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4()_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4()_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4()_第3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4()_第4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4()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6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述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就在江边的沙滩上。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沙滩上安静极了,江流浩浩。东北风。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个是余老五。”

“另一个呢?”

“陆长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

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他整天不离一步。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只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都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老五高大方正,一副大汉的形态,偏偏用“母性”来形容他,实则是有反差的、俏皮的,也与前文暧昧含情的环境相呼应。

B.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他技艺高超之外的专断顽固与仗艺欺人,人物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

C.陆长庚出场前,通过写倪二丢鸭后一筹莫展,围观人们推荐陆长庚时的众口一词,赋予人物一定的传奇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陆长庚通“鸭性”,“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却命运不济,几次鸭瘟的打击使他发誓不再养鸭,但手艺偶一亮出仍令人叫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鸡师傅,却衣食无忧,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小说在此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阅读心理。

B.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叙事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情节更加集中清楚,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

C.小说在叙事上短句居多,简洁灵动,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体现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D.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8.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列举其中三处,并简析其作用。(4分)

9.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尾一段不避其简,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文体类属看,诗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情”、《毛诗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抒发情感。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这里所谓的“性情”“吟咏”“怨”即表述了钟嵘关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诗咏性情”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而裴子野《雕虫论》所谓“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则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再从诗体类属来看,五言诗作为众多诗体中的一种,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发展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的主导地位。因此,钟嵘在回顾和总结五言诗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他的“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毫无疑问,钟嵘的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它一方面顺应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五言诗的某些本质属性。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文心雕龙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南齐书文学传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

这样,从文体类属的诗者“吟咏情性”和诗体类属的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两个层面,钟嵘为我们寻找到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此即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之根本“准的"。

(摘编自林英德《钟嵘〈诗品〉体论探析》)

材料二:

钟嵘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诗学批评家,他因不满当时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混乱局面,为确立诗歌评论的合理标准而撰《诗品》,因此《诗品》中对刘宋各诗人五言诗创作的品评体现了他独特的诗学思想。

“雕而无露”的自然思想。作为中国诗学理论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自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钟嵘的《诗品》便是以“自然”为理论核心,并且赋予自然“雕而无露"的内涵。一方面,这种自然观认为诗歌创造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另一方面,钟嵘的这种自然观,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采,而是希望对辞藻适当地进行雕琢、锤炼而至于“自然"。被后世尊为最得“自然”之精髓的陶潜,钟嵘认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因而从“雕而无露”的自然观出发,把陶潜置于中品。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便相对全面地表现这种独特的自然思想,钟嵘评谢诗云:“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可见,谢诗能够由“辞彩”而返于“自然”,做到雕琢而不露痕迹。钟嵘欣赏谢灵运这种“琢磨之极,妙即自然”,因而把他置于上品。任何诗歌都需要通过主观的情思,因此完全“自然而然”的诗歌是不存在的。诗歌的“自然”必定包含着创造,而这种最高明的创造是不留雕琢痕迹的。

“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钟嵘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性,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以雅、怨为主。在《诗品序》的开篇,他便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感召,四时景物,社会万象,都可以成为人们创作诗歌的缘由,因此这种雅、怨情感的抒发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源。刘宋时期的诗人把情感作为诗歌表现的范畴,同时情感的抒发也产生许多诗篇,通过钟嵘对刘宋诸诗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首先,钟嵘的“情”多以"悲怨”为主,是仕途不得志的人生状态下的情感宣泄。同时钟嵘也指出这种怨愤之情是在苦难的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刺激下产生的,从而使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钟嵘评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可见钟嵘对陶潜的品评,着眼于其拟古和咏史诗中现实苦难和个人遭遇刺激下的怨情,同时也挖掘出其诗歌表现的深层社会内涵。颜延之出身于次等士族,在仕途上颇为不顺,钟嵘对他的评价是:“情喻渊深,动无虚发,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可见苦难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性。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作品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真情实感。他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促使他写下《代贫贱苦愁行》等许多诗作,钟嵘谓“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便是对其不遇之志的同情。其次,钟嵘也重视诗歌中“雅”的情性。如他说颜延之“经纶文雅”,说谢庄“气候清雅”,而认为鲍照“颇伤清雅之调”,可见他反对过度的怨愤,而重视诗歌所表现的“雅”的情性。

“自然”和“情性”是钟嵘诗论的双翅。“自然”作为钟嵘诗歌风格论的第一要义,与关于诗歌本质论和发生论的“情性”联系密切,二者共同构成钟嵘独特的诗学理想。

(摘编自武金芝、赵彦辉《从〈诗品〉对刘宋五言诗的评价看钟嵘的诗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体类属看,钟嵘的诗学思想是对陆机、孔子等人诗学思想的继承,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

B.虽然“诗咏性情”是当时的共识,但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认为诗歌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C.钟嵘认为五言诗要吟咏性情且有滋味的品评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为诗歌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准的”。

D.陶潜的拟古诗和咏史诗中那些抒写个人怨情的诗歌,符合钟嵘的“情性思想”,因而被置于中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对五言诗的品评上,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认为五言诗是诗歌中最出众的。

B.钟嵘认为,诗歌应做到“雕而无露”,即不能对诗歌加以雕琢,而应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C.读谢灵运的诗歌,既能欣赏到的“辞彩”,又能感受到诗人的主观情思,体会其“自然”之美。

D.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代表,因其作品书写了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而备受钟嵘的推崇。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的一首诗,请结合材料中钟嵘有关五言诗的论述对这首诗做一个简要的评价。(4分)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里的山会歌唱

原上秋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

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消陨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止有桃树,旮旯缝道里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一天编4个,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好像这里是上海滩大舞台。

德顺老汉86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无论是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看惯了阳春白雪,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听罢,挨个握着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世界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翻倍。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地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卖的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点缀。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德顺老汉是一个人。他的老伴早年得病,因没钱医治死在了山上,儿子和孙子先后死在了打石头的洞里。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选自2020年《微型小说选刊》第4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桃花源的老人们一边忙着编筐一边不停地唱歌,诗意地再现了山里人的生活风貌,表现了桃花源人的勤劳和乐观。

B.山娃受伤刚回乡同老人一起编筐时,众人喝彩他也不唱歌,主要原因是他悔恨自己失去了现代都市生活,怕老人们瞧不起他。

C.编筐给了山娃的生活带来了信心,他不仅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而且编筐技能也日益精进,一天编8个超过了德顺老汉。

D.小说充满时代气息,从常有游人欣赏桃花、水果商购买柳筐、扶贫干部的坚守等叙写中,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我”是桃花源的扶贫者,是故事的参与人、见证人。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着重写的是十几个老人和残疾人山娃等编筐人的故事,这样安排更能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桃花源乡民的整体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C.小说对桃花源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宛如仙境一般令人神往。景美人更美,侧面衬托了桃花源人的精神富足。

D.“快乐被风带着”、“尘埃迷离了眼睛”、“怒放的灿烂”等诗化的语言,既再现了山里人淳朴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语言艺术感染力。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德顺老汉”的个性特征。(4分)

9.小说中反复写唱歌,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解析与解答

(第6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D。

2.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D.“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故选D。

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故选C。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好论证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

现代文阅读II

6.B

解答:B项,“仗艺欺人”错误。“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余老五的技艺高超和专断顽固,还说明在小鸡即将“出炕”时余老五的认真谨慎态度,与他平时大大咧咧的形象形成对比。

7.C

解答:C项,“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错误,本文写余老五“炕鸡”和陆长庚“赶鸭”时虽然笔墨不多,但运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使情节集中而曲折,故事性也强。

8.将别人家刚出炕小鸡的大小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将其他师傅炕鸡时的胆量、手艺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将炕鸡前后余老五的声调大小作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真谨慎;将余老五和陆长庚的外貌、性格、境遇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将倪二的赶鸭水平和陆长庚的作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答:这篇小说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作用主要是突出余老五与陆长庚的形象以及人物命运。

9.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以问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可以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陶潜诗歌被置于中品是因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

2.C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说的是“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意思是刘勰的观点与钟嵘的观点相比显得保守,萧子显的观点与钟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