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西省九校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石斧)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原始农业 B.聚族而居 C.贫富分化 D.文明起源2.“它是个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现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3.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85年猛增到1160万,到1993年已经有1890万。这说明()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5.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6.观察下图相关信息,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是A.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B.“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C.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D.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7.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礼器居多,大多凝重庄严,配以繁缚、神秘的饰纹。然而,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食器组合渐趋增多,形制较前期简便,饰纹也趋于简化,渐渐失去神秘意味。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分封制度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岀现C.治国理念的转变 D.工商食官的衰败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致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牧渔猎,一种是经商,前者顺乎自然……事属必需,是可以称道的;后者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应该受到谴责。”该思想体现了A.古希腊城邦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作者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C.古希腊城邦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古希腊城邦内部矛盾比较尖锐9.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10.1955年,苏联《外国文学》发表了美国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男人群》,其内容包括美国企业的无赖行径、黑人的贫困与自暴自弃。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 B.借助文化交流宣扬和平共处C.服务国内改革的实际需要 D.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11.下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部分官督商办企业。由此可以判断洋务运动A.有力地维护了清政府的经济利益 B.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发展C.一定程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未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2.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13.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B.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C.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D.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14.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平定“七国之乱” 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15.“实行公有化的生产资料是:全部役畜、农具(犁、播种机、耙、打谷机、割草机)种子、饲养公有牲畜所必需的饲料……不实行公有化而留归集体农户自用的生产资料是:住宅、农户自有的家畜、家禽和饲养此项禽畜所必需的建筑物。”符合以上材料说法的是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C.斯大林时代建立的集体农庄 D.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16.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17.“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这句话说明国际关系中A.国家利益是各国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B.共同利益者或成朋友,利益冲突者或为敌人C.“朋友”和“敌人”会因利益的变化而转化D.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18.《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这说明A.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B.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C.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D.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19.“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材料中“输送出去”的渠道指A.新航路的开辟 B.民族国家的兴起C.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D.欧洲各国经济的交往20.马歇尔在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时宣称:我们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所谓“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是指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C.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D.世界市场的自由贸易制度21.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讲话中指出,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该讲话意在A.强调巩固红色革命政权 B.倡导打破经济孤立局面C.重申纠正党的工作作风 D.提出推动工作重心转移22.1945年8月蒋介石连线三次电意中共领抽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也有多次复电。从双方电文可以推知重庆谈判是A.国共两党不对等的、艰难的谈判B.蒋介石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示C.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谈判D.将介石和毛泽东个人之间的对决23.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就立即颁布了许多法令,首先就是取消征兵制、废除常备军,另外规定了公务人员的最高薪资。还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把教会从学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资产阶级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锁。巴黎公社颁布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消灭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4.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A.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B.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策C.宜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D.体现了西欧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25.下图是一位欧洲名人的航行路线。这次航行A.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B.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C.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为进化论产生创造了条件26.下图是一张摄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人生活的照片。作者拍摄此照片的寓意是A.美国当时仍然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危机降临美国,“繁荣”不再的真实写照C.资本家开着满载物资的汽车救助失业工人 D.排队领取救助物资的失业队伍给繁荣抹黑27.1357年法王约翰二世被英军俘虏,王太子查理为筹巨额赎金可能采取的行动是A.强迫教会缴纳贡金 B.直接要求城市加税C.要求农奴增加地租 D.请求三级会议帮助28.蒋廷黻曾指出:“协定关税和......是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文中省略的应为A.领事裁判权 B.五口通商权C.最惠国待遇 D.内地传教权29.有学者指出:如果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30.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A.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B.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C.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D.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1年10月22日,在朝野的清廷立宪派宫员纷纷行动起来,借势逼迫清政府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最终导致了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第三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则以宪法规定皇位的继承顺序;第八条更限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和各省行政长官。宪法由资政院起草决议;国会拥有宪法修正提案权;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皇帝是陆海空三军统帅,对内需要使用军队时,必须依照国会议决的特别授权进行,此外则无权调遣;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还规定了国会决议预算权等。——摘编自周汶《论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借鉴英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32.材料一、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材料二、洪武二十三年十月,‘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实录》永乐年间,“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明成祖实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明初实行的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为什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3)概括明朝廷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并对此方式作意简评。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2)材料二从《五月花公约》到《联那条例》到179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5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纽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觉观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科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石斧是石器时代的农具,反映的是原始农业,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石斧”,联系所学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2、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34——1936年的长征是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故这个“质变点”出现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联系所学长征的意义分析解答。3、A【解析】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A正确;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并非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等问题产生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排除D。4、C【解析】
根据“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可知,材料肯定科举制的作用,认为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解答。5、A【解析】
根据课本知识,题目要求的是共同之处,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而文艺复兴则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A正确。春秋时期中国不是封建社会,不会是反封建思想,B错误,中国当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C错误;D也是只符合文艺复兴。【详解】6、A【解析】
据表格信息1949—1955年由国家加工、订货、包销、收购的产品占私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持续上升,说明国家把私有企业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正确;“一五”计划是工业化为主体,提前超额完成是1957年,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不能体现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C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7、C【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青铜器纹饰神秘意味渐淡,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世俗化,即治国理念的转变,故C正确;分封制不是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儒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并没有衰败,故D项错误。8、B【解析】
根据材料“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应该受到谴责”可知,亚里士多德谴责在交易中损害他人财货谋取自己利益的行为,这主要基于道德修养的考量,说明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重商主义主要实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谴责在交易中损害他人财货谋取自己利益的行为,没有体现古希腊农耕经济的发展状态,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作者重视道德修养的作用,没有体现古希腊城邦的内部矛盾,D项错误。9、D【解析】
材料是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D;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排除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联系所学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成就分析解答。10、D【解析】
1955年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发表揭露美国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小说,意在借此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D项正确;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小说中揭露的美国社会问题,与美苏“和平共处”和苏联的“国内改革”无关,BC两项错误。11、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落后的管理方式和各种封建勒索,使企业难以为继,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不利于官督商办企业吸引民间资本及近代工商业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官督商办企业发展受限不能说明有效维护清政府经济利益,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12、D【解析】
根据材料“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贡献,材料与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是材料表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所述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而不是反映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13、C【解析】
依据材料中“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业技术、管理比较落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卷土重来的信息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南方金属矿业主要是用土法来开采,并没有强调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排除;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工人的素质低,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14、A【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的实力,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A;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出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促进选官制度完善,故D选项错误。15、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将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收归集体经营的举措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内容特征,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中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并未没收农民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中农业改革措施主要是调节农业生产及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排除B项;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排除D项。故选C。16、D【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可知是清末新政,故D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就宣布破产,排除A;百日维新是1899年,排除B;义和团运动是1899-1900年,排除C。故选D。17、A【解析】
国家利益是各国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故A正确;共同的利益有时候也会成为敌人,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朋友”和“敌人”会因利益的变化而转化,排除C;D项与材料中“国家利益”的出发点不符合,排除D。故选A。18、C【解析】
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良在近代中国已无出路,因而士大夫阶级开始日益倾向革命,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严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而非革命派,故A项排除;根据常识,士大夫阶级并不等于广大国人,故B项排除;“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这种说法属于绝对化错误,故D项排除。19、C【解析】
依据材料“这部法典”可知是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依据“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可知是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故C正确;新航路开辟不是由法国人发起,排除A;民族国家的兴起是15-16世纪,排除B;欧洲各国经济的交往与材料中“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的信息,排除D。故选C。20、B【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想通过援助西欧以遏制苏联,因此是要建立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故B项正确。21、A【解析】
根据材料中“1933年”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国共对峙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有利于政权红色革命政权,A正确;打破经济孤立局面主要和大生产运动有关,B排除;材料与纠正党风无关,C排除;当时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在农村,D排除。故选A。22、A【解析】
据电文的信息判断,蒋介石俨然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邀请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去重庆谈判,从双方电文的口吻变化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A正确;据双方电文信息可知,这是双方智慧的较量,但B不是材料主旨:据所学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先,在明知蒋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不顾个人安危,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C说法错误;D说法片面,错误。23、B【解析】
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摧毁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B项;A项表述只是“公务员的最高薪”规定的目的,不能反映材料的整体意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故排除D项。24、D【解析】
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独立与苏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和接触,这体现了欧洲经济复兴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愿望,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A错误;法国是战后初期冷战政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C错误。25、D【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航行路线从英国西南部的城市普利茅斯出发,没有经过东南亚,从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由此可知是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为时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故D项正确;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但是麦哲伦船队是从西班牙出发的,与达尔文的环球航行路线并不一样,故排除A项;引发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是哥自尼的日心说,故B项错误;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是哥伦布,故排除C项。26、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看似美好的宣传标语之下,却是美国失业的人们正在排除领取物资,结合材料的时间,可知此时正发生经济危机,反映出危机降临美国,“繁荣”不再的真实写照,B正确;ACD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27、D【解析】
要筹巨额赎金就必须征税,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因此题干中王太子查理为筹巨额赎金可能采取的行动是请求三级会议帮助,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筹巨额赎金”,联系法国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2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中“不平等条约”“道光时代”“让夷人管夷人”等信息可以得出1843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领事裁判权”之规定,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所以答案选。A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点评:领事裁判权又叫治外法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列强取得治外法权实际上是干涉了中国的司法主权。29、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经济学家认为当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即该经济学家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已经很低,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涉及欧洲关税同盟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南北贫富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问题,并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选项错误。30、A【解析】
由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强调对于王室生活用品发放“须逐级审批”、“台谏官的理会”等,反映出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A项正确;皇帝不愿受制约只是对部分信息的解读,B项错误;材料与皇权扩张无关,C项错误;君臣问答中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未新政的开展;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摇摇欲坠;立宪运动的推动。(2)表现:限制君主权力;确立议会主权。【解析】
(1)由材料“1911年”,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由材料“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可得出清未新政的开展;由材料“1911年10月22日”,可得出1911年去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统治摇摇欲坠;由材料“清廷立宪派宫员纷纷行动起来”,可得出立宪运动的推动。(2)由材料“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可得出限制君主权力;由材料“国会拥有宪法修正提案权;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规定了国会决议预算权”等,可得出确立议会主权。32、(1)海禁政策。(2)禁止民间海外贸易。(3)“朝贡贸易”。特点:是明朝海外贸易唯一合法的途径;由官方控制和垄断;贸易物品是外国贡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杆菌肽类产品合作协议书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教学设计
- 海宁市狮岭学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三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学设计
- 肉菜市场钢结构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肉菜市场升级需求攀升钢结构优势凸显
- 2024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 Unit10 Section A Grammar Conditional sentences(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目标Go For It!英语八年级上册
- 2024年10月临淄区规上工业企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 2025年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Unit 1 A New Start Understanding ideas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工厂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内容
- 调节与集合的相关性 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的关系
- 《金融工程》课程教案
- 水轮机结构总体介绍
- 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培训课件
- GB/T 41326-2022六氟丁二烯
- GB/T 19470-2004土工合成材料塑料土工网
- GB/T 18913-2002船舶和航海技术航海气象图传真接收机
- 高中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六篇
- 烹饪专业英语课件
- 3d3s基本操作命令教程课件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