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引言思考: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原因?①交流范围有限;②食物种类较少;特点:③陆路传播为主;①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原因:③政治局势的动荡;张骞通西域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荽(香菜)胡桃(核桃)胡萝卜、胡椒凡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番豆(花生)番蒜(芒果)番麦(玉米)番茄番石榴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美洲物种的外传

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西班牙人

葡萄牙人思考: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2)欧洲列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3)商业革命的到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逐渐扩展,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4)多种物种自身的优势:产量高,气候适应性强,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5)农艺家的改良和培育。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推广:庭院种植→推广南欧→传遍欧洲地位:观赏→主粮和饲料→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西北、西南、东南)②种植:丘陵山地→平原地区(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蔬菜番茄辣椒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又传回美洲)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明·万历,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食用蔬菜种植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后得到国家的推广。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有何意义?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需求量大;②玉米甘薯对气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且产量较高;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意义: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改变饮食结构,丰富餐桌文化;③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推广粮食水果蔬菜经济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小麦:欧洲移民;富人享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西班牙人;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禽畜类代表:鸡、牛、驴、马、猪、羊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丰富美洲文化感恩节西部牛仔驴象之争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2、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非洲阿拉伯欧洲亚洲

美洲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有人说: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你怎么理解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特点(1)范围上包括全球;(2)交流方向双向互补;(3)内容上非常丰富;(4)时间跨度较长;(6)结果上积极消极并存;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5)欧洲的主导性——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表4.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明洪武26年0.70亿明万历28年1.97亿清康熙39年1.50亿清乾隆59年3.10亿清道光20年4.10亿材料: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哥伦布大交换》(1)物种交流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世界人口激增。2、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3).物种交流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2、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2)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2、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4)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2、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1)提高了全球农业的粮食产量,使得世界人口增加;(2)丰富了粮食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3)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发展;(2)消极:(1)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加快了疾病的传播;(3)加剧殖民扩张和和掠夺;2、影响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稳固。交流互鉴越稀少、越浮浅,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分散走向整体移居新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旧世界的农场——美洲作物的外传交流交融,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双向互补世界经济人口增长日常生活环境变化玉米、红薯、番茄、辣椒….小麦、水稻、咖啡、禽畜…总结

2、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C1、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B.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C.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D1.(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A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8分)特点:①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②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③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④政府的推动;“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25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