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十名效应”到过分关注对学生的影响_第1页
由“第十名效应”到过分关注对学生的影响_第2页
由“第十名效应”到过分关注对学生的影响_第3页
由“第十名效应”到过分关注对学生的影响_第4页
由“第十名效应”到过分关注对学生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第十名效应”“第十名效应”1989年,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WHAT于是周武提出所谓「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

中庸学生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于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WHY?在学校中,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过分关注,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享有“优先权”,教师会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多地提问他们,教师对他们过高的期望会使他们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由于教师的过分关注,他们在班级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他们成为教师的”帮手”,有时替代教师“行使权利”。这种特殊的派生地位的形成易使学生过于“自我中心”,进而影响他们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使他们片面发展。

学校&教师学校&教师而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因此后来就不适应大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成功智力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学校&教师家庭&父母石彦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现在独生子女的状态也使得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过分关注,走到了反面,就是照顾过多,放手很少,所以他们反映出的不足方面就是比较娇惯,过分强调自我,有的甚至走到自私的方向去,并且孩子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有些孩子到十七、八岁了,床铺还从来没有自己叠过,还有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他就认为这是必然的,遇到挫折的时候抗挫折能力相当薄弱。有的父母在孩子复习功课时一会儿给冲杯热牛奶,一会儿给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家长为孩子勾画未来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现在的家长常常亲自把自己孩子的未来预定得很沉重,一定要怎么样,必须得怎么样,常常就演化成了悲剧。曾经有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他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回旋余地,他常常说“你不这样的话就不要在我面前了,我不想见到你”。孩子其实是很懂事、很有人缘的孩子,但他选择了自杀。孩子在遗书中说,“我有能力,但是我的能力达不到父母对我的要求,别人做不到的为何一定让我做到。”家庭&父母HOW?

父母应该控制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过度关注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作为父母而言,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并深刻地认识到:给孩子更好的爱,而不是全部的爱。玛丽亚·蒙台梭利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她认为: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秘密地去完善这种精神生活、去完善他们自己,空间对他们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这时,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如宠溺和过分担心,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只会让孩子产生疑虑心理和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