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下
海明威
那天夜间,我们躺在房中的地板上,我听着蚕在吃桑叶。蚕吃着一层层搁板上的桑叶,整夜你都听得见它们在吃,还有蚕粪掉在桑叶间的声音。我本人并不想入睡,因为长期来我一直怀着这个想法:如果我在黑暗中闭上眼,忘乎所以,我的灵魂就会出窍。自从夜间挨了炸以来,我这样已经有好久了。
我躺着睡不着的时候自有种种消遣的方法。我会想到小时候一直去钓鳟鱼的一条小溪,会在心里仔仔细细地想象沿河一路钓鱼的情景:凡是那些原木的下面,凡是河畔的每个转弯处、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有时我在沼泽草地里、草丛间、羊齿植物下找到些虫子,就用来当鱼饵。有时小溪流经一片开阔的草地,我在干燥的草丛里逮蚱蜢来当鱼饵。有时逮到了蚱蜢,把它们扔进水里,看它们随波逐流,一会儿在水里游,一会儿在水面上打转,待到一条鳟鱼跃起才不见影踪。
不过有几天夜间我没法钓鱼,在那几天夜间我完全清醒,便反反复复地祈祷,竭力为我所有认识的人祈祷。如果你为他们每个人祈祷,就得花上好长时间,因为,如果你尽量回想你所有认识的人,会一直回溯到你记忆中最早的往事——对我来说,那是在我生活的那幢住房。
关于那住房,我记得母亲如何经常搞大扫除,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一回父亲出门去打猎了,她把地下室来个彻底的大扫除,把凡是不该留在那里的东西统统烧掉。等父亲回到家,我出去迎接他,他把猎枪递给我,瞧着火堆。“这是怎么回事”他问。
“亲爱的,我在地下室里大扫除呢。”母亲在门廊上说,对他笑脸相迎。“把枪和袋子拿到屋里去,尼克,给我拿张纸来。”他说。这时母亲早已进了屋。我拿了猎枪,枪太沉,在我腿上碰碰撞撞,还拿起那两个狩猎袋,就朝屋里走。“一回拿一件,”父亲说,“别想一口气就拿得那么多。”我放下狩猎袋,把猎枪拿进屋,从父亲诊所里那堆报纸上拿了一份。想起这件事,只想起这两个人,所以我要为他们俩祈祷。
有几天夜间我就尽量回想世上所有走兽的名称,然后回想飞禽的名称,然后是鱼类,然后是国家和城市,然后是各种各样食品以及我所记得的芝加哥的街……而在这一夜,我听着蚕在吃桑叶。在夜间,蚕吃桑叶你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就睁着眼睛躺着,听蚕吃桑叶。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人,他也醒着。
“你睡不着吗,中尉先生”他问。
“是啊。”
“我也睡不着。”
“怎么回事啊”
“我不知道。我睡不着。”
“你身体舒服吗”
“当然。我感觉蛮好。就是睡不着。”
“想要聊一会儿吗”我问。
“好哇。
“跟我谈谈芝加哥的事吧。
”我说。
“啊呀,”他说,“我都跟你谈过一回了。”
“跟我谈谈你结婚的经过吧。”
“这事我跟你谈过了。”
“星期一你收到的信是——是你妻子的吗”
“当然。她一直给我写信。她那地方可赚大钱呢。”
“那你回去倒有个好去处了。
“当然。她经营得不错。她在赚大钱呢。我说,中尉先生,真有什么心事让你睡不着吗我从没见你睡着过。自从我跟了你以来,你夜里就没睡过。”
“我不知道,约翰,”我说,“今年开春以来,我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妙,一到夜里就让我心烦。
“就跟我一样,”他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我神经太紧张了。”
“也许会好转的。
“等仗打完了,我们回到美国,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在报馆里找份工作。”
“在芝加哥”
“没准。你的孩子怎么样”
“孩子们都很好。有个女孩儿现在念四年级了。不瞒你说,中尉先生,要是我没孩子现在也不会当你的勤务兵了。他们就会把我一直留在前线了。”
“很高兴你有孩子。”
“你应当结婚,中尉先生。结了婚就不会犯愁了。”
“我不知道。”
“你应当结婚。干吗不挑个有很多钱的意大利好姑娘呢”
“我会考虑的。”
“不要考虑了,中尉先生。”
“行啊。”
“男人应当结婚。你决不会后悔的。人人都应当结婚。”
“行啊,”我说,“我们想办法睡一会儿吧。”
“行啊,中尉先生。可你别忘了我说的话。”
“我不会忘记的,”我说,“现在我们睡一会儿吧,约翰。”
“行啊,”他说,“希望你也睡一会,中尉先生。”
我听见他在稻草垫上的毯子上翻身,后来就声息全无了,我倾听他均匀地呼吸着。我有一件新鲜事好想了,就躺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回想我平生认识的所有姑娘,她们会做什么类型的妻子。然而到头来我还是回到钓鳟鱼的事上,因为我发现我能记住所有的溪流,可是姑娘呢,想了她们两三回以后就印象模糊了,脑子里记不起来了,终于都变得模糊,都变成差不多一个样了,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接着他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下去,便一心听蚕吃桑叶了。它们不停地吃着,蚕粪掉在桑叶间。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争间歇的夜晚,约翰和“我”一样不能入睡,可见他对战争也充满焦虑。
B.文中“我”儿时寻找鱼饵和钓鳟鱼的相关内容,与现实惨烈的战争形成对比,曲折地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C.“我”竭力为“我”认识的所有人祈祷,以及“我”对约翰的安慰,都体现出“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D.约翰一再劝说“我”挑个好姑娘结婚,“我”也“回想我平生认识所有姑娘”,可以看出两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一致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中的“我”是个中尉,他既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第一人称的叙述给故事增加了真实感。
B.故事围绕着“我”的心理活动和“我”与约翰的对话展开,情节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正面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C.这篇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拉进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
D.文章中关于“我”的辗转难眠、浮想联翩的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8.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有关“蚕在吃桑叶”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战争,是海明威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宏大战争场面,但是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凝重的战争气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暖的百柳岗
李贯通
隆冬。
在这混混沌沌的旷野,尘障里闯出卢大根巍然的身躯。他迈着矫健的步履,半袒袄襟,裸露着褐色的突隆的胸肌,登上这个二十几丈长的小丘陵般的百柳岗。他止步叉腰,哈出几团烟似的气,俨然是冬的主宰。
他突然听到一种细碎的声音,猛回头——哦,他刚刚走过的蜿蜒小道上,行走着一位矮个子,匆匆忙忙,一颠一颠……杨来顺!杨拐子!他眼里跳出一线隐隐愠怒。
上次两人参加县“劳动致富”表彰大会后,卢大根去看望老书记“大辕骡”。大辕骡病了。哦,大辕骡不再是大辕骡了。他的脸像一张揉满褶皱的草纸与一副骨架的粘合;宽大的前额,塌成洼坑的太阳穴,陷出黑膨的眼窝。
“书记!”卢大根喉头里如塞了一团在酒精中浸过的棉纱,“几个月不见……”
大辕骡微微一笑:“死不了!”
卢大根眼泪汪汪,说道:“你等着,我再来!”
他刚出门,迎面过来杨拐子。他“哼”了一声甩开胳膊,擦身而过。
没想到,现在,他卢大根刚登上百柳岗,那杨拐子又尾随而至。真是冤家路窄!莫不是杨拐子也想到了摸一条鳝鱼?
百柳岗,布满了坟子。然而,筑岗起土而成的坑却有它独特的魅力——盛产鳝鱼。据县城里一位名老中医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曾写到“箭杆鳝”,益气补血,壮阳明目,强身安神……这坑里的鳝确是像箭杆,而且常有证实那理论的事例传开去。
卢大根在离坑还有七八米的一块倒了的石碑前停下了。他不由自主地蹲下来,摸着那光滑的石面,凝视着上面模糊的字痕。哦,多少年了?雷雨风雪……这可是十一岁时的卢大根和十一岁时的杨来顺盟誓兄弟的见证啊!
卢大根摘下那顶足有二斤重的狗皮帽子,正想脱衣,忽儿听到一种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知怎的,他对这声音特别反感。他一下将帽子摔在石碑上。
当忿忿地循声望去,他怔住了。离他五六步的样子,杨拐子已经脱去了衣服,精瘦干瘪,如一个晒了很长时间的发了几个叉的干胡萝卜,风有资格把他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挑战!挑战!
卢大根有了一种被捉弄的焦躁。他迅速解开扣子,两胳膊向后一甩,衣服落在地上。他舞舞胳膊,硬朗朗的,骨节在响,铁疙瘩一样的腿子肉一跳一跳。他觉得天气并不冷,火力正从他心里向外蒸发。
一颤一颤的,杨拐子走到坑边,一副可怜相。他两臂紧紧地抱着胸,勾着腰,好像担心冻裂他薄薄的皮。他侧着身子用一只脚朝水里一蘸,立刻倒吸着凉气抽出来。迟疑片刻,又低下身子,一手按着坑沿,极慢极慢地向水里移。牙齿咯咯作响。
“你下去就要见阎王的!”卢大根吼了起来。
杨拐子漠然地回望了一眼,继续慢慢地下水。
卢大根冷笑了一声,从衣袋里掏出那瓶“大米特酿”。他本可以将它全喝完,然而他留下了足有四两。他一手叉腰,一手把酒瓶伸过去,对水没了半截身的杨拐子说道:“过来!弄几口吧!哈哈!”杨拐子仍是漠然地摇头,脚一蹬岸,向坑里游去了。卢大根又喝了两口特酿,然后把酒瓶举过顶,狠狠地朝石碑上砸去——蓦然感到脑神经一痛,神不守舍地作了个鱼跃,跳进坑里。
他是顺着坑边摸的。摸了几十米。从没有过的摸鱼霉运,让他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他的心仿佛被盐腌了,烦躁地想撕开肚皮晾一晾!然而,他一声不吭地,不折不挠地,摸,摸……他终于从那种烦躁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他想起了在床上呻吟的憔悴的大辕骡。
一九六五年,大辕骡调来后,鼓励他们各显神通,帮他们贷款。卢大根养了六十只水貂,杨来顺立了两座窑。“文革”来了,一根绳拴了仨蚂蚱。
“你,打他!”造反派头头薅住了杨来顺的头发呵斥道。
杨来顺眼角滑下两行泪,痉挛的手向大辕骡扬了起来……
轮到卢大根了,任那帮小子轮番拳打脚踢,他木头人一般,死挺挺立着,像极了大辕骡。
风咆哮着。水面不时有他们踢腾出的浪花。
突然,杨拐子声嘶力竭地叫起来:“大根!大根!”
卢大根正好浮上水面换气。他颇不耐烦地扭过头,迅速地游过去了。杨来顺正两手忙乱地握着一根鳝鱼,不停地倒换着手,那鳝鱼不算小,刚出水面,活力还足。卢大根迅疾地死死勒住它的腰。
杨来顺万万没想到,卢大根一上岸就昏倒了。
他将耳朵贴在大根的左胸——哦,大根的心还在跳!
泪珠落在大根的腮上。
他叼住僵死的鳝鱼。侧起大根的身子,然后趴在地上,一点点地朝自己的背上挪动。他运足了气,四肢上撑,一公分,二公分……双脚前挪,哦,他奇迹般地背起了他!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不异于一株枯柳撑托起一座山峰!
一颠一颠,一颠一颠……
哦,百柳岗终于让他给服服贴贴地踩在脚下了!
哦,他看到了县城。看看身后,那坑,那石碑,那林子,那坟子,全都没有了。他用力向上颠了颠大根,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眼里跳出一线隐隐愠怒”,暗示卢、杨二人之间以前必有过节,引起读者的好奇,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卢、杨二人先是不约而同看望老书记,后又不谋而合去捉鳝鱼,表明他们都对当年扶助过自己的老书记心怀感激。
C.看到杨来顺抢先脱衣试水,卢大根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他大声诅咒杨来顺去见阎王,显露出心胸狭隘的一面。
D.当年杨来顺动手打了大辕骡,虽然是迫于外在压力,但毕竟不如卢大根刚强,他们这一对发小也从那时结下了芥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闯出”“裸露”“止步叉腰”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活脱脱地展示出卢大根的壮汉形象,与下文杨来顺的“矮个子”形成反差。
B.卢、杨二人为数不多的话语大都处在故事情节进展的关键节点上,或造成悬念,或推动情节,或表述情感,简短有力,耐人寻味。
C.文章在描写卢大根面对“倒了石碑”时,运用“一摸”“一摔”“一砸”等词语,从细微之处表现出人物当时矛盾复杂的心态。
D.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用大量笔墨写卢、杨二人下坑捉鳝鱼的过程,描述下坑前后的情节用笔则较为简略。
8.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多处运用插叙方式,试找出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9.故事以“他用力向上颠了颠大根,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2—2023学年度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B.“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D.“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
8.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
9.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像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干,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像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小说两次写到陈顺生吸烟,语言简洁,暗示了故事进程,调控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较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节奏。
D.小说对陈顺生和兴兴的塑造很有特点,兴兴做事认真有耐心,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两人性格特征丰满鲜活。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最后写“‘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你认为这里的“鬼”是指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东西都卷走,单单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因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商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身边游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升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站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下
海明威
那天夜间,我们躺在房中的地板上,我听着蚕在吃桑叶。蚕吃着一层层搁板上的桑叶,整夜你都听得见它们在吃,还有蚕粪掉在桑叶间的声音。我本人并不想入睡,因为长期来我一直怀着这个想法:如果我在黑暗中闭上眼,忘乎所以,我的灵魂就会出窍。自从夜间挨了炸以来,我这样已经有好久了。
我躺着睡不着的时候自有种种消遣的方法。我会想到小时候一直去钓鳟鱼的一条小溪,会在心里仔仔细细地想象沿河一路钓鱼的情景:凡是那些原木的下面,凡是河畔的每个转弯处、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有时我在沼泽草地里、草丛间、羊齿植物下找到些虫子,就用来当鱼饵。有时小溪流经一片开阔的草地,我在干燥的草丛里逮蚱蜢来当鱼饵。有时逮到了蚱蜢,把它们扔进水里,看它们随波逐流,一会儿在水里游,一会儿在水面上打转,待到一条鳟鱼跃起才不见影踪。
不过有几天夜间我没法钓鱼,在那几天夜间我完全清醒,便反反复复地祈祷,竭力为我所有认识的人祈祷。如果你为他们每个人祈祷,就得花上好长时间,因为,如果你尽量回想你所有认识的人,会一直回溯到你记忆中最早的往事——对我来说,那是在我生活的那幢住房。
关于那住房,我记得母亲如何经常搞大扫除,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一回父亲出门去打猎了,她把地下室来个彻底的大扫除,把凡是不该留在那里的东西统统烧掉。等父亲回到家,我出去迎接他,他把猎枪递给我,瞧着火堆。“这是怎么回事”他问。
“亲爱的,我在地下室里大扫除呢。”母亲在门廊上说,对他笑脸相迎。“把枪和袋子拿到屋里去,尼克,给我拿张纸来。”他说。这时母亲早已进了屋。我拿了猎枪,枪太沉,在我腿上碰碰撞撞,还拿起那两个狩猎袋,就朝屋里走。“一回拿一件,”父亲说,“别想一口气就拿得那么多。”我放下狩猎袋,把猎枪拿进屋,从父亲诊所里那堆报纸上拿了一份。想起这件事,只想起这两个人,所以我要为他们俩祈祷。
有几天夜间我就尽量回想世上所有走兽的名称,然后回想飞禽的名称,然后是鱼类,然后是国家和城市,然后是各种各样食品以及我所记得的芝加哥的街……而在这一夜,我听着蚕在吃桑叶。在夜间,蚕吃桑叶你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就睁着眼睛躺着,听蚕吃桑叶。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人,他也醒着。
“你睡不着吗,中尉先生”他问。
“是啊。”
“我也睡不着。”
“怎么回事啊”
“我不知道。我睡不着。”
“你身体舒服吗”
“当然。我感觉蛮好。就是睡不着。”
“想要聊一会儿吗”我问。
“好哇。
“跟我谈谈芝加哥的事吧。
”我说。
“啊呀,”他说,“我都跟你谈过一回了。”
“跟我谈谈你结婚的经过吧。”
“这事我跟你谈过了。”
“星期一你收到的信是——是你妻子的吗”
“当然。她一直给我写信。她那地方可赚大钱呢。”
“那你回去倒有个好去处了。
“当然。她经营得不错。她在赚大钱呢。我说,中尉先生,真有什么心事让你睡不着吗我从没见你睡着过。自从我跟了你以来,你夜里就没睡过。”
“我不知道,约翰,”我说,“今年开春以来,我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妙,一到夜里就让我心烦。
“就跟我一样,”他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我神经太紧张了。”
“也许会好转的。
“等仗打完了,我们回到美国,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在报馆里找份工作。”
“在芝加哥”
“没准。你的孩子怎么样”
“孩子们都很好。有个女孩儿现在念四年级了。不瞒你说,中尉先生,要是我没孩子现在也不会当你的勤务兵了。他们就会把我一直留在前线了。”
“很高兴你有孩子。”
“你应当结婚,中尉先生。结了婚就不会犯愁了。”
“我不知道。”
“你应当结婚。干吗不挑个有很多钱的意大利好姑娘呢”
“我会考虑的。”
“不要考虑了,中尉先生。”
“行啊。”
“男人应当结婚。你决不会后悔的。人人都应当结婚。”
“行啊,”我说,“我们想办法睡一会儿吧。”
“行啊,中尉先生。可你别忘了我说的话。”
“我不会忘记的,”我说,“现在我们睡一会儿吧,约翰。”
“行啊,”他说,“希望你也睡一会,中尉先生。”
我听见他在稻草垫上的毯子上翻身,后来就声息全无了,我倾听他均匀地呼吸着。我有一件新鲜事好想了,就躺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回想我平生认识的所有姑娘,她们会做什么类型的妻子。然而到头来我还是回到钓鳟鱼的事上,因为我发现我能记住所有的溪流,可是姑娘呢,想了她们两三回以后就印象模糊了,脑子里记不起来了,终于都变得模糊,都变成差不多一个样了,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接着他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下去,便一心听蚕吃桑叶了。它们不停地吃着,蚕粪掉在桑叶间。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争间歇的夜晚,约翰和“我”一样不能入睡,可见他对战争也充满焦虑。
B.文中“我”儿时寻找鱼饵和钓鳟鱼的相关内容,与现实惨烈的战争形成对比,曲折地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C.“我”竭力为“我”认识的所有人祈祷,以及“我”对约翰的安慰,都体现出“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D.约翰一再劝说“我”挑个好姑娘结婚,“我”也“回想我平生认识所有姑娘”,可以看出两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一致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中的“我”是个中尉,他既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第一人称的叙述给故事增加了真实感。
B.故事围绕着“我”的心理活动和“我”与约翰的对话展开,情节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正面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C.这篇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拉进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
D.文章中关于“我”的辗转难眠、浮想联翩的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8.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有关“蚕在吃桑叶”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战争,是海明威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宏大战争场面,但是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凝重的战争气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D7.B
8.①贯穿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②衬托了夜的寂静;③表现主人公尼克的孤独和战争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度紧张;④象征尼克悲观迷惘苦闷的情绪。
9.①以尼克的失眠来烘托战争的激烈沉重;②以尼克寄情于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怀念来反衬战争的动荡不安;③以尼克对婚姻的犹豫逃避,对战后生活缺少期待反映战争带给人沉重的精神伤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可以看出两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一致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可是姑娘呢……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可知,“我”并不如约翰那样向往婚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正面表现”说法有误,整篇文章并没有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我”的失眠表现战争引起的“我”的精神紧张,所以是侧面描写战争。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三处出现的有关“蚕在吃桑叶”的位置,一处在文章开头,引出全文内容,一处在文章中间部分,引出“我”与勤务兵的对话,一处在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可知,这些描写贯穿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
其次,“蚕吃着一层层搁板上的桑叶,整夜你都听得见它们在吃,还有蚕粪掉在桑叶间的声音”本身就是很细微的声音。除非环境特别安静,否则也听不到这些声音。所以,这也衬托了夜的寂静。
结合第一段后文“我本人并不想入睡……自从夜间挨了炸以来,我这样已经有好久了”等可知,“我”无法入睡,听到“蚕在吃桑叶”的声音,本质上是因为战争导致“我”的精神紧张。由此可知,这表现主人公尼克的孤独和战争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度紧张。
结合最后,勤务兵劝“我”“男人应当结婚。你决不会后悔的。人人都应当结婚”“可你别忘了我说的话”,可“我”却“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又回到听“蚕在吃桑叶”的声音,说明“我”仍然睡不着,仍然烦躁,可知这象征尼克悲观迷惘苦闷的情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开头“我”无法入睡,以及最后“接着他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下去,便一心听蚕吃桑叶了”,可看出,从文章开头到结尾,“我”一直处于失眠状态,可知文章以尼克的失眠来烘托战争的激烈沉重。
文章前半段,因为失眠而不断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在回想中有“凡是那些原木的下面,凡是河畔的每个转弯处、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我记得母亲如何经常搞大扫除,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等,这些都是在安静和平的环境中才能去做的事情。所以,文章以尼克寄情于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怀念来反衬战争的动荡不安。
文章,勤务兵劝“我”说“男人应当结婚。你决不会后悔的。人人都应当结婚”,“我”对此的态度一开始是“我有一件新鲜事好想了,就躺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回想我平生认识的所有姑娘,她们会做什么类型的妻子”。后来则“可是姑娘呢,想了她们两三回以后就印象模糊了,脑子里记不起来了,终于都变得模糊,都变成差不多一个样了,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可见“我”对婚姻的态度仍然是犹豫逃避的,这说明“我”对战后生活缺少期待,这充分反映战争带给人沉重的精神伤害。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暖的百柳岗
李贯通
隆冬。
在这混混沌沌的旷野,尘障里闯出卢大根巍然的身躯。他迈着矫健的步履,半袒袄襟,裸露着褐色的突隆的胸肌,登上这个二十几丈长的小丘陵般的百柳岗。他止步叉腰,哈出几团烟似的气,俨然是冬的主宰。
他突然听到一种细碎的声音,猛回头——哦,他刚刚走过的蜿蜒小道上,行走着一位矮个子,匆匆忙忙,一颠一颠……杨来顺!杨拐子!他眼里跳出一线隐隐愠怒。
上次两人参加县“劳动致富”表彰大会后,卢大根去看望老书记“大辕骡”。大辕骡病了。哦,大辕骡不再是大辕骡了。他的脸像一张揉满褶皱的草纸与一副骨架的粘合;宽大的前额,塌成洼坑的太阳穴,陷出黑膨的眼窝。
“书记!”卢大根喉头里如塞了一团在酒精中浸过的棉纱,“几个月不见……”
大辕骡微微一笑:“死不了!”
卢大根眼泪汪汪,说道:“你等着,我再来!”
他刚出门,迎面过来杨拐子。他“哼”了一声甩开胳膊,擦身而过。
没想到,现在,他卢大根刚登上百柳岗,那杨拐子又尾随而至。真是冤家路窄!莫不是杨拐子也想到了摸一条鳝鱼?
百柳岗,布满了坟子。然而,筑岗起土而成的坑却有它独特的魅力——盛产鳝鱼。据县城里一位名老中医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曾写到“箭杆鳝”,益气补血,壮阳明目,强身安神……这坑里的鳝确是像箭杆,而且常有证实那理论的事例传开去。
卢大根在离坑还有七八米的一块倒了的石碑前停下了。他不由自主地蹲下来,摸着那光滑的石面,凝视着上面模糊的字痕。哦,多少年了?雷雨风雪……这可是十一岁时的卢大根和十一岁时的杨来顺盟誓兄弟的见证啊!
卢大根摘下那顶足有二斤重的狗皮帽子,正想脱衣,忽儿听到一种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知怎的,他对这声音特别反感。他一下将帽子摔在石碑上。
当忿忿地循声望去,他怔住了。离他五六步的样子,杨拐子已经脱去了衣服,精瘦干瘪,如一个晒了很长时间的发了几个叉的干胡萝卜,风有资格把他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挑战!挑战!
卢大根有了一种被捉弄的焦躁。他迅速解开扣子,两胳膊向后一甩,衣服落在地上。他舞舞胳膊,硬朗朗的,骨节在响,铁疙瘩一样的腿子肉一跳一跳。他觉得天气并不冷,火力正从他心里向外蒸发。
一颤一颤的,杨拐子走到坑边,一副可怜相。他两臂紧紧地抱着胸,勾着腰,好像担心冻裂他薄薄的皮。他侧着身子用一只脚朝水里一蘸,立刻倒吸着凉气抽出来。迟疑片刻,又低下身子,一手按着坑沿,极慢极慢地向水里移。牙齿咯咯作响。
“你下去就要见阎王的!”卢大根吼了起来。
杨拐子漠然地回望了一眼,继续慢慢地下水。
卢大根冷笑了一声,从衣袋里掏出那瓶“大米特酿”。他本可以将它全喝完,然而他留下了足有四两。他一手叉腰,一手把酒瓶伸过去,对水没了半截身的杨拐子说道:“过来!弄几口吧!哈哈!”杨拐子仍是漠然地摇头,脚一蹬岸,向坑里游去了。卢大根又喝了两口特酿,然后把酒瓶举过顶,狠狠地朝石碑上砸去——蓦然感到脑神经一痛,神不守舍地作了个鱼跃,跳进坑里。
他是顺着坑边摸的。摸了几十米。从没有过的摸鱼霉运,让他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他的心仿佛被盐腌了,烦躁地想撕开肚皮晾一晾!然而,他一声不吭地,不折不挠地,摸,摸……他终于从那种烦躁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他想起了在床上呻吟的憔悴的大辕骡。
一九六五年,大辕骡调来后,鼓励他们各显神通,帮他们贷款。卢大根养了六十只水貂,杨来顺立了两座窑。“文革”来了,一根绳拴了仨蚂蚱。
“你,打他!”造反派头头薅住了杨来顺的头发呵斥道。
杨来顺眼角滑下两行泪,痉挛的手向大辕骡扬了起来……
轮到卢大根了,任那帮小子轮番拳打脚踢,他木头人一般,死挺挺立着,像极了大辕骡。
风咆哮着。水面不时有他们踢腾出的浪花。
突然,杨拐子声嘶力竭地叫起来:“大根!大根!”
卢大根正好浮上水面换气。他颇不耐烦地扭过头,迅速地游过去了。杨来顺正两手忙乱地握着一根鳝鱼,不停地倒换着手,那鳝鱼不算小,刚出水面,活力还足。卢大根迅疾地死死勒住它的腰。
杨来顺万万没想到,卢大根一上岸就昏倒了。
他将耳朵贴在大根的左胸——哦,大根的心还在跳!
泪珠落在大根的腮上。
他叼住僵死的鳝鱼。侧起大根的身子,然后趴在地上,一点点地朝自己的背上挪动。他运足了气,四肢上撑,一公分,二公分……双脚前挪,哦,他奇迹般地背起了他!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不异于一株枯柳撑托起一座山峰!
一颠一颠,一颠一颠……
哦,百柳岗终于让他给服服贴贴地踩在脚下了!
哦,他看到了县城。看看身后,那坑,那石碑,那林子,那坟子,全都没有了。他用力向上颠了颠大根,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眼里跳出一线隐隐愠怒”,暗示卢、杨二人之间以前必有过节,引起读者的好奇,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卢、杨二人先是不约而同看望老书记,后又不谋而合去捉鳝鱼,表明他们都对当年扶助过自己的老书记心怀感激。
C.看到杨来顺抢先脱衣试水,卢大根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他大声诅咒杨来顺去见阎王,显露出心胸狭隘的一面。
D.当年杨来顺动手打了大辕骡,虽然是迫于外在压力,但毕竟不如卢大根刚强,他们这一对发小也从那时结下了芥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闯出”“裸露”“止步叉腰”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活脱脱地展示出卢大根的壮汉形象,与下文杨来顺的“矮个子”形成反差。
B.卢、杨二人为数不多的话语大都处在故事情节进展的关键节点上,或造成悬念,或推动情节,或表述情感,简短有力,耐人寻味。
C.文章在描写卢大根面对“倒了石碑”时,运用“一摸”“一摔”“一砸”等词语,从细微之处表现出人物当时矛盾复杂的心态。
D.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用大量笔墨写卢、杨二人下坑捉鳝鱼的过程,描述下坑前后的情节用笔则较为简略。
8.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多处运用插叙方式,试找出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9.故事以“他用力向上颠了颠大根,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C7.D
8.①插叙卢、杨二人看望病中的大辕骡书记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文卢、杨意外相遇的背景,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插叙介绍鳝鱼的功效,说明下文二人找寻鳝鱼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③插叙三人文革时期的遭遇,补充说明卢、杨二人矛盾的缘起,使小说情节曲折而富有波澜。
9.①“用力向上颠了颠”,说明杨来顺消除了与卢大根之间的嫌隙和恩怨,表现出他对卢大根的理解和关爱。②“暖暖的”“阔步”表明真诚的友情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温暖和喜悦,给原本瘦小的杨来顺带来巨大的力量。③以“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结尾,昭示出人物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含蓄地表述了赞美美好人性这一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C.“他大声诅咒杨来顺去见阎王,显露出心胸狭隘的一面”错误。从文意来看,他大吼“你下去就要见阎王的”,其实是出于对杨来顺的关心。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大量笔墨写卢、杨二人下坑捉鳝鱼的过程,而对下坑前后的情节描述用笔简略”错误,对“下坑前”的描述着墨较多。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的能力。
第(1)处,“卢大根去看望老书记‘大辕骡’。大辕骡病了。哦,大辕骡不再是大辕骡了。他的脸像一张揉满褶皱的草纸与一副骨架的粘合;宽大的前额,塌成洼坑的太阳穴,陷出黑膨的眼窝。‘书记!’卢大根喉头里如塞了一团在酒精中浸过的棉纱,‘几个月不见……’大辕骡微微一笑:‘死不了!’卢大根眼泪汪汪,说道:‘你等着,我再来!’他刚出门,迎面过来杨拐子。他‘哼’了一声甩开胳膊,擦身而过”,文章在叙述卢大根去摸鳝鱼的过程中,插叙卢、杨二人看望病中的大辕骡书记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文卢、杨意外相遇的背景,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2)处,“据县城里一位名老中医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曾写到‘箭杆鳝’,益气补血,壮阳明目,强身安神……”,此处插叙介绍鳝鱼的功效,交代了下文卢、杨二人找寻鳝鱼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
第(3)处,“一九六五年,大辕骡调来后,鼓励他们各显神通,帮他们贷款。卢大根养了六十只水貂,杨来顺立了两座窑。‘文革’来了,一根绳拴了仨蚂蚱。‘你,打他!’造反派头头薅住了杨来顺的头发呵斥道。杨来顺眼角滑下两行泪,痉挛的手向大辕骡扬了起来……轮到卢大根了,任那帮小子轮番拳打脚踢,他木头人一般,死挺挺立着,像极了大辕骡”,插叙三人文革时期的遭遇,补充说明卢、杨二人矛盾的缘起,使小说情节曲折而富有波澜。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结尾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小说的结尾是“他用力向上颠了颠大根,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
结合小说之前情节——“他刚出门,迎面过来杨拐子。他‘哼’了一声甩开胳膊,擦身而过”“‘你下去就要见阎王的!’卢大根吼了起来。杨拐子漠然地回望了一眼,继续慢慢地下水”“他一手叉腰,一手把酒瓶伸过去,对水没了半截身的杨拐子说道:‘过来!弄几口吧!哈哈!’杨拐子仍是漠然地摇头,脚一蹬岸,向坑里游去了”分析,卢、杨二人在“文革”层结下很深的矛盾。
再结合“杨来顺万万没想到,卢大根一上岸就昏倒了。他将耳朵贴在大根的左胸——哦,大根的心还在跳!泪珠落在大根的腮上。他叼住僵死的鳝鱼。侧起大根的身子,然后趴在地上,一点点地朝自己的背上挪动。他运足了气,四肢上撑,一公分,二公分……双脚前挪,哦,他奇迹般地背起了他!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不异于一株枯柳撑托起一座山峰!一颠一颠,一颠一颠……哦,百柳岗终于让他给服服贴贴地踩在脚下了”分析,卢、杨二人共同合力捉到鳝鱼,在卢大根晕倒后,杨来顺毫不犹豫救他,表明卢、杨二人冰释前嫌,小说就此赞美了美好人性。
“他用力向上颠了颠大根”表明杨来顺消除了与卢大根之间的嫌隙和恩怨,表现出他对卢大根的理解和关爱;“暖暖的灯火”,表明真诚的友情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温暖和喜悦;“阔步而行”表明友情给原本瘦小的杨来顺带来巨大的力量;
“朝着暖暖的灯火阔步而行”结尾,“暖暖的灯火”代表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阔步奔向灯火,昭示出人物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含蓄地表述了赞美美好人性这一主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2—2023学年度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B.“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D.“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
8.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
9.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6.B7.C
8.示例:①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示例:①题目“爷爷的雷雨天”交待了小说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错误。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错误。“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等分析,爷爷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等,这支队伍不拿群众的东西,有严格的自律精神。
结合“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等分析,他们相扶相助,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说笑、哼歌;白天行军,晚上住山洞;遇到危险时候,不顾一切救助他人等,这是一支有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队伍。
结合“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等分析,老兵在情急之下救助战友和爷爷,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等,他们有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等分析,“雷雨天”交待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爷爷”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
从情节安排看,“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当年“爷爷”为给北上的红军带路,遭遇敌军轰炸,右脑重伤,直到现在,每逢雷雨天气,他总会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硝烟,以此为题,不仅设置了悬念,而且串联了情节。
以人物刻画看,“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每当雷雨天气时,爷爷的言行及乡邻的“配合”,再现了当年他身手矫健、慷慨大度、不避艰险为红军带路的英雄形象及人们对他的景仰,以此为题,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主题来看,以此为题,告诫人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珍惜现在,不忘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鱼水情深,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英雄前辈的尊重与敬仰。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像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干,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像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小说两次写到陈顺生吸烟,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拍摄与绿幕技术-洞察分析
- 线粒体遗传与疾病诊断-洞察分析
- 乡村治理与绿色发展-洞察分析
- 膝关节韧带损伤力学特性研究-洞察分析
- 医院调岗位申请书(6篇)
- 办公室环境的实验室安全与标准实施策略
- 创新设计思维在广告行业的作用
- 化学实验操作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 办公环境下的孕妇如何进行合理饮食搭配
- 企业内部创新与创意产业结构的优化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01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基于深度教学构建高品质课堂
- 2、5、3的倍数(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趣味知识问答100道
-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项目设计方案
- 光伏贷款合同
- Unit 7 Happy Birthday!教学设计2024年秋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英语上册
- 催化材料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开大学
- 高空蜘蛛人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