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我们要有—的自觉。文化遗产为我们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提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

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自觉,把它当作自己的职责,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的宝贵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还要有责无

旁贷的担当千百年来,文化it产历经岁月更逸,穿越烽火硝烟—至今,本身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珍视、守护、传承的

结果。我们应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更要有的紧迫感。我们常说,文化保护是一场

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留下的文物言迹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即果我们有关迟,速果有每动工感果我们在像护的同时做

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义不容辞滋润留传时不再来

B.当仁不让滋润留传时不我待

C.义不容辞滋养流传时不我待

D.当仁不让滋养流传时不再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

C.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我们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

古董”焕发新活力。

B.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

发新活力。

C.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

发新活力。

D.我们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

焕发新活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古典西画一样,古典西园也是讲究写实的,追求形似。如果他们愿意将植物修剪成一种动物的形状,或者将雕

塑做得和真人一样,他们就一定会做得,一切都在他们的之中,一切都必须听任创

作者意志的摆布。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效果。法国造国家勒诺特尔就曾经强调,

要''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所以,在他所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中,完全看不到自然形态的物象。他认为,人

工之美高于自然之美,故而这种毫不掩饰人工痕迹的园林被称为“规划式园林”。后来凡尔赛宫苑成为了欧洲园林风

格的并被竞相效法。()0而这与他们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大异。由于西方人提倡个性,尊

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在造园人的意志支配下,它具有了

完整、和谐与鲜明的特性,呈现出一种雕塑感与装饰性并重的“盛装之美”,因此,西洋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开

阔、,园中铺植大面积的草坪,植物多为几何造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掌控典范一览无余

B.活灵活现操纵典范一览无余

C.惟妙惟肖操纵典型一目了然

D.活灵活现掌控典型一目了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应该是注重“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

B.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该是被人们称颂的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吧。

C.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注重的是以“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为中心。

D.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此为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内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西方人提倡平等自由,尊重个性,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B.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C.由于西方人提倡平等自由,尊重个性,但“物''却被排除在外,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制品。

D.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制品。

3、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

A.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

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A.①③④②⑤⑥B.©(§)②③⑥④C.②①④⑤③⑥D.②③④①⑤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德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

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僻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6、(1)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

(2)君问归期未有期,o(李商隐《夜雨寄北》)

(3),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坐观垂钓者,o(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浮云游子意,o(李白《送友人》)

(7)人生到处知何似,.(苏轼《和子由海池怀旧》)

(8),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7、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北宋就有益田《吕氏乡约》,后经朱息编考增损,历

代沿袭。明代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燥的律令,还辅之以道德事迹、格言谚语,使民众喜闻乐见。清代沿用

乡约讲读的方式,虽然基层推行中不免形式化,但仍有不少村民受到教化。

传统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能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自《吕氏乡约》以来,它就主要是民间性的,是村民共同约

定的规范,它虽然也不乏惩罚务款,但重主要是“德治”规范,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

明清时的讲读制度,也都诉诸道德教化,过内化的道德影响众人,并形成舆论等制约机制,使人们大多能自发遵从。

当然,在社会经济层面,小农经济、儒家伦理及宗族影响力,也是其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则国家安。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

了乡规民约“全覆盖”。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

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一些村庄,乡规

民约流于形式,或仅用于宣传。有村民反映,乡规民约也就是挂在村委会墙上的摆设,村里有些矛盾或纠纷,还是靠

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解决。乡规民约与乡村治理缺乏有机连接,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无关,这些导致它不

被重视,治理实效缺失。

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蕊含

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传统乡规民约的人民性、乡土性,以及民间自治道德与法文化氛围,

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运用民主方式,要体现村民意愿。只要民主参与制定的乡规民约不违背

国家法律,就应该受到鼓励。在乡村治理中,基层党支部可以先形成建议,由“村两委”形成乡规民约初稿,然后会

开征集意见,组织村民代表讨论,进行修改,再经过党群议事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审议通过。

乡规民约对于村民而言,无疑是“准法律”,其制定者需要做的,可能恰恰是找到并总结潜藏于乡村生活的“既

存的法律”,不能完全脱离乡土习俗,不能违背人情习惯。作为一种自治性规范,乡规民约也可以说是村落的“习惯

法”。乡村社会,真正的法律应该是长久沿袭生成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良善民俗。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

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速中

发挥实效。

(摘编自韩伟《乡规民约如何重获新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乡规民约能够有助于中国的乡村治理,也得益于后世对乡约讲读制度的沿袭。

B.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能否得到继承,直接影响其在乡村治理中实际效能的发挥。

C.乡规民约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需要,民主方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D.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地位、作用和建设,探索使它重获生机的办法,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发展变化,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

C.文中使用“准法律”一词,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乡规民约的重要性、乡土性和自治性。

D.文章从民间性和德治功能等方面,论述了乡规民约在乡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规民约作为民间自治法律,多能体现村民意愿,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B.传统乡规民约诉诸道德教化,具有人民性、乡土性,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

C.乡规民约来源于长久沿袭的良善民俗习惯,自律性与制约性相统一才更能发挥实效。

D.随着小农经济及宗法制的解体和儒家伦理的式微,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艺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工艺强调的是“工”,艺术强调的是“艺”,工艺强调“制作”,艺术强调“创造”;

工艺并非不要创造、而是先是“工”然后才是“艺”,反之,“艺术”也不是不要“制作”,在“创造”的基础上,

还应该追求“术”,即制作。在艺术追求其纯粹精神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满足其具体环境、

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使工艺继续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传统民族工艺在具有精神意义和地方文化意义的同时,本来就应该具有复制生产的属性。要满足特定地区民众生

产、生活的需要,就只有在手工,或借助简单机械、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在传统社会里,这

种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大多具有“在地性”,即在特定地区或区域附近进行复制、生产和流通。但在大众文化消费

的今天,传统民族工艺的生产复制也开始出现了工业化时代艺术复制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了规模化和跨地域的生产、

复制和流通。历史上,云南滇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迁徙走廊的重要结点,也是多元文化交流汇聚的地方。本

土文化、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其他相对单纯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漫长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使该地区的地方文化具有了包容开放的特征,20世纪2年代以后,滇西

北地区作为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一个国际性旅游地,海内外大量游客的涌入、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技术和跨地域的

市场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了全球化、现代及后现代的文化特征。传统民族工艺在几近崩溃时得到恢复和再显示,大众

文化消费带来的艺术复制现象也在这个地区的传统民族工艺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

规模化复制带动了地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使传统民族工艺从形式、技艺、功能以及凝结在具体工艺符号中的

地方性知识和文化意义发生了相应的变异,这对传统的人文价值系统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开放,

具有一种向现代社会的延展。因此,规模化复制带来传统民族工艺功能的转化,实用功能开始消解,而作为提供给游

客收藏、纪念和对异文化的想象和审美的功能迅速增强。部分传统民族工艺在向旅游工艺的过渡发展过程中,逐渐完

成了功能的转型。

(摘编自李炎《复制与定制:传统民族工艺的现代延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艺与艺术的区别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工”,重制作轻创造;后者强调“艺”,重创造轻制作。

B.在一定基础上,传统民族工艺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生产,就能满足特定区民众的需要。

C.滇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旅游地位,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新的文化随之传入。

D.规模化复制生产给传统民族工艺带来全面改良,部分传统工艺逐渐完成了功能的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辨析工艺与艺术之区别,引出工艺特点,为下文论证的展开厘清概念。

B.文章以传统民族工艺焕发生机为归宿,着重论证其规模化复制生产的成因和影响。

C.文章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凸显多种因素作用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开放性。

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谨慎而严密,同时又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易于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实用功能性。

B.传统民族工艺开始规模化复制后,“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可能会成为新气象。

C.如果传统民族工艺固步自封,那么它们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等时代的新发展而衰弱。

D.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不单为了避雨遮阳而购买一把富有地方色彩的丝绸伞。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春行于野

汤世杰

①刚刚过去的这番冬去春来,如杨万里所谓“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缘溪路未干”,我几乎哪都没去,早晚只在

院子里随意走走。回头一看,一冬一春看似无事,倒一直在为花忙,想着的,尽是些树啊花啊什么的。

②开得最早的,是楼下一株高大的冬樱花,年前还只零落开了几朵,一到新年,便盛放如一蓬温柔的火焰。想用

手机完整地拍下来,离得远了怕拍不出气势,近些吧毕竟树太大,拍完一看,好些枝杈没拍进去,发到朋友圈里时戏

言:“糟了,这棵冬樱花要撑破我的屏幕了!”引来一众友人围观。

③稍后才见到腊梅。院里的梅本来就少,且多在杏乳拐角处,等我看到时已然凋零,亏欠它了。匆匆别了梅,去

寻花期长的紫叶矮樱,那花倒真是莹白透红,一嘟噜一嘟噜的,爱死了人。山茶乃南国冬日最殷勤的主,秋末冬初一

路相随,开到眼下还在开。到了这时节,紫叶矮樱已花谢叶繁,举着满树透亮的紫红嫩叶,花倒只剩几朵,想看新花,

只好等着三月桃花开了。

④如此一想,辞冬迎春之际,许多朋友东奔西跑到处去寻花,我虽没跑得很远,却还是看到了冬去春来的全过程,

何也?凭持的,唯一点静心的等待而已。

⑤等待其实并不轻松,间或更有焦急,甚至失落。行走已成习惯,看不到预想的花,焦急便突然来袭—A想还

不如不去,或不见天都去,过几天,花不就开了吗?也是,每个轻松的早晨,人都有两个选择:或回去蒙头大睡,浑

浑噩噩地慵懒一天,或不管阴晴雨雪,起身追逐一点小小的梦想。选择困难而又深刻,那是生命的选择。迷茫时,或

该选那条更难行的路吧?走出去,终归比不走的好。树们花们,不都经历过风雪严寒么?它们都有过屏息的等待。前

方的险阻谁也无法预料,没人能给你明确的许诺,细想,那终是自己依着灵魂的前行。

⑥“天何言哉?”其实大地、树木、花朵,都在等待。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从容而有耐心,不分季节也

不分日夜——在冬夜一次偶然的等待中,我才明白了这个理。那时,我坐在没于黑夜的车中,等着女儿——年末加班,

她的车被人撞坏,不方便回家。说好是晚上八点,却一直不见她来,只好继续等。那会儿我待的地方,离城市北边当

年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居留过的司家营,已然很近。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都在那里呆

过。那时他们都在等。直到191年5月,才相继搬离,但清华文科研究所仍留在那里。到抗战胜利,朱自清复任清华

中文系主任,文科研究所才迁走。如今那一带早已高楼林立,让我和许多人,对先生们旧居的去存,一直有着揪心的

焦虑……

⑦我久已没有过那样长时间的等待了。我说的当然是现实的等待,生命中那种长达数十年的,另一种焦急的等待,

于我也记忆深切。那样的等待既叫人窒闷,又叫人满怀某种似无着落的热望,生命的耗费就那样无声地消磨着时光。

其实那晚我等女儿,拢共也不过两个多钟头,不长也不短。好在是坐在车里。可以听到风在外面散步。四周是些工地,

墙篱高筑,显得既森然又还尚觉是在人间。把车载音响打开,蔡琴的女中音反复地唱着,好像有“再爱我一次”之类

温情又如同梦吃的傻话。那离我那时的心境似乎过于遥远。再想,或许又不尽然——你就没有期盼过什么吗?这样想

时,不禁自己都差点笑出声来。人是复杂的。更复杂的是人的那些不可理喻的动机!比如,早就听说联大先生们的旧

居,因年久失修,少有保护,面临坍塌。媒体呼吁了多年,也不了了之。直到最近,才听闻那里终于要复建、还原那

个古镇了。至于何时建成,建成什么样子,当然还要等。

⑧等待并非无能,只是对天道的顺应——有的事属人力可为,却非尽皆人力可为。那晚直到终于接到女儿,已是

晚上十点半了。风已回家。月亮压根儿就没出来过。女儿说让我久等了,我倒想谢谢她让我重温了一下等待的滋味,

还在那样偶然的冬夜里,重新品尝了一下孤独和寂静,以及某个遥远又遥远的夜晚。

⑨今晨再去院子里走,最先看到的照例是一朵山茶,在清晨的阳光下艳红着。也许那已是最后一朵山茶了,居然

从冬一直开到了春,宛若故人。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我已全力以赴,尽管

一事无成——那样普通的生命,却总是最叫人牵挂。久久凝视那朵山茶,转瞬间仿佛就把这世界看了个透。此刻,南

国已春光浓似酒,足可证花可醉人;若今宵夜色澄如水,堪任月来洗俗。料想等桃花开时,思绪或会再飞出些蜂蜂蝶

蝶来吧?

(有删改)

1.分析第①一③段在构思上的作用。

2.结合第②段内容,赏析以“温柔的火焰”为喻体的妙处。

3.第⑥段有关“西南联大的先生们”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出你的理由。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琬字公,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

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我,军师将军诸葛亮请目:“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亮卒,后主以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仲,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

右,既无电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日:“公与戏诱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琬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诚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

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孥痴口:“作事愤愤,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痴日:“吾

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愤愤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愤

愤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近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有改动)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为政以安民为本

(2)既无戚容

(3)或欲杓戏于琬曰

(4)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主以琬为尚书令以资政殿学士行

B.是戏之快也则显吾之非

C.事不当理,则愤愦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基好恶存道基孰能讥之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2)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4.下列的四字短语均出自本文,和蒋琬品质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①社稷之器②百里之才③安民为本④出类拔萃

⑤众望渐服⑥作事愤愤⑦心无近莫⑧好恶存道

A.①③⑤⑦B.@@⑥⑧C.①③⑥⑧D.②④⑤⑦

5.从写蒋琬所用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乃髡钳季布,

衣带布,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

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轮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日:“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日:“布数为项

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

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目:“诺。”膝公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

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千尝为书妓目卮,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日:“臣愿得十万众,横行

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目“然”。季布日:“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

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打奉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

罢。季布因进口:“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奚长君日:“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

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日:“楚人谚目'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

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

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

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

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季布

宣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豳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6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

“58秒95?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听到记者问她在半决赛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没保留了……我已经

用尽洪荒之力了!”傅园慧瞬间走红网络。拿下奥运会铜牌后,傅园慧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赛后,傅园慧刚在混

采区露面,就有记者高喊“洪荒少女,这边。”当记者问她下一个目标是不是银牌甚至金牌时,傅园慧表示,没考虑

这么多,尽情享受运动这一份快乐,尽力就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6.C

7.B

3.D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基的本义、感情色

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

型。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主动积极去做,不推让。这里是说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义务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所以应选“义不容辞”。滋润:可以做动词、形容词。滋养:可以做

动词和名词,做名词时意思为养分、养料。文句中指文化遗产提供养料,应该填名词性质的词语,所以是“滋养”。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文句中是指文化遗产传到现在,所以选“流传”。时不我待:时

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时不再来: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文句中语境为我们要有

紧迫感,所以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6.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

文段层次;7.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6.选词

造句;7.串读检查。本题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下文“使

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

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

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

“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语序不当;二是"……'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成分残缺。A项成分残缺,B项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

故选D。

2、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

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

象等。

①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偏重于极精妙,酷似原形。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

到一般,偏重于像亲眼看见、就在你的眼前一样。句中说雕塑做得和真人一样,强调逼真,用“惟妙惟肖”更符合语

境。

②掌控:掌握控制。操纵:指控制、开动机器或仪器等。另外,“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更符合语言习惯。

③典范:特别突出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典型: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或

者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根据语境,凡尔赛宫苑已成为欧洲园林风格学习、仿效的标准,故此处用“典范”

合适。

④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

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根据语境,句中应突出“看的全,没有遗漏”,故用“一览无余”更好。

故选A。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

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根据语境,依据上文“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效果”和后文“而这与他们对待人

类自身的态度大异”,可知所补句子应强调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是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观察四个句子,A

项中的“应该是注重”表示揣测,与后文中的“而这与他们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大异”这句话肯定的语气不吻合;B

项中的“该是被人们称颂的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吧”也是揣测语气,不合语境;C项中的“核心注重的”与“以……

为中心”重复,语言不简洁;综合判断,D项最恰当。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

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画线句存在三种语病:滥用介词造成的成分残缺,可删去“由于”或“使",排除A;不合逻辑,应是“提倡平等自

由,尊重个性”,排除BD;成分残缺,应是“成为……的人工制品”.

故选C。

3、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选项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

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

A项,结合“扫除”“拜九霄”等分析,为迎接新春。

B项,“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

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

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为端午节习俗。

C项,结合“守岁”分析,为迎接新春。

D项,结合“屠苏”“桃符”分析,为迎接新春。

故选B。

4、A

【解析】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排序,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

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①⑤是对前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

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的解释,和前文句子照应,①紧承前文,在先,排除CD;③④②解释

①一组,在①之后;⑥是对⑤的解释,⑥在⑤后,排除B。故选A。

5、1.D

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

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

物的思想品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

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

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

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

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

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寄李偷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

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

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

望和友人畅叙。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

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

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

体验。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

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6、雾失楼台巴山夜雨涨秋池山气日夕佳徒有羡鱼情驾马十驾落日故人情应似飞鸿踏雪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

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默写。写错字、

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涨、羡、驾、驾、鸿。

【点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

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

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

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7、1.D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

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D项,“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

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

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选项叙述将原文内容颠倒,原文意思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

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所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故选D。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

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B项,“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错误。根据原文“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

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

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可见,以一些村庄为例子,是想论述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中存在的问题。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

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

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误。乡规民约不属于社会法治。

B项,“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错误,原文写“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

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并没有说一定

能发扬光大,只是提到有重获生机的可能。

D项,“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错误。根据''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

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可见不需要彻底

变革,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

故选C。

【点睛】

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8、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前者……重制作轻创造;后者……重创造轻制作”不当,由原文“工艺并非不要创造、而是先

是,工,然后才是,艺,,反之,,艺术,也不是不要,制作'”可知,“工”“艺”只是先后关系,并非一个重制作一个重创

造。C项,滇西北的地理位置与海内外游客量的增加和新的文化的传入没有逻辑关系;D项,“全面改良”的说法与

原文中“对传统的人文价值系统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不一致。

2.试题分析:C项,“凸显多种因素作用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开放性”不当,文章以云南滇西北为例证,论述了

规模化的复制生产为传统民族工艺再来了新生命。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

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

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

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

与原文逻辑不一致。原文说的是“在艺术追求其纯粹精神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满足其具体环

境、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使工艺继续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9、1.第①一③段描述了作者冬去春来寻花看花的过程,也是百花次第开放的自然过程,为下文有关静心等待的思考

铺垫。与下文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从容而有耐心遥相呼应,是下文回忆冬夜等待女儿并由此思考等待之于人的

意义的触发点;同时,与结尾处”今晨再去院子里走”“料想等桃花开时”等内容形成呼应,深化主旨。

2.把冬樱花比作温柔的火焰,形象生动地突出它盛放的状态;化静为动,使静态绽放的冬樱花似火焰般富有动感;“温

柔的火焰”由视觉的感受到心理的感受,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冬樱花盛放的欣喜之情;同时,与年前零落开几朵形成

比较,写出了冬樱花开放的过程,隐含等待的过程;使下文作者“撑破我的屏幕”的戏言以及友人的围观更加自然真

切。

3.本段写了西南联大的先生们避难于此,等待北归的内容,写出等待的漫长、令人窒闷、无奈。由上文自然的等待过

渡到人类的等待,使等待的内涵更具有历史感与厚重感;同时,也写了西南联大先生们的旧居的去存问题,与下文最

近要重建、还原引起的何时建成的等待紧密关联,写出现实的等待的艰难,进一步突出等待需要从容而有耐心的主旨。

总之,这部分因等待而产生的联想内容更好地突出主旨,丰厚等待的内涵。所以,不可以删去。

4.本文认为面对自然、人生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需要从容而又耐心的等待,尽人事并顺应天道自然。这一思想很有

现实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面对一些等待的场景,在等待中往往会产生焦急、失落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最终的

结果。因此,面对等待,在全力以赴之后,更需要秉持一颗从容之心。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一般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段落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二是段落使用的

手法;三是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第①一③段通过“开得最早的”“稍后才见到腊梅”“只好等着三月桃花开了”这些句子,描写了院子

里百花次第开放的过程,同时也在描述作者冬去春来寻花看花的过程。从结构上看,第①Y)段通过作者写“想看新

花,只好等着三月桃花开了”,点出等待这个中心话题,为下文写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回忆冬夜等待女儿等

有关静心等待的思考铺垫。与下文中“树们花们,不都经历过风雪严寒么?它们都有过屏息的等待”“其实大地、树

木、花朵,都在等待”“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从容而有耐心”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从容而有耐心遥相

呼应;是下文回忆冬夜等待女儿并由此思考等待之于人的意义的触发点;同时,与结尾处”今晨再去院子里走”“料

想等桃花开时”等内容形成呼应。从与主旨的关系看,第①一③段通过“想看新花,只好等着三月桃花开了”,点出

“等待”这个中心话题,下文中有关“等待”的记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作答时,一般从以下角度考虑:比喻句表达的内容,句子表达的效果,作者的情感,

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等。

文章第二段写新年的冬樱花盛放如一蓬温柔的火焰,把冬樱花比作温柔的火焰,从句子表达的内容看,这个比喻形象

生动地突出它盛放的状态;从句子表达的效果看,化静为动,使静态绽放的冬樱花似火焰般富有动感;从表达的情感

看,“温柔的火焰"由视觉的感受到心理的感受,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冬樱花盛放的欣喜之情;从运用手法的角度看;

“一蓬温柔的火焰”与年前零落开几朵形成比较,写出了冬樱花开放的过程,隐含等待的过程;从文章的结构关系上

看,与下文作者“撑破我的屏幕”的戏言相照应,并使这句戏言以及友人的围观更加自然真切。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作答时,一般从情节或语段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有

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结构上,有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等作用。

第六段由自然的等待,写到自己对女儿的等待,因为自己等待的地方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居留过的司家营很近,

很自然地写了西南联大的先生们避难于此、等待北归的内容,写出他们等待的漫长、令人窒闷、无奈。这样,就由上

文自然的等待过渡到"我”的等待、先生们的等待,即人类的等待,使等待的内涵更具有历史感与厚重感;同时,也

写了西南联大先生们的旧居的去存问题,与下文“先生们的旧居,因年久失修,少有保护,面临坍塌”“直到最近,

才听闻那里终于要复建、还原那个古镇了,至于何时建成,建成什么样子,当然还要等”紧密关联,写出现实的等待

的艰难,自然引出作者的议论”等待并非无能,只是对天道的顺应”,进一步突出等待需要从容而有耐心的主旨。总

之,这部分因等待而产生的联想内容更好地突出主旨,丰厚等待的内涵。所以,不可以删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中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

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第三,

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着重表现的句子入手;第四,从文章的选材内容入手。

本文通过写院子里百花次第开放、作者冬去春来寻花看花的过程,点出了静心等待的中心话题。下文中,作者写了大

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回忆了冬夜等待女儿的事情,也写到了西南联大的先生们等待北归的内容,从而引发了作

者的议论,“等待并非无能,只是对天道的顺应一一有的事属人力可为,却非尽皆人力可为”,正因如此,人类面对

自然、人生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需要从容而又耐心的等待,尽人事并顺应天道自然。这一思想很有现实意义,在生

活中我们也往往面对一些等待的场景,在等待中往往会产生焦急、失落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因此,面

对等待,在全力以赴之后,更需要秉持一颗从容之心。

10、1.(1)使……安定(2)忧愁,悲伤(3)设计陷害(4)诋毁,诽谤

2.C

3.(1)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才能不在于治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县。(2)您与杨戏说话,却不被回应,杨戏

怠慢您,不也太过分了么?

4.A

5.表达方式:第三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叙述和议论为辅。通过两件事,表现了蒋琬宽宏、忠厚和雅量过人的风度。

表现手法:第三段写了两件事,主要通过对立面的衬托(东曹掾杨戏和督农杨敏反衬蒋琬),显示了蒋琬宽宏、忠厚和

雅量过人的风度。

【解析】

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1)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他管理政务把安民作为最主要的。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2)既无戚容:既没有悲戚的表情。戚,忧愁,悲伤。

(3)或欲构戏于琬曰: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构,诬陷。

(4)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又有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毁,诋毁,诽谤。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项,不同。后主以琬为尚书令:后主把蒋琬任命为尚书令。以,介词,把。

以资政殿学士行: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以,介词,凭借。

B项,不同。是戏之快也:这是杨戏爽快的地方啊。之,主谓之间,不翻译。

则显吾之非:又暴露了我的错误。之,结构助词,的。

C项,相同。事不当理,则愤愤矣:处事不合理,就是昏愦糊涂。贝!J,连词,就。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就已经困苦不堪了。贝II,连词,就。

D项,不同。其好恶存道:他判断是非公道。其,代词,他。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

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社稷,代指国家;器,人才;非百里之才也,判断句,翻译为“……是……”。

(2)而,连词表转折,却;见,表被动,被;慢,怠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明确题干:下列的四字短语均出自本文,和蒋琬

品质完全相符的一组是。然后通读全文,回到原文中去,结合文章内容判定所给品质。

①由“蒋琬,社稷之器”可知,社稷之器是军师诸葛亮对其的评价,符合其品质。

②由“非百里之才也”可知,蒋琬不是百里之才,故不符合其品质。

③由“其为政以安民为本”可知,安民为本是蒋琬为政的方针,符合其品质。

④由“琬出类拔萃”可知,出类拔萃是作者对于对其的评价,符合其品质。

⑤由“处群僚之右,既无咸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可知,众望渐服是蒋琬为人处世的

效果,符合其品质。

⑥由“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愤愤,诚非及前人'”可知,作事愤愤是督农杨敏对其的诋毁,故不符合其品质。

⑦由“琬心无近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可知,心无近莫是作者对其品质的评价符合其品质。

⑧好恶存道:他判断是非公道。不涉及其评价,故不符合其品质。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明确题干:从写蒋琬所用的表达方式

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然后通读全文,回到原文中去,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表达方式:第三段以人物对话为主,叙述议论了蒋琬面对别人的诋毁之语,由容忍的雅量。面对东曹掾杨戏的不理会,

督农杨敏对自己的诋毁,并不追究。通过两件事,表现了蒋琬宽宏、忠厚和雅量过人的风度。

表现手法:第三段写了面对东曹掾杨戏的不理会,别人对东曹掾杨戏的诋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