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1页
高频考点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2页
高频考点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3页
高频考点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4页
高频考点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小说高频考点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专练【考点讲解】高考考点包括:性格特点/形象特点1、“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2、“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考点归纳】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人物形象。2.分析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人物形象。3.分析塑造主要人物的意义或价值。4.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5.分析第一人称"我"在文中的作用。6.人物对小说的艺术表现的作用。【考点突破】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身份、地位、职业)+内在(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主人公:1.反映某个群体的特点、生存状况。2.凸显主题,或赞颂品格或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关注。3.人物的艺术价值带给人们的启示。次要人物:1.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2.与主人公互相映衬,互为补充。3.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小说内容。4.折射社会环境,反映社会现实。5.揭示主题。6.塑造次要人物自身的形象。【答题步骤】第1步: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是性格还是形象。“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第2步:总体把握,画句分析(1)结合人物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①文中交代的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相关的句子。②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③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他的评价(议论)句。(2)结合情节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握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间的主次关系。(3)结合环境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环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第3步:归类合并,恰当表述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分点作答,先概括,后分析。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先总括句(人物身份),再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对点精炼】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董警士更加忸怩了。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分析。A项,是对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诠释,与小说内容契合。B项,“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误,原文是大野泰治在给上司的报告中陈述的一种假设“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暗示”一说无中生有。C项,是对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诠释,言浅意深,与小说内容吻合。D项,是对小说环境中典型场景作用的阐释,有利于表现小说特有的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分析正确。8.(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题干给出了概括的两个角度:“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解答此题,要首先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着这两个性格特征,然后分点分析。“拔俗”的文人气质,如:她对丁香的喜爱,她用温情和诗意的语言文字感化护士韩勇义和董警士,使他们了解民族大义,投身到抗日运动之中,等等。“职业军人的冷峻”,如她在敌人的严刑之下不屈服,面对死神“淡淡地笑了”,表现了她的凛然大义和从容淡定;在对儿子的教导上,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题干已经明确了“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一叙述方式,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思考从“历史”的角度写的好处:真实、客观,能让人们理解英雄、敬仰英雄。其次,从现实角度看历史,能让当今的人们铭记历史,凸显小说的现实意义。再次,两者的交织穿插,利于灵活叙事,相互印证,体现艺术的真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女还是老虎[美]弗兰克·斯托克顿①很久以前有一位暴君,他的国家虽已受到拉丁远邻的文明开化,但他的思想仍然野蛮专制、不受拘束。这位国王的脑中充满狂野的念头,同时手握至高的权威,将这些妄想随心所欲地化为现实。②国王残暴的那一面,借由某种外来建筑得到了发挥——公共竞技场,它能彻底展现人的英勇与兽的本性,从而让观看的人民获得思想的提升与教化。③这座宏大的圆形剧场,以及它环状的观台、神秘的地牢、隐秘的地道,宛如一位浪漫的大法官,以绝对公正的判决惩治罪恶的灵魂,褒赏高尚的情操。④当有公民被控犯罪,并且罪行惊动国王时,他就会被带到国王的竞技场。在他面前出现两扇一模一样的门,他必须上前打开其中一扇门,选择权完全在他手中。如果门后是一头饥饿的猛虎,可以想见他的下场将是多么悲惨,饿虎会将他撕成碎片,罪行就此得到惩戒。⑤而如果被告打开了另一扇门,会从中翩跹走出一位美丽的女子,是国王依照被告的年龄与身家精心挑选的结婚对象,以此作为无罪的奖赏。即便被告已成家立业,或早已心有所属,都不影响这场天降的婚姻。国王才不会容许一些凡俗杂事来动摇他至高的奖惩大计。⑥这位暴君惩恶扬善的方式堪称粗暴,不过其公平性也显而易见。被告无从得知哪扇门的背后是美女,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丝毫不知下一秒自己难逃虎口还是难辞婚约。这种裁决不仅公平,而且立竿见影:被告如果有罪,当场就会受到制裁;而若是无罪,则无论愿意与否,立即兑现奖赏。在国王的竞技场上,绝无模棱两可的判决。⑦暴君国王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与他最瑰丽的想象一样美,也和他一样拥有热诚跋扈的性格。宫廷中有一位出身名门但地位低下的年轻人,勇敢地爱上了公主;公主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两人厮守了好几个月,直到某一天国王意外发现了这段热恋。他毫不迟疑就将年轻人投入大牢,并且很快选定了审判日。⑧这场审判专门搜寻了王国中最凶狠残暴的野兽,同时也以挑剔的眼光找来了最美丽的少女。当然,每个观众都知道这位被告所犯的罪行:他爱上了公主,这是他、她或者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唯有国王不容许这种事实与他引以为傲的审判机制发生抵触。不管结果如何,年轻人落得怎样的下场,国王都会带着他的审美观看到底,看看有人爱上公主,究竟该不该惹来杀身之祸。⑨裁决之日来临,人们从四方远近聚拢到竞技场,挤满了环形观台。国王与大臣纷纷就位,他们的对面正是那两扇命运之门,因为彼此分毫不差而越发显得可怕。一切都准备就绪,在国王的示意下,王座下的大门打开,公主的情人走入场中。他高大的身材、英俊的容貌激起一阵惊叹与焦躁的嗡嗡声,观众中的一半人从未见过这样一个好小伙,难怪公主对他倾心!他根本不该站在这审判台上!⑩依照礼仪,年轻人到达指定位置后,转身向国王鞠躬。其实他的眼中除了坐在国王身边的公主外,根本容不下其他王室成员。而自从国王决定让年轻人选择自己的命运之时起,公主也再无法思考任何与她的爱人无关之事。好在公主比任何一个对这场判决感兴趣的人都拥有更大的权力、影响力和支配力,她做到了此前无人能及的一件事,她破解了门后的秘密——什么也挡不住一个有意志力的女人,挥霍手中的权力和金币来获得她想知道的秘密。⑪公主不光知道哪间房里坐着美女,她还知道这个美女的真实身份。国王选择了宫廷中最可爱、最漂亮的一位女官,只要年轻人证明无罪,就能立刻与这位比他官阶高许多的美女成婚。公主着实讨厌女官,曾不止一次看见,或者说想象自己看见这个妖娆的货色对着自己的挚爱眉目传情。这个女人仗着美貌,竟敢抬眼与公主所爱的男人互相对视!从古老的先祖开始传递下来的野蛮之血已经在身体里沸腾,她对寂静的房间里满脸幸福的女官恨之入骨。⑫她深爱的男人转过身,用目光寻找她。在无数焦急渴盼的脑袋之中,他看见了公主苍白黯淡的面容。两人心意相通,所以他一下就看出,公主知道哪扇门的后面是老虎,哪扇是美女。这在他的预料之内,因为他了解她的本性。这位公主在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前,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年轻人唯一的指望就是仰仗公主解开谜题,他们眼神相通的瞬间,他知道她成功了,他对此深信不疑。⑬他迅速瞥了一眼公主,那紧张的眼神分明在问:“选哪扇?”清晰得仿佛他站在原地大声喊出了这个问题。这正是分秒必争的时刻,这一秒抛出的问题,下一秒就亟待解答。⑭她的右臂搁在面前栏杆的绒垫上,右手轻微但迅速地指一指右方,除了心爱的他,没有别人看到这个动作,因为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盯着竞技场上的裁决。⑮他扭过头,踩着坚定的快步穿过场地。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两眼死死跟随着年轻人的步伐。他走到右边的门前,没有丝毫犹豫便打开了门。⑯故事的高潮就在这里:那扇门里跳出一头猛虎,还是走出一位美女?我们越是推敲这个问题,就越难找到答案。人心宛如迷宫般迂回,一旦深究起来便迷失了感情的方向,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一起来思考看看,不要以你自己的思想来推测,而是站在这个冲动、野蛮的公主的立场来判断。她的灵魂正居于绝望与嫉妒的烈焰之中。⑰她曾在不眠之夜来回踱步,也在最深的噩梦中饱受折磨:害怕心上人打开门后,迎来饿虎的利爪和尖牙。⑱但更多的时候她幻想的是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一想到曾经的爱人开门后看到美女后的狂喜画面,她便咬牙切齿,撕扯自己的头发。他一定会冲向那位两颊滚烫、眼中闪耀着胜利光芒的女人;他会牵起她的手,因重获新生而喜不自禁;他会迎着观众的欢呼和幸福的钟声,在牧师和欣喜的唱诗班面前宣誓成婚……⑲倒不如让他即刻死去,在受祝福的混沌来世等待她岂不更好?但一想到那可怕的老虎、那撕心裂肺的惨叫、那血腥的场面!她的决定在瞬间确定,背后却是日日夜夜反反复复的痛苦掂量。她猜到他一定会问她,她也准备好了答案,所以毫不迟疑地用手指向了右边。⑳公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以我个人的猜测恐怕难以回答,所以我把问题留给你们:右边的门里,会出现美女,还是老虎呢?(吴涛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暗示野蛮暴君统治的国家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B.国王的审判方式粗暴,但也因赋予了被审判者选择权而体现出其公平的一面。C.公主的提示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会因为年轻人的选择而改变。D.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却在文末戛然而止,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状的观台”“神秘的地牢”“隐秘的地道”,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审判地点的情况,为小说情节的开展提供主要场所。B.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公共竞技场”比作浪漫的法官,明褒实贬,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国王的强权暴虐、随心所欲。C.作为小说情节的开端,紧承上段竞技场的功能展现竞技场宏大、神秘、庄严的环境特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D.“以绝对公正的判决”方式惩治“罪恶的灵魂”与下文荒唐的审判方式形成对比,为下文对年轻人的审判等情节的展开作铺垫。8.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国王还是公主?请结合小说加以探究。(4分)9.“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延伸到叙事学中,就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段使读者与作品产生距离感以达到预期效果。试赏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间离效果”的。(6分)【答案】6.B7.B8.示例一:主要人物是国王。①内容上:小说开篇以较长的篇幅对国王的性格和他创设的“老虎和美女”的审判方式进行了铺垫,后文公主和年轻人的故事也是在国王的主持和掌控下进行的,国王作为中心人物贯穿全文;②主题上:小说以国王的设立的暴虐而荒唐的审判方式,讽刺了徒有公正之名实则是变本加厉的专制蛮横的国家权力机制;③【否定“公主是主要人物”/情节的主次】后半部分公主的故事只是国王创设的权利机制运行中的一个案例,看似开放的结局指向的是同一个悲剧实质:从一开始就不公正的审判不可能导向一个好的结果。示例二:主要人物是公主。①情节内容上:小说的中心情节、高潮部分正是公主的选择,且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公主内心的矛盾纠结;②主题上:小说结尾聚焦于公主的决定,开放式结尾和大段的心理描写引起读者关于人性复杂、人心难测的思考;③【否定“国王是主要人物”/情节的主次】对于国王的审判体系的叙述只是公主主线故事的一个背景,正是在国王和他的审判体系的绝对权威之下,才产生了公主抉择的两难。9.①童话叙事。“很久以前”“国王”“公主”等的设定,模糊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将故事与读者的世俗经验分离开来;②作者的在场式叙述。作者不时跳出来品评或与读者对话,如“亲爱的读者朋友”“所以我把问题留给你”等,打断读者沉浸式阅读,仿佛在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故事;③人称视角的转换。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打断了叙事的连贯性,读者不再对故事全知,而是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思考矛盾选择;④“间离效果”的使用,使读者从故事中抽离,进行冷静的思考以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充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以作墨的多少判断。本题要求探究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国王还是公主,答案比较开放,既可赞同主要人物是国王,也可赞同主要人物是公主,无论赞同那个是主要人物,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有理有据地论证。如果赞同主要人物是国王,就要围绕国王,分析国王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是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如可从小说开篇以较长的篇幅对国王的性格和他创设的“老虎和美女”的审判方式进行了铺垫,小说以国王的设立的暴虐而荒唐的审判方式,讽刺了徒有公正之名实则是变本加厉的专制蛮横的国家权力机制,后半部分公主的故事只是国王创设的权利机制运行中的一个案例等角度分析。如果赞同主要人物是公主,就要围绕公主,分析公主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是通过她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如可从小说的高潮部分正是公主的选择,且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公主内心的矛盾纠结,小说结尾关于公主的决定,能引起读者关于人性复杂、人心难测的思考,对于国王的审判体系的叙述只是公主主线故事的一个背景等角度分析。9.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干中告诉考生间离效就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段使读者与作品产生距离感以达到预期效果,简单说就是指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可从以下几各方面来分析。。一是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如本文中的人物是以“国王”“公主”设定的,这种童话叙事式的语言将故事与读者的世俗经验分离开来,给读者不真实的感觉。二是陌生化效果的运用,避免观众与剧中角色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合为一体,作者会通过一定的手法进行间离,如本文中“亲爱的读者朋友”“所以我把问题留给你”等,这些都是作者通过不时跳出来的品评或与读者对话的手段,打断读者沉浸式阅读,仿佛在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故事。三是人称视角的转换。文章的前十六段中都是运用第三人称来叙事的,如“他的国家”“他的思想”“国王残暴的那一面”“暴君国王有一个女儿”“年轻人落得怎样的下场”等,但是从十七段开始,转换成了第一人称“我”,如“我们越是推敲这个问题,就越难找到答案”“以我个人的猜测恐怕难以回答,所以我把问题留给你们”等,这是通过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打断了叙事的连贯性,读者不再对故事全知,而是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思考矛盾选择。四可从“间离效果”的效果作用角度分析。如能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能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也能充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波鲁迅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有删改)【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一嘲讽一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D.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主要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具有鲁迅式的幽默,如“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既幽默又深刻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境界。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D.小说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8.请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与《阿Q正传》(节选)中的阿Q有哪些相同点。(4分)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6.C7.C8.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③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④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脱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C.“嘲讽”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不是表现“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中可看出其勤劳本分;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见二人身份一样,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可见他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具体作用是:首先,从内容方面来讲,文章说“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结合后文注释“……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此处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说明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其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传闻说“皇帝要坐龙庭”,七斤因为没有辫子而担惊受怕,因为“皇帝要辫子”;七爷原本盘在头顶的辫子也放下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村民们觉得七斤没有辫子就是犯了王法,“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可见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再次,从情节方面来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七斤的故事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最后,从主旨方面来讲,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的宣传,也未给广大的农村以真的变革,体现其不彻底性。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小托布拉(英)吉卜林英文报纸上是这样写的,“犯人的脑袋述够不着被告席的顶端。”但是,没有人报道这件案子,因为谁也不在乎托布拉是死是活。在法院的红房子里,陪审员们坐在小托布拉上头,坐了整整一个漫长而炎热的下午。不论什么时候陪审员们向他提出问题,他总是行个举手礼再回答,陪审员们的裁决是是证据不足,而法官也同意这个裁决。千真万确,小托布拉的妹妹的尸体是在井底发现的。可小托布拉是当时方圆半英里范围内唯一的人。而那个小女孩也许是偶然掉进井里的。于是,小托布拉就被释放了,人们告诉他说,他自由了。这话对来他说并不像听上去那样慷慨,因为他无处可去,既没有东西吃,也没有衣服穿。他快步走进法院的院子里,一屁股坐在井栏上,考虑着如果跳进井下的黑水里淹不死,会不会导致在苦海的黑水里挣扎一辈子。有个马夫把一只吃空了的马粮口袋放在砖堆上,小托布拉因为饿极了,便动手把袋子刮了一遍,寻找马儿漏下的湿麦粒。马夫喊道:“喂!小偷!刚从庄严的法庭里释放出来的小偷!过来!”小托布拉被揪着耳朵带到一个高大肥胖的英国人面前,马夫对英国人讲述了一遍小托布拉偷吃马粮口袋的事。“哈!哈!哈!”英国人叫了三遍,“把他放进网里,带回家去。”于是,小托布拉被扔进大车上的网里,他看上去像一头猪一样被紧紧捆住,然后被拉到英国人家里。“哈!”英国人跟原先一样大嗓门叫着,“你们谁,喂喂这个小要饭的。我们叫他赶马车!明白吗?”用罢晚饭,仆人们在主人正房后面的住处躺下来歇息。这时,马夫头对小托布拉说:“说说你自己的事情吧!你怎么进法院的?为什么来这儿?快回答,你这个小兔崽子!”“家里不够吃的,”小托布拉轻声回答,“这个地方真好啊。"“说老实话。”马夫头插了一句,“不然,我们就让你去清扫那匹大红公马的马厩。那匹马咬起人来可像匹骆驼。”“我们家本来是榨油的。”小托布拉一边说,一边在尘土里蹭脚指头,“我爸爸,我妈妈,我哥哥——比我大四的哥哥,我自己,还有我妹妹。”“她就是那个死在井里的小女孩吗?”一个曾听到审讯情况的马夫问道。“是的,”小托布拉沉痛地说,“她就是我的死在井里的妹妹。还是在很久以前,一场大病传到我们榨油的那个村子。我妹妹瞎了眼,后来,我爸爸与妈妈都染了天花病死了。我们几个孩子就成了孤儿,我哥哥十二岁,那时我才八岁,还有那个瞎眼的妹妹。不过,当时牛和榨油机还在,我们就凑合着跟从前一样以榨油谋生。榨油机是台旧机器,而我们——我哥哥和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我们没办法把大梁的端部牢牢地固定在槽里。”“是呀,确实是这样,”穿着华丽衣裳的马夫头的妻子加入了他们的谈话,插了一句,“那是个有力气的人才能干的活。我在娘家做姑娘的时候……”“住嘴!女人家!”马夫头喝道,“往下说,孩子!”“没什么。”小托布拉说,“有一天,大梁压塌了屋顶,什么时候我记不住了。最后屋顶坍塌,大部分墙也倒了下来。屋顶和墙砸在我们的牛身上,牛脊梁被砸断了。结果,我们没了家,也没了榨油机和牛——只剩下我哥哥、我自己和瞎眼的妹妹。”“我们哭着离开那个地方,手拉着手,穿过了田野。我们剩下的钱只有七安那六派①。那时正在闹灾荒。我不清楚那块地方叫什么名字。有一个晚上,当我们睡着了的时候,我哥哥拿了我们仅剩的五安那钱,逃跑了。”“我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我爸爸的在天之灵会诅咒他的。我和妹妹在村里要饭。但是,没人肯赏点剩饭。人们都说:‘到英国人那里去,他们会给的。’我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样子。但是人们都说英国人是白人,住在帐篷里。我去了,但我现在说不清去了什么地方。我同妹妹一点吃的也没有了。”“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她哭着要吃的。我们来到一个井边,我叫她坐在井栏上,乘机把她推进井里。说真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了,死了比活着挨饿强。”“呜!呜!”马夫们的妻子哭了起来,“是他把女孩子推进井里的,因为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本来我自己也要跳井的,但是她当时没死,在井底喊我。我一害怕,就跑了。有个人从庄稼地里跑出来说,我把她害死了,还把水井给弄脏了,我被带到一个英国人面前,他是白人,样子很可怕,住在帐篷里。他把我送进了法院。但是没有证人。而且,死了比活着挨饿强。再说。我妹妹什么也看不见,年纪又那么小。”“只是个孩子。”马夫头的妻子随着说,“可你是什么?弱得像只小鸡,小得像匹刚活了一天的马驹,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原来肚子里空空的,可现在肚子填饱了。”小托布拉一边说,一边躺在土地上伸伸四肢,“我现在想睡觉了。”当小托布拉舒舒服服睡着了的时候,马夫头的妻子在他身上盖了一块布。(王逢鑫译,有删改)【注】①安那、派:英属印度时期流通的辅币单位。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小托布拉“脑袋还够不着被告席的顶端”,陪审员和法官都对他感到怜悯,因而一致做出了无罪的判决。B.小说描写马夫所侍奉的那个英国人“高大肥胖”,说话“大噪门”,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殖民者作威作福的姿态。C.“马夫们的妻子哭了起来”表现出底层民众的善良天性,并为最后“马夫头的妻子在他身上盖了一块布”做了铺垫。D.整篇小说以小见大,借一个孤儿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英属印度阶级压迫、天灾频仍、民不聊生的广阔历史图景。8.小托布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结尾交代妹妹确实是被小托布拉推下井的,令人在惊讶之余,却对“凶手”恨不起来。请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达到了这样的效果。(6分)参考答案:7.A8.①彬彬有礼。回答陪审员们的提问,总是先行举手礼,表现他很懂礼貌;②弱小无助,备受生活的苦难他人的凌辱,偷吃马粮后,被英国人扔进网里,成为马夫,他只能任人摆布;③易于满足,只要填饱肚子,就能舒舒服服地睡觉,可见他对生活丧失了追求。9.①正面描写,“谁也不在乎小托布拉是死是活”,引发读者对小托布拉的同情。②侧面衬托,通过与马夫及其妻子的谈话,衬托小托布拉的无助。③用儿童视角自述身世,更容易使读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④对比手法,小托布拉兄妹走投无路,认为死了比活着挨饿强。【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陪审员和法官都对他感到怜悯,因而一致做出了无罪的判决”错误。后文交代“小托布拉是当时方圆半英里范围内唯一的人”,可见没有其他证人,无法排除“小女孩也许是偶然掉进井里的”的可能性。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原文“不论什么时候陪审员们向他提出问题,他总是行个举手礼再回答”,据此看出,他彬彬有礼。回答陪审员们的提问,总是先行举手礼,表现他很懂礼貌;②原文“小托布拉被揪着耳朵带到一个高大肥胖的英国人面前,马夫对英国人讲述了一遍小托布拉偷吃马粮口袋的事。‘哈!哈!哈!’英国人叫了三遍,‘把他放进网里,带回家去。’于是,小托布拉被扔进大车上的网里,他看上去像一头猪一样被紧紧捆住,然后被拉到英国人家里。‘哈!’英国人跟原先一样大嗓门叫着,‘你们谁,喂喂这个小要饭的。我们叫他赶马车!明白吗?’”,据此可看出,他弱小无助,备受生活的苦难和他人的凌辱,偷吃马粮后,被英国人扔进网里,成为马夫,他只能任人摆布;③原文“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我原来肚子里空空的,可现在肚子填饱了。’小托布拉一边说,一边躺在土地上伸伸四肢,‘我现在想睡觉了。’”易于满足,只要填饱肚子,就能舒舒服服地睡觉,可见他对生活丧失了追求。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原文“英文报纸上是这样写的,“犯人的脑袋述够不着被告席的顶端。”在法院的红房子里,陪审员们坐在小托布拉上头,坐了整整一个漫长而炎热的下午。”据此可分析出,正面描写,“谁也不在乎小托布拉是死是活”,引发读者对小托布拉的同情。②原文“‘没什么。’小托布拉说,‘有一天,大梁压塌了屋顶,什么时候我记不住了。最后屋顶坍塌,大部分墙也倒了下来。屋顶和墙砸在我们的牛身上,牛脊梁被砸断了。结果,我们没了家,也没了榨油机和牛——只剩下我哥哥、我自己和瞎眼的妹妹。’”“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她哭着要吃的。我们来到一个井边,我叫她坐在井栏上,乘机把她推进井里。说真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了,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据此可分析出,侧面衬托,通过与马夫及其妻子的谈话,衬托小托布拉的无助。③原文“我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我爸爸的在天之灵会诅咒他的。我和妹妹在村里要饭。但是,没人肯赏点剩饭。人们都说:‘到英国人那里去,他们会给的。’我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样子。但是人们都说英国人是白人,住在帐篷里。我去了,但我现在说不清去了什么地方。我同妹妹一点吃的也没有了”。据此可分析出,用儿童视角自述身世,更容易使读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④原文“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她哭着要吃的。我们来到一个井边,我叫她坐在井栏上,乘机把她推进井里。说真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了,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据此可分析出,运用对比手法,小托布拉兄妹走投无路,认为死了比活着挨饿强。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诗人(英)毛姆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找错了一幢房子。(有删改)文本二: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节选自《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B.“我”觉得“诗人”年轻时极为俊美,三十五岁后不再拍照,有虚荣的成分,但事出有因,应该予以理解。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写“埃西哈”白色的房子、雄伟的纹章、曾经的财富和满载而归的人们,都在暗示这个地方曾经的不平凡。B.文中两次写到“我”的心跳加快,今昔相连,前后呼应,生动地突出了“我”对“诗人”的崇敬和仰慕之情。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D.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的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的意图。8.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4分)9.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6分)【答案】6.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根本原因”错,原文开头说“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可见对名人不感兴趣才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故选A。7.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我”。故选C。8.①作品被广为喜爱的了不起的诗人;②经历丰富的传奇人物;③政治家;④年轻时形象俊美;⑤老年时是位隐者;⑥清贫、浪漫。9.①伏笔的安排,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35岁之后不照相,隐居不为人所见,为后文认错人埋伏笔,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②故事开端发展阶段的大量铺垫蓄势: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为后面我的期待、激动的心情以及“诗人”出场做铺垫,使故事性增强,吸引读者。③巧合误会(走错的人家环境正符合我对诗人的想象)、(认为眼前人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使情节富于波澜,充满戏剧性。④结尾的情节突转,满心认为见到了大诗人,却找错屋子,认错了人。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村歌(第12节)孙犁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刷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喂!那个女角叫什么?”“你这人!双眉呗!”“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兴儿说:“在台下边呗!”“有座物没有?”“没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这是我分的果实。”“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我今天满了候补期。”“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文本二: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7.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小说主旨。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8.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试结合文本一,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9.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6分)【答案】6.A7.D8.①淳朴善良。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②追求进步。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③心直口快。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日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9.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间口语,如“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②善用比喻,如“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③善用白描,“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生动传神,简洁明快。【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错。受伤并非“隐情”,此处意在表现未婚男女见面时的羞涩。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错。“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出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双眉是一个经受过抗战考验,在民主根据地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村妇女的代表。由“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可知,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双眉作为张岗贫农组的代表去医院探望、慰问伤员,可见她的“淳朴善良”。由“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给伤员唱戏,“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可知,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表现了她“追求进步”。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的“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和在讨论节目时说的“‘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的语言描写和“撅嘴”的细节描写,可见她的“心直口快”。9.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孙犁是如何锤炼语言的”,实质上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语言平白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由“那可演什么节目哩?”“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可知,本文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语言生动活泼、有风趣。由“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等叙述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使文章生动形象;“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语言活泼灵动,有风趣。语言简洁明快。由“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多用短句,生动传神,简洁明快。小说大量使用口语和人物对话,有李三与双眉的对话,群众的议论,双眉与兴儿的对话,语言简洁明快。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钟表匠(节选)南翔钟表匠就姓钟。初夏的一天,个子矮小、一头黑发染得与面容不相称的老周来修表,看着招牌上“钟表修理店”五个字,自言自语道:“店名也太直白了。”言谈中得知店主恰好姓钟,他略一蹙眉,拍手道:“那就叫‘钟表匠’好了,既是姓,又是你修理的对象……”过了两三天,老周手握一个卷筒,打开一张皱巴巴的半生宣,竖写了“钟表匠”三字隶书。老周面露羞赧道:“我给你写了店铺的牌子,你看看合用吗?”老钟见三个字写得虽显纤细,却横平竖直,工整有力,不由得翘起了大拇指。老周很高兴,就像一个总是挨批的孩子,忽然在大会上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上了年纪的男人交友,跟孩童有些相似,最易从细节中获取养料。老周取店名、送店招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性格内向的老钟。打那以后,老周隔三岔五过来吃茶,闲聊。巧的是,两个人还是同庚。两周后的一个周日,老钟带老周来到距离老街一站之遥的晒布路。拉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登上四楼,门口钉了一块牌子:有闲斋。这是老式小区里标准的两室一厅,面积不大,三间房都放满了挂钟:有德国的三塔五音座钟,法国的皮套座钟,日本的铜方钟,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造的二十四小时座钟……一溜儿屉柜里,则摆满了各式老表。窗前,一座紫檀镂花的座钟足有一人多高,上面是菜盘一般大的钟盘,下面垂吊一个拳头大的金色钟摆,前后还有两个小钟摆,铿然作金属声。“钟王啊!”老周站在窗边问老友,“在哪里淘到这么多旧家伙?是不是把这么多年的退休金都投进去了?”老钟不好跟他述其详,眼前这个钟王并不是最贵的,他的退休金不低,还有一个做外贸公司的儿子尽孝。这些都没法给老周讲。老周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如今拿的社保不及老钟的三分之一;更兼一个儿子常进出看守所,孙儿的抚养费便得从老周不多的养老金里挤出来。二人曾相约从罗湖桥过关,去九龙尖沙咀、中环皇后大道等几个旧钟表店观赏。看到心痒难熬,且价钱还合适的,老钟过两天会单枪匹马再去一趟,悄悄买走。他不能当着老周的面刷五千元以上的货款——灯红酒绿的香港,百物昂贵,原本就玩心重、情意重的老周钱囊羞涩,自尊心又太强。记得在摩罗街,老周喜欢上一只纪念版的仿百达翡丽怀表。“据说,原版诞生于1933年,是一只18K黄金,有九百多个部件,功能复杂的手工怀表。在199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此物以一千多万美元成交。”老周在钟表店柜台前滔滔不绝,把一众营业员都惊住了。他们打给老板,同意降价百分之二十,把这种带有限额版编号的仿表,卖给眼前这位识货人。尽管钟表匠委婉表示,过个把月便是老周七十二岁生日,愿意借此机会送一只他的心爱之物作为纪念。老周依然坚决摆手道:“贵重之物不可轻受,折煞一把老骨头!”此刻,面对“有闲斋”陈列的这么多老物件,老钟忽然后悔没事先做一些敛藏。不晓得老周是否看出来,其中便有二人在香港看过之后叹息告别的钟表。老周抱着膀子一一看去,偶尔做两三句点评。钟表匠皆认作金石之论。老钟不时在旁边睨他,一圈儿看完,未见他眼露惊奇,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才放下。老周和老钟再一次在东门“钟表匠”见面,已经是炎炎夏日了。两个人坐下来,将一些无人领取的手表归类——一共六只,两只国产表,四只进口表,有的留了号,有的仅留姓氏。一个下午,老周不停地对照留单打,总算联系上了三个人。还余三人,仅留姓氏。老周不想让老钟焦虑,说可以通过派出所的朋友查出物主的户籍所在;也不让老钟日日坐在门店,带着他逛遍了深圳的各种博物馆。最终,老周通过派出所找到了所余三块表中的两位物主。一块旧表,修理之后,物归原主。物主高兴,钟表匠快乐,助力者老周也欣喜。回到东门,老钟问都没问,带头走进一家海鲜餐厅。老周步履迟疑,问他:“要这么奢侈吗?”老钟昂扬道:“以后我们每个月来奢侈一次。”老周乐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老钟越来越觉得这个常来“蹭吃蹭喝”的老友不可多得,人到晚景,身边有这样一个好讲、好玩、好乐的人,真好。钟表匠道:“你是端午节的生日,我们一道去一趟江西庐山吧?在山上给你庆生。”老周略一犹豫道:“可以啊!你还有一块表没有找到物主,如果送返了,你就轻松了!”剩在钟表匠抽屉里的是一块德国造朗坤女表,单子上只有“刘女士”三个字,日期是2018年4月13日。老钟道:“如果把这个物主找到了,我就可以歇业,留下更多的时间跟你天南海北地逛荡。”老周道:“你修理了一辈子钟表,若是有本事就让时光倒转!”老钟道:“你还想重当一次后生仔吧?”老周道:“我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快到老周的生日了,钟表匠的儿子却提出周末一家开车去粤北始兴——儿媳妇的奶奶过百岁生日,叫儿子一家一定过去。钟表匠问儿子:“可不可以带一个老朋友过去?”儿子从没见过老周,可多次从老爹嘴里知道他有个同庚。自从姆妈去世以后,老爹一个人伶仃出入,能有个玩伴,多好啊!老周却断然回绝:“你们一家三代出行,我去凑什么热闹!”见老友满脸失落,老周道:“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去珠海转转,珠海有许多海岛,什么外伶仃岛,万山岛……”告别之时,老钟给了老周一把挂着座钟饰物的“有闲斋”的钥匙,叫他得空去开开门窗,通通风。老周忙忙碌碌的,一直没有去“有闲斋”。这天一早接到老钟的微信:“生日快乐!你今天去一趟‘有闲斋’,在窗边立柜最上面的一个大抽屉里,有一样我给你备的礼物。”老周嘀嘀咕咕:“送什么礼物,我又不是靓妹!”磨磨蹭蹭地进了小区,上楼开门,开灯,开窗,他一回头,忽然发现那只紫檀镂花的座钟正倒着走,再一环视,发现所有座钟的指针,都步调一致地在倒转,倒走,倒流!他睁大眼呆立了片刻,慢慢拉开立柜最上面的一只抽屉,一张巴掌大的洒金红纸上是八字隶书:“生日快乐,青春不老”。旁边,与一条金色丝线相连的,是纪念版仿百达翡丽怀表。老周两眼发涩,他双手扶着立柜,慢慢地合上抽屉,坐了下来。窗外的阳光照了进来,满屋的座钟金灿灿、亮堂堂,万花筒一般地旋转。……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叙写钟表匠与老周相交相知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他们的共同爱好,同时也有意引导社会关注老人精神上的需求。B.小说以“钟表”为线索,围绕“钟表”展开一系列故事,赞扬了人性之美,给人以温暖、希望和前行的力量。C.小说由“钟表”这个意象延伸出来一种时间意识。“钟表倒走”的内容体现出二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D.小说结尾一句“生日快乐、青春不老”,一块心仪已久的怀表,两位老人的友情让人动容,小说在盛大绽放中戛然而止。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老钟生活的优裕与老周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意在突出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彼此迥异的人生态度。B.小说讲述的是时间与友情的故事,面对飞逝的时光、迟暮的老人,作者有意放慢了叙事节奏,一如老年人的生活节奏。C.小说截取生动的生活细节,成功刻画了一对惺惺相惜、互相搀扶的老友,比如老钟不当着老周的面刷五千元以上的货款。D.小说中插叙的情节,表明老钟的细心,交代了老钟一颗心“七上八下”的原因,并为下文老钟送生日礼物做铺垫。8.老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9.第六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2023年5月)评价南翔的短篇小说是“扎向大地的生活根须和长向天空的社会枝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6.C7.A8.①痴迷钟表,专注执着。钟表匠几十年如一日,不仅修理钟表,还热衷于收藏钟表。②心思细腻,心地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