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PDF解析)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PDF解析)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PDF解析)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PDF解析)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PDF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PDF解析)金牛区重点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验题(二)

语文参考解析及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

2.D

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

5.C

6.①马远将自然风景作为表现对象:《苇岸泊舟图》以简约的笔法寥寥淡染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

色,近处一叶孤舟,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一白衣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

远处的半壁山水。

②画作中,人与自然互相呼应,融洽和谐:画中岸边芦苇看似疏杂无致,实际上是画家内心的流

露。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可以停靠的地方,画家所要寻找的世界是在别处。

③马远善于以小见大,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寄寓丰富的内容与情感:画面上只见苇草、远山、

水岸、孤舟与人,大幅度地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暗含当时画家委身江南偏安

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之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8.①满含期待: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

充满期待;

②诧异惊讶: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

③不胜厌烦: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

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

④如释重负: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

9.①人物塑造新。传统文化中的老子是超凡入圣的道家先圣,而文本塑造的老子在关上处处受窘,

狼狈不堪,徒有大言却未能解决现实的困境,削弱了圣贤身上的神圣光环,颠覆了老子的传统形

象。

②情节设置新。《列异传》中的老子情节非常简略,而本文采取细节虚构,扩充情节,让老子爬

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稍显戏谑,而又寄寓讽刺。

③主题表述新。《列异传》的故事充满宗教神话色彩,而文本通过老子及其思想在现实中处处受

窘的故事,暗寓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深化了主题。

④表现手法新。本文既查考典籍,取材于传统典籍和历史典故,又不时掺入现代词语,古今杂糅,

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11.D

12.B

13.(1)韩厥告诉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愿意,说:“你一定不会让赵家断绝祭祀,我赵朔死了也不会

有遗憾”

(2)屠岸贾没有请命便擅自与众将在下宫攻击赵氏,灭绝了整个赵氏家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

15.悲:首句以“客途”二字点出写自己为国奔波,且这种壮志未酬的“孤愤”只有对方(独孤生)

知道;壮:但自己绝不像小儿女一样因别离而悲怨,显示诗人刚健硬朗的大丈夫胸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7.①废寝忘食②一网打尽③前仆后继

18.①比拟,把剧作的收视率和口碑都拟作猛烈刮着的暴风。

②表述效果: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写出了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

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9.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特别地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0.B

21.①认真听取专业人员深度讲解(或静心鉴赏文物);②把目的地全都定在博物馆;③而是旅途的

“正餐”(或必备/关键/重点)。

四、写作(60分)

22.略金牛区重点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验题(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

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

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

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

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

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

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

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述出来。精

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

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

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

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

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

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

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

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

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B.“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等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

C.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在论证语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时,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

D.文章第2-5段论述了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但“三寸舌胜过百万兵”等则夸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B.中国文化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却向来不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

C.拥有共同语言身份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

D.语言越丰富,生活就越精彩,但语言也只能记录社会生活、概念推理或人的喜怒哀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自然情怀的文化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和产生这种诗性特质的中国人文环境和

地理条件。按照道家的自然观,人和自然是完整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互相照应,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人的情感和自然事物同感同构。

亲近自然、远离尘累,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

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

蝶的典故从侧面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

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决心归于自然,放弃对权力、地位和名誉的私欲和纷争,是一种隐逸思想、

自然情怀。“心远地自偏”之“远”是玄学常用语,指超脱世俗羁绊、功名利害。“心远”指疏离了

争名夺利的俗世,居处也就自然变得“僻静”,“而无车马喧”一语双关,指摆脱了世事纷扰和精神

枷锁,最终处于一种淡然自足的生活状态。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往往为文人

墨客吟味不倦,嗟叹有余。

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始终没有在嫉贤妒能者的流放之下表现出悲观落寞、消极处世情绪状态,

而是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在最为偏远的民间,他和乡下老百姓交朋友,聊

闲天;在田间地头,在披星戴月的泥泞小路,在烟雨中身披蓑衣斗笠踟蹰而行,从没有因颠沛流离而

愤懑。这种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

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绘画,相对于文学,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传统文化

的式微,中国当代字画产业行业中,山水画相对来说在市场上较为走俏的原因,或许正在于它的表情

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山水画中,观赏者在欣赏自然风

光,放松心情的同时,能够感悟天地自然的博大胸怀,感慨宇宙寥廓的永恒精神。它符合道家道法自

然的审美心理特征,同时也非常适合于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和特点。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

一幅山水画,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南方山水画相比北

方山水画,尺幅小,多以小品形式取胜。古代有“马一角”“夏半边”之说,指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

夏圭的绘画风格,他们往往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这与南方的地理特征有关系。相对于南方山水画,

北方的山水画以“整”“高”和全景式构图为主要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的空间塑造方法

有所不同,西方绘画是以焦点透视为手法,人在固定的视点对观察到的空间布局要做如实地交代;中

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可以把人在游览山水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所见所得集中于整

个画面,人的眼睛所到之处仿佛皆可游、可目、可居,仿佛已经随着画中人在山水桥梁之间游走,在

亭台楼阁之中居住一般。中国画重在通过自然山水景物来“画心”,侧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而不拘泥

于客观真实的再现。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终究是一体的。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中,这种自然诗性情愫已经

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延续,绵长久远,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象,这一特点在与西

方文化的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并将生发出越来越灿烂的时代光华。

(摘编自王翠苹《充满自然情怀的中国文化底蕴》)

材料二:

世界的发展在当今时代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步迈进,凯歌高奏;另

一方面又不断怀念着与自然共处的旧时光,以至于很多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不断地返顾旧乡。这样

一来,回归自然、寻找故乡也就成了能够引起我们大多数人共鸣的主题,而一些画家的创作也大多从

这个角度出发,力图在绘画世界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乐园。

艺术创作是心情的一种表述方式,也是创对自己思绪的梳理与迸发,同时创也通过创作

不断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好的自然风景是一些画家最喜欢表现的对象。那些不断变换的季节,

那些不断更迭的日出与日落,还有随风舞动的芬芳花草、庄严肃穆的森林树木、潺潺溪流与磅礴大

海……这些美妙的自然风光始终散发着神秘的魅力,让人深陷其中,流连忘返。

人与自然可能始终是存在着界限的,我们身在其中却又想摆脱自然的掌控,我们被自然所创造却

又想改造自然,我们依存于自然,却又无法与之不谋而合。我们无法放弃所创造的文明而选择重归原

始,所以对于自然的憧憬、对于岁月的回忆,也只能化作我们心中的愿景,化作我们心中无限渴求的

乐园。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美术创作就变成了一次造梦,一次尝试,一次消灭界限的机会。

(摘编自臧美莹《寻找乐园—浅谈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情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体现为亲近自然、远离尘嚣,如《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

典故,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B.流放中的苏轼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因此

苏轼成为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C.与西方文化相比,自然诗性情愫成为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并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

界和文化意象,将生发出时代光华。

D.一些画家的创作大多从回归自然、寻找故乡的主题出发,力图在绘画世界里创造自己心中的

乐园,这一主题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内心的共鸣。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心远,”“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等语,反映出

具有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

B.在市场上山水画受到欢迎,可能与山水画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

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有关。

C.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喜欢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而摈弃“志当存

高远”等带励志言语的书法作品。

D.人与自然可能始终存在界限,人们身处其中又想摆脱其掌控,无法放弃文明而重归原始,美

术创作则提供了消灭界限的机会。

6.下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苇岸泊舟图》,某博物馆在一次大型画展上,展出了这幅名画。请你根

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6分)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

祖父随着宋高宗南渡·因此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出生长大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

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

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

玩意。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

马当先,其次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阿呀!”关尹喜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原来是老聘馆长。

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围边溜溜?”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

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

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

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

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

大家即割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

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

免七倒八歪斜。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

加上一句道:“场,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

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

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骂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

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

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

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

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

的脸相,答应了。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

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大路慢慢的走

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书记先生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哼,还是这些老套。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

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自说是上流沙去的,”

关尹喜说。“看他走得到。”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巡警和探

子。

“呆站在这里干什么多”他吆喝道。“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逻去!”

关尹喜用袍袖子把索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米,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等类的架子

上。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除了《补天》、《奔月》,其余

小说则与对周季三大显学儒、墨、道的思想价值的处理有关,鲁迅对它们既有所拒绝又有所承担。差

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

度大致是成正比的。

(摘编自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有删改)

①《列异传》载关尹喜见“紫气浮关”,而老子骑青牛而过。②《史记》载孔子曾盛赞老

子是“其犹龙邪”的圣人,而鲁迅自述本文创作缘由时,认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

徒做大言”。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开篇强调老子的无计可施,隐约预示着故事的走向:

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将在现实中遭遇更多的窘困。

B.“这是免不掉的”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描写出老子在关上的真实处境:讲学写讲义,均非

老子主动请求,而是不得自主的无奈之举。

C.作别老子后,众人对其大肆评议,而讲义最终被搁置于充公的物品旁边。这主要缘于讲学的

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

D.小说塑造的老子形象,与史籍原型中的道家先圣大相迥异。这一差异,为读者考察鲁迅对传

统道家思想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读的途径。

8.小说关于众人听老子讲学的情节,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出关》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新编”,即“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

命去”。请问“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

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占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曰:“此

甚恶。非君之身,及君之子。”屠岸贾者,始有宠予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

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

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

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

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景公问云:“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对。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

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为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

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

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

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

(节选自《说苑·复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

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

B.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

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

C.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

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

D.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思于此

/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恩者尚必报”与“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B.“晋赵盾举韩厥”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C.“景公因韩厥之众”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D.“微君之疾”与“微斯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氏之灾事先便有预兆,当初赵盾梦见叔带叉着腰哭得非常悲痛,不久又笑着拍手唱歌,史官当

时便预测这是个凶梦,将有殃及子孙之灾。

B.赵朔世袭父亲赵盾的职位为卿,却因后来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如果没有程

婴,韩厥等人的帮助,赵氏差点被灭门。

C.晋景公患疾,有人占卜后说是有冤情的人在作祟,韩厥趁此机会告知晋景公赵氏孤儿存活的消息,

晋景公听闻后便谋划着扶立赵氏孤儿。

D.赵家的遗腹子赵武在出生后由赵朔的门客程婴从宫中带出,逃亡藏匿于山中,十五年后,才在韩

厥等人的帮助下报了灭族之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

(2)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陆游

客途孤愤只君知,不作儿曹怨别离。

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货羊皮。

呼鹰小猎新霜后,弹剑长歌夜雨时。

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

①独孤生:名策,河中人,工文章,善骑射。陆游和他蜀中相识而志同道合,推之为一世奇士。

②弹剑:战国时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门下,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弹剑而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歌题目看,这是在一次打猎结束之后的酒席上写给独孤生的诗。

B.颔联用马援和百里奚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抗金主张。

C.颈联点题,其中“呼鹰小猎""弹剑长歌”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D.尾联写诗人难以抑制壮志未酬的悲愁,并试图以酒销之的无奈,语意沉痛。

15.有论者认为陆游诗歌“善为悲壮”,对其中的“悲壮”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诗歌首联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论

语·里仁》中类似意思的表述。

(2)屈原《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那些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的世俗之人。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广豪迈的胸襟或乐观向上的精神,比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2023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①地追电视剧《狂飙》。就

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

该剧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政法系

统进步,黑恶势力在人情社会中崛起,在法治社会中覆灭,最终被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

都经历着社会的摔打,经历了良心的拷问。创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

断攀附权贵,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③,与黑恶势力搏击到底的经历,彰显出

国家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