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芦溪县语文中考备考会_第1页
2008年芦溪县语文中考备考会_第2页
2008年芦溪县语文中考备考会_第3页
2008年芦溪县语文中考备考会_第4页
2008年芦溪县语文中考备考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课标抓效率提素养教技巧——2008年芦溪县语文中考备考会时光流逝,斗转星移。07年过去了,又要面临08年的中考了。中考复习,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下面,我就文言诗文和写作的复习传达省中考语文备考会的主要精神,同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妥之处期待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回顾:※※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与答题例析※※一、命题努力的目标(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2)体现时代的要求(3)适合教学实际(4)体现江西特点二、试卷命制情况(一)试卷结构与难度、区分度(1)试卷结构、命题细目表试卷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部分,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7个小题。试题易、中、难之比大约为5.5︰3︰1,全卷读写能力分值为98,占总分的81.67%;积累与运用分值22,占总分的18.33%,试卷呈能力型结构,以能力考查为核心。表一:命题细目表考试内容题号考查形式试题内容能力层级分值比例一、积累与运用22分1填空名句默写(记忆、理解、活用、开放型)ABCD1018.33%2填空修改字、句D33填空名著阅读B24填空概括图表信息CD25简答语文综合性学习CD5二古诗文阅读18分古诗对比阅读(6分)6填空诗句理解B25%15%7填空情感表现方式B28选择诗歌情感态度体味BE2文言文阅读(12分)9划线句子节奏划分B110%10填空文言实词解释C311简答翻译文言句子D212简答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BD213简答把握文段内容D214简答人物形象的评价E2三古诗文阅读30分散文阅读15分15填空书写认读汉字、拼音AB212.5%25%16简答品味语言DE417简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C218简答提取关键信息B119填空把握文章思路布局D320简答探究人物形象意义EBCD3科普文阅读15分21简答欣赏标题特点EC212.5%22填空理解说明的语言C423简答理解说明对象、要点概括C224简答把握文章思路、连贯语意B225选择正确理解说明内容BD226简答创新阅读、提出措施FBC3四、写作50分27材料﹢话题以“磨炼”为话题写作综合能力5041.67%【说明】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的最基本的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活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欣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欣赏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F.探究创新::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很高的能力层级。表二:试题能力层级设置表能力层级项目结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欣赏评价探究创新总和积累与运用482822古诗文阅读古诗阅读426文言文阅读721212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一2127315现代文阅读二462315前三部分合计62414167370写作5050总计120(2)试题难度评价试题难度评价表(以赣州市抽样数据制成)难度题目数量试题题号分值占分比〔%〕难度评价0.80以上1T321.67容易0.60~0.798T5、T6、T9、T12、T13\T20、T26、T276856.67较易0.40~0.5913T1T4T10T11T14T16T17T18T21T22T23T24T253831.66中等0.20~0.394T2、T7、T8、T19108.33较难0.20以下1T1521.67难.由此表可看出,多数试题属于较易,中等题适中,较难题、难题较少。(二)2007试题说明及答题分析一、积累与运用(22分)【说明】第1题古诗文名句默写。有7个小题,分别从记忆、理解、活用、开放型题目的角度来考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名句均来自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考查了优秀文化知识积累的情况;[凡错、漏、增字,该空不给分]。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10分)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⑷荡胸生曾云(或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⑸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⑹2007年4月18日8时05分,我省历史上首趟“和谐号”动车组发车,时速达到200公里,真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⑺古诗文中有很多表现民风淳朴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示例: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答题分析】灵活运用名句的能力不够,识字基础不牢,写错别字较多,古诗词默写题区分度较高,满分的考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错别字较多,如:新(正确)-------心(错误)却(正确)--------确(错误)御(正确)-------欲、玉(错误)疾(正确)--------急、及(错误)简(正确)-------俭(错误)豚(正确)--------遂(错误)箫(正确)-------萧、潇(错误).圃(正确)--------辅、铺(错误)【答题分析】解答理解运用性默写题时,一些考生缺乏灵活的思考。如第5题,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出自大纲版教材,但考生如果能认真思考,还是能够把握“矛盾心理”而作出正确的填写。【说明】第2题修改文段。既有错别字的修改,也有病句的辨析修改。考查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修改病句和阅读中的语感能力;2.按要求修改下面文段。(3分)“五一”黄金周期间,“口味原汁原味的兴国山歌,欣赏录选奥运场馆的杜鹃花”成为人们游览“将军县”的首选。据了解,兴国县种植的比利时杜鹃花被北京园林部门“相中”,已签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绿化订单。界时,兴国县生产的200多万盆比利时杜鹃花将扮靓奥运会有关场馆。⑴请在上面文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录”改为“入”“界”改为“届”【答题分析】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考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如改错别字中对“录”“界”两字的修改,不能从生活语言常用词的辨析运用的角度来修改。⑵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应改为:兴国县种植的比利时杜鹃花被北京园林部门“相中”,该县(或兴国县)已签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绿化订单。(1分)【答题分析】“修改病句”题:大部分考生对该句存在的语病难以区分,充分反映出平时淡化语法后无句子概念的意识。【说明】第3题名著阅读考查。因为是在我省试卷中首次出名著阅读题,所以题目不难,只考查阅读的大概情况。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精神;3.一部部璀璨的文学名著,引领我们走进一座文学殿堂,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请从下面所提供的名著书目中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并说说笑笑推荐理由。(2分)书目:《三国演义》《西游记》《朝花夕拾》《童年》《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推荐的名著:《》推荐理由:略(只写书目不答理由或理由答错不给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说明】第4题“学生营养日”图表题:要求将图表信息转述为语言叙述,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要点和简明扼要表达意思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图表题的转述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度。4.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下面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调查数据而制成的图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2分)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略(2分,只要抓住要点,语句通顺即可。示例: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到学龄儿童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学龄儿童的肥胖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等)【答题分析】图表分析题:大部分考生分析不全面。一些考生只是针对其中一方面作了阐述,而没有发现这二率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获取整体信息的能力。【说明】第5题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了学生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能力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试题内容“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赛歌活动来源于生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关心身边语文,关注社会生活。积累与运用基于“双基”,设题难度不大。修改文段题“录(入)选”“界(届)时”错别字的修改、5.由江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赛歌活动于2007年“五一”黄金周在井冈山激情演绎。(5分)⑴假如你是活动的热心参与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或给参赛选手发送一条鼓劲助威的短信。(每条不超过20字)(1分)略(只要语句通顺,语言简洁即可。宣传标语示例:①赏“绿色”美景,唱“红色”歌谣;②唱“红色”歌曲,建美好江西。短信示例:①加油,我们支持你!②相信你一定能取胜,等待你的好消息。)⑵你班上将举办“唱红歌”动员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说一段简短的开场白。(2分)略(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答到称呼事由,引出发言人即给分)⑶结合相关链接,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省本次赛歌活动的看法。(2分)相关链接: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打造江西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和谐美好江西,江西卫视等单位于2006年下半年推出首届“中国红歌会”。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及种类健康进步歌曲。略(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答题分析】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较弱。如第4题不会使用转折关系复句表述,第5题的表述文字不简明,不流畅,缺乏文采。二、古诗文阅读(18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8题。(6分)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王安石〔其一〕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其二)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说明】第6题诗句理解:要求学生能从诗句中的景象和景象的特点来辨明时间季节;6.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2分)【答题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6题不会根据“点明季节”这一要求在材料中筛选出相符的诗句;【说明】第7题诗歌情感表现方式:明确诗歌表现情感的方式“写景”和“对比”有不同;7.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写夏景或忆春水(“写夏景”“忆春水”答到其中一处即给分)来抒发感情的;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感情的。(2分)【答题分析】古诗整体把握的能力偏弱。做第7题时,考生不会从整体上去比较两首诗,而只是抓住一两句诗去解读,自然就发现不了这两诗不同的抒情方式。对有关文章的写作手法知识了解不够。如第7小题,不切题的考生较多。设题的难度较大。【说明】第8题诗歌情感态度把握:要求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古诗对比阅读题重在考查诗歌情感态度、诗歌语句、表达方式的体味领悟能力。8.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2分)思念亲人、思念家乡(2分,答到一个要点1分)【答题分析】阅读思考不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还需加强。如第8小题,较多考生只答到一方面,如“思念家乡”或“思念亲人”,而后不再深究,造成失分。【说明】文言文阅读设题9—14题,主要涉及句子节奏划分、文言词语、文言句子、内容理解、人物评价等内容,没有繁琐的文段分析。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读读背背、重在积累”。阅读文段“王猛严于执法”是从《资治通鉴》第22卷中选取的,有人文教育意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秦王坚/自河东还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为(做、担任)(2)患(祸害)(3)市(集市)【答题分析】联系语境揣摩语言的能力不扎实。如第10题中的“患”字、第11题中的“始”字,不少考生望文生义,写成“患难”、“开始”,这也凸显出考生的古文意识较弱。1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2分,答到大意即可)1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2分)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13.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2分)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2分,答到一处给1分,答到两处即给满分)【答题分析】第12、13题不会根据题中“原因”、“成效”这带有指向性的词语去筛选出相关的语句。14.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说明】《看山老爹》选自06年4月的《人民日报》,是一篇获全国二等奖的应征散文,文质兼美,主题鲜明健康,讴歌主人公痴爱山林,献身护林的高尚情操。共设6个题,分值1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5分)看山老爹高深⑴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⑹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⑺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⑻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⑼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⑽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选自《人民日报》2006-06-27第15版)【说明】第15题是考查学生书写认读汉字拼音。考书写汉字,考了学语文的最基本功;考拼音对推广普通话有意义。15.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⑴揣着(chuāi)⑵贫(jí)瘠【答题分析】部分考生书写认读汉字、拼音能力有待提高。如第15题的注音,写汉字失分。【说明】第16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理解散文语言的优美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16.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答题分析】部分考生从不同角度揣摩语言的能力较差。如第16题,第(1)题能从修辞角度分析,第(2)题就还是从修辞角度,而不会从语言的蕴含义去分析了。【说明】第17、18、19题分别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章思路布局入手设计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筛选和提炼信息的能力;17.第⑾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18.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9.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老爹一天的活动,暗线索是老爹对山林的爱,其中插叙了山林被砍伐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答题分析】部分考生文本整体把握与理解的能力不足。如第19题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线索,但较多考生把握不准。【说明】第20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要求学生联系所提供的三则材料,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方面入手,探究“看山老爹”形象的意义,加深对这一感人形象的体验认识。20.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材料一(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材料二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材料三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略(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答题分析】主观表述题大多考生表述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如第20题的材料链接,其目的是让考生在材料阅读中渗入个性化思想,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大部分考生对观点理解不够,答题时泛泛而谈。【说明】(2)《“植物大熊猫”——四合木》是一篇介绍植物知识的科普文,语言通俗形象。共设4个题,分值15分。设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基本知识与阅读规律。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特点。阅读选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选文设题遵循“局部探究——整体感知——拓展迁移”这一规律,重在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旨在引导教师正确地理解现代文阅读精读的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使用好新教材。(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15分)“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王海艺①四合木,蒺藜科四合木属于落叶小灌木,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是1.4亿年前古地中海孑遗种,目前公存有1万公顷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称其为“植物大熊猫”。②四合木高30-50厘米,成簇生长。根节上生有白色的毛根,有光泽或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叶片很小,肉质,圆润翠绿,表面有一层白毛。开白色或黄色的小花,花期5-6月。在荒原上,它的长相可算得上是植物中的“美人”人。四合木果期是7-9月,果实为蒴果,四深裂,形成像四个小翅膀一样的结构,很多资料把它称为“四翅油葫芦”。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近几年,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砍伐四合木的事情已经不见了,“油柴”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四合木还是长寿植物,根据DNA检测结果,四合木的遗传多样性接近130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③四合木的主要分布地乌海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陆性气候强烈,年均降雨公1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很低,植物种类很少,四合木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存活至今,堪称奇迹。④可是这种在高温,缺少水分、氧分的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成功存活的孑遗植物,在水分、氧分充足,温度阳光适宜的环境下,却难以适应。【甲】1999年,昆明世博园种植了四合木,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⑤【乙】四合木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强干旱地区生存的植物,固沙效果很好,沙子飘落至四合木生长的地区,都会在植株下方不断堆积,最后形成像小沙丘一样的小山包,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⑥【丙】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四合木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但平均每看正常开花植株公占植株总数的11%,由于干旱和盐碱,种子发育和萌发常受到抑制,故其中又只有1%的种子能够成熟繁殖。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但与山羊剪刀般的嘴巴和当地居民的砍柴刀相比,大量工厂的建设,给四合木带来的破坏远远要严重得多。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四合木分布区便利的水利、交通、丰富的矿产以及低廉的地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大片四合木连同它生长的地皮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厂房,而这些工厂对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给四合木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⑦近年来,沙漠已越过了黄河,乌海成了沙尘暴的必经之路。【丁】一系列环境教训使乌海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大意义。四合木的保护工作也成了当地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的重点。对四合木的砍伐行为被禁止,四合木集中分布的核心区实行人工看护。⑧2002年,中国首家四合木珍奇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2006年,四合木在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繁殖成功。⑨2006年11月,105棵四合木小苗落户北京植物园,大约经过一两年的生长之后,将分栽在植物园景观道路两侧,成为新的景观植物。成为城市绿化植物,也许将成为四合木数量发展壮大、告别濒危现状的新途径。【说明】第21题要求说出题目的“好处”,意在明确题目用比喻说明四合木珍贵。21.本文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2分)本文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意在说明四合木珍贵,以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说明】第22、23、24、25题分别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语言、说明对象、说明的语序和说明内容;2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⑴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形象的说明四合木的植株含油量大,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⑵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竟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写出了人们对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存活,却在四季如春的好地方枯萎的反常现象表现出的惊讶,说明四合木对环境的依赖。【答题分析】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语义的能力较弱。如第22题,对“油柴”和“竟然”两词的语境义理解不全面不到位,失分较多。23.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请概括说明原因。(2分)一是四合木的自身因素(或四合木的繁殖和更新速度缓慢);二是外力的破坏(或人们的砍伐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动物的啃食)。【答题分析】第23题大部分考生完全摘录原文回答,没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要点概括。部分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不扎实。如第23题,很多考生就是从原文中东抄西摘,没有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分析】又如第26题有些考生的建议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一起来保护植物”,“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等,就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24.“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一句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正确的位置应在甲、乙、丙、丁中的乙处。(2分)【答题分析】第24题不少考生没有把握该句在文章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导致答题失误。2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2分)A.四合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都生长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B.四合木存活期长,它的遗传多样性超过130多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C.四合木是固沙效果很好的植物之一,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D.在人们的努力下,四合木人工繁殖成功,发展前景广阔。【答题分析】第25题较多考生由于对文章内容把握不够,不能准确筛选出所需信息,忽略了选项B中“超过”与原文中“接近”两词意义上的差别。【说明】第26题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材料,从环保和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方面,创新提出三条具体措施,学以致用。26.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3分)地球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每次消失的生物种数在65%——95%之间。近年,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种群正在步入濒危植物行列,英国科学家提出“地球正面临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观点,引起人们深思……略(3分,一条建议1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建立健全法规;提高人们保护濒危植物的意识;建立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建立人工种植地等)四、写作(50分)【说明】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观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乃至整体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次作文采用“材料+提示语+话题”的新形式,要求考生以“磨炼”为话题进行作文,与往年相比,话题前提供了“高僧泡茶”的材料,之后增加了“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的提示语,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文题前面的“提示语”作了简短的、画龙点睛的提示,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思路。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低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请以“磨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基础等级(40分)1、一类卷(34~40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流畅,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2、二类卷(28~33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较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3、三类卷(21~27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层次较清楚,书写较整洁。4、四类卷(20分以下):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语句零乱,结构散乱,卷面混乱。(二)发展等级(10分)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3、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关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想像奇特,有个性)说明:(1)评阅时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方面给分。发展等级选取四点中最突出的一点评分,该给多少分就给多少分,直至满分10他。(2)拟写的标题能凸现文章内容、有创意,酌情加1~2分。(3)要考虑考场作文的实际,优秀的可给满分。(4)三人给分差距超过5分的作文,要重新评阅给分,如还达不到要求,应交学科评卷小组裁定。(四)写作【答题分析】1、作文题目文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多数同学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诉。2、大部分考生在作文中表露了自己对社会、人生、家庭、亲情、友情的真实认识,思想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在情感态度上得到了一次洗礼,表现了对磨难、挫折、失败、痛苦的正确而达观的认识。不足之处:①作文题目审题不到位。有一些考生对“磨炼”一词的理解不准确,把它片面理解成了“磨难”、“挫折”,从而没有突出“磨炼”过程,这就导致有些作文偏题。2缺乏写简单议论文的能力。绝大部分考生写成议论文,但是往往论点不鲜明,不集中,甚至前后矛盾;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严密,空谈、泛泛而谈之作较多,读之味同嚼蜡。3考生普遍语言苍白平淡,词汇量明显不足,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薄弱。4较多考生一味追求文章结构样式的新颖而忽略了内容的充实。如较多考生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实验报告体,诊断书,小标题式等,导致写作的模式化,样板化。5提炼、整合材料的能力薄弱。考生占有了材料,但忽略了对材料的整合,所列举的材料缺乏典型性,代表性,普遍性,变成了材料的罗列,堆彻。6标点符号规范运用意识淡薄,书写不够工整。二、复习建议※※默写复习※※积累与运用命题着重关注:1、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量和理解、运用的程度;2文学名著的基本阅读情况和掌握情况;3、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重在考查运用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优秀文化精髓积累和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积累与运用:1、强化积累,突出重点。2、抓住要领,训练题型。※※语言实际运用※※一、新变化、新趋势(一)对语言实际运用重视的程度增加;(二)语言实际运用的题型更丰富;(三)与生活有关的情境题增多;(四)重视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考查;(五)题目更生活,更灵活,更创新。二、关注生活,凸现三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语文贵在关注生活,学以致用,与时俱进。《语文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源头活水。在课标精神的引领下,语言实际运用题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连接与沟通,所选材料新鲜,时代感强。近几年的考查呈现新的动向,和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凸现生活化、实践性、人文性三大特征。生活化即关注生活,注重时效性;实践性即学以致用,能力立意,知识迁移;人文性即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乡情民风,鼓励个性表达。这如源头活水,给试题带来了新鲜气息,体现了语文课改的新趋势。2007年江西省语文考卷语言实际运用题把握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彰显时代感,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目光投注到新闻时事等公众热点之上;关注省情民风,传承江西历史文化,展现江西风采,设计富有乡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涵的试题,文以载道,激发学生热爱故乡并引以为豪的情愫。三、透视中考题型,把握中考导向★仿写题(一)相关题型1、嵌入式。要求仿写的内容镶嵌在语段当中,既有上文语境,又有下文语境。2、续写式。要求仿写的句子是在给定了上语境的基础上,承接上文语句的形式,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3、话题式。除给定例句外,还给定若干话题。(二)考点剖析根据语境要求选用、仿写相同句式的句子,考查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三)经典考题江西省2005年第3题,2006年第3题,江苏盐城2007年第4题,广西百色市2007年仿写题。★修改题(一)相关题型1.以选择的形式,从句义表达或从修改的角度考查是否有语病或修改是否正确。2.以语段中修改为主,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题型已很少见。3.在语病修改的同时加入了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的修改,综合性较强。(二)考点剖析考查正确运用语言,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合理、句式杂糅等。(三)经典考题江西省2003年中考语文第30题,2004年第30题,2005年第2题,2006年第2题,2007年第2题。★排序衔接题(一)相关题型1、为上下文衔接选用恰当的句子。2、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且前后衔接一致。3、在语段空白处插入与上下文互相衔接的句子。4、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排序。(二)考点剖析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三)经典考题湛江市2006年第4题。★名著题(一)相关题型从近几年中考涉及到的文体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的试题看,名著题型有写推荐词、读书札记、叙述情节、对人物的评价等,主要以选择、填空、简答的形式命题。(二)考点剖析考查新课标推荐的中小学生必读的名著作品,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繁星·春水》、《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等。主要考查作品的作者、国籍、作品名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重要的故事情节、作品的主题思想;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评价性阅读,如对名著整体、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的评价等。江西省中考一般不会考得那么细,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大致了解即可。(三)经典考题江西省2007年第3题,陕西省2007年第3题,江苏省淮安市2007年第3题。★信息提炼、表述题(一)相关题型信息提炼、表述题是伴随着新课改出现的一类中考新型题,主要题型有:1.概括文字材料要点(一般有字数要求)。2.给新闻拟写标题或一句话概括新闻。3.给新闻补写导语。4.由事例概括观点。5.通过漫画、图形、表格信息,转换成文字叙述,也称图表转述题。6.拟写广告语、撰写标语、对对联、编写手机短信、拟写网络论坛的网友感言或留言点评等。(二)考点剖析1.提取关键词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材料语段的能力和理解归纳能力。2.将图形、漫画、表格中的信息转换成文字,考查看图、识图能力。3.语言表述宜准确、简洁、得体,符合相关要求。(三)经典考题江西省2004年第31题,2005年第4题、第5题,2007年第4题。★口语交际题(一)相关题型1、生活类情景对话题2、辩论类口语交际题3、采访类口语交际题4、演讲类口语交际题(二)考点剖析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三)经典考题广安市2007年第题,威海市2007年第8题,宁波市2007年第7题。★综合性学习(一)相关题型以开放性题目为主导,是对各种语言实际运用题型的整合,内容包括写公益广告、设计栏目、提建议、主持、演讲、采访等,可谓百花齐放,别具一格又不拘一格。(二)考点剖析考查方式丰富、开放,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相结合,体现出生活大语文的理念。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存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注重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3、注重人文性,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大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他人、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经典考题江西省2007年第5题,黄冈市2007年第6题。※※文言诗文复习※※诗词鉴赏的常见考点:1.领悟情感怎样把握诗词的情感呢?一要知人论诗,在平时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要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要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2.概括要点怎样概括内容要点呢?一要学会寻找诗眼;二要分析层次关系;三要认真审读题目。3.描绘画面怎样描绘画面呢?一要激发想象,二要生动表达。在平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词,有意识地调动激发自己的想像。4.畅谈感受读一首好诗,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美感和享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人生的启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典诗词所具有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命题者常常举起的一面大旗。关键是先读后感,找产生感受的关键性词语。5.鉴赏评价如: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此种题目为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一是写景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二是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三是词语锤炼。然后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6.分析技巧诗歌鉴赏中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为往往是必考内容之一。可把它概括为以下七类:(1)词语的锤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2)深层的含义云南玉溪考黄庭坚的《次韵梨花》,设题为: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实则赞美梨花的品质。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洁白,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3)诗眼的寻找湖北黄冈考杜甫的《春望》,设题为: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望,山河,草木花鸟。(4)象征的手法浙江金华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设题为: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指困难、挫折、障碍等。(5)对比的手法江西考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设题为: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小池》:小处着笔,细致入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处着眼,境界开阔。(6)虚实的结合河南考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设题为: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这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7)动静的结合江苏泰州考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设题为: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还可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对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进行归纳。文言文1.梳理教材,夯实文言基础我们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进行归纳梳理,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要对常用实词的多义性予以特别关注。如归纳一词多义:道:1.不足为外人道也(说)2.伐竹取道(道路)3.得道多助(王道,仁政)4.中道而崩殂(途,路)5.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对句式类型的归纳和梳理同样重要。文言句式的考查,中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大多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复习时宜重点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句式。2.研究考点,把握设题规律有人在中考复习中差不多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除了大量做题,没有更好的方法。实际上,中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名句默写,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3.探究选文,进行拓展阅读史传类的作品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文基本出自《二十四史》,而且以叙述为主,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多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生平中的重要事迹展开。只要我们盘点一下这几年的选文便可证明我的判断没错:2002年选自《新唐书·王勃传》,2003年选自《宋史·文天祥传》,2004年选自《梁书·范缜传》,2005年选自《三国志·王粲传》,2006年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2007年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4.培养习惯,掌握解题技巧如: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时邕才学显著。妙巧提问划节奏:诵读能力主要考查划分朗读节奏,分清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是关键,可以采用提问法。第(1)题可采用提问法:说的是谁?蔡邕;说他的什么?才学显著。因此,可以这样作答:时邕/才学显著。※※现代文阅读※※一、回顾考题找规律江西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览(2000年—2007年)时间选文一选文二2000年《人口与环境》《爱的礼物》2001年《勤于用脑》《兰草》2002年《可燃冰》《紫藤萝瀑布》2003年《垂钓》《科学是快乐的》2004年《心中的芦苇》《生物入侵者》2005年《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谦卑的人有福》2006年《听雨》《城市给了我们什么》2007年《看山老爹》《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纵观跨入新世纪以来的8年中考16篇现代文阅读文选及命题,随着《课标》的实施和课改的深入,现代文阅读题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稳中出新,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和趋势:1、篇幅:独立成篇,结构完整,不宜节选,文字量适当,一般700—1500字之间。2、材料:全部选自课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材料难易适中,越来越生活化,与课内所学相当或接近,适合学生阅读。避免了把课内重点语段作为命题材料重复使用,避免了死记硬背、重复操练和生搬硬套,考出了学生的真实的阅读水平。3、文体:丰富多彩,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科技文)、议论文大集合,哲理散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受青睐!4、内容: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时文,注重人文内涵和教育功能,语言规范优美,可读性强。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材料、关注社会热点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表现浓郁地域文化的材料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5、题型:客观题比例明显下降,主观性试题成为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题目越来越具灵活性、开放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6、答案:立足文本,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答到要点或大意即可。因此,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的宽泛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发展的最大的亮色。7、命题:以人为本,关注发展,贯彻《课标》要求,文本对话(重视考查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立意。突出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课标》突出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成增多趋势,作品感受与内容探究题略有增加,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新理念。命题联系生活设计试题,体现语文阅读的生活气息。二、品析考点求方法分析这八年江西省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内容成为试题的核心考点,绝大多数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注重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注重学生的欣赏感受,注重对作品的延伸拓展。(一)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要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首先要从主题入手,全局考虑,注意该词与上下词语、上下文句的关系;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进行体味和琢磨;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语体特点、作品风格等方面理解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还可从准确、周密、简明和生动的角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经典考题:江西省2001年中考试卷第18题、第25题,2002年第21题、第23题,2003年第20题,2004年第19题、第25题,2005年第21题,2006年第14题,2007年第17题、第22题。(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应能体会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类语句常常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往往能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意图。分析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可根据修辞特点,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明确内涵,依托写作背景,围绕写作技巧,紧扣思想感情,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意。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注意不同语句的表达方式的特点:说明语句简明、准确、丰富;议论语句准确、严密、鲜明;记叙语句丰富生动;抒情语句,则感情浓郁。通过对精彩语句的赏析、揣摩和鉴赏,体会文章的内蕴美,领悟文章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提高对文章的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经典考题:江西省2001年中考试卷第29题,2002年第27题,2003年第28题,2004年第21题,2005年第24题,2006年第18题,2007年第16题。(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文意《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不可能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必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文意,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调和结构框架等,这是阅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要服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标题,都是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文章的架子,是文章内容的编织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循着文章结构,就能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题。经典考题:2001年中考试卷第19题、第20题,2002年第16题、第24题,2003年第25题,2004年第20题,2005年第16题、第18题、第22题,2006年第23题,2007年第18题、第19题、第24题、第25题。(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主要内容,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既涉及理解分析能力,还考查表达能力,它是阅读训练的难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关键在于找准中心句、主旨句、点题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一般都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含义非常丰富深刻。当然,还可利用题目或利用开头、结尾的过渡,照应,并联系全文,筛选信息,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组合在一起,概括成中心内容。概括段落大意,要看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思考段落中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其法与概括文章要点是一致的。经典考题:2001年中考试卷第27题,2002年第26题,2003年第23题、第27题,2004年第22题、第27题,2005年第17题,2006年第17题,2007年第23题。(五)对文章的语言、内容和表达进行鉴赏、感悟、探究,鼓励创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标》在阅读目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顺应发展,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放探究型试题越来越多,诸如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已知内容推测、想像未知内容等。答案也不强求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思维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在答题中也能张扬个性,激活灵性和悟性。经典考题:江西省2001中考试卷第21题、第30题,2002年第22题,2003年第22题、第24题、第29题,2004年第23题、第28题、第29题,2005年第19题、第20题、第25题、第26题,2006年第20题、第26题,2007年第20题、26题,※※作文复习杂谈※※●学科说明(江西省2007年课标版说明)写作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具体要求如下:1.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4.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科说明其实是对课标要求的简化和补充,这是体现地域特色的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课标的要求是细致而全面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学科说明却是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要求,它是动态的,逐年变化的。因此,这个说明不能不看。●评分说明(江西省2007年评分说明)(一)基础等级(40分)1、一类卷(34-40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流畅,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2、二类卷(28-33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较充实,语言较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3、三类卷(21-27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层次较清楚,书写较整洁。4、四类卷(20分以下):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语句零乱,结构散乱,卷面混乱。(二)发展等级(分)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3、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想像奇特,有个性)说明:(1)评阅时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方面给分。发展等级选取四点中最突出的一点评分,该给多少分就给多少分,直至满分分。(2)拟写的标题能凸现文章内容、有创意,酌情加1-2分。(3)要考虑考场作文的实际,优秀的可给满分。(4)三人给分差距超过5分的作文,要重新评阅给分,如还达不到要求,应交学科评卷小组裁定。评分说明实际就是从操作的层面对课标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在研读课标和学科说明的基础上,围绕评分标准的要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这也许是一条不正确的捷径,但在冲刺阶段用用也无大碍。二、探寻两种错误1.阅读错误平常我们批改学生作文,常常会碰到如下错误:(1)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如:●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2)记忆不清,随便拼凑。如:●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中救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霍金曾经是个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望文生义,信口开河。如:●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时间简史》就是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分析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阅读态度不端正,方法粗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文史知识,相关概念乱码。2.对历史名人了解不够,经典名著涉猎不深。3.将戏说、胡说的手法移植到作文之中。2.写作错误(1)非驴非马,文体不清.近年来,大多数考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但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考生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致使写出的文章非驴非马。有的文章开头像议论文,有论点,也有论据,可写着写着却变成了记叙文,最后就显得不伦不类。.(2)内容造作,虚情假意.写作就要说真话、显真心、抒真情、发真感,那些花拳绣腿、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只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有的考生为了感动阅卷老师,故意捏造父母离异,亲人下岗,自己伤残的故事,结果,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连自己都无法感动,又怎能感动阅卷老师呢?试想:一个农村学生,没有经历过父母下岗的事实,怎能有父母下岗后家人生活困难的感受,亲人患难与共的体验,又怎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下岗工人的关怀之情呢?.(3)龙飞凤舞,文面不爽.文面即门面,是文章的直观显现,是文章内容的视觉化,表面看来是小问题,但其影响的心理分、印象分是三五分远远打不住的。不少考生卷面字迹潦草,东勾西划、上涂下抹,这样的卷面有碍观瞻,留给阅卷者的印象可想而知,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也有些考生字数不足或字数太多。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拖沓臃肿的感觉,也很倒阅卷者胃口。(4)东拉西扯,切入太慢考场作文时间性特别强,一般六百多字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要迅速切入主题。虽然不要求个个写出虎头的效果,但简洁明了是最起码的要求,尤其是考场作文。考场作文常见的问题有两种:一是没有注意布局,随心所欲;二是堆砌词语,拖沓冗长。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能出现上述错误。三、强化三种意识1.积累意识积累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1)从观察中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积累写作素材。(2)从阅读中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何会吟,关键在于熟读。(3)从写作中积累。光读书不动笔,容易形成眼高手低。因此,作笔记,写日记是相当好的积累活动。2.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全文有通盘的考虑,应如何在写作中体现整体意识呢?(1)对文章的写作内容要全面考虑。(2)对文章的写作顺序要合理安排。(3)对文章的衔接过渡要巧妙设计。(4)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精心打造。3.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就是指写作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文章应起到心与心的交流作用,应如何在写作中体现读者意识呢?(1)既然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应该清新流畅地吐露心声,让别人轻轻松松地明白你的意图。所以,将文章写清楚,让读者读明白,这是最起码的读者意识。(2)将文章写漂亮,写精彩,让读者爱不释手,这是要尽量达到的较高层次的读者意识。一篇考场作文如果让阅卷老师爱不释手,那么得分还会低吗?四、训练四种题型1.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一切写作形式的基础。写作命题作文,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细致审题。现在存在一种误区,以为命题不设置障碍,就是不要审题,其实是大错特错。特别是近年来,为了防止猜题、押题,命题人员在不断变换作文题的设计形式,限制性的话语明显增多。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审题,换言之,就是吃透命题意图。善于突破题目的迷惑点,对题目作深层理解,虚实相生,拓展出新的境界。审题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具体地说要注意两点:●认真寻找题眼比如我终于战胜了自卑,题眼在于两个字终于(表明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它对考生提出了潜在的要求,即文章应铺垫出如何战胜曾经的自卑,并引发了哪些令你难忘的事件。这道题与我战胜了自卑,显然是有区别的。●认真研读提示如果命题人在出示命题或话题前,加了几句提示语,那么对这些提示语一定要逐句加以研读。如上海2007年作文提示语: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研读这一提示语,我们将会发现,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且是我们都应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2)精心选材。选择自己最熟悉,又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从而达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的功效。选材要做到大中取小,小中见大。(3)巧妙构思。构思对于一篇命题作文来说,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命题作文对题目的限定要比其它题型显得严(范围窄)一些,因此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在构思上下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构思可采用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的方法。下列构思方法值得学习:●虚实相生,意蕴丰富。虚实相生就是指在写作中,有时步步写实(虚)而又处处显虚(实),通过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或者虚题实做,化虚为实;或者实题虚做,化实为虚。虚实巧妙换位,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彩线串珠,环环相扣。彩线串珠就是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主旨,能联系全文各个材料的具体事物,作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彩线),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从而形成文章的基本结构。这种彩线,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也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4)个性表达。只有有个性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文章,因此,个性化的表达在写作中显得十分重要。表达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2.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给了考生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怎样才能写好半命题作文呢?(1)细读题目,领会命题意图。每一道试题,都有命题者的意图,因此,读题时必须领会命题者的意图。(2)突破常规,补出小巧题目。补题首先开口要小,要善于从某一个侧面入手,从某一个具体情景、具体人物、具体场景入手,让内容实实在在。决不能笼而统之地泛泛而写,决不漫无边际地兜圈。其次要巧,这个巧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新巧,二是奇巧。新以老旧相对;奇以俗庸相对。(3)调动积累,选出新颖材料。喜新厌旧是作文评卷人的共性。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篓。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经常抱怨生活太平凡,可供选择的材料太少。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睛。如果我们平时在阅读中能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话,写作时便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入文了。怎样选出新颖的材料呢?●提炼亲历材料。亲历材料,是指作者体验人生的亲身经历的、深有感触的人事物。这样的材料,作者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诉诸语言,实话实说,往往显露真情本色,因而朴实动人。●捕捉热门材料。热门材料,是指时下流行的极富时代感的聚焦社会热点的材料。它的魅力在于贴近大众,具体可感,把握时代脉络,彰显时代精神。在作文中运用这些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容易引起阅卷教师的共鸣。●巧用经典材料。经典材料,是指那些令人不容置疑、具有传统型与权威性的事实或公理,它们具有永恒的魅力。但这类材料大多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所以不宜过多,要在巧字上下功夫。(4)深入开掘,写出最佳作文。如有一位同学在写作《之间》时,以《婆媳之间》为题,小作者不仅描写了妈妈与婆婆之间从产生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更在文章结尾由婆媳间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深化到人与人之间也应相互理解和尊重,这就做到了深入开掘。3.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相比多了一份拟题的自由。要写好话题作文,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1)字斟句酌细审题。详前。(2)紧扣话题拟妙题。话题作文的拟题形式主要有两种:话题入题和话题不入题。拟题的基本原则是大题小做,虚题实写,开口要小,切入要准。常用的拟题技巧有:●形象修辞迷人眼。如:《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经失落的我》(比喻),《安逸与磨炼的对话》(拟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引用),《包容是一把双刃剑》(比喻)。●巧妙化用显活力。如:《在桥一方》,《不能当副手的N种理由》,《女孩也可做太阳》。●设置悬念扣心弦。如:《谁进那扇门》,《地球上最后一次拍卖会》,《幸福拴在老鼠尾巴上》。●意蕴深厚似佳酿。如:《阳光·朝霞·欣赏着的眼光》,《那山·那树·那水》,《馨香·心香》。●中外结合好新鲜。如:《我的感觉,Iamfine》,《搞笑课堂OneandTwo》。●巧用算术真奇妙。如《1+1=?》,《成功=实力+创新+机遇》。(3)巧取角度选新材。(4)独辟蹊径出新意。无论是平时练笔还是考场作文,都应力求有创新。(1)要匠心独运,善于在表达上求新。下列方法值得学习:●抑扬有致,跌宕多姿。抑扬有致就是为了达到赞扬(贬低)某人或事物而先予以贬低(赞扬),然后再赞扬(贬低)的一种艺术手法。抑(扬)的目的是为了扬(抑),从而让读者在对比中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摇曳多姿,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一唱三叹,气韵流畅。一唱三叹就是写作时运用排比的手法,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地叙事、咏叹,从而达到强调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既能产生结构的复沓美,也能使情节逐步发展,形象逐渐丰满。(2)要独辟蹊径,善于在文体上求新。话题作文兴起以来,各种创新文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可以说,话题作文的兴起,使考场文体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崭新天地。在这五彩缤纷的创新文体面前,值得仿效的主要有:日记式,书信式,自传式,童话式,寓言式,小说式,剧本式,说明式,报告式,访谈式,辩论式,诉状式,留言式,表格式,处方式,求证式,广告式,检讨式,报道式,直播式,故事式,……4.材料作文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关注:续写、读后感等被冷落近十年的题型终于在2007年再次登上舞台,其中,海南、辽宁沈阳选用了续写;福州选用了读后感。它们都应属于材料作文之中。那么,怎样写好材料作文呢?(1)粗读题目,审清要求。文题要求是题目中的指令性文字,是构思写作之前必须认真审读的基本内容。跑题偏题的两种情况.●因混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对材料的基本要求而导致跑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二者都提供材料,考生完成一篇作文实际上就是实现一次写作与材料的对接;但是这两种作文对材料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话题作文的材料只起激发思维、引起联想、限定范围的作用,考生无需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而材料作文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总结,依据材料确定主旨,然后进行写作。但是有些考生模糊了两类概念,把话题作文写成材料作文。.●因审题不清而导致跑题主要是混淆近义词。如体验不同于体会。前者在于通过亲身实践来抒写对事物的认识,要重点写亲身实践,如果仅写成心得感受,那就是体会而不是体验。(2)细读材料,找动情点。任何一则材料,可供写作的角度往往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人的生活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发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情点。(3)研读材料,定写作点。题目中的材料,有的含义明确清晰,一读便知。更多的材料则需要细细揣摩、体味、提炼,才能明确其含义,因为它们或者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意义,或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意义,还有的把多则材料放在一起,需要考生综合归纳,分析其含义。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自己最为熟悉,平常积累材料最多的一点,作为我们的写作点,这样我们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构思全文了。做完上述几步工作之后,其余过程和前面的一些题型大同小异,不再赘述。五、掌握五个要领1.立意求深刻自古文章意为高,人云亦云最不妙。意是文章的中心、灵魂,文要取胜,贵在意有创新;而意要创新,关键在于挖掘出新颖别致,意味隽永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感受、新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果一篇文章立意不好,那么,文章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文章好的立意一定会紧扣材料或题目,贴近时代,充满哲理,启迪人生。下列方法值得学习:(1)反弹琵琶,避俗求新。反弹琵琶不同于习惯性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反面去发现事物的新特点,见他人之未见,发他人之未发,运用逆向思维,生发出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反弹琵琶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学习。(2)纵向开拓,逐层推进。纵向开拓就是以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在不断的求解和探索中,从一般中发现特殊,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平庸化为神奇,阐发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警醒和启迪,收到振聋发聩的功效。(3)横向拓展,巧妙铺排。横向拓展就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横跨几万里,纵横几千年的具有相同性质和特点的材料组合在一块,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放得开,收得拢的特点,真可谓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值得我们学习。(4)小中见大,平中出奇。俗话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些话都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一件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写作中我们只要能认真分析出这些小事所蕴含的带有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来,时代的风貌和光芒就会闪现在我们的文章中。难怪巴尔扎克会这样充满深情地说:艺术作品就是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2.叙事有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平淡无奇,叙述直来直去,读来没有情趣;文章情节迂回曲折,叙述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怎样才能写出一波三折,摇曳多姿的文章来呢?下面一些方法请大家试着用用:(1)悬念法: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关注,曲折生动的情节使文章起伏跌宕,引人入胜。(2)误会法:就是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双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直至文末误会冰释,矛盾的双方终于在对立中获得统一。(3)巧合法:巧合就是利用事物的偶然性而进行写作的一种方法。古人所谓无巧不成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4)对比法:就是把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块进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性质更加突出,以增强艺术表现力的手法。3.角度要巧妙角度,是指看事情的出发点。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就是写作的切入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句说明了角度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