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解析)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述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述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述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述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述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涙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述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的诗歌。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览镜自照的原因,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2分)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碣①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径直地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诚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晴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柮(短小的方木)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促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然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暗,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②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注: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C.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复杂错综的内容,引发了读者思考。

B.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这一细节,形象地传递出金大坚复杂的内心。

D.小说截取了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秘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7.金大坚的“笑”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多次出现,“笑”这一细节所蕴含的感情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简要分析。(4分)

8.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阐述自己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系治,囚禁审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复遣丧之长安葬然则一羽之不举

B.如此者四十余年纵一苇之所如

C.京师知其以子故思试之斗以觇之

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的诱因之一。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4分)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4分)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述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两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建筑物之多。

(2)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两句借曹植当年设宴的典故,来表述自己同样怀才不遇的心境。

(3)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两句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眉头深蹙、梦起迟妆的原因作了交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实在是因小失大。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⑦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⑧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A,更是对戏曲生态的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的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B,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好像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20.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3分)

21.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说说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述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述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述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述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述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述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涙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述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的诗歌。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览镜自照的原因,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2分)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4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否体现题干涉及的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A.“所以自己写不出好诗”推断有误,根据原文“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述上的窘迫”,只是陈述了语言表述的窘迫,并未说陈与义写不出好诗。

故选A。

(2)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于文无据。览镜诗创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和身份地位无关。

故选C。

(3)A.只写了对镜梳妆的动作,没有出现镜中像;

B.描写的是镜子本身的昏暗,没有镜中的人物形象;

C.写到镜中衰老的我和理想中美好但无人识得的“理想我”,二者产生冲突,最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

D.以镜为喻,谈论要参照他人,反思自我的道理。

故选C。

(4)由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和材料二“本文所言‘览镜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知,两则材料均是在阐述唐宋时期,诗人将诗歌创作行为和诗人对自身的认知、情感、精神世界融入诗歌之中,由此可以将题目补充为“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

根据材料一“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可以得出理由:诗人通过自发“寻诗”等关注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识;

根据材料二“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以概括出理由:通过览镜自照,完成自我形象的构建,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情深世界。

解析:

(1)A

(2)C

(3)C

(4)①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

②宋代诗人通过在诗歌中观照“题诗”“寻诗”等创作行为本身来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身份;通过“览镜自照”来认知与建构自我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碣①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径直地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诚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晴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柮(短小的方木)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促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然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暗,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②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注: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C.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复杂错综的内容,引发了读者思考。

B.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这一细节,形象地传递出金大坚复杂的内心。

D.小说截取了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秘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7.金大坚的“笑”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多次出现,“笑”这一细节所蕴含的感情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简要分析。(4分)

8.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阐述自己的理解。(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情感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A.“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说法错误。“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地“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

B.“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法错误,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

C.正确。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说法错误。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并且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

故选C。

(2)B.“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说法错误,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

故选B。

(3)结合“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

结合“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

结合“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可知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

结合“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可知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述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4)结合“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可知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结合“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

结合“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可知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解析:

(1)C

(2)B

(3)①谈话开始,金大坚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是单纯觉得瞒住众人刻石碣很是有趣。

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

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

④当萧让无法应对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表述出对“刻石碣”策略的不满和蔑视。

(4).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事件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系治,囚禁审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复遣丧之长安葬然则一羽之不举

B.如此者四十余年纵一苇之所如

C.京师知其以子故思试之斗以觇之

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的诱因之一。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4分)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4分)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4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1)“诱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动词“诱”的宾语,其中“天下”修饰“亡人”,因此应在“人”后断开;“谋作乱”省略了主语“吴王”是完整的句子,前后断开,故排除CD;“削之”和“不削”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各自断开;“其反亟”“祸小”与“反迟”“祸大”分别是“削之”和“不削”的结果,各自断开,排除B。句意: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

故选:A。

(2)C.错误,“存”含义相同,都是问候的意思。句意:每年按时慰问茂才/(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

故选:C。

(3)A.之:动词,往、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如:副词,像;动词,往,到。

C.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D.“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D。

(4)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据文本一“莫敢难,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

故选:D。

(5)①“释”,赦免;“益”,渐渐;“得释其罪”,被动句式。译文: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

②“矫”,纠正;“枉”,偏颇做法;“徇”,遵循;“剖”,分割。译文: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

(6)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解析:

(1)A

(2)C

(3)D

(4)D

(5)①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

②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

(6)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述情感的异同。(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1)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

故选:B。

(2)相同点:张诗“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杜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联想到自己的流离之身、老病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报国无门的哀伤。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张词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有对君王的期待等思君恋国,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及内心的迷茫;杜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句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解析:

(1)B

(2)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译文:

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歌女斟满一杯酒,敛起笑容,要唱一首送别歌。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

酒醉后,手扶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天空清远,白云悠然。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生还呢?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

赏析:

此词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说此诗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述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两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建筑物之多。

(2)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两句借曹植当年设宴的典故,来表述自己同样怀才不遇的心境。

(3)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两句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眉头深蹙、梦起迟妆的原因作了交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故解析为:

(1)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重点字:矗)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

(3)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重点字:鹧、鸪)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实在是因小失大。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⑦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⑧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A,更是对戏曲生态的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的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B,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

①语序不当。应将“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

⑤语义重复。“苛求”,过分的要求。“过分苛求”语义重复,应删掉“过分”;

⑧成语使用错误。“首当其冲”表贬义,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攻击或首先遭受灾害。应改为“精彩亮相”。

(2)A处,结合前文“这不仅仅是……”可知。此处应为“更是……”;再结合前文“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可知,这是“破茧重生”,是对戏曲生态的修复,故此处应填“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

B处,结合后文“才能……”可知,此处应为“只有……”;在结合前文“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可知,此处强调戏曲直播中应保持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故此处应填“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解析:

(1)①“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⑤“过分苛求”,删掉“过分”⑧“首当其冲”,改为“精彩亮相”

(2)A.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B.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