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完整)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3课时)第一课时位置优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记住我国陆疆面积、邻国、临海、海疆概况;能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图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法与过程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概念,养成用图、读图、分析图的地理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中国轮廓的审美,丰富想象力,感受快乐。教学重点: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位置、疆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地球仪、挂图(世界地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辽阔的疆域伴随着《我爱你,中国》的乐曲,展开一幅世界政区图指出:“我爱你,中国”这是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像一只东方报晓的雄鸡,版图位置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在地理学习的时间里,更深刻地讲授新课半球位置呈现“中国在地球位置”示意图提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提供地球仪并要求一名学生用地球仪讲解。指出: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呈现“中国政区图”呈现我国最南最北点地图提问:我们吃的香蕉、龙眼、荔枝等水果产自我国什么地方?冬天,我可以去哪里看冰雕、雪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出:我们一同来研究我国纬度位置。提问:找到我国领土的最北端,读出纬度数;找到我国领土最南端,读出纬度数;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南北跨多少千米?有什么重要纬线从我国南部通过?我国缺少哪个热量带的气候类型?我国地跨几个温度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热量带?提问:我国大部分位于温带,南北跨纬度广对农业发展有什么益处?思考、回答:南方;东北;纬度跨度大。学生读图思考、回答。边听、边读、边回答。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附近;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南北相差5500千米。北回归线;寒带;热带和温带;温带。学生讨论发言。气候条件多样;农作物品种丰富;根据不同的热量条件发展多种经济。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呈现世界政区图呈现中国地形图,提问:日本、韩国、中国、蒙古四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指出: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此外,还有众多的岛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6500多个。那么漫长的海岸线,对我国究竟有何意义?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展示于黑板上,师生一起讨论,并加以归类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海洋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凡是海洋事业强大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所有沿海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几乎都集中在临海地区。所以我们自豪,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诱人的“蔚蓝色的海域”。提问:我国东临什么洋?濒临哪四个海?要求在图中找出: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以及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强调:中国台湾岛东侧直接濒临太平洋。看图比较、回答:日本为岛国;韩国为半岛国;中国为临海国;蒙古为内陆国。四人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一张白纸上。海洋捕捞,海洋养殖(海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石油钻井等),海洋旅游,观光;海洋运输,对外贸易等。思考回答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看图,一一在图中找到,并加以识记。呈现图片“乌苏里江晨光”“帕米尔高原夜色”提问:为什么要统一用北京时间?要求学生加以解释。指出: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相差4个多小时,说明我国领土广大。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找出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并根据图中比例尺量算两端点之间的距离。思考: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运动,东边的地方比西边地方看到的日出早。看图,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端点并计算。辽阔的国土指出我国疆域辽阔,南北跨度广,东西跨度大,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绵长的疆界与14个国家陆上接壤。展示繁荣的边境贸易要求:比一比,赛一赛,按逆时针方向,看谁最先找出与我国陆上接壤的14个国家。指出:邻国众多,有利于对外合作和交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展边境贸易,不仅有利于繁荣少数民族经济,改善和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看图,找出14个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倾听,感悟。课堂内容小结:中国政区图将本节课内容通过填图提问进行小结。看图并一一回答。复习巩固地理论坛:祖国,我为你自豪——谈谈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思考、演讲。布置作业:自制中国政区拼图。课后独立完成。教学反思:巩固强化练习:1.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B.我国领土的最北点是黑龙江北部的漠河C.我国领土的最东点是台湾岛的最东端D.我国领土的最南点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2.在我国陆上邻国中,与我国有两段不连续疆界的是()A.朝鲜、哈萨克斯坦B.俄罗斯、印度C.巴基斯坦、老挝D.蒙古、阿富汗3.台湾海峡属于()A.东海B.渤海C.黄海D.南海()A.日本B.菲律宾C.文莱D.印度尼西亚5.我国陆地面积约为______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______位。6.我国东西共跨了_______个时区。目前,全国通用的“北京时间”采用的是______区的区时。7.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______江口,南到______河口。8.我国的三大半岛是指辽东半岛、______半岛和______半岛。9.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我国绝大部分领土在______带,一小部分在______带。10.我国领土南北相距约______千米,东西相距约______千米。迁移拓展11.读南亚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A河流名称是________,主要河段流经________(国家),上游发源于________(国家)。(2)A河流上游水量较______,其补给水源以_______为主。其下游河水量明显______,其自然原因是______。(3)①国家的居民的宗教信仰以_______为主;②国家则以______为主;两国近年来关系紧张,主要是围绕______地区的归属问题而引发地区性战争。(4)①国家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首都是________,该国在近现代曾迁都,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②国家最大的港口城市是_________,首都附近有世界著名的陵王建筑______;该国农业发展提出的“绿色革命”,主要扩大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应用创新12.读下面材料,结合“中亚”图,回答下列问题。2001年6月15日,江泽民主席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开幕。他说:“今天,公元2001年6月15日,将载入史册。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将宣告欧亚大陆一个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_______‘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我们六国在深化合作的道路上迈出的历史性步伐。”(1)“上海合作组织”是“上海五国”多年来积极合作的结果,标志着“上海五国”合作进程迈上了新台阶。必将进一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上海五国”成员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决定吸收________(国家)为新成员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上海合作组织”的6个成员国中,其中有4个位于中亚地区,请把这4个国家的国名填注在“中亚”图上。(3)中亚地区深居亚洲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属_________气候类型,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4)中亚是世界上仅次于_________(国家)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_______(国)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5)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________。(6)我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在阿拉山口与________(国)的铁路接轨,从________洋沿岸经中亚与________洋沿岸之间架起一座由铁路构成的“陆桥”,这就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它东起我国的________,西至荷兰的________。在我国境内的铁路沿线附近是我国三大工业地带之一的__________工业地带。参考问题:1.AD2.B3.A4.D5.960,三6.5东八7.鸭绿北仑8.山东雷州9.北温热10.5500500011.(1)印度河巴基斯坦中国(2)大冰川积雪融水减小流经沙漠地区,降水少蒸发强,下渗作用显著(3)伊斯兰教印度教克什米尔(4)卡拉奇伊斯兰堡把首都的政治职能与工业经济职能分开,加快内地经济发展(5)孟买泰姬陵小麦12.(1)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略(3)温带大陆性草原荒漠(4)中国乌兹别克斯坦(5)哈萨克斯坦(6)哈萨克斯坦太平大西连云港鹿特丹陇海一兰新沿线第二课时国土辽阔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国土面积,认识东、西、南、北四端点,认识四大海、二岛、五群岛、二半岛,认识陆上临国和隔海相望的六个国家。教学手段:挂图(中国疆域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我国陆地面积和管辖的海域面积。教学难点:我国领土东、西、南、北四端点的位置。教学流程:(练习)一、自学教材P4-5,读图1.4和地图册P2正图完成下列填空:1、我国陆地面积________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_____位,仅次于________和_________。2、我国陆上疆界长________千米,陆上临国共________个,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海域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______海、_______海、______海、______海,海上散布着______、________两大岛和无数岛屿,其中著名的五大群岛是________群岛、________群岛、________群岛、________群岛。4、我国海岸线长约________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个,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精讲:(穿插提问解答上述各题)1、知识回顾:我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引入新课:世界第三大国——中国(1)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加两国;(2)海上国土广大、海岸线长1.8万千米,从北向南散布着四大海、二岛、五群岛,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著名的台湾海峡(属东海)(3)陆上疆界2万千米,陆上临国14个(朝、蒙、俄、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隔海相望国家6个(韩、日、马、文、印尼、菲)三、活动:1、分组合作完成P5活动1、22、探究:P5活动3教学反思:第三课时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目标:“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部分,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方法与过程运用中国政区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概念,养成用图、读图、分析图的地理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中国轮廓的审美,丰富想象力,感受快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名称、简称、位置。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挂图(我国省级行政区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户口所在地。接着教师再举例介绍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并说明三级的关系(例如北京市、大兴县、长子营乡)。也可从我国辽阔国土的地理事实谈起,说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我国设置了各级行政区划,最高一级是省级行政区。在介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构成后,还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对省级行政区以及各级行政区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更,例如海南省的设置,重庆(直辖)市的设置等。2.教学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必须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或“中国政区”投影片或教学挂图,进行反复读图、填图或拼图练习,使课本插图与投影片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讲与练有机结合,以练为主,达到“心中有图”的效果。(1)可联系上一节邻国的教学内容,辨认陆上边界省区、沿海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还可以直接利用活动教材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2)可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分片或串线制成复合投影片,让学生对照着有注记的课本插图与无注记的投影片,进行分组练习,熟悉它们的相对位置,并增强记忆。可将全国省级行政单位分成7部分,例如东北部的黑、吉、辽;北部的陕、甘、宁和内蒙古;西部的新、青、藏;西南的云、贵、川;带有方向的8个省,即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直辖市京、津、沪、渝;最后7省为苏、浙、闽、台、琼、皖和赣。此外,还有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分片方法很多,目的是便于学生在图上记忆。还可以大陆沿海为线索记忆:辽、冀、津、鲁、苏、沪、浙、闽、粤、桂;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台、粤、桂、滇为线索熟悉位置;以长江、黄河干流为线索查找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等等,反复巩固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铺垫。(3)用“中国政区拼图”作拼图游戏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活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和位置的观察能力,拼图图板可由学生自己制作。游戏前让学生在家反复练习,游戏时可以拼全图,也可以抽出几个省区,辨认它们的名称,熟悉它们周围的省区。举行小组或个人识图、拼图竞赛,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识记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分布的好办法,例如拼图比赛、填图比赛、各种抢答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尽快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3.在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是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名称中不要多加个“族”字;二要注意有两种简称的省区;三要注意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地名,例如秦、浙、赣、琼、黔、藏、疆,及安徽省的“徽”字等。至于省级行政中心,在这里只要求初步熟悉一下,待以后的工业、城市、交通等地理教学中进一步熟悉掌握,一下子全部到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4.教材中没有特意将台湾、香港、澳门的内容提出来学习,学生如果提问,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开展思想教育: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实现与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神圣职责。香港、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教学反思: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2.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教学重点:1、掌握我国人口的国情;2、掌握人口的基本国策;3、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教学难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挂图(我国省级行政区图)。教学过程:内容点析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2.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引入新课:(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2.转折深入(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学目标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重点:掌握我国人口分布密度;教学难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挂图(我国我人口密度图)。教学过程:引入课: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教学反思: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教学重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及民族所分布的地区。教学难点:我国有哪56个民族。课时安排:1课时。总体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拓展辅助教学设计: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设计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设计2: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引入课题(一)56个民族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二)民族的分布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教学反思:第一章单元测试(一课时)一、单项选择题(40分)1、960万平方千米是指我国的:A、陆地总面积B、含领海在内的总面积C、领海总面积D、领空总面积2、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共有:A、31个B、32个C、33个D、34个3、纬度相差1°之间的(经线)距约为110千米,基本符合我国疆界最北端和最南端距离的一组是:A、4800千米B、5200千米C、5500千米D、5800千米4、关于我国优越地理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C、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D、绝大部分领土在热带,小部分在温带5、我国疆界“四至端点”所在省区简称,符合最北和最东端点所在的省区(简称)是:A、新B、琼C、黑D、吉6、在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活动中,小明在广东省周边按东、北、西三面相邻省区进行拼图,下列操作中正确的一次是:A、浙江、江西、广西B、福建、江西、湖南C、浙江、江西、湖南、广西D、福建、江西、湖南、广西7、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省区(简称)正确的是:A、闽、粤、琼、滇B、台、粤、桂、云C、闽、粤、桂、滇D、台、粤、湘、云8、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属A、台湾省B、广东省C、海南省D、广西壮族自治区9、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A、约11亿B、约12亿C、约13亿D、约14亿10、我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A、66个B、56个C、55个D、除汉族以外,还有56个少数民族组成11、下列省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低的是:A、河南B、上海C、江苏D、西藏自治区12、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B、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C、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D、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已先后建立了五个自治区13、我国15个邻国中,有两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是:A、朝鲜和俄罗斯B、蒙古和俄罗斯C、巴基斯坦和印度D、印度和俄罗斯14、关于我国人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西多东少B、我国人口南多北少C、江苏省人口最多,云南省人口最少D、以“黑河—腾冲”为界,我国人口东部多,西部少1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缓慢C、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1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A、印度、文莱、菲律宾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D、文莱、菲律宾、日本1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A、平原多,气候湿润B、沙漠多,气候湿润C、山地多,气候干旱D、沙漠多,气候干旱18、下列属于我国内海的是A、渤海、黄海B、黄海、东海C、南海、东海D、渤海、琼州海峡19、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新B、沪C、蜀D、藏20、我国下列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的是A、香港和台湾B、深圳和珠海C、香港和澳门D、厦门和深圳二、综合题(60分)(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30分) 1、写出数码所表示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2、写出大写字母所表示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A;B;C;D;E;F。3、写出小写字母所表示的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a;b;c;d;e;f。4、连线题,将字母表示的城市与所在省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连接起来。G广西壮族自治区琼合肥H福建省皖南宁I海南省闽福州J安徽省桂海口(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1、濒临海洋:①②③④。⑨2、邻国:A⑨aBCaDEE。Eb3、半岛:⑤b⑥⑨。4、岛屿:⑦⑧。5、海峡:ab(三)读图回答问题(6分)1、A:族;B:族;C:族D:族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能力与过程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准备:有关图片。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教学目标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能力与过程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准备:1.有关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再次挂分层彩图《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继续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大陆架概念)(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4页图2.4,在图2.3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事先已印制):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第一级阶梯 山地高原 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 高原盆地 1000~2000米左右第三级阶梯 平原丘陵 500米以下近海 大陆架 200米以下[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1)气候:(2)河流:对我国的影响(1)气候:(2)河流:(3)交通:(4)经济:总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地势活动与探究1.读课本图2.2和图2.4,填写下表: 2.事先布置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在认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造一幅立体形状的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立体图底面最好不要超过课桌面),下节课放在桌面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边分小组探讨我国地形地势有何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有何影响?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地形复杂多样教学目标1.理解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能力与过程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准备:有关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板书)地形复杂多样[讲授新课]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投影)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讲解)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1.读图2.6后,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学生判断)引导学生判断某一山脉走向后,教师举例讲解判断方法,如东西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向西延伸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脉。(引导学生看图2.7)(阅读思考)学生阅读教师事先印制、当堂分发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珠峰探险”资料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向我国的登山队员学习些什么呢?学生答后,教师补充:我们应学习我国登山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祖国争光、为世界人民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读图填表)观察图2.6“中国地形网格”,请同学们对照图2.4,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山脉(分界线)两侧地形区西侧东侧横断山云贵高原巫山四川盆地太行山华北平原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山脉两侧地形区北侧南侧天山准噶尔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投影)《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图2.5);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图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窑洞图(彩画);云贵高原景观图。(1)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我国四大高原的自然景观图及图下资料后,指出每一种地形内部,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很大,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地形复杂的程度,也给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引导学生欣赏、阅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图及资料后,教师补充说明: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海拔很高,但山间高原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不大。因此,“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成为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3)(4)引导学生欣赏云贵高原景观图,思考云贵高原上的农业生产与当地特点有什么关系?(学生: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峰岭众多,因而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优点缺点影响优点缺点影响地形复杂多样地形复杂多样活动与探究1.填图: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图2.6)上面填写出我国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注意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2.试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地形,对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山区发展种植业(耕地不足)和交通运输业(地形崎岖不平)不利]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山区面积广大教学目标1.我国山区面积主要特征。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我国山区面积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山区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准备:有关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讲授新课](投影)《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2.8),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活动)1.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地形类型百分比/%对应的圆心角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36°(各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圆心角为:山地:______、高原:______、盆地:______、平原:______、丘陵:36°)(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振兴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小结如下:(教师边小结,边投影书上彩画图2.9)我国山区有利条件(优势)不利条件(劣势)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植被受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宜耕种农作物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学生讨论,教师小结)A组学生(开发保护山区的措施)B组学生(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复杂,利于大力发展多种农业经营②森林、矿产资源丰富,便于发展林业、采矿业③中草药丰富,可大力发展中草药加工业④动物资源丰富,可发展旅游业⑤利用高山草地,可以发展牲畜养殖业⑥可利用山区急流建设小型水电站发电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总之,山区人民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问)人们在开发利用山区时,除了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还要预防和避免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呢?又应怎样防治灾害呢?(学生回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投影彩画)请看投影《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图2.10),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搞清山区各自然灾害的成因和主要防治措施。[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懂得了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第三节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0%兵陵10%●活动与探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人们说“靠山吃山,倚水吃水”,就是说山区有山区的优势,但山区也有自己的不足。请同学们从各种媒体上搜集有关信息,之后与家长、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一下山区人民应如何发挥山区的优势“靠山吃山”,又如何变不足为有利?山区人民“靠山吃山”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教学反思: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同步检测一课时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地形、地势总的特点是()①地势西高东低②河流、湖泊众多③呈阶梯状分布④森林覆盖面积大⑤地形复杂多样⑥山区面积广大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2.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大兴安岭 B.南岭 C.长白山 D.台湾山脉3.在图2.1-8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4.下列山脉不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是()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巫山 D.天山5.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走向为()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C.东北一西南走向 D.西北一东南走向6.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是()A.吉林 B.云南 C.内蒙古 D.山西7.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A.高山、高原、盆地 B.丘陵、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盆地 D.盆地、高原。平原8.我国平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A.1/10左右B.1/20左右C.1/5左右D.1/3左右9.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昆仑山 D.天山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B.天山是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11.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山脉,义是阶梯界线的是()A.天山 B.昆仑山 C.祁连山 D.巫山12.下列山脉是省区界线的是()A.祁连山 B.大兴安岭 C.长白山 D.秦岭13.下列山脉,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的是()A.昆仑山 B.太行山 C.武夷山 D.横断山14.下列山脉不属于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是()A.阿尔泰山 B.祁连山 C.小兴安岭 D.阴山15.既是我国地形区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之间的山脉是()A.天山 B.大兴安岭 C.太行山 D.武夷山16.下列山脉中,既是我国地势阶梯界线,又是省区界线的是()A.秦岭 B.大兴安岭 C.武夷山 D.太行山17.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A.阴山 B.大兴安岭 C.长白山 D.祁连山18.下列属于东西走向的山脉是()A.横断山 B.大兴安岭 C.巫山 D.南岭19.我国最雄伟高大的山脉是()A.喜马拉雅山B.大兴安岭C.天山D.昆仑山20.下列省级行政单位属于秦岭分布的是()二、连线题1.将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对我国的影响连线:A.山区多,平原少 ①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B.地形多种多样 ②耕地资源不足C.地势西高东低 ③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D.阶梯状分布 ④蕴藏着巨大的水能A.塔里木盆地 ①纬度最高 a.新疆北部B.准噶尔盆地 ②海拔最高 b.新疆南部C.柴达木盆地 ③面积最大 c.青海北部D.四川盆地 ④人口最多 d.四川东部和重庆三、读图分析题1.读图2.1一10,回答:(1)若B处为太行山,则A为高原,地面特点为,为平原。(2)若B处为大兴安岭,则A处为高原,地表特征是,C处为平原。2.读图2.1-11“我国沿北纬32°纬线地形剖面”,完成下列各题:(1)在剖面图上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范围。(2)将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下表中相应处。数字①②③④⑤地理事物名称
(3)由图可知我国的地势具有特点,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是。3.读某高原观图(如图2.1-1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并分析该图是否正确:(1)这是一幅高原的景观图,这里的地表形态、,造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2)这里的民居形式应是,而图中的居民形式则是,在高原上常常见到这种居民形式。故此图的与是不一致的。
参考答案:一、1.A2.B3.B4.D5.C6.C7.A8.A9.B10.C11.B12.A13.C14.D15.C16.D17.B18.D19.A20.B二、1.A一②B一③C一①D一④2.A一③一bB一①一aC一②一cD一④-d三、1.(1)黄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华北(2)内蒙古地面坦荡东北2.(1)略(2)数字①②③④⑤地理事物名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海(3)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人内陆形成丰富的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另外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着巨大的水能。3.(1)黄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土质疏松,植物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窑洞蒙古包内蒙古,景观民居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内容点析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案】部编语文三上7 听听秋的声音【国家级】一
- 员工三级安全培训
- 医疗器械质检教学
- 《通风工程》课件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水平作业练习题大全附答案
- 前叉韧带重建手术
- 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3月质量检测(一模)化学试题
- 社区背景资料来源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婴幼儿记忆的发生长沙民政李鑫
- 中医异位妊娠保守治疗
-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背诵版
-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 何谓俗世奇人整本书导读课件
- 高三百日冲刺主题班会成功只需要100天
- 小学英语期中考试成绩质量分析课件
- 芍药文化课件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评改指导
- (完整)2018年最新出版国军标航空标准大全,推荐文档
- 掠入射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实验报告DOC
- RNA的生物合成课件
- 八年级英语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