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2023届高中毕业班三诊模拟测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解析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解析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测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C.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D.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材料一中,美国学者《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

C.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D.材料二以“云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下中国茶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提出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B.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4.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某茶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

1.B2.C3.A

4.(1)载体更加多元,从相对单一的茶学典籍外译等发展为包括纪录片宣传、特色学院创办等多方位的传播;(2)功能更加丰富,从单一传播茶文化发展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5.(1)经营理念方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经营理念,打造个性化的“新中式”茶;(2)品牌形象方面:追求新潮,创新茶品;(3)营销手段方面:线上线下二元销售。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第一部”错误,强加比较。原文说的是“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并没有说《茶经》是第一部。

C.“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并没有说产品包装竞争完全取代了产品核心竞争。

D.“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强加因果。原文“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可知:将面临压力的是传统茶企业,而非茶产业;同时应该是受到年轻人口味的变化的影响,而非“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介绍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A.《茶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传播传统文化,符合题意。

B.讲述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是话剧《茶馆》演出受到欢迎。

D.讲述茶文化的创新产品。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可知,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载体更加多元,从相对单一的茶学典籍外译等发展为包括纪录片宣传、特色学院创办等多方位的传播。

根据材料一“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可知,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功能更加丰富,从单一传播茶文化发展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可知,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图中“从五千年的云雾中走来,沐浴着中华的阳光”也充分体现了该品牌传承中国古老茶文化的决心。由此可知,其成功原因有经营理念方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经营理念,打造个性化的“新中式”茶。

根据材料二原文“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和图中“我是新潮的中国茶品”可知,其成功原因有品牌形象方面:追求新潮,创新茶品。

根据材料二原文“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和图中“E时代”可知,其成功原因有营销手段方面:线上线下二元销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烟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

“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

“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

“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刷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

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

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他这不是找死吗?”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

“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

“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

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

文本二:

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

“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沿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

本文系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

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

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得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憎恨。

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

7.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接近前线的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从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6.B7.①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

②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③景中含情,巧妙表述了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

8.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

②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和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采用了以第三人称概述的形式,语言平实、简洁。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冲淡紧张气氛”说法错误,由原文“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可知,“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但不是冲淡小说的紧张气氛,恰恰相反,这样写更能渲染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烟尘中间穿过去”,结尾写“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首尾两部分都写到了运输汽车在扬着灰尘的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结构上照应标题“扬着灰尘的路上”,且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

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而在前线,这样在路上奔跑运输,随时都有遭受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结尾写“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唱着歌”写出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此句景中含情,巧妙表述了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小说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如小说通过青年驾驶员的讲述展开故事,“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刷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青年驾驶员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从侧面展现、塑造杨从芳的形象。同时小说采用大量详细描写,如“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这样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杨从芳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

结合解释“本文系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可知,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沿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展现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语言平实、简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之必存,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晏A子B归C未D至E而F君G出H令I趣J罢K役L车M驰N而O人P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复事”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B.“遂如大台”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C.“以谢于百姓”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以其所有共我”与“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共”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让百姓为自己建造大台,百姓痛苦不堪,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他们将劝谏的希望寄托到晏子身上。

B.齐景公问古代圣明君王的品行,晏子说他们公正、不偏私;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而对百姓有恩惠。

C.要改变齐国不利的局面,晏子认为需要齐景公放下身段,用丰厚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反省功过,答谢百姓。

D.齐景公以忠爱君主为由要厚葬梁丘据,但晏子认为,只有一个梁丘据忠爱君主是有问题的,劝止了不合理的厚葬。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

(2)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

9.CEL10.C11.B

12.(1)齐景公对外傲慢对待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展示勇力,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好欲望。

(2)不曲从私党,不喜好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晏子回去,还未到,齐景公已下令赶快停止修筑大台,(人们听到后)车辆疾驰而去,百姓也快速离开了。

“晏子归”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应在C处涂黑;

“未至”的主语仍然是“晏子”,后面断开,应在E处涂黑;

“车驰而人趋”的主语是“百姓”与前文的“君”不同,应在“车”前断开,应在L处涂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复”,奏报/第二个“复”,返回、恢复。“复”字含义不同。句意:奏报完出使的事宜。/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行为恢复到合乎先王规定的礼仪要求,就是仁。

B.两个“如”,向、往。“如”字含义相同。句意:就向大台走去。/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C.第一个“谢”,致歉/第二个“谢”,感谢、谢谢。“谢”字含义不相同。句意:用来向百姓致歉。/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D.第一个“共”,让、给/第二个“共”,通“供”,供给。“共”字含义不同。句意: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错,由原文“德行教训加于诸侯”可知,是说他把自己的美德和教诲施加于诸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傲”,傲慢对待;“好”,喜欢;“从”,放纵。

(2)“阿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结党营私;“私”,喜好;“容”,容忍。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鲁国,等到他返回来,齐景公正让齐国百姓为自己修筑大台,季节已到寒冬,还是修筑不停,而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齐国的百姓都盼望晏子(能够劝谏停止工程)。晏子回到国都,奏报完出使的事宜,齐景公请他坐下来,饮酒取乐。晏子说:“君王如果赏赐我,我请求为君王唱一支歌。”他歌唱道:“平民百姓说,冰冻的雨水浇洗我,怎么办?上天摧残我,怎么办!”歌唱完毕,感慨叹息而流下了泪水。齐景公挨近晏子劝止他说:“先生为什么伤心到这种地步?大概是为了修筑大台这个工程吧!我将很快停止它!”晏子叩拜了两次。走出宫廷一言不发,就向大台走去,他拿着木棍抽打那些不干活的人,说:“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都有遮风挡雨的房屋,用来避免干燥潮湿,君王建造一个大台而不赶快为他修筑好,为什么?”齐国人都说:“晏子帮助君王干坏事。”晏子回去,还未到,齐景公已下令赶快停止修筑大台,(人们听到后)车辆疾驰而去,百姓也快速离开了。孔子听了后,叹了一口气说:“古代善于做臣子的人,好的名声归于国君,灾祸归于自身,在内部就相互研讨国君不好的方面,在外面就极力称赞国君的道德仁义,因此即使是侍奉懈怠的君主,也能使他能治理好国家,使诸侯来朝见,而却不敢夸耀自己的功劳。晏子就是这样的人啊!”

齐景公对外傲慢对待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展示勇力,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好欲望,诸侯不喜欢他,百姓不亲附他。齐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王,他们的品行怎样?”晏子回答说:“他们品行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谗谄的人不能接近;不曲从私党,不喜好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他把自己的美德和教诲施加于诸侯,用慈爱恩惠对待百姓,所以四海之内的人像流水归大海一样地归附他。”齐景公说:“既然如此,那将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省劳役,用来向百姓致歉,这可以办到吗?”齐景公说:“好。”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想丰厚地为他办丧礼,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我冒昧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慰问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如今四境以内的人,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4.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C14.(1)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2)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3)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述随遇而安的思想;(4)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解读错误。诗人“醒复醉”反映了他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情感,并不是愤激无奈。在其悲叹世事多艰,人生有限时,借酒消愁,希望能及时行乐而自我宽慰。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述技巧的能力。

“自伤自解”,要答全因伤痛而自我开解的内容;“如何自解”则要指明多种情感宣泄的手段(方法)。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可见,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常倚杖与孤石相望,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可见,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呀。可见,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述随遇而安的思想;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来日既有限,所以不同不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得快乐时且快乐,何必计较能在这里住上多久呀。可见,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与之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描写长江,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描写了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面的静谧景象,《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则用比喻写出了江水的汹涌之状。

(3)春雨蒙蒙,杏花朵朵,中国古代文人徜徉在春天的诗意里,他们将杏花入诗,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如“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白露横江④.卷起千堆雪⑤.借问酒家何处有⑥.牧童遥指杏花村(示例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示例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示例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示例五: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辩”“钟”“巷”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十四下午两三点钟,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了。大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媳妇们也(①),生怕落了下风;虽然汉子们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相约姗姗而至;小伙子则多是与心爱的姑娘牵着手,成双成对地出现。

四五点钟,这南北、东西中心街上就汇为两条(②)的巨流,南北街北到黄河,南到黛溪湖,一眼望不到头。人们脸上漾着笑,陶醉地观赏着沿路排开的花灯展车。一部分花灯内容依旧是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像八仙过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另一类展车更舍得花大本钱,在车上搭起戏台子,雇了剧团名角,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这时候,夜的帷幕垂下来,上百辆用彩灯支撑、垒筑、装扮的展车一起闪亮,火树琼枝,映照大地;而焰火、礼花又燃爆了,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整个天空(③)。与此同时,人流像猛涨的春潮滚滚涌动,像风中的麦穗、风中的稻谷、风中的青纱帐那样晃荡起来。

16.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别有韵味,请分析其表述效果。

16.①不甘示弱;②浩浩荡荡;③五彩斑斓

17.汉子们虽然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联袂而至。

18.(1)运用叠词,音韵和谐(或:运用拟声词,描摹情态);(2)词性活用,突出古装戏与现代京剧在声音和气势上的不同特点;(3)句式一致,朗朗上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形容小媳妇们也要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姑娘们比个高低,可用“不甘示弱”。不甘示弱: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②形容“巨流”,可用“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③根据“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可知,此处形容颜色多,可用“五彩斑斓”。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虽然”应放在“汉子们”后面;

不合逻辑,“相约”和“姗姗而至”矛盾,“姗姗而至”和“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语境也不太吻合。“相约姗姗而至”改为“联袂而至”,或删去“姗姗”。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述效果的能力。

“咿咿呀呀”为叠词,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或昂扬着现代京剧”中“昂扬”原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词性活用,突出古装戏与现代京剧在声音和气势上的不同特点;

“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前后两句句式一致,朗朗上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①。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②,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③,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

19.①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②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③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20.(1)第一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2)第二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3)第三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不是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总领下文的句子,根据后文“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可知,这个模型包括三部分。可填: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第二空,此处是探讨为何“能力”在冰山中间,注意分号表示并列,内容相对,此句与“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照应,意思相反,再结合“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可知有些能力是隐形的。可填: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

第三空,由图下方内容可知“天赋”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可填: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

根据“冰山模型”可知,知识技能属于露在上面的部分,“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专业资格证书”代表的是招聘者的知识技能,“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不是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

“能力”属于冰山中间部分,有的能力是显性的,“比较容易体现出来”;而有些能力是隐性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并且“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涉及的正是能力问题,这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

“天赋”在冰山最下面,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练好“三力”,即“脚力”“眼力”“肩力”。所谓“脚力”是指脚下要沾有泥土,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民情;所谓“眼力”是指观察力、发现力和辨别力,想要练出好眼力,就得提高站位,不被浮云遮望眼,要小处见大,近处看远;所谓“肩力”是指担其责、尽其力,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这“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眼力为基,脚力为程,肩力成大我

今之少年,欲成大事业者,必当以眼力启航,脚力为程,在承担肩力中化“小我”为“大我”,展现新时代青年之风貌。

眼力为基,登高望远,风物长宜放眼量。

青年时期是我们人生起航的时期,此时的我们,是否能居高望远,用开阔的、全局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也就决定了我们以后将会有怎样的人生走向。就比如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井冈山上问战士们:你们站在树下,能看到多远?有人回答说能看到江西,也有人说能看到湖南。而毛主席却说:“我们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就是着眼全局的眼力。这宏阔的眼力,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因此,人生若没有眼力,只会看到一堆问题;若不能居高望远,就只能日日被鸡毛蒜皮之事困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要开阔眼力,以大局观和整体思维去看自己、看万物、看世界,唯有如此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答好新时代考卷。

脚力为程,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中找到星空斑斓。

有眼力,只能说明我们拥有一个好起点。但想要偿万里志,唯有靠恒心、毅力和韧劲之脚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方能克险破阻、成就大业。昔有华罗庚坚守日日演算之脚力,终以日复一日之努力成就了“华氏定理”;今有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一鸣惊人、惊艳世界,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也有答以“多练”二字。古往今来,是什么让红军无惧雪山草地、万水千山?是脚力。是什么让我们能百万雄师过大江?是脚力。揆诸今日,嫦娥奔月、火星探索、动车驰骋、天眼铸就、核潜探海,一项项成就,从来不靠异想天开,而是无数中华英才脚踏实地、勠力同心之成果。因此,我们当以脚力为程,在步履不息中熟能生巧,到达理想高地。

拥有肩力,才能破除“小我”迷障。

梁启超曾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对我们来说,责任、担当就是我们应当拥有的肩力。肩负起责任,才能担其责、尽其力,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就像黄旭华勇敢承担起科技强国之肩力,隐姓埋名战斗在核潜艇科研一线,才能让中国拥有傲视深海的底气;就像王顺友虽然只是个普通的邮递员,却也不忘自己飞雪传心的执着,以一己之肩传邮万里,谱写了世界邮政史的传奇。我辈纵为凡躯,却亦当在勇担肩力中背负责任,破除自私自利之“小我”迷障,成就伟大。

拥有眼力,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拥有脚力,让我们行稳致远;拥有肩力,让我们弃“小我”,成“大我”。唯有将眼力、脚力、肩力合一,我辈青年,才能汇集起叱咤风云之力,铸就鸿篇巨制,描绘千秋伟业。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三力”要求,并对“三力”的内涵做了明确的阐释,同时指出这“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如何理解这个“有机统一”需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脚力”指向的是调查研究,不能闭门造车;“眼力”指向的是观察判断,要有自己的思维,不能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而失去自己的辨别能力:“肩力”指向的是“责任”,要有责无旁贷的自觉。可以说“脚力”是“眼力”的前提,“眼力”是“肩力”的前提,而“肩力”是“脚力”与“眼力”的体现和保障,没有“肩力”那么“脚力”与“眼力”便不会生根开花。

写作时,既要围绕“三力”的内涵分析“是什么”,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更要剖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为什么”。行文构思上,可以首先结合材料,引出观点,如“我辈青年当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肩膀承担人民之望”。接着可分别针对“脚力”谈脚踏实地,履践致远的重要性,针对“眼力”发现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以及不断思考,做出准确分析,增强脑力的重要性,针对“肩力”思考如何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等。最后则可总结全文,并结合自身新时代青少年的身份发出呼吁“力行以见远,深思激活力,在创业奋斗中升华,在创新创造中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如虹绽放”。

立意:

1.深入实际,明辨慎思,承担责任。

2.脚力是保障,眼力是前提,肩力是核心。

3.力行以见远,深思激活力。

4.赶考路上,考好眼力、脚力和肩力。

5.提升“三力”,砥砺前行。高2023届高中毕业班三诊模拟测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解析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解析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测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C.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D.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材料一中,美国学者《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

C.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D.材料二以“云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下中国茶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提出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B.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4.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某茶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烟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

“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

“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

“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刷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

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

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他这不是找死吗?”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

“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

“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

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

文本二:

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

“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沿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

本文系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

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

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得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

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

7.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接近前线的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从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之必存,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