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记叙顺序问题(解析)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记叙顺序问题
(共18题)
一、复合题(共18题)
课外现代文阅读。
爱如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建于我9岁那年。清晰记得,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地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
③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④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⑤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⑥我知道父亲对这栋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⑦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1)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谈谈父亲为什么对这栋瓦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3)文章第②③段属于哪种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爱如屋顶”的含义。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有位同学在阅读下文时做了如下的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疑惑,现在请你和他进行交流,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纯爷们
余显斌
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圈点批注①撕扯是什么意思,连续出现三次,有什么好处?:圈点批注②这一段属于记叙中的哪一种?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爷的声音喑哑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
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
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
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虎山峪啊,在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虎山峪一千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
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
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没娘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爷的老婆,也就是我奶奶,是难产死的。
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
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因了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病秧子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被藤野挡住了。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说完,他仁丹胡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
韦二一惊,顿时怂了。
韦二的裤裆慢慢洇湿了,竟然失禁了。
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
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没吭就死了。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圈点批注③“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说的便是创作中的伏笔。这处划线句子也是一处伏笔,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然后,藤野举起手,使劲向下一切,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泣声和咒骂声。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
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
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
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流。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
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
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死在魔瓜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
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
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
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
爹不解,忙问为什么。
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不是我儿啊。”
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睛望着爷。
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
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
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
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
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
圈点批注④:划线这一句能让人感受到“爷”怎样的心情呢?
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圈点批注⑤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那么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
(选自2017年9期《小说月刊》)
(1)请你告诉这位同学圈点批注①中撕扯的意思,并回答他的疑惑。
(2)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帮他解答圈点批注②的疑问。
(3)请你在认真思考后帮助他完成圈点批注③中的问题。
(4)请你回答这位同学在圈点批注④中做出的提问。
(5)同学在圈点批注⑤中说: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那么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做简要的分析。
记叙文阅读。
那顿饭真香
①漫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天仍然没有放晴。“白雪公主”仿佛是一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大把大把地把雪扬在你的身上,一会儿又在你的身后,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雪塞进你脖子后面的衣领里,北风怒吼着刮鼻子刮脸,公路上的雪已经没过了膝盖,道路两边也已经沟满壕平。
②昨天和爱人一起到场部参加教师招聘测试,把才八个月大的孩子丢给了婆婆。昨晚惦记一宿,今天大早,就急急忙忙地和爱人一起往回赶。因为雪大路滑通不了车,只好和爱人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架步丈量。
③场部距离家有30多里路,临行前有人说,真要一直走着回去的话够你们两口子喝一壶的,可母子连心,呼啸的北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哭喊,心中非常着急。
④爱人在前面给我趟道,我紧跟在他的身后。前面刚刚走过,后边的脚印就被盖得严严实实。手口、鞋帮甚至裤里都进了雪,一不小心,头上的围巾、帽子就被风刮得老远。我们俩互相搀扶、互相支撑着艰难地向前迈着每一步,不时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露在外边的头发、胡子上挂满了雪花。尽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可我们仍然感到有体内的热气在蒸发。好不容易走了十多里路,感到又冷又饿,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心里沮丧极了。
⑤天无绝人之路。忽然我们发现,白茫茫的天地之间,稀稀拉拉地住着几户人家。因为早上着急赶路,没来得急垫吧一口,此时,肚子咕直叫,又累又饿,身子有些招架不住,铅似的腿沉得简直迈不动步了。我跟爱人提议,能不能到住家找口饭,顺便歇歇脚。爱人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⑥我们就近费劲用力地拉开一户人家茅草屋的门,屋里黑咕隆咚,也许是门槛太高,一进门就差点踩空。听到门响,打里屋走出一个人来,没看清模样,只听到瓮声瓮气地问:“谁呀,有事吗?”
⑦“我们是过路的,走累了想歇歇脚。”
⑧“行啊,快进屋吧。”我们被顺利地让进了里屋。
⑨里屋不大,却收拾得利索,也很暖和。炕上的女人正在补衣裳,看见我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挪动身子穿鞋下地。3个女子瞅了眼我们,没说话,只是抿嘴笑了笑,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⑩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光亮,我们才彻底看清,原来把我们让进屋的是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大叔忙着给我们倒水,大婶拉着我俩的手一个劲地往炕头让。老两口的热情让我们的精神完全放松,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往火炕里边挪了又挪。
爱人简单地和老两口说明了情况后,直截了当地和老两口说肚子饿,实在走不动了,想在你这儿讨口饭吃。俩老人二话没说,一个立刻卷起衣袖张罗润米,一个架好柴禾准备引火。我和爱人提出下厨帮忙,俩老人说什么也不肯。
老两口真够麻利,一会功夫,一盘馒头、一盘土豆丝、一盆小米粥,外加一碗大酱和几颗扒好的大葱,还有一样小咸菜被端上了饭桌。
爱人很实在,操起馒头就一大口。我有些腼腆,用小汤勺把小米粥慢慢地往嘴里送。大叔大婶一边和我们唠嗑,一边不停地让我们多吃点。太冷的天,还有那么远的路,不吃饱了怎么行呢?那一刻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有种到家的感觉。
闲聊中,我们了解到,大叔大婶有7个女儿,被人称作“七仙女”。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先后成了家,并且都有工作,剩下的4个女儿正在读书。“真够你们老两口呛的。”我偶尔地插上一嘴。大叔大婶告诉我们,每年到他这里歇脚的人挺多,好歹让人填饱肚子。你们也一样,只要不嫌弃,随时欢迎你们来。本打算付饭钱,被大叔大婶执意拒绝,看见俩老人有些不高兴,爱人只好把钱装进兜里。
水足饭饱以后,我们又该上路了。老两口热情地把我们送到门外,还一再叮嘱,再路过的时候一定要进屋坐坐。我们和俩老人一一握手告别,承诺一定还会再来。可话刚出口,就被一阵大风淹漫了。但从大叔大婶的微笑中,分明让我看到他们已经领会。
肚子有了底,身上热乎了,走起路来浑身充满了力量。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艰难爬涉,我们终于回到了家。
从这以后,爱人每次上场部一有空就到老人家的小炕上坐一坐。每当朋友聚会,爱人也总要向大家叙述一遍那次领着老婆“讨饭”的经过,他总是说,那顿饭是他有生以来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1)仔细阅读文章,从我与爱人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故事情节心理变化
路滑不通车,我和爱人牵挂孩子要走路回家①
②沮丧极了
③完全放松
我和爱人边吃东西边和老两口唠嗑④
(2)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i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ii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大叔大婶性格的共同特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9段“3个女孩子瞅了瞅我们,没说话,只是抿嘴笑了笑,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句话通过孩子们的反应侧面写出这户人家已不是第一次热情招待陌生人。
B.第13段划线句中“操”一词就是“抓”的意思。准确地表现了爱人饥不可待,急于进食的情态。
C.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式,写作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D.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藻;语言很是朴实,但所叙述的平凡小事却让人读出一种感动人心的温暖。
E.文章结尾爱人将他和老婆的这次经历说成“讨饭”,含蓄的表述了对这件事情的厌恶之情。
(4)文章题目是“那顿饭真香”,综合全文分析,说说那顿饭“香”在何处。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请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香”的理解或感悟。
[链接材料]
12月30日,长沙下起了大雪,白雪覆盖的长沙美丽动人,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晒起了美丽的雪景、各种形状的雪人以及雪中玩的各种游戏。而开福区的王先生在他的朋友圈里发了一篇小短文:“香满小区情暖寒冬”。原来王先生家所在小区一居民因看到小区积雪而导致了几位老人和小孩摔倒,便自发组织家人、邻居、朋友在每门每栋前铲积雪扫雪道,不时有新的成员加入,他们在每栋楼前都扫出了一条干净的道路。适逢一个因生日而得到一束花的小区居民,把花一朵一朵地送给了辛勤铲雪的人。大家举着花,挥着铲,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淌着汗水,嘴角洋溢着笑意。王先生用手机把这动人的一刻记录下来,并感叹“花香溢满小区、真情温暖寒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不会打鱼的修车匠不是好棋手
赵向辉
①老金的主业是修自行车,我搬来这个小区有十几年了,桥头的修车位一直是他的。
②老金常年在室外劳作,时高时低的太阳把他的脸摩挲得黝黑黝黑的,他笑起来则会露出一口整整齐齐的白牙。
③一天下午,快到大桥了,我的自行车后轮胎没气了,我便把它推到了老金的摊位前:“金师傅,后轮胎没气了。”“好嘞,不过前面有好几个排队的客户,大约要一个小时的样子。”回答的声音很洪亮,我想了想说:“那这样吧,我放在这里,先回家准备饭菜,您收摊之前我来取车。”后来,我竟将修车一事忘了个干净,大约7点钟,我正在吃晚饭,听见楼下有人喊“谁的自行车”,我这才想起自己忘记取车了,便匆匆下楼看是不是我的那辆,到了楼下后,发现原来是老金费了很大周折把自行车给我送过来了。我给了他十块钱,他坚持只收修车的三块钱。
④老金的修车摊,总备着一张小桌,几个马扎,一个木板做的棋盘,一副象棋。这些,能吸引十几个中老年男人,他们没事儿就围在一起对弈。没活儿时,老金就连拉带拽地让别人起来,他则坐下执红与人厮杀,而且是每次都执红,有活儿时,听到热闹处,他也不忘抽空过来给谁支一下着儿。
⑤一次,我闲来无事也去看人家下棋。正在给一位女士修自行车的老金,听见棋桌处有人喊跳马,有人嚷拱卒,还有人气愤地说:“不架炮就死棋了!”他向那边张望了两次后,对那位女士说:“稍等啊,我过去说两句话。”他挤进人群,朝棋盘看了几眼,便拿起炮替人家走了一步棋。再看他拿过的那枚棋子,沾满了已经变成黑色的黄油。他像孩子一样咧开嘴“哈哈”笑了两声,继续去修车了。
⑥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路过老金的修车摊,一个人也没有,我向桥下望去,只见老金正拎着渔网从岸边往上走呢。渔网挂着水草,滴着泥水,但最显眼的还是网中的一条大鱼,白光光的一条大鱼,目测足有四五斤。
⑦等他走到桥头,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啧啧称奇。老金又咧开嘴笑了起来:“每天这个点儿我就下去来一网,只一网,不能影响正事儿,有什么算什么,没有就没有了。今天算碰着了,这是我目前网住的最大的一条鱼,够我吃几天了。”
⑧一位棋摊的常客介绍说:“这几年,老金家里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花费比较大,所以两口子总是省吃俭用的。而老金干这活儿很辛苦,又爱喝两口,他就想了一个法子,每天自己打鱼。网着了,老婆就当天晚上把鱼给炖了,不管多少,晚上两人只吃一半,剩下的就是老金第二天中午的下酒菜。”
⑨老金把鱼放进专用的桶里后,继续忙手头的活儿,人们都去下棋或看下棋了,我在旁边和他聊天。
⑩我说:“你这样样都是高手啊,车子修得好,下棋着儿多,网鱼也不在话下。”
没等老金开口,来修车的一个中年人搭话道:“这就叫什么来着,不会打鱼的修车匠不是好棋手。”
老金又咧开嘴大笑了起来:“修车,是营生,没办法;打鱼,是为了弄个好的下酒菜,有点儿没出息;最喜欢下棋,但总不能尽兴。”
我说:“等不修车了,只下棋、喝酒。”
老金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自己笑了起来。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与老金相关的几件事。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做题。
i他挤进人群,朝棋盘看了几眼,便拿起炮替人家走了一步棋。(赏析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ii这就叫什么来着,不会打鱼的修车匠不是好棋手。(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3)选文第⑧段是插叙,其有何作用?
(4)请你概括文中加点部分所说的老金“笑”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根皮带
①走进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的荣誉室,一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照片里仅有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皮带背面烙有“长征记”三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根皮带,真实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②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7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第三次穿越莽莽草地北上。
③这片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红军战士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饥饿。过草地前,尽管全军上下想尽一切办法筹粮,但由于这次行军比前两次路途远,时间长,所以粮食严重短缺。刚进入草地时,每人每天还有三两青稞面,但不久部队就陷入断粮的绝境。草地荒无人烟,行军途中又无处补给,剩下的路程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甚至从牛粪里捡食牛没有消化的粮粒,而有的战士则因误食毒菜、毒草不幸中毒身亡。
④然而野菜、草根毕竞不顶饥饿,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⑤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可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当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⑥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第④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本文运用了的记叙顺序,作用是:。
(3)第④段引用《牛皮腰带歌》,有何作用?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生动地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
B.画线句属于神态、语言描写。
C.写出了不舍得吃“皮带”的情景,更令人心酸。
(5)这吃剩的半截皮带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假如要你给这“最后一根皮带”写一段简介,你会怎么写?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沙枣树
刘梅花
(1)我在初春的时候,进了沙漠。草木们还没有打算发芽,默默地跑来跑去,满目都是一种悲怆的土黄,前看后看,都是这种强大的颜色。走了很久,黯淡,辽远,没有。
(2)四周是一种偌大的寂静和空旷。太熟悉这样的苍凉了。好多年前,我就住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有一天,我去了粮站,只能换到这些粮票。进沙漠的时候突然刮起了老风,我掩面,大哭。学校里刚刚宣布,直接用钱就可以打饭。父亲进沙漠,赶着毛驴车,忠心耿耿守过了我年少的时光,就这样迷失在大漠浩浩的风沙里。它再也找不回家了。我一定比别人更能洞悉沙漠了。毕竟,依然藏着沙漠那狂虐不逊的肆掠。
(3)独自走着。在沙漠里,孤独像头发一样迅速长起来,愈长愈浓。像走在荒凉的月球,没有人间烟火的味道。那种压抑,那种惶恐,那种死寂
(4)转过几个沙丘,突然就看见了一棵沙枣树
(5)茫茫大漠,一棵树从天而降﹣﹣枝桠纵横,像巫婆披散的头发,纷乱,却有某种秩序。暗暗的,有一种奔涌的气势,浩大,霸气。这棵沙枣树,张扬的沙枣树
(6)孤零零一棵树,它孤独吗?它喜欢沙漠吗?它的头发被大风扯成这样吗?我不知道。我仰望这棵任意挥洒着枝条的树,一点也不觉得委屈。我知道,它的根会扎得很深。
(7)这沙漠,一定要有一棵树才行。路过的人要在树下歇歇脚,雪要栖落在树上。没有一棵树,怎么能行呢。大漠荒蛮,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8)苍茫大漠,时间在这里变得很缓慢,光阴似箭。这棵树,是大漠之外的一枝箭,是冷的,寒的。只有这枝箭,绿意莹然的。
(9)我慢慢地看着它,用力地看着它。没有伴儿的沙枣树,但绝不可怜,甚至有点傲慢的意思。你看,没有一点点的拥挤,多么阔绰的自由。树干虽然被风沙吹得弯曲,但绝对有气势,暗含着一股强劲的力量﹣﹣和风沙较劲,和沙漠较劲。它赢了,赢得昂首挺胸
(10)它的心境,只有它自己明白。我只是猜测,我真的不想到沙漠里来。就算我是一枝光阴的箭,也千万别生到这么荒凉的地方来。我如果要做树的话,是繁花似锦的地方。梧桐也行,槐树也行,有点丑,一点也不妩媚。这大漠,我可不想如此的孤单。
(11)可是,这棵沙枣树一定不是这样想的。它坦然,安安静静的。你看,天地之间,没有生命的气息。只有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迎接雪花。
(12)漫漫的时光里,我独自开花,没有什么来聒噪。挺好呀。挤在树林里当然热闹,可是,天高云淡。天地当中,我迎风而立。难道
(13)我摸摸沙枣树,皮肤粗糙。细枝子上布满了细细的刺,尖锐,毫不示弱。黄风刮过的时候,会不会刺伤风的衣裳?风会不会疼?
(14)你觉得我只是一棵不漂亮的树,扔在沙漠的树,我怀揣锋利,慢慢品味光阴纠缠的苦,随便射到如此苍凉的地方,毫不在乎。我要长出无数枝箭,连头发里也暗藏眷十万利箭,射向你你只有感知到疼痛,才能理解我的疼。
(15)这样的十万利箭,风啊,如果不怕疼,你来吧。我的箭,悲戚,但炽热。这朗朗大漠,我的十万利箭,是十万孤独,盛大而隆重的苍凉啊。天地日月之间,我兀自傲然独立。大漠之上,我有足够的资格笑傲天下。有谁,比我更加坚韧而不拔?
(16)五月,我要开花了。我的花,朴实安静。但我的清香,暗暗的,也较劲着,无可匹敌。花开十万,是我十万金色的翅膀。在这强大的清香里,蕴含着我的呐喊。我攻下整个大漠的寂寞孤独。我要告诉你,我是霸主!
(本文有删改)
(1)笔下的沙枣树外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2)文章开头第节采用什么叙述方式来回忆父亲好多年前赶着驴车进沙漠为我去粮站换粮票一事的?交代这件事有什么用意?
(3)笔下的沙枣树形象生动,彰显精神。请任选下面一句加以分析说明。
①茫茫大漠,一棵树从天而降﹣﹣枝桠纵横,像巫婆披散的头发,纷乱,却有某种秩序。
②我要长出无数枝箭,连头发里也暗藏着十万利箭,射向你
(4)文章前半部分用“它”来称呼沙枣树,为何在后面6段中,“我”成了沙枣树的代名词?请说说这样变化的原因。
(5)请说说文末画线句“但我的清香,暗暗的,也较劲着,无可匹敌”这句话的含义。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梳理
大致时间或情境小桃树的生命状态“我”的心理(感受)
今天的黄昏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①
那个春天的早晨②我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春天过后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③
④⑤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⑥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⑦
(2)通过上表,我们发现,在叙述上运用了的方式,交代了“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3)《一棵小桃树》抒发的是“我”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文文读完后感到不解,他觉得文中关于奶奶的描写似乎显得无关紧要。请你再细读一遍课文,圈画出文中所有涉及奶奶的语句,帮助文文解答疑惑。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作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作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接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作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述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述最深的爱呢?我想,解析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4)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母亲的补丁
①最近动了给母亲换眼睛的念头。用我的一只眼睛,换母亲的几年光明。
②咨询眼科医生,医生说理解我的心情,也理解我的孝行,但是很遗憾——行不通。
③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眼盲,是无法复明的。我的愿望终是一厢情愿,落了空。
④愧疚让我的灵魂生了洞,母亲的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我因为一个案子缠身,无法陪在她身边。母亲跌落到黑暗里,抓不到我的手,她的心,该是多么忧伤!以至于后来,我总有那样的想法∶如果当初我在母亲身边,手术是不是就会很成功,母亲的眼睛是不是就不会失明了呢?尽管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眼盲是“大势所趋”,手术不过是把那个黑暗降临的时刻向后延迟了一小截而已。但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⑤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用惦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伤口。失恋的时候,母亲陪我出门旅行;与人争执的时候,母亲“护犊心切”,帮亲不帮理;下岗的时候,母亲陪我喝酒聊天。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⑥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丁。可是,我曾经一边享受着温暖,一边嫌弃着那块补丁的“碍眼”!
⑦因为淘气,新买的衣服刮了一个大洞。母亲缝补的时候,虽然做了巧妙装饰,但毕竟是一块补丁。那时候尽管依然很穷,可是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只盼它尽快多破几个洞,早早谢幕,可是它偏偏坚强得很,很长时间都没再受过伤,这“补丁”压在我身上,如同压在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山,让我那颗敏感的心喘息不止,生怕别人投过来的白眼和嘲讽。
⑧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自在,那个春天,去乡下给人插秧挣了点儿余钱,给我买了一件崭新的衣服。我从那“五指山”下蹦出来,恨不能一下窜到云里去。
⑨儿时,听到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儿别怕,妈妈在呢。什么都不可怕,什么都不必惊慌,因为有母亲在。在母亲看来,悲与喜,好运与苦难,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母亲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右眼皮跳,有点难过的事儿,明天没准儿就左眼皮跳了,好事临门呢。”从此,我微笑着生活,因为心里已经揣下一本豁达的爱的圣经,它的光芒,比雪更加刺眼,比太阳更加永恒,那是我人生的方向。
⑩除了感情与精神的庇护,善良是母亲给我的更珍贵的馈赠。
母亲是出了名的热心人,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是必保到场的。谁家若是有了难处,母亲知道了,哪怕紧着自己,也要拉人家一把。有一次,吴姨家儿子相门户,需要招待女方的家人,大米不够用,过来借。“这可是大事儿,咱可得招待好人家,不能让人觉得咱太寒惨了。”母亲的慷慨劲儿如潮汹涌,一股脑儿把家里的大米都给吴姨拿上。那个时候粮食定量,要凭粮票购买的。害得我们那个月早早就断了粮,只能吃些土豆和母亲平时晒的干货,艰难度日。
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
我受伤的时候,母亲是我的补丁,是我的创可贴,让我完好如初,可是她自己却破碎了,破碎得千疮百孔。痛风,就像有风从骨缝里穿过一样,牙也快掉光了。母亲忍着疼痛,和我开着玩笑:“我这破身体啊,就像个茅草房,四处漏风。”
无法帮她缝补这四处漏风的身体,眼睛却又雪上加霜地坏掉了!这成了我灵魂里永远的缺口,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握紧她的手,对她说,“妈,别怕,我在呢!”
我多想自己也可以做一块神奇的补丁,把这痛苦的缺憾弥补。
我把愧疚说给母亲听,母亲轻拍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傻孩子”。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
我看不见你,但我还摸得到你的轮廓,闻得到你的气息,什么都没变,妈妈一如既往地爱着你啊!
(1)文章记叙了与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i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述作用)
ii母亲的慷慨劲儿如潮汹涌,一股脑儿把家里的大米都给吴姨拿上。(分析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选文⑦⑧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5)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母亲是我的补丁”,好吗?请说明理由。
记叙文阅读。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
(3)品味语言。
i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体现了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为什么?
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ii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4)某文学刊物攻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阅读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选文,完成问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赛,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简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的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儿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中的“梨花”有几层含义?
(2)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3)试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述效果。
(4)中第段的画线语句,从记叙的顺序看,这段文字属于,从描写角度而言属于描写,表现了梨花和解放军叔叔。
(5)文章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天英雄凯旋
蒋建科
10月16日凌展,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超过21个小时的航天员杨利伟,就要从天外归来!
晨曦中的草原着陆场,牧草枯黄,寒气袭人。早已在此待命多时的搜救队员和新闻记者们个个精神抖擞,大家兴奋得彻夜未眠,不到凌晨1时就出发赶往预定地点,争睹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主着陆场地势平坦,就像大地母亲张开胸怀,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
“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6时0分开始,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搜救指挥车里清晰响起。车内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我国境内。
6时07分,距离地面已不到100千米的返回舱开始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高速进入40千米的黑障区,地面与飞船通信暂时中断,着陆场暂时变得异常寂静。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着陆区第一个捕获目标的前置雷达站,在飞船刚出黑障区时就准确捕捉到了目标。
“回收二号发现目标!”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测量站的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目标。当飞船距地面30多千米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地向飞船发出“回收主电源接通”的指令。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时刻:返回舱的回收主电源能否在此时打开,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回收。人们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终于传向了最后一棒。
“空中搜索开始!”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
紧接着,5架直升机带着嗡嗡的轰鸣,在落区上空形成5点布阵,一张立体搜索网迅速展开。
“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空中搜索分队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直升机上的测向仪收到了返回舱上信标机传来的信号。随即,两架在地面待命的直升机立即升空,加入到空中搜索分队中。每架直升机都携带了相关的返回舱现场处置工具,只要发现目标,就会立即降落,对航天员实施现场救护。
6时12分,空中迸发出一声惊雷似的巨响……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墨蓝色的天幕,急切地搜寻着。此时飞船已完成打开主降落伞、拉出天线等一系列技术动作。
……
“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在那里,在那里!”“‘神舟’回来了!”
“我是‘神舟’五号,我已着陆。”指挥车听到了航天员沉稳的报告声。
……
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搜救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只见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从返回舱中探头出来,显得神采奕奕,他把面罩打开,推至头顶,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他说:“飞船运行正常,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
此刻,天边刚刚露出第一缕朝霞。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有删改)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语句的表述效果。
主着陆场地势平坦,就像大地母亲张开胸怀,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
(4)“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中的“新的一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和蒲公英的约定
黄福芳
①退役军人谢彬蓉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幅画面:教室里,她在上课,下面一群专注的孩子,跟着她摇头晃脑地学习。是的,她人生的一个梦想就是做老师。
②说起梦想,父亲对谢彬蓉的影响最大。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退伍后,他回乡当了小学教师。自小受到父亲的影响,谢彬蓉也从了军。而谢彬蓉的另一个梦想也一样来自于父亲:像父亲一样当老师。
③1993年大学毕业,她参了军。从军梦实现了,谢彬蓉还渴望实现自己的老师梦。一次,谢彬蓉看到凉山彝族地区长期需要志愿老师的消息,“我一定要去!”谢彬蓉在心里做了个决断。
④谢彬蓉去了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这是个海拔3000米的原生态彝族村寨。学校的偏远、荒僻远远超出了谢彬蓉的想象。上山路上,窗外的悬崖峭壁让谢彬蓉这个见惯了危险的女兵后背直冒冷汗。村支书给她腾了一间屋子,漏风、漏雨,大白天老鼠跑来跑去,这就是谢彬蓉的宿舍、办公室兼厨房。更可怕的是,有一次,谢彬蓉在床底下发现了一条毒蛇。停电、停水在大山里是常事,洗头、洗澡是奢望。支教这些年,谢彬蓉总是留短发,因很久才能洗一次头。至于洗澡,她发明了“干洗”: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然后搓出身上的泥,再用毛巾擦干净。
⑤环境的艰难并没有打败谢彬蓉,但疾病却几乎要把她压垮了。才到大山没几天,因为卫生条件恶劣,她的一只眼睛重度感染,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丈夫、女儿心疼她,恳求她不要再去了。战友们得知她的情况,一个个轮番给她打来电话,劝她不要再往山里跑。谢彬蓉也有过犹豫,但一想到临走时孩子们望着自己的大眼睛,想到村支书这个大男人杵在自己门口一个劲儿抹眼泪的样子,想到乡亲们渴求、惶恐、急切的脸庞,谢彬蓉又坚定了心意。村民们都以为她不会再来了,没想到,不几天,她这个“独眼龙老师”,还没来得及摘下手术后的纱布,就又出现在了学校。
⑥留下来的谢彬蓉第一件事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整治学校卫生。她带头搞清洁,自掏腰包买来小脸盆、指甲刀、擦脸油等分发给孩子们,教他们洗脸、洗头、刷牙,训练他们站军姿,教会他们以“部队标准”要求自己。她还教孩子们文明礼仪:见面问好、临行道别等。组织他们走队列、练广播体操、排课本剧。她筹集资金,组织了孩子们从来没见过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夏季亲子运动会、校外游学等活动。
⑦孩子们文化底子太差,谢彬蓉身兼多科教师。有一次,她连续上了18天课,直到10多年没犯的偏头疼复发,才不得不休息了一天。女孩尔西生病了,谢彬蓉背她回家。家中没人,谢彬蓉就陪着孩子说话,小尔西忽然叫了她一声“阿莫”(彝语妈妈)。从那以后,尔西就一直叫谢彬蓉妈妈,慢慢地,其他孩子也都叫她妈妈,她成了所有孩子的妈妈。
⑧在谢彬蓉的努力下,扎甘洛村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舍翻新了,学生由原来的几个人猛增至30人。孩子们原来一句完整的普通话都说不出来,平均成绩10分,如今却可以大方地用普通话与外来者交流,可以流畅阅读绘图版《西游记》。
⑨在扎甘洛村,谢彬蓉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你还会回来吗?”为了安孩子们的心,她写了一首诗《风和蒲公英的约定》:“你们就是蒲公英,刚一放假,就开始了对老师的期待。老师是风儿,刚一开学,就回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约定。”这,就是谢彬蓉的解析。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9年12期,有删减)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在孩子们心里,谢彬蓉是老师,更是妈妈。
A.B.C.D.
(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谢彬蓉也有过犹豫,但一想到临走时孩子们望着自己的大眼睛,想到村支书这个大男人杵在自己门口一个劲儿抹眼泪的样子,想到乡亲们渴求、惶恐、急切的脸庞,谢彬蓉又坚定了心意。
(3)文章以“风和蒲公英的约定”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②~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后,你从谢彬蓉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简单
①又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枫早早地起了身,趴在床上,准备给家里写封信。学校里又要收费了,而且数目不少。校服、校鞋、秋游,再加上这个月的伙食费,总额达到了600元。笔握在手里,却颤得厉害。枫知道,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来说,每一封家书就是一次告急,无奈啊!当初把儿子送到这所重点学校已是奢侈中的奢侈,他们苦苦地在地里干啊干,为的就是凑齐学费,但现在又……
②枫不忍心再往下想,也没有了勇气,只觉得鼻子酸溜溜的,两眼湿湿的。他丢开信纸,跑出了宿舍。天刚刚蒙蒙亮,秋风也异常刺骨,校园里依旧是静悄悄的。走在秋风瑟瑟的林阴道上,枫想到了暑假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
③父亲猛抽了三天的烟,紧锁的眉未曾舒展;母亲抽抽噎噎了三天,通红的眼未曾褪色。枫呢?踌躇、矛盾、胆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我要读下去”的信念与家中的经济状况背道而行……他困惑,他迷惘,他不知何去何从。
④三天后父亲的那个决定将他送进了这所学校。他背负着沉甸甸的亲情,手捧着两颗滚烫的望子成龙的心走进了校园。父亲没说什么,只是用那双shēnsuì的眸子望着他,简简单单的道了句:“儿子,好好干!”
⑤枫攥了攥拳头,狠狠地击了一下跟前的那棵杨树。他深知此刻的自己已是举起的竿子、过河的卒子,不能下跪!不可后退!
⑥就这样,一封“告急书”去了老家,上头只有简单的一行字:
父亲:本月需交费300,加生活费300,共600。我会好好干!儿子
⑦一周后的一大早,枫终于盼来了回音,一个鼓鼓的邮包。有点儿诧异,有点儿不安,也有点儿踏实。他风一般奔回宿舍,撕开封口,看到邮包中的东西,他怔住了!眼前的是一大堆零散的钞票,有10元的,有5元的,有1元的,有5角的……但没有一张是100元整的。那是一滴滴汗、一股股血凝成的呀!在那一大堆零散的钞票中,枫找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只简单地写着:“儿子,好好干吧!父亲。”
⑧在这个朦胧的清早,大地还是沉睡的,太阳还是沉睡的,校园也还是沉睡的,但枫醒着。他看到了父亲的眉、母亲的眼,也听到了那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儿子,好好干!”
⑨亲情就是如此简单,亲情就真的只是如此简单吗?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ēnsuì
(2)③④两段从记叙顺序看属于,在文中的作用是
(3)细细体味文中的“我”的家书与父亲的字条,请说说两处“好好干”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i儿子:“我会好好干!”
ii父亲:“儿子,好好干!”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亲情是平淡的,但又是最深厚最感人的
B.贫困有时是一笔财富
C.逆境有时更能让人成长
D.艰难岁月中的亲情更弥足珍贵
(5)细读第⑨段,说说文章这样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面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选文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i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ii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课外阅读。
①父亲拿来一瓶酒,两个酒杯,斟满一杯放到他面前,又斟满一杯放到自己面前。父亲放下酒瓶,端起酒杯,说:“来,咱爷俩碰一个。”他迟疑着端起酒杯,他猜不透父亲的“醉翁之意”。
②见他犹豫,父亲说:“喝点吧,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过了今天你就是成年人了,我……”父亲眼睛濡湿,看着他的脸,使劲吸了一下鼻子,说,“我也不会说啥,就不说了,来,喝,我先干为敬!”说着,举起酒杯,一仰脖一饮而尽。
③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辛辣瞬时呛入喉咙,他不由得咳嗽起来。父亲嘴角一扬:“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儿。”听父亲这样说,他有些生气,把酒杯“当”一声用力按在桌子上,杯子里的酒惊慌失措地跳出来,跳到他的手上,他没好气地甩着手,起身进了里屋。里屋的桌子上,母亲安静地待在相框里,笑容那样温柔。他抚摸着母亲的照片,眼泪无声地滴落。
④他恨酒,也恨父亲。那一年秋收,父亲刚喝过酒,驾着家里的三轮车带着母亲到田里去,没想到刚拐过一个山头,三轮车就像脱缰的野马冲向了旁边的崖壁……等父亲醒来,一切都晚了,母亲早已没了气息。从此他成了没娘的孩子。没有娘的家,笑声也没了。
⑤父亲还在自斟自饮,絮絮叨叨着说:“孩他娘,咱儿十八了,长大了,咱儿长大了,十八了……”
⑥他把母亲的照片抱在怀里,抽噎着说:“妈,我好想你。”
⑦几天后,他带上母亲的照片,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他不愿意看到父亲,看到父亲残缺的腿,他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他心里就堵得慌。
⑧一晃三年。三年,他不提也不想与父亲有关的往事。有时,在一起的同乡回村会带回来有关父亲的消息,说与他听,他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像一个刻意的旁观者。大伯托人捎信来,说父亲摔了一跤,挺严重的,让他务必回去看看。那一夜,他辗转无眠。第二天清晨,他踏上了回家的路。推开院门,一种久违的温暖与亲切扑面而来。望着熟悉的一切,他的眼睛忽然有些涩涩的。
⑨父亲看到他回来很高兴。父亲说:“这些天都是你大伯在照顾我。开始医生说我这条腿也有可能废掉的时候,我怕极了。还好,现在能活动了,过不了多久,我就能走路,就不拖累人了。”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满是歉意,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你是不是又喝醉酒才摔的?”他的语气和眼神带着冷漠。“你爸早就戒酒了,过完你十八岁的生日,你爸再也没喝过酒。我可以作证。”大伯走进屋来说。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⑩父亲睡着了。他和大伯坐在院子里闲聊。大伯说:“当年你父亲得了股骨头坏死,疼得厉害,但又没钱去医院医治,就想用酒来麻醉自己,减轻疼痛。那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原来越喝酒病情就会越严重,直到出了事故进了医院,医生问诊我们才了解。你爸说都是你妈给他的福分,出事的正好是那条疼得厉害的腿,截肢也就没那么难过了。你过十八岁生日那天,你爸高兴啊,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可他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为你庆祝,就用你爷爷当年对我们的方式,敬你一杯酒。这些年,你爸一直不让告诉你这个秘密,怕打扰你,怕你惦记他,但我知道,你爸心里想你啊……”
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一个月后,是父亲的五十一岁生日。父亲已能下地走路。那天他买了肉和菜,亲自下厨煎炒。他还买了一瓶酒。他拿来两个酒杯,斟满一杯端到父亲面前,又斟满一杯自己端起:“爸,生日快乐!我敬您!”说着他一仰脖一饮而尽。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父亲品味般慢慢喝完了酒,起身进屋。望着父亲苍老瘦削的身形,他莫名想起读过的一首诗:“无论走多远/我都回家/摸铁炉子/镜子/毛苏苏的毯子/你的头发……”他眼里的泪越聚越多。
“儿子,听说你打算在城里买房,这是我这几年做零活存下的钱,不多,你拿着,密码是你妈的生日。”“我不要,我自己能挣。”“我一个孤老头子,没啥花钱的地方,你过得好,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他没有再推脱,把两个酒杯再次斟满,端起说:“爸,来,咱爷俩碰一个。”“好,咱可说好喽,酒要适当喝,不能贪杯,更不能误事。”“嗯,爸,我记得了。”
两只酒杯“当”的一声碰在一起,酒杯里沉默的酒瞬时热烈起来。
(选文有改动)
(1)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与父亲干杯B.不想说的秘密
我选,
理由:
(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体会段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i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ii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父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对妻子充满深深的爱,含辛茹苦供孩子长大。
B.选文⑩段中大伯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在“他”离家后父亲独自生活的艰辛。
C.选文段中引用的诗歌表述了“他”对家的眷恋,也表现了“他”情感的回归,富有画面感。
D.选文情节富有波澜,两次生日的对比,几次流泪,情寓于中,牵动人心,耐人寻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五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简要说说“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
(2)三次用“悄悄地”这个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请你结合语言环境,揣摩第①段中两个“悄悄地”和第③段中“悄悄地”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
(3)说说下列加点的词传递出母亲怎样的感情。
i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ii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4)结合语言环境,分别说说句中“好好儿活”的含义。
i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ii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文章有三个地方安排了插叙,请任选两处,说说它们的作用。
(1)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四小题。
光明顶上
①凌晨四点,我们打着手电登上光明顶。网上攻略称,黄山的日出是从黎明时分悄然铺开的一幕大戏,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越早登顶的人,越有可能占领拍摄的有利位置。但显然有不少旅友比我们起得更早,拍摄用的三脚架都已经架好,山顶上劲风呼啸,寒气袭人,虽是六月天气,很多人穿着抓绒外套仍瑟瑟发抖。
②这时,喝杯热水都成了奢望。
③忽而,我们听到了山道上粗重的喘气声。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农妇,穿着洗变了形的短袖T恤,光脚穿着一双上世纪的解放球鞋爬了上来:她驮着一个巨大的背包,汗水浸透了头发,顺着眉毛流下来辣红了眼晴,上到山顶,她一言不发,找一块山石一坐,将背包拉开,所有的人都循香而去。
④原来这农妇煮了一巨包的新鲜玉米棒来卖,负重走了几千级台阶来卖玉米,累得她整个人都似矮了一微。
⑤背包做了保温的棉夹层,玉米棒都是温热的,插着竹签散发着软糯的清香,十块钱一根,收钱时农妇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个人:“玉米芯子别乱丢,等会儿丢到我这个袋子里,我退你一块钱。”
⑥天边的一线鱼肚白还没有变成橙黄色,趁此机会,我和旅伴安安心心把早饭吃了。玉米棒品种极好,可以把人的嘴唇粘起来,见大家吃得香,农妇得意地笑,说,她买了最好的玉米种子,为预防与邻居家的玉米授粉串种,十年前她在两家的玉米田间种了两排桑树做间隔,“我的玉米从此再也没有退化过”。
⑦那她在黄山上卖了多少年煮玉米?25年!头天晚上看天气预报,只要第二天不阴不雨,晚上12点半她就起床煮玉米,凌晨一点半将滚烫的玉米背到山顶上来卖。靠着春天卖茶卖笋干,夏秋卖煮玉米的收入,农妇把两个儿子供到大学毕业,现在大儿子去了上海工作,小儿子在合肥念研究生,农妇仍和丈夫在山里,伺弄他们的茶园、竹园,十几只跑山鸡和那一坡沙沙作响的玉米。
⑧问她为何不跟去上海享清福,农妇说:“上海房子那样贵,我儿还不知啥时有窝,我和他爸哪能再去给他添乱。再讲了,黄山有啥不好,山好水好空气好,你们上海人南京人,花好几百的门票只能看两天景,我们一年到头在看山看景,赛神仙呢。”
⑨说话间已经有人来送还玉米芯子,农妇果不食言,打开被汗水浸透的腰包,掏出硬币逐一退给人。这场景,久违了,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倚着杂货铺的柜台,喝三毛钱的汽水,把完好的玻璃汽水瓶送回去,还能得一毛钱一样。有人好奇这玉米芯子能有什么用,农妇说早先晒干了还能引火做饭,现在家家都用沼气了,背回去也没有用。旅伴就嗔她自找麻烦,农妇正色说:“我是少挣点钱多费点事,但这样一来,光明顶就干净了。”
⑩不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山的人,难以理解土生土长的人对黄山的热爱。收完所有的玉米芯子,日出的大幕刚巧拉开,山项上一片快门的咔嚓声,东方的天际瞬息万变,光影与云海,与每一分钟都在变化的色彩在游戏,在躲猫猫,而将出未出的太阳似一个赖床的小孩,陷在云絮里,不想离开它的窝,约20分钟后,太阳终于臣服于推动它的力量,向上跳了一跳,离开了云霞的包围。山顶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我这时才发现,背玉米来卖的农妇竟没有忙着下山,她立于人群中,面朝东方,脸上的欣喜与在此第一次看到日出的人一模一样。
下山途中我又遇见了她。农妇说:“你们运气真好,下了十天雨,今早才放晴,不然也看不到日出;我的运气也不差,现煮的70根玉米棒,收回了68根玉米芯子。”
(1)“山顶上劲风呼啸,寒气袭人,虽是六月天气,很多人穿着抓绒外套仍瑟瑟发抖”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
(2)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收钱时农妇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个人:“玉米芯子别乱丢,等会儿丢到我这个袋子里,我退你一块钱。”
ii她立于人群中,面朝东方,脸上的欣喜与在此第一次看到日出的人一模一样。
(3)“靠着春天卖茶卖笋干,夏秋卖煮玉米的收入,农妇把两个儿子供到大学毕业,现在大儿子去了上海工作,小儿子在合肥念研究生”运用了(A顺叙B倒叙C插叙),作用是。
(4)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农妇的形象。
解析
一、复合题(共18题)
1.
(1)回忆屋子;执意住屋;爱如屋顶
(2)因为这栋屋子是父亲白手起家,勤劳的证明,为家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承载了30多年的岁月。
(3)插叙,为了解释父亲对于修屋顶的执着,交待故事背景。
(4)父亲是一个勤劳,执拗,坚强,爱家人的人。
(5)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就像屋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虽然有一天父母也会像屋顶一样老去,但他们的爱是不会老的。
(1)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文章故事脉络的把握。文章开头写的是母亲打来的电话,让“我”制止父亲修屋,而“我”回忆起老家的木屋是在“我”9岁那年建成的,父亲不顾母亲的劝阻,执意修屋,直到“我”带着工人师傅赶回村里,母亲和父亲统一战线,不愿意离开这个木屋,要住在这里,“我”开始回忆起盖屋的场景,悟到原来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就像“屋顶”。理清脉络时需要紧抓“修屋”这一条线索,并且把握关键人物,根据情节对修屋的经过进行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文章中关键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这间屋子贯穿全文始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源于父亲对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质生产力学习课件
- 美术小书包课件
- 2024年度甲方提供市场调研服务合同标的为00万元人民币
- 2024年度企业厂房买卖合同指南针
- 2024年度股权投资合同标的及投资条件详细说明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范本(租赁物描述与租金计算)
- 2024年度企业技术开发合同
- 2024年度仓储合同货物损耗责任认定3篇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示范图集
- 2024年度模具制造行业市场推广合同
- 红色文化之烈士陵园
-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全册
- 5.2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第1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 2024灌区智能控制闸门系统技术规程
- 铁塔基站维护安全培训课件
- 电车拆解行业分析
- 银行诉讼时效培训课件
- 第六章 计划及其制订
- 高中物理 选修一《机械振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 排水管道检测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样本
- 金属材料购销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