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最终版_第1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最终版_第2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最终版_第3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最终版_第4页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最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章行星地球1、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2、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3、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当的引力,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③地球的物质演变——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致热和重力收缩,使水汽逸出又冷凝降落,形成海洋④自转周期适中--白天升温和夜晚降温不强烈,保证生命物质的生存和发展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4、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内日珥内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º2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春分3月赤道向北夏至6月北回归线向南秋分9月赤道向南冬至12月22南回归线向北4、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不填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整个南半球整个北半球不填昼夜长短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昼夜等分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以北南极圈及以南无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3)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3、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1、季风环流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地区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冬季向夏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详细成因: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六、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春、夏季南方降水(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三)锋面气旋:气旋常常与锋面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1、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2、锋面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降温等天气。(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循环:1、水循环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2、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势能。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3、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4、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例子: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它们都属于海陆间循环。5、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6、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7、(1)地球水体的种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96.53%。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2/3。(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冰雪融水,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降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二:洋流1、洋流的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现象2、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1)气候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2)海洋生物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2)海洋生物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秘鲁寒流)(3)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4)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第四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2、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二)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1)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典型的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2、分类:(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3)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的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3、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2、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4、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1、储油气构造;2、建隧道,因为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而形成山地1、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上升一侧):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下降一侧):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是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2、(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降水集中。(2)整体性的表现: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2、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提示:请利用气候一植被的关系,确定左边各自然带的分布与相应得气候类型。提示:请利用气候一植被的关系,确定左边各自然带的分布与相应得气候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半湿润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3、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地域分异包括以下几种规律,它们的定义如下:(1)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