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PDF)凉山州2023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参考解析及评分意见

B(A.“最激动人心的感受”褒贬理解错误。C.“完成了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误,这类“新小说”仅仅是“过渡”而非“完成”。D.“具有批判与启蒙的坚实根基”的资源与优势是“自身的主体性修养与精神”。)

C(“小说故事化倾向”不是中心论点。)

A(缩小范围。原文是“小说故事化倾向绝不仅仅是小说内部运动的结果”。)

A(“一旦进入宏观世界就会发现量子力学是错的”误。原文是:在描述宏观世界的时候,量子力学就会简化为经典力学。)

C(“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灰的”误,变或然为必然。原文是:可以认为它是灰的。)

(1)合作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个人获诺奖的情况越来越少了。(2)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量子信息才得以蓬勃发展。(3)在科学探索中,质疑和辩论是不可或缺并富有启发意义的。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辩论就最好的例子。(4)不仅要具有思考能力,还要有实验实践能力。正如三位获奖者那样前赴后继不断完善贝尔不等式实验。(5)放开眼光,关注前沿科学的发展,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走在世界最前列。1点2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D(以偏概全。)

(1)“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2)“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鲁迅已经成为旅游的卖点;(3)“头顶着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有些遗憾之感;(4)车水马龙的冷漠;(5)乌篷船的虚假;(6)同伴的无所谓;(7)“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觉得没有必要;(8)“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1点1分,答到任意6点,语义相近即可。)

(1)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媒体直接地与社会、政治和公众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反思,成为有效的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动力。然而当代媒体却日益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场所。(2)中国社会进入了日益细密化、专业化、科层化的社会过程,知识的生产也越来越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对此却缺乏反思,造成迷茫,导致“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3)作为职业活动的学术与一般社会文化活动的分离。知识分子与公众的有机性联系消失了。(4)职业化的知识生产不仅压抑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能力,而且也使得民间文化彻底地边缘化了。(1点2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其他解析,如在材料上有根据,亦可得分。)

D(原文: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B(A.“寻除”的“除”是“授官、任命为”之意,“除臣洗马”的“除”也是“授官、任命为”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B.“发银”的“发”是“散发”之意,而《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发”是“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不正确。C.“启衅”的“启”是“招致、引发”之意,而《孔雀东南飞》“堂上启阿母”的“启”是“禀告”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D.“庸鄙”的“鄙”是“鄙俗”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字是“以为鄙”“把当作边邑”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B(“此命令得以持久执行”错。原文“陛下号令在前,不能持半岁久”的意思是“陛下号令在前,不能坚持半年”。)

(1)当时左相遭逢父亲的丧事,守丧期未满朝廷下诏应召任职,陈良祐说:“守丧期未满朝廷应召任职不是正常(正规)的礼法,如今边境上没有战事,应该让左相服满三年之丧。”于是事情停止。(“丁外艰”“起复”“寝”各1分,大意2分。)

凡是这两种主意,都是故意制造事端,引起冲突。国内都没有治理好,哪里还有空闲到国外去生事?近的地方还未安抚好,怎么能安定远方?(“二端”“何暇”“绥远”各1分,大意2分。)

B(“想象中的庐山胜景”“词人梦游震泽与庐山”错,正确的理解是:借“觉来”二字转到眼前庐山胜景,只见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震泽梦游与庐山清赏,虚实交映。)

①“泪沾臆”,表述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②“君才如梦得”,表述对友人才情的肯定、赞美之情。③“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谁谓古今隔”表述对友人创造出与屈原、刘禹锡比肩的作品的劝勉、期许之情。(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答对一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不给分)

示例:①屈指可数②慕名而来③不时之需(答出一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如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示例:大家都感叹如此多的兵马俑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可也有不少人觉得兵马俑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区别。(改对一处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否定词误用,删去;关联词“而且”,逻辑不当,改为“可”或“但是”)

示例:秦始皇陵是一项大型工程,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设计的,大将章邯担任监工,它修筑了39年才得以完工。(符合短句要求2分,表述简洁流畅2分,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①是传说中的土地神②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③描写的就是这一活动。(答出1空2分,意思相近即可,字数不合要求者,酌情扣分)

D(A.比喻,用“玉盘”比喻月亮;B.比喻,用“飞花”比喻雪花;C.比喻,用“青螺”比喻山;D.“鞍马”运用了借代手法。故选D。)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良祐,字天与,婺州金华人。十九岁时,预先由州县荐举应试进士,一年后进入太学。绍兴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调任兴国军司户,还未上任,有人向朝廷荐举他,(朝廷)征召任命为太学录、枢密院编修官。中丞汪澈荐举,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后担任军器监兼邓王府直讲。隆兴元年,出京担任福建路转运副使。遭逢父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乾道三年,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升任起居郎。不久被任命为左司谏。

(陈良祐)首先谈论会子的弊端,希望捐国库里的钱财来缓解普通百姓的急难。皇上说:"我聚集财富有什么用,能够分散给百姓是可以的。"慷慨地散发银子几万两兑换会子,没收制造会子的铜版不再制造会子,军民一致称颂。不久,户部所请获准,又制造会子五百万。(陈良祐)又上奏说:"陛下号令在前,不能坚持半年,用此这种办法来号令百姓,谁能相信您的号令?"不久朝廷又想制造会子二千万,(陈良祐)多次争论这件事但没成功。

皇上意志坚决地想把国家治理好,把自己比作唐太宗,陈良祐说:"希望陛下把唐太宗的《政要》赏赐给大臣们观览,选择做得好的地方学习,省悟以往的错误引以为戒,使大臣成为良臣,而不是成为忠臣。"皇上说:"您也应当用魏征来勉励自己。"

当时左相遭逢父亲的丧事,守丧期未满朝廷下诏应召任职,陈良祐说:"守丧期未满朝廷应召任职不是正常(正规)的礼法,如今边境上没有战事,应该让左相服满三年之丧。"于是事情停止。(后来陈良祐)升迁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和同知贡举,被任命为给事中,兼任直学士院,升任吏部侍郎。不久被任命为尚书。

当时朝廷商议派使节要求割地,陈良祐上奏说:"如今派遣使节(要求割地)是引发嫌隙、挑起争端的原因,万一敌人的骑兵侵犯边境,那么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困于缴纳赋税,州郡疲于征调征发,战争、灾祸连续不断,没有停息的日子。将帅平庸鄙俗,大都缺乏深远的谋略,对天子就说舍命报效,到了战场阵地上缺各自谋求活路。如同符离之战,不战自溃,谁可以依靠?这就是我不敢保证万无一失的原因。况且如今要求割地,想得到河南,往年河南曾经归国家的疆域,时间极短又失去,如果敌国不答应,白白地耗费往返,如果敌国答应我们(割地的要求),一定会谋求厚赠(重金)。经营治理还没安定,(敌国)又将紧跟着随而夺取它。过去也多次得到四郡,尚且不能长久拥有,如今又没有任何理由地谋求被侵夺的土地,陛下估计可以凭借虚假的声势拿下它吗?况且只是谋求要回陵寝,土地在其中,从前也商议过此事,看看他们回答的书信,几乎(近于)戏弄(嘲弄)我们。凡是这两种主意,都是故意制造事端,引起冲突。国内都没有治理好,哪里还有空闲到国外去生事?近的地方还未安抚好,怎么能安定远方?"

奏章呈入,(陈良祐)违逆旨意,被贬谪到瑞州居住,不久移居信州。乾道九年,朝廷允许他自由行动。淳熙四年,起用担任徽州知州,不久被任命为敷文阁待制、建宁府知府,去世。凉山州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玉卷(阅读题)和第域卷(表述题)两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测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

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

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解析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玉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耀3题。

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一个突出而强烈的感受是:小说故事化倾向。故事情节作为小

说的第二大元素,跃升为主导性元素。它不仅反映出小说内在本质规律的变迁,也折射了社会历

史的运演。同时,小说故事化也给小说的人物、结构、意蕴、写法等,带来诸多嬗变,特别是负面的

蜕变。

小说与故事的本质特性,教科书、工具书讲得明白。小说:“以叙述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

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

活。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表现手法最丰富,表现方式也最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可以并用,也可有所侧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

调情节生动性和联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通俗易懂。”时世变迁,这样的概括依然是“普遍真

理”。比较而言,小说年轻,故事古老,后者是前者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小说,都根

植于通俗故事。

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正如陈平原在《中国小说

小史》中所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本是由以梁启超、林纾、吴趼人为代表的与以鲁迅、

郁达夫、叶圣陶为代表的两代作家共同完成的。前者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催生出一大

批带有明显过渡色彩的作品,时人称其为‘新小说’。后者以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为标志,

在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全面突破传统小说的藩篱,正式开创了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小

说。”

小说是由人物、故事、环境三大元素构成的。但人物与故事一直处于纠缠不清的状态。英国

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

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不过,我倒希望这种最高要素不是这种流传于古代的低级故

事,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中国现代小说家的卓越贡献,就在他们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小说成为

“为社会”“为人生”的“重器”;变革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与特性,由以故事为最高元素变成了以人

物为最高元素。他们凭借的有两种资源与优势,一是作家自身的主体性修养与精神,这成为他们

批判现实、启蒙民众乃至知识分子的坚实根基。二是作家开放的文学思想与方法,现实主义、浪

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方法,在他们那里兼容并蓄,并锻造成锐利的文学工具。但在新世

纪小说中故事却具有了主导性地位。故事向传奇性、戏剧性、复杂性、精微性等一步步发展,深刻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10页)

地改变着小说的整体构成与功能。首先是复杂的故事情节淹没了人物形象。人物被故事所牵制、

支配,人物性格精神难以彰显,出现了众多意象化、理念化甚至物化人形象。其次是对思想意蕴

的冲击。一个有序而完整的故事,往往会衍生出一个简单而明晰的主题来。此外是对创作方法的

简化。从“五四”到当今的小说创作,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已经非常现代而多样了,但故事情节自

身的起承转合规律,使用写实的、描述的方法足矣,它不需要更多样、复杂的创作方法与手法,这

无疑降低了现代小说的艺术品位与品格。这种故事化倾向,不仅短篇小说中存在,中长篇小说中

更为凸显。

小说故事化倾向绝不仅仅是小说内部运动的结果,它是社会现实趋于物质化、戏剧化的自

然折射;是人们对小说故事性、娱乐性阅读需求的一种迎合。但小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形

而上精神形态,它肩负着照亮社会、人生的“灯火”的使命。因此,把小说的归小说,故事的归故

事,就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了。

(摘编自2023.2.3《文学报·“小说”不能沦为“故事”》段崇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最激动人心的感受是:作为小说第二大元素的故事

情节,跃升为小说的主导性元素。

B.认为,比较而言故事古老小说年轻,故事是小说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

小说,都根植于通俗故事。

C.1902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新小说》杂志,催生出一大批色彩鲜明的新小说,完成了中国

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D.中国现代小说家凭借的有两种资源和优势,其中之一便是开放的文学思想与方法,使他们

具有批判与启蒙的坚实根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文章从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的突出感受写起,提出了小说故事化倾向的问题,

认为小说的归小说,故事的归故事,小说才能健康发展。

B.文章分析小说与故事的本质特征时,引用定义并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手段故事侧重事件过程描述。

C.文章紧紧围绕新时期“小说故事化倾向”这一中心论点,从定义的内涵以及小说发展历史

的角度,对其形成的原因和正负面结果做了深入的分析。

D.文章引用英国作家福斯特的观点,一方面说明小说中人物与故事一直处于纠缠不清的

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小说还是应该有超越故事的别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小说故事化倾向是小说内在本质规律的变迁造成的,这种倾向给小说的人物、结构、意蕴、

写法等,带来诸多嬗变。

B.20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中国小说从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逐步突破传统藩篱,

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C.小说故事化倾向表现在故事向传奇性、戏剧性、复杂性、精微性等逐渐发展,深刻地改变着

小说的整体构成与功能。

D.小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形而上精神形态,故事化倾向不仅会淹没人物形象,还会对

小说的思想意蕴形成冲击。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10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耀6题。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个人获诺奖的情况越来越少

了):美国的克劳泽、法国的阿斯佩、奥地利的塞林格,理由是“因为用纠缠光子做的实验,确认了

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和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普通读者可能会迷惑,这说的是啥?首先,有一个最基本的词是“量子”。这是因为有一个物

理学理论叫做量子力学,它是当今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跟相对论并列。量子力学出现以

后,人们就把牛顿力学称为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描述微观世界的本质理论。当我们深入到分子、原子以及更小

的尺度时,就发现经典力学总是错误的,量子力学总是正确的。而在描述宏观世界的时候,量子

力学就会简化为经典力学。

这次诺贝尔奖的成果,归根结底是解决了一个基本世界观的问题:一个物理量在测量之前

是不是必然有一个确定的值?

乍看起来,这完全不是个问题。你要测一个物理量,当然是有一个确定的值在那里等着你去

测!这还用问吗?这就是经典的世界观:“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然而,量子力学却明确

地告诉大家,一个物理量在测量之前并不一定有确定的值。对某些状态和某些物理量,确实有一

个确定的值,在这种情况下测量这个量必然会得到这个值,这和经典的情况一样。然而在其他一

些状态下,测量这个量就不会得到确定的结果,而是会概率性地得到若干个可能的结果之一。比

如说,量子力学可能会告诉你,某个体系的某个性质取0和取1的概率各占一半。这话的意思

是,制备很多同样的体系,测一万次,那么会有五千次左右得到0,五千次左右得到1。

因此,量子力学在哲学上有一个惊人的后果:同一个原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

就是世界上存在真正的随机性。而在经典世界里,同一个原因必然得到同样的结果。表现这种区

别的最典型的体系,就是“纠缠态”,这是一种两粒子或更多粒子的状态。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

个概念,并听说过这样的比喻:有两个球,一黑一白,把两个球分别寄给两个人。如果你打开盒子

发现你收到的是黑球,那么你立刻就知道了另一个人收到的是白球。但实际上,这个类似开盲盒

的比喻遗漏了一个重点。在这个比喻中,球是黑是白是早就确定的,这是经典的世界观。但在量

子纠缠中,球在测量之前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可以认为它是灰的。直到你测量的一瞬间,这

个灰球才突然变成了黑球或白球,两者的概率各占一半。同时你就知道了另一个球的颜色,你的

测量同时确定了两个球的颜色。这才是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爱因斯坦在1934年提出来的,目标是驳倒量子力学。玻尔为此跟爱因斯坦进行

过长期的辩论。但在大多数科学家看来,这只是空对空的哲学争论,因此并不关注。

然而,六十年代北爱尔兰科学家贝尔指出一件石破天惊的事:这个区别实际上是可以检验

的!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待测量的量如果测量前就有一定的值,那么各种可能的测量结果的概

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10页)

率的组合结果就必然有个上限,这就是贝尔不等式。但存在某些量子的纠缠态,使得这些概率的

组合超过这个上限。因此,人们可以做实验去检验,假如发现这个不等式不成立,就说明经典的

世界观是错误的,量子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1972年,克劳泽和弗里德曼首次做了这样的实验,

发现确实违反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是对的。但他们的实验还比较粗糙。阿斯佩在1982年改进

了这个实验。此后塞林格完善了这个实验,进一步确认了量子力学的正确。

量子信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嫁接出现的一门新学科,是目前发

展最为蓬勃的科学领域之一。量子信息有望实现许多传统信息技术无法实现的效果。量子信息

具体分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部分。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走在世界最

前列,在量子计算方面跟美国并列第一方阵,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不过进步迅

速。

(摘编自袁岚峰《为什么量子信息获诺奖:量子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

4.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当我们深入到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尺度时,就发现经典力学总是错误的,然而一旦进入

宏观世界就会发现量子力学是错的。

B.经典力学告诉我们要测一个物理量,一定有一个确定的值在那里等着你去测;但在量子

力学里,测量前并不一定有确定的值。

C.与经典世界里同样的原因必然得到同样的结果不同,量子力学在哲学上有一个惊人的

后果:同一个原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D.为了驳倒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在1934年提出了量子纠缠并与玻尔进行过长期的辩论,

但这场辩论并未引起大多数科学家的重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描述微观世界的本质的理论。它是当今物理学的两大基础

理论之一,跟相对论并列。

B.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某些状态下,测量一个物理量就不会得到确定的结果,而是概率性

得到若干可能的结果之一。

C.在经典世界里寄出的两球是黑是白是早就确定的,但在量子纠缠中球在测量之前既不是

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灰的。

D.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走在世界最前列,在量子计算方面跟美国并列第一方阵,在量子

精密测量方面还有差距。

6.从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到“量子纠缠”的辩论、前赴后继的实验、量子信息的开创,再到荣获

诺贝尔奖项,本文在科学探索方面给你哪些启示?(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耀9题。

文本一:

鲁迅路口

张承志

淤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

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10页)

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着万里晴

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

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于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

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

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座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

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盂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

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

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

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

寻觅到了这里。

榆反省着对他的失言与败笔,我常自戒不该妄谈鲁迅。无奈乏于参照,于是又令人生厌地转

回这里。我已经难改习癖,别人更百无忌惮。那么多的人都在议论鲁迅,那么多的人都以鲁迅为

饭碗,那么多的人都自称鲁迅的知音——这种现象,一定使他本人觉得晦气透了。

虞不知到了毁谤的时代,一切会怎么样。

愚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

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

一阵滋味索然。

舆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又踩过蔡元培门前的湿地,端详过秋瑾的遗

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但我却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

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

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

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

余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

俞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

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

由于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

逾蔡元培、鲁迅、秋瑾、徐锡麟,都是绍兴人氏。彼此相距也较近。

11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

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功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

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

12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

13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文本二:

《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序(节选)

汪辉

淤鲁迅时代的知识和文化活动与大学体制密切相关,但是,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活

动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却是鲁迅式的“有机

知识分子”逐渐分化和退场,并最终把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改造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媒体,特别

语文试题卷第5页(共10页)

是报刊,在鲁迅时代的知识和文化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这一现象却发生了深

刻变化。除了媒体的特有的政治功能之外,它也日益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场所。鲁迅时代的

知识分子通过媒体直接地与社会、政治和公众建立有机的联系,他们的文化实践,特别是他们对

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反思,成为有效的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动力。当代媒体推动

“知识分子”的媒体活动的主要动力,却是支配性的市场规则,而不是反思性的批判功能。

于上述变化如此明显地改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

国社会进入了日益细密化、专业化、科层化的社会过程,知识的生产也越来越具有与之相应的特

征。作为专业化的知识生产的最重要体制的大学,其根本要务即在培养与上述社会过程相配合

的专业人员。对于这个社会过程的反思,特别是对于日益分化的知识的反思,没有也不可能成为

大学体制的主导方面,因为大学体制恰恰是以知识分化的日益细密化为前提的。体制化的知识

生产不仅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有机部分,而且它的任务本身即是为这一进程提供专家的培

养、知识的准备和合法性论证。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既然是体制化的活动的一部分,从而也必须

遵循体制化的规范。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科学研究制度,都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对社

会和文化的思考日益带有学院的特征。

盂学院方式本身意味着作为职业活动的学术与一般社会文化活动的分离。更为重要的是,

日益细密的分科通过知识的专门化把知识分子分割为不同领域的、难以相互交流的专家,而公

众对于专家所生产的知识既无理解、也无批评的能力,从而知识分子与公众的有机性联系消失

了。职业化的知识生产不仅压抑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能力,而且也使得民间文化彻底地边缘化了。

因此,一方面,知识分子的反思性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日渐减弱;另一方面,公众与知识分子

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无以建立。专家文化加速了知识分子的精英化过程,使之成为远离公众、并居

于某种控制地位的阶层。当他们成为各种法律、制度、规章以至价值的制定者的时候,他们也不

再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随之转化成为社会控制的权力。当社会的重大变化来临之际,那些仅

存的知识分子只能成为这种变化的被动的承受者,而无力发出自己的批判的声音——即使发出

这种声音,也无法让人理解。

榆这就是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文本一第淤段“这一回头顶着万里晴空”和第于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形成

对照,表述出“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的失望。

B.文本一第舆段划横线句子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既表述了对绍兴先贤们的崇敬

之情,又突出了对鲁迅特别的情怀与思考。

C.文本二第淤段称鲁迅那一代知识分子为“有机知识分子”,是指除大学体制外,其思想活动

还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的、有机的联系。

D.文本二第榆段“这就是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这个“当代情境”是指媒体特别是

报刊,日益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场所。

8.阅读文本一,有哪些具体原因让“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6分)

9.“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

解释”(见文本一),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6分)

语文试题卷第6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耀13题。

陈良祐,字天与,婺州金华人。年十九,预乡荐,间岁入太学。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调兴

国军司户,未上,有荐于朝者,召除太学录、枢密院编修官。中丞汪澈荐除监察御史,累迁军器监

兼邓王府直讲。隆兴元年,出为福建路转运副使。丁父忧,服阕,乾道三年,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

舍人,迁起居郎。寻除左司谏。

··

首言会子之弊,愿捐内帑以纾细民之急。上曰“:朕积财何用,能散可也。”慨然发银数万两收

··

换会子,收铜版勿造,军民翕然。未几,户部得请,改造五百万。又奏“:陛下号令在前,不能持半岁

久,以此令民,谁能信之?”既而又欲造会子二千万,屡争之不得。

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

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时左相丁外艰,诏起复,良祐言“:起复非正礼,今无疆场之事,宜使之终丧。”遂寝。迁右谏

议大夫兼侍讲,同知贡举,除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吏部侍郎。寻除尚书。

时议遣泛使请地,良祐奏:“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

··

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将帅庸鄙,类乏远谋,对君父则言效死,临战阵则各求生。有如符离之

··

役,不战自溃,孰可仗者?此臣所以未敢保其万全。且今之求地,欲得河南,曩岁尝归版图,不旋踵

而又失,如其不许,徒费往来,若其许我,必邀重币。经理未定,根本内虚,又将随而取之矣。向之

四郡得之亦勤,尚不能有,今又无故而求侵地,陛下度可以虚声下之乎?况止求陵寝,地在其中,

曩亦议此,观其答书,几于相戏。凡此二端,皆是求衅。内视不足,何暇事外?迩者未怀,岂能绥

远?”

奏入,忤旨,贬瑞州居住,寻移信州。九年,许令自便。淳熙四年,起知徽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知建宁府,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

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B.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

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C.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

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D.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

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语文试题卷第7页(共10页)

11援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寻除”意思是“不久任命为”,“除”与《陈情表》“除臣洗马”的“除”字含义相同。

B.··“发银”意思是“散发银两”,“发”与《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发”含义

··

相同。

C.“启衅”意思是“引发嫌隙、挑起争端”,“启”与《孔雀东南飞》“堂上启阿母”的“启”字含义

··

不同。

D.“庸鄙”意思是“平庸鄙俗”“,鄙”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含义不同。

12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陈良祐十九岁时,预先由州县荐举应试进士,一年后进入太学。后来考中进士。调任兴国

军司户,还未上任,有人又向朝廷荐举他。

B.陈良祐首先谈论会子的弊端,希望捐国库里的钱财来缓解普通百姓的急难。皇上赞同,

此命令得以持久执行,军民一致称颂。

C.朝廷商议派使节要求割地,陈良祐认为派遣使节要求割地是引发嫌隙、挑起争端的原因,

如果因此导致敌人的骑兵侵犯边境,会带来更多的祸患。

D.反对派遣使节的奏章呈入,陈良祐因违逆旨意,被贬谪到瑞州居住,不久移居信州。后来

朝廷允许他自由行动之后又起用他担任徽州知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左相丁外艰,诏起复,良祐言:“起复非正礼,今无疆场之事,宜使之终丧。”遂寝。(5分)

(2)凡此二端,皆是求衅。内视不足,何暇事外?迩者未怀,岂能绥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耀15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淤,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于,与君

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盂,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榆。君才如梦得,武陵

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虞新唱,谁谓古今隔。

淤震泽:太湖的古称。苏轼曾经在梦中与好友苏坚同游太湖。于接淅:行色匆忙。盂挂席:

挂起帆席,准备启程。榆澧(l佾)阳兰芷(zh佾)《: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澧阳,今湖南

澧县,古代为澧州。虞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语文试题卷第8页(共10页)

14援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银)(3分)

A.词的开篇从梦游太湖入笔,说的是词人苏轼曾经在梦中与好友苏坚同游太湖,太湖里

一望无际的浪花翻空摇舞,两人乘坐一叶扁舟徜徉在浪花之上。

B.上片三四句写想象中的庐山胜景: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词人梦游震泽与

庐山,奇丽之景,令人神往。

C.“此生长接淅”是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说迷离幻象、湖山

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D.此词以雄健的笔调营造出境界阔大、气度昂扬的词境,气象宏阔,情致高健,横放而不失

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

15.请结合下片词句分析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

的观点“:银,银。”

(2)《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

铭》“银,银”有异曲同工之妙。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银,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都写出了英雄人物的出色功绩。

第II卷表述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耀19题。

中国的很多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