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晶店和金字塔
这天清晨,水晶店老板醒来。他已经在这个地方待了三十年,拥有一间位于斜坡路顶的小商店,很少客人经过这儿。如今再去改变什么都太迟了,他唯一会做的事,就是买进和卖出水晶玻璃用品。
男孩看见商店柜台后有一个男人。“只要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擦拭这个橱窗后的水晶物品。’’男孩说,“它们现在这种样子,一点都吸不起别人的购买欲。”
“我可以帮你做到今天结束。”男孩说,“我可以一直工作到半夜,甚至直到天亮,把店里所有的水晶都擦拭干净。我要你付给我工资,好让我明天可以上路去金字塔。”
商店老板大笑,“即使你一整年都帮我擦遍店里全部的水晶玻璃……甚至你每卖出一件水晶玻璃,我就让你抽成,你也还是需要借钱才能去得了佥字塔。这儿离金字塔可有好几千公里远!”
“我替你工作。”
男孩为水晶店老板工作了差不多一个月后就明白,这并不是那种会让他快乐的工作。
不过他还是继续做这工作,因为水晶店老板对他很好。而且每当他卖出一件货品,水晶店
老板也果真给他相当优厚的抽成,如今他已经存了不少钱在身边。
“我想作一些放水晶的陈列架,’’男孩对商人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商店外面摆放货品,吸引那些路过斜坡下的人。’’
“生意确实比以前要好,”他对男孩说,“为什么还去要求更多呢?”
“因为我们得去回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预兆。”男孩不假思索地说。
商人明白男孩的意思。随着时间过去,商人从未后悔他雇用了这男孩。
“你为什么想要去金字塔?”商人问,想把话题转离陈列架的事。
“因为我听过它们。”男孩回答,并未提到他的梦,宝藏的事如今变成一个伤痛的回忆,他避免去回想到它。
“我认识的人里面,没有人会越过沙漠只为了要去看金字塔。”商人说,“它们只不过是一堆石头罢了。”
“你从未梦想过旅行。”男孩转身去招呼一位刚走进店里的顾客。
两天后,商人主动对男孩提起了陈列架的事。
“两天前你说我这一生从未梦想过旅行,”商人回答,“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所有的想望,就是集资开这家商店,盼望有一天我就有了足够的钱去麦加。我开始赚钱,可是却无法放手让别人代管这家店。我看见的完成朝圣的人都比我穷困得多。那些人都高兴地完成了朝圣。”
“呃,那你为什么不现在去麦加呢?”男孩问。
“因为我是靠着想去麦加的念头活下来的。你和我不同,因为你希望去完成你的梦想。
而我只想着去麦加的梦。我害怕我将会失望,所以我宁可去梦想它。”
那天,商人允许男孩去作陈列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完成梦想的。
两个月过去了,那个陈列架为水晶店带来众多顾客。
“我们何不兼卖萘给那些爬山的人。我们可以把荼倒进水晶杯出售。人们一定会觉得喝起来更有气氛,也愿意把水晶杯买回去。听说美是对人类的最大诱惑。”
“我早已经习惯了旧的样子。在你来以前,我总是想着自己一直在原地浪费时间,那让我非常沮丧。可是现在我却觉得保持现状并不一定不好。这间商店的规模大小正是我希望它能够有的样子。我不希望作任何改变,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应付改变。我只习惯原有的样子。”
然后,他告诉男孩可以开始用水晶杯来卖茶。有时候,是无法让河水逆流的。
一群人爬着山,当他们爬上山顶的时候,觉得疲倦。等他们看见山顶上有一间水晶饰品店供应清凉薄荷茶时,便纷纷进店里去享用以美丽水晶杯盛着的冰凉饮料。
就这样,几个月流逝。
男孩在天亮前醒过来。他耐心地等着商人醒来,并打开店门。然后两人一起外出喝茶。
“我今天离开。”男孩说。
男孩回到房间打包行李。临走的时候,他瞥见了墙角那个旧的牧羊袋子。
“绝对不要放弃梦想。”
他离开了。他对自己更有信心,并且觉得似乎可以征服世界。就去供货商那里打听看
看金字塔是否真的那2远,这又不会有什么损失的,不是吗?
(节选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爬山的人喜欢倒进水晶杯出售的茶,觉得喝起来更有气氛,表现了人的虚荣。
B.从未梦想过旅行的人不会越过沙漠只为了去看金字塔,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一堆石头。
C.男孩来到水晶店后的生活状态一直很不稳定,虽然他勤劳工作,但是最终只能离开。
D.水晶店老板对男孩很好,果真给他相当优厚的抽成,让男孩能够存了不少钱在身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极具创意富有表现力,在奇绝险怪的藻饰语言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小说带有强烈象征色彩,旨在启示人们实现梦想需要勇气、智慧、执着和经受考验。
C.小说以的审美偏好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融合了中东和阿拉伯典籍等文化精髓。
D.小说通过对男孩与水晶店老板的语言描写,展示了精神追求与现实冲突的一种融合。
8.水晶店老板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依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最后一段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
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8.“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6分)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和收废品的女人
李建华
耿嫂第一次来技校,朝他办公室窗户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他在做学期规划,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老师!”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去,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
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旧书旧报纸卖啊,老师?”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叫她从走廊那边进门来。
她进来了。她的动作比脸上的表情要勤快许多,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包扎好了。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有点儿吃惊,又有点儿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道。
“哦……那我去拿袋子装。”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
“我弄脏了地,把地拖一下吧,老师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用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的好的。您这老师人真好……”她麻利地把这些旧书旧报纸塞进蛇皮袋,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却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瘦小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这个突然出现的收废品的女人,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母亲如果在世,年龄比她大多了,但是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给他的记忆中的样子……
她第一次出现之后,他留了心把所有的旧报纸都留给这个不知名的收废品的女人。他心里有了份奇怪的牵挂,屋角的旧报纸堆得有点儿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她算是个灵活的女人,保安称她耿嫂。学校的门卫其实是很难对付的,不知为什么,她总是有办法混进来。有一回,他到另一幢教学楼开会,看到走廊的尽头堆满了旧书、废纸、废练习本,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呢。耿嫂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头发,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
耿嫂渐渐在学校跟保安和大部分老师混熟了。他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耿嫂的手里扛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保安在聊天。她的谦卑和勤奋渐渐获得了老师们的同情和帮助,她几乎包揽了学校废品收购的业务。他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思绪就突然飘远了。
耿嫂对他还是那么尊重,少了初次见面的谦卑,但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
“老师,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
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但看着她,不免又想起了母亲,她讲话的声音太像母亲了。耿嫂第一次被他拒绝搞卫生后,她再没提出为他拖地做卫生什么的,但是能看得出来,对他每一次的馈赠,她总是面带微笑。
有一天,耿嫂又来到他的窗前,问:“老师,前几天我在外面收购废品的时候,人家卖给了我几样东西,老式的收音机,还有铁的轴轮什么的,我想你们技校可能教学生有用,我已经拿来了,你们要吗?”出乎意外,他重新打量了她,忙说:“有用,你卖给我们吧!”耿嫂说:“你们有用,那正好,就送给你们学校。”
耿嫂的废品收购生意越做越顺,他看到她已经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快放暑假的时候,学生已经考完了试,各个班级大扫除,清理出的旧书旧练习本旧报纸等废品特别多。她忙了一天半,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默不作声慢慢地走了过去。
耿嫂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小明,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他就站在车后面。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废品杂物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这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情绪有些激动。“师傅,我一直在这学校收东西的……我不骗你……”
“你别叫好听的。”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
这时候,耿嫂看到了他。“老师……”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他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
过了一个暑假,又要开学了。上班以后,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主任,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你说什么?谁的亲戚?你没看到她拉的都是学生清理出来的废品吗?”他的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我不认识她,但我知道,这些废品是她出钱买的。”
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是因为眼前这张“干瘦而谦卑的脸”太像他的母亲,勾起了他的回忆。
B.耿嫂之所以能够包揽学校废品收购的业务,这主要得益于她的谦卑和勤劳,这其中与他对耿嫂的帮助也不无关联。
C.小说写新来的保安对待耿嫂的态度前倨后恭,是因为保安看到了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表明保安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
D.小说结尾写当他听到保安道歉说耿嫂是他的亲戚时“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这与先前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的伪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在“他”和“耿嫂”之间自由切换,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B.小说善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一句“老师,你人真好”,同样的话语,省略号和感叹号的使用,契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态。
C.小说对耿嫂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渐次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收废品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小说语言质朴,但也不乏清新之句,如第五段中有意通过“表情”和“勤快”一词的错配移用,产生了新人耳目的表述效果。
8.小说中小男孩的形象,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请说说设置这一人物的作用。(4分)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多余,删去反而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被咬碎的,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姓的埋葬地即使是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解析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绘。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简单逻辑。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在故乡散文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借口“远,不方便”而难得回故乡,真正的原因是“我”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从而消解了那份积累起来的故乡情感。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现在的故乡比作“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锨、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说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但又说“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学生时代嫌家乡人憨地薄,从城市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8.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2分)
暮鼓
铁凝
(1)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2)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3)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里说。
(4)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5)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6)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7)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8)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9)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10)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11)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12)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13)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14)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15)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述出城市生活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2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C.题目“暮鼓”意蕴深刻,既指夜晚时会所的鼓声,又暗示了“她”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
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21.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22.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请结合作品概括。(8分)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荣军鞋铺
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荣军鞋铺”,吴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四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了。”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老兵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吴老兵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反转过来。团长他认识,当营长时就到他这儿来钉鞋。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①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②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背着包袱,不时停下来,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③他经常抬起眼,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这一细节,意在表明吴老兵非常热爱修鞋这一工作。
B.军官们将刚发的皮鞋交给吴老兵钉上鞋掌,是为了让自己走起路来更具有军人气质。
C.吴师傅让修鞋人用纸条写上名字放在鞋窠里的习惯,既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D.吴老兵修鞋的时候就竖起耳朵来倾听收音机,忙完了活,仍然坐着听,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吴老兵,既写出了吴老兵的身体特征和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大致形象,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吴老兵听到军营的音乐就收摊,“跛脚上车”“遁到暗夜里”,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
C.小说通过设置“团长”这个人物,来揭开“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的谜底,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借助“吴老兵修鞋”这一核心事件,巧妙地将其过去与现在一系列经历串联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主题鲜明且意蕴丰富。
8.小说开头简介了吴老兵的经历,却又在后文让“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三处画线语句都写到了吴老兵的“眼睛”,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6分)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D.“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樵夫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
B.上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8.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4分)
9.《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6.D(解答:A不是虚荣,是因为人喜欢美的事物。B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一堆石头,强加因果。C男孩来到水晶店后的生活状态很积极。)
7.A(解答:语言率直、简洁、清新,自然流畅)
8.①老板不愿改变现状,与男孩不要放弃梦想形成对比,衬托男孩形象。②对男孩很好,让男孩有了盘缠,推进了情节发展。③展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深化了主旨。(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他离开了”,启示我们要勇敢追逐目标。②“有信心”“征服世界”启示我们要积极乐观,坚定信念。③“不会有什么损失的”启示我们不畏艰险,探索生活价值、生命潜能。(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6.C.“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
7.B.没有肖像描写。
8.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每点2分)
9.舍家为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每点2分,第一点答出奉献可得2分,其他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得分)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6.B(3分)。A项错在“太像他的母亲,勾起了他的回忆”,从下文可知勾起他联想到母亲的是“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瘦小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等;C项“前倨后恭”谈不上,也不能因此说明保安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D项错在“突出人物的伪善”)
7.C(3分。错在“心理描写”。文中写“他”时运用了心理描写,对耿嫂的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
8.①小男孩人物形象的设置,让底层人物耿嫂的艰辛生活具体可感,丰富了文章内容;②通过写小男孩和耿嫂走得很慢,象征人物生活的艰难,使得主题变得厚重;③通过写“他”目睹小男孩,“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④小男孩的形象使小说隐含的情节更加曲折,引起读者更多设想。(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同意。①小说结构已经完整(2分);②没有结尾这一句,小说主题更加集中(2分);③加上后画蛇添足,不仅显得突兀,也不利于小说对“他”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2分)。
不同意。①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形成情节的反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2分);②这个结尾能够突出人性的复杂,同时还表现耿嫂作为下层人的尊严;(2分)③更加有利于表现小说的多元主题,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尊重(2分)。(没有观点扣1分,结合文本解说每点2分,都应该从情节、人物、主旨三方面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6.B“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错,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分析可知,应是为了突出故乡现在的空旷而沉闷,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烟火气息。
7.DA.“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分析不当,“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体现的是“我”对村里人以故乡地名为傲的深沉思考,并非为了突出“我”不以故乡为傲。B.“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分析不当,“我”过去对故乡的热爱、自豪不是在历史的参照之中的感受;“再到习惯”也不恰当,由文本一结尾处“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可知,应该是“再到坚信将来会习惯”。C.“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过度解读,“周同宾在学生时代嫌家乡人憨地薄,从城市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西瓜产销合同范本
- 2024船舶建造工艺流程船舶建造合同范本
- 2024广州厂房租赁合同样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固定铰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3年实验电炉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铬阳极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美甲工具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肉桂籽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立式燃煤(双炉排)锅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容器保护单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NFA112005低、中、高倍数泡沫标准中译文
- 雅马哈MG166CX说明书
- 深信服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 单产品动态盈亏平衡表
- 酒店基本礼貌服务用语
-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共32张)课件
- MRI设备详细介绍讲课稿
- 交货实施方案
- 钻石及钻石的仿制品
- 简谱视唱15942
- 中小学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