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三明市四地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评分标准
1.C2.C
3.①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②这七句诗包含七个意象:“万山"“层林”“碧江"“长空”“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错误。结合“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析,应是艺术家的情感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三明市四地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学校班级姓名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____________(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3.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7题。
旗手
刘建超
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
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
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
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莱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
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
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曾遇到土匪,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
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
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
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
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
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
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
月亮很圆很亮,山风很野很凉。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
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
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信号弹升起,冲锋号吹响。尖刀队、突击队、爆破组、云梯组战士们鱼跃而出,冲锋向前,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
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
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
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妮子,我还欠你十条被面。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蹚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
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
爷爷,父亲,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到我们铿锵有力、排山倒海般的脚步声了吗?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___(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一8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段突出鬼子封锁村子的严密,鬼子的凶恶残暴,渲染了环境的阴森恐怖,更衬托出爷爷为了做旗子而勇敢无畏的精神。
B.爷爷让奶奶用红色被面做旗子,奶奶因为被面是丝绸织的,太珍贵,舍不得。爷爷许诺等抗战胜利还她十条被面,奶奶才答应。
C.为守护旗子,爷爷毫不犹豫跳下悬崖,遍体鳞伤;父亲奋不顾身趟雷,失去了双眼和一条腿。他们的英勇壮举让人肃然起敬。
D.“我"成为军旗手,用建国70周年大阅兵时“铿锵有力、排山倒海的脚步声”,告慰爷爷、父亲,显示传承旗帜精神的坚定决心。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跨越了三个时代,但用旗子一以贯之,主题集中而突出;叙事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有力。
B.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由“我"来讲述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C.小说通过对父亲“护旗”的侧面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信念坚定、勇敢坚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D.小说在叙事安排上重点突出、详略分明,爷爷的故事最详细,但详中亦有略。这样谋篇布局,结构紧凑,独具匠心。
6.小说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以“旗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劝学》,完成8~10题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假:假如
9.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终日而思矣
C.登高而招___D.蟹六跪而二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可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十驾,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C.“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作者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①,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三径之资:隐居生活的资本。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归"字的含义不同。
B.“于半道要之”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要”的含义相同。
C.“延之临去"与“临表涕零”(《出师表》)两句中“临"字的含义相同。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的“元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少有高志,博学多识,擅写文章,卓尔不群。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创作的《五柳先生传》是他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双亲年老,家里贫穷,无奈之中担任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职务。此后,朝廷和地方多次征召,他辞不就职。
C.陶渊明躬耕自给,贫病交加。檀道济用贤者应在政治清明时入世之理劝导他,并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D.陶渊明清高自赏,率性洒脱。王弘想结交,却请不来他,只好经由庞通之设宴邀请。颜延之留给他的钱,他全部送到酒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4分)
15.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为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在牛渚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吟咏诗句,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青天空阔,开篇便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领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诗人借谢尚泛江遇袁宏一事发出感叹,巧妙用典以抒己怀。
C.颈联作者悲鸣,感慨自己和袁宏一样身负才华,也能月夜高吟,可袁宏已经听不到了。
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自有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17.严云在《李太白诗醇》中评价此诗“一结凄然”,请结合尾联谈一谈这种“凄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10分)
(1)酒是古典诗词的重要意象,它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复杂思绪,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酒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世事感慨的句子是“___,___”。(2分)
(2)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___,___"。(2分)
(3)《沁园春·长沙》中,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___,___。”(2分)
(4)《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究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2分)
(5)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_____①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②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③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④_______。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①___②___③___④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案例名称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 《传染性单核细胞》课件
- 2024年度加盟合作与经营管理合同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的技术服务内容与技术成果分配
- 2024年度北京婚庆用车租赁合同
- 04版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技术许可合同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某品牌持有者与加盟商之间的特许经营协议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for学术论文with授权范围与期限
- 2024年度健身服务合同标的、健身服务内容、服务期限及服务费用具体规定
- 04版环保拆除工程实施方案合同
-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安徽专用)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小米公司介绍课件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2024年无人驾驶环卫行业研究报告
- 代谢组学完整版本
- 室外石材工程冬季施工方案版干挂石材冬季施工方案
- GB/T 44347-2024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 第1课调查旅游意向(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粤教版
- 《智慧旅游》课件-VR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权力机关》教学设计
- 石材供货计划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