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
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
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
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
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
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
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例如语言识别、自动
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
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
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
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
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
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
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
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
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
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
真实性和可问责性。人类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决策,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之博弈,其难度可
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其发展对人类和环
境有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与替代性。人工智能可以替
代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工厂的自动化使很多传统制造业工人面临失业,如今人工智能
的迅速崛起将会使失业范围扩大,留给人类的岗位进一步被局限,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
不平衡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另外,人工智能的运转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很多情
况下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得不到保障。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等,通过机器算法自动
判断并向用户推荐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内容,机器对我们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够影响人的
决策和行为,反而使人类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
如何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应该是当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话题。
大数据时代,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互联网从业者指出,人工智能只
是一个新技术和工具,它会结合所有领域,通过大数据,提升各个行业发展。诚然,人
工智能应该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将它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促进社会的协
同发展。以核物理为基础的原子弹对生命的伤害难以估量,然而将其应用到能源与医疗
方面,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核物理的发展相似,人工智能不
断拓宽人类对能力的认知边界,并具有巨大的两面性,属于超前的研究,很可能会触及
伦理道德底线,因此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和理性的约束去开发。
(摘编自王永峰《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致力于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
B.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是使用算法解析数据,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未来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
D.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人工智能应该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眼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论述了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的观
点。
B.文章两次运用引证法,论述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以遏制人工智能“崛起”的观
点。
C.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引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
话题。
D.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
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带给人类社会便捷与福利,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它会迈上智慧阶
段。
B.人工智能未必能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确实无法改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
决策。
C.人工智能的替代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机器通过影响人的决策而使人类的行为机
械化。
D.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协同
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
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
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
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
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
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
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
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
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
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
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
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
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
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
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
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
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
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
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
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
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
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
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
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
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
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
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
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
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
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
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
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
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
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
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
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
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
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
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x1.5米的油画内
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耍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
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
料。
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
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
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中学同学,后来,
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
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
陪他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
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
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
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
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
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
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
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
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
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
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
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
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
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
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
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
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
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
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
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
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
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
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
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
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
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
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
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
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
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
了。
1983年12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而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
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
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认真严格的作风。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
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小说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和顺叙手法叙事,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首
尾圆合,构思自然巧妙,人物描写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
(2)小说以“构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有评论家认为,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铁凝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篇小说
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
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
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本质承继无分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
一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
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率加,
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
“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
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
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
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
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铃卫将,使将兵击契丹余
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
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救,以
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
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奠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
丑,罂,太后泣日:“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丞光嗣:猴仁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衬姑于庙者也/
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衬姑于庙者也/
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衬姑于庙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
人。
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
固。
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
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②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宫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5)狄仁杰是如何打消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地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①樽爨: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
吟诗宴游。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
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
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
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
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2)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李煜以“,”两句表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传达
出无限怅恨之感。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
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两句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后,导致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观众对其
①,称之为“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2021年,中国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
件都能从当选人物身上找到现实的印记,祖国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能在个体奋斗的讲述
中得以生动地体现,百姓关心的每一个民生话题都能从节目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里听到
真诚的呼应。
当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点亮屏幕,当一个个至真至柔的故事“照亮”时代,无
数观众②,人们不仅看到了一幅③的时代画卷,而且看到了“阵厉奋发”
的个体。这些有血有肉的个体,就像是茫茫人海中一个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普通而平凡
地生活在你我的周围。他们的经历④、千回百转,属于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难
以复制。但,他们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非凡的行动和卓越的成就,“驱散着”
漫长冬季的寒意,传递着超越时空的向上力量,为初春的大地“播撒下”温暖的种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一个个至真至柔的故事“照亮”时代
B.看到了“阵厉奋发”的个体
C.“驱散着”漫长冬季的寒意
D.为初春的大地“播撒下”温暖的种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健身场所限流歇业,部分人群外出受限。借助移动
互联网的便利,一些网络主播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健身直播,吸引了大批粉丝,让越
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居家“云健身”的行列中。跟着直播跳操,①,另一
方面可以缓解被迫“宅家”的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好。
当然,②o如果说健身房里的教练以专业指导确保运动安全,那么“云
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多一些风险提示,主播多一些细致讲解,同时③。
“云健身”并不完美,但它以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让更多人走进了健身大门,对推广
全民健身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期待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健身的行列。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朋友云健身房“在云端”开业了,请你写一句广告词在自媒体宣传,至少用一种修
辞手法,2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
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不手足无措,不
面如土色,不自乱阵脚,往往沉着镇定,从容应对,从而化险为夷。这也就是古人所说,
在山崩地裂面前,面不改色,心静如水,谈笑自若。这种境界,常人尽管难达到,但在
失意迷茫时,静心,聚气,慎对,细味,还是会有所得。
静气是一份胆略、智慧与勇气,生活的海洋波澜起伏,风急浪高,“静气”是我
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你如何理解“静气”这个词?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
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
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
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
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
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
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例如语言识别、自动
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
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
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
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
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
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
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
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
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
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
真实性和可问责性。人类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决策,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之博弈,其难度可
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其发展对人类和环
境有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与替代性。人工智能可以替
代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工厂的自动化使很多传统制造业工人面临失业,如今人工智能
的迅速崛起将会使失业范围扩大,留给人类的岗位进一步被局限,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
不平衡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另外,人工智能的运转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很多情
况下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得不到保障。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等,通过机器算法自动
判断并向用户推荐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内容,机器对我们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够影响人的
决策和行为,反而使人类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
如何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应该是当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话题。
大数据时代,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互联网从业者指出,人工智能只
是一个新技术和工具,它会结合所有领域,通过大数据,提升各个行业发展。诚然,人
工智能应该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将它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促进社会的协
同发展。以核物理为基础的原子弹对生命的伤害难以估量,然而将其应用到能源与医疗
方面,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核物理的发展相似,人工智能不
断拓宽人类对能力的认知边界,并具有巨大的两面性,属于超前的研究,很可能会触及
伦理道德底线,因此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和理性的约束去开发。
(摘编自王永峰《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人工智能致力于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
B.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是使用算法解析数据,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未来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
D.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人工智能应该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着眼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论述了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的观
点。
B.文章两次运用引证法,论述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以遏制人工智能“崛起”的观
点。
C.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引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
话题。
D.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
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带给人类社会便捷与福利,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它会迈上智慧阶
段。
B.人工智能未必能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确实无法改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
决策。
C.人工智能的替代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机器通过影响人的决策而使人类的行为机
械化。
D.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协同
反展。
【考点】论文;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
方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
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把握关键,在回归原文,进行分析,得
出答案。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1)A.“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错误,原文“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
B.“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错误,原文“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错误,原文“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
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
展阶段”。
故选:Do
(2)B.文章运用引证法,在于论述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约束,确保其发
展对人类和环境有利,并非遏制其“崛起
故选:B。
(3)B.”确实无法改变”错误,说法绝对化,原文是“其难度可想而知”。
故选:B«
答案:
(1)D
(2)B
(3)B
【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
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
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
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
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
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
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
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
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
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
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
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
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
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
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
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
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
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
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
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
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
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
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
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
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
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
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
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
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
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
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
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
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
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
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
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
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
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
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n_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
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
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
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
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信息筛选与要点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
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
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
容,进而概括作答。
【解答】(1)D.曲解文意,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
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
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若
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
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的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
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故选D。
(2)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
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故选B。
(3)根据“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
代的发展”“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
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
史”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根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
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
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可知,“口
述历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答案:
(1)D
(2)B
(3)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
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x1.5米的油画内
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
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
料。
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
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
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中学同学,后来,
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
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
陪他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
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
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
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
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
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
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
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
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
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
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
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
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
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
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
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
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
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
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
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
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
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
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
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
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
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
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
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
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
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己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
了。
1983年12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而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
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
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认真严格的作风。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
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小说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和顺叙手法叙事,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首
尾圆合,构思自然巧妙,人物描写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
(2)小说以“构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有评论家认为,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铁凝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篇小说
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考点】小说.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
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根据题干要求从小
说的情节、主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
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不准确,这一理解将
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
故选C。
(2)从情节上看,文中“构思”有两个含义,一是老画家的油画构思,“根据构思,他
要钉一只1X1.5米的油画内框”,二是青年的小说构思,“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
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
往的故事,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避免旁逸斜出。从主题上看,老画家为了找到
合适的画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而且他家房间小,“房间
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出门乘坐的是公交车,“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还有他的衣着打扮,“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
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由此可见老画家心无旁鹫、看淡享受,专注创作。
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出门要打出
租,“要不要叫出租汽车?";喜欢奢华的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
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二楼竟还有个铺着
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
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并且认为画家偷
木条做画框很猥琐,并立即有了小说构思,“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
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可见
青年与老画家的人品不一样,对艺术的追求也不一样。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
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3)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
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
在青年眼里,“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
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
扬;然而却心地纯正,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床装备课程设计
-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教案
- 机场信息网络课程设计
- 2020小学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方案
- 2024年专业装修工程劳务分包协议
- 机器人机构课程设计
- 2024年全球市场营销合同
- 机器人幼儿课程设计
- 机器人大臂课程设计
- 机关单位卫生制度方案
- 点亮文明 课件 2024-2025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廉政法规知识测试及答案
- 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限公司招聘28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5.1 延续文化血脉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CCUS技术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25形势与政策:七十五载砥砺奋进创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继往开来兴伟业
- “数字城市”公共智慧底座项目解决方案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除法的初步认识 苏教版
- 国风漫画人物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