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教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的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育感化,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社会治理的工具法律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

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课堂导入4.14聊城于欢案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并存的当代社会,何以法律受到伦理道德如此大影响?两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主题“礼”“法”之变汉代以经注律秦朝礼法分离先秦礼法之争魏晋引礼入律宋元礼法合一发展唐代礼法完全融合明清律例结合,乡约法制化目录儒家社会引领者法家社会督促者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保障权利”等。概念阐释1.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德治和法治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夏朝:严刑峻法;商朝:统治者已有仁德之心;西周: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一、先秦——礼法之争材料一禹时,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

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史记》材料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2.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体系破坏士阶层的崛起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德治、法治产生的背景一、先秦——礼法之争2.春秋、战国时期(1)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一、先秦——礼法之争“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叔向问题一、子产、叔向之争的实质是什么?问题二、子产、叔向之争的影响是什么?要不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②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是中国法律史上划时代变革。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学派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评价儒家法家孔子:①为政以德②不过度消耗民力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贵君轻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人性善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恶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并不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不被统治者接受适应统治者需要,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推动秦统一“法”,指官府制订的法律和制度。“术”,指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和手段。“势”,指君主借以统治人民的权势和地位。一、先秦——礼法之争2.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法家思想强调重刑治理国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相反,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秦朝(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3)秦汉律令并行(4)“春秋决狱”(引经决狱)“春秋决狱”:在审判案件时,如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虽有规定却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则以儒家经义《春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律令儒家化的开始二、秦汉——从“礼法分离”到“以经注律”秦汉法律变化

里耶秦简“上造(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上造妻以上有罪,其当刑及当城旦舂(一种刑罚,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耐(不剃发,仅去其鬓)以为鬼薪白粲(一种刑罚,比城旦舂的刑罚轻)。”

《二年律令》“上造、上造妻以上……其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子告父母,妇女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杀头)”对比里耶秦简和汉简《二年律令》的内容,汉代法律发生了什么变化?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史料探究秦汉法律变化

里耶秦简“上造(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上造妻以上有罪,其当刑及当城旦舂(一种刑罚,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耐(不剃发,仅去其鬓)以为鬼薪白粲(一种刑罚,比城旦舂的刑罚轻)。”

《二年律令》“上造、上造妻以上……其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子告父母,妇女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杀头)”指出里耶秦简和《二年律令》的史料类型,分析其史料价值。史料类型: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研究秦汉时期法律制度及其发展的重要一手

史料,对研究秦汉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史料探究123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法律特点:引礼入律,律令儒家化。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魏晋法律代表——《晋律》三、魏晋——引礼入律四、唐朝——礼法完全融合唐朝法律唐朝教化发展:《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法律体系:律、令、格、式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律疏议》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推广家训: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律疏议》史料体现了《唐律疏议》有哪些特点?礼法结合;礼是法的指导,法是对礼的维护;重视孝道。史料探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

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

《大唐开元礼》

《严氏家训·教子篇》1.礼法结合,提倡礼治。2.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史料探究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P47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1.秦朝以法家严刑酷法治国致二世而亡的教训,为法律与儒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2.汉朝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速了二者的结合;3.儒家思想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要求和家庭制度;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获得修订法律的机会,用儒学思想改造现行法律;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儒家思想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五、宋元——礼法合一发展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元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宋元法律明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明清法律六、明清——律例结合,乡约法制化五、宋元——礼法合一发展儒学发展出理学,并向基层渗透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实行乡约制度,以乡约教化乡里宋朝教化①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介于国法和家规之间的还有乡约。乡约有一套入约民众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这套规则鼓励人们崇礼向善、守望相助。《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②③六、明清——律例结合,乡约法制化01明朝教化02清朝教化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明清教化宋朝到明清乡约的变化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的积极作用。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史料探究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