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

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口:“陛下临天下,布德施

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本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

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炀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

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

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二。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

不可暴取也。多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万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

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

人各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率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

g!且越人愚慈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本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

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

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

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

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南越王守天子受以等失之者,鲜矣

B.剪发义身之民也行有余力,则以学义

C.而循俗未足冬也多乎哉?不多也

D.而皆务于治君子金本,本立而道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间独数百千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场地图察其山川要塞余始循期入

C.其不用天子之法度羡长江之无穷

D.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4.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请将原句写下来。

5.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答案】1.D2.A3.D4.印证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5.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因为《论语》中曾经说:“近者悦,远者来。”

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汉武帝时期,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

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南越国作为藩臣,已经信守和汉武帝的约定,在闽越国侵略自己的

时候,没有擅自发兵,而是向汉武帝请示。《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

真正尊崇汉朝,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定大国的威望。

答案示例三:我认为汉武帝还是应该出兵。《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

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

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约定;约束。

B.刺刻花纹;文献知识。

C.赞美;数量大,跟“少、寡”相对。

D.两个“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B.介词,从;相当于“而”,表修饰。

C.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D.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表感叹。

2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改变古法不对“错误,这一表述与文意不符,选文二说的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意思是“如果对民众

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可见,是可以改变古法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

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找到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理由的内容,接着找出选文二中与之相

关的内容,最后结合选文一进行分析。

先到材料一中找出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内容,淮南王首先对此表明态度,即“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

安窃为陛下重之“,意思是“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

接着陈述理由,分析越人的特点和越地的地形,“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越

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这样的地方“得其地,

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如果强行去做这件事,只能给百姓带来危害,而且现在“方内大宁,戴白

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由此可以看出淮南王的分析主要是与百姓相关。然后分析材料

二,找出与“治国”"民”有关的内容,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

利民众为根本“,由此可知,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可以印证这句话。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

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然后明确态度,即该不该出兵,再结合出兵的原因、淮南王认为不该

出兵的理由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论语》中的句子进行阐释。

结合材料一“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

臣安窃为陛下重之“可知,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

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

联系《论语》中“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汉武帝时期,

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

材料一中指出战争的起因,即“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

意思是“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汉武帝上

书告急”,由此可知,闽越兴兵在先,南越作为汉朝的藩臣,向朝廷求助,朝廷应该出兵帮助,而且可以趁

此机会让南越更为臣服,可以联系《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

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真正尊崇汉朝,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

定大国的威望。

结合材料一“越人各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

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意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

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可知,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实际上不向朝廷缴纳贡品和酎金,不为朝廷负

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互相攻击,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反过来为了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况

且越人愚笨鄙薄,违背盟约,反复无常,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是一天一II如此,而是由来已久。

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诏令,就发兵进攻他们,我恐怕以后的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了。可以联系《论语》

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

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

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

参考译文:

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汉武帝上书

告急。因此,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调集大批军队去援救南越,派大行令王欣率军从豫章郡(今江西

南昌)出发,派大农今韩安国率军从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出发,合力进攻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说:

“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

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

“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断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之邦的法令制

度进行治理。早在当年夏商周三代最强盛的时期,胡人和越人都不接受中原的统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国

势不能征服他们,也不是三代王朝的军威不能克制他们,而是因为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

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自从汉朝初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间,越人自相攻击的事件数都数

不过来,但是天子从来没有发兵进入越人居住的区域。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村庄,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间,

丛林密竹之中,熟悉水上战斗,擅长划船行舟,地形复杂,草木丛生而且有许多河流险阻。中原地区的人

不了解当地的地势险阻而进入其境内,即使一百个人也抵挡不过一个越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无法设置

郡县进行统治;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

的地方,而两地实际距离却有几百上千里,同时河流险阻、丛林密竹又不能都显示出来,看着好像很容易

行走,实际上行走非常困难。我们国家依赖祖宗神灵的保佑,全境安宁,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见过兵器甲

仗,百姓得以夫妻相互厮守,父子相互保全,这都是陛下恩德。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实际上不向

朝廷缴纳贡品和酎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互相攻击,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反过来为了

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况且越人愚笨鄙薄,违背盟约,反复无常,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

是一天一日如此,而是由来已久。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诏令,就发兵进攻他们,我恐怕以后的战争没有

4

停止的时候了。”

所以圣人制定礼乐,并不受礼乐限制;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

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

定要遵循旧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纣不改变旧法导致了灭亡;夏禹、商汤、周武王不因袭旧法却兴

旺发达而称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着习俗的不同而改变;衣服、器械各自方

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顺应适宜的事。所以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百川源头各不

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会为目的。

(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纵囚论【1】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

幸生,用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

敢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干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

也。此岂近于人情?

或日: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多,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中移人之速,有如

是者矣。目:“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舂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

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⑵下之情也;意其必免

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多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行,太宗施

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西存信义,此又不通芸论

也。”

“然则何为而可?”日:“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咨此必

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丕

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1】公元633年末,唐太宗放三百余名死刑犯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赴死。所有囚犯都按时返回,

唐太宗最终赦免了他们。欧阳修对此而有所论。【2】贼:揣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确的一项是()

A.约其自归以感死就:成就

B.其囚及期而竽自归无后者卒:最终

C.不尊其必来以冀免意:料想

D.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移:改变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视死如归能使视死如归加存信义

B.及施恩德以临之此又不通之论也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

D.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然此必无之事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州的一项是()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

B.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C.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太宗因为这样的行为,故而求得了这样的名声。

D.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不可以作为恒常制度的,难道可以称为圣人之法吗?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思项的一项是()

A.死刑犯是小人之中操行最为恶劣的,指望他们能够做到连君子都很难做到的守信赴死是不合人情的。

B.小人的确是罪大恶极,但只要君王充分施以恩德,小人也能慢慢变为君子,这是欧阳修所不认同的。

C.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能消弭小人犯下恶罪的现象,这一事实证明仅靠君王施恩并不能取得治国实效。

D.欧阳修认为,君王要想真正地实施圣王之治,就不能偶尔纵囚而赦之,而应该顺乎民情,常赦天下。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答案】6.A7.C8.C9.D10.因此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不以标新

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追求自己的名声。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就:成就”错误,“约其自归以就死”的意思是“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所以"就''的意思是“往、

赴“。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代词,他们;助词,的。

C.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

6

D.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为”是“做”的意思,“此”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所以”的意思是“用来......方式、方法”,所以“太宗之为

此,所以求此名也”的意思是“太宗做这样的事情,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求取名声”。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就不能偶尔纵囚而赦之,而应该顺乎民情,常赦天下”错误。由原文“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

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

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可知,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

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

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

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由此可知,对于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可以赦免了

死罪,这样的事情可以偶尔做一次,但是不能总做。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是以“,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是”,意思是“因此”;“立异”,标新立

异;"高”,高明;"逆”,违背;"干”,追求。

参考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

中特别坏的人。宁愿因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

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

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

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

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

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

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

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

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期

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是这

样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

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

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

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

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

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京师翠微山

翠微山者,有承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组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

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老,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⑴为次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

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胶。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

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日宝珠洞,山趾日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整⑵有泉,目龙泉,澄澄然淳其

间,其荒⑶之也于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日龙泉寺。

名与京师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

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

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

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取材于龚自珍的同名文章)

注释:⑴三山:香山、玉桌山、万寿山。⑵懿Zhou;山的曲折处。⑶赞Zhou:用砖砌。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地够的一项是()

A.有等于朝,有闻于朝籍:登记入册

B.不敢承高绝:极,最

C.不以僻俭冬其平生也名:闻名

8

D.其是之也中矩中:符合

12.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出的内容,不得含文意的一项是()

A.(翠微山)出阜城门三十五里

B.(僧寺)不孤嵋,近人情也

C.山之整有泉,(泉)曰龙泉

D.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邓尉山)有四松焉

13.下列理解不得含文意的一项是()

A.山腰、山脚等处有多座寺庙,人在攀登时有台阶可走,疲乏时有地方可憩。

B.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为主峰,耻于名歹广三山”之外。

C.山名“翠微”,既典雅又随俗;寺名“龙泉”与别处同名,没有刻意回避。

D.文章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翠微山谦和、淡泊、有独立意识等人格特征。

1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别回答作者为什么“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

【答案】11.C12.B13.B14.(1)龙泉既有藏经,又所处曲折隐秘,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又与清

朝一类士大夫与人不触不背、处世既仕又隐的特点相合;(2)翠微山的松庄重正直,与隐于朝、居远山的

士大夫形象相合。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名”,动词,表明,说出。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不孤嵯,近人情也”意思是“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这是说“翠微山”,所以此处

应补充“翠微山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耻于名列,三山,之外”错误,文中说“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次也……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意思是“不

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可见是以

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不是“耻于名列,三山‘之外”。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要想回答“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的原因,需要到文中找出“龙泉”“松”的特点。

如倒数第二段“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这里既提到龙泉的功能,“有藏经

一份”“礼经以礼文佛”,同时又提到其地理特征,与其他地方“显露”的特点相比,“龙泉迟焉”,这是说龙泉

地处曲折隐秘之地,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同时龙泉的这一特点和清朝那些处事圆通、既仕又隐的特点相合。

如最后一段“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由此可知,翠微之松“肃”“古”“直”,这与当时的一部分士大夫形象相

合。

参考译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

是隐士居住的地方。

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

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

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

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

“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

下为耻。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杳华美。山上的

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

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

“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

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

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

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

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

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

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

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

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2022•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末)汉有唐五年,张耳薨,其子张敖嗣立为赵王。汉七年,高祖过赵,赵

王自上食,礼甚卑。高祖萼般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目:“吾王孱(懦

10

弱)王”说王日:“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曰:

“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等十余人皆相谓目:

“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耳吾等.不辱令怨高屈辱我王故欲杀之何及污王为令令事成归H事败

独身坐耳”汉八年,高祖从东姮还,过赵,贯高等乃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日:“县名为

何?”日:“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举报)告

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到,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

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槛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欲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

王皆族。贯高等十余人皆自由华,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日:“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

治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

泄公日:“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特节问之,与语,问赵王果

有计谋不。贯高口:“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

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扎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

使泄公告之赵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日:“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

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颈,遂死。

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B.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C.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D.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箕踞,伸开两腿,像簸箕那样地坐着,是古代展示礼仪的一种特殊坐姿。

C.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剃去头发、铁圈束颈,文中“自髡钳”表示服罪。

D.持节,拿着符节。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高义不受辱,敢于反抗。贯高知道高祖傲慢地轻视赵王后,气愤地替赵王鸣不平尽管赵王极力反对,

依然商议寻机谋杀高祖。

B.贯高重诺守信,勇于担责。贯高在谋杀高祖败露后,坚持履行谋事前的约定,冒着灭族的危险也要保护

赵王,并怒骂其他欲畏罪自杀之人。

C.贯高忠贞不渝,不惧酷刑。贯高在受审时,坚称谋杀高祖是他们几个人所为,赵王确实不知情,即使被

打得体无完肤也终不改口。

D.贯高侠肝义胆,赢得赞誉。贯高的侠义之举感动了高祖,高祖称赞他是守信义的壮士,泄公因他力保赵

王有功,而盛赞他是重名义之士。

18.高祖为何派泄公去询问贯高?请简要概括。

【答案】15.A16.B17.D18.(1)泄公是贯高的老乡(邑子)。(2)了解案件实情(赵王是否真正

谋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是我们不愿意受辱,现今因为皇上侮辱了我们的大王,所以我们要杀死他,我们怎么能玷污我们

的大王呢?我们自己干,事情成了,归功于大王;如果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我王,,是“辱,,的宾语,应在“我王”后断开,排除CD;

“乎''是句末语气词,翻译为“呢”,应在“乎”后断开,排除B。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古代展示礼仪的一种特殊坐姿”错。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由原文“高祖箕踞詈,甚

慢易之”亦可知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泄公因他力保赵王有功,而盛赞他是重名义之士”错误。由原文“臣之邑了,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

不侵为然诺者也”可知,泄公盛赞贯高是重名义之士,是因为贯高是他的老乡,早就对他有所了解,而不是

因为他力保赵王有功。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可知,贯高

被严刑逼问,依旧坚称谋反的事是他们私下做的,赵王一点都不知。刘邦派人去询问贯高,是想了解事情

真相,赵王是否想要谋反。

由原文“谁知者,以私问之““臣之邑子,素知之“可知,刘邦派泄公去问,是因为泄公和贯高是旧相识,他们

是老乡。

参考译文:

汉高祖五年,张耳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继位为赵王。汉高祖七年,高祖经过赵国,赵王亲自给他端饭

上菜,十分谦恭。而高祖却坐在那里,叉着双腿,骂骂咧咧的,表现得极其傲慢。赵国的丞相贯高,是老

12

王爷张耳的宾客,平生任侠使气,见到高祖这种样子,气愤地说:“我们的大王也真是个软骨头!”他对

赵王说:“天下豪杰一块儿起兵反秦,谁有本事谁就先称王。如今您对皇帝那么恭敬,而皇帝对您却如此

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了他!”张敖说:“您这是什么话!当初我们先王丢了国,全仗着皇上才得以恢复,

以至于我才有今天,我们这里的一丝一毫都是皇上给的。希望您不要再说这样的话。”贯高等十几个人私

下议论说:“是我们不愿意受辱。我们的大王是君子长者,他不干忘恩负义的事,只是我们不愿意受辱,

因为皇上侮辱了我们的大王,所以我们要杀死他,我们怎么能玷污我们的大王呢?我们自己干,事情成了,

归功于大王:如果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汉高祖八年,刘邦从东姮回京,又路过赵地,于是贯高

等便在柏人县驿馆的夹墙内埋伏了刺客,准备乘机行刺。结果皇上刚要在这里留宿时,心里忽然有所动,

便问:“这里的县名叫什么?”从者说:“叫柏人。”皇上说:“柏人,就是被人所困迫!”于是没住就

走了。汉高祖九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了这个阴谋,就上书告发了他。于是刘邦就派人来逮捕赵王、贯高等。

这时,与贯高等一起谋事的十几个人都想赶紧自杀,只有贯高骂道:“当初的事是谁让你们干的?赵王根

本不知道那次事件,现在也一起被捕了,你们都死了,谁来替赵王辩白不反的事情!”于是坐着封闭的囚

车跟着赵王一起到了长安。当时朝廷逮捕张敖,刘邦曾下令不允许赵国的群臣、宾客跟随张敖进京,违令

者族灭。于是贯高等十几人都剃了头发,用铁圈套着脖子,扮做赵王的家奴,跟着赵王一起来到长安。贯

高到了庭上,回答审问说:“这事完全是我们几个人干的,赵王确实不知道。”狱吏打了他几千棍,整治

得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改口。待至廷尉把贯高的情况报告给刘邦,刘邦说:“真是个勇士!谁跟他是旧

相识,让他以私人身分去问一下。”中大夫泄公说:“贯高是我的小老乡,我早就对他有所了解,这是赵

国的一个重名节、有持操、守信义的好汉。”刘邦就派他手持符节去探问他,与贯高交谈,问起张敖是否

参与了阴谋。贯高说:“人哪有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的?如今我的亲戚、家族都因我的供词而被处死,

我怎么舍得用自己那么多的亲人去换赵王的一条命!问题是赵王确实没有反心,事情完全是我们几个人干

的。”接着就把他们为什么谋反,又如何商量瞒着赵王的过程全说了一遍。泄公如实地一一向刘邦报告后,

刘邦这才放了赵王。刘邦很欣赏贯高这种有气节、守信义的为人,就派泄公告诉他赵王敖已经释放了,同

时也宣布赦免贯高。贯高说:“我之所以不自杀,以至于后来被打得体无完肤,就是为了辨明赵王不反。

现在赵王已经出狱,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那么我也就没什么遗撼了。况且一个做臣子的已经有了弑君篡

乱的罪名,还有什么脸面再去侍奉人家呢!即便皇上不杀我,我自己难道能够于心无愧吗?”于是仰面扭

断气管而死。这时候,贯高的名字传遍了天下。

(2022.北京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呼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寺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与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本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苏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西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滨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吉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9.下列对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孰能无尊尊矣

②吾师道也师道之不复

A.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B.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C.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D.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而耻学于师B.学于余

C.而青于蓝D.善假于物也

2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圣人之所以为圣

C.吾未见基明也D.则群聚地笑之

22.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4

23.“其可怪也欤”一句,有人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译为“难道值得奇怪吗你认为哪种

翻译更合理?请根据文意,简要阐明理由。

【答案】19.D20.C21.C22.B23.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更合理。"难道值得奇怪吗”

是反问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中“孰能无惑'’的意思为:谁能够没有疑惑呢?惑:疑惑。“惑矣”的意思是:糊涂啊。惑:糊涂。两者的意

思不同。

②'‘吾师道也'’的意思:我学习的是道理。师道: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的意思是: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

此可以知道J'。师道:求师的风尚。两者的意思不同。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于”,介词,比。

A.介词,向。

B.介词,向。

C.介词,比。与例句相同。

D.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一般不用译出来。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也”在句中表停顿,去掉不影响句意。

B.“之”是助词,无实意,去掉不影响句意。

C.“其”,此处为代词,指代上文“小学而大遗”的人,如果去掉,则“明”失去所指明的对象,故不可去掉。

D.“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去掉不影响句意。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调教师的职责。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

B.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中揭示了作者择师的标准。作者在此处认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所以“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最能代表作者的择师标准。

C.强调古代圣人德行高。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

D.是说不从师的荒谬心态。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句子翻译的能力。

“其可怪也欤”是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发出的感慨。“巫医、乐师、各种工

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个现象是奇怪的。而“难道值得奇

怪吗''是反问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应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

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

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

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

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

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

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

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

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

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芸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

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

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022.北京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旭辅而行者也。非学无%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

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事?

贤于己者,问苒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能问于不能,以多

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章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日“学

16

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

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1】择之,刍羌【2】之微,先民

[3]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您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4】而下,有学

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想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乃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阳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

无可问之人。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