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_第1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_第2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_第3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_第4页
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2

202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5月模拟)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光的笑容

鲍尔吉·原野

①光从长裙似的厚窗帘的脚下射进来时,只有三寸长,它落在提花地毯上,好像捕捉羊毛里的尘埃。如果你“哗”地掀开窗帘,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节省点光吧,我一点点拉开窗帘,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它们只走直线,前方不管是床或者椅子,光都要走过去,把自己的衣服摊在上面。

②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

③这些光线——它虽然被称为线,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多少根线——真像是我家里的熟人,从窗玻璃上的每一部分穿越而来,从它和煦的温度上可以感到这些光线带着笑意。如此说,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

④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墙壁和吊灯上的光的兄弟。

⑤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熹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当阳光越过前楼的屋檐进入房间时,它们全穿着金色的制服。这些光不乱走,这些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无论遇到什么东西,早晨的光都刻板地为这些东西涂上一层金色。如果你在地板上放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阳光也照样为它涂上金色,虽然南瓜身上一点也不缺这种颜色。

⑥如果我家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光的速度是人可以理解的速度里面最快的,但飞龙少校从未听说过爱因斯坦,连塔吉克斯坦也闻所未闻,它认为斯坦并不比一只麻雀更重要。

⑦光行进的时候,边走边衍生新的光,即反光,否则光不够用了。反光也是光,你看到光在地板上缓缓推进时,它的反光已经把天花板照亮了,这又省了许多光。没错,墙壁也被照亮了。我家卧房的墙壁露出布达拉宫式的红色,客厅露出小葱的绿色,它们上面进驻了光。

⑧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光本身,这样说好像不讲理。怎样说才讲理呢?在光照中,我看到了栗子色的地板、彩色墙壁和其他东西的轮廓与色彩,但它们是地板、墙壁与其他东西,并不是光。光是透明的?当然透明,光从来不是一堵墙。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

⑨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造物主所造的核心物质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储存性,比如空气,光。电来自能源转换而非制造,同时不可储存。

⑩在我们见到光照射万物时,仍然可以说我们不知什么是光,没见过光本身。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

我趴在地板上摆火柴棍测量阳光的行进速度,后因接电话把这项重要试验耽误了。当你趴着看地板上阳光的脚步时,光似乎不动了。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光均匀地走过房间和整个大地,走过上午和下午。光时时在生长,人从来抓不住它们不断生长的尾巴。

从古至今,只有光从容不迫。

8.第①段对“光”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为闲笔,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

10.本文③-⑦段描写了“光”在行进过程中的各种形态,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赏析。

11.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校文学社公众号将隆重推介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的作品。公众号有“自然”和“童心”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

2023届上海市交大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机械僧(节选)

李伊菲

①自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起,老家屋后的岑山上就有一个不大起眼的,用白色石头垒成的无名寺。我也看不出年代,大抵算是古刹。寺中常年只有一个僧人,法号叫做随空。

②家乡那一带的山间零星散布着一些野温泉,一年四季都汩汩地冒出淡白的雾气来。岑山上最大的温泉在那无名寺庙的旁边,挨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里有一种桃叶鱼,身体不过五六寸长,但烤熟以后脂肪会融化成甜美的香气。桃叶鱼平时的样子不甚起眼,但每到桃花盛期刚过,花瓣坠落到溪水里的时候,那鱼银白色的身体便会泛起淡淡的绯红。天气刚暖起来,我就背着篓子和自制的钓竿,跑上岑山去钓桃叶鱼。

③我专心致志地抛竿,不知道是桃叶鱼瞧不起我的面团钓饵,还是今天运气不佳,始终也没有鱼上钩。我蹲在溪边的石头上,唉声叹气。随空从寺里缓缓走出来,看着我的鱼竿。

④——村里的人都知道随空是机械人,如今见不到的型号,因此也看不出年纪。在我的记忆中,他的模样也不曾改变过,普通青年男子的样貌,淡淡的神情,总穿着那一身洗过太多次显得很旧的灰衣。

⑤听说在城里,但凡需要服务人类的行业,都能见到高仿真型的机器人。就连我们这里的老师也都是人工智能了。班主任最近更新了最优化的教学系统,不但能24小时随时耐心答疑,还用不着家长半点奉承。随空的存在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可大惊小怪。但仔细一想,随空平时只是孤身住在这样绝无香火的无名寺庙里,连化缘都用不着,几乎和社会失去了关联。机器人难道不是为了帮人类做事才会被制造出来的东西吗?连人类当了和尚到底对其他人有什么用处我都不太明白,机械僧人随空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才被造出来的呢?我越长大越觉得费解。

⑥随空先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十分温和好听,语气也很缓和,只是大约因为扬声器有些旧了,带着一种仿佛从远处传来的模糊。“现在是桃叶鱼产籽的时候,过一阵再来钓吧。”

⑦我本以为他要劝我不杀生,顶嘴的话已经滑到了舌头尖,结果无可辩驳,只好气哼哼地放下钓竿往石头上一靠,皱起眉头:“过一阵我就要开学了!”

⑧阳光晒在我光溜溜的肚皮上,烤得我五脏六腑都热乎乎的。我拍着肚子,打了个滚儿,得意洋洋地说:“嗨呀,你们机器人可不懂晒太阳的舒服吧。”

⑨随空只是笑了笑,他步子很轻地走到我身边,在石头上坐下来,安详地问:“那你的作业写完了吗?”

⑩我顿时心情郁闷起来。“没写完。数学太难了。你们机器人是不是很喜欢做算术?”

“数学确实令人着迷。你听到蟋蟀的叫声了吗?它鸣叫的频率与气温的关系是C=4t-160。C代表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t则是温度。按照这一公式,人类只要数一下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不用温度计就可以知道天气的温度了。”

“不不不,我们人类不会为了知道天气的温度去数蟋蟀的叫声……”

“你不会,但是曾经有其他的人类曾在夏天的最后一个有凉风的傍晚,安静地躺在原野之上,在月亮升起的瞬间顿悟蟋蟀鸣叫的涵义。这让我心生欢喜。”

我到底没有忍住好奇心:“那你难道是专门的和尚机器人?谁造了你?就是为了让你念经吗?”

“制造我的人是一位法号圆一的禅师。圆一禅师的初衷,是借制造我,看到一个无限接近于某种修行理想境界的可能性。我一出生便通晓了所有佛学的典籍,这已经是普通僧人一生也无法达到的成就了。他又让我学习无数修行者与高僧的问答记录,并且接待无数前来与我辩论佛法的客人,这些经验不断丰富我的神经网络。我想我也因此总有一天可以‘证得’了。

“有一日,圆一禅师问我,能教授的知识,我都已经掌握了。今后想要做什么?如果要继续和他修行,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确实不知道还能如何优化我了。只有一点,禅师非常肯定:我没能成为一个人造的佛。我以为禅师为此必是非常沮丧的,但他看起来好像并不十分失望。

“我走到岑山的时候已是冬天,这样的温度耗电太快,我怕突然断电跌倒在晒不到太阳又没有人烟的地方,就走进了温泉里想暖一暖。温泉恰好置于湍急的川上。黑暗中能闻到丛莽、森林中偏僻村庄的气息和新涨的雪水的味道,我在隆隆的水声中想像桃叶鱼在身旁的溪流里灵活逃走的样子。我像被初次启动之时一样赤裸站在猎户座之下,山河之间,时间像星光一样处在凝固与流动的分界点。那时河边还没有寺,被青苔半掩着的是一尊断臂的石头佛像。那佛像低垂双眼凝视着我,嘴角含着任何程序亦不能识别含义的笑容。

“我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山。”

8.从下列诗歌中选出与本文“蟋蟀鸣叫的涵义”最不相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A.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蟋蟀》)

B.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贾岛《夜坐》)

C.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D.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张乔《促织》)

选()

理由:

9.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从第段开始,小说的叙述视角发生转换。请从构思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4分)

11.有人说,小说虚构的目的是“使小说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真实”。请结合全文,推断将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机械人的用意。(5分)

2023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完成第8-11题。(15分)

青春(节选)

旻旻

①葡萄还没长出来,那些婴儿头发般柔软的嫩绿色葡萄藤,绕着葡萄架一路路蜿蜒,蜜蜂在阳光和叶子间穿梭,一只年轻的小蜜蜂穿过葡萄叶的墙,在空中打了一串的旋儿,滴溜溜地越过我的杯沿,沿着吸管一路探下去——它看上了我的柠檬汁了。吃饱喝足了,小蜜蜂扑扇着薄薄的翼翅,乐颠颠来到跟前来和我亲亲热热地对视。七月的喀什,一间安静的吧里,一人一蜂,因一滴柠檬汁结缘,我忽然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

②旁边一桌,三个年轻老外表情虔诚地注视着一侃侃而谈的中年老外。紫外线使他的皮肤失去原来的色泽,要不是那双格外绿的瞳仁,我几乎要把他当成沿途所见的哈萨克人了。那些俯首帖耳的年轻脸庞,不过十来二十岁,他们青春的眼中充满向往和激情,他们或脚趿拖鞋或穿凉鞋,身旁靠着人高的背囊。他们随时提起行囊,带着青春向丝路进发。

③我放下手中的书,深呼吸。这香气诱人的青春呵,教人心动。

④可青春是什么,告诉我,教给我。

⑤菲茨杰拉德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我则深信青春是一场策划逃跑并致力付诸实行的岁月。我在十二岁开始策划逃跑。那一年是我的本命年,种子在幼小的心中发芽,在阴雨绵绵的季节腐烂,却永不根绝。时间以生命的形式延续,逃跑以一个孩子不可告人的秘密高悬头颅。秘密到底只是秘密,不是我不想付诸现实,在躯体和灵魂的较劲中,躯体永远言不由衷。出走理所当然屈就成心中不败的秘密之花,既生机勃勃又苍白无力。

⑥身躯被置于没有天空的屋檐下,在安静的房间中欣欣向荣。成长中房间是必要的,房间让女孩经历日升月落,花谢花飞。房间以它宽广如海的胸襟倾听她的书声歌声,蒸发她的泪水,隐秘她的忧伤,收容她的阴霾和阳光,照亮她对镜贴花黄的岁月,放纵她肆意而悄无声息的舞蹈……

⑦我努力回想我的青春,读喜欢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乖巧的孩子。没有锐利,没有疼。只有虚幻的出走。我是那么安分守己,不起眼,远离盛宴和烟花。我的青春如此让人失望。即使到了夕阳残照,垂暮矣矣,我相信我依然安静如初。是的,我有安静的躯体,她把动荡的灵魂安置得稳稳妥妥,不动声色。

⑧得了疾病,我只能是镜子里那个我了。那其实又并非真正的我。疾病仅仅是疾病,它从不是生活。当然我确信它的确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无疑是伤感的,甚至在写下这个句子的时候,悲哀莫名而至,仿佛这就是所谓的宿命,这真让人绝望和沮丧。而我又无法确定,假如我拥有的不是疾病而是健康,我的青春又是什么,我的一生又将是什么?我美丽吗?我智慧吗?我是否比现在更快乐?由这个问题,又衍生出另一个或多个问题: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会不会有另一个我?她健康吗?她美丽吗?她智慧吗?最重要的是,她快乐吗?

⑨唯一确信无疑的是,这一生我注定只能在虚幻中出走——我已经像接受我出生的城市,我的种族和文化那样坦然地接受了我的躯体。当然我异常渴望她可以更美丽些,更健康些。然而躯体的另一部分是轮椅本身就是命运,争论毫无意义。年少时还能做站立状,一如任何健康女子。于是照相时轮椅必在镜头之外三尺,仿佛它是如此不光彩,如此让我蒙羞,我必不能让它出现在任何照片上,成为物证,成为我哪天的呈堂证供。当轮椅在岁月里最终统治身体,成为她赖以生存的工具时,那自以为聪慧过人的女子才明白,一切不过一只傻鸵鸟的玩意,轮椅就是宿命。不离不弃。它使心灵波澜壮阔。

⑩回到文字本身。我已经不能分辨,是文字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文字。然生活是躯体,文字才是灵魂。伤感的是,躯体随着轮椅在生活中被眼睛们放大了,随之而来是生活中必然的苦难也跟着扩大,而作为那个人灵魂的文字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真让人无可奈何。我总以为,苦难是必须得推得更后一点,放得更低一点,收藏得更隐秘一点的。因为文字才是生命。至于和生命的抗争,不过是为了更有尊严地活着。和别的都无关。

再次回到路上。几天前,我们刚刚穿越了天山达坂抵达奎屯。穿越天山达坂无疑是最完美的天山之旅,因为可以看尽天山的“春夏秋冬”。为了在雪线上和皑皑白雪拍一张合照,出发前我刻意换上红衣白裙,高筒花布靴子。路虽然崎岖难走,且基本见不到其他车辆,一路上却是风光如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风景随之而变,处处美不胜收,这险峰之处的无限风光,让人生出一种不枉此生之感。沿途遇到不少骑马的哈萨克少年,拿着新鲜的雪莲花在路边兜售,我们抢着买了好多雪莲花,搂着捧着,人恍如在武侠小说里了。当抵达雪线之时,人已几乎神志不清,别说下去拍照,连说句完整的话都费劲。于是朋友下车去,抓了一把雪回来,放在我的掌心,我连眼晴也无力睁开,只努力深呼吸一口气,记住了那股渗入内心的清澈和冰凉。

从天山上下来,抵达奎屯,我又变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我深信生命有她的方向和轨道,不可改变。就像峭壁夹缝里的花,再艰难也要绽放,因为绽放是她一生的使命。这也让我时时感谢神明,使得我能让生命一次次出离轨道,一次次告别虚幻的出走,逾越极限,历经世界的波澜壮阔与内心的温暖。即便这一路上是痛是累,也有满眼绿色的生机来抚慰。在路上的每个日子,我的心中总滋生出蓬勃的生机,我知道,那不是虚幻,我真的在路上,在青春的路上行走。

这一切让人无比快乐。

8.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述效果。(3分)

9.第⑩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10.本文以“青春”为题,朴实自然而意蕴丰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评析。(4分)

11.复旦附中文学社在编写社刊时,拟将本文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都汇编在“疾病与超越”这一栏目中,你是否认同这一想法?请说明理由。(4分)

2023届上海市位育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宠成后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模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生命才会带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8.第③段画线句语言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9.第⑦⑨段两次想到自己的曾祖母,分析其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

10.联系全文分析第段中“村庄的半径”的具体内涵。

11.笔下的蒋山,与《乡土中国》中的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相比,在“居住方式”“工作生产”“人际交往”“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请任选其中二个方面,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其异同。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

谈瀛洲

①我的花平时都是养在楼顶的露台上,到开花时搬到楼下的小阳台去欣赏的。梅雨天里去露台上巡视(养花人,最好能每天巡视一遍自己养的植物),发现我放在紫藤树荫下的一棵日本杂交风兰,长出花梗来了!

②这棵风兰本来比较迷你,只有十四五公分高的样子,在叶腋间长出一根细细的花梗,上面有五六个绿豆芽似的小小的花苞,还是白色的。这风兰开花是紫色的,开花前花苞会变色。

③我立时在脑子里记了一笔:过几天要把这盆花拿下楼去,最好还要给它杀次虫。为害兰花的虫子和小动物真是很多,有一夜之间会把花苞吸到干瘪的蓟马,还有一夜之间就能把全部花苞啃食掉的蛞蝓(鼻涕虫)和蜗牛。去年秋天这棵风兰的花苞连同花梗,就是在一夜之间被啃食掉的。我在风兰的植料里翻找了一会,找出一条躲在树皮下的胖胖的蛞蝓!

④今年的梅雨季,常常连着几天大雨滂沱。等我再一次上露台,已经好几天过去了。跑去那棵风兰那里一看,花苞已经变成了紫色,这是要开花了!但等到我把花盆端起来细看,却懊恼地发现,不知是什么虫子,在两个花苞上钻了两个小洞!

⑤我知道有些灰蝶的幼虫,会在扁豆之类的豆科植物的花或豆荚上钻个小洞,然后爬进去把里面的所有东西吃个精光,但从未听说它们会对兰花也这么干。这时,我看到在风兰花梗的尖端,有一些亮晶晶的痕迹。蜗牛和蛞蝓爬行时会分泌黏液,这黏液干了以后,就会留下这种亮晶晶的薄膜状痕迹。看来有可能还是蜗牛或蛞蝓干的。我在风兰的植料里翻找了一会,这回没有找到蜗牛和蛞蝓。

⑥我把风兰拿下楼,找出一小罐呋虫胺和一小罐吡虫啉,在盆土表面撒了一些,然后又浇上水,让它们渗入盆土。这两种药,只对蓟马和蚧壳虫等小昆虫有用。不管怎样,以防万一,先用上再说。

⑦夜间,我又拿了个手电筒,到这个风兰的盆土上去照,因为我知道蜗牛和蛞蝓有昼伏夜出的特性。果然,在风兰花盆里的一块树皮上,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圆片状物在微动!赶紧逮住它放在地上一看,原来是一只极小的蜗牛!大约只有一片麦片这么大。它的壳的形状也比较特别,是扁圆形的,而不是多数蜗牛的壳那样陀螺形的。

⑧看到它,我想起在春天给春兰和蕙兰翻盆时,在这些兰花的根系的缝隙里,也发现过这种小蜗牛,还有马陆(上海人叫“百脚”)。这种小蜗牛在白天可以钻到相当深的地方隐藏起来,怪不得我那天找不到它!

⑨看来,风兰花苞上那两个小洞,就是这小蜗牛啃出来的。还好它不是那种大蜗牛,不然,整个花苞都会被它吃掉!

⑩我用鞋跟轻轻一踩,就把这小蜗牛碾碎了。有朋友怪我太残忍,我说,对于残害我的花儿的坏东西,我是没有怜悯之心的。

逮住小蜗牛的第二天,风兰就开了。花呈美丽的深蓝紫色。也许是因为这次开花在七月初,温度较高,花的颜色偏蓝,还有像茉莉花香的香味;上次在二月底初春开,那时气温低,花的颜色偏红,也闻不到香味。温度常常会影响到花的发色与放香。最后,蜗牛的啃食只是在两朵花的花瓣上留下了两个小洞,没有严重破坏它们的外观。

这些小动物拓展自己生存领地的本事,还是挺大的。我刚在露台上养花的时候,还没有蜗牛和蛞蝓。我当时想,露台在八楼,楼底下的那些蛞蝓和蜗牛,应该不会爬上来吧。可是过了一两年,这些就都有了。可能是我买的植物的盆土里带过来的;也有可能它们是真的沿着墙壁从楼下爬上来的。

古籍里,《庄子》就曾提到蜗牛。《则阳篇》里有这么个寓言:“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的意思是,蜗牛就已经够小了,它的角更小。可是它角上的居民,还会为了争夺地盘,打个你死我活,牺牲数万名战士,战胜的一方追击战败的一方,还要花去十五天才肯收兵。这在人看来,就非常不值得了。后来,“蜗角蚊睫”就被用来形容地方之小。蜗牛其实有四个触角,前面一对短,后面一对长,长的一对顶端各有一只眼睛。

丹麦作家安徒生也写过一篇关于蜗牛的童话,叫做《蜗牛与玫瑰树》。在这篇童话里,蜗牛看不起玫瑰,说它“没有内在发展”,老是在做同样的事,那就是给世界奉献出芬芳美丽的花。

玫瑰的答复是,“我在欢乐中开花,因为我只能这样。那是我的生活,我做不了别的!”玫瑰只是在尽自己的天性而已。

安徒生的故事里的蜗牛对别人的要求奇高,而它自己呢?除了对这个世界吐口水以外,什么也不做。

当然,蜗牛也因为它的天性,而在不断地啃食着花苞。对这样的蜗牛,应该怎么办呢?我也只能给予它我的鞋跟了。

8.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3分)

9.分析第段在构思上的作用(3分)

10.以⑩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特色。(4分)

11.本文写花与中国传统或一般写花的文章有不同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析。(5分)

现代文阅读2

202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5月模拟)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光的笑容

鲍尔吉·原野

①光从长裙似的厚窗帘的脚下射进来时,只有三寸长,它落在提花地毯上,好像捕捉羊毛里的尘埃。如果你“哗”地掀开窗帘,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节省点光吧,我一点点拉开窗帘,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它们只走直线,前方不管是床或者椅子,光都要走过去,把自己的衣服摊在上面。

②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

③这些光线——它虽然被称为线,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多少根线——真像是我家里的熟人,从窗玻璃上的每一部分穿越而来,从它和煦的温度上可以感到这些光线带着笑意。如此说,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

④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墙壁和吊灯上的光的兄弟。

⑤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熹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当阳光越过前楼的屋檐进入房间时,它们全穿着金色的制服。这些光不乱走,这些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无论遇到什么东西,早晨的光都刻板地为这些东西涂上一层金色。如果你在地板上放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阳光也照样为它涂上金色,虽然南瓜身上一点也不缺这种颜色。

⑥如果我家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光的速度是人可以理解的速度里面最快的,但飞龙少校从未听说过爱因斯坦,连塔吉克斯坦也闻所未闻,它认为斯坦并不比一只麻雀更重要。

⑦光行进的时候,边走边衍生新的光,即反光,否则光不够用了。反光也是光,你看到光在地板上缓缓推进时,它的反光已经把天花板照亮了,这又省了许多光。没错,墙壁也被照亮了。我家卧房的墙壁露出布达拉宫式的红色,客厅露出小葱的绿色,它们上面进驻了光。

⑧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光本身,这样说好像不讲理。怎样说才讲理呢?在光照中,我看到了栗子色的地板、彩色墙壁和其他东西的轮廓与色彩,但它们是地板、墙壁与其他东西,并不是光。光是透明的?当然透明,光从来不是一堵墙。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

⑨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造物主所造的核心物质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储存性,比如空气,光。电来自能源转换而非制造,同时不可储存。

⑩在我们见到光照射万物时,仍然可以说我们不知什么是光,没见过光本身。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

我趴在地板上摆火柴棍测量阳光的行进速度,后因接电话把这项重要试验耽误了。当你趴着看地板上阳光的脚步时,光似乎不动了。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光均匀地走过房间和整个大地,走过上午和下午。光时时在生长,人从来抓不住它们不断生长的尾巴。

从古至今,只有光从容不迫。

8.第①段对“光”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为闲笔,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

10.本文③-⑦段描写了“光”在行进过程中的各种形态,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赏析。

11.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校文学社公众号将隆重推介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的作品。公众号有“自然”和“童心”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

8.动词精准,光的进入方式(“落”“捕捉”“扑”“走”),给人以具象化的画面感;用拟人、比喻修辞,将光比作“我”的客人,体现光与人的和谐关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9.示例一:不是“闲笔”。画线句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光速度极快、不可捕捉的特点,用调侃、幽默的笔调(拟人手法或者引用《相对论》中相关素材),表现猫对光的无知并不影响它享受光,凸显“光”与“猫”游戏的趣味。

示例二:是“闲笔”。画线句虽然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光速度极快、不可捕捉的特点,本段重点在于通过猫沐浴在阳光中的场景表现光的特点,而画线句与光的特点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因此是闲笔。

10.文章首先描写了晨光熹微时的光线,与人最熟悉亲近;然后是天亮后的阳光,整齐有序,辉煌庄严,给人启迪;最后写行进中衍生的反光,客观地照出万物色彩,使人自省。三种光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同时也呈现了人从自然中获得智慧的过程,表现了观察的细致入微,并为后文哲理思辨作铺垫。

11.示例一:应编入“自然”专栏。本文以“光”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从光——自然——人三者间关系思考,视“光”与爱、智慧、仁慈等最高价值同列,倡导在美学、哲学意义上师法自然,同时反思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所以应编入“自然”专栏。

示例二:应编入“童心”专栏。“光”虽然是本文重点描写的对象,但观察“光”的视角同样是其核心要素。文章以“光的笑容”为题吸引读者,充满童心童趣;内容选材如“黑猫飞龙少校”符合儿童兴趣,贴近儿童视角;语言表述符合儿童理解,表现了追求纯真的思想主题。所以应编入“童心”专栏。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赏析文本的语言,可以从用词、语体风格、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就用词而言,“射进来”“落”“捕捉”“扑”“占领”“走下来”等动词的运用极为精准,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光进入屋中,洒遍每个角落,走进来的情景,给人以画面感。

“长裙似的厚窗帘”运用比喻修辞,将窗帘比作长裙,写出窗帘的形状;“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先将其比作洪水,再赋予其人的动作,写出光进来时的状态了“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运用比喻修辞,将光比作客人,写出“我”与光的关系非常和谐。这些修辞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充满趣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类探究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文本的主旨,分析其在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认为不是“闲笔”:划线句先引用爱因斯坦对光的特点的概括——速度最快;然后说这只猫并不知道爱因斯坦,甚至不知道塔吉克斯坦,但是“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写出猫不知道什么是光,但是并未对它享受光造成任何影响,凸显“光”与“猫”游戏的趣味。

如果认为是“闲笔”:整篇文本都在描写光,写对光的认识、思考,本段前文写“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再现了猫沐浴阳光的情景,从而表明光跑得快的特点,因此是闲笔。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结构的能力。

梳理行文思路需要概括每段内容,然后根据其关系紧密与否进行分层。

第三、四段,“从它和煦的温度上可以感到这些光线带着笑意。如此说,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等句子描写早晨的光线作为先头部队,面带笑容来到“我”家,带来温度,与“我”亲近。

第五、六段段,“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这些光不乱走,这些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写天已经大亮,光进入屋子,它整齐有序,就像整齐的队伍,给人辉煌庄严的感觉,它与猫互动,又快速地消失,启发人思考,给人启迪。

第七段,“光行进的时候,边走边衍生新的光,即反光,否则光不够用了”“它的反光已经把天花板照亮了,这又省了许多光。没错,墙壁也被照亮了”描写行进中衍生的反光,反光照亮了客厅、卧房中的一切,让人反省。

纵观这几段可以看出,该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加入了的思考,引发读者思考光带来的智慧和启迪,从而为后文哲理思辨作铺垫。

11.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说明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的理由,首先需要理解“自然”和“童心”两个专栏分别应写什么内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最后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如认为应编入“自然”专栏:顾名思义“自然”专栏收录的应当是关于自然万物、自然现象等的文章。本文通篇都在描写“光”这一自然现象,在按照自然顺序描写光的同时,还思考了光与人的关系。“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写出人不应当贪婪;“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写出由光想到人应当有爱、智慧、仁慈。全文重心都在写“光”,因此,可以编入“自然”专栏。

如果认为应编入“童心”专栏:需要分析文章的视角和语言。“光的笑容”运用比拟修辞,赋予光以人的神态,富有童心童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我家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描写“黑猫飞龙少校”沐浴阳光,因为“黑猫飞龙少校”的毛叉太多,以至于光都累了,在“黑猫飞龙少校”想把光舔进肚子的时候,光又跑了,这些描写是从儿童的视角展开的,语言也是儿童的语言。所以应编入“童心”专栏。

2023届上海市交大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机械僧(节选)

李伊菲

①自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起,老家屋后的岑山上就有一个不大起眼的,用白色石头垒成的无名寺。我也看不出年代,大抵算是古刹。寺中常年只有一个僧人,法号叫做随空。

②家乡那一带的山间零星散布着一些野温泉,一年四季都汩汩地冒出淡白的雾气来。岑山上最大的温泉在那无名寺庙的旁边,挨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里有一种桃叶鱼,身体不过五六寸长,但烤熟以后脂肪会融化成甜美的香气。桃叶鱼平时的样子不甚起眼,但每到桃花盛期刚过,花瓣坠落到溪水里的时候,那鱼银白色的身体便会泛起淡淡的绯红。天气刚暖起来,我就背着篓子和自制的钓竿,跑上岑山去钓桃叶鱼。

③我专心致志地抛竿,不知道是桃叶鱼瞧不起我的面团钓饵,还是今天运气不佳,始终也没有鱼上钩。我蹲在溪边的石头上,唉声叹气。随空从寺里缓缓走出来,看着我的鱼竿。

④——村里的人都知道随空是机械人,如今见不到的型号,因此也看不出年纪。在我的记忆中,他的模样也不曾改变过,普通青年男子的样貌,淡淡的神情,总穿着那一身洗过太多次显得很旧的灰衣。

⑤听说在城里,但凡需要服务人类的行业,都能见到高仿真型的机器人。就连我们这里的老师也都是人工智能了。班主任最近更新了最优化的教学系统,不但能24小时随时耐心答疑,还用不着家长半点奉承。随空的存在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可大惊小怪。但仔细一想,随空平时只是孤身住在这样绝无香火的无名寺庙里,连化缘都用不着,几乎和社会失去了关联。机器人难道不是为了帮人类做事才会被制造出来的东西吗?连人类当了和尚到底对其他人有什么用处我都不太明白,机械僧人随空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才被造出来的呢?我越长大越觉得费解。

⑥随空先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十分温和好听,语气也很缓和,只是大约因为扬声器有些旧了,带着一种仿佛从远处传来的模糊。“现在是桃叶鱼产籽的时候,过一阵再来钓吧。”

⑦我本以为他要劝我不杀生,顶嘴的话已经滑到了舌头尖,结果无可辩驳,只好气哼哼地放下钓竿往石头上一靠,皱起眉头:“过一阵我就要开学了!”

⑧阳光晒在我光溜溜的肚皮上,烤得我五脏六腑都热乎乎的。我拍着肚子,打了个滚儿,得意洋洋地说:“嗨呀,你们机器人可不懂晒太阳的舒服吧。”

⑨随空只是笑了笑,他步子很轻地走到我身边,在石头上坐下来,安详地问:“那你的作业写完了吗?”

⑩我顿时心情郁闷起来。“没写完。数学太难了。你们机器人是不是很喜欢做算术?”

“数学确实令人着迷。你听到蟋蟀的叫声了吗?它鸣叫的频率与气温的关系是C=4t-160。C代表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t则是温度。按照这一公式,人类只要数一下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不用温度计就可以知道天气的温度了。”

“不不不,我们人类不会为了知道天气的温度去数蟋蟀的叫声……”

“你不会,但是曾经有其他的人类曾在夏天的最后一个有凉风的傍晚,安静地躺在原野之上,在月亮升起的瞬间顿悟蟋蟀鸣叫的涵义。这让我心生欢喜。”

我到底没有忍住好奇心:“那你难道是专门的和尚机器人?谁造了你?就是为了让你念经吗?”

“制造我的人是一位法号圆一的禅师。圆一禅师的初衷,是借制造我,看到一个无限接近于某种修行理想境界的可能性。我一出生便通晓了所有佛学的典籍,这已经是普通僧人一生也无法达到的成就了。他又让我学习无数修行者与高僧的问答记录,并且接待无数前来与我辩论佛法的客人,这些经验不断丰富我的神经网络。我想我也因此总有一天可以‘证得’了。

“有一日,圆一禅师问我,能教授的知识,我都已经掌握了。今后想要做什么?如果要继续和他修行,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确实不知道还能如何优化我了。只有一点,禅师非常肯定:我没能成为一个人造的佛。我以为禅师为此必是非常沮丧的,但他看起来好像并不十分失望。

“我走到岑山的时候已是冬天,这样的温度耗电太快,我怕突然断电跌倒在晒不到太阳又没有人烟的地方,就走进了温泉里想暖一暖。温泉恰好置于湍急的川上。黑暗中能闻到丛莽、森林中偏僻村庄的气息和新涨的雪水的味道,我在隆隆的水声中想像桃叶鱼在身旁的溪流里灵活逃走的样子。我像被初次启动之时一样赤裸站在猎户座之下,山河之间,时间像星光一样处在凝固与流动的分界点。那时河边还没有寺,被青苔半掩着的是一尊断臂的石头佛像。那佛像低垂双眼凝视着我,嘴角含着任何程序亦不能识别含义的笑容。

“我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山。”

8.从下列诗歌中选出与本文“蟋蟀鸣叫的涵义”最不相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A.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蟋蟀》)

B.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贾岛《夜坐》)

C.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D.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张乔《促织》)

选()

理由:

9.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从第段开始,小说的叙述视角发生转换。请从构思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4分)

11.有人说,小说虚构的目的是“使小说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真实”。请结合全文,推断将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机械人的用意。(5分)

8.从下列诗歌中选出与本文“蟋蟀鸣叫的涵义”最不相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A.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蟋蟀》)

B.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贾岛《夜坐》)

C.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D.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张乔《促织》)

选(D),理由:__本文“蟋蟀鸣叫的涵义”是指物候与季节更替之间的关联,ABC项均含此意,而D项中取蟋蟀声类似织布声,而暗含对人事的讽喻__。

9.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②家乡那一带的山间零星散布着一些野温泉,一年四季都汩汩地冒出淡白的雾气来。岑山上最大的温泉在那无名寺庙的旁边,挨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里有一种桃叶鱼,身体不过五六寸长,但烤熟以后脂肪会融化成甜美的香气。桃叶鱼平时的样子不甚起眼,但每到桃花盛期刚过,花瓣坠落到溪水里的时候,那鱼银白色的身体便会泛起淡淡的绯红。天气刚暖起来,我就背着篓子和自制的钓竿,跑上岑山去钓桃叶鱼。

第②段描写了家乡山间冒着白雾的温泉和游动着桃叶鱼的溪流(概括内容1分),为全文奠定了诗意的基调(或从营造氛围、创设故事背景的角度答)(在全文中的作用1分),引出下文我因钓不到鱼而与随空发生的对话(引出下文的作用1分),同时也为后文写随空自述在此地顿悟的内容作铺垫(或答揭示了后文随空在此地悟道的原因)(为悟道内容作铺垫1分)。

10.从第段开始,小说的叙述视角发生转换。请从构思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4分)

从第段开始,小说的叙述视角从“我”对随空的好奇与不解(1分),转入随空对身世来历和内心世界的自述(1分)。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真切(1分),更有利于从故事的悬念转向解开悬念,使故事更具波澜、引人入胜(1分)。

11.有人说,小说虚构的目的是“使小说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真实”。请结合全文,推断将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机械人的用意。(5分)

将故事主人公设定为机械人,为其设定了一出生便知晓所有知识却无法得道、最终在自然间理解了程序之外的奥义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2分)。这一虚构人物既代表着人类高科技成就的未来图景,也集中反映了人类希望在知识和技术中寻觅真理的现实困境,从而引发读者反思人类文明在物质进步和精神匮乏之间的冲突,指出回归感性世界的解决道路(表现主旨的作用2分)。

这一似人而非人的形象包含当下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人性与工具性的强烈反差,以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构折射出真实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加耐人寻味。(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或艺术效果1分)

2023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完成第8-11题。(15分)

青春(节选)

旻旻

①葡萄还没长出来,那些婴儿头发般柔软的嫩绿色葡萄藤,绕着葡萄架一路路蜿蜒,蜜蜂在阳光和叶子间穿梭,一只年轻的小蜜蜂穿过葡萄叶的墙,在空中打了一串的旋儿,滴溜溜地越过我的杯沿,沿着吸管一路探下去——它看上了我的柠檬汁了。吃饱喝足了,小蜜蜂扑扇着薄薄的翼翅,乐颠颠来到跟前来和我亲亲热热地对视。七月的喀什,一间安静的吧里,一人一蜂,因一滴柠檬汁结缘,我忽然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

②旁边一桌,三个年轻老外表情虔诚地注视着一侃侃而谈的中年老外。紫外线使他的皮肤失去原来的色泽,要不是那双格外绿的瞳仁,我几乎要把他当成沿途所见的哈萨克人了。那些俯首帖耳的年轻脸庞,不过十来二十岁,他们青春的眼中充满向往和激情,他们或脚趿拖鞋或穿凉鞋,身旁靠着人高的背囊。他们随时提起行囊,带着青春向丝路进发。

③我放下手中的书,深呼吸。这香气诱人的青春呵,教人心动。

④可青春是什么,告诉我,教给我。

⑤菲茨杰拉德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我则深信青春是一场策划逃跑并致力付诸实行的岁月。我在十二岁开始策划逃跑。那一年是我的本命年,种子在幼小的心中发芽,在阴雨绵绵的季节腐烂,却永不根绝。时间以生命的形式延续,逃跑以一个孩子不可告人的秘密高悬头颅。秘密到底只是秘密,不是我不想付诸现实,在躯体和灵魂的较劲中,躯体永远言不由衷。出走理所当然屈就成心中不败的秘密之花,既生机勃勃又苍白无力。

⑥身躯被置于没有天空的屋檐下,在安静的房间中欣欣向荣。成长中房间是必要的,房间让女孩经历日升月落,花谢花飞。房间以它宽广如海的胸襟倾听她的书声歌声,蒸发她的泪水,隐秘她的忧伤,收容她的阴霾和阳光,照亮她对镜贴花黄的岁月,放纵她肆意而悄无声息的舞蹈……

⑦我努力回想我的青春,读喜欢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乖巧的孩子。没有锐利,没有疼。只有虚幻的出走。我是那么安分守己,不起眼,远离盛宴和烟花。我的青春如此让人失望。即使到了夕阳残照,垂暮矣矣,我相信我依然安静如初。是的,我有安静的躯体,她把动荡的灵魂安置得稳稳妥妥,不动声色。

⑧得了疾病,我只能是镜子里那个我了。那其实又并非真正的我。疾病仅仅是疾病,它从不是生活。当然我确信它的确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无疑是伤感的,甚至在写下这个句子的时候,悲哀莫名而至,仿佛这就是所谓的宿命,这真让人绝望和沮丧。而我又无法确定,假如我拥有的不是疾病而是健康,我的青春又是什么,我的一生又将是什么?我美丽吗?我智慧吗?我是否比现在更快乐?由这个问题,又衍生出另一个或多个问题: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会不会有另一个我?她健康吗?她美丽吗?她智慧吗?最重要的是,她快乐吗?

⑨唯一确信无疑的是,这一生我注定只能在虚幻中出走——我已经像接受我出生的城市,我的种族和文化那样坦然地接受了我的躯体。当然我异常渴望她可以更美丽些,更健康些。然而躯体的另一部分是轮椅本身就是命运,争论毫无意义。年少时还能做站立状,一如任何健康女子。于是照相时轮椅必在镜头之外三尺,仿佛它是如此不光彩,如此让我蒙羞,我必不能让它出现在任何照片上,成为物证,成为我哪天的呈堂证供。当轮椅在岁月里最终统治身体,成为她赖以生存的工具时,那自以为聪慧过人的女子才明白,一切不过一只傻鸵鸟的玩意,轮椅就是宿命。不离不弃。它使心灵波澜壮阔。

⑩回到文字本身。我已经不能分辨,是文字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文字。然生活是躯体,文字才是灵魂。伤感的是,躯体随着轮椅在生活中被眼睛们放大了,随之而来是生活中必然的苦难也跟着扩大,而作为那个人灵魂的文字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真让人无可奈何。我总以为,苦难是必须得推得更后一点,放得更低一点,收藏得更隐秘一点的。因为文字才是生命。至于和生命的抗争,不过是为了更有尊严地活着。和别的都无关。

再次回到路上。几天前,我们刚刚穿越了天山达坂抵达奎屯。穿越天山达坂无疑是最完美的天山之旅,因为可以看尽天山的“春夏秋冬”。为了在雪线上和皑皑白雪拍一张合照,出发前我刻意换上红衣白裙,高筒花布靴子。路虽然崎岖难走,且基本见不到其他车辆,一路上却是风光如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风景随之而变,处处美不胜收,这险峰之处的无限风光,让人生出一种不枉此生之感。沿途遇到不少骑马的哈萨克少年,拿着新鲜的雪莲花在路边兜售,我们抢着买了好多雪莲花,搂着捧着,人恍如在武侠小说里了。当抵达雪线之时,人已几乎神志不清,别说下去拍照,连说句完整的话都费劲。于是朋友下车去,抓了一把雪回来,放在我的掌心,我连眼晴也无力睁开,只努力深呼吸一口气,记住了那股渗入内心的清澈和冰凉。

从天山上下来,抵达奎屯,我又变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我深信生命有她的方向和轨道,不可改变。就像峭壁夹缝里的花,再艰难也要绽放,因为绽放是她一生的使命。这也让我时时感谢神明,使得我能让生命一次次出离轨道,一次次告别虚幻的出走,逾越极限,历经世界的波澜壮阔与内心的温暖。即便这一路上是痛是累,也有满眼绿色的生机来抚慰。在路上的每个日子,我的心中总滋生出蓬勃的生机,我知道,那不是虚幻,我真的在路上,在青春的路上行走。

这一切让人无比快乐。

8.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述效果。(3分)

9.第⑩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10.本文以“青春”为题,朴实自然而意蕴丰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评析。(4分)

11.复旦附中文学社在编写社刊时,拟将本文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都汇编在“疾病与超越”这一栏目中,你是否认同这一想法?请说明理由。(4分)

8.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述效果。(3分)

运用拟人手法,将房间人格化,生动形象,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运用排比,描写细腻、层次清楚、富有气势;运用一系列动词“倾听、蒸发、隐秘、收容、照亮、放纵”,生动形象;整句,节奏感强(手法/句式+效果,写出一种给2分,给满2分为止);强调了残疾女孩对房间所代表的心灵空间的依赖与珍视及其成长过程中细腻复杂、喜忧参半的情绪(情感,1分);揭示了房间所代表的心灵空间对女孩的重要/必要作用——接受、包容、消化成长中复杂的情绪/为残疾女孩的生命成长提供支撑(内容理解与揭示,1分)。

9.第⑩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参考解析一:不同意删去,第⑩段在叙述中插入议论,多种表述方式相结合(1分),写文字所代表的精神世界对躯体所遭受的苦难的超越(段落内容概括1分),揭示文章主旨(和主旨的关联,1分);承接了上文我身体残疾所带来的宿命的痛苦的接受,开启了下文我行走天山用青春的生命力战胜与超越身体的痛苦,绽放生命(承上启下及其内容2分),与上下文关联紧密。(得满4分为止)

参考解析二:同意删去,第⑩段在叙述中插入议论,多种表述方式相结合(1分),写文字所代表的精神世界对躯体所遭受的苦难的超越(段落内容概括1分),将其删去,情感更加含蓄蕴藉(1分),叙述节奏更加紧凑(1分)(得满4分为止)

10.本文以“青春”为题,朴实自然而意蕴丰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评析。(4分)

标题“青春”用语朴实而意蕴丰富,既指所经历的具体的青春岁月,又指战胜困境的青春力量(2分,多重内涵);“青春”这一命题暗含情感,同时与主旨关联紧密,探索“青春是什么”既是出走的原因,青春的生命力又带给超越疾病的不竭力量(2分,主旨及分析)围绕“青春”及其解析进行选材,“寻找解析-探寻行走-获得解析”,穿插闪回成长岁月中与“青春”关联的片段(2分,围绕标题选材、组材)“青春”这一命题贯穿全文(1分,行文结构)。(得满4分为止)

11.复旦附中文学社在编写社刊时,拟将本文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都汇编在“疾病与超越”这一栏目中,你是否认同这一想法?请说明理由。(4分)

同意,本文通过叙写主人公的行走与攀登,表述用青春所代表的生命力、信心与对生命的热爱超越肉体残疾所带来的苦难,《我与地坛》通过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生命死亡的思考,用智慧与豁达超越疾病的困境:我们不能指望消除困境,但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青春》是通过行走远方,逾越极限达成超越,《我与地坛》是通过心灵的探寻达成超越(写出两篇文章超越的途径分析,《青春》1分,《我与地坛》2分)。两篇文章围绕共同的主题,各有侧重,互为表里,互为补充。(1分)(得满4分为止)。

2023届上海市位育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宠成后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模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生命才会带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8.第③段画线句语言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9.第⑦⑨段两次想到自己的曾祖母,分析其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

10.联系全文分析第段中“村庄的半径”的具体内涵。

11.笔下的蒋山,与《乡土中国》中的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相比,在“居住方式”“工作生产”“人际交往”“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请任选其中二个方面,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其异同。

8.①运用排比,列举三个生活场景,反复强调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

②用语略带夸张,“翻山越岭”“忙碌了大半天”“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而实则地方并不大。

③善用动词,表现活动丰富,而实则活动的空间并不大。使得童年的印象与实际情形之间反差强烈。

④画线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读来让人印象深刻。9.①第⑦段承接上文成年后认识到家乡生活空间的狭窄,以曾祖母一生没有离开蒋山,生活半径只有可怜的六百米,来感叹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生活的单调和苍白。

②第⑨段写曾祖母通过外出的蒋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从曾祖母的角度侧面表现蒋山人没有被空间限制,他们走出山沟沟,拓展了生活的半径。

③两次想到曾祖母,形成对比,蒋山虽小,但蒋山人却勇于突破,敢闯敢干,思想开化。既表述了对蒋山人的赞美之情,也为后文思考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作铺垫。10.①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

②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11.①“居住方式”: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附着于土地,安土重迁;蒋山的村民们虽然也是熟人聚居的形态,但也开始逐渐分散居住于更远的地方,湖南、北京,甚至是定居国外。

②“工作生产”: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蒋山的村民们,如曾祖母,也是如此,但有更多的人为了经商、读书、谋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从事多种行业。

③“人际交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重视礼治,尊敬长者;蒋山的村民也保留了这一传统,从外面回来的人都会主动看望村里最年长的曾祖母,但交流的主要内容是祖母向外出的人学习,更新传统观念。

④“文化观念”: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尊重传统,思想保守;而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他们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画线句中,分别叙述了“我”与小伙伴上山寻找山珍、“我”陪曾祖母步行回娘家、“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这三件事,并且三句话句式结构基本相似,可知是用了排比的手法。而之所运用排比,是为了强调突出“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从而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

照理来说,“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是不可能让“我”这么累的。但画线句中,用“翻山越岭”“忙碌了大半天”“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等较为夸张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时间描述,充分强调“累”与“远”,使得童年的印象与实际情形之间反差强烈。同时,也使得语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第⑦段和第⑨段都写到了祖母,但对她的态度和评价却完全不同。

第⑦段中,根据原文“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以及段末对她的评价“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可知,第⑦段承接上文成年后认识到家乡生活空间的狭窄,以曾祖母一生没有离开蒋山,生活半径只有可怜的六百米,来感叹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生活的单调和苍白。

第⑨段中,根据原文“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和段末对她的评价“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可知第⑨段写曾祖母通过外出的蒋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而之所以在这两段中对祖母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其实是为了突出第⑧段所讲的内容“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由此可知,从曾祖母的角度侧面表现蒋山人没有被空间限制,他们走出山沟沟,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从而表述了蒋山虽小,但蒋山人却勇于突破,敢闯敢干,思想开化的思想主题,也借此表述了对蒋山人的赞美之情,为后文思考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作铺垫。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可知,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

根据原文“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可知,“村庄的半径”还指远行的蒋山人与家乡距离的半径,以及心灵的距离等。在这里,“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也就是心灵的距离。有了这个半径,说明蒋山人从未与村庄断绝关系,因此,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根据原文“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模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可知,文中的蒋山人并不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开始逐渐分散居住于更远的地方,湖南、北京,甚至是定居国外。而这显然与《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附着于土地,安土重迁的“居住方式”是不同的。

根据原文“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可知,蒋山的村民们,不再只是留在家乡务农,而是有更多的人为了经商、读书、谋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从事多种行业。而这与《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生产”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原文“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可知,蒋山的村民们,从外面回来的人都会主动看望村里最年长的曾祖母,但交流的主要内容是祖母向外出的人学习,更新传统观念。而这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强调“孝”,重视礼治,尊敬长者,由长辈掌控一切话语权的“人际交往”方式显然也有区别。

根据原文“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可知,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而这与《乡土中国》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尊重传统,思想保守的“文化观念”是不同的。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

谈瀛洲

①我的花平时都是养在楼顶的露台上,到开花时搬到楼下的小阳台去欣赏的。梅雨天里去露台上巡视(养花人,最好能每天巡视一遍自己养的植物),发现我放在紫藤树荫下的一棵日本杂交风兰,长出花梗来了!

②这棵风兰本来比较迷你,只有十四五公分高的样子,在叶腋间长出一根细细的花梗,上面有五六个绿豆芽似的小小的花苞,还是白色的。这风兰开花是紫色的,开花前花苞会变色。

③我立时在脑子里记了一笔:过几天要把这盆花拿下楼去,最好还要给它杀次虫。为害兰花的虫子和小动物真是很多,有一夜之间会把花苞吸到干瘪的蓟马,还有一夜之间就能把全部花苞啃食掉的蛞蝓(鼻涕虫)和蜗牛。去年秋天这棵风兰的花苞连同花梗,就是在一夜之间被啃食掉的。我在风兰的植料里翻找了一会,找出一条躲在树皮下的胖胖的蛞蝓!

④今年的梅雨季,常常连着几天大雨滂沱。等我再一次上露台,已经好几天过去了。跑去那棵风兰那里一看,花苞已经变成了紫色,这是要开花了!但等到我把花盆端起来细看,却懊恼地发现,不知是什么虫子,在两个花苞上钻了两个小洞!

⑤我知道有些灰蝶的幼虫,会在扁豆之类的豆科植物的花或豆荚上钻个小洞,然后爬进去把里面的所有东西吃个精光,但从未听说它们会对兰花也这么干。这时,我看到在风兰花梗的尖端,有一些亮晶晶的痕迹。蜗牛和蛞蝓爬行时会分泌黏液,这黏液干了以后,就会留下这种亮晶晶的薄膜状痕迹。看来有可能还是蜗牛或蛞蝓干的。我在风兰的植料里翻找了一会,这回没有找到蜗牛和蛞蝓。

⑥我把风兰拿下楼,找出一小罐呋虫胺和一小罐吡虫啉,在盆土表面撒了一些,然后又浇上水,让它们渗入盆土。这两种药,只对蓟马和蚧壳虫等小昆虫有用。不管怎样,以防万一,先用上再说。

⑦夜间,我又拿了个手电筒,到这个风兰的盆土上去照,因为我知道蜗牛和蛞蝓有昼伏夜出的特性。果然,在风兰花盆里的一块树皮上,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圆片状物在微动!赶紧逮住它放在地上一看,原来是一只极小的蜗牛!大约只有一片麦片这么大。它的壳的形状也比较特别,是扁圆形的,而不是多数蜗牛的壳那样陀螺形的。

⑧看到它,我想起在春天给春兰和蕙兰翻盆时,在这些兰花的根系的缝隙里,也发现过这种小蜗牛,还有马陆(上海人叫“百脚”)。这种小蜗牛在白天可以钻到相当深的地方隐藏起来,怪不得我那天找不到它!

⑨看来,风兰花苞上那两个小洞,就是这小蜗牛啃出来的。还好它不是那种大蜗牛,不然,整个花苞都会被它吃掉!

⑩我用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