它只要求我们把古人也当作对话的主体。〔4〕平等对话原那么:提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平等对话;也可以通过与古人、自然对话而进入尽可能大的整体之中.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还必须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如:社会调查方法、实地考察方法、专家访谈方法等。2.2普遍正义原那么“正义〞的根本含义个人的正义与制度的正义区别:个人的正义可以表现为具体行动的正义,但更重要地表现为个人的根本态度或立场,表现为个人的品质,这是一种符合道德的品质,也是民主社会公民最重要的品质。也就是说,个人的正义,是出于正义信念和始终不渝的意志而表现出来的一贯品质。制度正义的根本要求是对所有相关的人一视同仁,合理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保障人的根本权利,这当然是现代社会对制度正义的根本要求。应用伦理学既要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制度建设进行伦理评价,又要为现代人的道德实践提供指南,所以,正义原那么必须表达这两方面要求的统一。这一原那么可表述为:社会制度应为每个公民和组织规定比例适当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应具有奉公守法的品质。正义与民主从人类政治史看,最能维持正义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没有民主就很难有什么社会正义。正义原那么与允许原那么“允许原那么〞要求,在世俗多元化社会中干预他人行动的权威性来自他人的允许;允许原那么表达为行为准那么〔Maxim〕那么是:别对他人做他们不愿意落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显而易见,允许原那么的要求已包含在正义原那么之中.正义原那么的普遍性强调正义原那么是一条普遍原那么,旨在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强调正义原那么的普遍性与维护文化多样性没有矛盾。2.3整体和谐原那么如果说正义原那么在今日世界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原那么,那么整体和谐原那么那么是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原那么。原因在于,正义原那么本是现代性的道德原那么〔也是政治原那么〕,而整体和谐原那么是为克服现代性的弊端而提出的道德原那么。如果说应用伦理学坚持正义原那么是为了能很好地在对话商谈中达成道德共识,那么它提出整体和谐原那么就是为了纠正现代性的错误而改变人们的道德共识。换言之,正义原那么是当代社会的公共道德原那么,而整体和谐原那么尚未成为公共道德原那么。应用伦理学应努力使整体和谐原那么成为公共道德原那么;只有这样,现代文明的严重弊端才能得以纠正。整体和谐原那么是从现代科学中提炼出来的原那么,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但我们要特别阐述整体和谐原那么的伦理含义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人类这个子系统是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共生共存的,人类的物质生产不仅应遵循物理、化学所揭示的规律以及经济学规律,还必须遵循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规律。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整体和谐原那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达为集体主义原那么。在理解这一原那么时,首先,要辩证地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本体论关系;其次,要辩证地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西方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存在两种应用伦理学的方法论,一种提出应用伦理学的“工程模式〞,主张把特定的伦理原那么当作不变的前提,应用于各种具体生活情境;另一种是解释学的方法论,主张既研究具体道德情境,又追求价值合理性。在当代中国,存在三种关于应用伦理学一般方法的观点:程序共识论、后现代主义和双向反思论。双向反思论主张,应用伦理学既应反思批判主流价值观和现实生活时尚,又应反思伦理学的根本理论;既应注重在对话中谋求道德共识,又应反思表达为“共识〞的主流价值观,以便改变共识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正义原那么是具有普遍约束力或道德权威的公共道德原那么。正义原那么对社会制度的要求是为每个个人和组织规定比例适当的权利和义务;对个人的要求是尊重他人的自主性,自觉遵守自己所认同的法律和公共道德准那么。针对责任意识的冷淡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遵循整体和谐原那么。这项原那么要求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自觉承当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在地球生物圈中自觉承当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义务,在物质生产中自觉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第3章经济伦理工作〔劳动〕和消费行为存在特定的伦理意义,但它们只是经济伦理的相关问题。经济伦理的内涵与根本课题经济伦理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实践中某一特殊类型的道德伦理问题——即经济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题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它所关注的首先是人类经济活动本身的道德根底、道德标准、道德秩序和道德意义问题,其次才是为人们寻求合理有效的经济伦理策略或决策提供必要的伦理咨询或伦理参考,从而最终为人类及其社会的经济生活或行为达于既正当合理又合法有效的状态,提供独特而具体的伦理价值解释。根本课题:1.人类经济生活〔经济活动和行为、经济关系等〕本身是否具有其特殊的道德意义?2.人类经济生活〔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等〕本身是否存在一种道德的维度?3.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与其内在的生活目的和外在的生活环境之间,是否有某种或某些超越经济目的本身的道德价值意义和伦理关系约束?经济生活的伦理意义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天然的合〔人类〕目的性;还具有“天然的〞社会性。人类经济生活——包括经济活动或行为和经济关系——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原初的道德合目的性和伦理关系性,说明了人类经济生活本身就具有其内在的道德伦理尺度。当且仅当人们运用正当的手段获取这些价值物,并用合理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价值物时,以获取和享用这些价值物为根本目的的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才是符合道德的,其道德善意义才是可以得到认可的。这就是我们确立人类经济生活或活动之内在道德价值的根本准那么。经济生活的道德维度经济生活的道德维度,主要是指标准和调节人们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根本的经济伦理标准和道德原那么,以及这些伦理标准和道德原那么的作用方式与作用限度。人类的经济生活或活动从根本上说,既是合〔人类〕目的性的,也是社会性的。经济生活或活动的合目的性质,决定了效率或成效必定成为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和行为的根本价值标准。而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质说明,任何人的经济行为或活动都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即便是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也不存在绝对个人性的经济活动或行为。合〔人类〕目的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根本特点提示我们,人类经济活动和行为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换句话说,它们必须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规那么或制度地进行的。蜜蜂寓言〞、“看不见的手〞〔aninvisiblehand〕的概念,两者都想努力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经济事实:即使是出自利己主义动机的自利式经济行为,也同时具有社会公益的利他意义〔价值〕。经济活动或行为的社会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它得以实现的方式和组织形式具有社会化的属性;其二是指经济活动或行为所包含的社会关系性质。前者为现代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实,后者那么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经济生活与人的生存人类经济生活与其内在生活目的和外在生活环境的价值关联问题,实际涉及两个根本方面:第一个方面可以归结为某种形式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伦理学上的所谓“内在善〞与“外在善〞的关系问题。第二个方面涉及人类经济生活的外部环境和环境代价问题。经济价值目的在整个人生价值目的体系中只具有外在的价值意义,这决不是贬低或轻视经济价值本身,相反是由于经济价值目的的实现所具有的外在依赖性或有条件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人类经济目的的价值实现,不仅需要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条件和社会条件,同时还需要外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3.2效率与公正:经济伦理的两个根本价值原那么效率与公正之间的紧张一般而论,具有较高经济效率或效用的行为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是好的〔符合经济理性〕,而且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也是善的〔符合道德价值目的〕。同样,一般说来,公正的经济分配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是好的〔符合普遍正义的交易原那么〕,而且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也是善的〔符合普遍正义的社会道义原那么〕。但是,这两个一般性的理论命题并不总能获得正当合理性的证明。原因在于,经济理性与道德价值目的并不总是一致的,而符合普遍正义的交易原那么与符合普遍正义的社会道义原那么之间也并非总是一码事。3.2效率与公正:经济伦理的两个根本价值原那么人类的经济行为既具有道德和伦理的相关性,又与道德伦理存在着某种或某些可能的冲突。正因为如此,经济的道德维度或伦理约束才显示其必要性和人道意义。任何一个文明的人类社会都必定是既有效率又符合正义的良序社会。一个文明的人类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的社会〔财富与效率〕,还必须是一个政治的社会〔法律与秩序〕和一个符合道德的社会〔正义与道义〕。关于效率的道德论证第一,关于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由洛克、亚当·斯密所开创的经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模式,是对早期英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概括。它告诉人们:由“看不见的手〞〔追逐市场利益或商业利润的经济动机〕支配的市场〔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得以产生高效率的原始动力。正是因为市场的高度开放和自由,才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竞争、自由创造和开展的无限时机,才造成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市场的繁荣,并通过各种市场化的经济〔商业〕机制〔如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地降低了生产费用或经济本钱,大大提高了投入与产出之比——经济效率。第二,关于功利主义的效率论证:功利主义按照其创始者的解释,就是一种基于“功利原那么〞〔边沁〕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那么〞〔密尔〕的道德标准理论。在功利主义这里,所谓“幸福〞,是与“功利〞同义的价值词。所以,当他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说成是功利原那么时,也就是主张将最大化的实际功利或最大化的经济效用当作我们的包括经济行为在内的所有人类行为的根本价值原那么。这与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理论所主张的个人行为效率的最大化没有根本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功利主义的效率论证理论更看重社会总体效率的增长,也就是社会财富总量的积累。不过,这种社会总体效率或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动力,仍然来源于个人的自由竞争,而非社会合作。就此而言,功利主义不过是一种扩张化、精致化了的自由主义理论而已。第三,关于帕累托效率论证〔1〕“帕累托最优〞:当且仅当某一体系到达这样一种良好状态,以至在该体系中再没有一种可行的可供选择的状态能够使一个人的状态更好,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状态变得更糟,该体系的这一状态即是帕累托最优[状态]。〔2〕“帕累托优态〞:当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人在状态S1中的境况好于其在状态S2中的境况,同时又无人在状态S1中境况劣于其在状态S2中的境况时,状态S1即是相对于状态S2的帕累托优态。第一,它更具综合性。也就是说,它不仅考虑到了效率的生产方面,也考虑到了效率的比拟方面,而且这种效率的比拟表达了经济效率与生产者本身的关系。第二,它深化了对生产本身的效率分析,使我们有可能看到,效率不只是纯粹的自由生产活动的经济结果,它牵涉到生产过程和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第三,帕累托效率论证坚持将效率的价值标准确定在经济活动或行为之于人的状态的改善上〔必须让哪怕是一个人的状态得到改善,同时又不允许有哪怕是一个人的状态变得更差〕,这实际上是在经济的社会效用范畴内考量经济效率问题,客观上表达了经济活动本身所应当具有的伦理价值维度。经济伦理中的公正问题如果说,效率概念所表达的是经济价值的社会生产和创造,那么,公正或正义的概念所表达的就是经济价值的社会分配和安排。如同生产与分配构成了人们考察经济活动运行的两个根本环节一样,效率与公正也构成了经济伦理考量的两个根本维度。诚然,效率与公正也是经济学,尤其是标准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相对应〕中一对密切关联的核心范畴。由于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价值关系,因而,效率与公正也是现代制度伦理和经济伦理所探究的一对核心范畴。在经济伦理的视野里,效率概念总是与某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或效果论直接相连,而公正或正义那么通常被看作是某种社会道义论原那么的表达。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公正问题:1.经济制度或体制: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有效率也最具有原初经济公正的经济制度;2.通过社会政治制度、国家行政的政策安排以及社会伦理文化的制度或标准设计,来实现社会利益的再分配。3.道德伦理和文化习惯的调节方式,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道德考量和人们自愿意志之根底,实现社会财富和利益的道义性再分配.3.2效率与公正:经济伦理的两个根本价值原那么特别强调:经济伦理意义上的分配公正既不是消费主义层面上的平均分享,也不是平均主义意义上的利益均沾,从根本上说,它仍然只能是一种权利与道义的公平分配,或以此为根底的社会公平调节;这种分配公正绝不仅仅表达为“时机均等〞。效率与公正的辩证关系从一般理论意义上看,效率与公正是两个最根本的社会价值坐标,也是经济伦理的两个根本原那么。它们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要求和期待各有不同,很难用统一的价值尺度来度量它们的价值等级或先后顺序。效率表达了社会开展目标的价值期待和实效增长,而公正那么表达了社会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原那么以及社会对协调稳定和良好秩序的理想期待。对于一个健全优良的社会来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必要的根本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应当是均衡互动的综合协调型关系。但是,具体到某一特殊社会或国家,由于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开展目标的特殊性,有可能且确实有必要采取某种优先选择性经济开展战略。健全合理的社会公正分配应当是经济〔市场〕分配公正之根底上的社会公正,它的根本要义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兼顾和均衡分配。它的充分实现必须经过从市场的原初分配到社会制度性调节或社会性再分配再到社会道义伦理调节等多环节、多步骤、多层次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因而它必定是过程性的,而非一次性实现的;是相对合理性的,而非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公正分配实质上是一个由市场〔经济〕的原初分配、社会制度性的再分配和道德伦理的调节等反复调整而实现的过程,或者说,它包括了市场〔经济〕分配的原始公正、社会分配的制度公正和道德伦理调节的社会道义公正三个根本方面。这其中,市场的公正分配或经济理性根底上的公正分配是社会公正分配的价值根底,社会制度安排下的再分配是实现社会普遍公正分配的社会制度保证,而道德伦理的道义调节那么是尽可能充分实现社会普遍公正分配的必要环节。交易的根底与环境交易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交易的根本目的是互惠互利。交易效率的上下根本上取决于交易本钱〔费用〕与交易总量之比。交易的成功和效率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一定取决于交易的技术性因素或条件,而更多地取决于交易活动的常态环境和秩序。常态环境和常态秩序,包括两大方面:其一可以称作交易的社会客观条件;其二可以称之为交易的主观条件。就前者言,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和社会信任度。就后者论,主要是指参与交易活动的各方——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或企业——所具有的交易技术能力和经济伦理美德水准。3.3交易伦理:互利、公平、信任公平交易的经济伦理内涵经济权利和权益的公正合法交换,以及在此交换过程中对相应责任的平等承诺。它实际上涉及从整个社会制度安排或法律标准到社会正义伦理标准以及交易者个体的正直诚信美德各个层面的公正议题。普遍信任与交易活动的伦理相关性普遍信任,是指在某一社会或共同体的各成员之间,通过社会或共同体的文化方式,特别是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的方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建立并积淀起来的一种相互老实、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价值期待和道义承诺。一种普遍信任关系的形成,既依赖于某一社会或共同体在长期的生存开展中所形成的道德文化传统或风俗习惯的无形标准作用;但另一方面,它还有赖于该社会或共同体的普遍制度标准作用,及其成员在社会或共同体的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社会美德。普遍交易秩序与普遍社会信任之间的经济伦理相关性三命题:1.经济伦理命题:“唯普遍信任才能满足非人格化交易对基于普遍合理性根底上的广泛而持久的合作期待,从而使交易秩序的扩张和交易本钱的降低成为可能。〞2.美德伦理命题:诚信作为交易行为主体的个体人格美德,也将构成普遍交易和普遍信任的一个虽不充分但却必要的道德主体性条件。在一个具有良好公民美德的社会里,公民个体的诚信美德较优,人际信任程度就可能较高,其交易活动必定较为活泼,交易网络必定较为兴旺,交易费用必定相对较低。反之不然。3.社会伦理命题:作为社会伦理标准的普遍信任,是非人格化的,表现为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和伦理秩序约束。在特定的文化条件下,这种社会伦理的信任标准或约束秩序,也是标准和调节一个社会或共同体内部普遍交易行为的有效方式,因而也是普遍交易得以可能的社会伦理条件。3.4经济伦理的两个相关课题:“工作伦理〞与“消费伦理〞工作或劳动的伦理意义在经济伦理中,工作〔劳动〕不仅表达了劳动者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本身的创造意义,而且意味着劳动者所承当的社会责任。除了具有根本人权的价值目的性意义之外,劳动还具有其作为责任或职责的伦理维度。如果说,劳动的权利意义或价值目的性维度表达了劳动者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意义,那么,劳动的责任维度所表达的那么是劳动价值的社会伦理意义和劳动者在享用工作权利时所承诺的社会职责。换言之,劳动权利与劳动责任是相互关联的。关于消费的道德问题当且仅当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单是基于其根本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基于人们自足的物质供给能力——也就是说,他或她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满足自己的这些根本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时,其消费行为才能够同时获得其经济和道德两方面的正当合理性。可把人的消费行为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与基于欲望的消费。在人类消费行为领域,具有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消费价值观念既不能是任何形式的——宗教的或道德文化的——禁欲主义,也不能是任何形式的——道德文化的或审美情感化的——享乐主本章小结经济伦理是以经济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题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由于人类的经济生活本身存在着道德合目的性和伦理关系性,因此它具有内在的伦理尺度。经济伦理不仅要揭示这种尺度,而且要为经济生活规划根本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原那么及其作用方式与作用限度。尽管经济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根底,但经济价值目的在整个人生价值目的体系中只具有外在的价值意义;人类不能为了追求经济价值而牺牲环境、扭曲人格。在经济生活的生产与分配中,效率与公正是两个最根本的价值原那么,但它们之间并非总能一致。作为经济活动的第一价值目标,效率的正当性总是与某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或效果论相连,而公正那么被看作是某种社会道义论的表达。通过市场原初分配、社会制度性再分配和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公正分配才能实现。在交易活动中,为了实现互惠互利的根本目的,人类需要改善交易环境和交易秩序,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普遍信任度,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从客观条件上,这需要社会制度〔法律〕的健全、透明与公正;从主观条件上,这需要交易主体培养自身的诚信美德,提升自身的交易能力。工作〔劳动〕和消费行为存在特定的伦理意义,但它们只是经济伦理的相关问题。在经济伦理中,工作〔劳动〕不仅表达了劳动者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本身的创造意义,而且意味着劳动者所承当的社会责任。消费是人所必需。但只有当消费行为是以人的根本正常的物质需求和自足的物质供给能力为根底时,消费行为才能得到经济伦理的正当合理性证明。第四章环境伦理4.1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根本内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开展〔一〕美国的环境思想史回忆美国是现代环境伦理的发源地,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美国爆发的环境保护运动是环境伦理学产生的前提。从历史上看,该国环境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为防止人破坏环境而进行的“自然保存运动〞阶段;〔2〕近代产业社会建立以后从人的功利主义角度提倡利用天然资源的“自然保全运动〞阶段;〔3〕以人和自然的共生为价值根底的“环境主义运动〞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环境思想根本上处于“自然保存运动〞和“自然保全运动〞相互对立、共同开展的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环境思想开始进入“环境主义运动〞,在这一阶段,环境思想开始从功利主义的资源保全主义转向了以确立自然权利为中心的环境主义。〔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资源问题的凸显,一批关于环境问题的经典之作纷纷问世。70年代是环境伦理学蓬勃兴起的时代:“动物解放〞论,“自然物的法的权利〞论,“深层生态学〞。这三种理论有一个共同本质,那就是不满足于仅仅从人的利益出发来确立人保护自然的伦理根据,而认为应该把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展到非人自然物,只有赋予动物、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等非人自然物以权利,才能从根本上限制人对自然的破坏。跟传统伦理学相比,这样一种赋予大自然以权利的思路显然是具有颠覆性的。第一,环境伦理学开始兼容并蓄,走向多元化。第二,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逐渐深化。第三,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第四,环境伦理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五,环境伦理学开始国际化。〔二〕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定位环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新学科,也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首先,从与现代主流伦理学的关系来看,环境伦理学属于伦理学,它与现代主流伦理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次,从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上看,环境伦理学被视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与应用伦理学也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动物权利理论〔一〕“极限案例〞和“利益原理〞以往动物保护主义者保护动物的理由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动物保护主义是有局限的。因为人的利益是主观的,出于人的利益虽然可以保护动物,但同样也可以伤害动物。要想真正杜绝动物实验和对动物的虐待,必须采取一种不依赖于人的利益的客观标准,把人对动物的义务根据置于动物本身。这就是让动物拥有权利,因为动物一旦拥有权利,也就等于直接向人提出了义务要求。动物权利论者采用“极限案例〞,通过否认理性标准,提倡以感觉痛苦能力或者说利益作为权利的标准,来为动物权利的合理性作论证。〔二〕辛格的优生主义“极限案例〞和“利益原那么〞虽然成功地把动物纳进道德共同体,但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就是在逻辑上为优生主义开辟了道路。因为,以利益为权利标准,物种之间的界线就不再有什么意义,人和动物就可以被置于同一个平台上,成了可以进行生命比拟的存在。而且,是利益就有大小,以利益为权利标准,会不会否认那些感知能力较低的残疾人、胎儿和婴儿的生存权呢?尽管这在开始时只是人们对动物权利论的一种担忧,然而不幸的是,辛格公开成认了这一点。本来,辛格的出发点是要扩大人类道德共同体的关爱范围,把权利赋予动物。从其出发点来看,其理论具有保护弱者、同情弱者这一强烈的平等意蕴。但是,辛格在要求给予动物权利的同时,却缩小了享有生存权的人的范围,在提升动物的道德地位的同时,却取消了一局部人的生存权,陷入了优生主义。〔三〕权利的根据动物能够拥有权利吗?要答复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考察一下权利的根据。能力论:在主体内部寻找权利根据。即把主体的某种意识能力,比方感受性、自我意识等看作一物是否拥有权利的根据。但是,现代社会一般所遵循的还是理性标准。此外,能力论具有优生主义倾向。契约论:一个权利拥有者或者〔1〕能够满足权利和义务的相互性,是一个能尽义务的道德主体;或者〔2〕和人类同属于一个道德共同体,处于共同体习惯道德的保护之下。从这两条标准来看,让动物和植物拥有权利是困难的。正因为此,日后的环境伦理学者不再去论证大自然的权利,转而去论证自然的内在价值。伦理整体主义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在应用到实践领域时,会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首先,它无法解决人的利益和动植物的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其次,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在动植物之间发生冲突时也变得无所适从。针对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所面临的这些困境,一批环境伦理学者另辟蹊径,提出环境伦理学不应是近代个体主义伦理学的延伸,而应建立在整体主义〔holism〕的根底之上。其代表人物有伦理整体主义的倡导者克里考特、自然价值论者罗尔斯顿和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内斯等。他们的共同思想根底是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中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伦理原那么:〔1〕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2〕人类和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在外延上相等。〔3〕在这一共同体中,对善恶的评价应依据如下原那么:“当一件事情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这三点是大地伦理的根本原那么,也是克利考特提倡的“伦理整体主义(ethicalholism)〞的根本原那么。按照这一原那么,维护整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是最高的善,生态系统和物种这类集合体拥有较高的价值,而构成共同体的个体〔包括人〕的价值那么是相对的,判断其价值量的大小要以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为标准。〔一〕大地伦理和动物权利论的对立伦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个体的价值是不是只能在与整体的关系上进行评价。理论上的对立导致了实践目标上的差异。动物权利论认为一只动物是否应该受到保护与该动物所属的物种无关,也与该物种个体数的多寡无关。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那么正相反,在动物保护问题上,它以物种的濒危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奉献为标准。〔二〕伦理整体主义的述评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从两个角度对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行论证:1.从主体性角度。这可能是源于同人的自我意识、自律等理性能力的一种类比,因为自我意识被看作是人拥有内在价值的根据。动物、植物等生命体虽然不能拥有自我意识、自律能力,但是有机体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选择能力。2.从整体主义角度。这一论证对那些无机物较为有效。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一把泥土、一块岩石甚至一片荒野,无法拥有内在价值,因为它们没有感受性。但是如果我们把整个生态系统、地球看作是一个拥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的话,那么泥土、岩石甚至荒野就同样拥有内在价值。这一论证的关键是需要成认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拥有内在价值。罗尔斯顿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由低到高、趋向于某种目的的过程,而且它还创生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因此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但是,罗尔斯顿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论证还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从自然有某种主体性推出自然拥有内在价值的推论不够充分。其次,从“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一局部〞推出无机物也具有“内在价值〞的推论也是值得推敲的。4.3环境正义代内正义环境正义问题受到了特殊关注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环境问题具有有限性特征;第二,当今世界在环境问题上严重缺乏正义。〔一〕有限性与自由主义的矛盾环境问题的有限性要求我们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如下的变革:第一,必须改变近代以来的无限宇宙观,把我们的行动方案置于有限性的前提之下;第二,既然地球的有限性无法改变,那就必须对自由,主要是人的生殖和经济自由进行严格的限制,把人口的数量和经济的开展水平控制在自然界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二〕利益、损失和责任分担上的不平等〔三〕代内正义原那么代际伦理〔一〕代际伦理的必要性第一,事实不确定。第二,价值观不确定。〔二〕代际伦理的困难建立代际伦理的最大困难还在于如何从理论上作出证明。这一证明跟义务的起源问题密切相关。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影响的解释是社会契约论。按照社会契约理论,所谓义务是人们为了维护彼此的利益和权利而进行的自我限制。它源于权利和义务的相互性,即基于回报的“交换的正义〞。这一相互性显然是以“现在的同意〞为根底的,具有共时性的特点。但是,代际伦理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由于时空上的差异,我们既不能同未来后代缔结什么契约,也不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回报。在我们和他们之间形不成以相互性为根底的义务关系。美国女哲学家弗列切特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代际伦理。她认为我们和未来后代之间的关系不仅满足相互性这一条件,而且他们和我们同属于一个道德共同体。她提出了一个“代际相互性〞的概念,即我们和未来后代之间存在着一种代际接力式的相互性,我们不是直接向前人报恩,而是像传递接力棒那样,把从前人那里得到的恩惠留给后人。在这一结构中,作出牺牲的得不到补偿,受益人也不是自己的恩人。但是,“代际相互性〞毕竟不是对等的、共时的相互性,而是单方向的、有去无回的。而且,人对后代的义务根据是自我牺牲精神,这种义务对于那些不想做道德高尚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约束力的。因此,“代际相互性〞很难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相互性。第二,罗尔斯的假设是否可用于代际伦理的论证?从“无知之幕〞的假设出发可以推出正义原那么。但是,在“无知之幕〞中的选择基于人的自我利益,基于对他人的“冷淡〞。这种“无知和冷淡〞的假设实际上取消了人们出于高尚的理由为后代尽义务的必要性。而且,由于“原初状态〞的假设抽象掉了人的一切具体信息,以此为出发点作出推论具有明显的非现实性。第5章生命伦理5.1生命伦理的概念与兴起生命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研究与生命相关的所有伦理学问题的交叉学科。生命伦理学研究可以分为两大层面,其一为学术理论层面;其二为实践、标准和政策层面.和政策层面,研究医学实践、人体实验,以及所有与生命相关的伦理政策和道德标准,这也是生命伦理学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集中表达。生命伦理学兴起的原因:首先,生命伦理学的产生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开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其次,随着社会的开展进步,人们在生死价值观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权利意识也日益增强。再次,由于在经济开展方面不断扩张的欲望,以及对于自然的盘剥,人类必须面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各种灾难,从伦理道德角度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有,生命伦理学的产生也在于随着社会道德的进步,人们越发地需要围绕着“公正和公平〞思考健康和生命问题。最后,生命伦理学也源自社会对医学和健康的新认识。5.2生命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生命伦理学首先是一门应用伦理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开放模式。对于生命伦理的思考应当采取开放的讨论模式,从更根底、更本真、更内在的意义上进行研究,把它当成关于生命的道德哲学来研究。第二,各学科交叉。由于生命伦理学的跨学科性质,我们不能仅仅以一种严格的、狭隘的方法论对其进行研究,而是要以开放的视角,把不同学科的方法论整合起来进行研究。生命伦理学需要以历史的眼光,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解决问题。第四,联系身心关系。古往今来哲学伦理学对于身心关系争论不休,这种争论也可以使我们在身心关系中定义身体与生命,考虑生命伦理学的价值选择,把身心关系看成是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的建构。第五,案例讨论。生命伦理学研究必须有针对性,这就要求研究者需引入社会学方法,自己发现和编排现实案例。案例讨论。生命伦理学研究必须有针对性,这就要求研究者需引入社会学方法,自己发现和编排现实案例。联系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与疾病是我们描述生命的范畴,它们与我们对于身体的认识和体验相关,记录了每一时代的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体验。我们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体、如何饮食、如何活动、如何生活、如何死亡构成了整个健康的历史。身体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物学存在,而是一种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变化的历史概念,所以健康与疾病本身也经历着一种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5.3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类基因研究〔一〕人类基因方案。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根底性研究,其目的是研究30亿对碱基的具体位置。〔二〕“基因决定论〞的挑战。“基因决定论〞向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基因决定论〞的错误主要在于把基因的作用扩大化、神化和绝对化了。这种理论是极其有害的:首先,它散布了一种“基因恐惧症〞,使人们似有理由对于自己及其后代由于基因引发的命运惶恐不安;其次,它为“基因歧视〞、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人种歧视和民族歧视乃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辅助生育技术〔三〕体外受精。体外受精与人工授精的区别只是方式的不同,人工授精仍旧是体内授精,而体外受精是在身体之外受精,因此,体外受精也面临着同人工授精一样的伦理学争论。此外,体外受精还具有费用高、成功率低等问题。面对体外受精等生殖技术被滥用的危险,更有进行伦理学争论的必要,因为这种争论可为这一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提供保障。克隆人〔一〕克隆概念及其技术开展。克隆是英语clone的音译,我国学术界曾译为无性生殖、无性繁殖。克隆有四个层次:微生物或细胞克隆、植物克隆、动物或人的克隆。克隆在一般意义上用来指用无性生殖产生个体有机体或细胞的遗传拷贝。〔二〕关于克隆人的政策和法规。目前全世界已经有26个国家及美国的局部州立法禁止进行克隆人类的实验,但现在还是有人一意孤行,执意准备进行这种既可卑又不负责任的实验。在对克隆人进行伦理争论时,我们也应当把“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区分开来。“生殖性克隆〞指的是用无性繁殖的手段制造出与体细胞的供体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动物或人。而“治疗性克隆〞指的是用人的体细胞克隆出胚胎,目的是获取具有分化能力的胚胎干细胞——即胚胎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筛选出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人们可以用这些胚胎干细胞来克隆出人类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如皮肤、肌肉或肾脏等。这对于移植组织或器官的病人将是很大的福音。如果人的器官的克隆取得成功,器官移植将从根本上解决供移植器官的供不应求和免疫排斥的问题。安乐死和器官移植〔一〕安乐死一种看法是赞成安乐死,其理由是:〔1〕安乐死可以免除临终病人的痛苦,对于垂危病人的痛苦不采取措施是不人道的。〔2〕安乐死可以免除巨额的医疗费用,不仅解除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社会医疗资源的公正分配。〔3〕安乐死是人们自主性的最终表达,人们有权自己控制生命而有尊严地死去。反对安乐死的理由:1.尽管安乐死出于免除病人痛苦的动机,尽管人们认为这对病人和家属都是件好事,但事实上家属不仅要承当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不得不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2.安乐死的行为可能是出于病人的意愿,但在病痛、恐惧和精神压力的情况下,病人或许作出了非理性的决定。3.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人们只是自己生命的侍者,生死应当任由自然。4.“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的价值要高于死亡的价值。5.安乐死可能使医生放弃挽救病人生命的努力,安乐死有辱医学的内在本质和使命。6.病人家属和医生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利用安乐死谋杀病人。〔二〕器官移植1.在器官移植问题上遇到的道德困惑是“脑死亡标准〞问题,因为脑死亡标准确实定直接影响到供体的质量和移植效果。2.在对献体的态度上,也亟待打破传统的道德观念。3.在可供移植的器官缺乏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表达公正的分配呢?这一直是困扰伦理学家的问题,而且,由器官缺乏问题也连带引出器官的商业化问题。近些年来,西方生命伦理学开始讨论身体的角色问题,身体组织和器官仅仅是物件或物质,还是在人的身份和人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身体和人格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器官商业化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医患关系1.医患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患者到医院来挂号,医院对患者收费,就等于成认了这种合同关系。但这种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不一样,医患合同不一定可以充分协商,如患者可以选择医院和医生,但医院和医生并不一定可以选择患者。2.认为医患关系不仅是一种合同关系,而且是一种消费关系,是一种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医院给患者提供医疗效劳,医患关系理应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救死扶伤〞只是一个道德标准,约束力太弱,如果把道德标准运用于法律领域,便很难理顺其中的关系。3.认为把医患关系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公正的,因为医生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仁慈解除患者的痛苦,医患关系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5.4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原那么公正原那么1.平等主义公正理论强调人们应当平等地获得利益,社会负担和利益的分配应是平等的,背离这种平等的分配就是不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某些根本的平等具有超越他们之间差异的优先权。2.自由主义公正理论那么强调尊重社会和经济自由权利,认为应当按照人们的奉献和价值来分配,人们有根据自己的劳动创造来分配的权利,即使行使这些权利会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因此在医疗保健等资源的分配上是不可能到达人人平等的。3.功利主义公正理论试图混合利用公正原那么,以期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医疗保健资源分配公正问题也是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财富和权力对于医疗保健资源分配的影响,以及全球医疗保健资源公正分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例如东非艾滋病的流行与性关系模式有很大关系,但大量人口患有慢性营养不良,以及由于贫困使许多可以被有效治疗的性病得不到医治的状况也为这种传播提供方便。如果兴旺国家任这种状况开展下去,那么这些疾病的迅速传播最终也会毁掉兴旺国家。只有把医疗看成一种应在全球范围内公正分配的政治权利和责任,树立一种满足全球人口利益要求的价值观,人类的健康才能获得最终的保障。关心原那么在关心伦理学家看来,关心有两种根本含义:首先,关心与承当是等同的,如果一个人承当或者操心某种事态并为之烦恼,他就是在关心这种事态。其次,如果一个人关注和关心某个人,他也就是在关心这个人。换句话说,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心这个人。关心是一种关系行为,必须由关心方和被关心方共同构成。同传统生命伦理学相比,关心伦理学有三个主要特征:〔1〕它试图联系情境,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道德问题,而并不侧重于抽象的和普遍化的原那么;〔2〕它倾向于用关心,而不是原那么和推理、判断和证明来分析和解决道德困境;〔3〕它更注重人们的情感、感觉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关心的品质和能力,而并非求助于理性的决定和功利的计算。尊重自主性原那么尊重自主性原那么是生命伦理学领域奉行的一个普遍原那么。它要求涉及他人的行为必须得到他人的允许,每一个有健全思维能力的成年人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行为都有自决权,例如在讨论一位思维正常的患者是否有权拒绝一种医疗干预时,尊重自主性原那么强调要作出适当的道德反响,认真听取和解答患者的问题,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知情同意。知情同意对于“家长制〞医患关系提出挑战。尊重自主性原那么也需要人们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当我们面对未成年人和思维能力不健全的人、重病以至丧失思维能力的人时,应当如何获得知情同意?不伤害原那么不伤害原那么强调人们有义务不伤害别人。不伤害原那么要求防止有意的伤害和伤害的风险,不仅如此,它也要求以可能的利益来证明风险的正当性,要求行为者的思考必须是周密的,谨慎行事。例如在关于公共健康的研究实验中,我们有责任保护受试者不受到任何伤害,或者把伤害的风险减至最低程度。我们应当把不伤害原那么与仁慈原那么在层次上分开来,把不伤害原那么看作是根底性原那么。仁慈原那么不伤害准那么与上述仁慈准那么的差异在于:1〕它从否认的方面禁止某些行为;2〕它必须被公正地遵循;3〕它必须为在法律上禁止某些行为提供道德理由。仁慈准那么的特点在于:1〕提供积极的行为要求;2〕并非总是需要被公正地遵循;3〕当行为者没能遵循这些准那么时,也很少为相应的法律惩罚提供理由。原那么的冲突与协调在解决具体的生命伦理学道德冲突时,我们既需要借助普遍化的道德原那么提供根本的道德选择和评价的向标,也需要普遍原那么的具体化以及原那么使用的灵活性,联系情境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任何道德原那么都不是万能的,也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原那么之间的冲突。道德原那么尽管对社会有普遍的约束力,但它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在生命伦理学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在人们道德选择能力日益增强、道德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对原那么的具体灵活的应用和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5.5全球生命伦理学是否可能关于“全球生命伦理学〞的争论对于全球生命伦理学的可能性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全球生命伦理学是不可能的,其理由在于:国际道德是多样的,人类在关于生命伦理学原那么问题上存在着持久性的分歧,全球生命伦理学有可能开展成伦理帝国主义,即把西方生命伦理学模式强加给世界;当代生命伦理学应考虑当代哲学对于本质主义、根底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批评,汲取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学术成就,既要避开伦理相对主义,又要反对以伦理普遍主义面目出现的伦理帝国主义。另一种看法那么与之相反,认为全球生命伦理学是可能的。因为随着不断增长的环境意识,生物科学技术方面一系列的进步,艾滋病毒的世界性蔓延,人们也愈发地追求共同解决增进公共健康、标准生物技术进步、到达环境可持续开展的跨越国界的目标。全球生命伦理学的可能性其一,面对生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人类越发地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付生命科学技术开展所带来的危险和灾难,维护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利益。其二,尽管人类社会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地域、民族、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但人类有可能在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其三,在一些方面,人类也一直存在着某些超越差异的普遍原那么,这些原那么本身对于人类是长期有效的、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它们也是构成全球伦理的共同的道德资源,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其四,道德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的需求。而道德必须存在于人类的相互关系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本身是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究其实质,道德问题就是人类的关系问题,而关系需要联系。“正是这种人类道德存在的事实本身,决定了人类寻求达成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在讨论全球生命伦理学时,也应当把道德普遍主义、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绝对性、普遍性和相对性区分开来。无论是道德普遍主义、绝对主义还是道德相对主义都对道德采取一种片面的理解,割裂了道德的普遍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道德本身是普遍的、绝对的,同时也是相对的,道德的普遍性、绝对性寓于道德的相对性之中。成认道德的这种普遍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不意味着坚持道德的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同样,对于道德普遍主义、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否认也不等于否认了道德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恰恰相反,既坚持道德的普遍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又不导致道德普遍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才是全球生命伦理学,乃至“全球伦理〞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生命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研究与生命相关的所有伦理学问题的交叉学科,这一学科的问世和开展为人类关于生命的伦理思索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广袤的空间。生命伦理学研究应当采用开放性思路、各学科交叉以及纵贯古今等研究方法。随着生物科学的开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命伦理学难题,在学术界和公众领域引发许多争议,如关于人类基因研究、辅助生育技术、克隆人、安乐死和器官移植以及医患关系的伦理争论等。了解和正确地认识这些伦理争论不仅有助于生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而且有益于解决生命伦理学的实践难题,促进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开展。在生命伦理学领域,主要奉行五个根本原那么——公正原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统)昆明市2025届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 语文试卷
- 半年工作总结部队
- 在线销售代理协议书(2篇)
- 党校培训总结
- 食品安全厨师聘用合同参考
- 太阳能利用机井施工合同
- 保险理赔律师服务合同模板
- 社区公园鱼池租赁协议
- 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合同样本
- 美容院泥水施工合同
- 医院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 资管行业投研一体化建设
- JCT872-2000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
- 2024(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
- YDT 4525-2023通信局(站)液冷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基因检测销售基础知识培训手册
- 创新人才认证(解决方案)考试题库(附答案)
- 3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000题
- 20以内最大最小能填几专项练习126+129题
- 起重机的维护保养要求与月度、年度检查记录表
- 2024初中数学竞赛9年级竞赛辅导讲义专题13 旋转变换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