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解析)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二)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铁生

过去,我们的角落是另一副模样:斑驳的墙,低矮的屋顶,屋顶挂满灰尘结成的网……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我呢?只想离窗户远一点,从那儿可以看见一所大学的楼房和好几家正式工厂的烟囱。这儿是整个“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

清晨、晌午或傍晚,你会在这幽深的小巷中看见我们。我们三个结队而行,最怕碰见天真稚气的孩子。“妈妈你看哟!”我们都低下头。“叔叔们受了伤,腿坏了,所以……”铁子把手摇车摇得飞快,我和克俭也想走快些,但是不行。“瘸子吗?”孩子问。母亲的巴掌像是打在我们心上。这最难办,孩子无知,母亲好心。我们忍着伤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气力,为的是独立,为的是回到正常人的行列里来,为的是用双手改变我们的形象——残废。

我们有时哼着歌走在小巷深处:

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

春风乍起,吹绿柳条的时节,她来了。“我叫王雪,坐在这儿行吗?”她走进了我们的角落。“当然。”“只要你乐意。”“有什么不行的?”我们每人一句,都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腔调。克俭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不外乎“德性”“臭酸相儿”一类的评语。铁子冷酷的目光在眼镜后面闪了几下,低下头去。这是一种防御,以攻为守式的防御。防御什么呢?

春雨蒙蒙,天空里闪过一道电光,搅动了三颗枯萎的心。我们的角落从早到晚萦回着歌声:《菩提树》《命运》《茫茫大草原》……先是轻轻地哼,后是低声地唱。我偷眼去看王雪,发现铁子和克俭也在偷偷看她。王雪随着我们歌声的节奏轻轻晃着头,两个小辫一个弯了一个直,一个直了一个又弯。我们的歌声更响亮了:

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

“你们干嘛光唱这些让人伤心的歌?”王雪忽然说。“你爱听什么?”克俭说。他的脸红了一下。王雪清了一下喉咙唱起来:

我们一天到晚在一起把稻草晒干/地在那边我在这边/两人相距很近很近……

王雪轻轻地唱,随着欢快的节拍摆着小辫。我们三个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愣愣地看着她,心中的防御工事已经拆除了,眼前出现了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寂寥的堤岸。她长得多美!怎么说呢?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

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用长辈似的口吻和她说话:“王雪,晚上回家走大街,别走那些小胡同。”“王雪,你该学外语。事在人为,别怕难。”“王雪,不然你就学小提琴。只要下功夫,路是人走出来的。”“王雪,你就得这么对待生活,你和我们不一样。”……

如今想来,真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我是说,王雪这下可以考大学了。”“真的!可她行么?”我的眼睛一亮:“对!你可以帮帮她的数学和物理。”“你可以帮帮地的语文,主要是作文。”“真的!”

那天起,每天晚上,蟋蟀在门外“曜曜”地叫,我们的角落里亮着灯光。

铁子和王雪趴在桌上,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我呢?给她讲语法、主题、构思和“之乎者也”,还给她写了七八篇范文。唯有克俭一声不响地坐在门外,给我们一壶壶地烧开水,偶尔听见我们的笑声,他才探进头来羡慕似的笑笑。蓝色的火苗舔着壶底,发出“呜呜”的低吟,克俭的眼睛里有火光也有苦闷。我们说的他都不懂,他其实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呀。

我拄着拐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家也许有点什么用得着的书吧?”他没有回答。他准因为帮不上王雪而心里难受呢。第二天,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本《绝对辨音力》,急急忙忙一瘸一拐地跑来交给王雪,竟连里面讲的是什么都没来得及看。那是一本外国小说。好心的王雪竭力表现出喜出望外的样子,说她特别爱看这样的书。

多么恬静、柔和的灯光呀。那还是在童年,妈妈下班回来在我脖子上亲吻的时候,我看见过的。黑漆漆的四周为什么不能都点亮这样的灯光呢?

王雪去考大学前有一夜,我们唱起了《灯光》: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有删改)

文本二:

重病之时,寒冷的冬天里有过一个奇迹——我在梦中学会了一支歌。梦中,一群男孩和女孩齐声地唱:“生生露生雪,生生雪生水,我们友谊,幸福长存。”莫名其妙的歌词,闻所未闻的曲调,醒来竟还会唱,现在也还会。四周虚暗,瑞雪霏霏。这奇妙的歌,不知是何征兆。

懂些医道的人说好——“生生”,是说你还要活下去;“生水”嘛,肾主水,你不是肾坏了吗?那是说你的生命之水枯而未竭,或可再度丰沛。

是吗?不有些牵强?不过我更满意后两句:我们友谊,幸福长存。

那群如真似幻的孩子,在我昏黑的梦里翩然不去。那清明畅朗的歌确如生命之水,在我僵冷的身体里悠然荡漾。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她说:“不会。”

我真的又活过来。太阳重又真实。昼夜更迭,重又确凿。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水涟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挂满灰尘结成的网”等对角落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的描写一样,都是人物心情的写照。

B.文本一中多次描写歌声,既呼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呈现出了人物情感交流升华的过程,文本二在首尾处描写歌声,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C.文本一中活泼生动地描绘了铁子认真辅导王雪学习的场景,如“趴在桌子”“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等。

D.文本二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重病时的梦中情景,梦境中的孩子和现实中的妻子都给了“我”对抗重病的力量。

7.对文中“王雪”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风乍起”的时节里,王雪主动走进我们的角落,她用自己优美的歌声与我们唱和、对话,这是她热情友好性格的体现。

B.我们用长辈似的口吻和王雪说话,其中“别怕难”“路是人走出来的”等内容侧面体现出王雪的人生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C.没上完小学的克俭一瘸一拐地为王雪找来外国小说《绝对辨音力》,而王雪当时喜出望外的表现突出了她对于文学的热爱。

D.文章结尾未交代王雪是否考上大学,而是描写了我们一起唱《灯光》的场景,表明王雪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灯光”。

8.经历过困境的人的“生命之水”要如何“再度丰沛”?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简要分析。

9.对文本一的标题,史铁生在创作和发表时曾有过不同的选择,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题目一:《没有太阳的角落》题目二:《就是这个角落》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B.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义。

C.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的君主,现在经常用来指圣人。

D.《礼》,中国古代礼学的经典,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来又被称作《礼经》《仪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来要朝见齐王的孟子不愿意完全听从召令而去朝见,推说自己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B.孟子告诉景子,自己给齐王讲的都是明君之道,远比那些不给齐王讲仁义道理的人更敬重齐王。

C.孟子借曾子的话告诉景子,自己无财富无爵位,但有仁德道义,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礼的规定。

D.君王要想有所作为,就得首先尊重每一个臣子,然后再向他们学习,不要随便召唤、教导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2)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14.景子从哪两个方面批评孟子不去朝见齐王?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芊蔚,草木茂盛。③朱蕤,红色的花。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诗“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幽独”也正是诗人孤高的自我写照。

B.陈诗“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

C.张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突显秋桂高洁之质。

D.张诗的三、四句,写山中隐者听说林中花木盛开,兰桂齐芳,又适逢佳节,心中颇为欣喜。

16.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述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

(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花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面写出了战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

(3)“长安”常见于古典诗词中,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既实指具体地名,又泛指京城,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赵昌平便下定决心,“再难也要攻克”“要搞就搞最难的——杂交小麦”。杂交小麦曾被国际作物界专家描述为小麦科学中的“最终前沿”,它是一项需要攻破科学原理和技术瓶颈两大难点的复杂系统性工程。为攻克难关,赵昌平夜以继日地工作,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解决科学原理后,紧接着要攻克技术瓶颈。缺钱、缺地、缺人、缺理解,在最低谷的10年,赵昌平从一个性格“open”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所有的成功都不是①的,直到2011年,以赵昌平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创建”终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正式引领全世界杂交小麦研究方向。

这三十年来,赵昌平研究团队从未轻松过,而商业化的过程尤为艰难,仅用种量一项就能难倒“英雄汉”,因为杂交小麦的用种量是杂交水稻的近十倍。但赵昌平团队②,终将制种亩产增产20%以上,长达百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被一一破解。赵昌平感慨道:“杂交小麦的探索过程是不可预知的。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让我③地为它献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结合材料,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述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①,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②。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③: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哪里开源?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三峡水库。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述效果。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C2.C3.A4.①鸿沟在战国和秦汉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后来曾作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

②现在“鸿沟”只剩下少数干涸的河道,“鸿沟”这个词代表着隔阂和差距。5.①文章系统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还介绍了鸿沟的概念,具有学术性;

②大量笔墨介绍楚汉相争的故事,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通俗性。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错,原文“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香饽饽”指秦国屯兵储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错,原文“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是说“鸿沟”的政治意义,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的是一番筹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错,原文“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不是魏国带动的结果。

C.“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东汉王景奉命治水”“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

D.“‘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错,原文“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只剩下干涸的河道,不是“鸿沟”焕发了新生的体现;“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指的是新时代“鸿沟”内涵的变化。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可知,鸿沟在战国和秦汉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后来曾作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

结合“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可知,“鸿沟”只剩下少数干涸的河道;结合“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可知,“鸿沟”这个词代表着隔阂和差距。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学术性:“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材料以时间为轴,向读者纵向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具有学术性;

通俗性:“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材料夹叙夹议,叙述楚汉相争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香饽饽”多处使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通俗性。

6.B7.C8.①接受他人主动给予的理解陪伴与平等关怀,为自己的“生命之水”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文本一中王雪平等地尊重我们,使我们不再自卑消沉;文本二中妻子的不离不弃也给了我精神力量。

②运用自己的能力给予他人帮助,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之水”更有力量。文本一中我们在主动帮助王雪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更丰富的价值。

③通过音乐与歌声中蕴含的精神慰籍与情感力量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加丰盈的“生命之水”。文本一中我们会用音乐与自己、他人对话,文本二“我”梦境中的奇妙歌声给了我生的力量。9.示例一:没有太阳的角落

①“没有太阳的角落”,是指三人在五七生产组工作的技术角,也是小说故事情节开展的主要空间,结构上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没有太阳”与小说开头对角落“斑驳”“低矮”“挂满灰尘”的环境描写相呼应,隐喻了我们三人经受残疾后孤独落寞、不受人重视的生存常态。

③“没有太阳的角落”反衬出我们渴望受人重视,却不愿被人怜悯的独立人格,突出了我们由“拒人千里”到“热爱生活”的改变和自我救赎。

④伤感的标题与温情的故事形成艺术反差,使文本具有文学张力,引起读者对人生遭受重创的人物命运的深思,表现对个体的生命关怀。

⑤“就是这个角落”主观强调的意图过重,未能给读者留下比较、抉择、思考的空间,意蕴也比较单一,且过于直接,不具备形象且有张力的艺术美。

示例二:就是这个角落

①“这个角落”指三人在五七生产组工作的技术角,“就是”强调了小说人物活动展开的地点。

②“这个角落”是我们收获友谊的地方。角落一开始是我们拒人千里的、逃避现实的处所,后来是我们从孤独中超脱出来,收获友谊的地方。“就是”强调了这份友谊的重要性。

③“这个角落”是我们成长历程的重要见证者。蕴含了我们的人格的独立、对生活的热爱态度、主动创造的自我人生价值等生命意义,“就是这”强调了这一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④我们的角落是一个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就是”通过一种肯定的语气表述了我们三人对命运的对抗态度。

⑤“没有太阳的角落”仅呈现人物状态的一个阶段,未能关注到人物心境的变化、角落的整体氛围的变化,与此文重视友谊、超脱孤独、对抗命运的主旨不合。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文本二在首尾处描写歌声,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分析错误。文本二首尾处出现的歌声并未体现人物情感交流的升华过程,我用歌声与妻子进行交流仅出现在末尾一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她对于文学的热爱”分析错误。王雪表述对克俭找来的书籍的喜欢是出于一种好心,这是她善解人意的体现,文中其他地方也并未表现出王雪对文学的热爱。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文本一“王雪轻轻地唱,随着欢快的节拍摆着小辫。我们三个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愣愣地看着她,心中的防御工事已经拆除了,眼前出现了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寂寥的堤岸。她长得多美!怎么说呢?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可知,王雪在我们面前高兴地唱,平等地尊重我们,使我们卸下了心中的防备,使我们不再自卑消沉。由文本二“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可知,在我因为病情意志低靡的时候,妻子不离不弃,始终给我精神的鼓励。所以可以看出接受他人主动给予的理解陪伴与平等关怀,为自己的“生命之水”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

由文本一中“铁子和王雪趴在桌上,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我呢?给地讲语法、主题、构思和‘之乎者也’,还给她写了七八篇范文。唯有克俭一声不响地坐在门外,给我们一壶壶地烧开水”“(克俭)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本《绝对辨音力》,急急忙忙一瘸一拐地跑来交给王雪”可知,我们这些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帮助了要考大学的王雪,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以运用自己的能力给予他人帮助,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之水”更有力量。由文本一中“王雪去考大学前有一夜,我们唱起了《灯光》: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可知,我们会用音乐与自己、他人对话,感受音乐带来的力量。

由文本二中“‘生生露生雪,生生雪生水,我们友谊,幸福长存’莫名其妙的歌词,闻所未闻的曲调,醒来竟还会唱,现在也还会。四周虚暗,瑞雪霏霏。这奇妙的歌,不知是何征兆”“清明畅朗的歌确如生命之水,在我僵冷的身体里悠然荡漾”可知,“我”梦境中的奇妙歌声给了我生的力量。所以通过音乐与歌声中蕴含的精神慰籍与情感力量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加丰盈的“生命之水”。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

没有太阳的角落从记述情节上来看,“没有太阳的角落”是整个“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起初我们在这里集合,后来走进了这个角落,一系列的事情都是在这个空间角落里发生的,结构上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从标题上来看,题目中的“没有太阳”能够与文章开头对角落“斑驳”“低矮”“挂满灰尘”的环境描写相呼应,这些色调暗淡的词语也隐喻了我们三人经受残疾后孤独落寞、不受人重视的生存常态。

从主题上来看,“太阳”普照万物,给予希望,而题目里“没有太阳的角落”反衬出我们渴望受人重视,却不愿被人怜悯的独立人格,突出了我们由“拒人千里”到“热爱生活”的改变和自我救赎。

从艺术效果上来看,“没有太阳的角落”是伤感的标题,与文中有温暖的故事形成艺术反差,使文本具有文学张力,引起读者对人生遭受重创的人物命运的深深的思考,表现对个体的生命关怀。

“就是这个角落”中“就是”这个词语过于主观肯定,主观的意图过重,未能给读者留下比较、抉择、思考的空间,意蕴也比较单一,且过于直接,形象且有张力的艺术美未具备。

示例二:

就是这个角落从记述情节上来看,“这个角落”是整个“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起初我们在这里集合,后来走进了这个角落,“就是”强调了小说人物活动展开的地点。

从题目含义上来看,“这个角落”专指“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角落起初是我们三个人因为残疾,因为心里有阴影才集合到这个角落,后来随着王雪加入这个角落,这里快乐多了起来,王雪在这里为我们唱歌,我们给她补习,就是这个角落我们收获了友谊,从孤独中超脱出来。“就是”强调了这份友谊的重要性。

从题目的深层含义上来看,“这个角落”是我们成长历程的重要见证者。“就是这”强调了生命意义的重要性,蕴含了我们的人格的独立、对生活的热爱态度、主动创造的自我人生价值等生命意义,打动人心。

从题目的语气上来看,“我们的角落”只限定在我们三个人的空间,是一个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就是”是一种肯定的语气,通过它体现我们的转变,由以前的自卑逃避到现在的主动帮助王雪补习,表述了我们三人对命运的对抗态度。

从主题上来看,“没有太阳的角落”仅呈现人物状态的一个阶段,未能关注到人物心境的变化、角落的整体氛围的变化,有失偏颇,未凸显出此文重视友谊、超脱孤独、对抗命运的主旨。

10.D11.B12.D13.(1)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2)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14.①不合君臣的伦理关系;

②不合《礼》的规定。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前后对举,为并列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B;

“辅世长民莫如德”与前文“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结构一致,“恶”表示句首语气词,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同义”错误,《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慰问。既不指“祭奠死者”,也与“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没有关系。“形影相吊”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首先尊重每一个臣子,然后再向他们学习,不要随便召唤、教导臣子”错误,原文说“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意思是“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由此可知,君王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是先尊重教导君王的人,不要先把人们作臣子。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朝”,早晨;“视朝”,临朝听政;“识”,知,知道。

(2)“恶”,语气词,哎;“是”,这;“岂”,难道。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孟子不去朝见齐王,不符合君臣的伦理关系;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孟子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不合《礼》的规定。

参考译文: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了。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15.D16.①陈诗托物言志,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②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这是它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兰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述了不慕求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兰桂齐芳”和“适逢佳节”错,“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并不是写桂花。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陈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诗歌的首联写到春夏时节兰若花叶茂盛,颔联又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写出了诗人对兰若秀色超群的赞美。而最后两联写到秋风渐起,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所以本诗写出了兰若由茂盛到芳华尽失直至枯萎的过程,但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通过对兰若的描写来写自己,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2)张诗也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的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点明了自己的歌咏对象——春兰与秋桂。并用“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的特点,颔联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它们自有芳心美意,遇时而发,不求人知。尾联点明兰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以春兰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和内心的恬淡从容。

17.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示例二: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示例三: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王绩《过酒家五首》)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窍”“药”“作”“旅”。

18.①一蹴而就

②迎难而上

③心甘情愿19.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报告,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20.①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②连用四个“缺”字,反复中有层递,从不同角度强化了研究团队所遇困难之多。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强调成功来之不易,要脚踏实地,可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

②处,语境指赵昌平团队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的态度,可用“迎难而上”。迎难而上:不怕困难,敢于迎着困难前进。

③处,语境形容一种献身精神,可用“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心里愿意(受苦、吃亏)。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翻阅……研究”应为“翻阅……研究报告”;

二是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承前省略“赵昌平”,“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主语变为“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结构混乱,把后句改为“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故句子可修改为: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报告,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

“缺钱、缺地、缺人、缺理解”连用四个“缺”,形式上形成反复,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在内容上,连用四个“缺”,强化“缺”的内涵;内容上从“钱、地、人、理解”等四个角度,反复中有层递,突出了研究团队所遇困难之多。

21.①工程建成后②就难以满足调水需求③人们可曾想到这个问题22.①“不舍昼夜”是对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引用,所以要引起来,表示出处,从而表现南水源源不断地输入北方。效果:增强语言的文学色彩,使语言更美,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②因为“大水盆”是比喻,在文中表述特殊含义,所以用引号。效果:强调了词语的特殊含义,通俗易懂。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的是工程开工,后文说的是建成后的作用,则横线处只能填表述“工程建成后”这个意思的句子。

第二处,结合前文“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以及后文“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可知,此处表述调水的难度,即“就难以满足调水需求”。

第三处,后文是一个问题“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则横线上的内容应引出这个问题,故可填写“人们可曾想到这个问题”。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对“不舍昼夜”的引号进行分析,可知“不舍昼夜”来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其引号表示引用,从表述效果看,这样的引用,比枯燥的陈述生动得多,所以增加了文采,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

对“大水盆”所在句子分析可知,这里将“丹江口水库”比喻成“大水盆”,则“大水盆”是喻体,有了特殊含义。从表述效果看,此处的引号,强调了词语的特殊含义,能够使表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3.例文:

于取舍之间,悟人生之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海海,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容立于天地、活出人生价值是一个值得你我思忖的问题。于我观之,唯有学会取舍,方能拨云见雾,成就理想人生。

取舍不仅需要果断与勇气,更需要智慧。纵观当今社会,“内卷”“鸡娃”“焦虑症”等现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叹生活压力大,精神内耗严重。究其本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