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1页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2页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3页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4页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第一節旅遊的概念測試:判斷下列活動哪些是旅遊?學生異地讀書農民異地打工學者外地參加學術會議三峽大移民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回大陸定居外籍教師來教育學院任教留學生到外國留學到某國擔任外交人員外國高層政府代表團來華訪問◎什麼是旅遊?旅遊的詞義旅遊:即“旅行”與“遊覽”。二者的區別:旅行僅僅是為完成某個動機的一般空間流動過程,旅遊則包含旅行和遊覽。有旅遊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遊;旅遊者同時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遊者。(教材第7頁)一、旅遊的定義迄今為止,關於旅遊的定義眾多。例1:一般詞典對旅遊一詞的解釋指人們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離家外出旅行的活動。例2:“艾斯特”定義(1942年)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逗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係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長期定居,並且不會牽涉任何賺錢的活動。

例3:世界旅遊組織定義(1991年)旅遊是人們為了休閒、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裏,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綜合定義:旅遊是人們出於移民和就業任職以外的其他原因離開常住地前往異地的旅行和暫時逗留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係的總和。(李天元《旅遊學概論》47頁)二、旅遊活動的基本特徵綜合定義揭示了旅遊活動的幾個基本特徵:空間的異地性時間的暫時性影響的綜合性目的的非移民就業特性三、旅遊的本質和屬性1、屬性:社會屬性。旅遊是一種社會現象,在不同社會時期,旅遊現象具有不同的特點。經濟屬性。旅遊尤其是現代旅遊與經濟的關係十分密切。表現為:經濟發展的水準,決定著旅遊的規模、內容、方式和範圍;旅遊的發展又促進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文化屬性。旅遊是人類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產生的一種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閒、追求體驗、新知等,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

政治屬性。旅遊與政治關係十分密切。表現為:穩定的政治環境才會有旅遊的發展。旅遊作為交往活動,有利於加強國家民族的相互瞭解和友誼,有利於改善國際關係和促進世界和平。2、本質屬性:學術界有爭議討論:你認為旅遊最本質的屬性是什麼?分析:從旅遊活動產生的原因看,旅遊活動是人類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產生的一種精神文化需求,本質屬性是文化屬性。(旅遊者角度)從旅遊業興起的原因看,是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旅遊可以產生巨大經濟效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旅遊是一種經濟現象,本質屬性是經濟性。(旅遊經營者角度)第二節

旅遊的基本類型一、按旅遊目的劃分:三分法:1.消遣旅遊:以娛樂休閒為主要目的的旅遊。(1)觀光旅遊:以參觀、欣賞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為主要目的和遊覽內容的旅遊消費活動。它是最為普通、最為常見的旅遊活動類型。

(2)度假旅遊:以度假和休閒為主要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旅遊消費活動。2.事務旅遊:(1)商務旅遊:以經商為目的、將商業經營與旅行遊覽結合起來的旅遊活動。(2)公務旅遊:政府人員因公出訪在公務之餘進行的參觀遊覽活動。(3)會議旅遊:以組織、參加會議為主要目的,並提供參觀遊覽服務的一種旅遊活動。3.個人或家庭事務旅遊:(1)探親旅遊(2)修學旅遊二分法:1.單純的旅遊:以娛樂休閒為主要目的的旅遊,即消遣旅遊,包括觀光、度假、探險等。2.聯帶的旅遊:以公務、商務等為主要目的聯帶的旅遊,即事務旅遊,包括商務、公務、會議、探親、宗教朝拜、體育、修學等。二、按地理範圍劃分:1.國內旅遊:含義:①公民在本國國境範圍內的旅遊活動。②不屬於所在國居民的長駐(1年以上)外國人在所在國進行的旅遊活動。細分:(1)過夜國內旅遊(2)不過夜的一日遊2.國際旅遊:含義:指一個國家的居民跨越國界到另一個或幾個國家去訪問的旅遊活動。包括國際來訪的入境旅遊和本國居民出境旅遊兩種情況。入境旅遊:①一般指外國公民到本國的旅遊活動。②特殊情況:迄今為止,港澳臺同胞來大陸地區的旅遊訪問活動。出境旅遊:①一般指本國公民到他國的旅遊活動。②特殊情況:大陸居民前往港澳臺地區的旅遊活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过夜国际旅游不过夜国际一日游出境旅游过夜国际旅游不过夜国际一日游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的差別:根本差別:是否跨越國界其他差別:消費、時間、便利程度、經濟作用等。三、其他劃分:(一)按組織形式:團體旅遊、散客旅遊

1.團體旅遊:含義:由一定數量的人們組織起來以團體方式進行的旅遊活動。優點:方便、經濟、順利、安全。缺點:不自由(行程、線路、觀光停留時間等)。2.散客旅遊:含義:旅遊者根據個人興趣自行設計旅遊路線和活動專案,以個人、家庭或朋友結伴而行的旅遊方式。優點:自由靈活(行程、線路、觀光停留時間、費用等)。缺點:麻煩、難以預料。(二)按計價方式:包價、非包價1.包價旅遊:旅行社以一定價格向市場推銷的成批量組合的旅行路線產品。(1)全包價:包括一次旅遊活動的全部旅遊服務。(2)小包價: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幾項服務。2.非包價旅遊:指旅行社根據旅遊者需要按單項計價的旅遊活動。主要對象是散客,所以非包價旅遊又稱散客旅遊。(三)按費用來源:自費、公費、獎勵獎勵旅遊:由企業或社會團體提供費用,以獎勵為目的的一種旅遊活動。與公費旅遊相同的是費用均來自公家。與公費旅遊不同的是參加人員有資格限定(如成績突出者或資力長久者等)。(四)按旅遊距離:遠程、中程、近程旅遊(五)按旅行方式:航空、鐵路、汽車、海上、徒步、騎車(六)按活動內容:觀光、考古、探險等(七)按旅遊資源特徵:風景名勝、城市旅遊、海灘、山地、溫泉……(八)按享受程度:豪華、標準、經濟附:國家旅遊局對旅遊類型的劃分觀光旅遊、

度假旅遊、

專項旅遊、

會議旅遊、

獎勵旅遊、

特種旅遊見國家旅遊局《旅遊行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旅遊服務基礎術語”專項旅遊:為社會、經濟、文化、科研、修學、宗教、保健等某一專門目的而進行的旅遊活動。獎勵旅遊:由企業或社會團體提供費用,以獎勵為目的的一種旅遊活動。特種旅遊:具有競技性和強烈個人體驗的旅遊活動。如探險、狩獵、潛水、登山、汽車及自行車拉力賽等。補充: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展的一種以生態景觀欣賞和體驗為內容的自然旅遊活動。作為一種專項旅遊,生態旅遊所選擇的生態景觀一般是原始的未開發的原生態環境。參加者必須是有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人。在規劃方面,為了體現對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必須對兩個方面進行嚴格限制:一是對遊客數量的嚴格限制;二是對接待建築設施的嚴格限制。第三節衡量旅遊活動發展狀況的指標一、旅遊人數(一)入境旅遊人(次)數統計1.根據邊防入境登記(中國)。缺點:包含了日常往來的邊境居民,他們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入境旅遊者。2.根據酒店住宿登記。缺點:遺漏了邊境一日遊遊客和在親友家中住宿過夜的入境旅遊者。(二)出境旅遊人(次)數統計國際上通常做法是:出境旅遊者回國入境時,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統計。(三)國內旅遊人(次)數統計國際上通常做法是:定期的國內旅遊抽樣調查進行統計測算。中國:由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1993年以來)和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0年以來)分別對城市居民和農村農民開展國內旅遊抽樣調查。二、旅遊收入和旅遊支出旅遊收入:通常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因接待來訪的國內外遊客,向其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而獲取的直接收入。分為國內旅遊收入和國際旅遊收入。國內旅遊收入統計方法:抽樣調查法。國際旅遊收入和支出的統計方法:銀行報告法;抽樣調查法;混合法。三、人均停留天數總體描述: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旅遊活動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古代旅遊,其特徵是:限定在有閑階層中;以遊樂為主,規模較小。近代旅遊,其特徵是:開始普及到中產階層。現代旅遊,其特徵是: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

第一節古代的旅遊一、原始社會的遷徙活動一般人認為,原始社會時期沒有旅遊,只有遷徙活動。遷徙,是人們出於謀生的目的,或者出於自然原因(如氣候、天災等對生存環境的破壞),或者出於人為原因(如戰爭)的威脅而被迫離開定居地,在新的定居點定居下來,不再回到原來的定居點。

遷徙與旅遊的區別:(1)目的是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遊玩。(2)離開原來居住地永久而不是暫時的。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與遷徙不同的旅行。旅行,是人們出於遷徙以外的任何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到異地作短暫停留並按原計畫返回的行為。旅行與遷徙的區別:(1)目的不同;(2)離開後一般還要返回原來住地。旅行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它是伴隨商業活動即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興起而產生的。商業的發展,促使商人到處奔走,旅行活動由此而開始。

二、旅遊的產生以消遣為目的的單純的旅遊,是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後產生的。表現為奴隸主階級的享樂旅行。在奴隸社會時期,促發人們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產品交換和易貨經商。三、封建社會的旅遊(一)中國封建社會的旅遊1、條件:(1)良好的社會環境政治上的大一統和超穩定經濟上的持續發展科學技術上領先水準一脈相承的燦爛文化與各國保持友好的傳統(2)相對完善的交通體系水路陸路2、常見的旅遊類型:1)帝王巡遊。帝王巡遊的目的,一是覽風景名勝;二是顯示帝王權威,震懾人民,瞭解民情,有利於鞏固統治;三是封禪。例: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康熙、乾隆等。2)官吏宦遊。中國古代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為執行某種政治、經濟、軍事任務而進行的旅行活動。例: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次下西洋等。3)買賣商遊。古代中國,真正在規模上占支配地位的始終是以貿易經商為代表的經濟目的的旅遊。4)文人漫遊。如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遊說活動西漢司馬遷二十壯遊魏晉文人縱情山水遊唐朝李白、杜甫的漫遊明朝的徐霞客等。5)宗教雲遊。以朝拜、尋求仙人、求經等為目的而進行的旅行。如玄奘、鑒真等。6)節慶遊。如漢民族的春節廟會、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競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藏族的雪頓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土族的花兒會等。(二)歐洲的旅遊活動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逐漸進入封建社會。中世紀的歐洲,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政治上,民族紛爭,國家林立,大小領主擁有對自己土地上的絕對管理權,相互間攻伐不斷,始終沒有安寧的環境。在經濟上,封建莊園自給自足,社會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羅馬教會用宗教神學控制人們思想。11世紀之後,歐洲城市開始興起,西方封建主對財富的追求,促進遠航探險熱潮,終於在15世紀出現哥倫布、麥哲倫等開闢新航路的偉大的探險旅行活動。(三)阿拉伯帝國(8世紀—1258年)時期發達的旅遊原因:地跨亞、非、歐三洲,特殊的地理位置;遼闊的地域;宗教原因(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一生必須到其宗教聖地麥加朝聖一次)。總結:古代社會旅遊活動的特點

1、從參加者看:多為帝王、官僚、貴族等統治階級及其附庸階級。他們人數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時的旅遊活動不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2、從旅遊類型看:貿易經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導地位。

第二節

近代旅遊一、工業革命對旅遊業的產生和發展的影響

1)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導致居民產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遊的人數增多。2)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多樣性農業勞動為單一性大機器工業勞動所取代,促使人們強烈需要改變工作環境。3)帶來了階級關係的新變化。資產階級的出現,擴大了外出旅遊的隊伍。4)科技的進步,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大規模的人群流動成為可能。二、托馬斯·庫克的活動與近代旅遊業的產生1、1841年禁酒大會。近代旅遊業的開端。2、1845年萊斯特—利物浦消遣旅遊活動。首次出於商業目的組織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團體消遣旅遊。開創了旅遊業務開展的基本模式。

3、1855年萊斯特—巴黎參觀世博會旅遊活動世界上出國包價旅遊開端。4、1865年,托馬斯·庫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5、1872年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旅遊。總結:托馬斯·庫克組織旅遊活動的開展標誌了近代旅遊業的誕生。第三節

現代旅遊

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現代旅遊產生的標誌——噴氣式推進技術在民航中的運用。一、現代旅遊發展迅速的原因1、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2、個人收入的增加3、閒暇時間增多4、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5、政府對旅遊業的扶持二、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1、增長的持續性2、地區的廣泛性3、遊客的大眾性4、方式的多樣性5、競爭的激烈性思考:現代旅遊最基本的特點是什麼?第四節現代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一)新中國建國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外事接待階段”主要大事:(1)兩大旅行社系統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分社、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華僑服務社組建而成的華僑旅行社(1974年改名為中國旅行社)總社及其分、支社。(2)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成立(1964年)1978年改為直屬國務院的“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總局”,各省直轄市成立旅遊局;1982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二)改革開放以來:全面振興時期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遊為主階段對國內旅遊則實行“不宣傳、不提倡、不反對”的方針。主要大事:(1)1979年7月,鄧小平到黃山考察。(2)中國加入世界旅遊組織。(1983年)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並行發展階段主要大事:(1)1986年,旅遊業的接待人數和創匯收入被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2)1991年,《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正式明確將旅遊業的性質定為產業。(3)1995年5月1日起,我國實行週五工作制,每週有兩天的“雙休日”。

第一節

旅遊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遊者的概念性定義(1)離開常住地到異地旅行和訪問的人,其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其外出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遊,例如觀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遊,如公務、會議。(魏向東《旅遊概論》87頁,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年版。)

(2)為滿足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進行旅遊消費活動的主體,是旅遊服務活動的需求者和服務對象。(國家旅遊局頒佈《旅遊服務基礎術語》國家標準)

二、旅遊者的技術性定義(一)國際旅遊者1.國際聯盟定義(1937年)教材79頁離開自己的居住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至少24小時的人。2.羅馬會議定義(1963年)教材80頁

除為獲得有報酬的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國家訪問的人。特點:(1)將國際遊客分為(過夜)旅遊者和(不停留過夜的)一日遊遊客(或短程旅遊者)(2)

根據來訪者通常居住國(而不是根據國籍)來界定其是否屬於國際旅遊者。3、1975年世界旅遊組織成立後採納了羅馬會議定義。可以計算為國際遊客的:(1)為了娛樂、醫療、宗教儀式、家庭事務、體育活動、會議、學習或過境進入另一國家者;(2)外國輪船船員或飛機機組成員中途在某國稍事停留者;(3)停留時間不足一年的外國商業或公務旅行者,包括為安裝機械設備而到達的技術人員;(4)負有持續時間不足一年使命的國際團體雇員或回國進行短期訪問的旅行僑民。1981年世界旅遊組織對羅馬定義的補充:國際遊客不包括下列人員:(1)意圖向目的國移民或在該國謀求就業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軍事人員身份進行訪問的;(3)上述人員的隨從人員;(4)流亡者、流浪者或邊境上的工作人員;(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4.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規定):凡納入我國旅遊統計的來華旅遊入境人員通稱為“海外遊客”,包括:(1)外國人:外國國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國國籍的中國血統華人)。(2)華僑:持有中國護照,但僑居外國的中國同胞。(3)港澳臺同胞:居住在我國港澳臺地區的中國同胞。不納入“海外遊客”統計之列人員:(1)應邀來華訪問的政府部長以上官員及隨行人員;(2)駐華使領館人員和駐期已達一年以上的外國專家、留學生、記者、商務機構人員;(3)航班過境旅客;(4)邊境往來的邊民;(5)來華定居的外國人、華僑、港澳臺胞。(6)歸國的我國出國人員。

(二)國內旅遊者(1)加拿大:離開居住地邊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2)美國:出於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離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過夜還是當時返回。(3)英國:基於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離開居住地外出旅行過夜至少一次的人。(4)法國:基於上下班之外原因離開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過24小時但未超過4個月的人。(5)世界旅遊組織定義:1984年為了娛樂、度假、體育活動、公務、集會、會議、學習、探親訪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國家對某個目的地進行至少24小時但不足1年的訪問旅行者。(6)中國:國內旅遊者:在旅遊住宿設施內至少停留一夜,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國內遊客。國內一日遊遊客:離開長住地外出距離在10公里以上,時間超過6小時但不足24小時,未在旅遊住宿設施內過夜的國內遊客。下列人員不在中國國內遊客統計範圍內:(1)到各地巡視工作的部以上領導;(2)駐外地辦事機構的臨時工作人員;(3)調遣的武裝人員;(4)到外地學習的學生;(5)到基層鍛煉的幹部;(6)到其他地區定居的人員;(7)無固定居住地的無業遊民;(8)到外地務工的農民。第二節

旅遊者的形成條件一、客觀條件(一)收入水準

可支配收入:個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應交納所得稅之後的剩餘部分。可自由支配收入:個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所得稅、社會保障性消費(養老金、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日常生活必須消費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後所餘下的部分。國內生產總值GDP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價值的總和。所謂“常住單位”,其內涵與“常住居民”相同。“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國的本國公民;(2)暫居(一年以內)外國的本國公民;(3)長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國的外國居民。國內生產總值的價值形態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餘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美元,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遊動機;800~1000美元時進入國內旅遊大發展時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居民將產生鄰國旅遊動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居民將產生全球旅遊動機。

(二)餘暇時間一般地說,人的時間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工作時間、生活時間、餘暇時間。餘暇時間有四種分佈:每日餘暇、每週餘暇、公共假日和帶薪假期。

(以上主要針對在職人員的休閒旅遊,公務旅遊和離職人員的旅遊不受時間因素的限制。)(三)其他因素旅遊目的地國的社會條件:政治經濟制度、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治安等。可進入性:時空距離、入關簽證、交通狀況等。旅遊者身體狀況和家庭結構:國家旅遊局統計50歲以下旅遊者占總數的80%。另外,擁有4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出外旅遊的可能性較小。二、主觀條件—旅遊動機旅遊動機主要來源於人精神上的需要。包括: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需要。為了生存而對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條件產生需要。如由於饑渴冷暖而對吃、穿、住產生需要。(2)安全需要。指維護人身安全與健康的需要。(3)愛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參與社會交往,取得社會承認和歸屬感的需要。(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動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會地位、榮譽和權力的需要。比較:居家生活與旅遊生活(5)自我實現需要。發揮個人最大潛力,實現理想與抱負的需要。如考察旅遊、會議旅遊;如駕車或徒步遊全國、全球等,以此顯示其毅力,實現一種自我價值,引起人們的注目。2、其他需要(1)探新求異的需要。(2)逃避緊張現實,調節身心節律的需要。說明:旅遊動機產生可能源於幾種需要的某一種,也可能出於其中兩種或多種需要。

第三節

旅遊者的類型和特點一、不同購買目的旅遊者及其特點1、消遣型旅遊者:無任何負擔、任務和壓力,以遊樂為主要目的,包括度假旅遊者、觀光旅遊者、文化旅遊者、探險旅遊者等。1)需求特點。新鮮、好玩、舒適。2)數量大。3)季節性強。多為在職人員、學生和退休人員。4)自由度高。5)尋求經濟實惠。

2、差旅型旅遊者:以業務為主要目的,兼顧觀光旅遊的人,包括公務旅遊者、商務旅遊者、學術教育旅遊者等。1)需求內容上選擇輕鬆愉快的旅遊活動。2)出行次數頻繁。3)服務品質要求高。4)不受季節氣候影響。5)選擇自由度小。3、家庭及個人事務型旅遊者:探親訪友、聯繫調動工作、療養治病、購物及其他家庭事務和個人事務而外出旅行的人。特點:1)利用帶薪假期探親訪友,可節省個人費用的支出。2)具有闔家消遣的特點。3)對出遊時間、旅遊目的地缺少選擇的自由。4)對旅遊消費精打細算。5)對旅遊價格十分敏感。二、不同客源地旅遊者及其特點國際旅遊者:歐洲:1.經驗豐富

2.追求文化

3.強調面對面服務

美洲:1.遵時少禮2.好問坦蕩3.幽默奮鬥4.不愛謙讓亞洲(東亞、東南亞、南亞):1.文化接近2.提問難答3.重視餐飲4.要求禮儀中東、非洲地區:(1)要求禮遇(2)喜歡參與(3)多遊風光(4)學習經驗俄羅斯和東歐地區:1.要求餐飲2.容易滿足3.講究理論4.文明度高大洋洲地區:(1)性格開朗大方(2)喜歡動物、植物(3)忌諱他人干預(4)講究禮節友誼。華僑、港、澳、臺市場:1.同胞親情2.遊子心態3.探親訪友4.尋故品嘗2、國內旅遊者廣東1.收入高,出遊意識強2.不講究,強調吃、住、行3.少空談,注重抓商機4.給小費,購物量大江浙:1.旅遊意識強,導遊要求高2.保險觀念足,較愛寫投訴

3.身處大都市,瞭解海外情4.“商業氣”很濃,“市場感”很強北方:以京、津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及其鄰近市場1.重政治,關心時事2.收入低,架子很大3.文化厚,容納性強三、不同心理類型旅遊者及其特點

1、理智型2、衝動型3、選價型第一節

旅遊資源概念、特點及分類

一、旅遊資源的定義(一)國內學者對旅遊資源概念的解釋教材列舉了6種解釋(117頁)其共同點是什麼?◎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各種客觀事物均可構成旅遊資源。(教材119頁)◎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田裏版103頁)◎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佈《旅遊規劃通則》國家標準)

(二)外國學者對旅遊資源的理解不僅包括旅遊地的旅遊對象物,而且還包括接待設施和優良的服務因素,甚至還包括舒適快捷的交通條件。你能說出哪些種類的資源?資料:中國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把資源劃分為十大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氣候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物種資源、海洋資源和旅遊資源。

二、旅遊資源的特點1、構成上的多樣性。一是種類的多樣性。任何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事物都可能成為旅遊資源。二是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觀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遺存的,又有現代興建的;既有實物性的,又有體察性的。2、價值上的觀賞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3、空間上的地域性。指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遺產資源都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4、時間上的季節性。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5、開發上的可創造性。主要指在資源貧乏地區可以人為創造一些旅遊資源。6、使用上的永續性。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保護和管理得好,可以長期供使用。參見田裏主編《旅遊學概論》109頁想一想: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是什麼?答案:價值上的觀賞性三、旅遊資源的分類最常見的劃分:◎按旅遊資源的成因分為兩大類型: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是天然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質。人文旅遊資源是古今人類活動留下的,是人工創造出來的。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佈《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對旅遊資源細分為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1.地文景觀2.水域風光3.生物景觀4.天象與氣候景觀以上屬自然旅遊資源類5.遺址遺跡6.建築與設施7.旅遊商品8.人文活動以上屬人文旅遊資源類

三類劃分:(一)自然旅遊資源(二)人文旅遊資源(三)社會旅遊資源見魏向東主編《旅遊概論》其他劃分:◎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按照旅遊資源的品質分類:(一)世界級旅遊資源(二)國家級旅遊資源(三)省級旅遊資源(四)市(縣)級旅遊資源

1999年,中國品質技術監督局頒佈的《旅遊區(點)品質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劃分為一、二、三、四個等級。

一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國內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50萬以上。二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國內具有代表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國內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30萬以上。三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本級行政區具有代表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國內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10萬以上。四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本地區具有重要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本地區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3萬以上。第二節

旅遊資源的開發一、旅遊資源開發的概念旅遊資源的開發人們為了發揮、改善和提高旅遊資源的吸引力而從事的開拓和建設活動。現實旅遊資源:指那些已經具備接待條件,並且正在接待大批遊客前來訪問的旅遊資源。潛在旅遊資源:指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由於不具備交通及其他接待條件,或者是由於缺乏宣傳還不大為外人所知,目前還沒有吸引大量遊客前來的旅遊資源。二、旅遊資源開發的基礎:資源評價(一)

評價標準1、美學標準: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的美學品質的高低或特色進行評價。2、社會標準: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能否體現當地現今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特色進行評價。3、歷史標準: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能否反映當地過去的歷史文化風貌進行評價。4、市場標準: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所吸引的客源對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規模進行評價。5、綜合標準:從市場觀念出發,同時也涉及美學、社會及歷史等評價標準的評價方法。(二)評價的內容1、資源評價:資源密度資源容量資源特色資源價值和功能地域組合特點、資源性質2、開發條件評價:區位、環境、客源、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建設施工條件3、效益評價:經濟、社會、環境2003年國家旅遊局

《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評價專案為“資源要素價值”

、“資源影響力”

、“附加值”。“資源要素價值”(85分)“觀賞、遊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資源要素價值(85分)

觀賞、遊憩、使用價值(30分)全部或其中一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遊憩價值、使用價值。30-22全部或其中一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遊憩價值、使用價值。21-13全部或其中一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遊憩價值、使用價值。12-6全部或其中一項具有一般觀賞價值、遊憩價值、使用價值。5-1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25分)同時或其中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25-20同時或其中一項具有全國意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19-13同時或其中一項具有省級意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12-6歷史價值、或文化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具有地區意義。5-1珍稀、奇特程度(15分)有大量珍稀物種,或景觀異常奇特,或此類現象在其他地區罕見。15-13有較多珍稀物種,或景觀奇特,或此類現象在其他地區很少見。12-9有少量珍稀物種,或景觀突出,或此類現象在其他地區少見。8-4有個別珍稀物種,或景觀比較突出,或此類現象在其他地區較多見。3-1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

獨立型旅遊資源單體規模、體量巨大;集合型旅遊資源單體結構完美、疏密度優良級;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動週期性發生或頻率極高。10-8獨立型旅遊資源單體規模、體量較大;集合型旅遊資源單體結構很和諧、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動週期性發生或頻率很高。7-5獨立型旅遊資源單體規模、體量中等;集合型旅遊資源單體結構和諧、疏密度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動週期性發生或頻率較高。4-3獨立型旅遊資源單體規模、體量較小;集合型旅遊資源單體結構較和諧、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動週期性發生或頻率較小。2-1完整性(5分)形態與結構保持完整。5-4形態與結構有少量變化,但不明顯。3形態與結構有明顯變化。2形態與結構有重大變化。1“資源影響力”(15分)“知名度和影響力”“適遊期或使用範圍”等2項評價因數。資源影響力(15分)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世界範圍內知名,世界承認的名牌。10-8全國範圍內知名,全國性的名牌。7-5本省範圍內知名,省內的名牌。4-3本地區範圍內知名,本地區名牌。2-1適遊期或使用範圍(5分)適宜遊覽的日期每年超過300天,或適宜於所有遊客使用和參與。5-4適宜遊覽的日期每年超過250天,或適宜於80%左右遊客使用和參與。3適宜遊覽的日期超過150天,或適宜於60%左右遊客使用和參與。2適宜遊覽的日期每年超過100天,或適宜於40%左右遊客使用和參與。1“附加值”含"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1項評價因數。計分與等級五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90分。四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30-44分。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五級、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三、開發專案的可行性研究1、含義:指對有關開發專案進行投資決策之前,就該專案的開發在經濟上是否可行而進行調查和研究。2、內容:(1)開發者的實力和資格(2)分析和預測市場需求(3)分析專案開發和經營的微觀條件,包括工程技術、費用測算等方面。(4)分析當地宏觀社會經濟條件。四.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特定空間的旅遊資源要變為現實旅遊地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具備一定數量的吸引力較強的旅遊資源。2)具有一定的可進入性。3)一定規模的設施接待能力。開發內容:1)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2)建設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3)建設旅遊服務設施,如賓館飯店、旅遊商店、娛樂場所等。4)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管理。5)培訓能夠勝任專業水準的旅遊服務人員。五、開發利用的原則第一,市場導向原則。第二,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第三,開發與保護並舉原則。即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78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第四節旅遊資源的保護

觀點:旅遊業是“無煙工業”。你對此觀點有何看法?一、旅遊資源破壞的原因自然災害:(1)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水災、火災等。(2)氣象災害,包括風蝕、水蝕、日照等。(3)生物災害,如鳥類和白蟻等。人為因素:(1)戰爭破壞,如圓明園。(2)經濟建設不當造成的破壞。(詳見教材135頁)(3)遊客不良行為帶來的破壞。增補:(4)政治因素帶來的破壞,如“文革”。二、旅遊資源的保護方式世界各國在旅遊資源保護方面,所採取的方式大致有兩類:一是運用法律手段,實行立法,加強法制。二是根據旅遊資源品質,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級別加以保護。三、旅遊資源保護的措施第一,減緩旅遊資源自然風化的對策防潮濕和雨淋、防風吹、防日曬。第二,杜絕人為破壞旅遊資源的主要原因及對策廣大民眾愛惜和保護旅遊資源意識不強加強旅遊資源保護意識和知識的宣傳教育法制不夠健全健全旅遊資源法制管理體系旅遊資源保護研究不成熟大力開展旅遊資源保護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旅遊資源開發和管理不善在旅遊業發展中把旅遊資源保護放在首位第一節旅遊業的構成一、旅遊業的概念(一)定義旅遊業是以旅遊者為對象,為其旅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教材150頁)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藉,以旅遊設施為基礎,通過提供旅遊服務滿足旅遊消費者各種需要的綜合性產業。(高教版149頁)旅遊資源、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是旅遊業經營管理的三大要素。(二)構成從旅遊活動的過程來看,旅遊業有三方面內容:1.有關旅遊“準備”的行業如辦理旅遊問訊和預訂業務的旅行社等;2.有關旅遊“移動”的行業如交通運輸部門;3.與旅遊“逗留”有關的行業如旅館業、餐飲業、景區景點等。◎聯合國:《國際產業劃分標準》把旅遊業劃分為三部分:旅行社、交通客運部門和以旅館為代表的住宿業部門。

◎我國:把旅行社、旅遊飯店和旅遊交通作為旅遊業“三大支柱”。從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發展角度來看,旅遊業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1旅行業務組織部門(旅行社)2住宿接待部門(旅遊飯店)3交通運輸部門(旅遊交通)4遊覽場所經營部門5各級旅遊管理組織

二、旅遊業的作用1、旅遊業是旅遊供給的提供者。包括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2、旅遊業是旅遊活動的組織者。包括旅遊產品、客源3、旅遊業為旅遊活動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包括吃、住、行、遊、購、娛三、旅遊業的特點1、旅遊業是綜合性行業旅遊者的需要:吃、住、行、遊、購、娛滿足旅遊者需要,要由眾多行業部門完成據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統計分析,直接和間接為遊客提供服務的行業部門達30餘個,涉及108個不同門類。2、旅遊業是服務性行業人們外出旅遊除了必要的吃等外,購買的主要是服務等非物質的產品。包括交通服務、飯店服務(前廳服務、客房服務、餐飲服務)、導遊服務、代辦服務、文化娛樂服務、商業服務等。3、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

判定一個行業是否屬於勞動密集型的標準是其工資成本在其全部營業成本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旅遊業的主要產品是旅遊服務,銷售成本較少工資成本在全部營業成本中占較大比重。所以,國際上公認旅遊業為勞動密集型行業。4、旅遊業是敏感性行業從旅遊業內部看旅遊活動的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聯繫緊密,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整個供給失調。從旅遊業外部看自然的、政治的、經濟的和社會的因素,都可能對旅遊業產生影響。第二節旅行社一、旅行社的定義、特徵及分類(一)旅行社

travelservice依法設立並具有法人資格,從事招徠、接待旅行者,組織旅遊活動,實行獨立核算的企業。(二)特徵:(1)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2)是服務性企業,主要產品是服務。(3)是經營旅遊文化性消費的企業。

(三)種類:1、西方國家旅行社的分類(1)旅遊批發商:是組合旅遊產品的旅行社。它們以最低價格批量預定交通、住宿、旅遊設施及景點等使用權利,並將其組合成整套旅遊產品(旅遊線路、專案和日程)後,以包價批發形式出售給旅遊經營商。(2)旅遊經營商:通過自己的零售網點或代理商向公眾銷售旅遊產品的旅行社。它們從旅遊批發商手中購買旅遊產品後,負責組織旅遊團和具體接待服務。(3)旅遊代理商:是代理旅遊經營商及交通部門或飯店等部門向旅遊者銷售旅遊產品、交通票據或預定客房的仲介組織。主要工作是負責宣傳、推銷旅遊產品和服務。

歸納:三者區別:(1)主要職能不同:旅遊批發商:主要職能是組合旅遊產品;旅遊經營商:主要職能是組織旅遊客源、提供接待服務;旅遊代理商:主要職能是代理宣傳、推銷旅遊產品;(2)與旅遊者關係不同:旅遊批發商:法律規定,批發商不直接面對旅遊消費者。旅遊經營商:既可以通過自己的零售網點直接面對旅遊消費者,也可以通過代理商向公眾銷售旅遊產品。旅遊代理商:直接面對旅遊者。2、我國旅行社的分類1996年《旅行社管理條理》根據經營業務範圍劃分:國際旅行社:(1)入境旅遊業務(2)出境旅遊業務(3)國內旅遊業務國內旅行社:國內旅遊業務註冊資金:國內旅行社:註冊資金不少於30萬元人民幣。每設立一個分社增加註冊資金15萬。國際旅行社:註冊資金不少於150萬元人民幣。每設立一個分社增加註冊資金75萬。二、旅行社的作用

1、是旅遊業各項產品的組織銷售者2、是旅遊者和旅遊企業之間的媒介和協調者3、是旅遊者順利完成旅遊計畫的執行者三、旅行社開展業務的主要方式1、包價旅遊包價旅遊是旅行社以整體價格向市場推銷的組合式旅遊路線產品的旅遊形式。它分為:全包價:包括一次旅遊活動的全部旅遊服務;小包價: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幾項服務。包價旅遊通常以團體形式為主。按照國際上的行業慣例,所謂團體指人數至少15人的旅遊團。根據我國旅遊業中的現行慣例,作為團體的人數至少為10人。2、散客旅遊散客旅遊又稱非包價旅遊。是旅行社根據旅遊者需要按單項計價的旅遊活動形式。按照國際上的行業慣例,所謂散客指人數至少15人以下的自行結伴旅遊者。根據我國旅遊業中的現行慣例,指個人獨自旅遊或9人以下的自行結伴旅遊者均稱散客旅遊。歸納包價旅遊和散客旅遊區別:(1)計價方式:包價旅遊:綜合包價或部分包價散客旅遊:按單項計價(2)人數:包價旅遊:15人以上(外)或10人以上(中)散客旅遊:15人以下(外)或9人以下(中)四、加入世貿(WTO)後的旅行社業關於外資旅行社進入時間表加入WTO時,可以在北京、上海、廣州和西安開辦中外合營旅行社,不遲於2003年1月1日,允許外資控股。不遲於2005年12月31日,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旅行社,並取消對合資旅行社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關於外資旅行社的經營範圍:可以直接與中國的交通和飯店經營者交易,向旅行者提供旅行和酒店住宿服務;不能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遊。

第三節旅遊飯店一、旅遊飯店的作用1)飯店是向旅遊者提供食宿、娛樂和服務的基地;2)飯店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3)飯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接待能力的重要標誌;4)飯店是就業機會的重要提供者。二、旅遊飯店的類型(一)根據飯店功能或客人構成分類1.商務型飯店客人:商務旅行者位置:一般位於城市中心和交通發達地區特色:設施齊全,服務專案較多,檔次較高2.度假型飯店客人:度假旅客位置:一般位於海濱、山城景區或溫泉附近特色:康樂設施完備,如保齡球、網球、游泳池等3.會議飯店客人:會議客人位置:一般設置在大都市和政治、經濟中心,或交通方便的遊覽勝地特色:會議相關設備完備,如多媒體設施、同聲翻譯裝置等4.汽車飯店客人:自駕車旅遊者位置:公路旁特色:停車場較大、價格便宜(二)按註冊登記類型劃分:國有飯店集體經濟飯店聯營經濟飯店股份制經濟飯店私營經濟飯店外商投資飯店港澳臺投資飯店(三)按規模劃分:大型飯店(客房600間以上)中型飯店(客房600—300間)小型飯店(客房300間以下)。

(四)根據飯店計價方式劃分1.歐式計價飯店:客房價格不含食品、飲料價格。世界各地絕大多數飯店屬於此類。2.美式計價飯店:客房價格包含一日三餐費用。3.修正美式計價飯店:客房價格包含早餐及午餐或晚餐費用。4.歐陸式計價飯店:客房價格包含一份簡單的歐陸早餐,即咖啡、麵包和果汁。5.百慕大計價飯店:客房價格包含美式早餐的費用。(五)按星級劃分: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國際上飯店星級的評估指標主要有:(1)設施設備(功能、品質、維修保養)。(2)服務專案及品質。(3)餐飲提供。(4)衛生保障。(5)賓客意見。我國飯店星級的評估指標主要有三個方面:(1)設施設備(種類、數量、維修保養程度、清潔衛生)(2)服務(專案、品質)(3)管理制度材料:截至2002年底,全國共有:(1)五星級飯店175座(2)四星級飯店635座(3)三星級飯店2846座(4)二星級飯店4414座(5)一星級飯店810座我國星級飯店評審各級許可權:五星級:國家旅遊局四星級: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局三星級:計畫單列市、副省級城市旅遊局和地市級優秀旅遊城市的旅遊局二星級:非優秀旅遊城市的地市級旅遊局和縣級優秀旅遊城市旅遊局三、現代旅遊飯店的發展趨勢(一)服務多樣化背景:社會發展,顧客需求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要求飯店服務多樣化概況:3星級要求至少提供11項服務,4星級要求至少提供28項服務,5星級要求至少提供35項服務。(二)設備設施現代化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資訊技術等。(三)組織集團化—現代飯店集團現代飯店集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產生的以經營飯店為主的聯合經營的經濟實體,一般是在本國或世界各地以直接或間接形式控制兩個以上的飯店,以相同的店名和店標,統一的經營程式,同樣的服務標準和管理風格與水準進行聯合經營。

1、飯店連鎖集團主要類型:第一類:連鎖公司擁有產權並且自己經營的飯店。第二類:租來經營的飯店,只有經營權而無所有權。第三類:代管經營的飯店。第四類:特許經營的飯店。使用連鎖集團的字型大小,按照連鎖公司設計和規定的服務程式和產品規範進行經營。2、飯店合作集團許多飯店在物資採購、房間預定、人員培訓、市場行銷等方面採取聯合行動而自願組合建立起來的一種飯店合作組織。

作業:分析現代旅遊飯店的作用及其經營管理的發展趨勢。第四節旅遊業的產品一、旅遊產品的概念、分類1、定義◎從供給角度看,是旅遊目的地(經營者)為遊客提供的一次旅遊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單項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包括景點產品(資源品位、設施、導遊服務等)、交通產品(交通設施、服務)、住宿產品(設施和服務)、餐飲產品(餐飲品質、環境和服務)、娛樂產品(娛樂專案品質、環境設施)、其他零售產品(包括旅遊紀念品等)。◎從需求角度看:是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的一次旅行經歷。2、分類:按購買方式:(1)總體旅遊產品(2)單項旅遊產品按遊客需要程度:(1)基本旅遊產品:大多數遊客都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如交通、住宿、餐飲、遊覽等。(2)非基本旅遊產品:並非大多數遊客需要的旅遊產品。如娛樂、購物、醫療、郵電通訊、美容美髮、修理等。二、旅遊產品的特點P212頁1、無形性。◎對旅遊經營者來說,是借助一定的設施或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服務。◎對旅遊者來說,旅遊就是花錢購買一種“經歷”。2、不可轉移性。其一,旅遊產品(景點產品)在地點上不可轉移,旅遊者只能到旅遊目的地去進行消費。其二,旅遊產品所有權的不可轉移。3、不可儲存性。旅遊者購買的旅遊產品(客房產品、交通產品)的使用權有時間限制,過期作廢。4、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旅遊產品(餐飲產品、服務產品)都是在旅遊者到來後,才開始生產並交付使用的。5、綜合性。旅遊者購買的旅遊產品是總體產品;涉及到吃、住、行、遊、購、娛等多個方面和多個行業和部門。第五節旅遊業的影響一、旅遊業的積極作用(一)旅遊業的經濟作用1、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國際旅遊)旅遊創匯的優勢:(1)無形貿易。提供的是服務產品,不必付出很多的物質產品,不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即可以創匯。(2)就地創匯。不受對方國家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3)創匯便利。旅遊產品不必包裝、保險和儲運,也不必長期等待對方付款和辦理繁雜的進出口手續。(4)現匯收入。(5)匯率高,成本低。2、加快貨幣回籠。(國內旅遊)作用:避免出現通貨膨脹,貨幣貶值。途徑:財政回籠,即通過徵稅回籠;信用回籠,即吸收存款、收回貸款、發放國債等方式;商務回籠,即銷售商品回籠貨幣;服務回籠,即服務收費回籠貨幣。旅遊消費是高消費,是回籠貨幣較好的辦法。3、帶動相關產業。包括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的發展。4、發展地區經濟。旅遊業的發展,會帶來國內財產的地區間轉移和再分配。收入高地區的居民通過旅遊把錢流向收入低的地區。(二)旅遊的社會作用第一,旅遊對國際交往的作用。1、促進友好交往:瞭解別人、宣傳自己。2、推動世界和平:民間交流的最好途徑。3、擴大國際合作。4、安定社會環境。第二,旅遊的社會作用。1、擴大就業機會2、增進社會文明3、文化交流紐帶4、發展民族文化5、陶冶愛國情操第一節政府對旅遊發展的干預一、政府支持發展旅遊和旅遊業的動機1、政治動機國際旅遊:瞭解別人,宣傳自己國內旅遊:增加就業機會,解決就業問題2、經濟動機創匯(國際旅遊)縮小地區經濟差別(國內旅遊)3、社會動機提高國民素質二、政府干預旅遊發展的必要性教材224頁矛盾協調:行業之間、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形象塑造:地區形象、國家形象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環境保護、旅遊資源保護三、政府干預旅遊發展的手段教材225頁第二節國內外重要旅遊組織介紹國際旅遊組織一、聯合國(UnitedNations,UN)1、性質:由主權國家組成的規模最大的全球性政府間國際組織。2、成立時間:1945年10月24日。總部:紐約。到2003年9月為止,共有191個成員國。3、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聯合國託管理事會、聯合國秘書處、聯合國國際法院。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主要職責: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其他職責:發展國際間友好關係;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二、世界旅遊組織

(WorldTourismOrganization)

1、性質: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國際旅遊事務的全球性政府間國際組織。2、成立時間:1975年。總部馬德里。前身:官方旅遊宣傳組織國際聯盟(1925年,海牙)、國際官方旅遊聯盟(1947年,巴黎)截至2003年4月,共有正式成員141個,聯繫成員7個,附屬成員321個。1983年10月,中國加入世界旅遊組織。3、宗旨:推動和發展旅遊,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和繁榮,增進國際間相互瞭解,維護世界和平。4、職責:主要負責收集和分析旅遊數據,定期向成員國提供統計資料、研究報告,制定國際性旅遊公約、宣言、規則,研究全球旅遊政策。5、其他情況:世界旅遊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審議該組織重大問題。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確定每年的9月27日為世界旅遊日。三、太平洋亞洲旅行協會(PACIFICSALATRAVELASSOCLATIOM,簡稱PATA)1、性質:亞太地區的民間國際旅遊組織。2、成立時間:1952年1月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總部:三藩市。3、宗旨:促進亞太地區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4、成員:西經110度至東經75度區域內所有國家、地區。目前協會有37名正式官方會員,44名聯繫官方會員,60名航空公司會員以及2100多名財團、企業等會員。在新加坡、悉尼、三藩市和摩納哥設有亞洲、太平洋、美洲和歐洲分部辦事機構。另外,有79個分會。四、世界旅行社協會聯合會1966年11月22日羅馬會議上成立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每年召開一次世界旅遊業代理人大會,討論如何改善旅行社企業經營管理,研究旅行社業同航空公司、鐵路、旅館業的關係與合作問題。同時召開全體大會,決定總方針和政策,選舉領導機構。1995年,中國旅遊協會正式加入該組織。五、國際飯店協會1947年成立,總部設在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會員大會,商討飯店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修改和制定有關政策和行業規範,選舉協會下一屆領導成員。中國的旅遊組織中國旅遊組織的三大類:1、旅遊行政組織:主要指各級旅遊局2、旅遊行業組織:例如: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遊飯店協會、中國旅行社協會、中國旅遊車船協會3、旅遊教育與學術組織:例如:高等旅遊院校協作會、中國旅遊未來學會選擇介紹:國家旅遊局1、歷史:1964年,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直屬國務院1978年,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總局,直屬國務院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直屬國務院2、主要機構:1)辦公室2)政策法規司(簡稱政法司)3)旅遊促進與國際聯絡司(簡稱促進司)4)規劃發展與財務司(簡稱計財司)5)品質規範與管理司6)人事勞動教育司

中國旅行社協會1、性質:行業自律的半官方組織。2、成立時間:1997年10月。3、宗旨:為政府主管部門服務、為企業服務。協會的作用:第一,企業和政府之間橋樑和紐帶的作用;第二,政府助手的作用;第三,企業朋友的作用。什麼是“市場”?三種含義:(1)“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交換的場所”。(這是經濟學中對市場最初的描述。)(2)“市場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3)“市場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並且願意和能夠以交換來滿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潛在顧客所組成。”(菲利普·科特勒FilipKotier)關鍵字場所交換顧客幾個市場概念的差異經濟學家視野中的“市場”概念包含了買賣雙方——市場是由買賣雙方構成的;行銷學家則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即賣方市場)看待市場——市場就是買方,而賣方構成行業。一、旅遊市場的概念廣義: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之間圍繞著旅遊商品交換所產生的各種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現象的總和。狹義:指旅遊產品的現實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二、旅遊市場的特點供給方:供給的主要產品是無形的旅遊服務。供給的有形產品只銷售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需求方:1、整體性。旅遊者購買的一般是整體旅遊產品。2、方向性。旅遊者從旅遊需求地向旅遊供給地運動。3、高彈性。旅遊需求不是生存必需;旅遊需求受外界因素影響而波動大。4、季節性。三、旅遊客流規律1、含義:旅遊客流指旅遊者在一定旅遊目的地構成的流向和流量,簡稱旅遊流。2、旅遊客流的一般規律或特徵1)流向規律一:近距離多,遠距離少;例:見教材265頁原因:費用較少,有支付能力的人數量較大;所需旅行時間較短;手續較簡便;民族習慣、文化傳統比較接近。2)流向規律二:流向風景名勝區多。原因:消遣旅遊者多。3)流向規律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原因:旅遊周轉中心。4)流量主要源於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帶薪假期長。第二節旅遊市場的劃分一、旅遊市場劃分的方法1、按地域特徵劃分世界旅遊組織(WTO)對世界旅遊市場的劃分:歐洲、美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亞、非洲、中東。2、按人口特徵劃分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準、職業等。3、按心理特徵(主要是購買目的)劃分觀光、商務會議、度假、探親訪友等。4、按購買方式劃分:團隊、散客二、世界各旅遊市場概況按世界旅遊組織劃分歐洲市場1、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區。接待國際遊客占全世界總量的約55%,旅遊收入占全世界旅遊收入的50%。

2、世界最大旅遊客源區。2001年全世界出國旅遊人數為6.89億人次,歐洲近3億人次。全世界出國消費最多10個國家,歐洲占6個(英、德、法、荷蘭、奧地利、瑞典)

美洲市場1、世界第二大旅遊接待區。美國接待國際旅遊者大約占全世界的20%。

2、世界第二大旅遊客源區。為世界旅遊市場大約提供20%的客源。其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客源輸出國,每年近6000萬人次到國外旅遊。東亞及太平洋市場概況:1、世界第三大旅遊區。2、近20年來世界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地區。3、未來七八年後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旅遊區。東亞區:國家:主要有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資源:以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自然旅遊資源方面溫帶、亞熱帶森林景觀佔優勢。文化方面以儒家文化為主,深刻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同時受佛教文化影響較大,反映佛教內容的建築、石刻等人文景觀占較大優勢。東南亞:國家:主要有緬甸、泰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