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建设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黄校长1_第1页
高职高专建设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黄校长1_第2页
高职高专建设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黄校长1_第3页
高职高专建设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黄校长1_第4页
高职高专建设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黄校长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高专建设与改革

若干问题探讨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改革的哲学思考目的论:本质性功能—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工具论:经济竞争的功能—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调控思考:平衡点的探索—高职教育的多功能性1.高职教育面对变的挑战经济社会变化: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高等教育变化: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职高专变化:从普通专科到高职教育“变”是主题,也是模式转型的逻辑起点。经济社会在变,高等教育在变,职业教育在变;为了适应“变”,高职教育的模式必须要“变”。面向企业招聘对教学变革要求职业素养安全教育自主动手完成项目故障诊断和解决问题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民营企业对务实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具备一项以上专业技能(证书和实力)认同感强,期望值吻合(心定和忠诚)接受和喜欢本职岗位(稳健和进步)具有合作精神,能融入团队(沟通和表达)愿学习,态度虚心(提升和充实)办事实在,动手能力好,能吃苦(稳重和实在)基本素质扎实,懂礼貌和人情世故2、职业教育是最近10年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共和国6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辉煌成就;

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完成了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型,密切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尤其是生产劳动的结合,建成了学术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双通道,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和发展冲动,到处都是改革的动力,到处都是发展的机会,这是其他各种教育中都未曾有过的景象。3、高职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1999-2005年,高职院校发展建设阶段;2006-2010年,示范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改革、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阶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投入水平和办学机制,继续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面临任务还很艰巨;2010-2020年,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危机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都前所未有;挑战:在规模急剧扩大下,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要求,产生就业难风暴;机遇:加快区域经济互动,加快走出传统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凸显高职特色。4、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突破口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类型,充满活力,具有创新力;集聚了一批优秀中职学校资源和经验;集聚了一批具有大学、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经验的社会精英;示范建设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一批示范建设院校初步积累了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高职教育走出“压缩饼干”教学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高职教育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高质量。5、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再认识政策导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概念模型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提升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学校教育框架为基础:贯彻教育方针,重视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融入产业要素:办学上强调地方产业特点;超越现有行业的局限性,为先导产业发展服务。融入行业要素: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强度;教学过程中注重行业对产品设计、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相关标准。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将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订单培养”,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提高实训岗位,学校为企业研发与培训服务等。融入职业要素:以就业为导向,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体现工作过程特征,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融入实践要素:培养目标定位所规定,强调实践性,在生产或服务实践中学习,提高能力了;强化实训实践环节,加强与工作体系与工作过程的关联度。浙江金融职院行业企业教学融入度人才培养阶段行业企业融入度管理平台基础课程实践体系双证培训设置第一年5%15%10%10%5%第二年30%10%30%50%35%第三年(银领学院)2.5年80%5%60%80%70%3年90%0%90%90%90%(2)服务经济的高职教育模式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就业导向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学校是核心,相当封闭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强调开放性学习制度全日制主体,职前;工学结合,弹性学制,职前职后结合课程建设校内课程为主,学科课程向校内外经验一致;行动导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办学模式单一学校资源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评估体系学科标准,压缩饼干型综合能力,高职特色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就业导向模式培养方式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独立学习;书本学习是基础教室与实习一体化;注重实习实训;协作性强;服务与生产性学习多;学校过程系统的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注重内容教学满足经济界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就业是重要动力;注重过程;专业教师强调知识理论性,专家型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双师结构;双师素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

政策的系列设计,形成合力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政策导向

示范建设为抓手,加快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政策导向破压缩饼干模式、破传统定位、破形式主义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

名师的企业经历;教学团队强化双师结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政策导向

强化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和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导向

就业导向和积极就业政策;学会生存6、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例:把握示范建设专项的政策机遇,推进改革14、16号文联合推出,强化示范建设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政策导向;以示范院校建设方案论证为抓手,引导院校长观念变革,强化院校绩效意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引导内涵建设尤其是教学系统化建设;创新专项运行机制,抓绩效监控;以行动为基础,强调项目执行能力。7、突破资源瓶颈,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开放办学,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把企业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学本领将“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点,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8、开放:国际职教发展趋势UNESCO的相关观点职业教育体制必须是开放式的、灵活而以学员发展为本的,成为对终身教育的最大贡献。在劳工界与教育界之间必须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要使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企业,要“合二为一”:理论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强调职业教育在就业准备、终身学习、消除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5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2006年8月29日)教育部2001年2号文件: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两个文件都强调高职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要素①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外在要素)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内在要素)③人才评价(人才培养的中介要素)(培养与需求的匹配程度)④人才基础(学生个体条件要素)四要素为闭环相关1、人才培养需求是动因(大规模人才使用的归宿)2、人才培养是中心(大规模人才产生的源泉)3、人才评价是动力(需求拉动机制考核推动机制)4、学生个体条件是基础人才评价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学生个体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相关要素的逻辑系统构架示意图职业标准也称职业资格认定或鉴定标准,一般分为五级。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资格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引领性企业标准等类别。我国的职业标准不太完善齐全,更新也比较慢,一般都是参照相近职业标准进行鉴定评价。岗位标准也称具体企业的岗位资格认定或鉴定标准。岗位是职业的具体化,是由具体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胜任度要求(应职应岗能力水平)所决定的职业岗位等级标准或给薪标准,岗位标准也是某等级岗位真正胜任度的具体体现。一般要有培训加顶岗或上岗工作经历并根据工作绩效来体现。岗位标准一般由企业提出并组织制订。企业岗位标准等级因而差异很大。专业标准也称高职专科专业学历标准,它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考核评价标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途径等等。但其核心是目标规格与评价鉴定标准。一般应涵盖职业标准2级的达成目标,3级的鉴定标准通过要求,并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践环节逐步发展到涵盖企业岗位标准4级的鉴定标准要求,以达到“三标一系”贯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标准不但考评学生做事,还要在做事的过程中考评做人;三、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一)金领、白领、银领、蓝领

“金领”是指高度集中的社会精英阶层,包括政府高级官吏,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者与科学家等出类拔萃人才;“白领”指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人才,包括经济管理师、会计师、律师、农艺师、工程师等类人才;“蓝领”指产业工人;“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用周济部长的话说:“银领”是应用型“白领”。它与“白领”中的工程师不同,工程师是将知识理论原理进行创新性应用,而技师侧重于成熟的现成技术的应用技能。(二)银领——高职人才培养定位2004年3月1日,周济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2004年6月21日,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继续强调“要依靠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打造大量‘银领”’。在高职院校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倡导下,“银领”作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明确并拥有广泛的高职院校支持基础。(三)“银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市场型、高级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型就是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现代意识,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所谓市场型,就是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观念、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高级技能型,就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掌握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要掌握应用专业知识的过硬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有手脑并用的熟练技能技巧,而且是“一专多能”。通俗地概括,银领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一专多能、能够创新、善于应变”。银领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序系统。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机制等。(一)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针对性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课程设置职业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校企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提高育人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1.确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方向。

2.确立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3.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教育观。

4.确立“育人、育心、育爱”的人文教育宗旨。

5.确立“学高为尊、技高为荣”的价值取向。

(四)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简介1.“课证深度融合、多种证书在手”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的不足:不触及教学体系的变革,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往往游离于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学历证书的附产品,教学过程呈现被动或应付的局面。“课证深度融合、多种证书在手”的内涵: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引,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成为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编制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职业技能考试大纲与学校专业教学大纲相互衔接,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也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课程与业务项目融通,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从国际商务领域单证、跟单、业务三大职业岗位出发,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要求,将职业核心课程整合成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和外贸业务三个模块。学生在掌握职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三个模块学习职业岗位技能,在仿真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进行外贸业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等职业岗位训练和企业顶岗实践后,参加全国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岗位资格证书考试。毕业时,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获得两种以上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实现“多种证书在手”,增强就业竞争力。具体做法:“课证深度融合”实现了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学习融通,体现适应就业导向的需要;“多种证书在手”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项目驱动、校企共培”

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委培式订单培养”模式的特点:企业向院校提出人才规格及需求数量,校企双方签署协议,人才培养由院校完成,三年后企业从学校中选聘相应数量的毕业生。企业并没有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项目驱动、校企共培”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职业技能项目及能力标准、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教学内容遴选、共组教学团队承担专业课、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任务、共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共培。具体做法:学校与用友软件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ERP项目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校企每年共同培养一百名学生。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进入“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实现学生培养员工化,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做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3.“职业引领全程,技能递进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引领全程”——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三年不断线。“技能递进提升”——以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为依据,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岗位不同层次职业技能要求,从低到高递进地贯穿于三年教学中。

按认知与体验、模拟岗位实训、综合实训、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分岗位、重操作、技能递进提升”的实践教学特点,做到“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五、专业群建设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一)从高职教育的性质透视专业建设的内涵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实质也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专业资源、培养模式、市场资源、管理体制、文化资源、办学特色等。在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要素。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必须要解决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优化问题;二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三是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结构”队伍问题。讲文凭更讲水平;

讲职称更讲称职;

讲阅历更讲能力;

讲资历更讲贡献;

讲道德更讲风格。(二)专业群专业群概念一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概念二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三)建设专业群的意义1.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2.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建设成本。3.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4.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5.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四)专业群构建方式1.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2.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构建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个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对于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专业群。如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施工类专业群。如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经济类专业群。3.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五)专业群建设内容1.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2.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3.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4.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六)专业群建设案例案例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对外经济贸易需要,既有较为宽广专业知识,又熟悉涉外经贸业务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专业群框架:整合现有专业,以“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为原则,形成“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核心专业,以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国际货运代理和国际商务(中外合作)等多个专业为方向”的专业群框架。——建成以4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外籍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达到建设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群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职业资格取证率100%;就业率98%以上。——建设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区域外向型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专业建成省品牌专业。构建计划:实施专业群规划:1.经费投入。依据师资队伍建设支出、实验实训设备购置费以及设备修缮费等项目测算专业群总体费用,实验实训要建设成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企业管理仿真实训系统、物流工程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2.师资建设。引进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9人以上,使高级职称教师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85%以上。3.课程配套。提高国际商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质量,建立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4.改革教学模式。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的具体进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各个业务环节,训练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建立内部教学督导和评估体系。5.建设共享型资源。组建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建设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仿真实训系统,既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群及经济管理系其他专业群实验实训的需要,同时又是一个辐射面广、实施效果好、资源共享性强的教学实验项目。6.专业群的保持和更新:以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两个品牌专业为核心保持国际商务专业群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专业跟踪调研活动,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建立教师下企业调研专业需求制度,作为对专业群进行评价更新的依据,并用以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案例二:江苏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及其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指与机械、电气、电子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一)设置原则第一,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第二,有共同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第四,有共同的师资队伍。第五,有核心专业。(二)设置的方式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该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方式来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在专业设置中,以行业为背景,以所面向的就业职业群为标准,结合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设置,见下表1。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技能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就业面向分析表专业群核心能力所含专业方向就业面向面向职业小类面向职业细类核心主要专业方向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设备与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及管理电气设备安装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维修电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维修工机电设备维修典型机电设备的调试、维修和管理机械设备装配人员装配钳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现代控制技术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运行计算机与应用工作技术人员智能楼宇管理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电子设备技术电子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等电子设备装配调式人员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职业素质能力和课程体系设置对照表专业方向对应专业所需核心能力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群专业基础核心技能群专业方向所需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方向技能属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580202各类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和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能力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全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实训电气控制设计与实训PLC设计传感器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考工实训常见电气设备、装置的安装、调试能力电力电子技术电梯控制维护自动控制系统工厂供电内线实习电机拆装实习自动控制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580201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数控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计数控实习机电设备综合维修实习毕业实习机电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580201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总线技术(Lomworks)网络实习控制系统学习楼宇系统学习毕业实习电子设备与运行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590205典型的电子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测量电子设备(SMT)基础电子设备测试与维护电子综合设计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备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六、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我们所说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由若干门狭义课程组合在一起的整体。(一)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观念定位1、质量的观念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观念,就是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这条工作主线,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站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高度,对原有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并要有所继承、有所取舍、有所创新。优,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淡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所谓完整性,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实,就是课程设置要在“实用”上下功夫,突出理论的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宽而新的课程,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接口作用。新,就是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使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服务。2、效益的观念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将“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标”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取舍的标准。3、发展的观念(二)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高职技术课程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建立技术型课程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具体目标应是: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1.压缩本科改进型的课程体系。

首先确定该专业的核心技术,围绕核心技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安排课程,在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时,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精简授课内容,减少课时,增加实训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课时,尽量缩短与工作岗位的距离。(三)高职课程体系的类型以项目为主线形成一个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链条;在课程链基础上填充其它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以项目形成课程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技能,达到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其课程体系的编制过程如下:将典型项目分解成系统可行性调研、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总体结构设计、过程设计、编码、软件测试、编写软件文档这些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分析各子项目所需技能和理论知识,以每一个子项目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按子项目排序安排各门课程,形成课程链条。边学边练,课程结束,学生即可达到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按照工作过程程序的先后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生产工作的全过程,根据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讲授相应的理论课程,边学边干,直至掌握整个过程的全部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完成后,马上可以上岗操作。3.工作过程导向型的课程体系。例如服务型人才是在旅游、饭店、护理、通讯、商务、物业管理、科学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服务业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多种职业能力,其课程体系主线也往往是多条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应包括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等内容。服务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应在社会进行,通过顶岗实习,亲临其境,才能有切实的体会。服务型的人才的课程体系需要把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其的特点是跨学科的。4.岗位导向的多学科的课程体系。管理型人才,比如贸易类的营销人员、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等。应按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职业能力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在不同岗位就业的能力。5.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的适应多岗位的课程体系。(四)高职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又称课程设计或编制,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发、编写、编辑、评价课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反映的是产生一个课程的全过程。所谓课程开发模式,就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特定的组织型式或结构,它受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观和课程观等因素的影响。同样,课程开发模式也在一定层面影响着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国外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双元制模式、CBE模式、MES模式、TAFE模式,它们都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统称为职业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

1、国外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双元制”,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训的企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极富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它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力求把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的模式,是合作教育思想和校企合作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集中体现。(1)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注重企业和学校的结合,以企业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主。在课时安排上,一般来说,第一学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2∶3;第二、三学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4。在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中,理论课采用综合课的方法,分普通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普通课包括德语、社会学、体育、宗教等,并把数、理、化知识融人和整合到专业课中。专业课课程结构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结构模式。因此,通常也叫核心阶梯课程开发模式。从横向看,它紧紧围绕着职业活动这一核心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把专业课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三门,以此覆盖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

从纵向看,所有课程都区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梯式递进的层次。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培训,其专业课程都是围绕实践活动,从一般到具体,由浅入深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应用特点: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因而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一模式在我国一定范围内得到实验和推广。

双元制的运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中国缺乏这样的外部环境,另外需要高水平的师资、现代化的设备以及紧密而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因此,在我国顺利实施仍有相当的难度。双元制的局限性

CBE课程开发模式是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也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顾名思义,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运用模块式方案,以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并把职业能力看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CBE课程开发模式在指导思想、开发程序、开发主体、出发点、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与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有明显的差异。

CBE课程开发模式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2)CBE课程开发模式(加拿大等北美国家)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与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的差异指导思想出发点主要开发主体开发程序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CBE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导向型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专家随意性强,没有固定程序按职业活动有关学科的逻辑顺序组织注重统一性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展模式学科导向型学科学科专家有完备的课程开发体系按学科的逻辑顺序组织注重个别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

CBE课程开发模式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开发步骤:教学实施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开发CBE的局限性:CBE课程“把能力看作是一系列孤立的行为,忽视了真实职业世界中人们操作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所担当的重要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益管理模式得到了普遍推广,个人也有了更高的全面发展要求。CBE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和经验成分,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又返回到了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同时,将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只强调外在行为的变化,忽视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因此,CBE对课程开发的贡献主要是理念上的,缺乏操作价值。(3)MES课程开发模式

MES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开发模式。这一模式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干什么学什么,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岗位职能——划分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模块——编制学习单元。

MES课程开发模式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开发模式。技能培训的模块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学习单元的训练,使学习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实际技能。

MES课程开发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个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MES的局限性: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纯粹针对职业培训的MES课程模式很难兼顾到职业性与教育性。(4)

TAFE:基于促进就业的课程开发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作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TAFE课程开发根据社会和行业的要求,统一由政府相应机构负责开发。TAFE课程系统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联邦培训包,规定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要求,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评估指南;第二层:专业教学计划,由州教育部课程开发部门负责,贯彻培训包的每一项要求,形成课程,并提出实施计划;第三层:由州或学校开发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内涵。要求等,一般涉及面广的由州课程开发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开发,以保证水准和质量;第四层:学习或教学指导书,州课程开发部门也参与开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练习等;第五层:必要的教材,由学校依据指导书选择,不进行专门开发,供学生参考阅读。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发模式

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而近年来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地方性和校本性。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的课程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宽基础”,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一般包括政治文化类板块、工业类板块、公共类板块、职业群等板块

(1)“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

——一种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第二部分是活模块,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某个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作技能方面的准备。各模块可以任意组合,它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并把综合能力分解为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

“宽基础”侧重于关键能力的培养,“活模块”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优点:①较适应现有学校教学管理机制;②课程方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特别是在实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胜任“职业岗位第一线工作要求”的双赢目标方面,受到职业学校的欢迎。缺点:①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够紧密;②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

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并能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2)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中国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以姜大源为代表的专家借鉴德国经验,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着眼于动态行动体系隐形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教学针对模具人才市场的需求。从模具专业人才完成模具生产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模具开发、数控编程、CNC操作三项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品开发的流程,为出发点开发教学内容,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完全胜任从开发、生产到检验的各个工作岗位要求。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强调课程和教学必须与具体的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并且能反映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程序。

——项目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能够呈现使学生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经历的典型情境;(2)在情境开发中,学生能够自我开发、自我行动、自我发展;(3)工作过程应包含完整的职业现实,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4)工作过程体现一种社会关系。

可见,项目课程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其在教学中集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学生个体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1)一些学校和专业在现有条件下有时很难找到和开发完全满足要求的“项目”;(2)现有的师资水平还无法适应项目课程教学的要求;(3)项目课程教学给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秩序带来了挑战,需要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金投入等等。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3)基于实践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以石伟平、徐国庆等为代表的专家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倾向较严重的问题,倡导实践导向的项目课程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因为技术知识不是科学知识间的演绎的结果,而是独立于科学知识,拥有自身特有结构和性质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选择实践导向模式,这是由技术知识的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导致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学校化进程所带来的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分离。(4)

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是一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课程。工作即课程,课程即工作。基于工作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开发就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以工作场所为真实情境的课程开发方式。开发教与学行为的目标、结构与内容,以及教与学行动的实施与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市场分析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模块式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式课程和配套教材的开发。(5)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理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工作任务是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实际要做的事情,并具有明确的职责和典型的意义。模块式课程是指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按照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划分教学单元,并科学组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3、

小结

(1)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特点和适用背景对职教课程开发模式而言,都有其内在规定性和适用范围,没有一种“点石成金”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开发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固定的课程开发模式。(2)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与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发生着紧密的联系。(3)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理论探索较多,应用研究较少,理论研究都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4)有的课程模式虽冠以工作过程,但最后也是以学科逻辑为线索组织开发的;(5)以具体专业为依托开发课程的研究较少。

(6)中国特色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是我国未来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七、校企合作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陷入有“合”无“作”的状态。一是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制约,一些企业也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二是社会群体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没有把职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不具备主要由财政投入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条件。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实践中面临着三大瓶颈:1.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2.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3.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双赢,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可以达到校企双赢1、校企合作给学校带来的好处(1)校企合作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2)校企合作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3)校企合作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4)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5)校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择业。2、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好处(1)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降低了企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2)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今后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3)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对接,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4)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分享到学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学校的智力支持。(5)学校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