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知识考点总结_第1页
刑法分则知识考点总结_第2页
刑法分则知识考点总结_第3页
刑法分则知识考点总结_第4页
刑法分则知识考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分则知识考点总结

一、盗窃罪

法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盗窃罪的概念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

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盗窃罪的构成特征

1.侵犯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

盗窃、扒窃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凡年满16周岁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

可以构成盗窃罪。

*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

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如果误把公共财物

或他人财物当做自己的财物拿走的,或者将债务人的财物拿做抵押的,由于行为人不具有

非法占有的目的,故不能以盗窃罪论处。

*盗窃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对于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不可能成立盗窃罪。

只要是在他人的事实支配领域内的财物,

*即使他人没有现实地握有或监视,也属于他人占有。例如,他人住宅内、车内的财

物,即使他人完全忘记其存在,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如,游人向公园水池内投掷的硬

币,属于公园管理者占有的财物

*其次虽然处于他人支配领域之外,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实上支配的状态时,也属

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他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有上锁,也应认为由他人占

有。再如,挂在他人门上、窗户上的任何财物,都由他人占有。

*再次,主人饲养的、具有回到原处能力或习性的宠物,不管宠物处于何处,都应认定

为饲主占有。

*最后,即使原占有者丧失了占有,但当该财物转移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或者第一者占有

时,也应认定为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旅客遗忘在旅馆房间的财物,属于旅馆管理者占

有,而非遗忘物。

*盗窃行为的对象是公私财物,一般是动产,与不动产可以分离的附着物,也能成为盗

窃的对象。

*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物,也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物。

*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号码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

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以盗窃论处。

*“秘密窃取”.是指犯罪分子采取主观上自认为不会被财物所有人、管理人、持有人发

觉的方法,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

*"数额较大”,在通常情况下,是指犯罪既遂,即已经窃得的财物的数额而言。

*信用卡以使用的为限

*行为人以盗窃数额巨大的钱财或者国家珍贵文物为目标而实施盗窃行为,即使没有窃

得财物.也可构成犯罪。

*”多次窃取",是指1年以内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

入户盗窃和携带凶器扒窃,将在未达金额起刑点时,不需要达到3次,即构成盗窃罪

*〃携带凶器盗窃“,为了实施盗窃而携带凶器、为了实施其他犯罪而携带凶器、没有犯

罪意图的携带凶器。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

*"扒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车站、码头、街道等公共场所,行为人采用秘密窃取的

方式,获取他人身上财物的行为。

*两个特征:一个是地域特征,扒窃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场所,与人室盗窃等相对;另

一个是对象特征,扒窃行为的对象只能是他人身上的财物,比如所穿着的衣裤袋中的财

物,身上所携带的包中财物等。

*与一般盗窃行为不同,扒窃行为对公民的人身危害性极大。

第一,扒窃行为一般是近距离或贴身接触被害人身体,这种不法行为一旦被被害人发

现,犯罪分子可能会做出伤害公民身体的极端行为。

第二,扒窃行为大多发生在公共场合,小偷众目睽睽下行窃,败坏社会风气。

第三,扒窃者多半是无业人员,这些人多半靠扒窃为生,所以大多数扒窃人员是惯犯,

而且面对扒窃犯罪时,很多旁观的市民担心遭到报复,往往敢怒不敢言

(三)盗窃罪的认定

1.划清盗窃罪与一般盗窃行为的界限。一般盗窃行为,是指盗窃少量公私财物,违反

治安管理法规的一般违法行为。区分盗窃罪与一般盗窃行为的界限,关键要把握以下几

点:

(1)盗窃财物的数额是否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

(2)行为人在1年内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是否达到3次以匕

(3)入户

(4)携带凶器

2、认定盗窃罪的情节:

(1)盗窃公私财物接近''数额较大”的起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追究刑事责

任:*1)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

*2)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3)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2)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1)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2)全部退赃、退赔的;

*3)主动投案的;

*4)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

*5)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3)盗窃数额达到"数额较大"或者"数额巨大”的起点,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

分别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盗窃金融机构的;

*3)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4)累犯;

*5)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6)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7)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的;

*8)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四)区分

1、盗窃某些特定对象的,存在法条竞合:盗窃国家档案、枪支弹药爆炸物、国家秘

密、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古文化遗址、古墓葬、

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盗窃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等,盗窃技术成果等商业秘

密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2、盗窃罪与盗窃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通讯设备或者

上述设备的重要零部件,足以使这些设备不能止常运转,因而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的

界限*区别的关键在于,盗窃这些设备及其零部件是否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

果盗窃正在使用的设备及其重要零部件价值数额不大,但危害公共安全,已经构成犯罪

的,或者盗窃上述设备及其重要零部件并造成危害公共安全之严重后果的,应以危害公共

安全的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3.盗窃罪与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界限

*后者的对象是特定的,前者是不特定的。盗窃他人财物.在所偷来的财物中意外地发

现有枪支、弹药或者毒品等特殊物品的,由于行为人并无盗窃这些特殊物品的故意,仍应

以盗窃罪论处。但是,如果行为人又利用枪支、弹药等特殊物品进行其他犯罪活动的,应

分别定罪,并与盗窃罪数罪并罚。

5.划清盗窃罪与偷开机动车辆而构成其他犯罪的界限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偷开的机动车辆变卖或者留用的,应定盗窃罪;

*多次偷开机动车辆,并将其遗弃,严重扰乱工作、生产秩序,造成严重损失的,可按

扰乱社会秩序罪论处;

*为盗窃其他财物,盗窃机动车辆当犯罪工具使用的,被盗机动车辆的价值计入盗窃数

额;*为实施其他犯罪盗窃机动车辆的,以盗窃罪和所实施的其他犯罪实行数罪并罚。

*为实施其他犯罪,偷开机动车辆当犯罪工具使用后,将偷开的机动车辆送回原处或者

停放到原处附近,车辆未丢失的,按照其所实施的犯罪从重处罚。

*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多次偷开机动车辆,并招机动车辆丢失的,以盗窃罪定罪

处罚;*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又构成其他罪的,应当以交通

肇事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偷开机动车辆造成车辆损坏的,按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规定定罪

处罚;

*偶尔偷开机动车辆,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6、实施盗窃犯罪,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

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损毁数额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盗窃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盗窃罪

和构成的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五)按照盗窃罪处理的情形

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其盗窃数额应当根据行为人盗窃信用卡

后使用的数额认定。

2、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以盗窃

罪定罪处罚。

3、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

信设备、设施而使用;

4、利用计算机(包括网络)实施盗窃,均按照盗窃罪来处理。

5、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按照盗窃罪从重处

罚。

6、将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窃为已有,以及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

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的,均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7、非法实施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等行为,牟取经济利益数额较大的,以

盗窃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8、将电信卡非法充值后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

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9、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损失数额较大的,依

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10、非法制作或者出售非法制作的IC电话卡,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

七条

第一款的规定,以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追究刑事责任,犯罪数额可以根据销售

数额认定;

*明知是非法制作的IC电话卡而使用或者购买并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

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四)盗窃罪的处罚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一、概念与构成要件

*(一)概念与法益

*是指故意或过失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法益:社会管理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除外)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构成要件

*1、客观构成要件:

*违反国家的秩序管理法规,妨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

*多样性特点。

*2、主观构成要件:

*故意,少数可以由过失构成。

一、妨害公务罪

*第277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

职务,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

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妨害公务罪的概念与法益

*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

代表职务,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以及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

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法益:公务

*(-)类型及其构成要件

*1、基本类型:

*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A客观构成要件:

*(1)行为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立法、行政、司法;中共各级机关、政协。

*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

*最高检2000年4月24日批复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2月28日《关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法律的解

释》*?国有事业单位人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授权执法)

*?国家机关中受委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事业编制人员行政执法职务。(委托执法)*

(2)行为内容

*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3)须在执行职务时阻碍。

*正在执行、将要开始执行

*从整体上认定职务行为的开始与终了。

*(4)须以暴力、胁迫方法阻碍。

*广义暴力。直接针对身体、辅助者、物。

*胁迫。恶害相告,产生恐惧。

*B主观构成要件

*故意

*3、妨害公务罪的罪数

*?先前行为构成犯罪,依法查处时,妨害公务的,数罪并罚;

*?妨害公务可能成为其他犯罪的手段,原则上从一重罪处断。但,有特别规定的,按

特别规定:

*并罚:暴力抗拒缉私(157条):暴力抗查伪劣商品、侵犯著作权、传播淫秽物品

等,*加重犯:运输他人偷越国边境暴力抗拒检查的,暴力阻碍缉毒的选择较重法定

刑。*暴力行为如果触犯其他罪名,致重伤,抢夺枪支,从一重罪论处。

*二、聚众斗殴罪

*第292条: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或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

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是指聚集多人攻击对方身体或者相互攻击对方身体的行为。

*为必要共犯。

*(1)不要求斗殴双方都必须3人以上。

*(2)可分解为“聚众斗"和"聚众殴"。一人殴打无攻击行为的多人的;多人殴打一人

的行为致伤害,不成立!

*(3)要求有首要分子,但不要求双方都有;(4)要联系本罪的法益认定犯罪,对于

没有扰乱公共秩序的聚众斗殴,不宜认定。(

*致人重伤、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本规定属于法律拟制。故,行为人在斗殴中没有杀人故意,但客观上致人重伤、死

亡时认定木罪。

*★致本方成员重伤、死亡,如何认定?

*★只对直接致死的斗殴者和首要分子认定故意杀人罪,对其他参与者不宜认定。刑法

的谦抑性。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第294条: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

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

性质的组织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一)概念与构成要件

*是指组织、领导、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

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

行为。*处罚:

*组织、领导、积极参加的:3--10年;

*其他参加的:3年以下、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领导者,全部罪行;

*参加者:参与的罪行;没罪行的可不处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重

第二节妨害司法罪

*四、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313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观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须是应当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人(不包括亲属,但亲属可构

成共犯)

*(2)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主观构成要件:

*明知而拒不执行

*认定问题:

1、暴力抗拒人民法院执行判决、裁定,杀害、重伤执行人员的,应以故意杀人罪、故

意伤害罪论处;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以上(4)项行为构成本罪共犯,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的,从一

重罪处罚。

3、与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如暴力抗拒司法警察的强制执行,构成妨害公务罪,其他人帮助抗拒的,共犯。*

如明显既有拒不执行情形又有暴力抗拒的,构成二罪,数罪并罚。/

一、故意杀人罪

*(-)概念和特征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犯罪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

*行为对象为"他人",由于权利专属于个人,在很多时候可自由决定放弃,例自杀行为

不成立本罪。但放弃权利的决定不是无限制的,例如承诺他人杀害、伤害自己的,该承

诺一般无效,杀害者、伤害者仍然构成犯罪。

2、犯罪客观要件,必须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即杀害行为,其特点是直接或者间接

作用于人的肌体,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死亡时期之前终结。

(1)剥夺他人生命必须是非法的。

*排除违法性事由:执行死刑、正当行为

*以杀害之故意而挑起他人之进攻而后以"防卫"之名杀害他人的((防卫挑拨),仍成

立故恿杀人罪

(2)实施了杀害行为。

*作为:包括使用暴力、非暴力的。

(3)对象是"他人"

(4)结果是“人死亡〃或足以造成死亡的结果

3、主体:•般主体。已满14岁的人是本罪主体。

4、主观:故意。行为人首先要对被害对象是人有所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一定或者可能

断绝他人的生命有预见,并追求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客体错误:把甲当成乙

*方法错误:错误杀乙

*因果关系错误:以为勒死后死于窒息

(二)认定:

1、故意杀人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如果采用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杀人,形成想象竞合

时,应当从-重罪处罚。

2、故意杀人罪同有关暴力性犯罪中致人死亡的联系与区别

(1)致人死亡不包含故意杀人内容的。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处理原则:依较重的罪进行处罚。

(2)某种暴力性犯罪的构成要件或处罚情节中已经包括故意杀人内容的。

处理原则:行为人实施该犯罪并将被害人杀害的,因故意杀人的情节已经被吸收,就不

再单独论罪。例:杀人抢劫的、绑架撕票的。

3、引起他人自杀的

(1)正当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

(2)错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也不成立犯罪。不能因为引起了他

人自杀,就将其错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当作犯罪行为处理。

(3)犯罪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但对自杀身亡结果不具有故意时,应按先前的犯罪

行为定罪并从严惩处。例如,侮辱他人,导致自杀的,可以从严惩处。如,强奸妇女引起

被害妇女自杀的,以强奸罪从重处罚。

(4)行为人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而逼迫、诱骗、教唆或帮助他人自杀的,一律

按照故意杀人罪论处。

4、受嘱托杀人的

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5、相约自杀

(1)相约自杀,各自实施自杀行为的,未遂者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先相约,因他人无勇气,先将他人杀死,再自杀未遂的,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

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

(3)假意约定自杀,他人自杀而自己未自杀的,属于诱骗他人自杀,按照故意杀人罪

处理。

6.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虐待被监管人致

人死亡的,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7、雇凶杀人案件的处理。雇凶杀人,也称买凶杀人,指以一定的钱财雇佣或收买他人

杀害特定个人的共同犯罪行为。在这类案件中,雇主既是教唆犯,又是案件的组织者、策

划者甚至指挥者,而凶手是杀人行为的实行者。在司法实践中,”主谋(雇主)”是当然

的主犯,”主凶(实行犯)”有可能明显区分出主犯和从犯;在不需要区分主从关系或者难

以区分主从关系的案件中,"主谋"、"主凶"都应当对其组织、指挥或参与的全部犯罪承担

罪责。

8、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分

*在认识因素上,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杀人在对待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认

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在意志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是希望一是放任。

9.间接故意杀人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种是行为人追求一个直接故意杀人的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

生。例如欲杀妻而杀子

*第二种是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如打猎杀小孩

*第三种是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例如,一些青少年临

时起意,动辄行凶,不计后果,捅人一刀即扬长而去并致人死亡

(三)处罚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

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严重的故意杀人主要有:卑劣动机、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主要有:当场基于义愤的杀人、因受被害人长期迫害的杀人、基

于被害人请求的杀人、生母溺婴(德国杀婴罪,深圳)以及"大义灭亲”的杀人等

二、故意伤害罪

(-)概念和特征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1、客体方面:健康权利

2、客观:

(1)行为人的行为:

*非法伤害性

*如果行为人的伤害行为是合法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医生为保全病人的生命而截去其

坏死的肢体,实行正当防卫者将不法侵害者打伤等。

*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对于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致人死亡的行为通常定为故意杀人罪,据此可以认为,对造成

重伤的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处理原则:对于经同意的伤害行为,重伤构成故意伤害,轻伤不构成;但是如果伤害

的动机严重违反法律规范和社会伦理,轻伤害也构成故意伤害。出于骗取保险金的恶劣动

机,行为人与被害人经共谋后对后者实施轻伤害的,也构成故意伤害罪。

3、主体:•般主体,已满14岁的人对故意重伤或者故意伤害致死负责任。

4、主观:故意。

(1)行为人实施伤害行为的故意性,是本罪有别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重要标志。

(2)对同时伤害行为的认定。

*所谓同时伤害,是指二人以上没有意思联络而同时伤害他人的情形。

对同时伤害不能认定为共同伤害,而应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A、同时伤害行为没有造成伤害结果的,都不承担刑事责任。

B、同时伤害行为造成了轻伤结果,但不能辨认该轻伤为何人造成时,也不能追究任何

人的刑事责任。

C、同时伤害行为造成了重伤结果,但不能辨认该重伤为何人造成时,可以对各行为人

追究故意伤害未遂的刑事责任。

D、同时伤害行为造成了轻伤或者重伤,并能认定各自的行为造成了何种伤害的,应当

分别追究刑事责任。

(二)认定

1、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的区别:

*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既遂;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

(1)客体。是健康权还是生命权。

(2)主观:是仅仅想伤害健康还是意图剥夺他人生命。

2.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的,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伤残的,虐待被监管人致

人伤残的,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的,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的,非法组织或强迫他人出卖血

液造成伤害的,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投保人、受益人故意伤害被保险人从而骗取保险金的,应以保险诈骗罪和故意伤害罪实

行数罪并罚。

(三)处罚

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

*犯故意伤害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

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三节侵犯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

一、强奸罪

(一)概念和特征:

强奸罪即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或奸淫

幼女的行为。

1、客体:性自主权和身心健康。

2、客观: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之发生性行为。*违

背妇女意志的认定:

*(1)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侵犯的对象为已满14周岁、理智健全、能够正

常表达自己意志的妇女

*暴力是指不法对被害妇女行使有形力的手段,即直接采取殴打、捆绑、堵嘴、卡脖子

等危害人身安全或人身自由,使妇女不能反抗的手段。

*胁迫是指对被害女性施以威胁、恫吓,进行精神强制,如以杀害被害人或其亲属要

挟、利用迷信恐吓、利用职务从属关系使之不敢反抗。

*其他方法:利用妇女患重病、以醉酒、药物麻醉以及利用或者假冒治病等都算其他方

法。*(2)推定违背妇女意志的行为。

对精神病人或者幼女(不满14周岁)均构成强奸罪,是否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不

论,也不论对方是否同意。

3、主体。已满14岁的人可以成为强奸犯的主体。

(1)强奸共同犯罪的认定。

(2)女性可以成为强奸犯的共犯。

女性教唆或利用无行为能力的男子实施,属间接正犯

4、主观:故意,并且有奸淫目的;

是区分强奸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以及其他行为的重要标志。

(-)认定

1、强奸罪与通奸的区别:

转化,相互利用

2、强奸罪可以被他罪包容:

(1)拐卖妇女罪。强奸被拐卖妇女的,直接定拐卖妇女的结果加重犯。

(2)强迫他人卖淫的,强奸后强迫的,直接定强迫、组织卖淫罪的结果加重犯。

(三)处罚

根据刑法第236条的规定,强奸妇女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幼女的,从重处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1)强奸妇女、奸淫幼

女情节恶劣的;(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3)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4)二

人以上轮奸的;(5)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致人重伤、死亡的理解:主要是采取暴力所致或者由于性行为造成,包括暴力所致被

害人跌入悬崖、强奸使被害人身体裸露以致冻死等,被害人因强奸后自杀不属于致使其重

伤、死亡,但是属于其他严重后果。

*如果强奸行为结束,为杀人灭口,将其杀死的,应当以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一)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概念与特征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

行为。

1.侵犯的客体是妇女的身心健康的权利。

*对性自由的侵害,同时使人产生性的羞耻、厌恶感,也包括对正常的性感情的侵害。

*本罪的对象只限于妇女,即指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妇女和成年妇女。

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

(1)行为对象必须是己满14周岁的妇女。

强制猥亵男子以及猥亵儿童的,不成立本罪。

(2)必须实施了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

侮辱行为与猥亵行为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这里的侮辱针对的主要是妇女的性自主权

或者性羞耻心,否则单独成立侮辱罪。(3)必须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妇女不能反抗、

不敢反抗、不知反抗的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

3.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妇女可以成为本罪的直接正犯

4、主观构成要件为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猥亵、侮辱行为侵犯了妇女的性的自己决定

权,但仍然强行实施该行为。

(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强奸罪的区别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普通)强奸罪都是侵犯妇女身心健康的犯罪,在客观上都使

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客观方面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对妇女强行实施性行为以外的猥亵、侮辱行为;后者

是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

(2)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的直接正犯既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妇女;后者的直接正犯

只能是男子。

(3)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前者不以强行奸淫为目的;后者以强行奸淫为目的。

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237条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木罪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

*1)前者施的手段必须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后者则通常

是采取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进行。

*(2)前者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必须直接对被害人当场实施,后者则既可以

对被害人当面实施,也可以是在被害人并不在场的情况下实施。

*(3)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犯罪对象只能是妇女,而侮辱罪的犯罪对象则既可以是妇

女,也可以是男子。

(')交通肇事罪

*1、概念

*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发

生重大损失的行为。

*2、构成

*①主体:一般。

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

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处。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

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②客观方面: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

私财产发生重大损失的行为。

*A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B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C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

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

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五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

罪)等规定定罪处罚。

③、主观方面:过失

④、客体:交通运输安全。

指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以外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

*3、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A、罪与非罪。

与交通事故中意外事件的界限。主管方面是否有过失

与一般交通事故中。是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B、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

*C、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区别在于场合和主体。

*4、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

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

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第四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

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

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第五条交通肇事致•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

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二)重大责任事故罪

*1、概念: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

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2、构成:

①主体:特殊主体。

本罪是业务过失犯罪;

特殊主体,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

*包括对生产、作业负组织、指挥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实际控制人、投资人

等。②客观方面:违章行为造成重大事故;

*生产、作'业人员违反安全管理规定。

*违章行为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主观;过失。

客体;供矿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作业安全。

*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

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

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金融诈骗罪

一、贷款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193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

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

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

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变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适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构成要件:

1、主体:已满16周岁且具刑事责任能力人。(单位不能)

对于单位利用签订借款合同诈骗的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客观方面: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

*(2)使用虚假(伪造、编造、无效、过期作废)的合同;

*(3)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存款证明、担保函划款证明等)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5)其他方法;伪造公章印鉴骗取贷款;或客观程序符合规定,但隐瞒了事后转移

贷款、担保物或携款潜逃等拒不归还贷款的意图。

数额1万元以上。

*行为人合法取得贷款后,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还本付息,采取欺骗手段将用于贷款的抵

押物隐匿、转移、使贷款人不能对抵押物行使权利的,不能认为贷款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的欺骗手段使贷款人产生认识错误,进而作出免除债务的处分,则成立普通

诈骗罪。

主观方面:

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目的

客体:

复杂客体,国家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制度和对金融机构资金所有权。

(二)贷款诈骗罪的认定

*与贷款纠纷的界限

贷款时有一定欺骗手段,到期无力偿还。

注意L(1)合法取得,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到期没有归还的,非贷款诈骗;(2)有证

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具贷款条件,欺骗获取贷款,案发时不能归还是因

为意志以外的原因(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非罪。

可见,关键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目的,以及是否使用了刑法规定的诈骗手段

(该欺骗手段是足以使贷款人产生发放贷款的认识错误)。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应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假冒他人名义贷款;

*贷款后携款潜逃;

*未将贷款按贷款用途使用,而是用于挥霍

*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无法偿还;*使

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隐匿贷款去向,到期拒不偿还等等;

1、行为人欺骗乙为其提供担保,从而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应认定为对金融机构的贷

款诈骗罪。

2、假借他人名义贷款并占有贷款,使他人成为贷款人的,成立贷款诈骗罪。

3、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其管理信贷的职务便利,以假冒他人名义或虚构姓名等方式

骗取本金融机构贷款归个人占有的,为贪污罪或职务侵占罪。

4、一般公民与金融机构负责贷款的全部人员串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贷款的,不

成立贷款诈骗罪,应认定贪污、职务侵占的共犯。

*与高利转贷罪的界限

区别关键:主观目的不同

本罪目的的非法占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后者目的是以牟利为目的。

*(三)贷款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刑法193条,

*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5万元以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其他严重情节:1为骗贷款行贿额较大;2挥霍贷款或进行违法活动致使无法偿还;3

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4提供虚假担保申请贷款拒不偿还。

*数额特别巨大(2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

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

*其他特别严重情节:1为骗贷款行贿额巨大;2携款逃跑;3使用贷款进行犯罪活动。

危害税收征管罪

?逃税罪

?第201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

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

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

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额,缴纳滞纳金,已受

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

关给予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概念;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

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

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或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

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

额百分之十以上的,或者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已经缴纳的税款的行为。

?1、主体:

1、纳税人

2、扣缴义务人

?代扣代缴义务人:从其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如:

代收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一般适用于税收网络覆盖不到或很难控管的领域,由扣缴义

务人在经济往来中从纳税人收取收入、所得时,将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款代为收下并代为缴

纳。比如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时,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税款.

?它与代扣代缴区别在于一个是付钱时的行为而一个是收钱时的行为.有义务借助经济

往来向纳税人收取收入的单位或个人。

?客观构成要件:

两类主体、五种手段行为、一种目的行为、一种严重情节(扣缴义务人不要求比

例!)、一种不予追究情节、两种除外情节。

主观构成要件:

故意:希望或放任。

如:单位私设小金库而在财务账上少列收入,因而导致少缴税款,存在放任偷税情

形。?粗心大意,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不构成罪。

客观方面(三个

1、违反税收法规;

2、实施了逃税行为

3、数额达到法定标准

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客体:国家税收管理制度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是指个人或单位故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

发票的行为。

构成要件

?客体

复杂客体国家的发票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

?主体: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

*故意

*且具有非法牟利目的。

客观方面

?1、为他人虚开;(与业务量不符)(为获手续费)

?2、为自己虚开;

?3、让他人为自己虚开;(抵扣销项税额或出口退税,倒卖)

?4、介绍他人虚开。(中介)

?5、有实际经营活动,但让他人为自己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认定

*行为犯,无数额要求。(十三条但书条款)

与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的区别

?与逃税罪

?本质都是偷逃税收!都会虚开。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用于"抵扣增值税”!

?如果仅仅为了做大支出,降低收入,属一般逃税。

?区别:

?1、行为犯与数额和情节区别;

?2、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义务人)

?3、目的,获取手续费等目的

?"法条竞合”问题!

实施骗取出口退税犯罪,同时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其他犯罪的,择一较重定罪处

罚。客观要件

1.试论述贪污罪。

(1)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

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

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⑵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①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贪污罪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又侵

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其中前者是本罪的主要客体。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共财产。根据

刑法第91条的规定,公共财产是指:

a.国有财产;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专项资金的财产。此外,在国家机关、国有公

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首先,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职范围内的权利

和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经手、管理财物的便利条件,而不是指利用因工作关系熟悉作案环

境、凭工作人员身份便于进出某些单位,较易接近作案目标或对象等与职务无关的方便

条件。例如,会计利用与出纳一起工作的便利,趁机配制了出纳所管的保险柜的钥匙,将

保险柜中的现金盗走,就不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款的行为,而是属于盗窃行为。

其次,贪污的手段包括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所谓侵吞,

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主管、经手、管理的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主要表现为

应上交而隐瞒不交,应支付而不支付,收款不入帐,擅自赠与他人或非法转卖等。所谓

窃取,又称监守自盗,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秘密方式将自己合法管理的公

共财物占为己有。例如,仓库保管员将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秘密拿回家而不登记。所谓骗

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

物。例如采购人员多报差旅费或谎报有关开支,骗取公款。至于其他手段,如利用职

权,巧立名目,在少数几个领导人之中私分公款、公物。

止匕外,根据刑法第394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在对外交往中接受礼

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③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具体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国家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受国家

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间接故意或过失不构成此罪。

⑶贪污罪与一般贪污行为的界限。根据刑法第383条的规定,个人贪污5000元以上的,

构成犯罪;贪污不满5000元的,一般不构成犯罪,情节较重的,才构成犯罪。可见贪污

罪与一般贪污行为的界限在于两个因素:一是贪污的数额是否达到5000元,二是其他情

节是否严重。

(4)贪污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383条的规定,个人贪污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

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个人贪污在5万元

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

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个人贪污在5千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

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在5千元以上不满1

万元,犯罪有悔罪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

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千元,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

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此外,对多

次贪污未经处理的,应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1,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

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

漏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3,徇私枉法罪,也称枉法追诉、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

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

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4,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

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生产、销售的数额较大的行为。

5,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是指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

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6,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是指伪造、变造汇票、本票、支票、委托收款凭证、汇款

凭证、银行存单、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以及伪造信用卡等金融票证的行为。

7,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违反保险法规定,用虚构事实或者

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8,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

为9,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

财产以及公共生活安全的行为。

10,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

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侵犯财产罪概述

*一、侵犯财产罪的概念

*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占有、挪用公私财物,或者故意破坏生产经营,毁坏公私

财物的犯罪行为。

*二、侵犯财产罪的构成特征

*1.侵犯客体是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挪用或者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3.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既有一般主体,也有特殊主体(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罪

只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能构成这类犯罪。

*1.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指没有法律根据,也不是根据所有人的意志而恶意实际控制他人财产。

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拒

不支付劳动报酬罪9罪。

*2.非法挪用公私财物

指行为人严重违反财经管理制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把单位资金或者某些特定款

物移归本人、借贷给他人使用或者改变其原有特定用途的行为。

有挪用资金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

*3.非法毁坏公私财物

有故意毁坏财物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罪。

一、抢劫罪

(一)抢劫罪的概念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

的行为。

*法条: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A)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七条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九条【抢劫罪】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

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九条【对聚众''打砸抢''行为的处理规定】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

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

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抢劫罪的构成特征

1.侵犯客体为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财产所有权,同时也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这是

本罪不同于其他侵犯财产罪的重要特征。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看护人或者持有人当场使用

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其立即交出财物或者立即将财物抢走的行为。两个“当场

”:抢劫英菲迪尼案

*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强制。较为常见的有殴打、捆绑、禁

闭、伤害,直至杀害。

*胁迫,具有暴力性和当场性。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以立即实施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

强制,使被害人恐惧而不敢反抗。被迫当场交出财物或任财物被劫走。

*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

的方法。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凡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

以构成抢劫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所谓非法占有公私财

物,是指行为人意图永远地非法排除公私财物所有权。

(三)转化的抢劫罪-一拟制抢劫

《刑法》第269条关于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规定: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

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1、适用这••规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这是适用本条的前提。

(2)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3)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2、认定

(1)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未达到〃数额较大",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

或者

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

处;

(2)如果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不严重、危害不大或者没有伤害意图,只

是为了挣脱抓捕而冲撞他人的,可以不认为是使用暴力的情况,而仍然原来的犯罪论处。

(3)但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以抢劫罪定罪处

罚:

1)盗窃、诈骗、抢夺接近"数额较大"标准的;

2)入户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诈骗、抢夺后在户外或交通工具外实施上述行为

的;

3)使用暴力致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

4)使用凶器或以凶器相威胁的;

5)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

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

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

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定罪

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具体认定:

1、"入户抢劫"

*(1)”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

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

*(2)"入入户目的的非法性。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

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

(3)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的旅客具有不特定多数人的特点。

*(1)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

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客人员实施的抢劫。

*(2)对运行途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实施的

抢劫。*(3)在未运营中的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针对司售、乘务人员抢劫的,或者

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的,不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

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

*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

机构”。

*抢劫银行的办公用品的,不属于。

4、"多次抢劫”是指抢劫三次以上。

*对于"多次”的认定,应以行为人实施的每一次抢劫行为均已构成犯罪为前提,综合考

虑犯罪故意的产生、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客观分析、认定。

*数额巨大:5千-2万

5、"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

行为。*如果行为人并未实际持有枪支,而是口头上表示有枪,或者虽然随身携带有枪

支,但未持在手中,也未向被害人显示,不在此列。

*持假枪抢劫的,不构成持枪抢劫。

6、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结果犯

7、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军警人员",包括现役军人、武装警察、公安民警、、司法警察,不包括其他执法人

员或者司法人员;"冒充”,是指通过着装、出示假证件或者口头宣称的行为。只要行为

人抢劫时有冒充军警人员的行为表示,无论被害人对这种冒充行为是否以假当真还是未被

蒙骗,都不影响。

8、抢劫军用物资、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军用物资”,是指除枪支、弹药、爆炸物以外的一切军事用品。军用物资的范围不能

扩大,不能把警用物品也包括在内。

*”抢险、救灾、救济物资”,是指抢险、救灾、救济用途已经明确的物资,包括正处于

保管、运输或者使用当中的。

*主客观一致:明知

(四)”携带凶器抢夺"一-法律拟制

*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

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

*(1)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抢夺,但有证据证明

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以抢劫罪定罪;

*(2)携带:行为人将随身携带凶器有意加以显示、能为被害人察觉到的,直接适用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后,在逃跑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

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五)第289条规定:聚众''打砸抢"、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对首要分子,以抢劫

罪定罪处罚。

*无非法占有的目的

(六)抢劫罪的认定

1、关于抢劫特定财物行为的定性

*以毒品、假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为对象,实施抢劫的,以抢劫罪定罪;抢劫的违禁

品数量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抢劫赌资、犯罪所得的赃款赃物的,以抢劫罪定罪。

*为个人使用,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取得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财产的,一般不以抢劫罪定

罪处罚;教唆或者伙同他人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劫取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财产的,可以抢

劫罪定罪处罚。

2、关于抢劫罪数的认定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