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_第1页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_第2页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_第3页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_第4页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学习〞的考试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1、学习的意义表现在〔〕A:促进心理成熟与开展B:获得好的成绩C:适应社会开展D:个体生活的需要2、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理论是〔〕A: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B:学习理论D:认知理论3、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泼的一个领域是〔〕A:心理健康B:记忆B:智力D:学习4、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A:奖惩的结果B:接受讲述C:获得事实材料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1、在我国,一般习惯于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情意和人格的学习E: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人类的学习过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本身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A: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B:组织方案性C:年龄阶段性D:面向未来性填空1、学生的学习应以

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是: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

。间接性学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响学习理论心理学学派〔行为学派〕消退〔P136〕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也就是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恢复〔P136〕类化〔P136〕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但是如果铃声持续呈现,而食物却不出现,最后,再听到铃声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在学习上表现为“遗忘〞——“因为复习、使用等强化的减少而知识的遗忘〞。当消退现象产生后,条件刺激再度出现,条件反射可能自动恢复。对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事物作出相似的反响就是类化〔泛化〕。当学习对某个刺激作特定的反响时,这种反响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引起,也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分化〔P136〕类化的反面,指的是条件反射过程中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响,不类化的现象。——条件反射的精细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印刷工能区分30多种〞黑——白“之间的颜色,一般的人只能区分10多种;体操运发动保持姿势、炼钢工人区分钢花。对同音字的区别——父女俩个弹琵琶〞和“妇女俩个谈枇杷〞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的动物实验装置被称为“斯金纳箱〞:一个木箱内装有一个操作用的按键或杠杆,还有一个提供食物强化的食盒。动物一触按键或按压杠杆,食物盒就出现一粒食物,对动物的操作行为给予强化,从而使动物按压杠杆的动作反响概率增加。在这里,动物按压操纵杆的行为成为获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所以操作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UR):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激刺〔在前〕反响〔在后〕操作条件反射反响〔在前〕激刺〔在后〕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如婴儿牙牙学语,偶尔发出一声“妈〞,母亲就会快乐地抱起来吻孩子一下。实际上,婴儿并不是有意识地叫“妈妈〞,但母亲的吻却给孩子带来温暖。久而久之,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操作行为是“妈〞音母亲的亲吻是强化刺激孩子学会叫妈妈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操作条件反射的根本规律:1、假设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响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所需要的方向开展。例如,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浪费〕,仅需要找到对需要校正行为的个体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欣赏〕,然后等待理想行为〔节约〕的出现。当个体作出不良行为〔浪费〕时就不给强化,而个体表现理想行为〔节约〕时那么给予强化。通过这个过程,不良行为逐渐消失,而理想行为那么得以扩大和稳固。3、但凡能够增加某种反响概率的刺激都可以说是强化物。如:食物、金钱;成认、认可;注意、欣赏等。——正强化皱眉、斥责、不及格、贬低、忽略、否认等——负强化4、虽然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能作为强化物。但是负强化的正面作用往往比较低。所以我们一般使用正强化。表扬正确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批评消极行为带来的制止作用A:斯金纳认为:这种先由动物做出一种操作反响,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响的概率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B:这种反射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响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响,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C: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其条件反射处于刺激型;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其条件反射属于反响型。据此,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完好的有机体行为大局部是操作性的〞,因此操作式学习那么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反响型的条件反射比刺激型的条件反射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式学习〔观察和模仿〕〔P143〕替代强化〔P143,149〕指学习者通过他人〔包括同伴、文学作品、影戏、电视人物等〕受到的强化而使自己被强化的现象。如“杀鸡儆猴〞——80年代的公判大会指学生通过观察典范或他人的经验而学习。学生能以认知历程〔观察和模仿〕替代自己的尝试而习得东西。“上行下效〞、“耳濡目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赞扬,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P143〕符号强化〔P144〕1、“符号〞,就是指语言、情感、注意等人类抽象2、符号强化主要通过“自我强化〞实现。因此更具有效力。自我强化〔P149〕通过自身内部刺激〔自我感受、价值观等)的作用而完成的强化。其作用超过外部刺激提供的强化。3、“没有比自我藐视更具有破坏力的惩罚〞。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区别和教学运用〔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考试:简答〕1、相同点:A: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响联结的形成B: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C: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根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2、不同点:A:就条件反射产生的实质〔刺激与反响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响〞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响〞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B:从个体反响的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不同。C:从条件反射的发生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响性行为;二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那么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到达目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两种最根本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常见的有三个方面:1、情绪学习〔1〕研究说明:学生对于学习、课堂、教师、学校和社会的许多情绪反响倾向是通过条件反射〔尤其是经典条件反射〕而形成的。〔考试单项选择〕〔2〕广义地说,人们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所感受的很多“气氛〞,都是以前条件反射的结果,加上很多其他的无关紧要的“联想〞以及积累的效果在作用我们。〔3〕一个学生过去痛苦经验可能使他变得对这类经验很敏感,可能会形成一些“成见〞。这种态度主要是过去、现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气氛所支持和养成的。2、行为管理和行为纠正〔1〕课堂或学校规那么的遵循,学生练习或作业正确反响倾向,很多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的结果。〔考试:单项选择〕〔2〕行为纠正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运用于教育另一个领域。用赞扬、鼓励通过科学方法帮助学生习惯正确行为,从而获得成就感。比简单地批评学生更有效——问题是:我们家长和教师有多少时间在想方法?3、程序教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那么〕〔1〕程序教学的根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度。〔2〕小步子逻辑序列、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响、及时反响、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有关“刺激——反响联结学习理论〞的考试复习试题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A:巴甫洛夫B:桑代克C:班杜拉D:斯金纳2、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A:强调模仿B:强调行为C:强调思维D:强调观察式学习和符号强化3、巴甫洛夫认为,对同类条件的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如某人怕蛇而导致怕绳的现象是〔〕A:分化B:类化C:消退D:恢复4、小孩因有礼貌被赞扬,以后形成文明的行为方式。属于〔〕A:模仿B:经典条件反射C:操作条件反射D:认知学习5、“上行下效〞、“耳濡目染〞说明了〔〕A:经典条件反射B:认知学习C:操作条件反射D:模仿6、“杀鸡儆猴〞是属于〔〕A:替代性强化B:自我强化C:原级强化D:次级强化7、“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桑代克把这称为〔〕A准备律B应用律C失用律D效果律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奥苏贝尔C:皮亚杰D:斯金纳9、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削弱或者抑制这种行为的倾向,班杜拉把这种现象称为〔〕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符号强化D:自我强化10、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项关键性因素是〔〕A:强化B:刺激C:反响D:评价11、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假设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是指〔〕A:效果律B:准备律C:失用律D:应用律12、以下属于操作条件反射的现象是〔〕A:望梅止渴B:“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举一反三D:因讲礼貌被赞扬,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13、刺激——反响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布鲁纳14、实验和经验都说明,学生对于学习、课堂、教师、学校等许多情绪倾向是通过条件反射,尤其是通过〔〕形成的。A:操作条件反射B:经典条件反射C:社会学习D:高级条件反射1、桑代克提出的学习根本规律有〔〕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过程律E:应用率2、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所以他建议利用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安排程序教学,以便更有效地呈现与学习教材。其程序教学的根本原那么是〔〕A:小步子逻辑序列B: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响C:及时反响D:学生自定步调E:低的错误率3、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A:应答性行为B:操作性行为C:简单性行为D:复杂性行为简答:1、桑代克提出的三条根本学习规律是什么?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三条根本的学习规律:〔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足。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A:应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假设加以应用,就会使联结增强。B:失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假设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响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足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烦恼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减弱。简答:2、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1〕、相同点:A: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响联结的形成B: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C: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根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2〕、不同点:A:就条件反射产生的实质〔刺激与反响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响〞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响〞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B:从个体反响的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不同。C:从条件反射的发生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响性行为;二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那么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到达目的。心理学学派〔认知学派〕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P158〕A、学生不时被动的接收者。B、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适当和充实。〔考试〕新知识的获得——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根底的。知识的转换——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融合,组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检查知识是否适当和充实——对知识进行评价,对个体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儿童心理开展的关键是“语言学习〞。〔P159〕〔考试〕)A、儿童对外界刺激感受经过是:对饥饿痛苦感受敏感〔0—2岁〕——对语言感受敏感〔2岁以后〕B、儿童的心理开展是以“信息处理〞和“储存系统〞为根底的,对抽象符号〔语言〕的反响越多,儿童的心理开展越快速。只有当人对外界的反响主要是依靠语言做出反响,而主要不是依靠感官刺激做出反响,儿童的心理开展才意味着成熟。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开展的关键。C、三种表征模式:动作性模式〔4岁前〕、肖像性模式〔5——7岁〕、符号性模式〔10岁以上〕3、重视学习过程。〔P160〕A、学生的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时一个结果。B、检查学生学习不应该只看重学习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C、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结论,而是学习情境。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A、学习结构就是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要使事物之间有意义联系起来去理解。——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如:规那么〔政治学〕、效率〔经济学〕——闯红灯、排队〔社会现象〕。C、教育经验必须与学生现有状态〔知识结构、价值观、学习方法等〕相联系。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P161〕B、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的知识结构体系。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P163〕A、直觉思维,就是以熟悉有关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现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B、直觉思维的过程:猜测——验证——结论。发现学习的根本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前面的第三条——“重视学习过程〞〕第二阶段:围绕问题,树立假设;第三阶段:检验假设;第四阶段:在评价的根底上得出结论。C、直觉思维在高智力活动中经常有。如破案等。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P163〕7、强调根底学科的早期学习。〔P163〕8、强调信息提取。〔P164〕A、学习最好的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B、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C、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A、儿童的早期教育对儿童潜能的开发意义重大。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譬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A、人类的首要问题不时储存,而是提取。B、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知识,也就是将知识放在那里!B、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学习,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屡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因此,要培养高科技人才,就要用螺旋式课程让儿童早学习、早成才。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9、提倡发现学习。〔P164〕其根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发现学习的作用: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奖励转移学会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简单概括主动认知语言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结构直觉思维内部鼓励早期教育信息提取发现学习——以早期教育为起点,以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根底,以发现法为手段,以直觉思维为必备要素,以内部鼓励为动力的旨在培养科学精英的教学思想。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儿童认知开展成熟的标志!A: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用语言符号表达的书本知识,在不良教学下,在学生眼里,仅仅是符号的组合或词句。B:只有理解了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合贯穿,才能开展智力,提高能力。A: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得更晚。B:只有当儿童积累了许多初级概念,才能为更高级的有意义的接受〔同化〕打下根底。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定义:就是〔知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这也是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4、有意义学习的标准:〔P169〕A: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其含义为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等边三角形:是有三条等边的三角形〔新知识〕三角形〔已有的知识〕等边〔已有的知识〕对原有的一般“三角形〞的概念或表象加以改造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但凡有三条等边的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新知识的拓展〕7×8=568个7之和说明学生认知结构的原观念〔8个7相加的和是56〕与新观念〔7×8=56〕之间建立了实质性联系。B: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即非任意性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某种人们可以理解的符合逻辑的联系,有内在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联想、联系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有三条等边的三角形〔新知识〕三角形〔已有的知识〕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的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获得数概念前的幼儿,凭借他们开展较快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以将乘法九九表背得烂熟,但倘假设从中抽出一句问他们,他们将不知所云,这也是一种机械学习。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根底。——主观条件奥苏伯尔据此提出如下著名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复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C: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心向——指的是积极主动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动机问题!〔1〕逻辑意义:指的是学习材料在人类能力范围之内可以理解。〔2〕学生学习的教材知识,一般具有逻辑意义。但如无意义音节等就不具有逻辑意义。6、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代表性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代表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学习单词代表什么。符号所代表的心里内容实物所引起的心里内容等值“鱼〞〔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认例证。A:肯定例证,认识根本属性。为了有助于学生识别本质属性B:否认例证,进行比较,加深认识根本属性。比较这些不同例证的属性,从正反两方面来加深对根本属性的认识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长方形的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3〕命题学习——是学习由假设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命题是由句子来代表的,组成句子的词实际上都代表概念。所以,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欧姆定律电阻概念电流概念电压概念命题概念奥苏贝尔的几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处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下位关系时,

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新知识处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上位关系时,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现在在原有的概念的根底上学习一个包括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鱼带鱼鲨鱼黄花鱼三文鱼新知识原有的认知结构〔旧知识〕草鱼鲤鱼金鱼鲫鱼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原有的认知结构〔旧知识〕下位学习〔类属学习〕鱼新知识派生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但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是因为新观念完全可以从原有的观念中派生出来,新观念只对原有观念起支持或证实作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旧知识〕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新知识〕相关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原有观念被扩充、精确分化、修改或限制。——(这是因为新旧观念虽有类属关系,但新观念不能单纯从原有观念中派生出来)。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新知识〕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高〔旧知识〕三角形的高四边形的高圆锥体的高〔新知识〕相关类属学习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上位学习上位学习1、有意义的保持与遗忘理论〔第六章〕〔P242〕2、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关于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第六章,P256〕3、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第六章,P258〕一、单项选择1、新的材料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这种学习是〔〕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在布鲁纳看来,13—14岁的儿童能够不用图解的帮助,“象征性地〞用言语描述平衡木,甚至还可能用牛顿的惯性物理学的定律来用数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更好的描述,是属于〔〕A:动作性模式表征B:符号性模式表征C:肖像性模式表征D:逻辑思维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考试复习题:6、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格式塔学派D:认知心理学7、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最好动机是〔〕A: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B:奖励C:竞争D:惩罚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A:掌握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接受学习D:指导学习二、多项选择1、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所包含的过程有〔〕A:新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转换C: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D:知识的应用2、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A:代表性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直观学习3、奥苏贝尔认为,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学习者必须具备整合新旧观念的能力B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C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根底D学习过程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因素E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布鲁纳提出的表征模式有〔〕A:动作性模式B:肖像性模式C:符号性模式D:结构性模式三、名词解释:1、有意义学习——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有意义学习就是〔知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这也是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2、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是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中的一种学习类型。命题学习指的是学习由假设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其包含了代表性学习,并以概念学习为前提。3、派生类属学习——奥苏贝尔关于同化模式中的下位学习中一种学习类型。其性质与日常的演绎学习相同。当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知识的特例,或作为原先知识的证据、例证加以理解的时,并产生派生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但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发生实质性变化。4、上位学习——奥苏贝尔的同化模式中的一种。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根底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5、相关类属学习6、下位学习——奥苏贝尔的同化模式中的一种。当所学习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7、代表性学习四、填空1、在布鲁纳看来,学校中儿童心理开展要依赖师生相互作用,是儿童心理开展的关键。2、学生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来学习“菱形〞的概念,这样的同化模式属于。3、儿童认知开展成熟的标志是。4、学生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笔〞的概念来学习“钢笔〞的概念,这样的同化是。5、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理论。6、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7、布鲁纳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程是、、。8、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开展的顺序是从到再到。语言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派生类属学习认知接受也可以填: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动作再现表征肖像再现表征符号再现表征五、简答:1、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主动认知语言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结构直觉思维内部鼓励早期教育信息提取发现学习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的认识A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根底C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教材P166〕A:学生方面的条件:学生要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储藏,能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B: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C:在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六、论述题〔10分一个〕1、论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心理学学派〔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第四节、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一、布鲁姆的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在本书中第三章P82也有同样的内容。2、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特别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对我国教育影响很大。3、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情意领域教学目标〞、“心因动作教学目标〞。布鲁姆的程序教学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比照:〔1〕确定目标〔2〕根据目标,设计教材,分成细小的学习单元。〔3〕小步子学习。每步学习都进行测验,到达掌握后再进入下一步。〔4〕及时反响。即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反响。〔填空〕〔5〕矫正〔教材P193——194〕〔1〕小步子逻辑序列:把学习内容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小单元,编为程序,每次只给一小步,由容易到困难。〔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响。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都要求学生填写答案以作出积极反响。〔3〕及时反响。每一小步都有正确答案,让学生知道自己正错。就是强化。清华越及时,效果越好。〔4〕学生自定步调。学生按照自己情况来确定学习的进度。〔5〕低的错误率。〔教材P156——157〕二、加涅的理论:“学习结果分类〞和“指导学习理论〞。〔一〕、学习结果分类理论1、布鲁姆从“教育目标〞入手对学习进行分类,加涅那么从“学习结果〞入手进行分类。2、加涅的8种学习阶梯类型。〔教材P195〕〔1〕信号学习——是情绪反响习惯的获得,使学生对某种刺激或信号发生一般的扩散性的情绪反响。经典条件反射是此类学习的最正确说明。——这是最低层次的学习。〔考试:单项选择〕〔2〕刺激反响联结学习——是训练学生对某一刺激群作出正确的反响。此类学习可用操作条件反射说明。〔3〕连锁——训练学生将一系列从刺激—反响联结获得习惯连锁起来称为连锁行为。〔4〕言语联想:指言语的连锁行为。〔5〕多重识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那么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阶段的学习〕3、加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智慧技能〞为中心,而不是言语信息〔布鲁纳观点〕或认知策略〔认知学派等观点〕为中心。〔二〕加涅的指导学习理论1、根本观点:〔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的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培养学生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地指导,沿规定程序进行。2、指导学习程序〔考试〕〔?教育学?里面也是考试要点〕〔1〕引起动机——主要技巧是教师的期望。〔第一个步骤〕〔2〕理解——对知识进行分化和类化〔3〕获得——信息的编码和识记〔4〕保持——将编码的知识储存在系统中〔5〕回忆——对保持记忆的恢复。〔6〕概括——将已学习到的材料恢复后能与最初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情境和不同范围内的应用。〔7〕作业——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的形式将学习结果展现〔8〕反响——包括学生自身提供的反响和教师提供的人为强化。心理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一、简介1、是最近三十年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是在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考试〕2、其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3、当前教育的许多倾向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流派的主张。4、罗杰斯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学会自由?。第五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而教育主张〔考试要点:简答、论述〕〔一〕开放学校和开放课堂1、提倡学生中心,反对教师中心。2、主张打破学生常规,强调情感作用。3、教师主要不是作为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学生个人潜能的促进者出现。〔二〕人本主义的教学原那么〔简答〕1、教学更注重情感开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开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提出师生之间沟通的“无损失原那么〞。〔考试〕4、强调开展价值观心理学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一、单项选择试1、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A:掌握学习B:认知学习C:情感学习D:行为学习2、加涅关于学习的8种阶段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A:刺激反响联结B:信号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关于掌握学习、指导学习、人本主义的复习考试试题3、加涅关于学习的8种阶梯类型中,最高层次的学习是〔〕A:刺激反响联结B:信号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4、提出师生之间交流的“无损失原那么〞的是〔〕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认知结构学习理论D:精神分析理论5、加涅的指导学习程序首先是〔〕A:注意B:保持C:理解D:引起动机6、加涅认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应是〔〕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学习成就简答题1、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那么1、教学更注重情感开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开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提出师生之间沟通的“无损失原那么〞。4、强调开展价值观现象与理论教育心理学家的一些重要观点第六章学习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日常现象〔P208〕〔选择题〕A:举一反三B:触类旁通C:推广类化2、学习迁移的定义〔P209〕〔名词解释〕A:桑代克最先提出B: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3、学习迁移的种类〔选择题〕正迁移〔相互促进〕〔前摄易化、倒摄易化〕〔1〕按照迁移的性质负迁移〔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2〕迁移发生的前前方向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3〕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说明:1、垂直迁移包括:由下而上的迁移〔例子——原理〕,类似上位学习;〔原那么迁移〕——由上而下的迁移〔原理——例子〕,类似下位学习;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水平迁移。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最先由加涅提出。4、学习迁移的解释理论〔1)形式训练说A:主张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迁移〔填空〕B:其心理学根底是“官能心理学〞〔填空〕〔2〕共同要素论A:桑代克提出〔选择、填空〕B:共同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方法等。〔选择题〕C:强调:学习的迁移取决两种学习之间有无共同要素的存在〔3〕概括化理论〔选择〕A:贾德提出〔填空〕B:主张:只要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和水平。并不重视两种学习之间时候具有完全相同的因素。〔4〕关系理论A: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苛勒的“顿悟〞试验心理学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苛勒在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单根无法够到香蕉。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把棒子搞丢。但当它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把两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从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苛勒的实验说明黑猩猩,已经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为什么进行,怎样去进行,以及最终的结果为何,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与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在苛勒看来,猩猩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种盲目“试错〞过程,而是对问题“顿悟〞,灵机一动,计上心头。高斯的“顿悟〞有个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他10岁那年,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要学生把1到100的数相加起来(即1+2+3+,…,+100)。比高斯大的孩子,闷着头一个数一个数地相加。高斯却不着忙,认真考虑一番后,用他从未学过的求“等差级数前n项〞和的方法算出了得数5050。显然高斯的思考过程,不是拿到问题以后,直接去尝试,而是分析了目的和情景的关系,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派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看到的东西不完全取决于外界,而是在人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顿悟〞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也是个“顿悟〞的过程。Katon的试验Katon在1940年做了一组实验。以下一组数字,请你努力记忆:

要一组被试看15秒钟,然后试图回忆它。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在一般情况下,除了记住其中少数几个数字外,没有人能全部记住。但在给另一组被试看这张卡片之前,告诉他们在试图记住它以前,先想一下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排列,是否有规律可循。结果不少被试都觉察到,这些数原是用1到9的平方排列起来的。这样一来,回忆这些数字就毫无困难,哪怕是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也能轻易做到格式塔心理学家还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学习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1、现代心理学认为: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2、、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3、不能剥夺学员思考的权利。尽量让学员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员才记忆深刻。就象你看电影时,有个人在你旁边,不断地给你讲解电影的内容,和你说下一分钟,将要发生什么,你的感受如何?你把话都说完了,你说得很全面了,学员哪里还有思考的余地?学员哪里还有思考的积极性?你的课堂不沉闷才奇怪。4、格式塔心理家也强调刺激。但他们认为学习的内容对学习者有意义,学习者会有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对学习者最大的刺激和奖励。有时任务看上去简直不可能完成,但越是这样,当他们突然发现解决方法时,就越会有“顿悟〞的快感。5、格式塔心理家,经常抨击滥用各种外部奖励,诸如使用糖果、好分数、五角星或金钱之类的东西,来驱动学习。不加区分地使用奖励物,可能会使学生分心,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只关心能得到什么奖励上,从而不可能到达,对问题情境有“顿悟〞的理解。就一般而言,解决了问题本身,就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题〕(P217)〔1)学习情景的相似性(共同要素论的观点〕〔2〕学习材料的性质A:学习材料彼此相似〔如学习代数有利学习几何〕B:学习材料不相似,但可以通过第三媒介促进迁移〔木、鸟、啄木鸟〕C:学习材料组织结构〔难易顺序,学习加法有助于学习乘法〕D: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应用能促进理解〕〔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应用能促进理解〕〔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熟能生巧〕〔5〕年龄特征〔学习材料需要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开展水平相适应〕〔6〕智力水平〔智力水平能影响迁移能力,但不是绝对的。勤能补拙〕

6、学习迁移的促进〔论述题〕〔1)合理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影响迁移因素中的“学习材料的组织和结构〞〕A:突出重点,以能起到组织作用的材料为核心B:尽量以浅显的文字和符号强调教材和方法的要点。C:将内容和要求相似的教学单元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排列。〔2〕提高概括化水平,强调理解。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只是经验系统中去,因而越能顺利完成迁移。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原知识越丰富,越厚实,越有力,学习就越顺利。所以教师除了在课文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后知识,还可以把目光投到教科书之外,尽可能使学生的“智力背景〞宽泛些。动物经济自然社会文化植物政治自然性社会性人强调迁移所需的准备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3〕课内课外联系配合,提供给用时机。课外活动应与课内学习相配合。注意表达知识的现实活力。尽可能使学习的情景和生活一致!例子:1、一般金沙彩玉石含有5种颜色,但这块奇石有13种以上的颜色,属于极品,而且巨石内部还含有黄金、玉等多种成分,仅黄金含量就有约100克,普通人看不出其中的奥秘,但专家却能通过其成色、纹路等细节,判断出巨石的“内涵〞。

2、铁胆石形成于距今3亿多年间的寒武纪,科学名称叫作结核石,它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经“物以类聚〞化学作用,由某种或几种矿物质聚集而成的。“石体外表上有荣耀艳丽的附着物,成分是金属硫化铁结晶,要经过千万年聚集才能自然形成。〞据悉,目前市场上,拳头大的一块铁胆石价格已高达十几万元。〔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第一、心理准备状态首先表现在信息、紧张程度、斗志方面。动机与成绩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可描绘成"全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于焦虑和紧张,也而引起学习效率的降低。这一规律被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法那么〕。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样,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适度的压力水平能够使业绩到达顶峰状态,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performance:成绩,成果;工作[C]medium:1中间;适中arousal:唤起;觉醒;鼓励第二、心理准备状态表现在应用知识应验方面。可以促进迁移,也可以干扰。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就是思维定势。〔如何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1在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2、从前有个财主,临终时想把自己的17头驴分给3个儿子,分给大儿子2分之1,分给二儿子3分之1,分给三儿子9分之1,且都得是活的,请问怎么分?先从邻居家借来一头牛,这时总共有18头牛。老大可得二分之一〔18*1/2=9〕,老二可得三分之一〔18*1/3=6〕,老三可得九分之一〔18*1/9=2〕,三兄弟共分得17头牛,剩下的1头牛还给邻居家。问题的关键是三个儿子分得的相互成比例就可以了。1、大儿子是三儿子的4.5倍,二儿子是三儿子的3倍。2、于是:设三儿子分x,那么二儿子分3x,大儿子分4.5x;3、x+3x+4.5x=17解得:x=2,4、所以大儿子得9〔4.5*2=9〕,二儿子得6〔3*2=6〕,三儿子得2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学习〔识记〕

学习过程保持保持和再现的性质是由学习的行政决定的。再现〔回忆和再认〕本章节的结构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动机性遗忘理论(弗洛伊德〕(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奥苏贝尔〕

一、传统遗忘和保持理论〔一〕遗忘的主要规律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艾宾浩斯用“无意义的音节〞为材料做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为“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说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时,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开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里,遗忘较多,较快;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说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有韵律诗。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到达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一般记住后,在5分后重复一遍,30分后再重复一遍,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就会记得很牢。2、保持内容的质变和歪曲莫里斯的研究——变质的4种形式:〔1〕故事长度的缩短〔2〕故事人名、地名、称号、头衔变更或丧失〔3〕细微情节现行改变,改变的方向都是“合情合理〞的。〔4〕故事的语言〔词汇〕随重复着的语言能力而改变。例子:画蛇添足。“话说出去前你是语言的主人;话说出去之后你是语言的奴隶〞3、记忆恢复巴拉德〔美国心理学家〕——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会逐渐减少。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例外的情况,学习后过2~3天测得的保持量反而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多。这种现象叫做记忆恢复〔reminiscence〕。记忆恢复现象在儿童身上比成人更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时比学习较易的材料更明显,学习程度较低的比学习纯熟的更容易做到。记忆恢复过程与遗忘过程并不互相矛盾,而是迭加在一起的。保持量取决于二者的综合作用。假设是测验与识记间的间隔时间太长,记忆恢复现象会消失,被试会表现出明显的遗忘。——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二〕、遗忘产生的原因1、生理原因2、记忆痕迹衰退〔失用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第一,一些似乎已经被遗忘的记忆可以通过再认、重建、重学和启动而获得。第二,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不用的记忆会衰退,而另一些同样不用的记忆却能保持终生。第三,为什么老年人记不住一两天前发生的事情,却能把昔日的琐事和多少年前很少提及的往事回忆得清清楚楚?3、干扰A:前摄抑制:以前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前干扰后〕B:倒摄抑制:〔后干扰前〕C:首因和近因效应:〔两头容易记忆,中间容易忘〕——尽量缩短学习材料的长度。D:芬雷斯托夫效应。〔三〕、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对应“原因〞里面的“生理原因〞。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3、提倡理解根底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对所学习的材料到达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过度复习是教师防止学生产生遗忘,提高学习成绩主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到达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二、动机性遗忘理论1、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依德提出了动机遗忘的理论,他称之为压抑理论,主要根据他对精神病人的观察结果得出的。弗洛依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理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己很重要,因此被记住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或不快,因而不大可能被记住。例如,有人对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两组学生在辩论时的论点作了记录,事后测验这两组学生。结果发现,每一组学生记住赞同自己意见的论点,远比反对自己意见的论点要多得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或态度,会影响是否记住他人的讲话内容。例如,我们对一些可信度不高的人的讲话内容很容易遗忘。2、动机性遗忘的极端表现是“害思性健忘症〞。——此症表现是完全遗忘那些令人恐惧或完全不能接受的事物。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属于动机性的,换言之,遗忘是由于个人不愿意记忆,即有意把学得的经验忘掉;特别是属于负疚感、羞耻感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体验。总希望把它们排除于自己的记忆之外。但事实上这些经验并未消失,或是予以临时压抑使其不能记忆,或是较为持久地被压抑成潜意识状态。如,一些学生常在经过艰苦复习通过考试后立即忘掉了所学内容,因为,他们想尽快摆脱伴随这些内容的令人不快的情绪。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绪体验,应力求防止因不良情绪刺激使学生压抑而导致遗忘。例如,有的小学生经常忘记完成作业,教师经常斥之为撒谎,却忽略了学生因为了回避作业给其带来的痛苦而“有意地〞忘记了作业的可能性。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一)三种记忆转化模式又称:阿特金森一希弗林模式(TheAfinson—Shiffringmodel)。认为,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来说,数字是5—9位,元音义词是5—9个。—般说来,记忆信息经过编码贮存,能否提取主要取决于:记忆痕迹的强度及与提示线索的联系。对于记得很牢的信息的提取经常是自动且毫不费力的。有时甚至不能阻止提取非常熟悉的信息。但是,也有记忆难以恢复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寻找线索,以便恢复记忆。不能成功地检索或提取信息的另一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现象(TOT),即话到嘴边却欲言难吐的现象。(二)加工水平模式又叫克雷克一洛克哈特模式(TheCrailk-LockhartMOdel)。记忆是随着加工深度而增长的。由于我们主要关注从刺激中抽取意义,因此,那些经过比较精致或比较复杂的认知分析的产物,较易贮存。由于我们几乎不需要最初分析的产物,它们便很快被遗忘了。所以,信息保持根本上是随刺激(信息)加工的深度而变化的,当然,加工的深度与外来刺激及分析的结构之间是否和谐有关。例如,图片、诗歌这类信息,一般很快就会在较深水平上得到加工,从而较易保持,因为它们本身比较有意义。加工水平模式可以解释为什么回忆机械习得的内容比回忆意义习得的内容更为困难,对提高教学中保持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传统的保持和遗忘理论的实验研究材料多来自机械学习过程,甚至是利用无意义音节实验的结果;动机遗忘理论不仅缺乏较为严密的实验证实,而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遗忘的解释较为困难。因此,它们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指导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有意义学习过程中保持和遗忘难以解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用同化论的观点对有意义学习的保持和遗忘过程进行了较为圆满的说明,它们对现实课堂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一)有意义遗忘的利弊1.对下位学习的利弊:—般而言,有意义遗忘对下位学习中的派生类属学习有利。2.对上位学习的利弊如上所述,在上位学习的初期,新学的知识会向原来较稳定和较具体的知识复原;因此在加强和扩充原有结构的同时,也会造成知识的真正损失。所以,在有意义学习中,需要同这些导致知识的真正损失的遗忘斗争。(四)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1.学习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②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选择;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速度的快慢,如果两个学习者学习时间一样,那么就要看学习方法等因素。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性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的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联结的方式。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主要指要求再现的方式(如是再认还是回忆),及再现时的气氛;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稳固知识,克服遗忘要从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中想方法。第三节、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更精确地分析,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和保持都是在原有的学习根底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1、认知结构2、认知结构变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长期的(一般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正某一学科内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同一学科中未来的一般学习成绩。短期(特殊)的认知结构变量指学生在学习某—-相对小的知识单元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对这—新的学习发生影响并有直接关系的概念和命题的内容和组织特征。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标):(一)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换句话说,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或一种新的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中有无可利用的一般原理。知识、智力背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原知识越丰富,越厚实,越有力,学习就越顺利。尽可能使学生的“智力背景〞宽泛些。(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这涉及认知结构组织的质量问题。如果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区分程度。〔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题〕——〔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三)新旧观念的可区分性指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以区分的程度。也就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的程度。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就获得的意义的最初可别离强度就很低,遗忘就会很快发生。因为记忆有复原的趋势,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表,就很难得以保持。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可区分的意义或者概括性的意意义,才有迁移和长久保持的潜力。3、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

——利用组织者的教学技巧教学例子——“雷达〞①介绍回声现象及有关特性〔作为先行组织者〕②讲解雷达工作原理——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当前的学习主题〕③对雷达和回音进行比照④稳固和加强习得的意义。介绍雷达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二)组织者的类型及其应用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种为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操纵的变量主要是稳定性。在生物课上学习脊椎动物时,教师说:“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将讨论脊椎动物。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它们都有一个背骨(脊椎)。我们将说到五种类型的脊椎动物,它们是哺乳动物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而且我们将分析这些动物之间彼此有何不同。例如,它们是热血的还是冷血的,它们是否长有头发、鳞或羽毛以及它们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另一类为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区分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操纵的变量主要是清晰性和可区分性。比较性组织者教学实例1、学习课文?雷达?时,教师说:“雷达有点像回声。雷达和回声一样都从某一源头发出一种波〔雷达波或声波〕,波反弹到远处的一个物体后,返回到它们的源头。〞(Mayer,1984)3、在生理学课上,教师说:“人类的循环系统类似于包裹的传送系统。红血球的工作像卡车,将必要的物质从中心分配站传送到全身各部位。动脉和静脉就像道路,连接着可以抵达各个传送点的路线。心脏就像仓库或中心站,卡车从这里装载物质并出发,空车返回后仍旧在这里重新装载物质。〞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属于〔〕A:原型启发B:学习迁移C:定势D:变式2、以下说法不能反映学习迁移现象的是〔〕A:举一反三B:由表及里C:触类旁通D:由此及彼3、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其容量的组块数是〔〕A:3——6B:4——7C:5——9D:6——104、“迁移〞一词最先来自〔〕A:桑代克B:巴甫洛夫C:皮亚杰D:布鲁姆5、“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的观点是〔〕A: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论B:贾德的概括化理论C: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关系理论D:形式训练说6、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是〔〕A:先慢后快B:一直快C:先快后慢D:一直慢7、“画蛇添足〞属于〔〕A:高原现象B:练习的起伏C:记忆恢复D: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8、“加工水平模式〞由〔〕提出A:克雷克和洛克哈特B:阿特金森和希弗林C:弗洛伊德D:艾宾浩斯9、陈述者性的组织者的变量主要是〔〕A:清晰性B:稳定性C:可区分性D:变化性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A:原那么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水平迁移11、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A垂直迁移B水平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12、关于遗忘的解释有各种理论研究,其中动机性遗忘理论的提出者是〔〕A阿特金森B弗洛伊德C艾宾浩斯D桑代克13、记忆信息理论中的“加工水平模式〞是由〔〕提出。A:阿特金森和希弗林B:弗洛伊德C:克雷克和洛克哈特D:巴拉德14、学习迁移理论中,强调主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和水平的理论是〔〕A:共同要素论B:关系理论C:概括化理论D:形式训练说15、在学习中,我们习惯用各种符号、颜色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部圈点、孤立或特殊化,这样的容易记忆。这样的做法是〔〕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高原效应D:芬雷斯托夫效应16、在记忆圆周率的时候,把“3.14159〞用“山颠一寺一壶酒〞来记忆,用的是〔〕A:数字—文字变化法B:连锁法C:环境联结法D:机械记忆法17、人们常有话到嘴边却欲言难吐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是〔〕A:后视偏差B:高原现象C:记忆歪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