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新生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新生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新生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新生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新生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新生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目录壹政治方面贰叁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956年)①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等巩固政权的措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1953—1956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①政治上: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左”倾错误的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②经济上:1958年,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三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③对外关系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恶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壹政治方面一、政治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新政协会议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内容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考点】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一、政治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过程①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③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政治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④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一、政治制度2、人民政权的巩固(1)追歼残敌: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抗美援朝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一、政治制度2、人民政权的巩固(2)抗美援朝经过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②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③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意义: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一、政治制度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2)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一、政治制度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内容①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一、政治制度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间:1957年春。论述: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意义: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一、政治制度5、“文化大革命”1.起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3)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4)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一、政治制度5、“文化大革命”(5)整顿①时间、人物: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②影响: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6)结束①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②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3.教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二、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中国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二、外交成就2、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开幕。(2)内容①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②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3)意义①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②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二、外交成就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①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②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赞同。③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二、外交成就4、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地位: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内容①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②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4)意义: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二、外交成就5、70年代外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①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考点】新中国外交的发展阶段指导方针原因外交成就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两个拳头出击”美国利用台湾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亚非许多国家建交20世纪70年代“两个中间地带”“一条线”“一大片”第三世界理论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官员选拔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特点: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总结: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之处:(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对职位进行分类。(3)广泛使用“考绩制”。2.不同之处:(1)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2)西方实行“两官分途”(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中国二者不分。(3)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4)西方文官众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考点】北洋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重视法官的考试选拔;北洋政府公务员选拔形式多样,考试和资历并重;北洋政府形成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文官选任制度。【考点】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新变化。新变化:①由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国际接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政府组成人员都是公务员;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西方的文官制度不受政党干预;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西方强调业务知识和能力是第一位。四、法制建设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2.初创:20世纪50年代表现:1950年,先后通过《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3.“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五、民族区域自治1、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时已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此后分别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族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3、1945年以后,周恩来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和平建国纲领草案》,其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4、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帮助内蒙古人民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大自治区。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绝大部分实行了区域自治。在“文化大革命”中,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很大破坏。六、赋税制度1、关税问题1.建国后,政务院颁布了《海关进出口税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2.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背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3.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2、个人所得税问题1.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2.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历史作用: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七、社会保障(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1951年2月,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3)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1946年,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在东北从事革命工作。1948年上半年,他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48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会议提出:“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会议选举陈云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立三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当时,参照苏联的社会保险模式,李立三主持起草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草案)》。1948年12月,《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筹备,李立三作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常委,为会议文件的起草和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工作。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得以通过,其中要求“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贰一、经济措施1、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②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一、经济措施2、稳定财政经济(1)背景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②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措施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3)意义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一、经济措施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建立过程①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考点】“一五”计划的特点、原因和实质1.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2.原因(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2)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二、建设探索1、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时间:1959~1961年。(2)原因①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③自然灾害等因素。二、建设探索2、国民经济的调整(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2)内容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3)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3、“四个现代化”目标(1)提出: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2)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三、经济成就(1)工业①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国防: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5)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四、医疗卫生1952年底:鼠疫、天花、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等均得到有效控制1952年,党和政府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集中力量防治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和威胁母婴生命健康的疾病,整顿卫生工作队伍,建立农村、厂矿和城市基层卫生组织。1958年: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旧中国每年疟疾发病人数达3000万左右,1958年发病人数已降低到78万。全国12个省份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被消灭。1972年: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72年成功提取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这项科研成果被广泛运用,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名患者的生命。叁文化方面一、教育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战争与建设服务”。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办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任务。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遍推行以工农为主的人民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教育主要从五个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加强工农干部的知识教育;推行工人和农民的业余补习教育;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放;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普及儿童初等教育;推行全国规模的识字教育,逐步扫除文盲。从1954年到1965年,我国扫除文盲9571.3万人,中国的文盲率从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二、图书馆第一阶段(1949~1953)。建国之初,人民政府除继续巩固、发展老解放区图书馆外,接管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各级图书馆并大力进行改造:首先确立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调整藏书成份,补充马列经典著作和进步书刊;对旧有藏书严格审查,剔除反动、淫秽、荒诞书刊;积极开展图书流通工作,完善工作环节,使馆藏为人民群众所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整顿干部队伍;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建立图书馆学专修科,培养人才。第二阶段(1954~1965)。①为发展图书馆事业,1955年7月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1955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工会图书馆工作的规定》、《关于清理工会图书馆藏书的决定》;1956年7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向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提出《明确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的报告;1956年12月,高等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二、图书馆第二阶段(1954~1965)。②公共图书馆除通过文献流通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文化教育工作外,还明确提出了要为科学研究服务。③加强基础工作,清理积压图书,补充馆藏,进行集中编目,编制联合目录,改进目录组织,完善规章制度等。④在北京、上海建立全国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天津、哈尔滨、沈阳、兰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建立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以促进全国图书馆馆际协作。⑤聘请苏联图书馆学专家来华讲学,组织翻译苏联图书馆学著作,学习列宁关于图书馆事业的理论和苏联图书馆的实践经验。⑥1956年,改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修科为4年制的图书馆学系,并在各系统图书馆广泛举办业余学校和培训班,培训在职干部。⑦各种类型图书馆得到较大发展。1949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55所,至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